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龙湾 > 龙湾概况 > 龙湾人文

龙湾人文

永昌堡老门台上昂首的雕龙见证了龙湾日新月异的变化,是对龙湾腾飞的期盼。江国荣 摄

赛龙舟既是龙湾人重视传统文化的表现,更是龙湾人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写照。金晓敏 摄

龙湾许多地名与龙结下不解之缘,龙海路、龙江路、龙康路、龙祥路……真是“群龙汇聚”。江国荣 摄

■林炳松

  龙湾这个地名,过去曾作为龙湾寨、龙湾山、龙湾村、龙湾炮台、龙湾公社、龙湾乡等的名称,现在又是龙湾区。龙湾与“龙”结缘,境内的道路和区域命名及风俗习惯等似乎都和“龙”有着密切的联系。

  龙湾得名是和它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明姜准《岐海琐谈》谈到温州地势与永嘉场多出“显仕巨室”(大官僚、大地主)的关系,用勘舆家的语言解说:“温之龙(山势为龙),自括(括州、今丽水)西驶(来),至海而尽,为永嘉场。……来龙叠嶂,从西南降势,悉为石冈。散气铺阳,而聚之于二、三都之间,又适当海之弓(弯曲处),故温之显仕巨室多产兹土。”据此可知,龙湾之名,是由于其坐落于“温之龙”尽处的“海之弓”地段而来,其含义便是“蟠龙的海湾”。

  龙湾依山临江形势险要,在明、清两代均为海防重地。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为抵抗倭寇,曾在龙湾建寨守卫。《永嘉县志·武备志》载“龙湾寨,在府东三十里,东接宁村,西捍府治,坐临深水,颇为险要。”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亦于龙湾建造炮台一座,用来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龙湾炮台”的石额及遗址,至今犹存,炮台现已修整一新。

  郁郁葱葱的大罗山脉,象巨大的屏障,横亘在区境的西南面,其分支脉马鞍岭、茅竹岭、黄石山、炮台山等,又象一条巨大的苍龙奔腾起伏,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直抵瓯江之滨。秀丽的瓯江,冲出中上游重重青山的遮盖,豁然开阔,象一大片展开的金黄色绸缎,在龙湾区的北境日夜不息地滑向东海,在茅竹岭和炮台山的西麓,由于入江山岸的阻挡,瓯江又象一条奔腾的金龙,猛地打了两个翻滚,流速骤然加快,使泥沙难以沉积,形成了状元、龙湾两个天然的优良深水港区,深水泊位,万吨巨轮畅通无阻。

  龙湾与隔江相对的磐石港之间,水深港阔,可停巨舶,因此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著《建国方略》,曾建议在龙湾、磐石开避商港。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将温州列入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后,市政府决定于龙湾建设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速温州经济发展,国务院副总理万里、郝建秀,国务院委员谷牧等都曾来龙湾等地考察,登临古炮台山为龙湾选址,并题词“温州对外开放,大有前途”。经过半年多紧张而有序的筹备,12月27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驻温部队领导,以及市直属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及当地群众代表参加了龙湾区成立大会。

  1985年始,龙湾区在状元采取民间筹资方式建成状元新街,区政府把状元新街由南至北宽36米的主街道命名为龙腾路,把由东至西24米宽的道路命名为龙飞路,成立龙腾居委会(龙腾社区)、状元居委会(龙跃社区)之后,把瓯海泽雅镇石桥村等,因泽雅水库扩建移民状元安置点命名龙泽居委会(龙泽社区)。把珊溪水库枢纽工程的文成、泰顺县的7个乡镇36个建置村的移民安置点命名为龙华村(永中街道龙华社区)。2001年8月21日,温州市市辖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等10个村和前网等2个居委会,瓯海区的永中等4个镇划入龙湾区。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陆地面积由原来的61.43平方公里增加到282.7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由原来的9.44万人增加到29.77万人;镇(街道)由原来的5个增加到10个。经市政府批复后的龙湾城市中心区,北临瓯江,南接大罗山,西为瑶溪生活区,东至永强建成区,具体范围:东起龙海路,西至龙江路,南起永定路,北至龙江路和龙海路的交汇处,总面积256公顷。龙湾区政务中心和市民广场,为核心位置,南临永宁西路,北靠瓯江大道,东临龙祥路,西接龙康路,是中心区的战略节点。龙湾是温州未来发展的重点,而龙湾城市中心区又是龙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将承担未来温州城市副中心的职能。

  龙年,时辰龙,辰时即清晨7时至9时,这时太阳光热正在增强之时,据说是群龙行西的时刻,也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因此,“辰”为阳支,与五行相配属土,位居东南,于十二生肖属龙。辰时正是红日冉冉高升之时,与龙腾飞之义暗合。“龍”的甲骨文字形像是戴有王冠、头、身、尾俱全的龙,本义为古代传统说中一种能兴风降雨的神异动物,变化多端。小篆“龍”字右半像“飛”字,亦标明龙属飞腾之物。简化字“龙”为“尤”增“丿”。“尤”是古代一种兽类,外形像猴子,一跃则百余步,或三百丈,是灵异之兽“尤”上增“丿”意为龙比尤更为神异,可上天,能入海,腾云驾雾,见首而不见尾。

  龙在古代人们的心目中,是有灵气的吉祥物,古人曾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作为华夏民族一种共同的观念和意思形态,龙的形象又是民众性的,它已经深入到每个华夏子孙的内心深处。从民族传统方面来说,每年阴历的二月初三,民间有纪念“龙抬头”的节日,尤其在春节,元宵节期间,龙湾区各乡、村(镇、街道)舞龙灯,就有40余条,其中女龙有12条。七月十五期间有18条,其中女龙6条。龙湾的龙灯在滚舞中灵活拼出吉祥字“天下太平”“人口大吉”等20余个吉祥字来,以祝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状元、蒲州还有板凳龙,那巨龙腾空,热闹欢快的场面,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崛起奋飞的共同心愿。端午到龙舟闹,在端午节期间,百舟穿浪,千鼓鸣天,桨手们在强劲的口号声中振臂挥桨,两岸民众争先恐后呐喊助威。2011年龙湾区龙舟有26支,其中状元龙舟16支,在状元河上,数十支龙舟彩龙荟萃,旗子飘扬,场面蔚为壮观。备受群众欢迎的是“斗龙舟”,8月11日龙湾区御港龙舟队参加市首届龙舟大赛,其中两支划手大都由村企业家和个体户组成,首赛就荣获市第一名,状元元一龙舟队获得全市第三。御港龙舟队曾在2007年、2009年分别获得武进国际龙舟赛银盘组第二名和香港国际龙舟赛第一名。永强片区的龙舟旗号,是品牌显现,据初步统计各村曾有“东海沙龙”“白石飞龙”“龙飞致庆”“天龙出海”“永丰元龙”“东瓯飞龙”“白鹤飞龙”“黄石求龙”“水游龙飞”等旗号,赛龙舟氛围紧张而热烈,持续6天的端午“斗龙”使赛龙舟活动达到高潮。

  龙湾,一个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主中心正在崛起,龙湾城市的发展令人欣喜,龙湾的新貌令人振奋,看今日之龙湾,云起龙骧,遨于滨海之上,扬帆远航,谱写时代华章。一个在发展中巨变的龙湾正如人们期待的一样,愈加风华正茂,仪态万方,令人神往。

  注:地名释义见《龙湾区地名简志》1989年8月版。

永昌堡老门台上昂首的雕龙见证了龙湾日新月异的变化,是对龙湾腾飞的期盼。江国荣 摄

赛龙舟既是龙湾人重视传统文化的表现,更是龙湾人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写照。金晓敏 摄

龙湾许多地名与龙结下不解之缘,龙海路、龙江路、龙康路、龙祥路……真是“群龙汇聚”。江国荣 摄

■林炳松

  龙湾这个地名,过去曾作为龙湾寨、龙湾山、龙湾村、龙湾炮台、龙湾公社、龙湾乡等的名称,现在又是龙湾区。龙湾与“龙”结缘,境内的道路和区域命名及风俗习惯等似乎都和“龙”有着密切的联系。

  龙湾得名是和它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明姜准《岐海琐谈》谈到温州地势与永嘉场多出“显仕巨室”(大官僚、大地主)的关系,用勘舆家的语言解说:“温之龙(山势为龙),自括(括州、今丽水)西驶(来),至海而尽,为永嘉场。……来龙叠嶂,从西南降势,悉为石冈。散气铺阳,而聚之于二、三都之间,又适当海之弓(弯曲处),故温之显仕巨室多产兹土。”据此可知,龙湾之名,是由于其坐落于“温之龙”尽处的“海之弓”地段而来,其含义便是“蟠龙的海湾”。

  龙湾依山临江形势险要,在明、清两代均为海防重地。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为抵抗倭寇,曾在龙湾建寨守卫。《永嘉县志·武备志》载“龙湾寨,在府东三十里,东接宁村,西捍府治,坐临深水,颇为险要。”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亦于龙湾建造炮台一座,用来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龙湾炮台”的石额及遗址,至今犹存,炮台现已修整一新。

  郁郁葱葱的大罗山脉,象巨大的屏障,横亘在区境的西南面,其分支脉马鞍岭、茅竹岭、黄石山、炮台山等,又象一条巨大的苍龙奔腾起伏,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直抵瓯江之滨。秀丽的瓯江,冲出中上游重重青山的遮盖,豁然开阔,象一大片展开的金黄色绸缎,在龙湾区的北境日夜不息地滑向东海,在茅竹岭和炮台山的西麓,由于入江山岸的阻挡,瓯江又象一条奔腾的金龙,猛地打了两个翻滚,流速骤然加快,使泥沙难以沉积,形成了状元、龙湾两个天然的优良深水港区,深水泊位,万吨巨轮畅通无阻。

  龙湾与隔江相对的磐石港之间,水深港阔,可停巨舶,因此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著《建国方略》,曾建议在龙湾、磐石开避商港。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将温州列入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后,市政府决定于龙湾建设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速温州经济发展,国务院副总理万里、郝建秀,国务院委员谷牧等都曾来龙湾等地考察,登临古炮台山为龙湾选址,并题词“温州对外开放,大有前途”。经过半年多紧张而有序的筹备,12月27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驻温部队领导,以及市直属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及当地群众代表参加了龙湾区成立大会。

  1985年始,龙湾区在状元采取民间筹资方式建成状元新街,区政府把状元新街由南至北宽36米的主街道命名为龙腾路,把由东至西24米宽的道路命名为龙飞路,成立龙腾居委会(龙腾社区)、状元居委会(龙跃社区)之后,把瓯海泽雅镇石桥村等,因泽雅水库扩建移民状元安置点命名龙泽居委会(龙泽社区)。把珊溪水库枢纽工程的文成、泰顺县的7个乡镇36个建置村的移民安置点命名为龙华村(永中街道龙华社区)。2001年8月21日,温州市市辖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等10个村和前网等2个居委会,瓯海区的永中等4个镇划入龙湾区。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陆地面积由原来的61.43平方公里增加到282.7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由原来的9.44万人增加到29.77万人;镇(街道)由原来的5个增加到10个。经市政府批复后的龙湾城市中心区,北临瓯江,南接大罗山,西为瑶溪生活区,东至永强建成区,具体范围:东起龙海路,西至龙江路,南起永定路,北至龙江路和龙海路的交汇处,总面积256公顷。龙湾区政务中心和市民广场,为核心位置,南临永宁西路,北靠瓯江大道,东临龙祥路,西接龙康路,是中心区的战略节点。龙湾是温州未来发展的重点,而龙湾城市中心区又是龙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将承担未来温州城市副中心的职能。

  龙年,时辰龙,辰时即清晨7时至9时,这时太阳光热正在增强之时,据说是群龙行西的时刻,也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因此,“辰”为阳支,与五行相配属土,位居东南,于十二生肖属龙。辰时正是红日冉冉高升之时,与龙腾飞之义暗合。“龍”的甲骨文字形像是戴有王冠、头、身、尾俱全的龙,本义为古代传统说中一种能兴风降雨的神异动物,变化多端。小篆“龍”字右半像“飛”字,亦标明龙属飞腾之物。简化字“龙”为“尤”增“丿”。“尤”是古代一种兽类,外形像猴子,一跃则百余步,或三百丈,是灵异之兽“尤”上增“丿”意为龙比尤更为神异,可上天,能入海,腾云驾雾,见首而不见尾。

  龙在古代人们的心目中,是有灵气的吉祥物,古人曾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作为华夏民族一种共同的观念和意思形态,龙的形象又是民众性的,它已经深入到每个华夏子孙的内心深处。从民族传统方面来说,每年阴历的二月初三,民间有纪念“龙抬头”的节日,尤其在春节,元宵节期间,龙湾区各乡、村(镇、街道)舞龙灯,就有40余条,其中女龙有12条。七月十五期间有18条,其中女龙6条。龙湾的龙灯在滚舞中灵活拼出吉祥字“天下太平”“人口大吉”等20余个吉祥字来,以祝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状元、蒲州还有板凳龙,那巨龙腾空,热闹欢快的场面,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崛起奋飞的共同心愿。端午到龙舟闹,在端午节期间,百舟穿浪,千鼓鸣天,桨手们在强劲的口号声中振臂挥桨,两岸民众争先恐后呐喊助威。2011年龙湾区龙舟有26支,其中状元龙舟16支,在状元河上,数十支龙舟彩龙荟萃,旗子飘扬,场面蔚为壮观。备受群众欢迎的是“斗龙舟”,8月11日龙湾区御港龙舟队参加市首届龙舟大赛,其中两支划手大都由村企业家和个体户组成,首赛就荣获市第一名,状元元一龙舟队获得全市第三。御港龙舟队曾在2007年、2009年分别获得武进国际龙舟赛银盘组第二名和香港国际龙舟赛第一名。永强片区的龙舟旗号,是品牌显现,据初步统计各村曾有“东海沙龙”“白石飞龙”“龙飞致庆”“天龙出海”“永丰元龙”“东瓯飞龙”“白鹤飞龙”“黄石求龙”“水游龙飞”等旗号,赛龙舟氛围紧张而热烈,持续6天的端午“斗龙”使赛龙舟活动达到高潮。

  龙湾,一个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主中心正在崛起,龙湾城市的发展令人欣喜,龙湾的新貌令人振奋,看今日之龙湾,云起龙骧,遨于滨海之上,扬帆远航,谱写时代华章。一个在发展中巨变的龙湾正如人们期待的一样,愈加风华正茂,仪态万方,令人神往。

  注:地名释义见《龙湾区地名简志》1989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