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库栏目 > 基本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02003/2025-49244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经信局
生成日期 2025-08-0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新区经济发展局(区经信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5-08-04 16:07:55浏览次数: 来源:新区经济发展局(区经信局) 字体:[ ]

2024年,新区经济发展局(区经信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强城行动”为总牵引,瞄准“五个年”行动目标,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点着力点,持续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1-12月,全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559.13亿元,增速4.9%;规上工业增加值307.12亿元,增速9.2%,全市县市区排名第4位,获评浙江省首批民营经济总部集聚高地,成功通过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复评。主要有五个方面成效:

一、2024年工作成效

(一)产业集群加速跃升。一是“3+2”战新产业渐次成型。1-12月,五大战新兴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825.31亿元,增速9.8%,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52.9%,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稳增长。中国眼谷获省级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财政专项激励资金575万元,长江电子入选2024年度省未来工厂、麦田能源入选省未来工厂试点,省数字化车间4家。瑞浦兰钧入选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全市唯一入选项目)。二是“5+N”传统产业焕发活力。1-12月,五大传统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782.5亿元,增速6.7%,传统产业加速升级,省首台(套)认定13项,入选2023年浙江制造精品和省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12项、通过省级工业新产品(新技术)评价165项。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新增国家、省、市级绿色工厂2家、3家、27家,列入市级重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47个。三是“链长+链主”协同升级。迭代链长制工作方案,整合发布“5+5+N”重点产业链,遴选支持70家产业链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瑞浦兰钧入选国家级链主企业。创新“链主沙龙”活动,助力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配套体系,全年开展储能、新材料产业链等对接活动6场,参与企业130余家。

(二)数字经济赋能发展。一是数字产业加速聚集。科大讯飞产业加速中心一期建成投用,已招引主导企业20家;温州智算中心启动运行,与华为、浙大脑机实验室开展合作。全年新增招引亿元以上数字经济项目6个,实现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51亿元,增速16.9%,。二是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围绕数字化改造“三个全覆盖”目标,制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方案,遴选服务商38家、试点企业21家,开展数改专题活动15场,完成数字化改造1.0全覆盖。新增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8家、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

三是数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e企管”特色应用场景升级上线。龙湾文昌数智谷、文昌里科创湾等数字产业园项目提速建设,温州国际云软件谷核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顺利出炉、产业政策成功发布。全年实现规上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28.57亿元,同比增长29.2%。

(三)制造业投资厚植潜能。一是高质量开展“数据得地”2.0改革。拓宽增资扩产用地条件,公开征集符合条件项目150个,截至12月储备“数据得地”项目117个,完成40家优质企业1703.7亩供地,供地数居全市首位。二是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新开工入统亿元以上项目19个,竣工项目7个,百亿伟明盛青项目试生产。全年完成制造业投资86.98亿元、技改投资54.68亿元,增速7.2%、9%。三是完善工业用地全周期管理。积极推进工业项目联合达产验收,第一、二批次通过验收61家、21家。完成巡视审计企业股东股权变更整改销号11家及天心天思产业园项目整改销号工作。

(四)产业平台腾笼换鸟。一是谋划建设产业园项目。瓯飞产业园(321亩)即将结顶、已签约13个项目入园,滨海产业园(249亩)已进场施工;引入市级国企,模具产业园(184亩)已进场施工,瓯窑产业园(40亩)完成出让前期准备;金属制品业小微园地块已开工;东部集团通用设备(143亩)、高新投建(101亩)智能制造等产业园项目完成出让,预计未来五年陆续建成产业空间超200万平方。二是对标提升园区管理水平。相继出台工业项目准入、工业厂房出租管理、智能制造基地入园指引等管理办法,起草新一轮小微园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提升小微企业产出绩效。温州万洋众创城获省级园区精准服务中小微企业财政专项激励资金。三是加速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推进高耗低效企业整治151家,腾出用地607亩,完成低效工业用地整治1849.91亩。探索村二产老旧工业区改造经验,完成8个项目273亩拆改。全年老旧工业区改造拆除完成773.2亩,再供地完成376.6亩,开工建设90.5万方。

(五)企业培育卓有成效。一是企业梯队逐步壮大。全年新增小升规117家,培育省级民营经济总部企业14家,其中总部领军企业3家。新认定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小巨人企业各1家,省级隐形冠军2家,省级雄鹰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4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二是助企服务深入开展。开展“小微你好”服务活动4场次,参与超270家次。“两万”行动化解涉企难题841个,化解率100%。牵头发布新区首版产业政策,全年兑现惠企政策资金4.7亿元,向上争取省级以上产业资金1.3亿元。三是强化为企引才。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10人、推荐省级人才计划12人(其中卓越工程师领军人才6人、卓越工程师青年人才6人);入选市、区两级瓯越英才3人、11人,推荐申报经信领域各专业高级工程师199名。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新区经济发展局(区经信局)将以工业经济稳产增效、重点产业优化升级、数字经济蓄势赋能、制造业投资高位提速、“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为举措,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实施工业经济稳产增效行动。一是强市场信心。迭代升级“数据得地”、产业基金等政策举措,推动实现涉企问题“一站解决”、惠企政策高效兑现。二是稳生产监测。优化“稳产白名单”制度,强化供地、供电、融资等要素保障,保障重点企业充分释放产能。落实经济形势分析和运行晾晒提示机制,实施“一街一策”“一企一策”,探索经济部门、工业强镇“1+1”运行监测机制。三是增主体效益。深化减负降本,迭代“惠企政策直达”“一指减负”应用,落实先进制造业、软件企业等支持政策,争取为市场主体减负20亿元以上。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举办“十链百场万企”产融对接、“一月一链”链主沙龙等活动。以新供给拓展新需求。

(二)实施重点产业提能升级行动。一是着力提升重点产业首位度。充分发挥“链长”“链主”作用,细化“8个一”工作载体,一体推进“1+1+1”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力争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产业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冲击1000亿元。二是激活产业链创新动力。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探索链主和用户企业“双牵头”攻关模式,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首台(套)装备4项、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工业新产品鉴定100项以上。三是探索优势产业跨区域协作。积极参与国家开发区、高新区平台产业合作、发展对接活动、“一带一路”园区合作行动,开展技术转移、产业跨境协作。推动优势产业向周边县市区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区域联动、创新协同、场景共拓、成果共享的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三)实施数字经济蓄势赋能行动。一是做大数字核心产业。加快落实云软件谷产业政策,依托华为(浙南)开发者创新中心,大力发展鸿蒙生态产业。引导集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数字经济园区能级。二是推进数实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数改智转网联”,持续擦亮工业软件应用推广中心金名片,。持续开展“数改主题沙龙”活动,培育数字化服务商,高质量提供“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打造轻量化数改样板。三是织密数字基建网络。加快温州智算中心二期建设,推动优质算力赋能数字化转型。落实5G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区域5G信号实现连续全覆盖。

(四)实施制造业投资高位提升行动。一是强化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开展项目开工护航行动,重点协调瓯飞围区基础设施建设、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工,深化企业投资项目促产“一件事”改革,全力压减开工前审批和竣工验收时间。推进“标准地”项目达产验收,创新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有效机制,提升工业用地开发利用水平。二是加快“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加强工信领域设备更新、企业技改服务,每季度召开技改培训会,全年新增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180个、工业机器人280台以上。不断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争创市级以上绿色低碳工厂27家,实施节能降碳技改项目40项以上。三是深化“数据得地”增资扩产。优化“数据得地2.0”预评审机制,充分考虑产值规模、产业链等关键环节以及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等企业需求,针对性修正调整评估要求,探索“数据得地”带项目供地路径,力争全年“数据得地”供地1500亩以上。

(五)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一是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构建支持民营经济总部发展政策和服务体系,统筹推进隐形冠军、“链主”企业、雄鹰企业培育工作。二是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小巨人”企业引领作用,协同推进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三是强化高技术人才要素支撑。集聚和培育更多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一批省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和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大力培育卓越工程师队伍和后备人才。






索引号 001008003002003/2025-49244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经信局
生成日期 2025-08-0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新区经济发展局(区经信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5-08-04 浏览次数: 来源:新区经济发展局(区经信局) 字体:[ ]

2024年,新区经济发展局(区经信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强城行动”为总牵引,瞄准“五个年”行动目标,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点着力点,持续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1-12月,全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559.13亿元,增速4.9%;规上工业增加值307.12亿元,增速9.2%,全市县市区排名第4位,获评浙江省首批民营经济总部集聚高地,成功通过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复评。主要有五个方面成效:

一、2024年工作成效

(一)产业集群加速跃升。一是“3+2”战新产业渐次成型。1-12月,五大战新兴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825.31亿元,增速9.8%,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52.9%,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稳增长。中国眼谷获省级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财政专项激励资金575万元,长江电子入选2024年度省未来工厂、麦田能源入选省未来工厂试点,省数字化车间4家。瑞浦兰钧入选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全市唯一入选项目)。二是“5+N”传统产业焕发活力。1-12月,五大传统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782.5亿元,增速6.7%,传统产业加速升级,省首台(套)认定13项,入选2023年浙江制造精品和省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12项、通过省级工业新产品(新技术)评价165项。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新增国家、省、市级绿色工厂2家、3家、27家,列入市级重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47个。三是“链长+链主”协同升级。迭代链长制工作方案,整合发布“5+5+N”重点产业链,遴选支持70家产业链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瑞浦兰钧入选国家级链主企业。创新“链主沙龙”活动,助力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配套体系,全年开展储能、新材料产业链等对接活动6场,参与企业130余家。

(二)数字经济赋能发展。一是数字产业加速聚集。科大讯飞产业加速中心一期建成投用,已招引主导企业20家;温州智算中心启动运行,与华为、浙大脑机实验室开展合作。全年新增招引亿元以上数字经济项目6个,实现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51亿元,增速16.9%,。二是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围绕数字化改造“三个全覆盖”目标,制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方案,遴选服务商38家、试点企业21家,开展数改专题活动15场,完成数字化改造1.0全覆盖。新增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8家、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

三是数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e企管”特色应用场景升级上线。龙湾文昌数智谷、文昌里科创湾等数字产业园项目提速建设,温州国际云软件谷核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顺利出炉、产业政策成功发布。全年实现规上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28.57亿元,同比增长29.2%。

(三)制造业投资厚植潜能。一是高质量开展“数据得地”2.0改革。拓宽增资扩产用地条件,公开征集符合条件项目150个,截至12月储备“数据得地”项目117个,完成40家优质企业1703.7亩供地,供地数居全市首位。二是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新开工入统亿元以上项目19个,竣工项目7个,百亿伟明盛青项目试生产。全年完成制造业投资86.98亿元、技改投资54.68亿元,增速7.2%、9%。三是完善工业用地全周期管理。积极推进工业项目联合达产验收,第一、二批次通过验收61家、21家。完成巡视审计企业股东股权变更整改销号11家及天心天思产业园项目整改销号工作。

(四)产业平台腾笼换鸟。一是谋划建设产业园项目。瓯飞产业园(321亩)即将结顶、已签约13个项目入园,滨海产业园(249亩)已进场施工;引入市级国企,模具产业园(184亩)已进场施工,瓯窑产业园(40亩)完成出让前期准备;金属制品业小微园地块已开工;东部集团通用设备(143亩)、高新投建(101亩)智能制造等产业园项目完成出让,预计未来五年陆续建成产业空间超200万平方。二是对标提升园区管理水平。相继出台工业项目准入、工业厂房出租管理、智能制造基地入园指引等管理办法,起草新一轮小微园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提升小微企业产出绩效。温州万洋众创城获省级园区精准服务中小微企业财政专项激励资金。三是加速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推进高耗低效企业整治151家,腾出用地607亩,完成低效工业用地整治1849.91亩。探索村二产老旧工业区改造经验,完成8个项目273亩拆改。全年老旧工业区改造拆除完成773.2亩,再供地完成376.6亩,开工建设90.5万方。

(五)企业培育卓有成效。一是企业梯队逐步壮大。全年新增小升规117家,培育省级民营经济总部企业14家,其中总部领军企业3家。新认定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小巨人企业各1家,省级隐形冠军2家,省级雄鹰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4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二是助企服务深入开展。开展“小微你好”服务活动4场次,参与超270家次。“两万”行动化解涉企难题841个,化解率100%。牵头发布新区首版产业政策,全年兑现惠企政策资金4.7亿元,向上争取省级以上产业资金1.3亿元。三是强化为企引才。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10人、推荐省级人才计划12人(其中卓越工程师领军人才6人、卓越工程师青年人才6人);入选市、区两级瓯越英才3人、11人,推荐申报经信领域各专业高级工程师199名。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新区经济发展局(区经信局)将以工业经济稳产增效、重点产业优化升级、数字经济蓄势赋能、制造业投资高位提速、“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为举措,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实施工业经济稳产增效行动。一是强市场信心。迭代升级“数据得地”、产业基金等政策举措,推动实现涉企问题“一站解决”、惠企政策高效兑现。二是稳生产监测。优化“稳产白名单”制度,强化供地、供电、融资等要素保障,保障重点企业充分释放产能。落实经济形势分析和运行晾晒提示机制,实施“一街一策”“一企一策”,探索经济部门、工业强镇“1+1”运行监测机制。三是增主体效益。深化减负降本,迭代“惠企政策直达”“一指减负”应用,落实先进制造业、软件企业等支持政策,争取为市场主体减负20亿元以上。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举办“十链百场万企”产融对接、“一月一链”链主沙龙等活动。以新供给拓展新需求。

(二)实施重点产业提能升级行动。一是着力提升重点产业首位度。充分发挥“链长”“链主”作用,细化“8个一”工作载体,一体推进“1+1+1”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力争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产业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冲击1000亿元。二是激活产业链创新动力。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探索链主和用户企业“双牵头”攻关模式,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首台(套)装备4项、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工业新产品鉴定100项以上。三是探索优势产业跨区域协作。积极参与国家开发区、高新区平台产业合作、发展对接活动、“一带一路”园区合作行动,开展技术转移、产业跨境协作。推动优势产业向周边县市区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区域联动、创新协同、场景共拓、成果共享的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三)实施数字经济蓄势赋能行动。一是做大数字核心产业。加快落实云软件谷产业政策,依托华为(浙南)开发者创新中心,大力发展鸿蒙生态产业。引导集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数字经济园区能级。二是推进数实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数改智转网联”,持续擦亮工业软件应用推广中心金名片,。持续开展“数改主题沙龙”活动,培育数字化服务商,高质量提供“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打造轻量化数改样板。三是织密数字基建网络。加快温州智算中心二期建设,推动优质算力赋能数字化转型。落实5G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区域5G信号实现连续全覆盖。

(四)实施制造业投资高位提升行动。一是强化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开展项目开工护航行动,重点协调瓯飞围区基础设施建设、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工,深化企业投资项目促产“一件事”改革,全力压减开工前审批和竣工验收时间。推进“标准地”项目达产验收,创新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有效机制,提升工业用地开发利用水平。二是加快“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加强工信领域设备更新、企业技改服务,每季度召开技改培训会,全年新增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180个、工业机器人280台以上。不断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争创市级以上绿色低碳工厂27家,实施节能降碳技改项目40项以上。三是深化“数据得地”增资扩产。优化“数据得地2.0”预评审机制,充分考虑产值规模、产业链等关键环节以及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等企业需求,针对性修正调整评估要求,探索“数据得地”带项目供地路径,力争全年“数据得地”供地1500亩以上。

(五)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一是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构建支持民营经济总部发展政策和服务体系,统筹推进隐形冠军、“链主”企业、雄鹰企业培育工作。二是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小巨人”企业引领作用,协同推进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三是强化高技术人才要素支撑。集聚和培育更多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一批省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和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大力培育卓越工程师队伍和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