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库栏目 > 基本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02023/2025-28732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生态环境分局
生成日期 2025-04-0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温州市生态环境局龙湾分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5-04-03 09:05:04浏览次数: 来源:办公室 字体:[ ]

2024年,温州市生态环境局龙湾分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市生态环境局的坚强领导下,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增强民生福祉、助推经济发展为目标,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治废四大战役,全区生态环境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力攻坚,环境质量不断向好。一是空气质量不断改善。聚焦重点区域、关键环节,全力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向好,开展了扬尘防治七大专项行动,顺利挽回年初PM2.5大幅升高的局面,全年PM2.5浓度顺利巩固在23μg/m³,低于考核目标1μg/m³。依托高位瞭望开展秸秆禁烧全覆盖巡查,报警并扑灭火点314处。深化VOC治理和柴油车淘汰工作,完成VOC源头替代10家,低效治理设施改造92家。淘汰老旧柴油货车75辆、老旧非道路移动机械234辆。牵头开展全区砂堆场整治,已基本完成整治提升工作。二是断面水质大幅提升。紧盯氨氮、氟化物指标,开展省控永中断面水质攻坚行动。推进“六小行业”、生活小区、入河排口等污染整治,最大力度削减面源污染入河。氨氮、氟化物两项重点攻坚指标分别降幅达78.4%、53.7%。永中断面年度水质顺利提升到Ⅲ类,同比提升1个类别,较2022年提升2个类别,提升幅度全市第一。国控龙湾断面达到Ⅱ类水质,同比提升1个类别。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市控以上断面全部达到功能区要求。近岸海域劣Ⅳ类水质面积同比减少12.7%。三是土废环境安全稳定。持续督促优先监管地块风险管控工作落实,督促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评审10个、污染地块修复项目1个。继续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全方位激活17类175个“无废细胞”;完成小微产废企业签约2158家,签约率达107.42%;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分级评价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稳步推进,产废企业优良率100%。

(二)立行立改,环境问题不断减少。一是顺利完成第三轮央督迎检。全面做好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工作,对重点信访件以及矿山修复等重点难点问题督促整改,在督察组入驻前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了不发生典型案例、不发生重点信访件、不发生重大舆情的工作目标。第三轮央督交办信访件45件(其中市级8件),较上轮下降了38%,数量为历轮央督最少,期间立行立改做法获得了浙江卫视、浙江日报正面典型宣传。截至目前,45件信访件已完成整改41件。二是推进蓝田地下水问题整改。学习借鉴台州医化园区治理经验,对接南京土壤所、省市环科院等技术力量,全面开展蓝田地下水排查整改。完成各企业跑冒滴漏排查和整改;完成抽提井19口,累计处理地下水3910吨;设置地下水常规监测点位65个,加密点位9个;已完成2轮全指标监测,镉元素已多次未检出。三是推进“七张问题清单”整改。以区委“七张问题清单”考核体系为依托,增强重大生态环保督察清单问题报送主动性。完成各级清单问题整改销号39项,17项问题正在推进整改中。龙湾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在市级评选中获得优秀。

(三)服务发展,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强化助企纾困。积极向上争取环保审批政策,调整并新增产业集聚重点管控单元13平方公里,面积全市最多。完成温州湾新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调整,促进伟明盛青年产5万吨高纯镍项目、伟明环保高端产业园二期、一般工业固废再生资源中心等重大项目审批,推进了龙湾区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化审批服务。打造了“一单一室一信”环保审批增值服务品牌,获得企业好评。其中“三色光”生态环境行政许可服务工作室,为全市首个环境行政咨询服务平台,受到《温州日报》报道。全年共办结环评审批备案项目553件,办理排污许可业务567件;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事项38件。三是引导创新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海螺集团创新研发的“淤泥制石”生产工艺,有效解决了城市淤泥处置痛点问题,造价相比天然石材下降30%,并登上央视新闻频道。

(四)刚柔并举,执法质效不断提升。一是强化执法力度。定期开展“双随机”抽查,统筹推进“绿剑2024”等专项行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全年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6839人次,检查企业3117家次,开展“双随机”检查640家次,打击取缔非法企业250家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08件,处罚金额1214万元,行政拘留6人,刑事拘留2人,查封3起。全年共受理各类环境信访纠纷举报925件,同比下降8.2%;信访转立案共56件,立案率5.8%。二是彰显执法温度。不断优化执法方式,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科学调整、优化正面清单,减轻企业负担。同时,积极推动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政策的落地见效,共下达不予处罚决定11件,免罚金额176余万元,完成失信行为信用修复27条。三是提升执法精度。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精准捕捉和快速响应。环保e企管平台领码企业3734家,领码率98.5%;企业工况监控监管平台监管企业735家,联网率95.5%;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监管重点排污单位84家。全年共收到超标预警废水204条、废气2282条,均已按时完成整改。

(五)综合发力,生态创建不断深化。一是推进生态综合工作。深度实施“三废”减污降碳协同,加强源头防控、突出重点领域、优化环境治理,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五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方案评审分全市第一。瑞浦兰钧废NMP精馏提纯项目成功入选浙江省第四批减污降碳标杆项目。同时,扎实开展排污权核定交易工作,累计核准COD21.7吨,氨氮2.3吨,二氧化硫6吨,氮氧化物36.4吨。全年完成206家企业排污权交易工作,成交金额共计7560万元。二是推进环境宣教工作。建立与媒体深度合作的良好关系,共同推出大篇幅、大体量的主题宣传。完成央级报道12篇、省级14篇,其他各级媒体报道55次。在“龙湾发布”等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布环保相关工作内容369篇次,累计阅读量超26万。以全国生态日、六·五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承办和协办市级活动3场,区级活动1场。全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累计接待人数超5万人。

(六)严抓严管,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一是不断强化作风建设。聚焦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出台加强队伍建设20条措施,推进领导班子、机关科室、基层执法、审批服务、纪律作风、队伍形象六个方面能力建设。逐层签订了《2024年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责任书》,进一步压实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二是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召开全局警示教育大会,深刻检视分局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强化正风肃纪》,组织人员参观东瓯清廉馆,邀请“龙纪清风”宣讲团上党课,为党员干部敲响警钟。班子领导带队常态化开展正风肃纪督察,全年累计督察13次,谈心谈话108人次,通报各类问题14个。三是加强廉政风险防范。严格执行党组民主议事决策机制,“三重一大”等议事规则,2024年共涉及“三重一大”备案事项58件。进一步完善了执法、审批、行政处罚等重点领域相关制度7项。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完成全员岗位廉政风险点排查,“廉政承诺书”签订,完成“三型”清廉单元建设问题整改。

二、2025年工作安排

(一)持续深化队伍建设。继续以队伍建设20条措施为抓手,不断推进六个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全面深化党的理论学习,坚持以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为警为戒,把警示教育融入党员干部日常管理监督。聚焦岗位风险点,不断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廉政谈心谈话,研究制定考勤制度、干部考核、基层站所重大事项议事决策等一系列制度,努力锤炼生态环保铁军。

(二)切实巩固断面水质。保持工作力度不放松,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确保国、省控断面优良率100%,市控断面全部稳定在Ⅲ类水质。持续做好入海主要河流总氮总磷控制,以“蓝色循环”模式为核心,深化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

(三)不断提升大气质量。紧盯空气优良率和PM2.5考核目标,狠抓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提升,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常态化开展机动车排放管理。继续开展VOC治理低效设施改造,培育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项目。推进解决区域性大气突出问题,加强分析研判,整治提升一批污染行业。

(四)全力防范土废风险。进一步加强土壤安全监管,守牢“一住两公”地块安全利用底线。谋划实施危废监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无废城市”创建为抓手,继续深入推进固废监管,确保小微危废收运做到全覆盖、全签约、全转运,一般工业固废产生企业入网实现闭环监管。

(五)狠抓央督问题整改。进一步压紧压实整改责任,力争2025年央督交办信访件完成率97%以上,防止已销号件反弹。做好2025年省委专项督察等上级督察迎检工作,力争重大生态环保督察管控力指数排名前列。牵头推进蓝田工业园区域地下水联防联治联控,督促相关部门强化蓝田片区管网等基础设施建管力度,力争在12月底前全面完成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估任务。

(六)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区生态办、大气办、治水办的牵头作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目标任务,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共同谋划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积极谋划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任务,着力打造更多标志性改革成果。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切实提高减污降碳协同指数。积极动员发动各方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生态环境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索引号 001008003002023/2025-28732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生态环境分局
生成日期 2025-04-0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温州市生态环境局龙湾分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5-04-03 浏览次数: 来源:办公室 字体:[ ]

2024年,温州市生态环境局龙湾分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市生态环境局的坚强领导下,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增强民生福祉、助推经济发展为目标,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治废四大战役,全区生态环境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力攻坚,环境质量不断向好。一是空气质量不断改善。聚焦重点区域、关键环节,全力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向好,开展了扬尘防治七大专项行动,顺利挽回年初PM2.5大幅升高的局面,全年PM2.5浓度顺利巩固在23μg/m³,低于考核目标1μg/m³。依托高位瞭望开展秸秆禁烧全覆盖巡查,报警并扑灭火点314处。深化VOC治理和柴油车淘汰工作,完成VOC源头替代10家,低效治理设施改造92家。淘汰老旧柴油货车75辆、老旧非道路移动机械234辆。牵头开展全区砂堆场整治,已基本完成整治提升工作。二是断面水质大幅提升。紧盯氨氮、氟化物指标,开展省控永中断面水质攻坚行动。推进“六小行业”、生活小区、入河排口等污染整治,最大力度削减面源污染入河。氨氮、氟化物两项重点攻坚指标分别降幅达78.4%、53.7%。永中断面年度水质顺利提升到Ⅲ类,同比提升1个类别,较2022年提升2个类别,提升幅度全市第一。国控龙湾断面达到Ⅱ类水质,同比提升1个类别。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市控以上断面全部达到功能区要求。近岸海域劣Ⅳ类水质面积同比减少12.7%。三是土废环境安全稳定。持续督促优先监管地块风险管控工作落实,督促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评审10个、污染地块修复项目1个。继续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全方位激活17类175个“无废细胞”;完成小微产废企业签约2158家,签约率达107.42%;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分级评价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稳步推进,产废企业优良率100%。

(二)立行立改,环境问题不断减少。一是顺利完成第三轮央督迎检。全面做好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工作,对重点信访件以及矿山修复等重点难点问题督促整改,在督察组入驻前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了不发生典型案例、不发生重点信访件、不发生重大舆情的工作目标。第三轮央督交办信访件45件(其中市级8件),较上轮下降了38%,数量为历轮央督最少,期间立行立改做法获得了浙江卫视、浙江日报正面典型宣传。截至目前,45件信访件已完成整改41件。二是推进蓝田地下水问题整改。学习借鉴台州医化园区治理经验,对接南京土壤所、省市环科院等技术力量,全面开展蓝田地下水排查整改。完成各企业跑冒滴漏排查和整改;完成抽提井19口,累计处理地下水3910吨;设置地下水常规监测点位65个,加密点位9个;已完成2轮全指标监测,镉元素已多次未检出。三是推进“七张问题清单”整改。以区委“七张问题清单”考核体系为依托,增强重大生态环保督察清单问题报送主动性。完成各级清单问题整改销号39项,17项问题正在推进整改中。龙湾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在市级评选中获得优秀。

(三)服务发展,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强化助企纾困。积极向上争取环保审批政策,调整并新增产业集聚重点管控单元13平方公里,面积全市最多。完成温州湾新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调整,促进伟明盛青年产5万吨高纯镍项目、伟明环保高端产业园二期、一般工业固废再生资源中心等重大项目审批,推进了龙湾区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化审批服务。打造了“一单一室一信”环保审批增值服务品牌,获得企业好评。其中“三色光”生态环境行政许可服务工作室,为全市首个环境行政咨询服务平台,受到《温州日报》报道。全年共办结环评审批备案项目553件,办理排污许可业务567件;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事项38件。三是引导创新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海螺集团创新研发的“淤泥制石”生产工艺,有效解决了城市淤泥处置痛点问题,造价相比天然石材下降30%,并登上央视新闻频道。

(四)刚柔并举,执法质效不断提升。一是强化执法力度。定期开展“双随机”抽查,统筹推进“绿剑2024”等专项行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全年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6839人次,检查企业3117家次,开展“双随机”检查640家次,打击取缔非法企业250家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08件,处罚金额1214万元,行政拘留6人,刑事拘留2人,查封3起。全年共受理各类环境信访纠纷举报925件,同比下降8.2%;信访转立案共56件,立案率5.8%。二是彰显执法温度。不断优化执法方式,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科学调整、优化正面清单,减轻企业负担。同时,积极推动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政策的落地见效,共下达不予处罚决定11件,免罚金额176余万元,完成失信行为信用修复27条。三是提升执法精度。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精准捕捉和快速响应。环保e企管平台领码企业3734家,领码率98.5%;企业工况监控监管平台监管企业735家,联网率95.5%;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监管重点排污单位84家。全年共收到超标预警废水204条、废气2282条,均已按时完成整改。

(五)综合发力,生态创建不断深化。一是推进生态综合工作。深度实施“三废”减污降碳协同,加强源头防控、突出重点领域、优化环境治理,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五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方案评审分全市第一。瑞浦兰钧废NMP精馏提纯项目成功入选浙江省第四批减污降碳标杆项目。同时,扎实开展排污权核定交易工作,累计核准COD21.7吨,氨氮2.3吨,二氧化硫6吨,氮氧化物36.4吨。全年完成206家企业排污权交易工作,成交金额共计7560万元。二是推进环境宣教工作。建立与媒体深度合作的良好关系,共同推出大篇幅、大体量的主题宣传。完成央级报道12篇、省级14篇,其他各级媒体报道55次。在“龙湾发布”等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布环保相关工作内容369篇次,累计阅读量超26万。以全国生态日、六·五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承办和协办市级活动3场,区级活动1场。全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累计接待人数超5万人。

(六)严抓严管,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一是不断强化作风建设。聚焦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出台加强队伍建设20条措施,推进领导班子、机关科室、基层执法、审批服务、纪律作风、队伍形象六个方面能力建设。逐层签订了《2024年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责任书》,进一步压实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二是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召开全局警示教育大会,深刻检视分局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强化正风肃纪》,组织人员参观东瓯清廉馆,邀请“龙纪清风”宣讲团上党课,为党员干部敲响警钟。班子领导带队常态化开展正风肃纪督察,全年累计督察13次,谈心谈话108人次,通报各类问题14个。三是加强廉政风险防范。严格执行党组民主议事决策机制,“三重一大”等议事规则,2024年共涉及“三重一大”备案事项58件。进一步完善了执法、审批、行政处罚等重点领域相关制度7项。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完成全员岗位廉政风险点排查,“廉政承诺书”签订,完成“三型”清廉单元建设问题整改。

二、2025年工作安排

(一)持续深化队伍建设。继续以队伍建设20条措施为抓手,不断推进六个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全面深化党的理论学习,坚持以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为警为戒,把警示教育融入党员干部日常管理监督。聚焦岗位风险点,不断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廉政谈心谈话,研究制定考勤制度、干部考核、基层站所重大事项议事决策等一系列制度,努力锤炼生态环保铁军。

(二)切实巩固断面水质。保持工作力度不放松,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确保国、省控断面优良率100%,市控断面全部稳定在Ⅲ类水质。持续做好入海主要河流总氮总磷控制,以“蓝色循环”模式为核心,深化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

(三)不断提升大气质量。紧盯空气优良率和PM2.5考核目标,狠抓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提升,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常态化开展机动车排放管理。继续开展VOC治理低效设施改造,培育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项目。推进解决区域性大气突出问题,加强分析研判,整治提升一批污染行业。

(四)全力防范土废风险。进一步加强土壤安全监管,守牢“一住两公”地块安全利用底线。谋划实施危废监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无废城市”创建为抓手,继续深入推进固废监管,确保小微危废收运做到全覆盖、全签约、全转运,一般工业固废产生企业入网实现闭环监管。

(五)狠抓央督问题整改。进一步压紧压实整改责任,力争2025年央督交办信访件完成率97%以上,防止已销号件反弹。做好2025年省委专项督察等上级督察迎检工作,力争重大生态环保督察管控力指数排名前列。牵头推进蓝田工业园区域地下水联防联治联控,督促相关部门强化蓝田片区管网等基础设施建管力度,力争在12月底前全面完成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估任务。

(六)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区生态办、大气办、治水办的牵头作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目标任务,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共同谋划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积极谋划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任务,着力打造更多标志性改革成果。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切实提高减污降碳协同指数。积极动员发动各方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生态环境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