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2008/2025-01308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龙湾区民政局 |
生成日期 | 2025-04-0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24年,龙湾区民政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上级民政工作部署,聚焦七优享、共同富裕、改革创新等中心工作,持续推进各项民政工作协调发展。完成“公民遗产查询处置”省级试点;新认定慈善组织4家,超去年全年新增总量;募集慈善资金6128.85万元,同比增长18.3%。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解民需,幸福指数有效提升。一是重点工作全面推进。深入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完成适老化改造145户,累计补助金额 149万元。推行养老服务“爱心卡”制度,完成“爱心卡”推广 10117张,开卡率达119%。加快区康养福利中心项目建设,已先后对接温州现代养老、泰康、睦邻、上海悦心健康等单位,同步开展招投标前期准备工作。二是亮点工作有力推进。深入实施“雨花福粥”试点工程,为特殊困难老人改善膳食结构。投用富春未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探索无租金运营模式。三是惠民实事高效落地。高质高效完成新增持证护理员130名,新建老年食堂5家、新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60张、为20家老年食堂配置智能就餐设备等养老民生实事建设,率全市之先完成2024-2025 年省水库移民共同富裕示范项目建设,增加村集体收入42万元。
(二)保民生,兜底保障有力落实。一是完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深化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认定第一类困难家庭1500户/2473人、第二类家庭102户/185人;落实就业帮扶岗位数1194个,帮助就业109人;落实产业帮扶项目6个,帮扶165人次;发动社会力量帮助解决微心愿3468人次。二是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建立相对低收入家庭共富服务包机制,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惠及全区困难群众1604户2661人。深入推进精康融合工作,累计服务150余人次,完成30户困难群众“善居工程”改造。三是注重困境儿童关心关爱。完成孤困儿童生活调标上调工作,基本生活费首次突破3000元大关,累计发放生活补助金541.4万元。完成31465名流动儿童基础信息录入和202名孤困儿童基础信息建档,开展“暖心帮困、童心向党、贴心守护、温心教育”等儿童关爱教育活动 100余场,全方位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净民风,移风易俗殡改有招。一是延伸殡葬服务。完成“遗产查询处置”省级试点并上线运行,实现遗产信息“一单集成”、遗产查询“一键提取”、遗产处置“一站代办”。累计反馈各类账户资金486.68万元、不动产3处、手机号74个,缩短群众办理继承用时达70%以上。二是创新禁新机制。建立健全私坟“禁新”“1+N”工作机制,提请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殡葬改革 推进私坟“禁新”常态化管理的实施意见》《私坟生态化改造办法(试行)》等。坚持私坟翻新扩建“零容忍”,累计拆除平毁各类新建、翻新私坟165座。三是推进殡葬惠民。累计为1255名丧户提供身后事“一站式”代办服务,减免费用78万余元。聚焦丧事大操大办、丧事扰民等难题,谋划推进区级集中办丧点建设,初步完成1处集中办丧点选址。
(四)助民治,事务管理有所突破。一是规范社会组织发展。加快“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引导注销34家,撤销登记3家、列入黑名单13家、灰名单5家,劝散非法组织1家。推进社会组织等级评估,评出5A级社会组织1家、3A级5家。注重社会组织典型示范,易制毒协会荣获全省品牌社会组织,蒲州商会列入全省第一批清廉社会组织示范单位。二是优化慈善发展环境。完成区慈善联合总会换届,深入开展“阳光慈善”专项行动,持续开展“5.13龙湾慈善日”“9.5中华慈善日”系列活动。新认定慈善组织4家,超去年全年新增总量。实行慈善资金募捐“5年翻一番”计划,全年募集慈善资金6128.85万元,同比增长18.3%;慈善支出6846.8万元,救助3.26万人次。三是深化地名婚登服务。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省级试点,命名乡村无名道路6条。优化门牌审批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6个,协助解决贸易争端1个。办理结婚登记1576对(其中跨省结婚登记352对),补领结婚证159对;离婚申请1159对,办理离婚登记634对(其中跨省离婚登记163对)。开展婚前辅导101对,婚姻调解285对,调解成功104对。
(五)聚难题,专项治理有序推进。一是着力规范养老服务工作,完成未经登记消防不达标养老机构整治1家、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第三方运营不规范整治2家。二是深入推进公墓建设管理排查整治,整治公墓11座。强化非法买卖集体土地建设私坟的打击力度,查处郑宅村非法买卖集体土地行为26例,退还金额119.3万元。三是深入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治理、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专项治理、社会救助“人情保”“关系保”问题整治等工作,新增低保低边特困119人,退出198人。
二、存在问题及短板
一是老年食堂长效运营能力不强。不少老年食堂建成后,未能建立起初具规模的老年互助组织,导致老年食堂运营团队规模不足以满足老年食堂运营需求。同时,部分老年食堂过分依赖于上级财政资金补助,单纯依靠政府“输血”,自身“造血”能力不强,常年运营下来较难达到资金平衡,不少老年食堂处于关停状态。
二是私坟翻新现象仍然存在。虽然我局持续强化“私坟禁新”高压态势,出台了私坟禁新“五条禁令”,坚持“发现一座、拆毁一座”,但仍有不少群众存在侥幸心理,加上街道落实属地责任不够到位,使得私坟翻新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今年以来,累计制止并拆除翻新私坟165座。
三是集中办丧规划布点较难。为破解丧事大操大办、丧事扰民等难题,拟在中心区、状蒲、南片等分区域设置集中办丧点,虽经多次选址但未最终成行。截至目前,仅在天河街道初步确定1处集中办丧点选址。
三、2025年工作计划
(一)办好“一老一小”为民实事。一是持续优化老年友好服务,积极谋划养老服务产业布局,加快区康养福利中心投用,探索村社照料中心运营新模式,为困难老年人家庭建设家庭养老服务床位45张。二是全面推行养老服务“爱心卡”,打造适老化、个性化、多样化等特色养老服务场景,惠及更多老年人群体。推进老年食堂长效化运营,推广老年食堂委托社会餐饮企业社会化运营模式,提升老年助配送餐覆盖率,新增老年助餐服务5万人次。三是依托街道未保站,链接社会组织等力量,常态化开展孤困、留守儿童关爱帮扶活动,丰富孤困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推进“一困一善”有效衔接。一是完成10户困难家庭“善居工程”改造,深化精康融合工作,推进扩面提质。继续深入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治理,积极撬动社会爱心力量,帮助解决困难家庭微心愿至少1000个。二是整合区、街道、村助联体(站、点)等阵地,引导社会力量多元化参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推进助联体规范化运行。三是深化“阳光慈善”工程,推进“慈善+养老”“慈善+救助”等融合发展。拓宽慈善捐赠渠道,深入实行慈善资金募捐“5年倍增”计划,争取慈善资金规模增长20%以上。
(三)干好“一红一白”民生大事。一是强化私坟“禁新”常态化管理,加强骨灰流向跟踪管理。深化“公民遗产查询处置”服务,进一步扩大查询处置范围,力争实现全市、全省推广。二是强化公墓管理,加快4处规划公益性公墓和1处经营性公墓建设,推进区级集中办丧点建设。三是常态化开展婚姻登记颁证和离婚调解服务,深化“婚前”教育、“婚中”指导、“婚后”辅导,推进“寺前街”婚姻登记点建设。
(四)优化“一社一地”服务管理。一是强化社会组织赋能,加快慈善组织培育扶持和党的建设,持续推进“阳光慈善”工程。二是继续强化“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处置率达85%以上;深化清廉社会组织建设和星级评价,参与率达50%以上,争创省级示范清廉社会组织2家。三是持续开展路门牌“纠错”行动,深化“乡村著名行动”省级试点,规范路门牌设置,提升地名服务水平。
(五)做好“一园一镇”问题化解。持续督促亲和雅园管理方优化服务,推进亲和雅园信访维权问题化解。加快金色小镇项目预重整,确保现有住户权益,力争2025年底前完成处置。
索引号 | 001008003002008/2025-01308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龙湾区民政局 |
生成日期 | 2025-04-0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24年,龙湾区民政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上级民政工作部署,聚焦七优享、共同富裕、改革创新等中心工作,持续推进各项民政工作协调发展。完成“公民遗产查询处置”省级试点;新认定慈善组织4家,超去年全年新增总量;募集慈善资金6128.85万元,同比增长18.3%。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解民需,幸福指数有效提升。一是重点工作全面推进。深入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完成适老化改造145户,累计补助金额 149万元。推行养老服务“爱心卡”制度,完成“爱心卡”推广 10117张,开卡率达119%。加快区康养福利中心项目建设,已先后对接温州现代养老、泰康、睦邻、上海悦心健康等单位,同步开展招投标前期准备工作。二是亮点工作有力推进。深入实施“雨花福粥”试点工程,为特殊困难老人改善膳食结构。投用富春未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探索无租金运营模式。三是惠民实事高效落地。高质高效完成新增持证护理员130名,新建老年食堂5家、新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60张、为20家老年食堂配置智能就餐设备等养老民生实事建设,率全市之先完成2024-2025 年省水库移民共同富裕示范项目建设,增加村集体收入42万元。 (二)保民生,兜底保障有力落实。一是完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深化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认定第一类困难家庭1500户/2473人、第二类家庭102户/185人;落实就业帮扶岗位数1194个,帮助就业109人;落实产业帮扶项目6个,帮扶165人次;发动社会力量帮助解决微心愿3468人次。二是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建立相对低收入家庭共富服务包机制,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惠及全区困难群众1604户2661人。深入推进精康融合工作,累计服务150余人次,完成30户困难群众“善居工程”改造。三是注重困境儿童关心关爱。完成孤困儿童生活调标上调工作,基本生活费首次突破3000元大关,累计发放生活补助金541.4万元。完成31465名流动儿童基础信息录入和202名孤困儿童基础信息建档,开展“暖心帮困、童心向党、贴心守护、温心教育”等儿童关爱教育活动 100余场,全方位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净民风,移风易俗殡改有招。一是延伸殡葬服务。完成“遗产查询处置”省级试点并上线运行,实现遗产信息“一单集成”、遗产查询“一键提取”、遗产处置“一站代办”。累计反馈各类账户资金486.68万元、不动产3处、手机号74个,缩短群众办理继承用时达70%以上。二是创新禁新机制。建立健全私坟“禁新”“1+N”工作机制,提请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殡葬改革 推进私坟“禁新”常态化管理的实施意见》《私坟生态化改造办法(试行)》等。坚持私坟翻新扩建“零容忍”,累计拆除平毁各类新建、翻新私坟165座。三是推进殡葬惠民。累计为1255名丧户提供身后事“一站式”代办服务,减免费用78万余元。聚焦丧事大操大办、丧事扰民等难题,谋划推进区级集中办丧点建设,初步完成1处集中办丧点选址。 (四)助民治,事务管理有所突破。一是规范社会组织发展。加快“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引导注销34家,撤销登记3家、列入黑名单13家、灰名单5家,劝散非法组织1家。推进社会组织等级评估,评出5A级社会组织1家、3A级5家。注重社会组织典型示范,易制毒协会荣获全省品牌社会组织,蒲州商会列入全省第一批清廉社会组织示范单位。二是优化慈善发展环境。完成区慈善联合总会换届,深入开展“阳光慈善”专项行动,持续开展“5.13龙湾慈善日”“9.5中华慈善日”系列活动。新认定慈善组织4家,超去年全年新增总量。实行慈善资金募捐“5年翻一番”计划,全年募集慈善资金6128.85万元,同比增长18.3%;慈善支出6846.8万元,救助3.26万人次。三是深化地名婚登服务。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省级试点,命名乡村无名道路6条。优化门牌审批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6个,协助解决贸易争端1个。办理结婚登记1576对(其中跨省结婚登记352对),补领结婚证159对;离婚申请1159对,办理离婚登记634对(其中跨省离婚登记163对)。开展婚前辅导101对,婚姻调解285对,调解成功104对。 (五)聚难题,专项治理有序推进。一是着力规范养老服务工作,完成未经登记消防不达标养老机构整治1家、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第三方运营不规范整治2家。二是深入推进公墓建设管理排查整治,整治公墓11座。强化非法买卖集体土地建设私坟的打击力度,查处郑宅村非法买卖集体土地行为26例,退还金额119.3万元。三是深入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治理、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专项治理、社会救助“人情保”“关系保”问题整治等工作,新增低保低边特困119人,退出198人。 二、存在问题及短板 一是老年食堂长效运营能力不强。不少老年食堂建成后,未能建立起初具规模的老年互助组织,导致老年食堂运营团队规模不足以满足老年食堂运营需求。同时,部分老年食堂过分依赖于上级财政资金补助,单纯依靠政府“输血”,自身“造血”能力不强,常年运营下来较难达到资金平衡,不少老年食堂处于关停状态。 二是私坟翻新现象仍然存在。虽然我局持续强化“私坟禁新”高压态势,出台了私坟禁新“五条禁令”,坚持“发现一座、拆毁一座”,但仍有不少群众存在侥幸心理,加上街道落实属地责任不够到位,使得私坟翻新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今年以来,累计制止并拆除翻新私坟165座。 三是集中办丧规划布点较难。为破解丧事大操大办、丧事扰民等难题,拟在中心区、状蒲、南片等分区域设置集中办丧点,虽经多次选址但未最终成行。截至目前,仅在天河街道初步确定1处集中办丧点选址。 三、2025年工作计划 (一)办好“一老一小”为民实事。一是持续优化老年友好服务,积极谋划养老服务产业布局,加快区康养福利中心投用,探索村社照料中心运营新模式,为困难老年人家庭建设家庭养老服务床位45张。二是全面推行养老服务“爱心卡”,打造适老化、个性化、多样化等特色养老服务场景,惠及更多老年人群体。推进老年食堂长效化运营,推广老年食堂委托社会餐饮企业社会化运营模式,提升老年助配送餐覆盖率,新增老年助餐服务5万人次。三是依托街道未保站,链接社会组织等力量,常态化开展孤困、留守儿童关爱帮扶活动,丰富孤困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推进“一困一善”有效衔接。一是完成10户困难家庭“善居工程”改造,深化精康融合工作,推进扩面提质。继续深入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治理,积极撬动社会爱心力量,帮助解决困难家庭微心愿至少1000个。二是整合区、街道、村助联体(站、点)等阵地,引导社会力量多元化参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推进助联体规范化运行。三是深化“阳光慈善”工程,推进“慈善+养老”“慈善+救助”等融合发展。拓宽慈善捐赠渠道,深入实行慈善资金募捐“5年倍增”计划,争取慈善资金规模增长20%以上。 (三)干好“一红一白”民生大事。一是强化私坟“禁新”常态化管理,加强骨灰流向跟踪管理。深化“公民遗产查询处置”服务,进一步扩大查询处置范围,力争实现全市、全省推广。二是强化公墓管理,加快4处规划公益性公墓和1处经营性公墓建设,推进区级集中办丧点建设。三是常态化开展婚姻登记颁证和离婚调解服务,深化“婚前”教育、“婚中”指导、“婚后”辅导,推进“寺前街”婚姻登记点建设。 (四)优化“一社一地”服务管理。一是强化社会组织赋能,加快慈善组织培育扶持和党的建设,持续推进“阳光慈善”工程。二是继续强化“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处置率达85%以上;深化清廉社会组织建设和星级评价,参与率达50%以上,争创省级示范清廉社会组织2家。三是持续开展路门牌“纠错”行动,深化“乡村著名行动”省级试点,规范路门牌设置,提升地名服务水平。 (五)做好“一园一镇”问题化解。持续督促亲和雅园管理方优化服务,推进亲和雅园信访维权问题化解。加快金色小镇项目预重整,确保现有住户权益,力争2025年底前完成处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