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库栏目 > 基本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02009/2025-00646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司法局
生成日期 2025-02-2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温州市龙湾区司法局2024年工作总结暨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5-02-21 17:04:28浏览次数: 来源:办公室 字体:[ ]

2024年以来,龙湾区司法局围绕中心工作部署,立足主责主业、蓄势蓄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法治保障谱写“法治强城”篇章。

一、2024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坚持全面统筹,在法治引领中厚植法治土壤

一是强化牵头协调职责。协助召开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暨府院府检联席会议,明确年度重点方向。

二是发挥督察考评刚性。牵头抓好温州市法治建设督察反馈意见14项问题整改,对15家单位开展法治巡察,向巡察组移送线索45条次,被采纳10项问题。每季度开展“法治赛道”重要法治指标晾晒比绩,获区委主要领导批示1次。

三是增强法治力量储备。调整法律服务行业扶持政策条款,新招引2家律师事务所落地,律师万人比连续五年稳居全市第二。全市率先出台法律专业干部队伍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重点岗位干部落实行政执法证、法律职业资格证“应考尽考”“应过俱过”要求,配套做好政策支持与备考培训,年内街道人员行政执法证考试参考率、合格率创历年新高。

(二)坚持靶向破题,在夯基补短中规范法治建设

一是把好依法依规“关”。发挥法审前置作用,牵头编制区级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并依法公布,编制合法性审查流程图及工作指引,审查区级各类法审事项644件,提出法律意见2400余条;各街道开展合法性审查556件,备案审查125件,全省乡镇合法性审查系统应用率达100%,按期完成率为98.31%。推进“破执法梗阻·优法治服务”专项行动,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执法监督22场次,纠治败诉风险隐患64项。开展行政处罚网上公示巡察监督500余次,督促8家单位对60余处不规范问题进行整改。

二是高悬复议纠错“尺”。全年收到行政复议案件347件,复议诉讼比值1.92;其中,信访引流案件40件,占比11.53%。审结321件(含信访引流案件40件);调撤129件(含信访引流案件4件),调撤率40.19%;纠错41件(含信访引流案件12件),纠错率12.77%。开展复议“回头看”工作,对复议纠错问题集中的住建、人社、征迁、信息公开领域开展专题督察,并由区政府分管领导视情开展约谈提醒。一年来,经复议案件零败诉。

三是化解行政争议“结”。修订完善区级《推动行政诉讼“双下降”十二条意见》,区领导牵头召集风险案件专项分析6次、参与事权单位会商案情8次,对重点单位开展督导1次。强化府院联动,对58件败诉风险预警案件开展“一案一策一专班”化解,调撤结案17件(占比65.42%),已结48件案件中胜诉37件。

(三)坚持破立并举,在改革突围中打造示范标杆

一是领办法治增值服务改革区县试点。承接全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率先上架省级“一件事”9个,打造特色服务场景4个,并依托“助企红”一端受理平台解决企业难题89项;其中,与法院、工商联共同推出的“商协共治”入选全市法治环境突破性举措。

二是迭代涉企执法服务改革后续篇章。创新开展初创市场主体预约式联合指导工作,服务企业199次。率全省之先开发信用修复短信提醒平台,以“三书同达告知+短信预警提醒+热线针对指导”形式协助252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5月份起,在蒲州街道企业集聚区开通信用修复代办服务,已惠及82家企业。信用修复、合规机制两项工作入选全市行政执法质效提升试点。2024年“三书同达”机制被省办公厅推广至全省。

三是揭榜挂帅全市涉外法治改革项目。深耕特色产业赴“一带一路”投资与经贸合规服务项目,针对企业“出海”需求设计《企业境外投资合规指引》等产品,辐射逾千家企业;筛选团队入驻侨创小镇法律服务点提供各类法律服务,组织律师驻场“一带一路”国家涉外法治服务集市,为500余家企业现场答疑并解决问题56个。

(四)坚持民本情怀,在法润民生中描绘幸福底色

一是多元止争体系更健全。精准聚焦群众涉法涉调服务诉求,做深做实“普调互融”模式。指导成立知识产权纠纷、退役军人事务、住建城乡领域民事纠纷、经开区商会调委会等4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新建企业调委会51家,辖区调解组织增至200个(同比增加38.9%),做好专、兼职调解员传帮带工作,一名调解员获“温州好人”称号。受理并成功调处纠纷10558件,同比上升19.12%,涉及金额4.41亿余元;含疑难复杂案件1828件。

二是监管帮教视野更广阔。顶住新收社区矫正对象人数同比增加三成监管压力,全面绷紧管控防线,从速核实脱管1人,对违法违规对象提请撤销缓刑4人,办理训诫、警告40件,现在册对象440人,保持零严重再犯罪。联合区检察院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赴外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管理的实施意见》,提速审批涉企对象外出、跨市县活动94人次,缓冲矫正影响。稳步推进平安建设“除险清患”专项行动,持续刑释人员衔接帮教与四色管理,参与对街道重点人群管理工作的巡回督查15次并督改问题44项。

三是公法服务体验更优化。推进“八五”普法规划落实,压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微课作品获全市“以案释法”微课二等奖,“法趣小纵队”文明实践项目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铜奖。建优“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新增医疗养老、新业态聚集区、企业、金融领域25个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在南洋社区试行网格化法律服务协同模式,实现公法服务移步可至、一刻即达。协同办理公共法律服务事项28915件,办理“一键找法”工单88件;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018件,同比增长9.11%;受理认罪认罚案件1082件;接待来访来电咨询16200人次,同比增加6.33%。推进“法律援助市域内100%通办”、容缺受理、特定情况免经济困难审查等便民要求,简化审查相关申请221件;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类案件561件,同比增长56.70%。区法律援助中心在全区2024 年度万人评议中获评“满意科室”。与瓯江公证处联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公证进村社”活动,获人民网等媒体报道。今年以来,龙湾区被推荐为省级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试点建设样板县,并在全省推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视频调度会上作典型发言。

(五) 坚持薪火赓续,在严管厚爱中淬炼过硬队伍

一是强化思想理论铸魂。推进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开展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19场次、开办专题读书班2期、依托“三会一课”“午间法治学堂”等载体开展学习交流1000余人次;组织干部参与中央政法委、全区政治轮训、政法系统联学班107人次,分组开展研讨300余人次;选送律师参加上级青训营、政治轮训90人次;班子成员带队开展基层调研并形成调研文章21篇,其中5篇获期刊发表,1篇获省法学会年会征文一等奖。

二是提振干事作风效能。持续推进干部职工管理监督工作,开展全员个人重要事项自查报告,组织开展谈心提醒教育谈话210余次。加强岗位廉政风险排查防控,梳理岗位廉政风险点62个,制定防控措施69项,全年未发生干部违法违纪现象。创新编制全员定人定岗定责清单,结合年度重点(创新)项目清单进度晾晒工作,推动实现廉责统一,凝聚破题攻坚、争先创优共识。

三是注重年轻干部培育。实施年轻干部培育“薪火计划”,通过导师帮教、轮岗锻炼、比选历练等多形式,对近两年新招录公务员、事业编人员进行复合培养锻炼。联合区法院,行政复议工作人员、行政庭审判人员开展同堂培训;联合区委政法委开办“‘练就匠心妙笔、书写政法华章’政法青年说”主题论坛。年内共提任、调整干部13人次,干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10名同志获省市级个人荣誉;新增2名干部通过法考主观题考试,6人次在全市时政评论赛、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笔杆子”、“法治强城故事”、辩论赛中获得奖项。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

一是改革标杆少,精品项目谋划不够充分。从省市视野衡量,辖区法治建设标杆性成果不多、影响力不足,改革创新项目梯队谋划不足。

二是基层保障弱,依法行政存在薄弱环节。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应纳未纳”、街道合法性审查事项“应纳未纳”现象依旧存在。

三是系统规划浅,法治服务效能发挥不足。公共服务宣传覆盖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对特定人员的特殊需求调研不深入,难以有效实现法律服务供给。

三、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龙湾区司法局将聚焦目标导向、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法治夯基“重点”。强化法治建设统筹,建立巡回法治督察、重点问题联系督办两大机制。开展基层合法性审查提质攻坚行动,全面提升行政机关、街道、国企合法性审查能力。提升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

二是培塑法治改革“亮点”。推进创新品牌建设,筛选优质项目试点推广,深化“三书同达”涉企执法改革,探索和优化龙湾区涉企行政指导“五阶工作法”。联合多部门挖掘企业涉外法治服务需求与本地服务供给潜力,推动成立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站。

三是疏通行政争议“堵点”。压实行政争议包案化解责任机制,提升化解质效。针对我区行政复议纠错案件有序开展过错责任追究和调解案件尽职免责工作,提升行政复议监督质效,增强行政复议权威性和公信力。

四是回应群众期盼“焦点”。分级管理“15分钟公法服务圈”,科学布局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制定公共法律服务标准。搭建精准高效审前调解机制,探索复杂疑难纠纷化解机制,完善矛盾纠纷调解体系。拓宽重点监管人员教育帮扶抓手,构建“技能赋能+法治塑魂+心理疗愈+文化润心”的立体化矫正,助力特殊人群软着陆回归。联合相关部门、高校搭建“普法直播联盟”“法趣剧场”等普法新场景,优化群众学法体验。

五是撬动提能增效“支点”。坚持党建引领,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攻坚年行动,加大作风督导力度,着力破解“六不为”难题。自觉接受公共监督,落实好建议提案要求。实质运行律师工作委员会,优化行业自治,引导业规范化发展。定制年轻干部培育短期、中长期目标,优化干部平时考核体系,推进廉政勤政。






索引号 001008003002009/2025-00646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司法局
生成日期 2025-02-2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温州市龙湾区司法局2024年工作总结暨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5-02-21 浏览次数: 来源:办公室 字体:[ ]

2024年以来,龙湾区司法局围绕中心工作部署,立足主责主业、蓄势蓄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法治保障谱写“法治强城”篇章。

一、2024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坚持全面统筹,在法治引领中厚植法治土壤

一是强化牵头协调职责。协助召开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暨府院府检联席会议,明确年度重点方向。

二是发挥督察考评刚性。牵头抓好温州市法治建设督察反馈意见14项问题整改,对15家单位开展法治巡察,向巡察组移送线索45条次,被采纳10项问题。每季度开展“法治赛道”重要法治指标晾晒比绩,获区委主要领导批示1次。

三是增强法治力量储备。调整法律服务行业扶持政策条款,新招引2家律师事务所落地,律师万人比连续五年稳居全市第二。全市率先出台法律专业干部队伍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重点岗位干部落实行政执法证、法律职业资格证“应考尽考”“应过俱过”要求,配套做好政策支持与备考培训,年内街道人员行政执法证考试参考率、合格率创历年新高。

(二)坚持靶向破题,在夯基补短中规范法治建设

一是把好依法依规“关”。发挥法审前置作用,牵头编制区级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并依法公布,编制合法性审查流程图及工作指引,审查区级各类法审事项644件,提出法律意见2400余条;各街道开展合法性审查556件,备案审查125件,全省乡镇合法性审查系统应用率达100%,按期完成率为98.31%。推进“破执法梗阻·优法治服务”专项行动,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执法监督22场次,纠治败诉风险隐患64项。开展行政处罚网上公示巡察监督500余次,督促8家单位对60余处不规范问题进行整改。

二是高悬复议纠错“尺”。全年收到行政复议案件347件,复议诉讼比值1.92;其中,信访引流案件40件,占比11.53%。审结321件(含信访引流案件40件);调撤129件(含信访引流案件4件),调撤率40.19%;纠错41件(含信访引流案件12件),纠错率12.77%。开展复议“回头看”工作,对复议纠错问题集中的住建、人社、征迁、信息公开领域开展专题督察,并由区政府分管领导视情开展约谈提醒。一年来,经复议案件零败诉。

三是化解行政争议“结”。修订完善区级《推动行政诉讼“双下降”十二条意见》,区领导牵头召集风险案件专项分析6次、参与事权单位会商案情8次,对重点单位开展督导1次。强化府院联动,对58件败诉风险预警案件开展“一案一策一专班”化解,调撤结案17件(占比65.42%),已结48件案件中胜诉37件。

(三)坚持破立并举,在改革突围中打造示范标杆

一是领办法治增值服务改革区县试点。承接全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率先上架省级“一件事”9个,打造特色服务场景4个,并依托“助企红”一端受理平台解决企业难题89项;其中,与法院、工商联共同推出的“商协共治”入选全市法治环境突破性举措。

二是迭代涉企执法服务改革后续篇章。创新开展初创市场主体预约式联合指导工作,服务企业199次。率全省之先开发信用修复短信提醒平台,以“三书同达告知+短信预警提醒+热线针对指导”形式协助252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5月份起,在蒲州街道企业集聚区开通信用修复代办服务,已惠及82家企业。信用修复、合规机制两项工作入选全市行政执法质效提升试点。2024年“三书同达”机制被省办公厅推广至全省。

三是揭榜挂帅全市涉外法治改革项目。深耕特色产业赴“一带一路”投资与经贸合规服务项目,针对企业“出海”需求设计《企业境外投资合规指引》等产品,辐射逾千家企业;筛选团队入驻侨创小镇法律服务点提供各类法律服务,组织律师驻场“一带一路”国家涉外法治服务集市,为500余家企业现场答疑并解决问题56个。

(四)坚持民本情怀,在法润民生中描绘幸福底色

一是多元止争体系更健全。精准聚焦群众涉法涉调服务诉求,做深做实“普调互融”模式。指导成立知识产权纠纷、退役军人事务、住建城乡领域民事纠纷、经开区商会调委会等4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新建企业调委会51家,辖区调解组织增至200个(同比增加38.9%),做好专、兼职调解员传帮带工作,一名调解员获“温州好人”称号。受理并成功调处纠纷10558件,同比上升19.12%,涉及金额4.41亿余元;含疑难复杂案件1828件。

二是监管帮教视野更广阔。顶住新收社区矫正对象人数同比增加三成监管压力,全面绷紧管控防线,从速核实脱管1人,对违法违规对象提请撤销缓刑4人,办理训诫、警告40件,现在册对象440人,保持零严重再犯罪。联合区检察院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赴外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管理的实施意见》,提速审批涉企对象外出、跨市县活动94人次,缓冲矫正影响。稳步推进平安建设“除险清患”专项行动,持续刑释人员衔接帮教与四色管理,参与对街道重点人群管理工作的巡回督查15次并督改问题44项。

三是公法服务体验更优化。推进“八五”普法规划落实,压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微课作品获全市“以案释法”微课二等奖,“法趣小纵队”文明实践项目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铜奖。建优“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新增医疗养老、新业态聚集区、企业、金融领域25个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在南洋社区试行网格化法律服务协同模式,实现公法服务移步可至、一刻即达。协同办理公共法律服务事项28915件,办理“一键找法”工单88件;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018件,同比增长9.11%;受理认罪认罚案件1082件;接待来访来电咨询16200人次,同比增加6.33%。推进“法律援助市域内100%通办”、容缺受理、特定情况免经济困难审查等便民要求,简化审查相关申请221件;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类案件561件,同比增长56.70%。区法律援助中心在全区2024 年度万人评议中获评“满意科室”。与瓯江公证处联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公证进村社”活动,获人民网等媒体报道。今年以来,龙湾区被推荐为省级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试点建设样板县,并在全省推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视频调度会上作典型发言。

(五) 坚持薪火赓续,在严管厚爱中淬炼过硬队伍

一是强化思想理论铸魂。推进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开展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19场次、开办专题读书班2期、依托“三会一课”“午间法治学堂”等载体开展学习交流1000余人次;组织干部参与中央政法委、全区政治轮训、政法系统联学班107人次,分组开展研讨300余人次;选送律师参加上级青训营、政治轮训90人次;班子成员带队开展基层调研并形成调研文章21篇,其中5篇获期刊发表,1篇获省法学会年会征文一等奖。

二是提振干事作风效能。持续推进干部职工管理监督工作,开展全员个人重要事项自查报告,组织开展谈心提醒教育谈话210余次。加强岗位廉政风险排查防控,梳理岗位廉政风险点62个,制定防控措施69项,全年未发生干部违法违纪现象。创新编制全员定人定岗定责清单,结合年度重点(创新)项目清单进度晾晒工作,推动实现廉责统一,凝聚破题攻坚、争先创优共识。

三是注重年轻干部培育。实施年轻干部培育“薪火计划”,通过导师帮教、轮岗锻炼、比选历练等多形式,对近两年新招录公务员、事业编人员进行复合培养锻炼。联合区法院,行政复议工作人员、行政庭审判人员开展同堂培训;联合区委政法委开办“‘练就匠心妙笔、书写政法华章’政法青年说”主题论坛。年内共提任、调整干部13人次,干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10名同志获省市级个人荣誉;新增2名干部通过法考主观题考试,6人次在全市时政评论赛、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笔杆子”、“法治强城故事”、辩论赛中获得奖项。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

一是改革标杆少,精品项目谋划不够充分。从省市视野衡量,辖区法治建设标杆性成果不多、影响力不足,改革创新项目梯队谋划不足。

二是基层保障弱,依法行政存在薄弱环节。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应纳未纳”、街道合法性审查事项“应纳未纳”现象依旧存在。

三是系统规划浅,法治服务效能发挥不足。公共服务宣传覆盖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对特定人员的特殊需求调研不深入,难以有效实现法律服务供给。

三、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龙湾区司法局将聚焦目标导向、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法治夯基“重点”。强化法治建设统筹,建立巡回法治督察、重点问题联系督办两大机制。开展基层合法性审查提质攻坚行动,全面提升行政机关、街道、国企合法性审查能力。提升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

二是培塑法治改革“亮点”。推进创新品牌建设,筛选优质项目试点推广,深化“三书同达”涉企执法改革,探索和优化龙湾区涉企行政指导“五阶工作法”。联合多部门挖掘企业涉外法治服务需求与本地服务供给潜力,推动成立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站。

三是疏通行政争议“堵点”。压实行政争议包案化解责任机制,提升化解质效。针对我区行政复议纠错案件有序开展过错责任追究和调解案件尽职免责工作,提升行政复议监督质效,增强行政复议权威性和公信力。

四是回应群众期盼“焦点”。分级管理“15分钟公法服务圈”,科学布局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制定公共法律服务标准。搭建精准高效审前调解机制,探索复杂疑难纠纷化解机制,完善矛盾纠纷调解体系。拓宽重点监管人员教育帮扶抓手,构建“技能赋能+法治塑魂+心理疗愈+文化润心”的立体化矫正,助力特殊人群软着陆回归。联合相关部门、高校搭建“普法直播联盟”“法趣剧场”等普法新场景,优化群众学法体验。

五是撬动提能增效“支点”。坚持党建引领,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攻坚年行动,加大作风督导力度,着力破解“六不为”难题。自觉接受公共监督,落实好建议提案要求。实质运行律师工作委员会,优化行业自治,引导业规范化发展。定制年轻干部培育短期、中长期目标,优化干部平时考核体系,推进廉政勤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