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2028/2024-28562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
生成日期 | 2024-02-2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一、2023年工作成效回顾
(一)党建统领,示范带动,主题教育有声有色。一是贯彻主题教育思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八八战略”内涵实质,落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求,组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8次、专题研讨6次,带领党员干部实地循迹溯源学习2场,开展青年干部“明德守法、完善自我”学习讨论2次,推动全局干部在理论学习中铸魂培元、在调查研究中破解难题、在推动发展中赋能添力、在检视整改中自我革命、在建章立制中落地见效。二是深化清廉市监建设。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干部准则,扎实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和监督检查,推动“干部清正、政治清明、文化清新”。以思想统领带动人事建设,深化队伍规范化管理,推动以事找人、抓人促事、人事贯通,打造出一支政治忠诚、廉洁高效、务实为民、担当作为的深蓝铁军。蒲州市监所获评温州市第二批引领型清廉建设单位(龙湾仅2家)和全省清廉市场监管单元建设成绩突出单位称号。三是提升法治队伍能力。以“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为目标,深入推进市场监管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出台专门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在编干部参加行政执法证考试与法律资格证书考试;开展执法业务培训,邀请区法院法官、律师、区司法局复议官以案释法,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的执法办案能力。目前,全局在编公职律师6人,行政执法持证率达95%以上。2人被列入市场监管国家总局综合执法人才库,1人荣获第三届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执法办案电子取证比武个人第一名、团队第一名的双料冠军。同时,在职业打假投诉数量激增至11500余件的情况下,全年行政诉讼保持零败诉,行政复议纠错率由14%降至6%。
(二)主动作为,助力经济,营商优化有力有为。一是培育市场经营主体。深化个体工商户登记制度改革,出台《龙湾区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若干意见》,推出新办小微企业首年免费记账服务,持续扩大市场经营主体“蓄水池”。2023年度,2023年度,全区新增企业5713户,新增市场经营主体17201户,在册企业达40645户,在册市场经营主体达116218户;培育创成龙湾区“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140家。二是优化审批政务服务。成立招商引资审批服务专班,为招引温州城市建筑科技集团、中建投(浙江)城市发展有限公司等15家建筑、数字科技、直播类重磅企业土工保姆式行政审批服务。为麦田能源、浙江晨泰集团等拟上市公司在股权架构登记、产品许可证审批提供行政指导和审批服务,获得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小涛批示肯定。全力助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探索“企业码”推广应用,打通全国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程序、浙江省一体化公共数据平台等数据渠道,实现“一码通用”,企业办贷全过程从“5天跑3次”简化为“半天跑零次”,相关工作被省委书记易炼红批示肯定。三是深化涉企监管改革。出台全省首个《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打造跨部门双随机监管2.0,全面提高政府监管效能,累计开展联合“双随机”监管任务330个,同比增长54.9%;联合监管5764户次,同比增长187.2%;跨部门监管率达54.90%,同比增长29.9%;有效减少执法次数超9700次,跨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率考绩指标位列全省第20、全市并列第1。主动牵头联合区发改局,梳理近3年来5988条被全区所有执法部门行政处罚记录,推动全域失信企业集中信用修复,完成失信企业集中信用修复382家,同比增加73.6%。承接省市监局市场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数据治理及应用试点,同步参与全省信用监管数据质量全面提升行动。联合区发改委、区司法局实施涉企处罚“三书同达”,推动涉企执法从“一罚了之”向“惩教结合”转变,成功入选省委改革办营商环境优化提升首批“最佳实践案例”。
(三)质量变革,品牌赋能,企业发展强基稳进。一是强化质量标杆引领。深入实施“质量强区”“三强一制造”发展战略,辅导重点龙头企业“对标达标”“质量升级”,全年获“浙江制造”认证证书企业达54家,创历史新高;主导制定“浙江制造”标准10个,认定首批“浙江标准”1项,获评“市标准创新贡献提名奖”1项,新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32个。目前,龙湾区每百万人牵头制定先进标准数全市排名第一。二是激发知识产权动能。推动区政府与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订合作备忘录,开通发明专利批量预审快速通道,专利预审从单件一年半以上缩短至20件三到六个月完成。“一企一专班”服务麦田、瑞浦兰钧等公司快速预审专利40件,获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小涛批示肯定。助力瑞浦兰钧专利快速获权投产,2022年实现销售额33.6亿元,工作获省委书记易炼红批示肯定。三是开展质量安全提升。开展水嘴产业、插头插座产业质量安全整治提升,检查生产企业510家次,抽检产品100批次,查处质量违法行为82起。吸取湖南长沙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教训,开展标准与合格评定行业监管整治,立案查处违法出具虚假报告的第三方中介检测机构2家。吸取宁夏银川燃气爆炸事故教训,开展燃气器具、液化石油气瓶充装等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检查充装单位3家次、燃气具销售门店278家次,开展产品质量抽检4批次,立案涉嫌销售不符合标准燃气具34起。
(四)全程监管,除险保安,安全底线守牢守实。一是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市区同创,全省首创食品安全四方责任追责办法,创新红黄旗考核制度,以刚性规定明晰、压实四方责任,填补责任“真空”。以“驻点加码、执法加码、应急加码、专业加码”为抓手,对奥体中心周边8个网格27个重要餐饮点位开展监管,保障亚运赛事期间餐饮安全“日、夜”无忧,圆满完成本次亚运食品安全保障“两个零发生”和“三个全”的工作目标。二是筑牢药品安全防线。承接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第二类精神药品精密智控试点,组织“清仓式自查+拉网式检查”,出动执法人员检查药械化经营主体3180家次。三是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全力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对全区特种设备使用企业开展建局有史以来最全面、力度最大的大起底大排查。全省率先将特种设备库外设备安全隐患排查纳入基层网格排查事项,开展“扫盲纳管”消除安全隐患。累计排查企业场所3360家,排查特种设备安全隐患1876处,发现疑似漏管漏登设备3309台,核实并纳管特种设备320台,拆除非法土制特种设备82台,立案55起,相关做法获市委书记张振丰批示肯定。
(五)保护消费,执法亮剑,市场秩序有章有法。一是调解消费纠纷投诉。深入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实现重点场所基层维权点全覆盖,放心消费单位稳定在2000家以上。2023年全年受理并办结相关投诉举报8957件,涉及金额3167余万元,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二是创新抽检集成监管。健全食品安全抽样、研判、核查、办案“四位一体”工作机制,组建全市第一支“专职抽样队”,实现食品抽检分离“背靠背”“硬分离”。推进智慧快检一件事改革,复核验证农贸市场快检室食品快检结果,实验室快检准确率达83%。三是加大执法办案力度。深挖查办民生领域违法案件,“护民生、促发展、优环境”。累计查办市监类案件809件,其中大要案111件,罚没款564.32万元,移送司法机关33件;查办药械类案件72件,其中移送司法机关(大要案)3件,罚没款124.02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三品一特本质安全基础薄弱。当前,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在食品、药品、重点工业品、特种设备等四大市场监管安全领域的体系、机制上仍不完善,本质并不安全。比如:特种设备应登未登、应登漏登现象突出,目前排查出的仅为冰山一角。因区域调整,南部街道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水嘴、开关插座相继被省市“挂牌督战”。虽已开展整顿督察,但无法根本性扭转产业粗犷发展现状。同时,南部街道普遍存在后厨脏污、健康证过期、食品过期等食品安全问题及在用医疗器械过期、药品过期等药品安全问题。
二是安全监管力量单薄。目前,龙湾区监管经济主体与鹿城、瓯海相当,但区市监局在编人员仅为鹿城局、瓯海局的一半,人均监管经济主体数在全市12个县市区中最多,远超三区两市市监干部平均监管数,监管力量严重不足。这导致对市场经营主体的监管不到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不小的风险隐患。
三是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当前,区市监局与温州湾新区分局合并编制划转方案尚未审议通过,两局仍划地分治、各自为政。导致考绩考核及安全底线监管等各项工作的推进较不理想,改革创新的想法、举措无法顺利实施,未能真正覆盖全域、造福全区。
三、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区市场监管局将继续全力以赴、克难攻坚,紧紧围绕市委区委区政府与省市局工作部署,着眼于市场监管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出一批叫得响名、拿得出手的市场监管龙湾样板。
(一)强化党建引领,树立队伍新形象。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准确把握“四个角色”“五个过硬”,做好党建工作创新与党建品牌创建、勤廉市监文化建设、市场监管业务相融合的大文章,加大勤廉市监创建力度。深入实施干部培优工程,探索构建“树立一个信念、保持一种心态、打造一套考核机制”队伍建设体系,激励干部争先创优。加大正能量宣传力度,筑牢市场监管意识形态主阵地。以基层所支部阵地建设和“一科一所一品牌”创建工作为抓手,加快形成市场监管现代化先行的强劲合力。
(二)优化三大环境,激发市场新活力。一是要优化企业办事环境。推进增值化改革与“民营经济32条”一体融合落地,加快把“企业码”打造成为经营主体身份认证载体,关联归集展示相关信息数据,拓宽特色化、便民化、普惠化的电子营业执照“企业码”场景应用,探索“企业码”在龙湾农商银行贷款业务审批,永强供电公司用电报装申请,卫健部门健康证办理、管理等方面的运用,加快实现市场经营主体办事“一码通行、一码通展、一码通办、一码通达”。二是要优化信用监管环境。建立标准统一、内容全面的市场经营主体信息目录,分批次扩建数据质量标准,搭建市场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数据治理及应用系统,提高统筹利用市场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数据的能力,全面提升市场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数据质量,完成省市监局市场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数据治理及应用试点创建,力争国务院或省政府督查激励。建立失信企业集中信用修复常态长效机制,恢复失信企业活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三是要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开展反不正当竞争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大力开展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创建,强化涉企收费检查、民生价格监管,确保市场秩序稳定。
(三)拓宽三大赛道,推动产业新提升。一是要盘活知识产权价值链。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以优质专利培育为抓手,鼓励企业创造更多优质专利,支持社会力量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组建知识产权联盟,争取成立中国温州湾新区(龙湾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和温州湾新区(龙湾区)知识产权协会,构建“一中心、一协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全链条体系。二是要优化质量强企品牌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深化市委质量督察工作成效,全力加速“品字标”龙湾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梯队式培育各级政府质量奖,争创市长质量奖(创新奖)、区长质量奖(创新奖),争取新培育“品字标”企业15家,着力改善区域性质量供给、加强质量创新、严格质量把控。三是要拓展先进标准引领链。坚持“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指引,帮扶重点龙头企业开展国家、行业标准以及“浙江制造”标准等的研制,推进标准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和创建,争取主导制定“浙江制造”标准8项,新增企业标准“领跑者”认证企业10家,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18家,树立行业标杆形象,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四)严守四大底线,构建本质新安全。一是食品安全要扩面巩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政同责,落实“四个最严”,强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在创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协同机制,强化闭环监管效能,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二是药品安全要全面保障。持续深化基层药品监管片格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第二类精神药品精密智控与基层医疗机构药品质量数字化管理效能,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药剑”行动,严惩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违法行为,筑牢药品安全防线。三是特种设备要应管尽管。深化漏登漏管特种设备隐患网格排查,在2023年纳管行车等应管漏管设备的基础上,增加D级锅炉、简单压力容器等应管未管设备,持续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不达目的不罢休,全面清剿应管漏管、应管未管特种设备。四是产品质量要优化提升。强化产品质量治理水平,加大对“挂牌督战”的水嘴、开关插座等产业的精准分级分类监管与监督抽查覆盖面,推动“效能落后”产业摆脱当前发展困局,扎实推进质量强区建设。
索引号 | 001008003002028/2024-28562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
生成日期 | 2024-02-2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一、2023年工作成效回顾 (一)党建统领,示范带动,主题教育有声有色。一是贯彻主题教育思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八八战略”内涵实质,落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求,组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8次、专题研讨6次,带领党员干部实地循迹溯源学习2场,开展青年干部“明德守法、完善自我”学习讨论2次,推动全局干部在理论学习中铸魂培元、在调查研究中破解难题、在推动发展中赋能添力、在检视整改中自我革命、在建章立制中落地见效。二是深化清廉市监建设。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干部准则,扎实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和监督检查,推动“干部清正、政治清明、文化清新”。以思想统领带动人事建设,深化队伍规范化管理,推动以事找人、抓人促事、人事贯通,打造出一支政治忠诚、廉洁高效、务实为民、担当作为的深蓝铁军。蒲州市监所获评温州市第二批引领型清廉建设单位(龙湾仅2家)和全省清廉市场监管单元建设成绩突出单位称号。三是提升法治队伍能力。以“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为目标,深入推进市场监管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出台专门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在编干部参加行政执法证考试与法律资格证书考试;开展执法业务培训,邀请区法院法官、律师、区司法局复议官以案释法,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的执法办案能力。目前,全局在编公职律师6人,行政执法持证率达95%以上。2人被列入市场监管国家总局综合执法人才库,1人荣获第三届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执法办案电子取证比武个人第一名、团队第一名的双料冠军。同时,在职业打假投诉数量激增至11500余件的情况下,全年行政诉讼保持零败诉,行政复议纠错率由14%降至6%。 (二)主动作为,助力经济,营商优化有力有为。一是培育市场经营主体。深化个体工商户登记制度改革,出台《龙湾区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若干意见》,推出新办小微企业首年免费记账服务,持续扩大市场经营主体“蓄水池”。2023年度,2023年度,全区新增企业5713户,新增市场经营主体17201户,在册企业达40645户,在册市场经营主体达116218户;培育创成龙湾区“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140家。二是优化审批政务服务。成立招商引资审批服务专班,为招引温州城市建筑科技集团、中建投(浙江)城市发展有限公司等15家建筑、数字科技、直播类重磅企业土工保姆式行政审批服务。为麦田能源、浙江晨泰集团等拟上市公司在股权架构登记、产品许可证审批提供行政指导和审批服务,获得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小涛批示肯定。全力助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探索“企业码”推广应用,打通全国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程序、浙江省一体化公共数据平台等数据渠道,实现“一码通用”,企业办贷全过程从“5天跑3次”简化为“半天跑零次”,相关工作被省委书记易炼红批示肯定。三是深化涉企监管改革。出台全省首个《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打造跨部门双随机监管2.0,全面提高政府监管效能,累计开展联合“双随机”监管任务330个,同比增长54.9%;联合监管5764户次,同比增长187.2%;跨部门监管率达54.90%,同比增长29.9%;有效减少执法次数超9700次,跨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率考绩指标位列全省第20、全市并列第1。主动牵头联合区发改局,梳理近3年来5988条被全区所有执法部门行政处罚记录,推动全域失信企业集中信用修复,完成失信企业集中信用修复382家,同比增加73.6%。承接省市监局市场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数据治理及应用试点,同步参与全省信用监管数据质量全面提升行动。联合区发改委、区司法局实施涉企处罚“三书同达”,推动涉企执法从“一罚了之”向“惩教结合”转变,成功入选省委改革办营商环境优化提升首批“最佳实践案例”。 (三)质量变革,品牌赋能,企业发展强基稳进。一是强化质量标杆引领。深入实施“质量强区”“三强一制造”发展战略,辅导重点龙头企业“对标达标”“质量升级”,全年获“浙江制造”认证证书企业达54家,创历史新高;主导制定“浙江制造”标准10个,认定首批“浙江标准”1项,获评“市标准创新贡献提名奖”1项,新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32个。目前,龙湾区每百万人牵头制定先进标准数全市排名第一。二是激发知识产权动能。推动区政府与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订合作备忘录,开通发明专利批量预审快速通道,专利预审从单件一年半以上缩短至20件三到六个月完成。“一企一专班”服务麦田、瑞浦兰钧等公司快速预审专利40件,获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小涛批示肯定。助力瑞浦兰钧专利快速获权投产,2022年实现销售额33.6亿元,工作获省委书记易炼红批示肯定。三是开展质量安全提升。开展水嘴产业、插头插座产业质量安全整治提升,检查生产企业510家次,抽检产品100批次,查处质量违法行为82起。吸取湖南长沙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教训,开展标准与合格评定行业监管整治,立案查处违法出具虚假报告的第三方中介检测机构2家。吸取宁夏银川燃气爆炸事故教训,开展燃气器具、液化石油气瓶充装等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检查充装单位3家次、燃气具销售门店278家次,开展产品质量抽检4批次,立案涉嫌销售不符合标准燃气具34起。 (四)全程监管,除险保安,安全底线守牢守实。一是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市区同创,全省首创食品安全四方责任追责办法,创新红黄旗考核制度,以刚性规定明晰、压实四方责任,填补责任“真空”。以“驻点加码、执法加码、应急加码、专业加码”为抓手,对奥体中心周边8个网格27个重要餐饮点位开展监管,保障亚运赛事期间餐饮安全“日、夜”无忧,圆满完成本次亚运食品安全保障“两个零发生”和“三个全”的工作目标。二是筑牢药品安全防线。承接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第二类精神药品精密智控试点,组织“清仓式自查+拉网式检查”,出动执法人员检查药械化经营主体3180家次。三是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全力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对全区特种设备使用企业开展建局有史以来最全面、力度最大的大起底大排查。全省率先将特种设备库外设备安全隐患排查纳入基层网格排查事项,开展“扫盲纳管”消除安全隐患。累计排查企业场所3360家,排查特种设备安全隐患1876处,发现疑似漏管漏登设备3309台,核实并纳管特种设备320台,拆除非法土制特种设备82台,立案55起,相关做法获市委书记张振丰批示肯定。 (五)保护消费,执法亮剑,市场秩序有章有法。一是调解消费纠纷投诉。深入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实现重点场所基层维权点全覆盖,放心消费单位稳定在2000家以上。2023年全年受理并办结相关投诉举报8957件,涉及金额3167余万元,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二是创新抽检集成监管。健全食品安全抽样、研判、核查、办案“四位一体”工作机制,组建全市第一支“专职抽样队”,实现食品抽检分离“背靠背”“硬分离”。推进智慧快检一件事改革,复核验证农贸市场快检室食品快检结果,实验室快检准确率达83%。三是加大执法办案力度。深挖查办民生领域违法案件,“护民生、促发展、优环境”。累计查办市监类案件809件,其中大要案111件,罚没款564.32万元,移送司法机关33件;查办药械类案件72件,其中移送司法机关(大要案)3件,罚没款124.02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三品一特本质安全基础薄弱。当前,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在食品、药品、重点工业品、特种设备等四大市场监管安全领域的体系、机制上仍不完善,本质并不安全。比如:特种设备应登未登、应登漏登现象突出,目前排查出的仅为冰山一角。因区域调整,南部街道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水嘴、开关插座相继被省市“挂牌督战”。虽已开展整顿督察,但无法根本性扭转产业粗犷发展现状。同时,南部街道普遍存在后厨脏污、健康证过期、食品过期等食品安全问题及在用医疗器械过期、药品过期等药品安全问题。 二是安全监管力量单薄。目前,龙湾区监管经济主体与鹿城、瓯海相当,但区市监局在编人员仅为鹿城局、瓯海局的一半,人均监管经济主体数在全市12个县市区中最多,远超三区两市市监干部平均监管数,监管力量严重不足。这导致对市场经营主体的监管不到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不小的风险隐患。 三是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当前,区市监局与温州湾新区分局合并编制划转方案尚未审议通过,两局仍划地分治、各自为政。导致考绩考核及安全底线监管等各项工作的推进较不理想,改革创新的想法、举措无法顺利实施,未能真正覆盖全域、造福全区。 三、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区市场监管局将继续全力以赴、克难攻坚,紧紧围绕市委区委区政府与省市局工作部署,着眼于市场监管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出一批叫得响名、拿得出手的市场监管龙湾样板。 (一)强化党建引领,树立队伍新形象。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准确把握“四个角色”“五个过硬”,做好党建工作创新与党建品牌创建、勤廉市监文化建设、市场监管业务相融合的大文章,加大勤廉市监创建力度。深入实施干部培优工程,探索构建“树立一个信念、保持一种心态、打造一套考核机制”队伍建设体系,激励干部争先创优。加大正能量宣传力度,筑牢市场监管意识形态主阵地。以基层所支部阵地建设和“一科一所一品牌”创建工作为抓手,加快形成市场监管现代化先行的强劲合力。 (二)优化三大环境,激发市场新活力。一是要优化企业办事环境。推进增值化改革与“民营经济32条”一体融合落地,加快把“企业码”打造成为经营主体身份认证载体,关联归集展示相关信息数据,拓宽特色化、便民化、普惠化的电子营业执照“企业码”场景应用,探索“企业码”在龙湾农商银行贷款业务审批,永强供电公司用电报装申请,卫健部门健康证办理、管理等方面的运用,加快实现市场经营主体办事“一码通行、一码通展、一码通办、一码通达”。二是要优化信用监管环境。建立标准统一、内容全面的市场经营主体信息目录,分批次扩建数据质量标准,搭建市场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数据治理及应用系统,提高统筹利用市场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数据的能力,全面提升市场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数据质量,完成省市监局市场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数据治理及应用试点创建,力争国务院或省政府督查激励。建立失信企业集中信用修复常态长效机制,恢复失信企业活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三是要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开展反不正当竞争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大力开展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创建,强化涉企收费检查、民生价格监管,确保市场秩序稳定。 (三)拓宽三大赛道,推动产业新提升。一是要盘活知识产权价值链。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以优质专利培育为抓手,鼓励企业创造更多优质专利,支持社会力量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组建知识产权联盟,争取成立中国温州湾新区(龙湾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和温州湾新区(龙湾区)知识产权协会,构建“一中心、一协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全链条体系。二是要优化质量强企品牌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深化市委质量督察工作成效,全力加速“品字标”龙湾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梯队式培育各级政府质量奖,争创市长质量奖(创新奖)、区长质量奖(创新奖),争取新培育“品字标”企业15家,着力改善区域性质量供给、加强质量创新、严格质量把控。三是要拓展先进标准引领链。坚持“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指引,帮扶重点龙头企业开展国家、行业标准以及“浙江制造”标准等的研制,推进标准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和创建,争取主导制定“浙江制造”标准8项,新增企业标准“领跑者”认证企业10家,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18家,树立行业标杆形象,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四)严守四大底线,构建本质新安全。一是食品安全要扩面巩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政同责,落实“四个最严”,强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在创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协同机制,强化闭环监管效能,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二是药品安全要全面保障。持续深化基层药品监管片格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第二类精神药品精密智控与基层医疗机构药品质量数字化管理效能,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药剑”行动,严惩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违法行为,筑牢药品安全防线。三是特种设备要应管尽管。深化漏登漏管特种设备隐患网格排查,在2023年纳管行车等应管漏管设备的基础上,增加D级锅炉、简单压力容器等应管未管设备,持续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不达目的不罢休,全面清剿应管漏管、应管未管特种设备。四是产品质量要优化提升。强化产品质量治理水平,加大对“挂牌督战”的水嘴、开关插座等产业的精准分级分类监管与监督抽查覆盖面,推动“效能落后”产业摆脱当前发展困局,扎实推进质量强区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