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龙湾 > 乡土龙湾
状元精神薪火相传
发布日期:2024-01-16 16:51:03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周鼎如 字体:[ ]

自2012年5月状元赵建大诞辰800周年始筹建赵建大塑像,至今近二年已落成揭幕。状元赵建大塑像是状元历史文化的象征,是状元街道的地标,也是状元精神的传承!

赵建大是南宋时期温州市五位状元之一,在温州大地留下了深深印迹,增添了许多为家乡做善事的美丽动人传说,并有状元桥千古传世。地因桥名,人以桥传,沿袭至今。

赵建大(约1175—1235 ),字嗣勋(又邦洪),两浙东路永嘉县六都新建(今温州市龙湾区状元街道横街)人,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 )中进士第一名(状元),授承事郎,签书昭庆军(湖州)节度判官厅公事。七年七月,进京都临安授秘书省正字。八年正月,升校书郎。九年九月,转著作佐郎。十一月,出知嘉兴府。十三年五月,复入朝以都官郎中兼国史院编修官,后官至工部尚书。

赵建大在任甘居清平、不贪不贿、一身正气、不谒权贵,“历官郎署,勤励仁爱之风闻乎天下”。特别是中状元后,不忘初衷向乡人许诺:待中榜及第,建造一座大桥,方便地方乡邻。于是,一座气势宏伟“境内鲜有为了俪者”的“状元桥”屹立在温瑞塘河状元河上,使天堑变通途。

赵建大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不忘回报家乡,捐资创桥以便行旅,乐于为民办好事的事迹,一直传颂于人民群众之中。状元桥,也一直作为珍贵的史迹而留给后人瞻仰。正因为赵建大的善举,影响与造就了状元人的精神。

自从赵建大创建了一座形如长虹的浙南地区名闻遐迩的状元桥后,历代薪火相传。从宋明清以来分别有官宦、民间筹资或独资修筑的如御史桥、三郎桥、六陇桥、永济桥、大平桥等近20余座桥梁“皆好义者为之。或独建、或众建,修复创始之功不可没也”。

清代曾任茅竹岭炮台防守官佐的永嘉中塘人陈百川,因不满军阀争斗,弃官经商、从事航海营运经营致富,不忘在茅竹岭独资改筑状元桥至茅竹岭沿海大路,并建亭与开淡水井一口,供路人歇息及渔民取水之用。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诺言。后人感其德,称亭为“百川亭”、井为“百川井”以示其纪念。

近代更有“词学宗师”夏承焘和顼龄、黄焜仙、戴笑山、蔡俞、黄仲耀等一批名贤,淡泊名利、乐善好施,捐资“文成会”,支持穷苦学士求学,矢志家乡教育,创办义塾、学堂,传道授业,推进教育普及,为培养人才而奉献一生。

近年来,“状元亭” “幸福堂”的故事更成社会美谈。张宪定、吴南华、梅雪良三位老人创办“和谐之家服务站”一一状元亭施粥点,成为温州慈善新地标。在不同季节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粥、茶及传统节日食品,还经常性开展访贫问苦活动。现在参加志愿者服务队伍有100多人。状元亭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传诵,一碗清粥俏然温暖了这座城镇;由退休教师林小兰发起,针对状元街道龙腾社区一些中老年人没读过书或很少读过书的现状,特地开办幸福学堂帮助他们识字,丰富文化生活。并利用自己当校长积累的人脉,动员了王湘芝、周立红、张美玉等七位退休教师自发组织义务教学队伍,一起发挥余热、献爱心。她们抱着“积德行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奉献之心,不拿一分报酬,认真守时上课。学员现在已达280多人,受到社会赞扬和好评。在他们的善举影响下,位于龙腾路口的秦桥足浴馆的义工们发起组织“幸福驿站”的免费上门服务活动。每周五13—16点为社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足浴、免费理发。自2013年4月开办以来,已为老年人足浴678人次,免费理发239人次。在义工们精心、技巧梳理美容下,人们个个精神焕发,笑逐颜开。类似以上的做好事、不计报酬的善举在状元街道比比皆是。如义务打扫石坦山岭三年如一日的周阿霞老人,为推广绿色食品关注健康而开设非营利性的“素菜馆”的一批善男信女等,“状元精神”薪火相传。

正如浙江省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正秋教授所言:据2001年统计,全省563个乡、833个镇、211个街道的名称中,以状元作为镇、乡或街道办事处的名称,唯有温州市龙湾区一处,而在此处以状元名坊、名桥、名巷等也不少,可见状元文化,已成为该镇的传统文化的亮点与名牌。

今天,表彰状元赵建大为家乡做善事的行为,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精神、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全面提高城镇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建设一项重要举措。让状元精神世代相传!


状元精神薪火相传

发布日期:2024-01-16 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字体:[ ]

自2012年5月状元赵建大诞辰800周年始筹建赵建大塑像,至今近二年已落成揭幕。状元赵建大塑像是状元历史文化的象征,是状元街道的地标,也是状元精神的传承!

赵建大是南宋时期温州市五位状元之一,在温州大地留下了深深印迹,增添了许多为家乡做善事的美丽动人传说,并有状元桥千古传世。地因桥名,人以桥传,沿袭至今。

赵建大(约1175—1235 ),字嗣勋(又邦洪),两浙东路永嘉县六都新建(今温州市龙湾区状元街道横街)人,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 )中进士第一名(状元),授承事郎,签书昭庆军(湖州)节度判官厅公事。七年七月,进京都临安授秘书省正字。八年正月,升校书郎。九年九月,转著作佐郎。十一月,出知嘉兴府。十三年五月,复入朝以都官郎中兼国史院编修官,后官至工部尚书。

赵建大在任甘居清平、不贪不贿、一身正气、不谒权贵,“历官郎署,勤励仁爱之风闻乎天下”。特别是中状元后,不忘初衷向乡人许诺:待中榜及第,建造一座大桥,方便地方乡邻。于是,一座气势宏伟“境内鲜有为了俪者”的“状元桥”屹立在温瑞塘河状元河上,使天堑变通途。

赵建大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不忘回报家乡,捐资创桥以便行旅,乐于为民办好事的事迹,一直传颂于人民群众之中。状元桥,也一直作为珍贵的史迹而留给后人瞻仰。正因为赵建大的善举,影响与造就了状元人的精神。

自从赵建大创建了一座形如长虹的浙南地区名闻遐迩的状元桥后,历代薪火相传。从宋明清以来分别有官宦、民间筹资或独资修筑的如御史桥、三郎桥、六陇桥、永济桥、大平桥等近20余座桥梁“皆好义者为之。或独建、或众建,修复创始之功不可没也”。

清代曾任茅竹岭炮台防守官佐的永嘉中塘人陈百川,因不满军阀争斗,弃官经商、从事航海营运经营致富,不忘在茅竹岭独资改筑状元桥至茅竹岭沿海大路,并建亭与开淡水井一口,供路人歇息及渔民取水之用。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诺言。后人感其德,称亭为“百川亭”、井为“百川井”以示其纪念。

近代更有“词学宗师”夏承焘和顼龄、黄焜仙、戴笑山、蔡俞、黄仲耀等一批名贤,淡泊名利、乐善好施,捐资“文成会”,支持穷苦学士求学,矢志家乡教育,创办义塾、学堂,传道授业,推进教育普及,为培养人才而奉献一生。

近年来,“状元亭” “幸福堂”的故事更成社会美谈。张宪定、吴南华、梅雪良三位老人创办“和谐之家服务站”一一状元亭施粥点,成为温州慈善新地标。在不同季节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粥、茶及传统节日食品,还经常性开展访贫问苦活动。现在参加志愿者服务队伍有100多人。状元亭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传诵,一碗清粥俏然温暖了这座城镇;由退休教师林小兰发起,针对状元街道龙腾社区一些中老年人没读过书或很少读过书的现状,特地开办幸福学堂帮助他们识字,丰富文化生活。并利用自己当校长积累的人脉,动员了王湘芝、周立红、张美玉等七位退休教师自发组织义务教学队伍,一起发挥余热、献爱心。她们抱着“积德行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奉献之心,不拿一分报酬,认真守时上课。学员现在已达280多人,受到社会赞扬和好评。在他们的善举影响下,位于龙腾路口的秦桥足浴馆的义工们发起组织“幸福驿站”的免费上门服务活动。每周五13—16点为社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足浴、免费理发。自2013年4月开办以来,已为老年人足浴678人次,免费理发239人次。在义工们精心、技巧梳理美容下,人们个个精神焕发,笑逐颜开。类似以上的做好事、不计报酬的善举在状元街道比比皆是。如义务打扫石坦山岭三年如一日的周阿霞老人,为推广绿色食品关注健康而开设非营利性的“素菜馆”的一批善男信女等,“状元精神”薪火相传。

正如浙江省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正秋教授所言:据2001年统计,全省563个乡、833个镇、211个街道的名称中,以状元作为镇、乡或街道办事处的名称,唯有温州市龙湾区一处,而在此处以状元名坊、名桥、名巷等也不少,可见状元文化,已成为该镇的传统文化的亮点与名牌。

今天,表彰状元赵建大为家乡做善事的行为,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精神、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全面提高城镇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建设一项重要举措。让状元精神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