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说票证购物年代 | |||||
|
|||||
说起票证,年轻人可能会比照车票、飞机票、电影票这一类票子,把它等同起来,却不知道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按人口定量发放各类专用商品票证,实施凭票计划供应。当时即使有钱,如果没有票证,这个物品不能买,需要相对应的票证,才能“定量供应”。 商品短缺催生票证 1953年,年轻的新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穷二白的家底,把捉襟见肘的商品平均分配的理念,造就了票证;全国一盘棋的计划经济体制促使了票证的诞生。 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票证年代”,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煤球票、火柴票、香烟票、酒票、肥皂票、工业券等10多种专用票证,成了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当时全国先发行统一的票证,接着各地方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发行具有特色的票证,地方的又分省、市、县,票证发行数量和商品供应额还会有差别的。一般县级以下是没有票证的,但有的公社或大队也会模仿,比如吃食堂时期的饭票。相对来说,国家发的票证,稳定而少;地方票多,变化也大;供应紧张时期,连地方供销合作社也有过,如香烟票、肥皂票、煤球票、煤油票等。所以,地方票证各地并不统一,有点随意性,可供应物资少了就发票证,多了就不发票证,有的十分紧俏、稀少的工业品也是发凭票购买的,几十人的单位,一年可能才分到一、两张,如自行车、缝纫机、的确凉布之类,这些抢手货的票证,可人人都要,怎么分配呢,令单位领导十分为难,一般惯例是“抓阉” 。 在那个时期,掌控着物资的单位及握有分配大权的人员非常“吃香”,因为消费者为了能够买到想要的货物,便去巴结、打交道,“开后门”这个词语就是当时造就的。 粮票金贵票种最多 在诸多票证中,使用时间最长、票的种类最多的要数粮票。当时的粮票有四种,一种是全国粮票,票面漂亮,纸质也好,印上“全国通用粮票”字样,可以通行全国;第二种是各省的通用粮票,较之全国粮票只是市场流通范围限于省内。第三种叫“定额粮票”,就是单位或居民按月发放的“口粮”,它装订成册,每户一证;当时,城镇居民每月口粮定额标准是:一般成人为27斤(大米),中学学生32斤(因为中学生正在长身体),重体力劳动者45斤,学校体育教师要比一般教师每月定量多5斤。第四种叫“周转粮票”,因为农民种粮食,就没有粮票发,但农民有时也要外出,而市场上吃饭和购买与粮食相关食品的都需要凭粮票,所以政府就采用“周转”的办法,各生产队在上交粮食任务时,多点交些稻谷,多上交部分政府除付钱,也给粮票。就是说,这部分粮食以后还是要买回来,政府帮你暂行“周转” 一下。 粮票中,全国粮票最受人们的喜爱,主要是全国都可以使用,如果出差、出省参加会议、活动或者上学,可由单位出具证明到粮食部门作少量调换。因为稀少、多余的就珍藏起来,以备急时之需。据说全国粮票每30斤用于买米,还可以有半斤食油搭配。实际上用全国粮票去买粮食的极少。一般都是到饭店吃饭或买副食品。 经济发展票证渐消 回顾历史,票证是计划经济最具特色的代表。现在上点岁数的人都不会忘记,什么叫“一票难求”。就是连买个鸡蛋都得拿票。1953年10月160 ,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是年12月11H,我们温州开始实行粮食计划供应。1954年,实行棉布统购统销和棉花统购后,棉布和棉絮也实行凭票供应;同年,煤油也实行凭票限量供应。 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每个家庭都得精打细算,每天用多少米,何时给谁人添新衣。如若没有计划,可能月底要饿肚子;过年想添新衣,可布票早已用光了。而这些票证规定不准在市场上买卖,也没有价格,若贩卖这些票证,便是“投机倒把”。 就票证年代来说,过来人对票证早已习以为常,似乎生活是必须要有票证的,从不觉得奇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棉花连年增产和化纤工业的发展,纺织品资源日益充裕。1983年12月10日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棉絮票,棉布、棉絮敞开供应,1984年不发布票、棉絮票了。同样,商品日趋丰富,其他票证也渐次退出历史舞台。 1985年猪肉价格放开,肉票悄然作古。食糖票、煤球票、香烟票、黄油票、肥皂票等相继失去流通的功能。 记得使用时间最长的是粮票,直到1992年12月310 ,最后的粮票停止发放,人们终于告别了长达40年来的票证时代,取而代之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想买的话,只需钞票,不要票证。票证年代作为国家艰难发展的见证,一定会长久地留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
|||||
说起票证,年轻人可能会比照车票、飞机票、电影票这一类票子,把它等同起来,却不知道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按人口定量发放各类专用商品票证,实施凭票计划供应。当时即使有钱,如果没有票证,这个物品不能买,需要相对应的票证,才能“定量供应”。 商品短缺催生票证 1953年,年轻的新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穷二白的家底,把捉襟见肘的商品平均分配的理念,造就了票证;全国一盘棋的计划经济体制促使了票证的诞生。 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票证年代”,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煤球票、火柴票、香烟票、酒票、肥皂票、工业券等10多种专用票证,成了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当时全国先发行统一的票证,接着各地方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发行具有特色的票证,地方的又分省、市、县,票证发行数量和商品供应额还会有差别的。一般县级以下是没有票证的,但有的公社或大队也会模仿,比如吃食堂时期的饭票。相对来说,国家发的票证,稳定而少;地方票多,变化也大;供应紧张时期,连地方供销合作社也有过,如香烟票、肥皂票、煤球票、煤油票等。所以,地方票证各地并不统一,有点随意性,可供应物资少了就发票证,多了就不发票证,有的十分紧俏、稀少的工业品也是发凭票购买的,几十人的单位,一年可能才分到一、两张,如自行车、缝纫机、的确凉布之类,这些抢手货的票证,可人人都要,怎么分配呢,令单位领导十分为难,一般惯例是“抓阉” 。 在那个时期,掌控着物资的单位及握有分配大权的人员非常“吃香”,因为消费者为了能够买到想要的货物,便去巴结、打交道,“开后门”这个词语就是当时造就的。 粮票金贵票种最多 在诸多票证中,使用时间最长、票的种类最多的要数粮票。当时的粮票有四种,一种是全国粮票,票面漂亮,纸质也好,印上“全国通用粮票”字样,可以通行全国;第二种是各省的通用粮票,较之全国粮票只是市场流通范围限于省内。第三种叫“定额粮票”,就是单位或居民按月发放的“口粮”,它装订成册,每户一证;当时,城镇居民每月口粮定额标准是:一般成人为27斤(大米),中学学生32斤(因为中学生正在长身体),重体力劳动者45斤,学校体育教师要比一般教师每月定量多5斤。第四种叫“周转粮票”,因为农民种粮食,就没有粮票发,但农民有时也要外出,而市场上吃饭和购买与粮食相关食品的都需要凭粮票,所以政府就采用“周转”的办法,各生产队在上交粮食任务时,多点交些稻谷,多上交部分政府除付钱,也给粮票。就是说,这部分粮食以后还是要买回来,政府帮你暂行“周转” 一下。 粮票中,全国粮票最受人们的喜爱,主要是全国都可以使用,如果出差、出省参加会议、活动或者上学,可由单位出具证明到粮食部门作少量调换。因为稀少、多余的就珍藏起来,以备急时之需。据说全国粮票每30斤用于买米,还可以有半斤食油搭配。实际上用全国粮票去买粮食的极少。一般都是到饭店吃饭或买副食品。 经济发展票证渐消 回顾历史,票证是计划经济最具特色的代表。现在上点岁数的人都不会忘记,什么叫“一票难求”。就是连买个鸡蛋都得拿票。1953年10月160 ,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是年12月11H,我们温州开始实行粮食计划供应。1954年,实行棉布统购统销和棉花统购后,棉布和棉絮也实行凭票供应;同年,煤油也实行凭票限量供应。 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每个家庭都得精打细算,每天用多少米,何时给谁人添新衣。如若没有计划,可能月底要饿肚子;过年想添新衣,可布票早已用光了。而这些票证规定不准在市场上买卖,也没有价格,若贩卖这些票证,便是“投机倒把”。 就票证年代来说,过来人对票证早已习以为常,似乎生活是必须要有票证的,从不觉得奇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棉花连年增产和化纤工业的发展,纺织品资源日益充裕。1983年12月10日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棉絮票,棉布、棉絮敞开供应,1984年不发布票、棉絮票了。同样,商品日趋丰富,其他票证也渐次退出历史舞台。 1985年猪肉价格放开,肉票悄然作古。食糖票、煤球票、香烟票、黄油票、肥皂票等相继失去流通的功能。 记得使用时间最长的是粮票,直到1992年12月310 ,最后的粮票停止发放,人们终于告别了长达40年来的票证时代,取而代之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想买的话,只需钞票,不要票证。票证年代作为国家艰难发展的见证,一定会长久地留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