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2020/2022-45858
组配分类 健康龙湾专项行动 发布机构 区健康办
生成日期 2022-09-0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蓝天碧水净土清废行动】无废城市|“修复工厂”试点工作成效如何?听听这些院士、专家们怎么说……
发布日期:2022-09-05 10:31:33浏览次数: 来源:区卫生健康局 字体:[ ]

8月3日,龙湾区生态环境分局在杭州市桐庐县“富春院士村”桐君驿组织召开浙江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一件事”改革——龙湾区“修复工厂”项目技术咨询会。温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黄晓忠、龙湾区副区长陈志楠及龙湾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徐世烺,以及浙江大学多位行业著名专家“大咖”,为“修复工厂”项目关键技术攻坚提供更强支撑。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技术专家,作为“修复工厂”项目课题组专家顾问参与会议讨论。

会上,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黄晓忠介绍,“修复工厂”项目经过前期反复实验,工艺流程和技术路线都已经明确,小试也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对于修复过程的反应机理,对修复后土壤加工形成的产品的稳定性,以及产品应用规划的安全性,都需要与会专家们的指导和建议。龙湾区副区长陈志楠表示,“修复工厂”是污染土壤修复和利用的新趋势,能够有效缓解龙湾区做地用地的迫切需求,助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铺开。通过院士、专家建言指导,夯实项目理论基础,优化污染治理体系,形成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染土壤“修复工厂”模式。

院士专家们在会上论证了“修复工厂”的意义、定位、功能、模式设计和关键技术,原则上通过“修复工厂”技术方案,并提出了修改和完善该方案的意见和建议。会议高度肯定了龙湾区“修复工厂”项目,认为这是推进全域无废城市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抓手,探索“修复工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会上的院士和专家都说了些什么?

张泽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晶体学会执行委员,材料科学晶体结构专家

从全球视野看,工业活动引起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土壤污染不仅是社会经济问题,也是科技难题。从修复的角度,要使土壤满足相关要求,需要从本质上搞清楚问题、重视细节,才能找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终极解决方案。

徐世烺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高性能建筑结构与材料研究所所长,混凝土结构安全领域专家

土壤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缺少、难以再生的自然资源,科学治理土壤污染意义重大。土壤污染修复要把好“无害化”核心关口,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微生物生存环境,提高极端环境下修复后土壤的稳定性。

钱国栋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

土壤修复市场前景广阔,要加速探索污染土壤产品化路径,系统解决区域污染防治难题。定量考虑污染修复本身所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包括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废物的产生、制造修复材料和装备能源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及污染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陈宝梁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

“修复工厂”把环境问题最终转化为固体材料的资源化利用,为修复土壤中重金属、石油烃等工业废弃物污染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意义十分重大。建议增加全链技术分析,系统解释污染源的来源去向,为项目提供数据支持。

苏彬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土壤污染具有成因复杂、治理困难等特点,必须制定综合性的治理方案,进一步分析污染物和反应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多相反应机理,避免衍生二次污染物。

王智宇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教授,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负责人

在污染土壤修复的过程中,要采取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对修复活动涉及的所有材料、能源、设施都进行“摇篮—坟墓”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全面综合地计算修复所获得的“净效益”。



索引号 001008003002020/2022-45858
组配分类 健康龙湾专项行动 发布机构 区健康办
生成日期 2022-09-0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蓝天碧水净土清废行动】无废城市|“修复工厂”试点工作成效如何?听听这些院士、专家们怎么说……

发布日期:2022-09-05 浏览次数: 来源:区卫生健康局 字体:[ ]

8月3日,龙湾区生态环境分局在杭州市桐庐县“富春院士村”桐君驿组织召开浙江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一件事”改革——龙湾区“修复工厂”项目技术咨询会。温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黄晓忠、龙湾区副区长陈志楠及龙湾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徐世烺,以及浙江大学多位行业著名专家“大咖”,为“修复工厂”项目关键技术攻坚提供更强支撑。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技术专家,作为“修复工厂”项目课题组专家顾问参与会议讨论。

会上,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黄晓忠介绍,“修复工厂”项目经过前期反复实验,工艺流程和技术路线都已经明确,小试也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对于修复过程的反应机理,对修复后土壤加工形成的产品的稳定性,以及产品应用规划的安全性,都需要与会专家们的指导和建议。龙湾区副区长陈志楠表示,“修复工厂”是污染土壤修复和利用的新趋势,能够有效缓解龙湾区做地用地的迫切需求,助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铺开。通过院士、专家建言指导,夯实项目理论基础,优化污染治理体系,形成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染土壤“修复工厂”模式。

院士专家们在会上论证了“修复工厂”的意义、定位、功能、模式设计和关键技术,原则上通过“修复工厂”技术方案,并提出了修改和完善该方案的意见和建议。会议高度肯定了龙湾区“修复工厂”项目,认为这是推进全域无废城市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抓手,探索“修复工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会上的院士和专家都说了些什么?

张泽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晶体学会执行委员,材料科学晶体结构专家

从全球视野看,工业活动引起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土壤污染不仅是社会经济问题,也是科技难题。从修复的角度,要使土壤满足相关要求,需要从本质上搞清楚问题、重视细节,才能找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终极解决方案。

徐世烺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高性能建筑结构与材料研究所所长,混凝土结构安全领域专家

土壤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缺少、难以再生的自然资源,科学治理土壤污染意义重大。土壤污染修复要把好“无害化”核心关口,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微生物生存环境,提高极端环境下修复后土壤的稳定性。

钱国栋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

土壤修复市场前景广阔,要加速探索污染土壤产品化路径,系统解决区域污染防治难题。定量考虑污染修复本身所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包括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废物的产生、制造修复材料和装备能源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及污染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陈宝梁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

“修复工厂”把环境问题最终转化为固体材料的资源化利用,为修复土壤中重金属、石油烃等工业废弃物污染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意义十分重大。建议增加全链技术分析,系统解释污染源的来源去向,为项目提供数据支持。

苏彬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土壤污染具有成因复杂、治理困难等特点,必须制定综合性的治理方案,进一步分析污染物和反应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多相反应机理,避免衍生二次污染物。

王智宇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教授,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负责人

在污染土壤修复的过程中,要采取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对修复活动涉及的所有材料、能源、设施都进行“摇篮—坟墓”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全面综合地计算修复所获得的“净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