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2004/2021-41551
组配分类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
生成日期 2021-11-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于推进中小学指向“未来教育”课堂变革暨深化“学本课堂”综合改革三年行动(2021-2023)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21-11-30 17:02:46浏览次数: 来源:区教育局 字体:[ ]

各直属单位、中小学,局机关各科室: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等要求,以温州市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落实《温州“未来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精神,进一步深化“学本课堂”综合改革,构建面向“未来教育”的课堂教学新样态,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区域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决定开展龙湾区中小学指向“未来教育”课堂变革暨深化“学本课堂”综合改革三年行动(2021-2023),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为未来,向未来,创未来”的未来教育理念,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以深度学习为特征,以学本课堂深化改革(未来课堂新样态)、价值观教育、项目化学习、素养作业、素养评价等五大重点项目为载体,融合国家、省、市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项目,促进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价值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国家意志和未来意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结合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以价值观引领课堂变革。

(二)以生为本。突出以生为本、以学为主,将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课堂变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关注学生在多样化实践性学习中的成长度。

(三)整体思维。立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以价值观教育为统领,以课堂变革与作业改革为重点,以项目化学习为创新载体,以教、学、评一体化为重要抓手,紧密衔接各学段教育目标,积极推动课程育人系统化,以深化课堂综合变革为中心,积极推动“未来教育”整体建设。

(四)迭代创生。以区域学本课堂变革成果为基础,融入温州市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的建设框架,推进区域中小学教学新常规的深化与扎根,突出学科深化、跨学科整合、五育融合,将学生深度学习作为本轮变革的重要目标与任务,以迭代推进机制,促进区域教学改革朝着广度、宽度、深度发展。

三、行动目标

通过三年行动,基本实现指向“未来教育”课堂变革“12345”总体目标。

(一)实现一个愿景: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中真实发生,着力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的全面培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打造区域高品质教育。

(二)凸显两条主线:凸显面向“未来学生”“未来教师”发展方向的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凸显课堂变革行动中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获得感。

(三)聚焦三个关键:聚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的教、学、评三个关键环节及一致性达成,聚焦评价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正确导向,追求课程与教学实施的高质量。

(四)创新四大机制:课程育人创新实践机制、新常规深化机制、项目化学习区域整体推进机制、优秀成果推广应用机制。

(五)建设五大项目:在前期实践基础上,打造由学本课堂深化改革(未来课堂新样态)、价值观教育、项目化学习、素养作业、素养评价组成的指向“未来教育”之“课堂变革”项目。

具体任务:

初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教、学、评新样态,基本形成小学初中“素养作业”推进策略和资源库、学本课堂深化改革(未来课堂)行动指南和推进策略,形成“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价值观教育”区域典型经验。力争到2023年培育市区“价值观教育”、“项目化学习”“学本课堂(未来课堂)”“素养作业”“素养评价”示范校50所,优秀案例(项目)70项,示范校和优秀项目覆盖全区所有学校。

四、五大行动

(一)立德树人“价值观教育”推进行动

以《龙湾区新时代中小学立德树人“价值观教育”推进实施方案》为统领,以《构建区域一体化的价值观教育文化体系》课题研究应用为抓手,推广《中小学课程德育的上海实践》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深化《温州市后疫情时期中小学价值观教育48课》课堂教学,突出课程育人的价值观念目标设计与引领,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教学的切入点、链接点、融入点,运用单元内容分析方法,结合学科特征,建构在具体情境中的学生德性表现与评价,形成价值观融合学科教学的典型案例,构建和积累学科德育教学资源库,提炼课程育人模式与经验,构建价值观教育专题教学体系。申报“ 价值观教育”示范校的培育学校,三年形成学校、学科“价值观教育”系列典型案例。

(二)五育融合“项目化学习”推进行动

在前期STEAM教育、名著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学段特点、循序渐进协同推进,开展五育融合的项目化学习实践。义务教育阶段按照新课标要求,实施跨学科综合性内容的项目化学习课时比例不低于总课时的10%,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要求贯通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学业评价,重点突出科学、劳动教育、音体美、信息技术、语文(名著阅读)等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学校层面,强调关注社会性议题,开展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等多种样态的项目化学习。根据条件尽可能选择多个学科作为整体推进的示范学科,每学期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课时比例,小学不低于30%,初中不低于20%;申报“项目化学习”示范校的培育学校,选择不少于3个学科(其中初中科学学科可以视为3个学科,初中社会与历史学科、科学学科项目化学习覆盖全区所有初中学校)作为整体推进的示范学科,三年形成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的典型案例不少于10个。

(三)学本课堂综合改革(“未来课堂”建设)行动

持续深化学本课堂综合改革。立足未来人才所需素养培育的目标,突出教师“发动学习”的功能,强化“自主、合作、探究”“六字箴言”,完善“独学、对学、群学”“预习、展示、反馈”为核心的课堂结构;持续完善与推广预学单、学习指南、拓学单等学习工具,提炼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策略,引领教师运用相关策略改良教学行为,丰富学本课堂样态。以深度学习的追求促进“把学习还给学生”的落实,捍卫学生的学习权。在“改变课堂结构——改变教学关系”的基础上,研究“改变课堂文化——改变‘教室’”,探索让教室成为未来教育的实验室。逐步探索“未来课堂”建设。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针,以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版要求为指向,聚焦大概念、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的教学,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多样化情境与技术的教学,提炼“智慧教育”、“互联网+”的同步教学实践经验,逐步构建各学段各学科“未来课堂”新范式,形成大阅读、大探究、大体育、大美育等学习资源与典型案例,构建起以生成性、发展性、创新性为典型特征的新时代区域性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模式,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推进《小学“未来课堂”教学要素及策略的实践研究》、《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等课题研究与应用,形成区域“未来课堂”行动指南和推进策略;申报“未来课堂”示范校的培育学校,三年形成“未来课堂”的校本实施策略和“未来课堂”基本范式。

(四)减负提质“素养作业”建设行动

以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成果为理论与技术支撑,以作业重构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展学科和跨学科“素养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应用研究,指导学校进行长作业、项目式、全阅读、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样态作业的研究与实践;借鉴先进地区作业研究成果,突出“轻负高质”要求,围绕建章立制、作业布置、分析与优化、作业监控与调控等关键点,加强作业内涵的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作业改革研究》等课题研究与应用,形成“轻负高质”区域“素养作业”实施体系;申报“素养作业”示范校的培育学校,三年形成“轻负高质”的“素养作业”校本化实施体系及覆盖各个学科的典型案例和资源。

(五)教、学、评一体化“素养评价”建设行动

修炼内功、借助外力,以提升管理品质、推进学习常规、完善课堂评价等为载体深化教学常规。借助温州市学校教学常规“指导性管理”评价方案,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型;借助温州市“未来课堂”教与学评价体系,完善区域学本课堂评价量表;借助温州市新修订的初中生学习常规,推动学生学习品质的培育。完善并施行《龙湾区中小学生素养综合评价体系及其标准》,三年形成区域整体实践机制;申报“素养评价”示范校的培育学校,三年形成包含学科命题、学业诊断反馈、学习评价、课堂评价等的校本评价体系。

五、工作措施

(一)统筹推进,上下联动。本轮课堂变革行动实行区、校联动,共同推进策略。区级层面负责整体顶层设计、实施推进、创建指导及结果评审,指导学段制定、实施课堂变革学段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一段一案”,指导各学科开展课堂变革活动。各校在总体改革目标和内容范围内,结合校情,选择适切项目进行创建,制定并实施“一校一案”。2021年上半年为培育项目启动与申报论证阶段;2021年下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为培育项目建设实施阶段;2023下半年为培育项目转为示范项目确认展示阶段。

(二)项目管理,分级自主。依据行动目标和五大行动,成立区域项目管理与运行机制。学校、名师工作室申报市、区级行动项目。申报主体结合前期改革基础,自主选择申报此轮行动项目,经专家组评审,确立项目名单。相同培育项目组建联盟;建立教科研员项目联系制度,设立若干个项目实验室(或项目组)。

(三)整合力量,多方协同。区教育局将课堂变革列为重点工作,强化政策和措施保障,整合各科室力量,协同推进课堂变革的深入。区教师发展中心负责课堂变革项目的整体设计、专业引领、业务指导和全程管理,包括项目论证、实施、成果提炼等阶段的管理与指导;结合“未来教师”建设,负责深化课堂变革的专题培训。教育信息中心结合“智慧教育”项目建设,做好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技术运用及经验提炼等。教育督导评估中心做好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等项目的技术指导与实施。

(四)专业引领,合作攻关。借力温州市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共同体平台,聘请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学科教学专家,组建课堂变革项目专家顾问组,确保项目实施过程的科学性、领先性。成立由市、区级骨干教师组成的课堂变革项目指导组。鼓励参与全国性的学术研究联盟,与其他地区开展合作性研究。

(五)以校为本,注重实效。重塑校本教研,选择适切课改项目助推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品质化发展。组建学校课改专班组,聚焦学校、学科项目推进的关键问题,突出学科教研组功能,利用大数据指导课堂学习设计、作业设计、学习评价以及教学课例分析改进,深化学科教研及多学科协同教研。

(六)搭建平台,实现共享。围绕课堂变革五大项目开展各类示范校等系列专项教学评审活动,举行相关典型案例的征集活动,定期举行课堂变革项目阶段性成果展示会、现场会,有计划组织典型经验的提炼与推广。重视多样化成果表达,如叙事、调研、案例、课例、课题成果等,通过云教研和专题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线上跟进宣传推广,实现项目成果共建共享。

六、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教育局成立领导小组, 党委书记、局长郑祥迪任组长,张纯恩、张作尧、蔡朝晖、陈洁、陈良、徐海莲为副组长,郑奕、李隆夫、胡锡标、陈美存、王炳章、曾国眼、徐腾跃、王茜茜、李新平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师发展中心,曾国眼兼任办公室主任、李新平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课堂变革的全面规划、组织培训、项目实施、项目评价与考核等管理与推进工作。各学校要落实相应的组织机构与负责人,具体负责变革项目的推进工作。

(二)强化督查评估。成立区课堂变革项目督查组,每学年定期督查,督查结果作为对学校及其领导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堂变革,将教师的课改成果纳入教师教育教学绩效评定、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

(三)加快资源建设。重视课堂变革项目的环境资源规划与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智慧教室建设,全力推进“未来教室”“未来课堂”环境装备与资源建设,探索建立项目化学习等课改项目的资源共享平台。

(四)保障专项经费。确保课堂变革项目的经费到位,项目所需经费全额列入每年预算计划,确保每个项目有经费保障。获得课堂变革项目的各类示范校,列入区示范性学本课堂建设奖励范围之内;获批的培育学校要加大项目经费投入,帮助学校加大实施力度。

附件:

1.龙湾区中小学第三轮课堂变革项目立项名单

2.温州市第三轮课堂变革与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项目立项名单(龙湾区部分)

温州市龙湾区教育局

2021年9月28日

温龙教研〔2021〕67号 关于推进中小学指向“未来教育”课堂变革暨深化“学本课堂”综合改革三年行动(2021-2023)的实施意见.doc





索引号 001008003002004/2021-41551
组配分类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
生成日期 2021-11-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于推进中小学指向“未来教育”课堂变革暨深化“学本课堂”综合改革三年行动(2021-2023)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21-11-30 浏览次数: 来源:区教育局 字体:[ ]

各直属单位、中小学,局机关各科室: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等要求,以温州市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落实《温州“未来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精神,进一步深化“学本课堂”综合改革,构建面向“未来教育”的课堂教学新样态,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区域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决定开展龙湾区中小学指向“未来教育”课堂变革暨深化“学本课堂”综合改革三年行动(2021-2023),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为未来,向未来,创未来”的未来教育理念,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以深度学习为特征,以学本课堂深化改革(未来课堂新样态)、价值观教育、项目化学习、素养作业、素养评价等五大重点项目为载体,融合国家、省、市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项目,促进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价值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国家意志和未来意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结合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以价值观引领课堂变革。

(二)以生为本。突出以生为本、以学为主,将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课堂变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关注学生在多样化实践性学习中的成长度。

(三)整体思维。立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以价值观教育为统领,以课堂变革与作业改革为重点,以项目化学习为创新载体,以教、学、评一体化为重要抓手,紧密衔接各学段教育目标,积极推动课程育人系统化,以深化课堂综合变革为中心,积极推动“未来教育”整体建设。

(四)迭代创生。以区域学本课堂变革成果为基础,融入温州市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的建设框架,推进区域中小学教学新常规的深化与扎根,突出学科深化、跨学科整合、五育融合,将学生深度学习作为本轮变革的重要目标与任务,以迭代推进机制,促进区域教学改革朝着广度、宽度、深度发展。

三、行动目标

通过三年行动,基本实现指向“未来教育”课堂变革“12345”总体目标。

(一)实现一个愿景: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中真实发生,着力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的全面培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打造区域高品质教育。

(二)凸显两条主线:凸显面向“未来学生”“未来教师”发展方向的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凸显课堂变革行动中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获得感。

(三)聚焦三个关键:聚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的教、学、评三个关键环节及一致性达成,聚焦评价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正确导向,追求课程与教学实施的高质量。

(四)创新四大机制:课程育人创新实践机制、新常规深化机制、项目化学习区域整体推进机制、优秀成果推广应用机制。

(五)建设五大项目:在前期实践基础上,打造由学本课堂深化改革(未来课堂新样态)、价值观教育、项目化学习、素养作业、素养评价组成的指向“未来教育”之“课堂变革”项目。

具体任务:

初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教、学、评新样态,基本形成小学初中“素养作业”推进策略和资源库、学本课堂深化改革(未来课堂)行动指南和推进策略,形成“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价值观教育”区域典型经验。力争到2023年培育市区“价值观教育”、“项目化学习”“学本课堂(未来课堂)”“素养作业”“素养评价”示范校50所,优秀案例(项目)70项,示范校和优秀项目覆盖全区所有学校。

四、五大行动

(一)立德树人“价值观教育”推进行动

以《龙湾区新时代中小学立德树人“价值观教育”推进实施方案》为统领,以《构建区域一体化的价值观教育文化体系》课题研究应用为抓手,推广《中小学课程德育的上海实践》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深化《温州市后疫情时期中小学价值观教育48课》课堂教学,突出课程育人的价值观念目标设计与引领,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教学的切入点、链接点、融入点,运用单元内容分析方法,结合学科特征,建构在具体情境中的学生德性表现与评价,形成价值观融合学科教学的典型案例,构建和积累学科德育教学资源库,提炼课程育人模式与经验,构建价值观教育专题教学体系。申报“ 价值观教育”示范校的培育学校,三年形成学校、学科“价值观教育”系列典型案例。

(二)五育融合“项目化学习”推进行动

在前期STEAM教育、名著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学段特点、循序渐进协同推进,开展五育融合的项目化学习实践。义务教育阶段按照新课标要求,实施跨学科综合性内容的项目化学习课时比例不低于总课时的10%,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要求贯通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学业评价,重点突出科学、劳动教育、音体美、信息技术、语文(名著阅读)等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学校层面,强调关注社会性议题,开展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等多种样态的项目化学习。根据条件尽可能选择多个学科作为整体推进的示范学科,每学期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课时比例,小学不低于30%,初中不低于20%;申报“项目化学习”示范校的培育学校,选择不少于3个学科(其中初中科学学科可以视为3个学科,初中社会与历史学科、科学学科项目化学习覆盖全区所有初中学校)作为整体推进的示范学科,三年形成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的典型案例不少于10个。

(三)学本课堂综合改革(“未来课堂”建设)行动

持续深化学本课堂综合改革。立足未来人才所需素养培育的目标,突出教师“发动学习”的功能,强化“自主、合作、探究”“六字箴言”,完善“独学、对学、群学”“预习、展示、反馈”为核心的课堂结构;持续完善与推广预学单、学习指南、拓学单等学习工具,提炼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策略,引领教师运用相关策略改良教学行为,丰富学本课堂样态。以深度学习的追求促进“把学习还给学生”的落实,捍卫学生的学习权。在“改变课堂结构——改变教学关系”的基础上,研究“改变课堂文化——改变‘教室’”,探索让教室成为未来教育的实验室。逐步探索“未来课堂”建设。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针,以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版要求为指向,聚焦大概念、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的教学,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多样化情境与技术的教学,提炼“智慧教育”、“互联网+”的同步教学实践经验,逐步构建各学段各学科“未来课堂”新范式,形成大阅读、大探究、大体育、大美育等学习资源与典型案例,构建起以生成性、发展性、创新性为典型特征的新时代区域性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模式,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推进《小学“未来课堂”教学要素及策略的实践研究》、《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等课题研究与应用,形成区域“未来课堂”行动指南和推进策略;申报“未来课堂”示范校的培育学校,三年形成“未来课堂”的校本实施策略和“未来课堂”基本范式。

(四)减负提质“素养作业”建设行动

以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成果为理论与技术支撑,以作业重构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展学科和跨学科“素养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应用研究,指导学校进行长作业、项目式、全阅读、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样态作业的研究与实践;借鉴先进地区作业研究成果,突出“轻负高质”要求,围绕建章立制、作业布置、分析与优化、作业监控与调控等关键点,加强作业内涵的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作业改革研究》等课题研究与应用,形成“轻负高质”区域“素养作业”实施体系;申报“素养作业”示范校的培育学校,三年形成“轻负高质”的“素养作业”校本化实施体系及覆盖各个学科的典型案例和资源。

(五)教、学、评一体化“素养评价”建设行动

修炼内功、借助外力,以提升管理品质、推进学习常规、完善课堂评价等为载体深化教学常规。借助温州市学校教学常规“指导性管理”评价方案,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型;借助温州市“未来课堂”教与学评价体系,完善区域学本课堂评价量表;借助温州市新修订的初中生学习常规,推动学生学习品质的培育。完善并施行《龙湾区中小学生素养综合评价体系及其标准》,三年形成区域整体实践机制;申报“素养评价”示范校的培育学校,三年形成包含学科命题、学业诊断反馈、学习评价、课堂评价等的校本评价体系。

五、工作措施

(一)统筹推进,上下联动。本轮课堂变革行动实行区、校联动,共同推进策略。区级层面负责整体顶层设计、实施推进、创建指导及结果评审,指导学段制定、实施课堂变革学段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一段一案”,指导各学科开展课堂变革活动。各校在总体改革目标和内容范围内,结合校情,选择适切项目进行创建,制定并实施“一校一案”。2021年上半年为培育项目启动与申报论证阶段;2021年下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为培育项目建设实施阶段;2023下半年为培育项目转为示范项目确认展示阶段。

(二)项目管理,分级自主。依据行动目标和五大行动,成立区域项目管理与运行机制。学校、名师工作室申报市、区级行动项目。申报主体结合前期改革基础,自主选择申报此轮行动项目,经专家组评审,确立项目名单。相同培育项目组建联盟;建立教科研员项目联系制度,设立若干个项目实验室(或项目组)。

(三)整合力量,多方协同。区教育局将课堂变革列为重点工作,强化政策和措施保障,整合各科室力量,协同推进课堂变革的深入。区教师发展中心负责课堂变革项目的整体设计、专业引领、业务指导和全程管理,包括项目论证、实施、成果提炼等阶段的管理与指导;结合“未来教师”建设,负责深化课堂变革的专题培训。教育信息中心结合“智慧教育”项目建设,做好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技术运用及经验提炼等。教育督导评估中心做好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等项目的技术指导与实施。

(四)专业引领,合作攻关。借力温州市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共同体平台,聘请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学科教学专家,组建课堂变革项目专家顾问组,确保项目实施过程的科学性、领先性。成立由市、区级骨干教师组成的课堂变革项目指导组。鼓励参与全国性的学术研究联盟,与其他地区开展合作性研究。

(五)以校为本,注重实效。重塑校本教研,选择适切课改项目助推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品质化发展。组建学校课改专班组,聚焦学校、学科项目推进的关键问题,突出学科教研组功能,利用大数据指导课堂学习设计、作业设计、学习评价以及教学课例分析改进,深化学科教研及多学科协同教研。

(六)搭建平台,实现共享。围绕课堂变革五大项目开展各类示范校等系列专项教学评审活动,举行相关典型案例的征集活动,定期举行课堂变革项目阶段性成果展示会、现场会,有计划组织典型经验的提炼与推广。重视多样化成果表达,如叙事、调研、案例、课例、课题成果等,通过云教研和专题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线上跟进宣传推广,实现项目成果共建共享。

六、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教育局成立领导小组, 党委书记、局长郑祥迪任组长,张纯恩、张作尧、蔡朝晖、陈洁、陈良、徐海莲为副组长,郑奕、李隆夫、胡锡标、陈美存、王炳章、曾国眼、徐腾跃、王茜茜、李新平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师发展中心,曾国眼兼任办公室主任、李新平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课堂变革的全面规划、组织培训、项目实施、项目评价与考核等管理与推进工作。各学校要落实相应的组织机构与负责人,具体负责变革项目的推进工作。

(二)强化督查评估。成立区课堂变革项目督查组,每学年定期督查,督查结果作为对学校及其领导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堂变革,将教师的课改成果纳入教师教育教学绩效评定、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

(三)加快资源建设。重视课堂变革项目的环境资源规划与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智慧教室建设,全力推进“未来教室”“未来课堂”环境装备与资源建设,探索建立项目化学习等课改项目的资源共享平台。

(四)保障专项经费。确保课堂变革项目的经费到位,项目所需经费全额列入每年预算计划,确保每个项目有经费保障。获得课堂变革项目的各类示范校,列入区示范性学本课堂建设奖励范围之内;获批的培育学校要加大项目经费投入,帮助学校加大实施力度。

附件:

1.龙湾区中小学第三轮课堂变革项目立项名单

2.温州市第三轮课堂变革与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项目立项名单(龙湾区部分)

温州市龙湾区教育局

2021年9月28日

温龙教研〔2021〕67号 关于推进中小学指向“未来教育”课堂变革暨深化“学本课堂”综合改革三年行动(2021-2023)的实施意见.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