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龙湾加速度︱这家企业沉迷自主创新,“毫厘”之间“改”出上亿元产值 | ||||
|
||||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成为浙江省新的时代命题,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所在地,龙湾区将如何绘就共富新图景?即日起,浙报集团温州分社联合龙湾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共同富裕龙湾加速度》系列报道,围绕创新驱动、公共服务、精神文化、共治共享等方面,探索群众共富新路径,敬请关注。 贝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洪杰 以自主创新展现最强竞争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促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贝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一家生产针头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全球针管行业前五强的大企业,把小针头做成大产业。日前,记者一行来到龙湾区,走进贝普医疗的生产车间,探寻企业提质增效的背后故事。 创新的成果 省人省力,年产量数十亿支 幸福是什么?对于每天都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而言,贝普医疗研发出来的“蜂鸟针”就是最大的福音。这款细如头发丝的针头,直径仅0.23毫米,经实验证明,连续50次穿刺,都不会变形,扎在患者身上几乎无疼痛感。 这样的产品,生产过程又是怎么样的? 在偌大的贝普医疗针头生产车间里,各项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机械手快速精准地制造着“比发丝还细”的小针头。 “我们的生产车间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和检测。”贝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洪杰介绍,年产量数十亿支的小针头半成品的生产过程。 自动化生产不仅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生产出来的针管一次成型,大大降低误差率。顺着张洪杰的指引,我们看到一款被戏称为“找茬机”的高频摄像头。“只需输入不合格产品参数,摄像头就会通过云计算自动匹配。”张洪杰说,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机械手会立马拿走。智能化设备的投入,减少了人力支出,提高了检测的精度和效率。 眼前的设备,都是贝普医疗在不断试验、不断调试后才投入生产的。可以说,车间内每一条流水线都印刻着贝普医疗的“科技烙印”。 创新的初衷 设备昂贵,推动企业自主研发 在业内,张洪杰是出了名的对研发创新“上瘾”。 创业之初,张洪杰赴日本参观医疗器械企业时,发现日本产机器运用的氩弧焊技术,生产的针头更细更坚硬,远远领先当时国内传统工艺制作的产品。但160万元的设备价格,令他望而却步。“当时我就决定,回国后一定要把这台机器做出来。”凭着一股倔强劲和在医疗器械行业丰富的经验,张洪杰亲自带领研发团队绘制机器设计图,采购国内零配件,组装、调试、试运行,直至批量生产,历经一年时间成功研制出“同款”生产机器,花费的成本仅为原价格的十五分之一。 破解了日本的焊接技术,张洪杰再次带领团队朝着精度更高的激光焊接技术迈进,并远赴德国参观学习。面对德国800多万元的设备费用,张洪杰携研发团队用了一年多时间,研发出属于贝普医疗的激光焊接设备,在成本大幅降低情况下,其技术甚至比国外的机器还要先进。 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公司研发团队不断扩张。在张洪杰带领下,研发团队接连发起技术攻关,成功“复制”出一个又一个比肩国际领先水准的设备。目前,贝普医疗已累计取得各项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超过50项。 一手拓内销,一手稳外贸,在一声声机器轰鸣中,2021年,贝普一年“刷”出了上亿元产值…… 共富的目标 拥有硬核实力,美好生活才更持续 很多人论及“共同富裕”,总会先聚焦到“分蛋糕”上。但在张洪杰看来,攻克一个又一个“卡脖子”技术难关,做大“蛋糕”,才是分配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拥有‘硬核’实力,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员工的美好生活才能更可持续。” 如今,在贝普医疗,每一位员工都有社保保障,工资以外,每个月还有丰厚的餐补。“我在公司7年了,我们员工每天都开着车上下班。”制针车间员工黄傅尔笑着说。 而在带领员工“富”起来的路上,张洪杰也不忘经验分享“输出”,带动大家一起做大做强。“带出了很多学生”,张洪杰自豪地说,同行业需要技术支持,碰到困难问题,他从不吝啬,积极帮忙解决,抽出时间去授课讲解。 部门说—— 龙湾区经信局局长孙方忠 政府帮扶“润物细无声” 走好科技研发之路,除了企业自身找准方向、守住定力,还需要政府下功夫来“护航”。 近年来,龙湾始终坚持把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引导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新技术赋能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全区企业智能化改造水平明显提升。 “从前期免费技术诊断、过程金融资金支持、事后财政补助,我们已初步探索出一条助力企业智能改造的升级路径。”龙湾区经信局局长孙方忠介绍,今年1-9月,龙湾区技改投资同比增长了66.8%。 而这一成果,正是得益于龙湾政府“润物细无声”的帮扶服务。“我们紧盯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共性短板和个性难点,引入32家专业化、品牌化服务机构。”孙方忠告诉记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龙湾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智能技改诊断服务,帮助企业把握智能化改造方向、应用智能化技术打通企业转型升级的堵点。 此外,龙湾还相继出台一系列扶优扶强激励政策,特别是今年出台《温州市龙湾区产业新城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全面提速新旧动能转换,针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不同阶段精准施策,有效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如出台“技改贷”贴息补助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技改贷、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解决企业技改过程中的资金困境;又如通过市区政策联动,企业最低投入50万元即可获得投资额15%的政府资金补助。 随着越来越多的“金凤凰”飞入,创新因子不断植入、融合、渗透进龙湾众多中小企业的“毛细血管”中,龙湾也将着力构建温州产业新城,成为制造转型的样板城区。 [编辑: trs接口] |
||||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成为浙江省新的时代命题,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所在地,龙湾区将如何绘就共富新图景?即日起,浙报集团温州分社联合龙湾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共同富裕龙湾加速度》系列报道,围绕创新驱动、公共服务、精神文化、共治共享等方面,探索群众共富新路径,敬请关注。 贝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洪杰 以自主创新展现最强竞争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促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贝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一家生产针头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全球针管行业前五强的大企业,把小针头做成大产业。日前,记者一行来到龙湾区,走进贝普医疗的生产车间,探寻企业提质增效的背后故事。 创新的成果 省人省力,年产量数十亿支 幸福是什么?对于每天都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而言,贝普医疗研发出来的“蜂鸟针”就是最大的福音。这款细如头发丝的针头,直径仅0.23毫米,经实验证明,连续50次穿刺,都不会变形,扎在患者身上几乎无疼痛感。 这样的产品,生产过程又是怎么样的? 在偌大的贝普医疗针头生产车间里,各项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机械手快速精准地制造着“比发丝还细”的小针头。 “我们的生产车间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和检测。”贝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洪杰介绍,年产量数十亿支的小针头半成品的生产过程。 自动化生产不仅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生产出来的针管一次成型,大大降低误差率。顺着张洪杰的指引,我们看到一款被戏称为“找茬机”的高频摄像头。“只需输入不合格产品参数,摄像头就会通过云计算自动匹配。”张洪杰说,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机械手会立马拿走。智能化设备的投入,减少了人力支出,提高了检测的精度和效率。 眼前的设备,都是贝普医疗在不断试验、不断调试后才投入生产的。可以说,车间内每一条流水线都印刻着贝普医疗的“科技烙印”。 创新的初衷 设备昂贵,推动企业自主研发 在业内,张洪杰是出了名的对研发创新“上瘾”。 创业之初,张洪杰赴日本参观医疗器械企业时,发现日本产机器运用的氩弧焊技术,生产的针头更细更坚硬,远远领先当时国内传统工艺制作的产品。但160万元的设备价格,令他望而却步。“当时我就决定,回国后一定要把这台机器做出来。”凭着一股倔强劲和在医疗器械行业丰富的经验,张洪杰亲自带领研发团队绘制机器设计图,采购国内零配件,组装、调试、试运行,直至批量生产,历经一年时间成功研制出“同款”生产机器,花费的成本仅为原价格的十五分之一。 破解了日本的焊接技术,张洪杰再次带领团队朝着精度更高的激光焊接技术迈进,并远赴德国参观学习。面对德国800多万元的设备费用,张洪杰携研发团队用了一年多时间,研发出属于贝普医疗的激光焊接设备,在成本大幅降低情况下,其技术甚至比国外的机器还要先进。 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公司研发团队不断扩张。在张洪杰带领下,研发团队接连发起技术攻关,成功“复制”出一个又一个比肩国际领先水准的设备。目前,贝普医疗已累计取得各项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超过50项。 一手拓内销,一手稳外贸,在一声声机器轰鸣中,2021年,贝普一年“刷”出了上亿元产值…… 共富的目标 拥有硬核实力,美好生活才更持续 很多人论及“共同富裕”,总会先聚焦到“分蛋糕”上。但在张洪杰看来,攻克一个又一个“卡脖子”技术难关,做大“蛋糕”,才是分配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拥有‘硬核’实力,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员工的美好生活才能更可持续。” 如今,在贝普医疗,每一位员工都有社保保障,工资以外,每个月还有丰厚的餐补。“我在公司7年了,我们员工每天都开着车上下班。”制针车间员工黄傅尔笑着说。 而在带领员工“富”起来的路上,张洪杰也不忘经验分享“输出”,带动大家一起做大做强。“带出了很多学生”,张洪杰自豪地说,同行业需要技术支持,碰到困难问题,他从不吝啬,积极帮忙解决,抽出时间去授课讲解。 部门说—— 龙湾区经信局局长孙方忠 政府帮扶“润物细无声” 走好科技研发之路,除了企业自身找准方向、守住定力,还需要政府下功夫来“护航”。 近年来,龙湾始终坚持把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引导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新技术赋能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全区企业智能化改造水平明显提升。 “从前期免费技术诊断、过程金融资金支持、事后财政补助,我们已初步探索出一条助力企业智能改造的升级路径。”龙湾区经信局局长孙方忠介绍,今年1-9月,龙湾区技改投资同比增长了66.8%。 而这一成果,正是得益于龙湾政府“润物细无声”的帮扶服务。“我们紧盯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共性短板和个性难点,引入32家专业化、品牌化服务机构。”孙方忠告诉记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龙湾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智能技改诊断服务,帮助企业把握智能化改造方向、应用智能化技术打通企业转型升级的堵点。 此外,龙湾还相继出台一系列扶优扶强激励政策,特别是今年出台《温州市龙湾区产业新城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全面提速新旧动能转换,针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不同阶段精准施策,有效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如出台“技改贷”贴息补助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技改贷、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解决企业技改过程中的资金困境;又如通过市区政策联动,企业最低投入50万元即可获得投资额15%的政府资金补助。 随着越来越多的“金凤凰”飞入,创新因子不断植入、融合、渗透进龙湾众多中小企业的“毛细血管”中,龙湾也将着力构建温州产业新城,成为制造转型的样板城区。 [编辑: trs接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