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
杭州萧山 李国:浅谈通过数据赋能提升流动人口信息登记精准度 | ||||
|
||||
人口国情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的不发达地区的人口逐渐向发达地区转移,人口流动逐年增加,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人口状况相对复杂,给流动人口的管理带来严重挑战。及时准确掌握流动人口信息资料,是做好流动人口管理的前提,而人口普查是取得流动人口资料的有效途径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流动人口的信息登记,是人口普查工作的难点,它直接影响着整个普查数据质量。因此,探究流动人口的登记方法,对于摸清流动人口底数、提高人口普查数据质量、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流动人口的概念及特点 人口普查中的流动人口通常是指“人在户不在”或“户在人不在”的人员。流动人口可以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流入人口是指来到该地区的非户籍人口,流出人口是指离开该地区到其他地方居住的户籍人口。因此,对于流动人口的登记主要指流入本地区的非户籍人口而言。 流动人口的特点:一是行为短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多变”,即职业多变、从业场所多变、暂住地多变;二是流动人口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三是流动人口流入地域范围广泛,分布于全国各个省、直辖市,不易掌握规律。 二、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存在的问题 目前,流动人口的信息大都出自计生和公安部门,通过人口普查,可以进一步核准流动人口的数量、分布及结构,取得较为准确客观的人口信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调查方式:一是由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逐一入户调查,调查对象提供信息、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填写;二是由调查对象利用移动设备通过网络直接申报。在新的形势下,这两种调查方式结合能有效提高人口信息登记质量,但随着调查对象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加,配合程度会变得越来越差,特别是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存在很多问题。 (一)调查对象配合意愿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调查员态度冷淡,不理不睬,存在着厌烦情绪;二是心存警惕,对本人及家人的各项信息不愿意申报或故意提供不真实的信息;三是拒绝登记,上门时明明有人在家,就是不给开门。 (二)流动人口信息不畅通。流动人口居住多以租房为主,普查员在上门多次找不到人或申报信息可能有误的情况下,想通过房东或租房户了解一些相关的信息,但房东和租房户之间很少有沟通,很难从二者了解到普查需要的信息。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信息渠道。 (三)流动人口申报的信息不全不准。一是由于流入人口中的青壮年白天大多在外上班或一段时间在外出差,留守的往往是老人或小孩,工作人员上门登记时,被询问的人回答不清楚、不全面。特别是对一些年纪较大的老人,连本人何时出生、子女在何处上班、从事何种工作等情况都难以确切回答。二是人口普查的调查项目众多,住房、婚姻、工作等部分调查内容比较敏感,调查对象出于各种考虑,提供信息不准确。 (四)特殊行业特殊群体容易被遗漏。一是外来人口数量大且流动性强。流动人口居无定所,普查时容易打“时间差”,特别是从事各种类型的洗浴场所、饭店、旅馆、KTV、网吧及各类酒吧等服务性行业的流动人口成分复杂,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或打工区,想一次见到人很难,容易形成宣传的死角,加之工作时间与其他行业不一致,很容易造成漏登。 三、萧山区现有信息平台情况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速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以及社交媒体应用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各行政部门均建立了自己系统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萧山区与流动人员人口普查相关的信息平台主要有统一地址库系统、钉钉房东联盟和基层治理四平台系统等。 (一)统一地址库。统一地址库通过归集人、地、物、组织、事件等社会治理要素,制定一个由区、镇街、村社、网格、建筑物等组成的26位统一地址编码,让每一栋房屋都有“身份证”,精心打造“智能塔基”,为实现“一键可知”,做到“心中有数”提供支撑,是加快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地址行业标准互不兼容、社会治理数据聚合难、地址管理实时更新难等社会治理智能化三大难题的基本方法,全面提升了社会治理的准度和服务管理效能。通过统一地址库叠加人口信息,能随时掌握每一栋建筑物的性质、住户数量等情况,可以有效促进流动人口管理。 (二)钉钉房东联盟。疫情期间,为加强对数量庞大的流动人群进行有效管理,进一步摸清辖区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底数,保障复工企业、房东和流动人口的安全,区公安分局与钉钉公司合作,研发推出“钉钉房东联盟”应用,及时有效收集更新相关数据,实现精密智能管控。“钉钉房东联盟”系统包含在线申报、一键公告、在萧流动人口实时统计等功能。严格落实村(社区)和出租主体(房东、二房东、中介企业、物业公司、有宿舍的企业)责任,通过“房东录入、租客确认”建立起全新房东和租客信用体系,从而变革传统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大大节约人力物力成本。运行三个月来,有3856名企业房东、16万房东和95万居住人员入驻,房东注册率达95%以上,流动人口录入达90%以上。有效推动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三)“宁聚蓝”智慧治理平台。“宁聚蓝”把区基层治理四平台、平安村社、交通小脑、智慧城管、智慧消防、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等8个区级平台全部打通,充分发挥“社区微脑”、综管队员、全科网格员和各平台处置力量的作用,促进线上与线下融合、网格与网络协同,构建街道、村社、小区、楼栋、居户五级“联通、联动、联治”的“五位一体”全域社会治理体系。依托“视频、门禁、周界、消防设施”等智能化前端设备,围绕“人、房、车、事件”四大方面,打破传统信息孤岛,实现了社会治理全要素集聚。数字赋能的“宁聚蓝”,犹如灵敏的“千里眼”“顺风耳”,极大的提高了人口管理效率。 四、流动人口信息数据特点 (一)来源广泛。人口数据主要来自于人口普查、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和行政登记。人口数据的收集源头由多个政府部门组成,包括统计部门、公安部门、民政部门、人社部门、卫健部门、教育部门等,同时,各地方政府亦形成自有的人口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由于工作性质和信息需求的不同,不同部门收集的人口数据均带有鲜明的“部门特色”。这些数据种类繁多、层级复杂,共同构成了量级庞大又各不相同的数据“海”。 (二)特点鲜明。流动人口大数据呈现出就业型、节日型以及乡城流动与城城流动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就业型。国外人口流动多以旅游、商务等短期性流动为主,而国内则以就业性的人口流动为主,且在时间跨度、距离跨度和数量方面都远胜全球任何一个国家。二是节日型。春运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特有的社会现象,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口迁徙。三是乡城流动与城城流动区分。由于户籍类型与户籍地点的不同,我国的流动人口被区分为乡-流动人口与城-城流动人口。 (三)缺乏共享。流动人口数据虽然数量庞大、来源广泛,但由于收集、储存源头涉及多个部门,尚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在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中,公安、卫健、人社、民政各部门以及各地方都基于各自的方向,有选择、有侧重地收集和整理了流动人口相关数据,每个部门、每个地方均根据自己的需要建有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彼此之间较少开放共享,形成“数据烟囱”林立、“数据孤岛”频现的局面。 五、数据赋能的几点建议 (一)信息数据赋能,摸清流动人口底数。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速发展,常住人口信息包括户籍信息、流动人口信息等数据正从单一的数据信息向系统的数据信息方式转变。疫情期间,各地均推出了健康码,对人员流动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公安部门可借助统一地址库、“钉钉房东联盟”等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平台,以健康码、城市大脑以及疫情期间对流动人口的摸底数据为基础,结合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车票信息、快递外卖信息以及人脸识别等信息,以大数据应用为支撑,通过流动人口实时数据的调取、关联、分析,综合应用各种数据,实现地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精准化定位,摸清流动人口底数,减轻普查员的负担,提高普查效率。 (二)部门数据整合,打通人口数据孤岛。目前行政部门已经积累了与人口相关的丰富的数据信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资源成为人口普查工作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与以往人口普查不同,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增加了身份证号码的登记项,可以设置身份证编码为关键字段,整合各部门数据,使信息化建设积累的资源在人口普查中可以加以利用。在普查前,可由大数据管理部门统一数据接口标准,打通各部门数据信息链,利用公安、卫健、民政、社保、房管等部门的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出生、死亡人口、住户资料和居住情况等信息,完善不同系统资料的整合与利用,减少数据之间的壁垒,消除数据孤岛,为人口普查登记信息核对提供数据基础。 (三)普查程序匹配,提高信息登记质量。人口普查采取的是全面调查方式,其数据是通过入户调查取得,数据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普查员的业务素养和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普查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和调查对象的不配合程度都影响着普查源头数据质量。而行政记录是部门在管理、服务过程中收集的,其数据准确性比较高。因此,建议国家在普查程序设计时,要联合行政数据等外部数据库进行数据审核比对,将审核关口前移。例如在普查对象数据上报时,与整合后的部门数据库进行实时审核比对,对普查员的调查数据核查纠错,对调查对象不配合的部分进行补充。在调查对象数据上报时完成比对审核,可以提高自行申报的调查对象的数据质量,同时,可改变以往后期数据审核后反复上门核实的情况,减少调查员上门次数,减轻调查人员工作量。 |
||||
首页 |
|
人口国情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的不发达地区的人口逐渐向发达地区转移,人口流动逐年增加,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人口状况相对复杂,给流动人口的管理带来严重挑战。及时准确掌握流动人口信息资料,是做好流动人口管理的前提,而人口普查是取得流动人口资料的有效途径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流动人口的信息登记,是人口普查工作的难点,它直接影响着整个普查数据质量。因此,探究流动人口的登记方法,对于摸清流动人口底数、提高人口普查数据质量、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流动人口的概念及特点 人口普查中的流动人口通常是指“人在户不在”或“户在人不在”的人员。流动人口可以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流入人口是指来到该地区的非户籍人口,流出人口是指离开该地区到其他地方居住的户籍人口。因此,对于流动人口的登记主要指流入本地区的非户籍人口而言。 流动人口的特点:一是行为短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多变”,即职业多变、从业场所多变、暂住地多变;二是流动人口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三是流动人口流入地域范围广泛,分布于全国各个省、直辖市,不易掌握规律。 二、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存在的问题 目前,流动人口的信息大都出自计生和公安部门,通过人口普查,可以进一步核准流动人口的数量、分布及结构,取得较为准确客观的人口信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调查方式:一是由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逐一入户调查,调查对象提供信息、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填写;二是由调查对象利用移动设备通过网络直接申报。在新的形势下,这两种调查方式结合能有效提高人口信息登记质量,但随着调查对象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加,配合程度会变得越来越差,特别是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存在很多问题。 (一)调查对象配合意愿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调查员态度冷淡,不理不睬,存在着厌烦情绪;二是心存警惕,对本人及家人的各项信息不愿意申报或故意提供不真实的信息;三是拒绝登记,上门时明明有人在家,就是不给开门。 (二)流动人口信息不畅通。流动人口居住多以租房为主,普查员在上门多次找不到人或申报信息可能有误的情况下,想通过房东或租房户了解一些相关的信息,但房东和租房户之间很少有沟通,很难从二者了解到普查需要的信息。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信息渠道。 (三)流动人口申报的信息不全不准。一是由于流入人口中的青壮年白天大多在外上班或一段时间在外出差,留守的往往是老人或小孩,工作人员上门登记时,被询问的人回答不清楚、不全面。特别是对一些年纪较大的老人,连本人何时出生、子女在何处上班、从事何种工作等情况都难以确切回答。二是人口普查的调查项目众多,住房、婚姻、工作等部分调查内容比较敏感,调查对象出于各种考虑,提供信息不准确。 (四)特殊行业特殊群体容易被遗漏。一是外来人口数量大且流动性强。流动人口居无定所,普查时容易打“时间差”,特别是从事各种类型的洗浴场所、饭店、旅馆、KTV、网吧及各类酒吧等服务性行业的流动人口成分复杂,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或打工区,想一次见到人很难,容易形成宣传的死角,加之工作时间与其他行业不一致,很容易造成漏登。 三、萧山区现有信息平台情况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速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以及社交媒体应用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各行政部门均建立了自己系统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萧山区与流动人员人口普查相关的信息平台主要有统一地址库系统、钉钉房东联盟和基层治理四平台系统等。 (一)统一地址库。统一地址库通过归集人、地、物、组织、事件等社会治理要素,制定一个由区、镇街、村社、网格、建筑物等组成的26位统一地址编码,让每一栋房屋都有“身份证”,精心打造“智能塔基”,为实现“一键可知”,做到“心中有数”提供支撑,是加快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地址行业标准互不兼容、社会治理数据聚合难、地址管理实时更新难等社会治理智能化三大难题的基本方法,全面提升了社会治理的准度和服务管理效能。通过统一地址库叠加人口信息,能随时掌握每一栋建筑物的性质、住户数量等情况,可以有效促进流动人口管理。 (二)钉钉房东联盟。疫情期间,为加强对数量庞大的流动人群进行有效管理,进一步摸清辖区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底数,保障复工企业、房东和流动人口的安全,区公安分局与钉钉公司合作,研发推出“钉钉房东联盟”应用,及时有效收集更新相关数据,实现精密智能管控。“钉钉房东联盟”系统包含在线申报、一键公告、在萧流动人口实时统计等功能。严格落实村(社区)和出租主体(房东、二房东、中介企业、物业公司、有宿舍的企业)责任,通过“房东录入、租客确认”建立起全新房东和租客信用体系,从而变革传统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大大节约人力物力成本。运行三个月来,有3856名企业房东、16万房东和95万居住人员入驻,房东注册率达95%以上,流动人口录入达90%以上。有效推动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三)“宁聚蓝”智慧治理平台。“宁聚蓝”把区基层治理四平台、平安村社、交通小脑、智慧城管、智慧消防、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等8个区级平台全部打通,充分发挥“社区微脑”、综管队员、全科网格员和各平台处置力量的作用,促进线上与线下融合、网格与网络协同,构建街道、村社、小区、楼栋、居户五级“联通、联动、联治”的“五位一体”全域社会治理体系。依托“视频、门禁、周界、消防设施”等智能化前端设备,围绕“人、房、车、事件”四大方面,打破传统信息孤岛,实现了社会治理全要素集聚。数字赋能的“宁聚蓝”,犹如灵敏的“千里眼”“顺风耳”,极大的提高了人口管理效率。 四、流动人口信息数据特点 (一)来源广泛。人口数据主要来自于人口普查、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和行政登记。人口数据的收集源头由多个政府部门组成,包括统计部门、公安部门、民政部门、人社部门、卫健部门、教育部门等,同时,各地方政府亦形成自有的人口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由于工作性质和信息需求的不同,不同部门收集的人口数据均带有鲜明的“部门特色”。这些数据种类繁多、层级复杂,共同构成了量级庞大又各不相同的数据“海”。 (二)特点鲜明。流动人口大数据呈现出就业型、节日型以及乡城流动与城城流动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就业型。国外人口流动多以旅游、商务等短期性流动为主,而国内则以就业性的人口流动为主,且在时间跨度、距离跨度和数量方面都远胜全球任何一个国家。二是节日型。春运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特有的社会现象,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口迁徙。三是乡城流动与城城流动区分。由于户籍类型与户籍地点的不同,我国的流动人口被区分为乡-流动人口与城-城流动人口。 (三)缺乏共享。流动人口数据虽然数量庞大、来源广泛,但由于收集、储存源头涉及多个部门,尚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在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中,公安、卫健、人社、民政各部门以及各地方都基于各自的方向,有选择、有侧重地收集和整理了流动人口相关数据,每个部门、每个地方均根据自己的需要建有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彼此之间较少开放共享,形成“数据烟囱”林立、“数据孤岛”频现的局面。 五、数据赋能的几点建议 (一)信息数据赋能,摸清流动人口底数。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速发展,常住人口信息包括户籍信息、流动人口信息等数据正从单一的数据信息向系统的数据信息方式转变。疫情期间,各地均推出了健康码,对人员流动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公安部门可借助统一地址库、“钉钉房东联盟”等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平台,以健康码、城市大脑以及疫情期间对流动人口的摸底数据为基础,结合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车票信息、快递外卖信息以及人脸识别等信息,以大数据应用为支撑,通过流动人口实时数据的调取、关联、分析,综合应用各种数据,实现地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精准化定位,摸清流动人口底数,减轻普查员的负担,提高普查效率。 (二)部门数据整合,打通人口数据孤岛。目前行政部门已经积累了与人口相关的丰富的数据信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资源成为人口普查工作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与以往人口普查不同,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增加了身份证号码的登记项,可以设置身份证编码为关键字段,整合各部门数据,使信息化建设积累的资源在人口普查中可以加以利用。在普查前,可由大数据管理部门统一数据接口标准,打通各部门数据信息链,利用公安、卫健、民政、社保、房管等部门的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出生、死亡人口、住户资料和居住情况等信息,完善不同系统资料的整合与利用,减少数据之间的壁垒,消除数据孤岛,为人口普查登记信息核对提供数据基础。 (三)普查程序匹配,提高信息登记质量。人口普查采取的是全面调查方式,其数据是通过入户调查取得,数据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普查员的业务素养和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普查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和调查对象的不配合程度都影响着普查源头数据质量。而行政记录是部门在管理、服务过程中收集的,其数据准确性比较高。因此,建议国家在普查程序设计时,要联合行政数据等外部数据库进行数据审核比对,将审核关口前移。例如在普查对象数据上报时,与整合后的部门数据库进行实时审核比对,对普查员的调查数据核查纠错,对调查对象不配合的部分进行补充。在调查对象数据上报时完成比对审核,可以提高自行申报的调查对象的数据质量,同时,可改变以往后期数据审核后反复上门核实的情况,减少调查员上门次数,减轻调查人员工作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