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推进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 |||
|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是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为加快高新区开发建设,推动温州创新转型,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的战略机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方针,坚持产城互动,实施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提升高新区的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区的自主创新和辐射带 动能力,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温政发〔2013〕29 号[083]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立足大战略、大构想、大发展,从时间和空间的更高层面上去认识城市发展的远景和趋势,精心制定高新区“一区多园”总体规划,明确各功能区布局;坚持多种产业统筹,产业与生态统筹,建区与建城统筹,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建设。 (二)政府主导,创新驱动。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强化政府对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公共服务职能,创造有利于高新区发展的综合环境;坚持创新驱动,把自主创新作为高新区开发建设的核心战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激发创新创业内在动力。 (三)优化结构,高端引领。通过腾笼换鸟,淘汰、转移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使传统优势产业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通过招商选资,大力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产业经济优化升级。 (四)人才优先,多元发展。坚持人才地域多元化战略,积极构建开放、多元创新文化,大力引进海内外各类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以高端人才引领创新、推动转型;坚持多种经济成份协调互动发展战略,突破主要依赖本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单一路径,实现国资、民资,内资、外资一起发展的格局。份协调互动发展战略,突破主要依赖本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单一路径,实现国 资、民资,内资、外资一起发展的格局。 三、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上水平,五年创一流”的阶段发展设想,确立如下目标和实施步骤:到 2013 年,高新区知识创造和孕育创新的能力、产业化和规模经济能[084]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 国家科技部考核验收标准;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具特色。到 2015 年,初步形成以激光光电、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物联网、科技信息服务业、软件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建成国家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海外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国家传统产业转型升 级示范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基地、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到2017年,具有活跃的创新经济、绿色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形象,主要发展指标接近或达到国内一流高新区同期发展水平,真正把高新区打造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区,科技金融结合区,产城一体样板区,争创国家一流高新区。到 2020 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国家高新区前六名水平,跻身国家一流高新区行列(主要数据计划表附后)。 四、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根据国家高新区建设标准和目标定位,以实施“433 工程”为抓手,坚持政府推动、创新驱动、项目拉动,举全市之力,合力推动高新区开发建设。 (一)建设四大高新功能园。 立足高新区产业基础和发展设想,按照“核心引领、一区多园、产城一体、飞地合作”的空间布局,建立四大高新功能园。 1. 高新科技园。包括原蒲州街道、状元街道、原温州农业综合开发区、原经开区和原高新区等5个区块,占地面积为20.58平方公里。依托温州科技城、温州金融改革广场、温州文化用品市场等资源优势和紧靠主城区的区位优势,通过旧村改造、退二提二、退二进三、土地置换等途径,倾斜政[085]策,创设平台,招大引强,加速推进激光光电、生物制药、文化创意等国家 级专业孵化器建设,真正把其建设成为具备一流孵化和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和产业培育发展引领区。 2. 高新工业园。位于原温州工业园区,占地面积为 4.42 平方公里。依托其传统优势产业集聚的优势,一手抓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一手抓招商引资、高端聚集。确立片区主导产业,明确淘汰的企业、扶持企业、转型企业以及技术改造企业的目录和名单,制定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年度计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企业高新化,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打 造全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示范基地。后产能,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企业高新化,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打造全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示范基地。 3. 高新商务园。位于龙湾城市中心区,占地面积为 71 平方公里。依托其处于龙湾城市中心区的腹地优势和商务资源,加快推进温州新奥体中心工程、温州龙湾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龙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新的现代服务业态,集聚人气商机,打造温州城市东部的“大客厅”。 4. 高新航空园。位于温州空港新区,占地面积约 60 平方公里。依托有利的空港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引进空港物流、通用航空、临空高新技术等高端产业,大力发展航空枢纽服务、临空高科技制造、临空总部经济、临空会展、临空商务服务、临空体育休闲、临空文化旅游等临空产业,全力打造以浙南航空枢纽服务、国际航空物流、临空商贸总部、临空体育休闲、临 空高科技制造等五大临空基地为代表的临空产业旗舰,打造温州航空大都市建设的核心区。 (二)发展三大产业集群。 1.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以激光光电、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光光电产业重点发展激光器件、激光加工与医疗设备半导体照明(LED)器件与应用产品等;先进装备[086]制造重点发展先进成套装备、工业机器人、航空飞行器部件制造等;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照发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动力电池等;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技术、生物芯片、海洋生物产品等;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信息化学品、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对组织实施并经审定的项目,实行产业导向差异化的鼓励政策。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技术、生物芯片、海洋生物产品等;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信息化学品、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对组织实施并经审定的项目,实行产业导向差异化的鼓励政策。 2.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专用设备、电工电器、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专用设备产业重点发展食品制药设备、特种阀门等;电工电器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化、可通信为主的第四代低压电器产品、智能电网系统等;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对按规定备案的传统优势产业提升项目,按实际投资额予以扶持。 3. 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研发、科技中介、文化创意、国际服务外包、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科技金融、工业设计、信息业,加快发展创业服务、总部经济、公共管理和社会综合服务业。加快高新技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推广,推动服务业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业务创新和机构创新,加强服务业品牌建设,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 等现代商业形式和虚拟经营等新型经营管理模式。对以上符合的产业项目,在项目审批、土地利用、财税等方面予以支持。 (三)实施三大创新工程。 1.平台建设工程。推进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依托高新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导向,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大力发展企业研究院,大力吸引国内外大院名校、大企业在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工程中心或地区研发总部,积极引导本地科研机构和国内外大院名校在高新区合[087]作共建研发机构,实现整合、提升发展。推进科技孵化平台建设,以温州科 技城为依托,鼓励民营参与专业孵化器建设,扩建中国温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加快温州市海洋科技创业园建设步伐,新建国际企业孵化器,提升激光·光电产业孵化器和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建设若干个大学应用研发基地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的公共服务共享利用的网络资源环境,组建科技中介服务联盟,打造高效快捷的一体化科技服务体系。有力的政策,大力发展企业研究院,大力吸引国内外大院名校、大企业在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工程中心或地区研发总部,积极引导本地科研机构和国内外大院名校在高新区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实现整 合、提升发展。推进科技孵化平台建设,以温州科技城为依托,鼓励民营参与专业孵化器建设,扩建中国温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加快温州市海洋科技创业园建设步伐,新建国际企业孵化器,提升激光·光电产业孵化器和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建设若干个大学应用研发基地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的公共服务共享利用网络资源环境,组建科技中介服务联盟,打造高效快捷的一体化科技服务体系。 2.科技金融工程。研究分析宏观及区域金融运行情况,制定高新区科技金融业发展规划。强化政府示范带动作用,设立高新区天使投资基金,组建政府创投公司,支持处在孵化期的重大科研团队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依托创业投资中介服务平台,引导本地民营企业转变观念,吸纳国内外高素质风险投资人才,组建民间私募风险投资基金,民营风险投资公司参与科技风险投资。加快出台鼓励和促进高新区企业上市的发展政策,对企业申请A股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海外上市给予财政补助,引导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进入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温州股权营运中心)托管和挂牌,通过培育和规范进一步做大做强。立足金融服务体系,做好金融机构的协调服务,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和挂牌,通过培育[088]和规范进一步做大做强。立足金融服务体系,做好金融机构的协调服务,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 3.知识产权工程。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企业对国内甚至欧、美、日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驰名或著名商标拥有量,努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完善12330知识产权援助体系,引导和扶持各行业、区域性知识产权联盟,提高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探索构建知识产权交易流转机制,建立健全行业公共专利信息数据库等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引进培育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出台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政策,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保障。建立健全高新区建设推进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定期研究高新区重大决策,协调解决高新区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高新区统计考核验收工作领导,由分管副市长负责协调。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外资深专家,对高新区发展中的重大战略、规划、政策等问题进行研究,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咨询,提出优化方案,推动高新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二)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市区共建、以区为主、充分授权、属地负责”的原则,赋予高新区自主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权,并根据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建设的要求倾斜财政政策(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以高新区核心区块((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以高新区核心区块((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以高新区核心区块((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以高新区核心区块((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以高新区核心区块((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以高新区核心区块((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以高新区核心区块((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以高新区核心区块([089] (三)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分类制定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专项政策措施。建立吸引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建研发平台体系,加快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研发合作,引进创新成果,加快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制订科技金融政策,发挥政府创业投资示范引导作用,吸引国内外资金到高新区投资。建立高新区科技型技术创新基金,对国家、省级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予以扶持。金到高新区投资。建立高新区科技型技术创新基金,对国家、省级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予以扶持。 (四)强化人才特区建设。以特殊政策、特殊机制为支撑,实行“特事特办、特人特待”,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布局,建设“人才智力充分聚集、人才机制充满活动、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人才服务便利优质”的人才特区,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实施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加大优秀人才、团队的引进、培养和开发力度,切实提高人才生活保障服务水平,打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附件:1. 关于加快高端产业培育发展的实施办法 2. 关于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实施办法 3. 关于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办法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13 年 2 月 7 日
|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是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为加快高新区开发建设,推动温州创新转型,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的战略机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方针,坚持产城互动,实施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提升高新区的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区的自主创新和辐射带 动能力,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温政发〔2013〕29 号[083]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立足大战略、大构想、大发展,从时间和空间的更高层面上去认识城市发展的远景和趋势,精心制定高新区“一区多园”总体规划,明确各功能区布局;坚持多种产业统筹,产业与生态统筹,建区与建城统筹,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建设。 (二)政府主导,创新驱动。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强化政府对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公共服务职能,创造有利于高新区发展的综合环境;坚持创新驱动,把自主创新作为高新区开发建设的核心战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激发创新创业内在动力。 (三)优化结构,高端引领。通过腾笼换鸟,淘汰、转移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使传统优势产业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通过招商选资,大力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产业经济优化升级。 (四)人才优先,多元发展。坚持人才地域多元化战略,积极构建开放、多元创新文化,大力引进海内外各类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以高端人才引领创新、推动转型;坚持多种经济成份协调互动发展战略,突破主要依赖本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单一路径,实现国资、民资,内资、外资一起发展的格局。份协调互动发展战略,突破主要依赖本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单一路径,实现国 资、民资,内资、外资一起发展的格局。 三、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上水平,五年创一流”的阶段发展设想,确立如下目标和实施步骤:到 2013 年,高新区知识创造和孕育创新的能力、产业化和规模经济能[084]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 国家科技部考核验收标准;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具特色。到 2015 年,初步形成以激光光电、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物联网、科技信息服务业、软件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建成国家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海外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国家传统产业转型升 级示范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基地、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到2017年,具有活跃的创新经济、绿色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形象,主要发展指标接近或达到国内一流高新区同期发展水平,真正把高新区打造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区,科技金融结合区,产城一体样板区,争创国家一流高新区。到 2020 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国家高新区前六名水平,跻身国家一流高新区行列(主要数据计划表附后)。 四、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根据国家高新区建设标准和目标定位,以实施“433 工程”为抓手,坚持政府推动、创新驱动、项目拉动,举全市之力,合力推动高新区开发建设。 (一)建设四大高新功能园。 立足高新区产业基础和发展设想,按照“核心引领、一区多园、产城一体、飞地合作”的空间布局,建立四大高新功能园。 1. 高新科技园。包括原蒲州街道、状元街道、原温州农业综合开发区、原经开区和原高新区等5个区块,占地面积为20.58平方公里。依托温州科技城、温州金融改革广场、温州文化用品市场等资源优势和紧靠主城区的区位优势,通过旧村改造、退二提二、退二进三、土地置换等途径,倾斜政[085]策,创设平台,招大引强,加速推进激光光电、生物制药、文化创意等国家 级专业孵化器建设,真正把其建设成为具备一流孵化和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和产业培育发展引领区。 2. 高新工业园。位于原温州工业园区,占地面积为 4.42 平方公里。依托其传统优势产业集聚的优势,一手抓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一手抓招商引资、高端聚集。确立片区主导产业,明确淘汰的企业、扶持企业、转型企业以及技术改造企业的目录和名单,制定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年度计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企业高新化,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打 造全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示范基地。后产能,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企业高新化,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打造全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示范基地。 3. 高新商务园。位于龙湾城市中心区,占地面积为 71 平方公里。依托其处于龙湾城市中心区的腹地优势和商务资源,加快推进温州新奥体中心工程、温州龙湾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龙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新的现代服务业态,集聚人气商机,打造温州城市东部的“大客厅”。 4. 高新航空园。位于温州空港新区,占地面积约 60 平方公里。依托有利的空港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引进空港物流、通用航空、临空高新技术等高端产业,大力发展航空枢纽服务、临空高科技制造、临空总部经济、临空会展、临空商务服务、临空体育休闲、临空文化旅游等临空产业,全力打造以浙南航空枢纽服务、国际航空物流、临空商贸总部、临空体育休闲、临 空高科技制造等五大临空基地为代表的临空产业旗舰,打造温州航空大都市建设的核心区。 (二)发展三大产业集群。 1.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以激光光电、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光光电产业重点发展激光器件、激光加工与医疗设备半导体照明(LED)器件与应用产品等;先进装备[086]制造重点发展先进成套装备、工业机器人、航空飞行器部件制造等;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照发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动力电池等;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技术、生物芯片、海洋生物产品等;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信息化学品、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对组织实施并经审定的项目,实行产业导向差异化的鼓励政策。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技术、生物芯片、海洋生物产品等;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信息化学品、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对组织实施并经审定的项目,实行产业导向差异化的鼓励政策。 2.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专用设备、电工电器、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专用设备产业重点发展食品制药设备、特种阀门等;电工电器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化、可通信为主的第四代低压电器产品、智能电网系统等;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对按规定备案的传统优势产业提升项目,按实际投资额予以扶持。 3. 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研发、科技中介、文化创意、国际服务外包、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科技金融、工业设计、信息业,加快发展创业服务、总部经济、公共管理和社会综合服务业。加快高新技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推广,推动服务业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业务创新和机构创新,加强服务业品牌建设,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 等现代商业形式和虚拟经营等新型经营管理模式。对以上符合的产业项目,在项目审批、土地利用、财税等方面予以支持。 (三)实施三大创新工程。 1.平台建设工程。推进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依托高新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导向,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大力发展企业研究院,大力吸引国内外大院名校、大企业在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工程中心或地区研发总部,积极引导本地科研机构和国内外大院名校在高新区合[087]作共建研发机构,实现整合、提升发展。推进科技孵化平台建设,以温州科 技城为依托,鼓励民营参与专业孵化器建设,扩建中国温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加快温州市海洋科技创业园建设步伐,新建国际企业孵化器,提升激光·光电产业孵化器和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建设若干个大学应用研发基地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的公共服务共享利用的网络资源环境,组建科技中介服务联盟,打造高效快捷的一体化科技服务体系。有力的政策,大力发展企业研究院,大力吸引国内外大院名校、大企业在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工程中心或地区研发总部,积极引导本地科研机构和国内外大院名校在高新区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实现整 合、提升发展。推进科技孵化平台建设,以温州科技城为依托,鼓励民营参与专业孵化器建设,扩建中国温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加快温州市海洋科技创业园建设步伐,新建国际企业孵化器,提升激光·光电产业孵化器和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建设若干个大学应用研发基地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的公共服务共享利用网络资源环境,组建科技中介服务联盟,打造高效快捷的一体化科技服务体系。 2.科技金融工程。研究分析宏观及区域金融运行情况,制定高新区科技金融业发展规划。强化政府示范带动作用,设立高新区天使投资基金,组建政府创投公司,支持处在孵化期的重大科研团队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依托创业投资中介服务平台,引导本地民营企业转变观念,吸纳国内外高素质风险投资人才,组建民间私募风险投资基金,民营风险投资公司参与科技风险投资。加快出台鼓励和促进高新区企业上市的发展政策,对企业申请A股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海外上市给予财政补助,引导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进入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温州股权营运中心)托管和挂牌,通过培育和规范进一步做大做强。立足金融服务体系,做好金融机构的协调服务,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和挂牌,通过培育[088]和规范进一步做大做强。立足金融服务体系,做好金融机构的协调服务,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 3.知识产权工程。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企业对国内甚至欧、美、日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驰名或著名商标拥有量,努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完善12330知识产权援助体系,引导和扶持各行业、区域性知识产权联盟,提高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探索构建知识产权交易流转机制,建立健全行业公共专利信息数据库等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引进培育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出台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政策,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保障。建立健全高新区建设推进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定期研究高新区重大决策,协调解决高新区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高新区统计考核验收工作领导,由分管副市长负责协调。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外资深专家,对高新区发展中的重大战略、规划、政策等问题进行研究,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咨询,提出优化方案,推动高新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二)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市区共建、以区为主、充分授权、属地负责”的原则,赋予高新区自主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权,并根据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建设的要求倾斜财政政策(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以高新区核心区块((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以高新区核心区块((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以高新区核心区块((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以高新区核心区块((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以高新区核心区块((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以高新区核心区块((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以高新区核心区块((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以高新区核心区块([089] (三)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分类制定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专项政策措施。建立吸引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建研发平台体系,加快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研发合作,引进创新成果,加快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制订科技金融政策,发挥政府创业投资示范引导作用,吸引国内外资金到高新区投资。建立高新区科技型技术创新基金,对国家、省级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予以扶持。金到高新区投资。建立高新区科技型技术创新基金,对国家、省级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予以扶持。 (四)强化人才特区建设。以特殊政策、特殊机制为支撑,实行“特事特办、特人特待”,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布局,建设“人才智力充分聚集、人才机制充满活动、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人才服务便利优质”的人才特区,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实施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加大优秀人才、团队的引进、培养和开发力度,切实提高人才生活保障服务水平,打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附件:1. 关于加快高端产业培育发展的实施办法 2. 关于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实施办法 3. 关于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办法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13 年 2 月 7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