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2022/2007-18344
组配分类 统计公报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生成日期 2007-02-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龙湾区统计局 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07-02-02 00:00:00浏览次数: 来源:统计局 字体:[ ]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并取得很大成绩的一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区的战略目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  综 合

    2006年,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3.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亿元, 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163.41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47.99亿元,增长15.8%。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76.4:22.4,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67242元,比上年增长13.7%。

    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生产总值143.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长值110.65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30.26亿元,增长15.7%。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区本级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77.1:21.1,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45761元,比上年增长13.3%。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粗放型特征仍然比较明显;区域竞争压力明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区功能不尽完善;环境治理与保护任重而道远;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

二、农 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产值小幅增长。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907万元,比上年增长4.8%(现价),其中种植业产值13735万元,增长39.7%;林业产值160万元,增长11.9%;畜牧业产值6899万元,增长28.5%;渔业产值16420万元,下降24.7%。全区海水围塘养殖总面积达2.9万亩,淡水养殖面积2505亩。全年实现水产品产量8919吨,比上年下降29.2%。

    农作物播种面积略有下降,粮食总产量快速增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69万亩,比上年下降5.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96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73万亩,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42:58。全年粮食总产量2万吨,比上年增加0.31万吨,增长18.3%。

    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得到提升。以永中蔬菜园区、天河千亩蔬菜基地、海滨三周示范场为主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设施先进、科学管理水平档次较高的生态蔬菜基地已初具规模。全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个,无公害蔬菜瓜果播种面积近2万亩。“中国杨梅之乡”品牌优势继续发挥,目前,我区共有杨梅种植面积2.5万亩,2006年建立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3000亩,其中核心区1000亩。

    畜牧业生产有升有降,肉类产量增长,禽蛋产量下降。生猪年末存栏2.56万头,比上年增长6.7%,出栏4.35万头,比上年增长22.5%;牛年末存栏2455头,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良种牛存栏2073头,增长18.1%;家禽存栏24.8万只,比上年下降4.1%,出栏32.22万只,比上年增长30%;肉类总产量3818吨,比上年增长26%;禽蛋产量2746吨,比上年下降10%;牛奶产量5935吨,比上年增长15.7%。

    林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799亩,其中,荒山荒地造林2219亩,迹地更新面积1460亩,平原绿化110亩。共营造20米宽的沿海防护林2.2公里,补植1.35公里。全年共建生物防火林带60.82公里,其中省级20米宽38.86公里。目前,全区共有生态公益林17186亩,其中国家级3272亩,省级3914亩,市级生态公益林1万亩。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稳步发展。今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27项,投入投资300多万。新建、改建、修建三面光渠道8.2公里、机耕路1公里、改造抗旱翻水站2座、桥梁2座、机埠5座、控制闸10座、涵洞5座、浦沥、河道疏浚9.3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增幅略有提高。全年区本级实现工业总产值44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621家,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91家,比上年增加16家,超10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超5000万元企业162家,比上年增加21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年全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504.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7%,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总量居全市第二,低于乐清市。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规模企业实现产值31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0.2%。

    区本级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重工业产值分别为69.13亿元、242.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7%、20.6%,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私营企业产值245.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占规模企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76.8%提高到78.7%。

    支柱行业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中,合成革行业实现产值7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不锈钢行业产值40亿元,增长32.6%;阀门和旋塞制造产值30.92亿元,增长26.2%;化工行业产值29.2亿元,增长24.4%;皮鞋制造产值14.24亿,增长15.4%。以上五大行业产值占规模企业产值的比重达60.6%。

    企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产值479.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5%。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9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产销率为94.1%。全区列入11项经济效益考核的621家工业企业,综合得分为190.03分,比上年提高14.42分。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利润总额12.91亿元,增长22.4%;亏损企业12家,亏损面1.9%;企业应收账款3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产成品存货1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品牌战略和信用建设成效明显,区本级全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枚,省著名商标7枚,荣获省、市名牌产品分别为5个、11个,获得中国阀门城“国字号”金名片

    至2006年末,全区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41家,实现总产值 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全年施工面积40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8%;竣工房屋面积116.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3%。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26家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施工面积316.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7%;竣工面积106.0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9%。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房地产业略有回升。全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全社会工业性投资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6.3%。限额以上投资完成投资额74.78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投资项目完成投资45.21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9.56亿元。全区房地产企业商品房施工面积349.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9%;竣工面积76.4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4%;商品房销售面积43.4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31.94亿元。

    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2.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全社会工业性投资23.24亿元,比上年增长35.2%。限额以上投资34.77亿元,增长27.1%。在限额以上投资中,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6.66亿元,比上年增长30.6%;房地产开发投资8.11亿元,比上年增长8.6%。区本级房地产企业商品房施工面积102.0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4.6%;竣工面积13.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1.1%;商品房销售面积11.0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8.52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全年全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4亿元,同比增长16%。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3亿元,同比增长10.8%,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3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餐饮业3.5亿元,比上年增长6.4%。

    受人民币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全区对外贸易在上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增幅出现大幅回落。全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4.46亿美元,同比增长3.8%,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3.9个百分点。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进出口总额7.71亿美元,同比增长16.7%,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21亿美元,同比增长23.9%,进口1.5亿美元,同比下降8.6%,实现贸易顺差4.71亿美元。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区本级共批办外资企业 34家;合同外资 8491万美元,同比增长15.5%,实际利用外资5100 万美元, 同比增长36.9%。全年累计创办境外贸易机构12家,境外投资294万美元,签订经济技术协作项目4个,区域性经济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

六、交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稳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运输业实现总收入7332.5万元,同比增长4.2%,完成客运量1602万人,旅客周转量2.89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50.41万吨,货物周转量5.86亿吨/公里。全区公路年平均养护里程122.39公里,年末好路率达到70.6%。

    旅游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3.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35亿元,分别增长49.5%和48.8%。我区成功举办了“2006龙湾乡村旅游文化节”,推出了山水龙湾之旅、海鲜美食周、家庭垂钓大赛、龙岗山文化生态游等旅游项目。各大景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景区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七、财政、金融

    全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29亿元,增长15.3%;地方财政总支出12.47亿元,比上年增长24.6%。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财政总收入2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5亿元,增长14.9%;区本级地方财政总支出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8.34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0.66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08.96亿元,比上年增长41.3%。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年末存款余额169.5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5.08亿元,增长26.3%;年末贷款余额161.7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2.6%。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力度继续加大,我区出台了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定,建立了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资助制度,2006年,区本级科技三项费用1664万,比上年增长32.1%。全年区本级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11家,高新产品19个;新获得“国字号”项目15个(国家火炬计划8个,国家重点新产品7个),占全市三分之一。

    加快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2006年申报创建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2家,省级研发中心5家,区级3家,全区累计验收认定了的企业研发中心已有33家,8家企业荣获省级科技研究开发中心,有力地提升了我区民营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和水平。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区各类在校学生60858人,占总人口19%。其中,小学招生5575人,在校小学生3304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招生5422人,在校初中生15714人,在校生巩固率、初中毕业率分别为99.98%和100%;普通高中招生2955人,在校学生9647人;职高招生744人,在校生2455人。当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达到96.8%,超过省市平均水平。

    教育基本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续建工程中,温二十五中学生宿舍楼及山体滑坡治理工程已办理决算并投入使用;灵南小学拆扩建一期工程已竣工。2006年新建工程中,温十五中二期综合楼已完成基础工程,温二十中综合楼已结顶,沙城二小综合楼已结顶,永强中学校史馆、区实验小学塑胶操场和海滨二小操场已竣工投用,横街小学综合楼已完成基础工程。元庄小学迁建一期工程、海城中学二期工程正在办理前期工作。

    高度重视外来民工子弟入学问题。采取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工子弟学校为辅的措施,积极解决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本学期共解决了22688名外来民工子弟入学问题,其中小学19536名、初中3152名,分别占全区小学生总数的52.63%、初中生总数的20.1%,民办民工子弟学校达到7所,保障了外来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区为契机,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我区以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43次。其中,送娱乐下乡30余场,送电影下乡220余场,送图书下乡2千余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市政府举办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我区的“玻璃银光刻”、“张阁老传说”、“永嘉场拼字龙”和“汤和庙会”入选第一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卫生保健体系日益健全。年末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6个,其中区级医院2家、卫生院10家,公共卫生事业单位4家;拥有病床床位58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46人,其中医生231人;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7张、医生7人;全年门诊77万人次(不包括诊所和个体卫生室)。共有个体诊所91个,村卫生室200个;已建社区服务中心10个,社区服务站24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加快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全区10个镇、街道都已经全部开展了健康体检工作,全年共完成健康体检的行政村达到92个,占全部应完成村数的59%,健康体检人数达10.34万人,占全部应检人数的64%,建立个人健康档案26.29万份,家庭健康档案6.65万份。

    积极创建体育强区,深入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竞技体育水平又有新提高,我区运动员参赛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取得了4.1金、5.5银、5铜、总分238分的优异成绩。棋类协会2支代表队参加温州市首届新温州人中国象棋大赛,分获团体第三名和第五名;武术协会参加锯力煌杯浙江省第七届太极拳、械比赛,取得5枚金牌、13枚银牌、4枚铜牌;老年人体育协会参加浙江省中老年健身球操比赛,获中年组第四名

    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年新建25个全民健身苑(点),配备健身器材250来件,新增活动场地面积达2.3万平方米。目前全区全民健身苑点达165个,覆盖率达100%。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453万平方米,新增77万平方米。全年城区完成新增绿地15公顷,实现绿地率30.03%,绿地覆盖率31.28%,人均绿地面积21.11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92平方米。我区现共有垃圾中转站15座,其中,集装箱式垃圾中转站7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8座。

    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中心大楼、中心区道路网(一期)、府东路和府西路、77省道瑶永段改建、河泥荡文化公园(二期)、中心区河道整治(一期)、东片供水管网和110kv农业示范区输变电新扩建等全部建成投用。中心区文化中心(含文化馆)完成主体工程,东片污水处理厂(一期)综合办公楼完工,温州文化用品市场一、二期通过预验收,中心区电力管线工程(一期)、南洋大道、天城围垦、东片供水主管网、东片供水支管网、东片排污主管网、温瑞塘河龙湾段治理和永昌堡修复等进展顺利。

    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加强环境宣传,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生态镇村创建工作。启动并完成了灵昆镇省级生态镇、状元市级生态镇和天河天凤村等5个行政村生态创建工作,已申请省、市级验收。全面推进绿色创建工作。建成了“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1个,完成“保护母亲河号”建成数2个,建成“青少年生态体验园”和“保护母亲河青少年绿色家园”各1个。完成了2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工作任务,累计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3个、浙江省绿色农产品4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62平方公里,新增绿色通道里程14.4公里,三沿五区“青山白化”治理率达到80%以上,生态墓葬覆盖100%行政村,公墓绿化覆盖率达70%。

    进一步加强温瑞塘河的治理。瑶溪金岙工业区、状元甘岙村、蒲州江前村等截污工程相继完工,全年完成污水管道建设4.1公里。永兴萼芳公园、天河天凤河岸美化等一批精品工程已成为温瑞塘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政策继续有效贯彻,人口数量略有增加。根据公安数据,年末全区总人口320911人,总户数85343户。其中,农业人口264948人,非农人口55963人。男女性别比为107∶100(女性为100),当年出生人口5264人,死亡人口1533人。人口出生率为16.54‰,比上年增加0.4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4.82‰,比上年下降0.37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6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600元,比上年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827元,比上年增长8.2%。据调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47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4682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455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624元。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为41.6%,农村为42.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5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为50.4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区共有参加养老保险单位3001家,参保总人数45552人,年内净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602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单位809家,参保总人数16714人,年内净增3687人;参加工伤保险单位2761家,参保39803人,年内净增375家、10567人;参加生育保险单位2538家,参保26703人,年内净增252家、4933人。

    低保工作管理力度继续加大,社会福利与救助工作成效显著。全区共有老年福利机构15家,床位1518张,其中民办机构10家,床位1235张。今年完成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全面核查和调整工作,新增低保户43户,经核准减少344人,现全区共有低保对象1943户4495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30户272人,农村低保对象1813户4223人。发放医疗救助款175.08万元,其中门诊救助1943人次,救助金额 96.657万元,住院救助135人次,救助金额78.42万元。2006年,我区共发放春荒冬令救济资金22万元,救济特困人员489户1467余人。现全区共有农村五保对象115人,其中孤儿45人,成年五保70人,城镇三无对象3人,集中供养率保持100%。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全区、区本级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索引号 001008003002022/2007-18344
组配分类 统计公报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生成日期 2007-02-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龙湾区统计局 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07-02-02 浏览次数: 来源:统计局 字体:[ ]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并取得很大成绩的一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区的战略目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  综 合

    2006年,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3.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亿元, 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163.41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47.99亿元,增长15.8%。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76.4:22.4,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67242元,比上年增长13.7%。

    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生产总值143.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长值110.65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30.26亿元,增长15.7%。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区本级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77.1:21.1,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45761元,比上年增长13.3%。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粗放型特征仍然比较明显;区域竞争压力明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区功能不尽完善;环境治理与保护任重而道远;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

二、农 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产值小幅增长。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907万元,比上年增长4.8%(现价),其中种植业产值13735万元,增长39.7%;林业产值160万元,增长11.9%;畜牧业产值6899万元,增长28.5%;渔业产值16420万元,下降24.7%。全区海水围塘养殖总面积达2.9万亩,淡水养殖面积2505亩。全年实现水产品产量8919吨,比上年下降29.2%。

    农作物播种面积略有下降,粮食总产量快速增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69万亩,比上年下降5.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96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73万亩,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42:58。全年粮食总产量2万吨,比上年增加0.31万吨,增长18.3%。

    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得到提升。以永中蔬菜园区、天河千亩蔬菜基地、海滨三周示范场为主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设施先进、科学管理水平档次较高的生态蔬菜基地已初具规模。全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个,无公害蔬菜瓜果播种面积近2万亩。“中国杨梅之乡”品牌优势继续发挥,目前,我区共有杨梅种植面积2.5万亩,2006年建立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3000亩,其中核心区1000亩。

    畜牧业生产有升有降,肉类产量增长,禽蛋产量下降。生猪年末存栏2.56万头,比上年增长6.7%,出栏4.35万头,比上年增长22.5%;牛年末存栏2455头,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良种牛存栏2073头,增长18.1%;家禽存栏24.8万只,比上年下降4.1%,出栏32.22万只,比上年增长30%;肉类总产量3818吨,比上年增长26%;禽蛋产量2746吨,比上年下降10%;牛奶产量5935吨,比上年增长15.7%。

    林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799亩,其中,荒山荒地造林2219亩,迹地更新面积1460亩,平原绿化110亩。共营造20米宽的沿海防护林2.2公里,补植1.35公里。全年共建生物防火林带60.82公里,其中省级20米宽38.86公里。目前,全区共有生态公益林17186亩,其中国家级3272亩,省级3914亩,市级生态公益林1万亩。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稳步发展。今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27项,投入投资300多万。新建、改建、修建三面光渠道8.2公里、机耕路1公里、改造抗旱翻水站2座、桥梁2座、机埠5座、控制闸10座、涵洞5座、浦沥、河道疏浚9.3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增幅略有提高。全年区本级实现工业总产值44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621家,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91家,比上年增加16家,超10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超5000万元企业162家,比上年增加21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年全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504.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7%,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总量居全市第二,低于乐清市。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规模企业实现产值31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0.2%。

    区本级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重工业产值分别为69.13亿元、242.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7%、20.6%,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私营企业产值245.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占规模企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76.8%提高到78.7%。

    支柱行业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中,合成革行业实现产值7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不锈钢行业产值40亿元,增长32.6%;阀门和旋塞制造产值30.92亿元,增长26.2%;化工行业产值29.2亿元,增长24.4%;皮鞋制造产值14.24亿,增长15.4%。以上五大行业产值占规模企业产值的比重达60.6%。

    企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产值479.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5%。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9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产销率为94.1%。全区列入11项经济效益考核的621家工业企业,综合得分为190.03分,比上年提高14.42分。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利润总额12.91亿元,增长22.4%;亏损企业12家,亏损面1.9%;企业应收账款3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产成品存货1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品牌战略和信用建设成效明显,区本级全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枚,省著名商标7枚,荣获省、市名牌产品分别为5个、11个,获得中国阀门城“国字号”金名片

    至2006年末,全区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41家,实现总产值 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全年施工面积40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8%;竣工房屋面积116.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3%。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26家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施工面积316.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7%;竣工面积106.0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9%。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房地产业略有回升。全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全社会工业性投资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6.3%。限额以上投资完成投资额74.78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投资项目完成投资45.21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9.56亿元。全区房地产企业商品房施工面积349.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9%;竣工面积76.4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4%;商品房销售面积43.4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31.94亿元。

    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2.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全社会工业性投资23.24亿元,比上年增长35.2%。限额以上投资34.77亿元,增长27.1%。在限额以上投资中,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6.66亿元,比上年增长30.6%;房地产开发投资8.11亿元,比上年增长8.6%。区本级房地产企业商品房施工面积102.0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4.6%;竣工面积13.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1.1%;商品房销售面积11.0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8.52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全年全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4亿元,同比增长16%。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3亿元,同比增长10.8%,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3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餐饮业3.5亿元,比上年增长6.4%。

    受人民币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全区对外贸易在上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增幅出现大幅回落。全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4.46亿美元,同比增长3.8%,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3.9个百分点。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进出口总额7.71亿美元,同比增长16.7%,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21亿美元,同比增长23.9%,进口1.5亿美元,同比下降8.6%,实现贸易顺差4.71亿美元。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区本级共批办外资企业 34家;合同外资 8491万美元,同比增长15.5%,实际利用外资5100 万美元, 同比增长36.9%。全年累计创办境外贸易机构12家,境外投资294万美元,签订经济技术协作项目4个,区域性经济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

六、交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稳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运输业实现总收入7332.5万元,同比增长4.2%,完成客运量1602万人,旅客周转量2.89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50.41万吨,货物周转量5.86亿吨/公里。全区公路年平均养护里程122.39公里,年末好路率达到70.6%。

    旅游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3.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35亿元,分别增长49.5%和48.8%。我区成功举办了“2006龙湾乡村旅游文化节”,推出了山水龙湾之旅、海鲜美食周、家庭垂钓大赛、龙岗山文化生态游等旅游项目。各大景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景区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七、财政、金融

    全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29亿元,增长15.3%;地方财政总支出12.47亿元,比上年增长24.6%。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财政总收入2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5亿元,增长14.9%;区本级地方财政总支出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8.34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0.66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08.96亿元,比上年增长41.3%。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年末存款余额169.5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5.08亿元,增长26.3%;年末贷款余额161.7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2.6%。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力度继续加大,我区出台了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定,建立了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资助制度,2006年,区本级科技三项费用1664万,比上年增长32.1%。全年区本级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11家,高新产品19个;新获得“国字号”项目15个(国家火炬计划8个,国家重点新产品7个),占全市三分之一。

    加快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2006年申报创建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2家,省级研发中心5家,区级3家,全区累计验收认定了的企业研发中心已有33家,8家企业荣获省级科技研究开发中心,有力地提升了我区民营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和水平。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区各类在校学生60858人,占总人口19%。其中,小学招生5575人,在校小学生3304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招生5422人,在校初中生15714人,在校生巩固率、初中毕业率分别为99.98%和100%;普通高中招生2955人,在校学生9647人;职高招生744人,在校生2455人。当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达到96.8%,超过省市平均水平。

    教育基本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续建工程中,温二十五中学生宿舍楼及山体滑坡治理工程已办理决算并投入使用;灵南小学拆扩建一期工程已竣工。2006年新建工程中,温十五中二期综合楼已完成基础工程,温二十中综合楼已结顶,沙城二小综合楼已结顶,永强中学校史馆、区实验小学塑胶操场和海滨二小操场已竣工投用,横街小学综合楼已完成基础工程。元庄小学迁建一期工程、海城中学二期工程正在办理前期工作。

    高度重视外来民工子弟入学问题。采取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工子弟学校为辅的措施,积极解决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本学期共解决了22688名外来民工子弟入学问题,其中小学19536名、初中3152名,分别占全区小学生总数的52.63%、初中生总数的20.1%,民办民工子弟学校达到7所,保障了外来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区为契机,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我区以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43次。其中,送娱乐下乡30余场,送电影下乡220余场,送图书下乡2千余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市政府举办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我区的“玻璃银光刻”、“张阁老传说”、“永嘉场拼字龙”和“汤和庙会”入选第一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卫生保健体系日益健全。年末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6个,其中区级医院2家、卫生院10家,公共卫生事业单位4家;拥有病床床位58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46人,其中医生231人;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7张、医生7人;全年门诊77万人次(不包括诊所和个体卫生室)。共有个体诊所91个,村卫生室200个;已建社区服务中心10个,社区服务站24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加快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全区10个镇、街道都已经全部开展了健康体检工作,全年共完成健康体检的行政村达到92个,占全部应完成村数的59%,健康体检人数达10.34万人,占全部应检人数的64%,建立个人健康档案26.29万份,家庭健康档案6.65万份。

    积极创建体育强区,深入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竞技体育水平又有新提高,我区运动员参赛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取得了4.1金、5.5银、5铜、总分238分的优异成绩。棋类协会2支代表队参加温州市首届新温州人中国象棋大赛,分获团体第三名和第五名;武术协会参加锯力煌杯浙江省第七届太极拳、械比赛,取得5枚金牌、13枚银牌、4枚铜牌;老年人体育协会参加浙江省中老年健身球操比赛,获中年组第四名

    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年新建25个全民健身苑(点),配备健身器材250来件,新增活动场地面积达2.3万平方米。目前全区全民健身苑点达165个,覆盖率达100%。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453万平方米,新增77万平方米。全年城区完成新增绿地15公顷,实现绿地率30.03%,绿地覆盖率31.28%,人均绿地面积21.11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92平方米。我区现共有垃圾中转站15座,其中,集装箱式垃圾中转站7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8座。

    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中心大楼、中心区道路网(一期)、府东路和府西路、77省道瑶永段改建、河泥荡文化公园(二期)、中心区河道整治(一期)、东片供水管网和110kv农业示范区输变电新扩建等全部建成投用。中心区文化中心(含文化馆)完成主体工程,东片污水处理厂(一期)综合办公楼完工,温州文化用品市场一、二期通过预验收,中心区电力管线工程(一期)、南洋大道、天城围垦、东片供水主管网、东片供水支管网、东片排污主管网、温瑞塘河龙湾段治理和永昌堡修复等进展顺利。

    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加强环境宣传,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生态镇村创建工作。启动并完成了灵昆镇省级生态镇、状元市级生态镇和天河天凤村等5个行政村生态创建工作,已申请省、市级验收。全面推进绿色创建工作。建成了“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1个,完成“保护母亲河号”建成数2个,建成“青少年生态体验园”和“保护母亲河青少年绿色家园”各1个。完成了2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工作任务,累计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3个、浙江省绿色农产品4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62平方公里,新增绿色通道里程14.4公里,三沿五区“青山白化”治理率达到80%以上,生态墓葬覆盖100%行政村,公墓绿化覆盖率达70%。

    进一步加强温瑞塘河的治理。瑶溪金岙工业区、状元甘岙村、蒲州江前村等截污工程相继完工,全年完成污水管道建设4.1公里。永兴萼芳公园、天河天凤河岸美化等一批精品工程已成为温瑞塘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政策继续有效贯彻,人口数量略有增加。根据公安数据,年末全区总人口320911人,总户数85343户。其中,农业人口264948人,非农人口55963人。男女性别比为107∶100(女性为100),当年出生人口5264人,死亡人口1533人。人口出生率为16.54‰,比上年增加0.4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4.82‰,比上年下降0.37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6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600元,比上年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827元,比上年增长8.2%。据调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47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4682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455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624元。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为41.6%,农村为42.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5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为50.4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区共有参加养老保险单位3001家,参保总人数45552人,年内净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602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单位809家,参保总人数16714人,年内净增3687人;参加工伤保险单位2761家,参保39803人,年内净增375家、10567人;参加生育保险单位2538家,参保26703人,年内净增252家、4933人。

    低保工作管理力度继续加大,社会福利与救助工作成效显著。全区共有老年福利机构15家,床位1518张,其中民办机构10家,床位1235张。今年完成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全面核查和调整工作,新增低保户43户,经核准减少344人,现全区共有低保对象1943户4495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30户272人,农村低保对象1813户4223人。发放医疗救助款175.08万元,其中门诊救助1943人次,救助金额 96.657万元,住院救助135人次,救助金额78.42万元。2006年,我区共发放春荒冬令救济资金22万元,救济特困人员489户1467余人。现全区共有农村五保对象115人,其中孤儿45人,成年五保70人,城镇三无对象3人,集中供养率保持100%。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全区、区本级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