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2022/2005-18349 | ||
组配分类 | 统计公报 | 发布机构 | 区统计局 |
生成日期 | 2005-03-0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04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克服供电紧张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初步测算,全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72.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0.3%;第二产业增加值134.28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36.08亿元,增长13.5%。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7:77.66:20.87,人均生产总值为55706元,比上年增长17.9%。
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生产总值109.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0.3%;第二产业增长值85.58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21.18亿元,增长12.8%。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区本级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4:78.29:19.37,人均生产总值为35218元,比上年增长17.0%。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中的要素性、素质性、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土地、电力、人才等供给严重不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重点工程建设遇到阻力;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仍然存在。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58.1亿元,比上年增长6.8%。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17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 ,其中,种植业产值15030万元,增长36.2%;林业产值95万元,增长50.8%;畜牧业产值5465万元,增长2.1%;渔业产值24301万元,增长1.0%。全区海水围塘养殖总面积达3.5万亩,淡水养殖面积5065亩。全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37万吨,比上年增长1.6%。
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粮食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52万亩,比上年增长0.4%,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54万亩,下降1.0%,粮食总产量2.12万吨,增长1.0%。较大幅度地调减品质差、效益低、市场滞销的春粮、早粮等粮食种植面积,积极推广优良品种,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粮食优良品种推广面积占总面积的 95%以上。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为48:52。
畜牧业生产有升有降,呈现出存与出栏高速增长的趋势,肉类产量增长,家禽饲养由肉禽向蛋禽发展。年末生猪存栏2.43万头,比上年增长30.7%,出栏2.87万头,比上年增长13.9%;牛年末存栏1700头,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奶牛存栏1520头,增长16.2%;家禽存栏23.4万只,比上年下降4.0%,出栏27.3万只,比上年增长38.7%;肉类总产量2440吨,比上年增长14.3%;禽蛋产量2266吨,比上年下降37.0%。
优势产业日趋显现,状元杨梅、灵昆甜瓜、海滨西瓜、杜仲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以山上杨梅、平原蔬菜、园区粮食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新格局。全年蔬菜种植面积2.51万亩,目前全区10亩以上蔬菜种植规模大户150多户,面积达8000多亩,占总面积的32%。瓜果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全区西瓜、甜瓜的种植面积0.8万亩,比上年增加了0.1万亩。杨梅产业建设加快,大力实施杨梅品牌战略,大岙溪牌杨梅参加全市杨梅评比,获得了精品奖。今年又规划了100亩杨梅精品园区,其中30亩为核心区。加快农产品无害化生产。“振农牌”西瓜参加全市十大优质西瓜评比会,获得金奖称号。12家农业企业参加首届“中国(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取得“6金12优”的不俗成绩。目前,我区共有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3个,省级无公害杨梅基地1个。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快。围绕建设山水生态区的目标,重点抓好沿海防护林、农田林网、生物防火隔离带工程和杨梅特色基地建设。全年完成造林更新1614亩,新建绿色长廊9.9公里,种植生物防火隔离带10公里,在冬季再造2.5公里沿海护林带。继续对海城段4.2公里,沙城至天河段4.4公里的护林带实行管护防治。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全年完成小型农田水利总投工264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55万立方米,投入资金400多万元,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建成三面光渠道12900米、机耕路29800米,浦沥疏浚8100米,河道疏浚5448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再创新高。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9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工业总产值335.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幅逐年提高,分别比2001年、2002年、2003年提高了8.1、6.4和2.0个百分点。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已达601家。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58家,比上年增加20家;超5000万元企业121家,比上年增加33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6.75亿元,比上年增长30.3%,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3.2%,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总量居全市首位,增幅列全市第四。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规模企业实现产值229.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60.9%提高到68.5%;轻工业、重工业产值分别为54.2亿元、17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5%、30.2%;私营企业产值162.9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占规模企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70.8%提高到71.1%;支柱行业的主导作用更多突出,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中,合成革行业实现产值58.4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占规模企业产值的25.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不锈钢行业产值29.2亿元,增长37.4%;化工行业产值18.1亿元,增长57.9%;阀门行业产值13.7亿元,增长42.9%;铜材行业产值10.28亿元,增长33.4%。以上五大行业产值占规模企业产值的比重达56.5%,拉动规模企业产值增长19.2个百分点。
企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比较稳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产值352.22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工业产品产销率96.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31.0%,产销率96.0%。全区列入11项经济效益考核的552家工业企业,综合得分为190.9分,比上年上升7.2分。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7.1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利润总额9.8亿元,增长33.9%;亏损企业13家,亏损面2.4%;企业应收账款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产成品存货14亿元,比上年增长25.8%。
努力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企业创品牌意识增强。区本级新增省名牌产品2个,新创市名牌产品8个。温州人造革、石化阀门、五洲阀门三家企业获市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区本级全年审批技改项目共34项,计划总投资2.65亿元。
建筑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区31家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 19.33亿元,比上年增长2.1 %;施工面积3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4%;竣工面积1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5%。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22家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2.06亿元,比上年增长2.6%;施工面积2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4%;竣工面积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0%。
建筑业企业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区31家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税3030万元,比上年增长0.4%,人均实现利税1678元,产值利税率1.57%,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人均10.7万元,人均施工面积168平方米,人均竣工面积58平方米。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22家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税1414万元,比上年下降27.3%,人均实现利税1193元,产值利税率1.17%,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人均10.18万元,人均施工面积217平方米,人均竣工面积62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限额以上投资完成投资额5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4.79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9.54亿元。在限额以上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8.1亿元,园区建设项目投资17.8亿元。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工业投资13.66亿元;第三产业投资40.67亿元。全区房地产企业商品房施工面积487.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6%;竣工面积11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4%;商品房销售面积7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9.42万平方米,增长37.4%;商品房销售额32.59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住宅销售额26.93亿元。
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增幅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投资17.33亿元,增长29.2%。在限额以上投资中,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0.1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4.13亿元,工业投资5.73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7.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区本级房地产企业商品房施工面积6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竣工面积12.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7%;商品房销售面积11.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6.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7.3%;商品房销售额5.22亿元,比上年增长97.0%,其中住宅销售额3.24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8.41亿元,增长16.3%;餐饮业零售额4.83亿元,增长10.7%。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9亿元,比上年增长 6.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86亿元,餐饮业零售额4.13亿元。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区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6个,实现成交额1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消费品市场23个,成交额8.81亿元,增长15.8%。成交额超亿元市场 4个。
对外贸易取得新进展。全区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900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0%。其中进口总额27246万美元,增长22.4%;出口总额62836万美元,增长50.8%。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全社会外贸出口交货值50.52亿元,比上年增长41.5%;外贸进口132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3%;外贸出口3816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0%,其中自营生产企业出口17495万美元,增长84.1%;外贸企业出口7041万美元,增长23.2%;“三资”企业出口136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9.5%。
自营进出口企业成为外贸出口的龙头。区本级新批自营出口权企业43家,自营进出口企业出口17495万美元,占外贸出口额的45.8%,同比增长84.1%。骨干企业出口带动明显,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泰庆皮革、龙湾外贸、大西洋进出口、爱好笔业、鸿升集团、海霸洁具、永农化工、华迪不锈钢8家企业出口总额达21640万美元,占据区本级出口的半壁江山。与我区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108个,出口商品达7大类数百个品种,但仍以皮革、洁具、不锈钢、纺织服装、制笔、鞋类为主。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批外资企业23家,合同利用外资578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9.3%;实际利用外资2399万美元,增长138.4%。新批境外投资项目9个。在“浙洽会”、“轻博会”和龙湾首届旅游文化节期间,共签约三产外资项目3个,总投资350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600万美元。总投资1200万美元的新奥燃气项目是我区在基础设施领域引进外资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六、交通和旅游业
交通事业加快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区主要交通运输企业全年完成客运量1317万人,货运量48万吨,旅客周转量20462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53134万吨公里。灵昆大道接线隧道工程设计方案已通过市交通局会审;完成灵昆镇九村、双昆村等乡村康庄工程通村公路11.13公里,在建11.91公里。
旅游业取得较大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45.39万人,比上年增长19.26%,其中,外国人475人次,港澳台453人次,分别增长43.1%、19.3%。全年旅游总收入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新建、扩建游步道2.5公里,启动天柱景区游步道建设。成功举办了龙湾首届旅游文化节,开展了研讨张璁文化、品尝灵昆海鲜、采摘龙湾杨梅、游览山海风光等系列活动。拍摄了《走进龙湾》等三首旅游歌曲MTV,制作了《锦绣龙湾》的旅游宣传册,改版了《锦绣龙湾》VCD风光片,参加了杭州国内旅游交易会。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增速减缓。全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1亿元,增长9.3%;地方财政总支出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3%。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财政总收入11.79(出口退税后)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亿元,增长13.0%;区本级地方财政总支出4.5亿元,比上年下降9.1%。
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明显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1.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3.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6.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7亿元。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年末存款余额112.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5.5亿元,增长15.1%;年末贷款余额9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2%;全年现金收入967.55亿元,现金支出总额1030.38亿元,货币投放62.83亿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大力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共认定浙江温兄机械阀业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为龙湾区第三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温州市康聚医疗仪表有限公司等11家为龙湾区首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同清华、浙大、同济等合作,共同攻克PU合成革DMF废气、废水回收系统处理的技术难题。积极协助温州大学建设制笔联合实验室,寻求解决制笔行业原料成本问题。
加强建设网上技术市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网上技术市场,我区158家企业同大院名校签订技术合作开发合同270项,其中100万元以上项目62项,合同总金额达到9813万元。
扎实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区各类在校学生52289人,占总人口16.8%;拥有小学38所,招生5007人,在校小学生3409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拥有普通中学21所,初中招生4938人,在校初中生13238人,初中毕业率、巩固率分别为99.77%、99.87%;普通高中招生3468人,在校学生9331人,当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达到95.2%。高考上线率为71.0%。拥有职业中学4所,招生1083人,在校学生3160人。各类学校专任教师2934人,其中小学1310人,中学1458人,职业高中166人。全区各类幼儿园91所,在园幼儿13027人,其中,社会力量办幼儿园85所,在园幼儿9945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4.15%。
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以龙湾中学建设为重点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目前龙湾中学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区职成教中心建设开始启动,已形成了初步建设方案。修建沙城中学体艺馆和塑胶操场。建成了海城一小教学楼、二小食堂,天河中学多媒体教室和电脑室。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区建成67个专用多媒体教师,有45所学校共配置了159套多媒体小平台,28所中小学建成校园网;龙湾教育信息网在8月份开通了新课标主题资源库。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结合重大活动,重要节庆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成功举办了“两会”文艺演出、龙湾区青年文化节、“夕阳红”、区第三届音舞节等一系列文艺活动;在华东六省一市小品相声邀请赛上,小品《最后一间夫妻店》获创作表演双金奖;在市法制文艺节目比赛中,相声《法制漫谈》获二等奖;在由省举办的第二届群舞大赛中,我区参演的《江南拾韵》获得金奖。
卫生保健体系日益健全。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9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9个,永中街道防保站1个;拥有病床床位45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97人,其中医生235人;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4张、医生7人;全年门诊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共有个体诊所81个,村卫生室183个;已建社区服务中心9个,社区服务站20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7%,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为82%。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建天河卫生院,目前已完成设计总图,2005动工。
以争创体育强区为目标,深入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年内成功举办了中日少年足球赛暨浙江省小学生足球赛,来自日本静冈和全省共16支代表队,400多人参加了比赛,龙湾队取得了浙江省少年足球赛第一名、中日少年足球赛第五名的好成绩;参加温州市青少年17项常规项目的体育比赛,获得金牌25枚,特别是网球项目龙湾队囊括了该项目全部共12枚金牌;参加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取得男子团体第二,总分全省第三的优异成绩;参加全市田径分龄赛,取得金牌5枚,团体第六名的好成绩。
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新建全民健身苑(点)25个,配备健身器材341件,新建活动场地2.64万平方米。全区共1200名老人参加了“万名老人健身走”活动;成立了羽毛球、棋类和登山协会,目前全区各类体育协会共有11个,成员达4万来人;健身舞协会参加市太极柔力球和健身球比赛获得2个一等奖和3个二等奖;武术协会参加省国际传统武术大会荣获116枚金牌;羽毛球协会自行投资建起了龙湾区首个羽毛球馆,乒乓球协会建起了乒乓球馆。温州国际网球中心成功举办全市网球俱乐部团体赛,来自全市8个俱乐部100名网球爱好者参加比赛,举办了7期培训班,接纳1万多人打球健身。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区的战略目标,城市化建设稳步推进。编制完成了43个整治村规划、77省道白楼下至瑶溪桥段景观线整治规划。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全年共安排重点工程建设项目32项,其中省、市重点工程项目7项,完成工程投资额3.6亿元。区行政管理中心大楼即将结顶,灵昆大道、高新大道等中心区交通主干道工程全面铺开;东片应急供水工程主管网铺设进入扫尾阶段;龙湾中学一期工程、河泥荡文化公园一期工程相继建成投用;天柱寺、百家尖等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相继完工运行;永昌堡都堂第修复工程、丁山标准堤塘通过竣工验收;南洋大道、77省道瑶永段改建工程开工建设;金山河、沙河小流域治理、蓝田水闸改建、灵昆标准堤塘北段改建、东片应急供水工程支管网、东片污水处理厂、永强片排污管网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扎实开展。
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加强环境宣传,全面落实重点区域行业整治工作,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成功创建1个市级“绿色社区”、2所省级“绿色学校”,5所市级“绿色学校”、8所区级“绿色学校”等;开展合成革、不锈钢、电镀等行业治理,目前已有19家企业DMF废气回收装置通过验收,32家企业已安装回收装置并进入运转;5家合成革企业废水处理装置已进入调试,10家企业进入设计施工阶段;蒲州上江拉丝基地正在进行矿渣填培;60家不锈钢企业的酸洗治理设施实施了更新。全年共征收排污费1534万元。
坚持“统一规划、实期实施、建管结合、逐步完善”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温瑞塘河的治理。共投入2.5亿元,建成截污管道40020米,顶管924米,泵站3座,绿化9033平方米,河岸驳坎4012米,日截污量7200立方米,清淤500万立方米,疏浚河道230米,改堵排污口150多个,直排公厕改造47座,河面保洁实行400多条。河面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已形成,主塘河水质长期恶化的污染态势逐步得到控制。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全区年末总户数8.47万户,总人口31.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91万人,男性人口16.09万人,女性人口14.95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8:100。出生人口5678人,出生率为1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8‰。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全年职工(不包含私营)平均工资19378元,比上年增长7.6%,职工(包含私营)14475元。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32元,比上年增长1.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359元,比上年增长5.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807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82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239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024元。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48.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为47.5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9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日益加强。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内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企业240家,新增参保人员4729人,年末全区共有养老保险参保企业4374家,参保人数28397人,其中在职人员24358人。全年共收缴养老保险基金11478万元,其中企业收缴9027万元,机关事业单位收缴2451万元;工伤、生育保险稳步推进,年内净增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934人,收取工伤保险基金133万元,年末共有参保人数21884人,累计结余基金174万元;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7322人,收取生育保险基金224万元,支付生育保险待遇132万元,累计结余基金214万元;参加医疗保险的改制企业5家,参保人数107人,享受医疗保险待遇7人次,支付医疗保险基金8.9万元,结余基金88万元。
加大对低保工作管理力度,社会福利与救助工作成效显著。全区共有老年福利机构15家,床位875张,其中民办机构10家,床位777张。全年新增低保户194户528人,全区共有低保对象1790户4565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07户227人,农村低保对象1683户4338人。积极开展社会募捐和社会救助工作。全年投入救灾款199万元,全区倒房重灾户全部得到救助。全年共募捐慈善资金60万元,共支出救助资金115万元,其中救助大中学生24人。发放慈善医疗门诊卡800张,为困难群众提供了40万元医疗救助。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全区、区本级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索引号 | 001008003002022/2005-18349 | ||
组配分类 | 统计公报 | 发布机构 | 区统计局 |
生成日期 | 2005-03-0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04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克服供电紧张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初步测算,全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72.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0.3%;第二产业增加值134.28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36.08亿元,增长13.5%。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7:77.66:20.87,人均生产总值为55706元,比上年增长17.9%。 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生产总值109.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0.3%;第二产业增长值85.58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21.18亿元,增长12.8%。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区本级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4:78.29:19.37,人均生产总值为35218元,比上年增长17.0%。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中的要素性、素质性、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土地、电力、人才等供给严重不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重点工程建设遇到阻力;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仍然存在。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58.1亿元,比上年增长6.8%。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17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 ,其中,种植业产值15030万元,增长36.2%;林业产值95万元,增长50.8%;畜牧业产值5465万元,增长2.1%;渔业产值24301万元,增长1.0%。全区海水围塘养殖总面积达3.5万亩,淡水养殖面积5065亩。全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37万吨,比上年增长1.6%。 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粮食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52万亩,比上年增长0.4%,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54万亩,下降1.0%,粮食总产量2.12万吨,增长1.0%。较大幅度地调减品质差、效益低、市场滞销的春粮、早粮等粮食种植面积,积极推广优良品种,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粮食优良品种推广面积占总面积的 95%以上。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为48:52。 畜牧业生产有升有降,呈现出存与出栏高速增长的趋势,肉类产量增长,家禽饲养由肉禽向蛋禽发展。年末生猪存栏2.43万头,比上年增长30.7%,出栏2.87万头,比上年增长13.9%;牛年末存栏1700头,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奶牛存栏1520头,增长16.2%;家禽存栏23.4万只,比上年下降4.0%,出栏27.3万只,比上年增长38.7%;肉类总产量2440吨,比上年增长14.3%;禽蛋产量2266吨,比上年下降37.0%。 优势产业日趋显现,状元杨梅、灵昆甜瓜、海滨西瓜、杜仲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以山上杨梅、平原蔬菜、园区粮食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新格局。全年蔬菜种植面积2.51万亩,目前全区10亩以上蔬菜种植规模大户150多户,面积达8000多亩,占总面积的32%。瓜果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全区西瓜、甜瓜的种植面积0.8万亩,比上年增加了0.1万亩。杨梅产业建设加快,大力实施杨梅品牌战略,大岙溪牌杨梅参加全市杨梅评比,获得了精品奖。今年又规划了100亩杨梅精品园区,其中30亩为核心区。加快农产品无害化生产。“振农牌”西瓜参加全市十大优质西瓜评比会,获得金奖称号。12家农业企业参加首届“中国(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取得“6金12优”的不俗成绩。目前,我区共有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3个,省级无公害杨梅基地1个。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快。围绕建设山水生态区的目标,重点抓好沿海防护林、农田林网、生物防火隔离带工程和杨梅特色基地建设。全年完成造林更新1614亩,新建绿色长廊9.9公里,种植生物防火隔离带10公里,在冬季再造2.5公里沿海护林带。继续对海城段4.2公里,沙城至天河段4.4公里的护林带实行管护防治。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全年完成小型农田水利总投工264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55万立方米,投入资金400多万元,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建成三面光渠道12900米、机耕路29800米,浦沥疏浚8100米,河道疏浚5448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再创新高。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9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工业总产值335.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幅逐年提高,分别比2001年、2002年、2003年提高了8.1、6.4和2.0个百分点。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已达601家。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58家,比上年增加20家;超5000万元企业121家,比上年增加33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6.75亿元,比上年增长30.3%,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3.2%,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总量居全市首位,增幅列全市第四。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规模企业实现产值229.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60.9%提高到68.5%;轻工业、重工业产值分别为54.2亿元、17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5%、30.2%;私营企业产值162.9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占规模企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70.8%提高到71.1%;支柱行业的主导作用更多突出,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中,合成革行业实现产值58.4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占规模企业产值的25.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不锈钢行业产值29.2亿元,增长37.4%;化工行业产值18.1亿元,增长57.9%;阀门行业产值13.7亿元,增长42.9%;铜材行业产值10.28亿元,增长33.4%。以上五大行业产值占规模企业产值的比重达56.5%,拉动规模企业产值增长19.2个百分点。 企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比较稳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产值352.22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工业产品产销率96.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31.0%,产销率96.0%。全区列入11项经济效益考核的552家工业企业,综合得分为190.9分,比上年上升7.2分。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7.1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利润总额9.8亿元,增长33.9%;亏损企业13家,亏损面2.4%;企业应收账款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产成品存货14亿元,比上年增长25.8%。 努力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企业创品牌意识增强。区本级新增省名牌产品2个,新创市名牌产品8个。温州人造革、石化阀门、五洲阀门三家企业获市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区本级全年审批技改项目共34项,计划总投资2.65亿元。 建筑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区31家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 19.33亿元,比上年增长2.1 %;施工面积3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4%;竣工面积1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5%。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22家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2.06亿元,比上年增长2.6%;施工面积2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4%;竣工面积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0%。 建筑业企业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区31家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税3030万元,比上年增长0.4%,人均实现利税1678元,产值利税率1.57%,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人均10.7万元,人均施工面积168平方米,人均竣工面积58平方米。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22家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税1414万元,比上年下降27.3%,人均实现利税1193元,产值利税率1.17%,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人均10.18万元,人均施工面积217平方米,人均竣工面积62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限额以上投资完成投资额5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4.79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9.54亿元。在限额以上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8.1亿元,园区建设项目投资17.8亿元。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工业投资13.66亿元;第三产业投资40.67亿元。全区房地产企业商品房施工面积487.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6%;竣工面积11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4%;商品房销售面积7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9.42万平方米,增长37.4%;商品房销售额32.59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住宅销售额26.93亿元。 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增幅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投资17.33亿元,增长29.2%。在限额以上投资中,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0.1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4.13亿元,工业投资5.73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7.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区本级房地产企业商品房施工面积6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竣工面积12.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7%;商品房销售面积11.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6.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7.3%;商品房销售额5.22亿元,比上年增长97.0%,其中住宅销售额3.24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8.41亿元,增长16.3%;餐饮业零售额4.83亿元,增长10.7%。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9亿元,比上年增长 6.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86亿元,餐饮业零售额4.13亿元。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区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6个,实现成交额1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消费品市场23个,成交额8.81亿元,增长15.8%。成交额超亿元市场 4个。 对外贸易取得新进展。全区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900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0%。其中进口总额27246万美元,增长22.4%;出口总额62836万美元,增长50.8%。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全社会外贸出口交货值50.52亿元,比上年增长41.5%;外贸进口132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3%;外贸出口3816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0%,其中自营生产企业出口17495万美元,增长84.1%;外贸企业出口7041万美元,增长23.2%;“三资”企业出口136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9.5%。 自营进出口企业成为外贸出口的龙头。区本级新批自营出口权企业43家,自营进出口企业出口17495万美元,占外贸出口额的45.8%,同比增长84.1%。骨干企业出口带动明显,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泰庆皮革、龙湾外贸、大西洋进出口、爱好笔业、鸿升集团、海霸洁具、永农化工、华迪不锈钢8家企业出口总额达21640万美元,占据区本级出口的半壁江山。与我区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108个,出口商品达7大类数百个品种,但仍以皮革、洁具、不锈钢、纺织服装、制笔、鞋类为主。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批外资企业23家,合同利用外资578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9.3%;实际利用外资2399万美元,增长138.4%。新批境外投资项目9个。在“浙洽会”、“轻博会”和龙湾首届旅游文化节期间,共签约三产外资项目3个,总投资350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600万美元。总投资1200万美元的新奥燃气项目是我区在基础设施领域引进外资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六、交通和旅游业 交通事业加快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区主要交通运输企业全年完成客运量1317万人,货运量48万吨,旅客周转量20462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53134万吨公里。灵昆大道接线隧道工程设计方案已通过市交通局会审;完成灵昆镇九村、双昆村等乡村康庄工程通村公路11.13公里,在建11.91公里。 旅游业取得较大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45.39万人,比上年增长19.26%,其中,外国人475人次,港澳台453人次,分别增长43.1%、19.3%。全年旅游总收入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新建、扩建游步道2.5公里,启动天柱景区游步道建设。成功举办了龙湾首届旅游文化节,开展了研讨张璁文化、品尝灵昆海鲜、采摘龙湾杨梅、游览山海风光等系列活动。拍摄了《走进龙湾》等三首旅游歌曲MTV,制作了《锦绣龙湾》的旅游宣传册,改版了《锦绣龙湾》VCD风光片,参加了杭州国内旅游交易会。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增速减缓。全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1亿元,增长9.3%;地方财政总支出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3%。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财政总收入11.79(出口退税后)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亿元,增长13.0%;区本级地方财政总支出4.5亿元,比上年下降9.1%。 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明显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1.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3.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6.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7亿元。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年末存款余额112.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5.5亿元,增长15.1%;年末贷款余额9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2%;全年现金收入967.55亿元,现金支出总额1030.38亿元,货币投放62.83亿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大力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共认定浙江温兄机械阀业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为龙湾区第三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温州市康聚医疗仪表有限公司等11家为龙湾区首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同清华、浙大、同济等合作,共同攻克PU合成革DMF废气、废水回收系统处理的技术难题。积极协助温州大学建设制笔联合实验室,寻求解决制笔行业原料成本问题。 加强建设网上技术市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网上技术市场,我区158家企业同大院名校签订技术合作开发合同270项,其中100万元以上项目62项,合同总金额达到9813万元。 扎实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区各类在校学生52289人,占总人口16.8%;拥有小学38所,招生5007人,在校小学生3409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拥有普通中学21所,初中招生4938人,在校初中生13238人,初中毕业率、巩固率分别为99.77%、99.87%;普通高中招生3468人,在校学生9331人,当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达到95.2%。高考上线率为71.0%。拥有职业中学4所,招生1083人,在校学生3160人。各类学校专任教师2934人,其中小学1310人,中学1458人,职业高中166人。全区各类幼儿园91所,在园幼儿13027人,其中,社会力量办幼儿园85所,在园幼儿9945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4.15%。 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以龙湾中学建设为重点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目前龙湾中学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区职成教中心建设开始启动,已形成了初步建设方案。修建沙城中学体艺馆和塑胶操场。建成了海城一小教学楼、二小食堂,天河中学多媒体教室和电脑室。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区建成67个专用多媒体教师,有45所学校共配置了159套多媒体小平台,28所中小学建成校园网;龙湾教育信息网在8月份开通了新课标主题资源库。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结合重大活动,重要节庆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成功举办了“两会”文艺演出、龙湾区青年文化节、“夕阳红”、区第三届音舞节等一系列文艺活动;在华东六省一市小品相声邀请赛上,小品《最后一间夫妻店》获创作表演双金奖;在市法制文艺节目比赛中,相声《法制漫谈》获二等奖;在由省举办的第二届群舞大赛中,我区参演的《江南拾韵》获得金奖。 卫生保健体系日益健全。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9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9个,永中街道防保站1个;拥有病床床位45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97人,其中医生235人;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4张、医生7人;全年门诊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共有个体诊所81个,村卫生室183个;已建社区服务中心9个,社区服务站20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7%,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为82%。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建天河卫生院,目前已完成设计总图,2005动工。 以争创体育强区为目标,深入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年内成功举办了中日少年足球赛暨浙江省小学生足球赛,来自日本静冈和全省共16支代表队,400多人参加了比赛,龙湾队取得了浙江省少年足球赛第一名、中日少年足球赛第五名的好成绩;参加温州市青少年17项常规项目的体育比赛,获得金牌25枚,特别是网球项目龙湾队囊括了该项目全部共12枚金牌;参加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取得男子团体第二,总分全省第三的优异成绩;参加全市田径分龄赛,取得金牌5枚,团体第六名的好成绩。 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新建全民健身苑(点)25个,配备健身器材341件,新建活动场地2.64万平方米。全区共1200名老人参加了“万名老人健身走”活动;成立了羽毛球、棋类和登山协会,目前全区各类体育协会共有11个,成员达4万来人;健身舞协会参加市太极柔力球和健身球比赛获得2个一等奖和3个二等奖;武术协会参加省国际传统武术大会荣获116枚金牌;羽毛球协会自行投资建起了龙湾区首个羽毛球馆,乒乓球协会建起了乒乓球馆。温州国际网球中心成功举办全市网球俱乐部团体赛,来自全市8个俱乐部100名网球爱好者参加比赛,举办了7期培训班,接纳1万多人打球健身。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区的战略目标,城市化建设稳步推进。编制完成了43个整治村规划、77省道白楼下至瑶溪桥段景观线整治规划。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全年共安排重点工程建设项目32项,其中省、市重点工程项目7项,完成工程投资额3.6亿元。区行政管理中心大楼即将结顶,灵昆大道、高新大道等中心区交通主干道工程全面铺开;东片应急供水工程主管网铺设进入扫尾阶段;龙湾中学一期工程、河泥荡文化公园一期工程相继建成投用;天柱寺、百家尖等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相继完工运行;永昌堡都堂第修复工程、丁山标准堤塘通过竣工验收;南洋大道、77省道瑶永段改建工程开工建设;金山河、沙河小流域治理、蓝田水闸改建、灵昆标准堤塘北段改建、东片应急供水工程支管网、东片污水处理厂、永强片排污管网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扎实开展。 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加强环境宣传,全面落实重点区域行业整治工作,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成功创建1个市级“绿色社区”、2所省级“绿色学校”,5所市级“绿色学校”、8所区级“绿色学校”等;开展合成革、不锈钢、电镀等行业治理,目前已有19家企业DMF废气回收装置通过验收,32家企业已安装回收装置并进入运转;5家合成革企业废水处理装置已进入调试,10家企业进入设计施工阶段;蒲州上江拉丝基地正在进行矿渣填培;60家不锈钢企业的酸洗治理设施实施了更新。全年共征收排污费1534万元。 坚持“统一规划、实期实施、建管结合、逐步完善”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温瑞塘河的治理。共投入2.5亿元,建成截污管道40020米,顶管924米,泵站3座,绿化9033平方米,河岸驳坎4012米,日截污量7200立方米,清淤500万立方米,疏浚河道230米,改堵排污口150多个,直排公厕改造47座,河面保洁实行400多条。河面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已形成,主塘河水质长期恶化的污染态势逐步得到控制。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全区年末总户数8.47万户,总人口31.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91万人,男性人口16.09万人,女性人口14.95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8:100。出生人口5678人,出生率为1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8‰。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全年职工(不包含私营)平均工资19378元,比上年增长7.6%,职工(包含私营)14475元。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32元,比上年增长1.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359元,比上年增长5.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807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82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239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024元。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48.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为47.5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9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日益加强。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内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企业240家,新增参保人员4729人,年末全区共有养老保险参保企业4374家,参保人数28397人,其中在职人员24358人。全年共收缴养老保险基金11478万元,其中企业收缴9027万元,机关事业单位收缴2451万元;工伤、生育保险稳步推进,年内净增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934人,收取工伤保险基金133万元,年末共有参保人数21884人,累计结余基金174万元;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7322人,收取生育保险基金224万元,支付生育保险待遇132万元,累计结余基金214万元;参加医疗保险的改制企业5家,参保人数107人,享受医疗保险待遇7人次,支付医疗保险基金8.9万元,结余基金88万元。 加大对低保工作管理力度,社会福利与救助工作成效显著。全区共有老年福利机构15家,床位875张,其中民办机构10家,床位777张。全年新增低保户194户528人,全区共有低保对象1790户4565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07户227人,农村低保对象1683户4338人。积极开展社会募捐和社会救助工作。全年投入救灾款199万元,全区倒房重灾户全部得到救助。全年共募捐慈善资金60万元,共支出救助资金115万元,其中救助大中学生24人。发放慈善医疗门诊卡800张,为困难群众提供了40万元医疗救助。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全区、区本级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