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2011/2025-48681 | ||
组配分类 | 政协提案 | 发布机构 | 区人力社保局 |
生成日期 | 2025-07-0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姜森川委员:
你在区政协六届四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加大数字化人才培育力度,助力龙湾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提案》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提案中,你认为龙湾区在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存在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短板问题,主要表现在数字化人才供给不足、数字化人才技能更新滞后、数字化人才产业分布不均三个方面,并提出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促进技能更新、推动数字化人才均衡分布、发展等三点建议。对此,我局深表赞同,也极其重视我区数字技能人才的培养。感谢你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和建议。
一、关于要“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与引进”问题。
我区高度重视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继续强化人才培育工作。近年来,我区与辖区内多所院校紧密合作,大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数字化人才实践锻炼提供了优质平台。同时,引导民办培训学校和自主评价试点企业积极开展数字技能人才培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2024年度,我区新增数字技能人才1064人,其中数字高技能人才671人,涵盖多个关键工种,包括制图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人工智能训练师、互联网营销师、电子商务师、冲压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以及印刷操作工等,有效充实了各领域数字化人才队伍。下一步,我区将深化与浙江省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从多方面协同发力,推动校地深度融合。一方面,持续聚焦应届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群体,积极开展数字化工种培训项目,有效实现其身份转换与技能提升,促进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全力推动建设数智造产业人才学院,依据产业发展需求,以订单班、定制化培养模式,精准设置专业课程,为数字化技术和紧缺工种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为我区数字化转型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深入实施产业人才筑基行动。坚持以企业聚人才、以项目带人才,着力在“5+5”重点产业领域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团队,汇聚一批创业型战略人才、应用型拔尖人才,重点聚焦区内重点企业用才需求,充分挖掘纳才容量,在新能源、智能制造、软件信息、眼健康等产业领域快速规模集聚一批掌握熟练技能的实用型工程师、技师人才,培育造就一批掌握工程技术绝招绝技和具备丰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以完善人才链补齐产业链。一是大力招引顶尖领军人才。对新全职引进和培育的A类、B类、C类(含省级“引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市杰出人才除外)创新创业人才,重点评估其技术水平和区域产业匹配度,经认定后分别给予前三年安家补贴150万元、90万元、60万元,可与人才个人奖励叠加享受。对新全职引进的D类创新创业人才,经评估认定后给予前三年安家补贴20万元,与人才个人奖励就高享受。二是支持引进产业技术人才。对报税年薪超过8万元且具有全日制大专、初级职称或技工职业资格的民营企业员工,可认定为F2类人才并享受相应生活待遇。三是加大区级人才培育力度。大力实施“瓯越英才计划”区级自主遴选项目,对每年评选列入“瓯越英才计划”E类引才项目、特色贡献项目的人才,在按市级政策给予个人奖励的基础上,再给予30%的区级增额奖励。针对数字化人才,给申报入选名额一定的倾斜。目前,我区已在国际云软件谷集聚B类人才3人,C类人才(含省级青年人才)8人,D类人才12人,E类人才36人,F类人才(含F1、F2)873人。
二、关于要“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促进技能更新”问题。
我区始终将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积极鼓励企业按规定广泛开展定级考评、直接认定和以赛代评等多元评价,不断激发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动力,不断畅通由“工”到“匠”的技能人才成长通道。2024年度,我区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评价企业19家,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评价51次,实现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职业技能等级提升1845人次,其中数字工种职业技能等级提升达1064人次。面对数字化人才供给挑战,我区密切关注重点企业岗位需求动态,支持行业领域内龙头企业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整合优质资源,为多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开发线上线下培训课程,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满足不同员工的学习需求;引导企业规范开展新员工入职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助力员工紧跟数字化发展步伐,实现技能的不断更新与提升。在赛事培育方面,2024年我区成功承办市级职业技能大赛1场,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7场,为众多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舞台,培养输送了数十名优秀职业技能人才。2025年,我区将继续加大赛事举办力度,持续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并积极谋划举办数字技能大赛,进一步激发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营造浓厚的终身学习氛围。
三、关于要“推动数字化人才均衡分布、发展”问题。
我区深刻认识到数字化人才在各产业均衡分布与发展的关键意义,积极采取措施优化人才布局。
(一)多措并举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是深化数字化转型培训,构建数字化人才培育体系。通过企业家训练营等平台,系统性开展数字化能力提升培训。2024年,围绕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主题,举办《拥抱AI,乘“数”而上》专题培训,帮助企业把握AI技术赋能制造业的新趋势;2025年,特邀具有诺基亚、微软等全球知名企业背景的AI专家王佩军,讲授《2025DeepSeek+AI工作效能提升方案》,深入解析AI在智能制造、管理优化等领域的实践应用,进一步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目前,参训企业超160家,有效提升了企业家对数字化技术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二是强化优质企业培育,打造数字化人才培养载体。将数字化水平作为企业梯度培育的重要评价指标,通过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多措并举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我们建立了数字化水平评估机制,将企业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应用等数字化能力纳入评价标准;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宣讲、标杆示范、资金补助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数字化改造投入。2024年,全区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4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这些优质企业为数字化人才培育提供了重要平台。三是加大技改支持力度,夯实数字化人才培养基础。对数字化改造企业给予技改经费5%-10%的补助,2025年一季度完成技改投资近13亿元,同比增长超80%。2024年新增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4家、未来工厂2家(含试点培育企业1家)。此外,通过技改项目实施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推动企业逐步建立起专业化数字化人才队伍,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多方协同加大数字化人才培育力度。龙湾区中职学校(区职业技术学校)围绕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三大市域产教联合体,加大数字化人才培育力度,助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2025年3月,区人民政府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签约,共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共同体平台,发挥高职院校引领作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师资、课程、设备等方面提供支持,形成“课堂-车间-研发中心”三位一体教学场景,建立“三共三融”合作机制。一是共编培养方案。联合龙湾区高技能人才鲁班院、温州泰昌铁塔制造有限公司、浙江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温州市中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制定中高职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支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承担学生校外见习、实习任务,形成“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岗位就业”贯通培养链条。三是共组师资队伍。企业选派管理、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组建高水平兼职教师库,同时设立奖教奖学基金,助力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
最后,感谢你对龙湾区人力社保工作的支持。
温州市龙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6月18日
索引号 | 001008003002011/2025-48681 | ||
组配分类 | 政协提案 | 发布机构 | 区人力社保局 |
生成日期 | 2025-07-0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姜森川委员: 你在区政协六届四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加大数字化人才培育力度,助力龙湾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提案》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提案中,你认为龙湾区在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存在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短板问题,主要表现在数字化人才供给不足、数字化人才技能更新滞后、数字化人才产业分布不均三个方面,并提出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促进技能更新、推动数字化人才均衡分布、发展等三点建议。对此,我局深表赞同,也极其重视我区数字技能人才的培养。感谢你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和建议。 一、关于要“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与引进”问题。 我区高度重视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继续强化人才培育工作。近年来,我区与辖区内多所院校紧密合作,大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数字化人才实践锻炼提供了优质平台。同时,引导民办培训学校和自主评价试点企业积极开展数字技能人才培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2024年度,我区新增数字技能人才1064人,其中数字高技能人才671人,涵盖多个关键工种,包括制图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人工智能训练师、互联网营销师、电子商务师、冲压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以及印刷操作工等,有效充实了各领域数字化人才队伍。下一步,我区将深化与浙江省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从多方面协同发力,推动校地深度融合。一方面,持续聚焦应届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群体,积极开展数字化工种培训项目,有效实现其身份转换与技能提升,促进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全力推动建设数智造产业人才学院,依据产业发展需求,以订单班、定制化培养模式,精准设置专业课程,为数字化技术和紧缺工种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为我区数字化转型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深入实施产业人才筑基行动。坚持以企业聚人才、以项目带人才,着力在“5+5”重点产业领域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团队,汇聚一批创业型战略人才、应用型拔尖人才,重点聚焦区内重点企业用才需求,充分挖掘纳才容量,在新能源、智能制造、软件信息、眼健康等产业领域快速规模集聚一批掌握熟练技能的实用型工程师、技师人才,培育造就一批掌握工程技术绝招绝技和具备丰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以完善人才链补齐产业链。一是大力招引顶尖领军人才。对新全职引进和培育的A类、B类、C类(含省级“引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市杰出人才除外)创新创业人才,重点评估其技术水平和区域产业匹配度,经认定后分别给予前三年安家补贴150万元、90万元、60万元,可与人才个人奖励叠加享受。对新全职引进的D类创新创业人才,经评估认定后给予前三年安家补贴20万元,与人才个人奖励就高享受。二是支持引进产业技术人才。对报税年薪超过8万元且具有全日制大专、初级职称或技工职业资格的民营企业员工,可认定为F2类人才并享受相应生活待遇。三是加大区级人才培育力度。大力实施“瓯越英才计划”区级自主遴选项目,对每年评选列入“瓯越英才计划”E类引才项目、特色贡献项目的人才,在按市级政策给予个人奖励的基础上,再给予30%的区级增额奖励。针对数字化人才,给申报入选名额一定的倾斜。目前,我区已在国际云软件谷集聚B类人才3人,C类人才(含省级青年人才)8人,D类人才12人,E类人才36人,F类人才(含F1、F2)873人。 二、关于要“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促进技能更新”问题。 我区始终将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积极鼓励企业按规定广泛开展定级考评、直接认定和以赛代评等多元评价,不断激发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动力,不断畅通由“工”到“匠”的技能人才成长通道。2024年度,我区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评价企业19家,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评价51次,实现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职业技能等级提升1845人次,其中数字工种职业技能等级提升达1064人次。面对数字化人才供给挑战,我区密切关注重点企业岗位需求动态,支持行业领域内龙头企业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整合优质资源,为多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开发线上线下培训课程,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满足不同员工的学习需求;引导企业规范开展新员工入职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助力员工紧跟数字化发展步伐,实现技能的不断更新与提升。在赛事培育方面,2024年我区成功承办市级职业技能大赛1场,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7场,为众多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舞台,培养输送了数十名优秀职业技能人才。2025年,我区将继续加大赛事举办力度,持续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并积极谋划举办数字技能大赛,进一步激发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营造浓厚的终身学习氛围。 三、关于要“推动数字化人才均衡分布、发展”问题。 我区深刻认识到数字化人才在各产业均衡分布与发展的关键意义,积极采取措施优化人才布局。 (一)多措并举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是深化数字化转型培训,构建数字化人才培育体系。通过企业家训练营等平台,系统性开展数字化能力提升培训。2024年,围绕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主题,举办《拥抱AI,乘“数”而上》专题培训,帮助企业把握AI技术赋能制造业的新趋势;2025年,特邀具有诺基亚、微软等全球知名企业背景的AI专家王佩军,讲授《2025DeepSeek+AI工作效能提升方案》,深入解析AI在智能制造、管理优化等领域的实践应用,进一步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目前,参训企业超160家,有效提升了企业家对数字化技术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二是强化优质企业培育,打造数字化人才培养载体。将数字化水平作为企业梯度培育的重要评价指标,通过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多措并举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我们建立了数字化水平评估机制,将企业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应用等数字化能力纳入评价标准;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宣讲、标杆示范、资金补助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数字化改造投入。2024年,全区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4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这些优质企业为数字化人才培育提供了重要平台。三是加大技改支持力度,夯实数字化人才培养基础。对数字化改造企业给予技改经费5%-10%的补助,2025年一季度完成技改投资近13亿元,同比增长超80%。2024年新增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4家、未来工厂2家(含试点培育企业1家)。此外,通过技改项目实施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推动企业逐步建立起专业化数字化人才队伍,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多方协同加大数字化人才培育力度。龙湾区中职学校(区职业技术学校)围绕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三大市域产教联合体,加大数字化人才培育力度,助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2025年3月,区人民政府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签约,共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共同体平台,发挥高职院校引领作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师资、课程、设备等方面提供支持,形成“课堂-车间-研发中心”三位一体教学场景,建立“三共三融”合作机制。一是共编培养方案。联合龙湾区高技能人才鲁班院、温州泰昌铁塔制造有限公司、浙江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温州市中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制定中高职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支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承担学生校外见习、实习任务,形成“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岗位就业”贯通培养链条。三是共组师资队伍。企业选派管理、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组建高水平兼职教师库,同时设立奖教奖学基金,助力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 最后,感谢你对龙湾区人力社保工作的支持。
温州市龙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6月1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