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2005/2025-28749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区科技局 |
生成日期 | 2025-04-0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24年,我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大放异彩。温州高新区全国综合排名“八连升”至第65位、进入前37%。龙湾区全市唯一三夺省“科技创新鼎”。创新指数全省第8、连续六年全省前10。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提能升级,练就创新“底气”。一是孵化集群活力迸发。温州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全省唯一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八连优;眼谷中央孵化园获省级孵化器优秀评价。新增省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新增市级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2家。引进2支专业运营团队。全年新增孵化面积34.84万方,总量超120万方、领跑全市;新增孵化项目666个,青年创新创业人才5780人,增量均居全市前列。二是科创平台优化升级。制定出台区级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意见、区级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及运营管理办法;新增2家高能级科创平台,杭电温州研究院、省激光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温州激光与光电子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全区高能级平台达18家,其中新型研发机构省级6家,市级9家,均居全市之首。推动平台不断提质,国科温州研究院CDMO正式启用;国科温州研究院获批省国际联合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举行开园仪式;省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工贸学院、吉林大学签订科教人一体化融合合作协议。三是产业平台全面起势。新光谷全年新增核心企业71家,累计集聚激光与光电企业222家,激光与光电产业总产值突破180亿元;设立50亿规模政府产业母基金,已组建新光谷子基金13.25亿元,并成功投资高成长性项目2540万;重磅引进“启明计划”入选者杜思威、江苏大学激光技术研究所所长周建忠等高层次人才,夯实智力支撑。
(二)多向发力,激发创新“锐气”。一是强化科技企业创新力。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计划,加大培育指导力度,全年走访企业超100家次,组织超400家次企业参加培训;为96家企业选派“科技副总”,发动12支科技轻骑队开展助企服务2290次、化解问题1105个、促成合作项目138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3家。二是加大研发投入攻坚力。出台全区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筑牢企业研发机构梯队,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30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37家。2023年度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01%,排名全省第8、连续5年全市第1。三是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加大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创新力度,共征集市级“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57项目;立项省级“尖兵领雁”项目2个;立项市级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21个,排名县(市、区)第2。
(三)生态赋能,补足创新“元气”。一是科技人才近悦远来。入选2024年度市“瓯越英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9人、高水平创新团队3支,排名县(市、区)第1。引入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100人,排名县(市、区)第3。高质量举办2024区级全球菁英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在市级决赛中1个项目获一等奖、3个项目获三等奖,获奖数居县(市、区)首位。全力推动往届大赛获奖项目落地,新增落地项目3个。二是科改试点出色出彩。“先研后股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顺利入选国家自创区政策试点“揭榜挂帅”;“先投后股”试点被《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收录,精彩亮相央视财经频道。“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更加拓面,新一批评价纳入企业2604家。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提速。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新增市级概念验证中心1家、市级中试基地2家。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8.25亿元,新增省重大科技成果1项,1项技术成果入选省“三大科创高地”成果白皮书。
三、2025年工作思路
我局将加大释放科技创新的幂数效应,推动2024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1%,力争创新指数保持在全省第一梯队,全面推动区域调整后的温州高新区进等升位稳中有进,争取实现“九连升”。
(一)孕育企业新摇篮。一是壮大科技企业梯队。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计划,全面深化“科技副总”“科技轻骑队”,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重点,扩大科技企业整体规模,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二是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开展研发经费归集和规上企业研发费用“清零”行动,指导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重点指导骨干科技企业进行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建设规划,力争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家以上、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0家以上。三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对标“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产业标准”,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计划,引导区内重点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积极申报省、市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争取立项市级及以上科研攻关项目10个以上。
(二)打造创新强引擎。一是抓新型研发机构体系建设。围绕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意见、引进及运营管理办法,结合“十个一批”工作机制,支持平台构建项目课题、企业孵化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多元化营收渠道,推动院企联动向纵深发展,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二是抓大孵化器集群建设。制定出台区级大孵化器集群发展规划,提速新增孵化面积建设进程,支持现有载体加快项目招引、人才引进,梳理形成市级-省级-国家级双创载体梯次培育库,推动载体积极提能增效,力争新增孵化面积50万方、孵化项目500个,创成省级双创载体2家以上。三是抓新光谷建设。做强省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攻关高性能激光器等卡脖子技术,加速推进新光谷产业园等激光与光电产业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针对“511”招商清单,联动奔腾、嘉泰等链主企业,按图索骥开展精准招商,吸引落地一批优质激光与光电产业领域企业(项目),全年产值达220亿元。
(三)构建活力生态圈。一是以人才引育集聚发展新智力。依托“瓯越英才”等重大人才工程,探索多元化渠道广泛引智,让各类科技人才领跑我区科技创新新高度。坚持“以赛引才”,提质2025全球菁英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更多海内外高精尖项目;优化“店小二”式服务,推动历届大赛项目落地提速。二是以科改试点激活发展新潜力。加快推进国家自创区政策试点“先研后股”工作,优化出台实施方案2.0版,做好第三批试点项目遴选。提升“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效能,打造企业个性化服务应用场景。三是以转移转化锻造发展新动力。大力推进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建设,推动温州眼视光概念验证中心稳步运营,力争新增技转平台1家,开展成果对接交流活动10场。发挥区科创基金硬核支撑作用,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产业化。
索引号 | 001008003002005/2025-28749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区科技局 |
生成日期 | 2025-04-0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24年,我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大放异彩。温州高新区全国综合排名“八连升”至第65位、进入前37%。龙湾区全市唯一三夺省“科技创新鼎”。创新指数全省第8、连续六年全省前10。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提能升级,练就创新“底气”。一是孵化集群活力迸发。温州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全省唯一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八连优;眼谷中央孵化园获省级孵化器优秀评价。新增省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新增市级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2家。引进2支专业运营团队。全年新增孵化面积34.84万方,总量超120万方、领跑全市;新增孵化项目666个,青年创新创业人才5780人,增量均居全市前列。二是科创平台优化升级。制定出台区级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意见、区级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及运营管理办法;新增2家高能级科创平台,杭电温州研究院、省激光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温州激光与光电子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全区高能级平台达18家,其中新型研发机构省级6家,市级9家,均居全市之首。推动平台不断提质,国科温州研究院CDMO正式启用;国科温州研究院获批省国际联合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举行开园仪式;省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工贸学院、吉林大学签订科教人一体化融合合作协议。三是产业平台全面起势。新光谷全年新增核心企业71家,累计集聚激光与光电企业222家,激光与光电产业总产值突破180亿元;设立50亿规模政府产业母基金,已组建新光谷子基金13.25亿元,并成功投资高成长性项目2540万;重磅引进“启明计划”入选者杜思威、江苏大学激光技术研究所所长周建忠等高层次人才,夯实智力支撑。 (二)多向发力,激发创新“锐气”。一是强化科技企业创新力。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计划,加大培育指导力度,全年走访企业超100家次,组织超400家次企业参加培训;为96家企业选派“科技副总”,发动12支科技轻骑队开展助企服务2290次、化解问题1105个、促成合作项目138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3家。二是加大研发投入攻坚力。出台全区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筑牢企业研发机构梯队,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30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37家。2023年度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01%,排名全省第8、连续5年全市第1。三是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加大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创新力度,共征集市级“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57项目;立项省级“尖兵领雁”项目2个;立项市级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21个,排名县(市、区)第2。 (三)生态赋能,补足创新“元气”。一是科技人才近悦远来。入选2024年度市“瓯越英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9人、高水平创新团队3支,排名县(市、区)第1。引入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100人,排名县(市、区)第3。高质量举办2024区级全球菁英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在市级决赛中1个项目获一等奖、3个项目获三等奖,获奖数居县(市、区)首位。全力推动往届大赛获奖项目落地,新增落地项目3个。二是科改试点出色出彩。“先研后股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顺利入选国家自创区政策试点“揭榜挂帅”;“先投后股”试点被《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收录,精彩亮相央视财经频道。“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更加拓面,新一批评价纳入企业2604家。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提速。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新增市级概念验证中心1家、市级中试基地2家。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8.25亿元,新增省重大科技成果1项,1项技术成果入选省“三大科创高地”成果白皮书。 三、2025年工作思路 我局将加大释放科技创新的幂数效应,推动2024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1%,力争创新指数保持在全省第一梯队,全面推动区域调整后的温州高新区进等升位稳中有进,争取实现“九连升”。 (一)孕育企业新摇篮。一是壮大科技企业梯队。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计划,全面深化“科技副总”“科技轻骑队”,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重点,扩大科技企业整体规模,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二是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开展研发经费归集和规上企业研发费用“清零”行动,指导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重点指导骨干科技企业进行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建设规划,力争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家以上、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0家以上。三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对标“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产业标准”,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计划,引导区内重点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积极申报省、市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争取立项市级及以上科研攻关项目10个以上。 (二)打造创新强引擎。一是抓新型研发机构体系建设。围绕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意见、引进及运营管理办法,结合“十个一批”工作机制,支持平台构建项目课题、企业孵化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多元化营收渠道,推动院企联动向纵深发展,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二是抓大孵化器集群建设。制定出台区级大孵化器集群发展规划,提速新增孵化面积建设进程,支持现有载体加快项目招引、人才引进,梳理形成市级-省级-国家级双创载体梯次培育库,推动载体积极提能增效,力争新增孵化面积50万方、孵化项目500个,创成省级双创载体2家以上。三是抓新光谷建设。做强省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攻关高性能激光器等卡脖子技术,加速推进新光谷产业园等激光与光电产业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针对“511”招商清单,联动奔腾、嘉泰等链主企业,按图索骥开展精准招商,吸引落地一批优质激光与光电产业领域企业(项目),全年产值达220亿元。 (三)构建活力生态圈。一是以人才引育集聚发展新智力。依托“瓯越英才”等重大人才工程,探索多元化渠道广泛引智,让各类科技人才领跑我区科技创新新高度。坚持“以赛引才”,提质2025全球菁英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更多海内外高精尖项目;优化“店小二”式服务,推动历届大赛项目落地提速。二是以科改试点激活发展新潜力。加快推进国家自创区政策试点“先研后股”工作,优化出台实施方案2.0版,做好第三批试点项目遴选。提升“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效能,打造企业个性化服务应用场景。三是以转移转化锻造发展新动力。大力推进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建设,推动温州眼视光概念验证中心稳步运营,力争新增技转平台1家,开展成果对接交流活动10场。发挥区科创基金硬核支撑作用,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产业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