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有感于心灵,得应于双手,记录于纸笔的过程。一幅绘画一旦形成,也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在绘画的过程中,一些无意识的情结得以呈现,心灵的自愈能力得以换发。为进一步营造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促使学生科学地认识、了解心理健康与生活、艺术的关联,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近日,龙湾区星海小学融合绘画心理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周系列主题活动。
“请想象一下,下雨了,有一个人在雨里……雨大吗?画中的人有雨具吗?他感觉怎么样?他在雨里做什么呢?”这是由Abrams和 Amchin最早提出的投射测验。雨中人的不同状态照映出的可能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作画当下的情绪、获得支持的来源,也有可能是担忧、疑惑和期盼……
每当心情产生变化时,我们脸上的表情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不同的表情代表着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颜色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同学们通过色彩和曲线呈现不同的情绪脸谱,体验情绪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在学期初的心理课上,同学们认识了多种复合情绪,发现即使是同样的情绪与事件,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通过自画像的描绘,将不同情绪状态或者情绪事件中自己的模样加以呈现,就像是获得了一面定格镜子。
一花一木、一朝一夕,生活中的情节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即使是在一个小小角落发生的故事,也可能照亮孩子们心房中的一方天地。他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将那一段独家记忆和成长感悟浮现纸上。
曼陀罗既是一种呈现,也是一种疗愈。涂鸦者通过颜色和形状的选择,呈现个体发展、关注、兴趣与冲突等方面的特征。同学们在从圆心到外缘层层递进的涂色过程中,感受舒适和浅浅的愉悦,又在观想的过程中洞察内心的力量。
“如果当下有一些事情困扰着你,不妨用几分钟的事件尝试一个小小的艺术疗愈,如果你是一棵树,你会是一颗怎样的树呢……”通过绘画与想象、观察与感受、发掘与标注、整合与连接等一系列过程,学生们看到了各自的愿景、正向特质与技能,感受来自身后的支持力量,发现自身的内在智慧和潜藏的资源。
各年级学生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洞察和觉知自我的内心,与自己对话,感受心理与个人、生活的紧密关联,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感受支持、疗愈心灵、明确方向,从而养成心理健康意识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扫一扫 在手机上阅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