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龙湾 > 乡土龙湾
船老大回忆“黄鱼时代”
发布日期:2024-01-16 17:12:25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林炳松 字体:[ ]

温州人都爱吃黄鱼,而且还爱大的,正因为这份沉重的“爱”让大黄鱼在上世纪60年代岁月开始,遭遇截然不同的两种变故。在那时黄鱼是廉价的代名词,而今天,黄鱼转化成“奢侈” “稀缺”这样截然相反的含义。

大黄鱼的“黄金时代”事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些地方还延续到七十年代中期。其来历有主,代言词为:“敲䑩”(鼓)。敲䑩最早在我市出现是在1956年夏天,两位福建惠安渔民首次将敲䑩作业带入平阳石砰乡。闽籍的两艘敲䑩船在我市海域“落户”后,因连获高产,当地渔民纷纷效仿。当时有关方面也曾发出通知“加以推广”。

1957年春节前后,我市掀起敲䑩热,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参与敲䑩作业的大小渔船超过4000艘,人员2万余人,捕鱼量提升了了 20余倍。

敲䑩是一种利用声学原理进行围网捕鱼的方式,即通过敲击特制的古板,用特尖声强撞击黄鱼。黄鱼头将晕头转向。各小船将黄鱼驱赶到一起,然后用围网捕捞。该捕鱼方式不管鱼苗还是成年黄鱼都被一网打尽,最终导致黄鱼资源锐减。因该捕鱼方式严重破坏渔业资源。1976年,国务院第二次下令“关于禁止敲䑩作业的通告”。

笔者走访当年明星捕捞队状元海洋渔业大队80高龄叱咤风云船老大江光和老渔夫。江老大回忆当时的情景,而且记忆犹新。“敲䑩”需要两艘大船和数十只小船合作完成,这样的一组合叫做“一槽”。大船选好合适的位置下锚。两船相隔一定的距离以备张网。小船在两艘大船的前面围成半圆圈。每条小船各有三个人。一人摇橹,两人敲打放在小船船头的“黄檀木板”。数十只小船一边敲响木板,一边向内收缩,渐渐把鱼赶到张在两艘大船之间的大网里。

这木板敲起来到底有多严重,据说,有个水性很好的人曾在作业时潜入水中探个究竟,结果在水中仅呆了几秒钟受不了就是这样的震慑力,活生生地把黄鱼从水底逼上来。江老大说:“一下子拉上来一千担都是平常事,有一次市里为了表彰我们渔业大队的突出贡献,特别给几个捕鱼能手奖励手表和时钟。那时这些都是稀罕货,每天走在路上都有人用羡慕的眼光盯着看,我们都自豪了好一阵”。回忆起当年的风光,江老大无限感慨。

黄鱼又名黄花鱼、黄瓜鱼,大黄花鱼,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为传统 “四大海产”之一。我国捕捞黄鱼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世世代代,黄鱼成为温州人的美味佳肴,可是在敲䑩年代人们并不觉得幸福,因为在当时看来,吃黄鱼实在平常,甚至有点腻味,因那数斤重一条大黄鱼装满一排排的夢筐,金灿灿的颜色,几角钱一斤尽至到七八分一斤,人们一买就是几十斤腌制、晒干、炒鱼松或者干脆大锅大锅煮起来当饭吃。绝对不是开玩笑,因为那时有数据显示,苍南石坪乡出海敲䑩一天能拉上九百担(一担100斤)黄鱼,多的时候甚至有一千担,惹得众人纷纷眼馋。永强一网拉上3万斤,平阳拉上4万斤,乐清拉上更多,状元渔业大队也不少。谁能想到,今天野生黄鱼摇身变成“有钱难买”的稀罕东西。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似乎源自五六十年代那场灭绝性的捕捞。

三起三落,敲䑩被彻底禁止。敲䑩作业以产量高,成本低,工具简单,技术易学,吸引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兴趣,大家认为这是发展渔业生产的捷径。1957年,敲䑩作业达到鼎盛。由于产量太大,并且那时交通不便,上好的黄鱼卖不出去,于是国家号召群众多吃鱼,支援渔民,吃鱼成了一种爱国行为,“爱国鱼”的叫法不胫而走。事实上大批黄鱼由于无法及时处理,变质腐烂。三年自然灾害时,农业欠收,渔业减产,市场上物质匮乏,一些人提出“先救人再救鱼”的口号,敲䑩东山再起,出现第二个高潮,与此同时,水产界有识之士纷纷上书为大黄鱼“请命”要求停止“竭泽而渔”式的敲䑩作业。

故到1964年,国务院发布了禁止敲䑩的命令。可到了文化大革命,敲䑩作业又陆续在一些海面上出现。1975年,敲䑩又被全面禁止,可这种习惯成了自然,就温州市郊就有四个渔业大队在1976年还在敲䑩作业,其中状元渔业大队名列第一,为此1976年9月30日温州市革命委员会发了浙温市革〔76〕35号文件,内容是关于对状元公社渔业大队等四个单位搞非法敲䑩作业的处理通知。江老大说:“想起那时市政府作出严肃处理,并对非法敲䑩作业的网具,船板和非法收入作了没收和处理,我们认为作这样的处理是严肃的,必要的。二十年来没见到过野生大黄鱼,其主要原因就是那几年“敲䑩震鱼”捕得太凶了,连小鱼都没放过。”

如今大黄鱼,市场上大多是养殖黄鱼,虽然外形相仿,但味道终究差了很远,野生黄鱼的价格飙升到七八百元和上千元一市斤,而且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曾经的错误,那么何时野生黄鱼方能重新回到东海之滨呢?只能拭目以待。


船老大回忆“黄鱼时代”

发布日期:2024-01-16 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字体:[ ]

温州人都爱吃黄鱼,而且还爱大的,正因为这份沉重的“爱”让大黄鱼在上世纪60年代岁月开始,遭遇截然不同的两种变故。在那时黄鱼是廉价的代名词,而今天,黄鱼转化成“奢侈” “稀缺”这样截然相反的含义。

大黄鱼的“黄金时代”事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些地方还延续到七十年代中期。其来历有主,代言词为:“敲䑩”(鼓)。敲䑩最早在我市出现是在1956年夏天,两位福建惠安渔民首次将敲䑩作业带入平阳石砰乡。闽籍的两艘敲䑩船在我市海域“落户”后,因连获高产,当地渔民纷纷效仿。当时有关方面也曾发出通知“加以推广”。

1957年春节前后,我市掀起敲䑩热,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参与敲䑩作业的大小渔船超过4000艘,人员2万余人,捕鱼量提升了了 20余倍。

敲䑩是一种利用声学原理进行围网捕鱼的方式,即通过敲击特制的古板,用特尖声强撞击黄鱼。黄鱼头将晕头转向。各小船将黄鱼驱赶到一起,然后用围网捕捞。该捕鱼方式不管鱼苗还是成年黄鱼都被一网打尽,最终导致黄鱼资源锐减。因该捕鱼方式严重破坏渔业资源。1976年,国务院第二次下令“关于禁止敲䑩作业的通告”。

笔者走访当年明星捕捞队状元海洋渔业大队80高龄叱咤风云船老大江光和老渔夫。江老大回忆当时的情景,而且记忆犹新。“敲䑩”需要两艘大船和数十只小船合作完成,这样的一组合叫做“一槽”。大船选好合适的位置下锚。两船相隔一定的距离以备张网。小船在两艘大船的前面围成半圆圈。每条小船各有三个人。一人摇橹,两人敲打放在小船船头的“黄檀木板”。数十只小船一边敲响木板,一边向内收缩,渐渐把鱼赶到张在两艘大船之间的大网里。

这木板敲起来到底有多严重,据说,有个水性很好的人曾在作业时潜入水中探个究竟,结果在水中仅呆了几秒钟受不了就是这样的震慑力,活生生地把黄鱼从水底逼上来。江老大说:“一下子拉上来一千担都是平常事,有一次市里为了表彰我们渔业大队的突出贡献,特别给几个捕鱼能手奖励手表和时钟。那时这些都是稀罕货,每天走在路上都有人用羡慕的眼光盯着看,我们都自豪了好一阵”。回忆起当年的风光,江老大无限感慨。

黄鱼又名黄花鱼、黄瓜鱼,大黄花鱼,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为传统 “四大海产”之一。我国捕捞黄鱼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世世代代,黄鱼成为温州人的美味佳肴,可是在敲䑩年代人们并不觉得幸福,因为在当时看来,吃黄鱼实在平常,甚至有点腻味,因那数斤重一条大黄鱼装满一排排的夢筐,金灿灿的颜色,几角钱一斤尽至到七八分一斤,人们一买就是几十斤腌制、晒干、炒鱼松或者干脆大锅大锅煮起来当饭吃。绝对不是开玩笑,因为那时有数据显示,苍南石坪乡出海敲䑩一天能拉上九百担(一担100斤)黄鱼,多的时候甚至有一千担,惹得众人纷纷眼馋。永强一网拉上3万斤,平阳拉上4万斤,乐清拉上更多,状元渔业大队也不少。谁能想到,今天野生黄鱼摇身变成“有钱难买”的稀罕东西。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似乎源自五六十年代那场灭绝性的捕捞。

三起三落,敲䑩被彻底禁止。敲䑩作业以产量高,成本低,工具简单,技术易学,吸引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兴趣,大家认为这是发展渔业生产的捷径。1957年,敲䑩作业达到鼎盛。由于产量太大,并且那时交通不便,上好的黄鱼卖不出去,于是国家号召群众多吃鱼,支援渔民,吃鱼成了一种爱国行为,“爱国鱼”的叫法不胫而走。事实上大批黄鱼由于无法及时处理,变质腐烂。三年自然灾害时,农业欠收,渔业减产,市场上物质匮乏,一些人提出“先救人再救鱼”的口号,敲䑩东山再起,出现第二个高潮,与此同时,水产界有识之士纷纷上书为大黄鱼“请命”要求停止“竭泽而渔”式的敲䑩作业。

故到1964年,国务院发布了禁止敲䑩的命令。可到了文化大革命,敲䑩作业又陆续在一些海面上出现。1975年,敲䑩又被全面禁止,可这种习惯成了自然,就温州市郊就有四个渔业大队在1976年还在敲䑩作业,其中状元渔业大队名列第一,为此1976年9月30日温州市革命委员会发了浙温市革〔76〕35号文件,内容是关于对状元公社渔业大队等四个单位搞非法敲䑩作业的处理通知。江老大说:“想起那时市政府作出严肃处理,并对非法敲䑩作业的网具,船板和非法收入作了没收和处理,我们认为作这样的处理是严肃的,必要的。二十年来没见到过野生大黄鱼,其主要原因就是那几年“敲䑩震鱼”捕得太凶了,连小鱼都没放过。”

如今大黄鱼,市场上大多是养殖黄鱼,虽然外形相仿,但味道终究差了很远,野生黄鱼的价格飙升到七八百元和上千元一市斤,而且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曾经的错误,那么何时野生黄鱼方能重新回到东海之滨呢?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