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龙湾 > 乡土龙湾
茅竹岭与平山禅寺
发布日期:2024-01-16 15:55:34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方 舟 字体:[ ]

茅竹岭因种植茅竹而得名,位于龙湾区瑶溪街道白楼下村。岭不高,是大

罗山的余脉,却像一条腾跃的苍龙,一直延伸到瓯江。明•王瓒《茅竹岭西庄》赞美其山水之秀:“乘闲聊赴野云期,水存牵风荡浆起。求友黄鹏声缓转,伺鱼白鹭步轻移。江清似此谁同渡,山好吾今更有诗。茅竹岭西千树竹,繁阴如盖坐多时。”(《王瓒集》)

茅竹岭是宋代文化教育的遗址所在。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茅竹岭又名丁公岭,以八行丁廉夫所居。”

早在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人称皇祐三先生之一的丁昌期、丁廉夫父子寓居茅竹岭,构筑“醉经堂”,聚徒讲学,后演变为茅川私塾,为龙湾区内最早的教育场所。

茅竹岭自古就是温州“东南锁匙”和“入温咽喉”的江防要塞。在明朝,这里是温州卫守备之地,清朝这里曾筑城驻防,称为茅竹寨或茅竹讯。晚清温州将领陈百川、洪筱山等曾在这里建炮台,抗击西方侵略者。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要建立强大的人民海军。彭德怀元帅曾经到茅竹岭查看地形,经过论证,在茅竹岭山脚下选址建造人民海军基地。

茅竹岭是条古道。古道不长,600余米,石板路,宽2.2米,坡不陡,据说,上岭原石阶197级,年久破损补修后有185级。由白楼下太阴宫门前张老祠宫丁仙岭上山,经平山寺、性空亭、缘起亭、茅川精舍,西行至茅竹桥,岭背平缓,舒坦,岭西基本保持原状。古道条石阶梯镌刻着组组花纹,有锯齿状、波浪状、鱼鳞状,还有回形、棱形、云形等,两旁置边沿石,一级台阶一个样,密密匝匝,粗犷古朴。沿途树木成荫,溪水流淌。

古道中段的原有便止亭,现路亭改建为砖混建筑,一座三开间硬山顶路亭,行人从路亭穿廊而过,俗称“穿心路廊”。弘治十五年( 1502 ),王瓒撰有《便止亭记》一文。全文如下:温壤多枕山濒海,而往来之途在在有之。跨山而途谓之岭,捍海而途谓之塘,塘又系水利之大者。去郡城东三十里为膺符乡,沿海有途抵茅竹岭,绵岁滋久,雨淫潮啮,下隙上洼,日就颓坏,行者病之,叹艰慨阻。里正陈状,欲假力于浮屠氏以相是役,郡守吉水邓侯惧疲整吾民,因命西隐寺休粮僧心明募邑民之好义者,各出货粟以充其费,或多或寡,惟意所乐。于是量工程,备畚镭,宿鎳粮,运石+至石,坎洼塞之,倾塌筑之,土力坚完并以石瓷,西起蒲州荷花璟,东止岭平,凡若干丈。岭平故有井,味甚柔甘,行者恒掬饮之,遂面井树亭,为往来休息之所。心明请亭名于邓侯,侯曰:此所以便是民之困而止者也,宜以是名。

余家瓯海之上,入郡城必由是途,烈日炬赫则思憩焉,风雨骤至则思憩焉,履涉疲倦则思憩焉,而未有以憩也。今途既坦固而又亭乎岭之正中,则东西往来,冠盖交错,欲憩即憩,顺利恬惬,便止命亭,不既协乎。众请石其事以传,余惟道詰不治,国无寄寓,君子以为阙政,故合方氏掌达天下之道路,而视途除道,蜃有寓望,各以时举焉。然则修道途以利往来而亭以息之,固有司之事而奚假浮屠氏之力哉!夫知利之所在而欲兴之,知害之所在而欲屏之,然不得其机而握其要,则本以兴利,反以产害,惟夫取诸民之乐助而惟石工自为之,役不劳于下,费不烦行上,坐收成功于声色不厉之表,其可谓仁术也已矣。心明耿耿□口,诚感谊激,而又重承邦君布惠之志,是以民易从而事易集。不然,则侯岂托异教而愚是民者哉!

余尝叹释氏蹑虚驾诞以为吾道垒,而不知固吾道之役也。肇工于弘治辛酉秋七月一日,讫工于壬戌秋八月八日,后一月而子始成。孕成而置是碑者,使将继焉以永其利于一方也,其可嘉已。而施助氏名则列具碑阴。弘治十五年(1502)岁次壬戌菊月吉旦立。

茅竹岭是永嘉场乡亲赶路的休息站,也是远方游子心中的“乡关”。

“当年回家,走到茅竹岭山岗上放眼一看,看到永嘉场就觉得离家近了。”上一辈老人回忆道。她是机场大道开通之前永嘉场到温州的陆上主要通道,更是当时永嘉场连接到外面世界的“黄金通道”,记录了过往名宦贤达、学子、商旅和百姓的千古足道。

农夫们挑着产自永嘉场一带的盐、海鲜、蔗糖、大米等物资通过这里;乡亲们外出求学经商,走过这里;张珈、王瓒、项乔等历史先贤,也是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建功立业。她称不上分水岭,但它却成了我们人文的分水岭,因为两边的民俗、方言均有所不同。以东称“永嘉场”,以西的状元等地称“岭上”。

在绿树掩映中,茅竹岭曲折蜿蜒,延伸到岭坪。阳光穿过绿树缝隙,投射在刻着图纹的石板古道上,透着岁月的沧桑。如今,古道上极少看到当年的赶路人,但石板清晰地记录下了永嘉场先民匆匆赶路的身影,或携老扶幼,或肩挑手提,或欢声笑语,或行色匆匆。如今,茅竹岭再也没有昔日游人的喧哗和那种由永嘉场人前往状元茅竹桥赶坐河轮的热闹场景,更没有小贩的吆喝,只有古道默默地见证着历史的沧桑,静静地诉说那曾经的繁华喧嚣。

茅竹岭有座平山禅寺,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 ),因寺在茅竹岭岭背山坪而得名。面积不大,却古朴、静幽,佛像宝相庄严。只是年代有些久远,与山下喧嚣繁华的红尘截然两个世界。暮鼓晨钟,偶然经过,可听到僧人梵唱,静静咛听,也令人生出几分禅意。

寺院保持清代建筑风格,曾一度作为他用,后收回管理,并在寺后扩建部分建筑。1990年12月,被定为温州市文物古迹保护点。寺内现立有古碑二通。一通刻于嘉庆六年(1801 )十二月的“奉宪勒石”,巴哈布撰,记载嘉庆三年风灾后抵任永嘉知县,任上请豁免七都坍坏涂田三千余亩粮额,民颂之。全文如下:特授温州府永嘉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巴为遵例垂禁事,照得买补仓谷,钦奉谕旨:“毋许州县在本地购买。”复奉部咨各省:“如附近水次舟楫可通地方,俱着在邻境采买。”钦奉在案。

查永邑东界乐清,南达瑞安,西接青邑,俱属水次,通达舟楫甚便,应在邻县购办,曾已详请前府宪阿转详藩司在案,兹据永场生监王国墀、邵炳、张奕桂、杨炳虎等呈请,惟永场一至五都共二十八图地方,阻山滨海,田少户繁,年前采买仓谷,搬运维艰,呈请豁免勒除等情前来,除批准详外,合行出示勒除,为此示仰该地绅衿士庶人等知悉:嗣后每遇应买仓谷年岁一,理应遵例向通水道各邑采办,毋许在永场一带地方采买,倘有胥差份户仍蹈前辙,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严拿究治,断不宽贷,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另一通刻于清咸丰三年(1853 )十月,题为“修建茅竹岭土土隶土堡各工及遵办团练保甲记”,庆廉撰书,记载咸丰三年水灾后重建茅竹岭土境、土堡各工程及操办团练保甲,以防海寇等事。

全文如下:自来农田莫大于水利,导源尤贵节流,盗贼务绝其根株,防内即以靖外,古人论政审乎地利,联以人心,以故事不烦而民不扰也。温郡永嘉县所属之茅竹岭地方,濒临大海,沿海口岸向有陡境,所以障潮汐,护田原,其利甚溥。咸丰三年六月,淫雨为灾,各竦全决,本道随诣履勘,一片汪洋,骤难兴筑。且工程既巨,经费不资,即饬永嘉县于沿海田亩按亩摊捐以为修理之费,第工关吃紧,若俟捐有成数,势必需时,于田禾大有妨害,拟于陡境以外先行添筑土境,俟秋冬之交再图修复旧址。并察看该处口岸,一望无涯,近时海洋匪艇出没无定,设遇有警,兵勇等无所障护,战守两难,且虑陡竦尚未修复,一交秋汛大潮,其拦护之处规模低小,不足以资捍卫,势必泛滥冲决,莫若就岸口挑濠,即以濠土堆成土堡,间以石板,安设炮眼,凭此守御,则匪(艇)驶拢时易于奋击,又有深濠为限,匪徒亦难登岸,彼时域工修复,更足外障江潮,内护陡境,田畴、守具在在均资裨益,洵一举而众善备矣。

该处绅士等,好义士也,即经传集谆劝,谕令举行,该绅士等踊跃从事,立时兴办,非特工程完好,而且迅速告成。复于五都牌楼下庄建筑备土隶三道,又自茅竹岭下,自朱岩头起至四都交界添筑土堡,工尤坚固,其土堡外一带海岸复暗埋木笛,贯以竹钉,以防匪艇拢岸,信乎擎因众举,力贵兼资,筹画如该绅士等,可谓巨细无遗者矣。本年二月间粤匪窜扰江南,荼毒生灵,惨不堪状。圣天子轸念民瘓,特降谕旨,会同地方绅士实力团练,自相保护,凡在臣庶,靡不恪遵,其时闽匪亦相继滋事,温郡接壤闽省,风鹤堪虞,尤须实力奉行以资防守。除将沿海要隘处所相度设防外,一面出示晓谕,务令一律举行,该绅士等于谕示后即捐资争相办理,并于团练之中联以保甲,同胞同泽,一力一心,师不让于当仁,城可成于众志,其急公为何如哉!

夫天下事可劝导而不可督责,自人心不古,往往一令之出,或视为具文,或拘守成法,即反复开导亦未必遵行不倦者。而如该绅士等所办土竦土堡各工及团练保甲诸事,不待谆催,一律完善。温郡不乏好义之士,而似此见义勇为,求之于今,岂数数靓耶?从兹利溥农桑,堤防永固,俗敦闾里,守望维严,下以培性命之原,上以乐升平之福,本道实有厚望焉。因乐为之记,并各书姓氏,勒石永垂以为之劝云。计开司事各姓氏:张显承、杨海珊、张世澄、张松筠、张显霞。咸丰卷年岁在癸丑拾月朔日勒石。

平山禅寺香火虽不鼎盛,但也有善男信女不远长途,跋涉而来。在佛前顿首叩拜,暗暗祈祷,遂意而去。平山禅寺管事的是位古稀的老人。那日,与笔者讲佛理,无外乎空色轮回之说,拈花微笑之类的典故,见仁见智。又观其神色,无悲苦、嗔怪之色,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让我们不得不叹服信仰的力量。

寺院对面青山一片,左右交通便利,沿山岭而上,俯看江水滔滔,足以开扩襟怀,令人心旷神怡。后面是横亘绵延的大罗山,几公里长,被绿色植被覆盖,满山滴翠。山不高,大约也就几百米,左转可沿一条青石铺就的石阶上山,石阶两边是杨梅树,枝干相接,郁郁葱葱,偶尔从参差的叶缝里漏下几缕斑驳的阳光,洒在石阶上,斑斑点点。

那天,我的心情不畅,驱车来到茅竹岭岭脚,独自一人上茅竹岭,在寺前台阶上坐下,看暮霭岚气,蔚然成风。西方斜阳缀着金边,又古刹钟声在耳畔悠扬,竟达到了 “归路斜阳里,钟声染暮烟”的意境。世间的多少烦心事,一扫而去,不由感怀现实之安稳,岁月独静好。


茅竹岭与平山禅寺

发布日期:2024-01-16 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字体:[ ]

茅竹岭因种植茅竹而得名,位于龙湾区瑶溪街道白楼下村。岭不高,是大

罗山的余脉,却像一条腾跃的苍龙,一直延伸到瓯江。明•王瓒《茅竹岭西庄》赞美其山水之秀:“乘闲聊赴野云期,水存牵风荡浆起。求友黄鹏声缓转,伺鱼白鹭步轻移。江清似此谁同渡,山好吾今更有诗。茅竹岭西千树竹,繁阴如盖坐多时。”(《王瓒集》)

茅竹岭是宋代文化教育的遗址所在。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茅竹岭又名丁公岭,以八行丁廉夫所居。”

早在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人称皇祐三先生之一的丁昌期、丁廉夫父子寓居茅竹岭,构筑“醉经堂”,聚徒讲学,后演变为茅川私塾,为龙湾区内最早的教育场所。

茅竹岭自古就是温州“东南锁匙”和“入温咽喉”的江防要塞。在明朝,这里是温州卫守备之地,清朝这里曾筑城驻防,称为茅竹寨或茅竹讯。晚清温州将领陈百川、洪筱山等曾在这里建炮台,抗击西方侵略者。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要建立强大的人民海军。彭德怀元帅曾经到茅竹岭查看地形,经过论证,在茅竹岭山脚下选址建造人民海军基地。

茅竹岭是条古道。古道不长,600余米,石板路,宽2.2米,坡不陡,据说,上岭原石阶197级,年久破损补修后有185级。由白楼下太阴宫门前张老祠宫丁仙岭上山,经平山寺、性空亭、缘起亭、茅川精舍,西行至茅竹桥,岭背平缓,舒坦,岭西基本保持原状。古道条石阶梯镌刻着组组花纹,有锯齿状、波浪状、鱼鳞状,还有回形、棱形、云形等,两旁置边沿石,一级台阶一个样,密密匝匝,粗犷古朴。沿途树木成荫,溪水流淌。

古道中段的原有便止亭,现路亭改建为砖混建筑,一座三开间硬山顶路亭,行人从路亭穿廊而过,俗称“穿心路廊”。弘治十五年( 1502 ),王瓒撰有《便止亭记》一文。全文如下:温壤多枕山濒海,而往来之途在在有之。跨山而途谓之岭,捍海而途谓之塘,塘又系水利之大者。去郡城东三十里为膺符乡,沿海有途抵茅竹岭,绵岁滋久,雨淫潮啮,下隙上洼,日就颓坏,行者病之,叹艰慨阻。里正陈状,欲假力于浮屠氏以相是役,郡守吉水邓侯惧疲整吾民,因命西隐寺休粮僧心明募邑民之好义者,各出货粟以充其费,或多或寡,惟意所乐。于是量工程,备畚镭,宿鎳粮,运石+至石,坎洼塞之,倾塌筑之,土力坚完并以石瓷,西起蒲州荷花璟,东止岭平,凡若干丈。岭平故有井,味甚柔甘,行者恒掬饮之,遂面井树亭,为往来休息之所。心明请亭名于邓侯,侯曰:此所以便是民之困而止者也,宜以是名。

余家瓯海之上,入郡城必由是途,烈日炬赫则思憩焉,风雨骤至则思憩焉,履涉疲倦则思憩焉,而未有以憩也。今途既坦固而又亭乎岭之正中,则东西往来,冠盖交错,欲憩即憩,顺利恬惬,便止命亭,不既协乎。众请石其事以传,余惟道詰不治,国无寄寓,君子以为阙政,故合方氏掌达天下之道路,而视途除道,蜃有寓望,各以时举焉。然则修道途以利往来而亭以息之,固有司之事而奚假浮屠氏之力哉!夫知利之所在而欲兴之,知害之所在而欲屏之,然不得其机而握其要,则本以兴利,反以产害,惟夫取诸民之乐助而惟石工自为之,役不劳于下,费不烦行上,坐收成功于声色不厉之表,其可谓仁术也已矣。心明耿耿□口,诚感谊激,而又重承邦君布惠之志,是以民易从而事易集。不然,则侯岂托异教而愚是民者哉!

余尝叹释氏蹑虚驾诞以为吾道垒,而不知固吾道之役也。肇工于弘治辛酉秋七月一日,讫工于壬戌秋八月八日,后一月而子始成。孕成而置是碑者,使将继焉以永其利于一方也,其可嘉已。而施助氏名则列具碑阴。弘治十五年(1502)岁次壬戌菊月吉旦立。

茅竹岭是永嘉场乡亲赶路的休息站,也是远方游子心中的“乡关”。

“当年回家,走到茅竹岭山岗上放眼一看,看到永嘉场就觉得离家近了。”上一辈老人回忆道。她是机场大道开通之前永嘉场到温州的陆上主要通道,更是当时永嘉场连接到外面世界的“黄金通道”,记录了过往名宦贤达、学子、商旅和百姓的千古足道。

农夫们挑着产自永嘉场一带的盐、海鲜、蔗糖、大米等物资通过这里;乡亲们外出求学经商,走过这里;张珈、王瓒、项乔等历史先贤,也是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建功立业。她称不上分水岭,但它却成了我们人文的分水岭,因为两边的民俗、方言均有所不同。以东称“永嘉场”,以西的状元等地称“岭上”。

在绿树掩映中,茅竹岭曲折蜿蜒,延伸到岭坪。阳光穿过绿树缝隙,投射在刻着图纹的石板古道上,透着岁月的沧桑。如今,古道上极少看到当年的赶路人,但石板清晰地记录下了永嘉场先民匆匆赶路的身影,或携老扶幼,或肩挑手提,或欢声笑语,或行色匆匆。如今,茅竹岭再也没有昔日游人的喧哗和那种由永嘉场人前往状元茅竹桥赶坐河轮的热闹场景,更没有小贩的吆喝,只有古道默默地见证着历史的沧桑,静静地诉说那曾经的繁华喧嚣。

茅竹岭有座平山禅寺,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 ),因寺在茅竹岭岭背山坪而得名。面积不大,却古朴、静幽,佛像宝相庄严。只是年代有些久远,与山下喧嚣繁华的红尘截然两个世界。暮鼓晨钟,偶然经过,可听到僧人梵唱,静静咛听,也令人生出几分禅意。

寺院保持清代建筑风格,曾一度作为他用,后收回管理,并在寺后扩建部分建筑。1990年12月,被定为温州市文物古迹保护点。寺内现立有古碑二通。一通刻于嘉庆六年(1801 )十二月的“奉宪勒石”,巴哈布撰,记载嘉庆三年风灾后抵任永嘉知县,任上请豁免七都坍坏涂田三千余亩粮额,民颂之。全文如下:特授温州府永嘉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巴为遵例垂禁事,照得买补仓谷,钦奉谕旨:“毋许州县在本地购买。”复奉部咨各省:“如附近水次舟楫可通地方,俱着在邻境采买。”钦奉在案。

查永邑东界乐清,南达瑞安,西接青邑,俱属水次,通达舟楫甚便,应在邻县购办,曾已详请前府宪阿转详藩司在案,兹据永场生监王国墀、邵炳、张奕桂、杨炳虎等呈请,惟永场一至五都共二十八图地方,阻山滨海,田少户繁,年前采买仓谷,搬运维艰,呈请豁免勒除等情前来,除批准详外,合行出示勒除,为此示仰该地绅衿士庶人等知悉:嗣后每遇应买仓谷年岁一,理应遵例向通水道各邑采办,毋许在永场一带地方采买,倘有胥差份户仍蹈前辙,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严拿究治,断不宽贷,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另一通刻于清咸丰三年(1853 )十月,题为“修建茅竹岭土土隶土堡各工及遵办团练保甲记”,庆廉撰书,记载咸丰三年水灾后重建茅竹岭土境、土堡各工程及操办团练保甲,以防海寇等事。

全文如下:自来农田莫大于水利,导源尤贵节流,盗贼务绝其根株,防内即以靖外,古人论政审乎地利,联以人心,以故事不烦而民不扰也。温郡永嘉县所属之茅竹岭地方,濒临大海,沿海口岸向有陡境,所以障潮汐,护田原,其利甚溥。咸丰三年六月,淫雨为灾,各竦全决,本道随诣履勘,一片汪洋,骤难兴筑。且工程既巨,经费不资,即饬永嘉县于沿海田亩按亩摊捐以为修理之费,第工关吃紧,若俟捐有成数,势必需时,于田禾大有妨害,拟于陡境以外先行添筑土境,俟秋冬之交再图修复旧址。并察看该处口岸,一望无涯,近时海洋匪艇出没无定,设遇有警,兵勇等无所障护,战守两难,且虑陡竦尚未修复,一交秋汛大潮,其拦护之处规模低小,不足以资捍卫,势必泛滥冲决,莫若就岸口挑濠,即以濠土堆成土堡,间以石板,安设炮眼,凭此守御,则匪(艇)驶拢时易于奋击,又有深濠为限,匪徒亦难登岸,彼时域工修复,更足外障江潮,内护陡境,田畴、守具在在均资裨益,洵一举而众善备矣。

该处绅士等,好义士也,即经传集谆劝,谕令举行,该绅士等踊跃从事,立时兴办,非特工程完好,而且迅速告成。复于五都牌楼下庄建筑备土隶三道,又自茅竹岭下,自朱岩头起至四都交界添筑土堡,工尤坚固,其土堡外一带海岸复暗埋木笛,贯以竹钉,以防匪艇拢岸,信乎擎因众举,力贵兼资,筹画如该绅士等,可谓巨细无遗者矣。本年二月间粤匪窜扰江南,荼毒生灵,惨不堪状。圣天子轸念民瘓,特降谕旨,会同地方绅士实力团练,自相保护,凡在臣庶,靡不恪遵,其时闽匪亦相继滋事,温郡接壤闽省,风鹤堪虞,尤须实力奉行以资防守。除将沿海要隘处所相度设防外,一面出示晓谕,务令一律举行,该绅士等于谕示后即捐资争相办理,并于团练之中联以保甲,同胞同泽,一力一心,师不让于当仁,城可成于众志,其急公为何如哉!

夫天下事可劝导而不可督责,自人心不古,往往一令之出,或视为具文,或拘守成法,即反复开导亦未必遵行不倦者。而如该绅士等所办土竦土堡各工及团练保甲诸事,不待谆催,一律完善。温郡不乏好义之士,而似此见义勇为,求之于今,岂数数靓耶?从兹利溥农桑,堤防永固,俗敦闾里,守望维严,下以培性命之原,上以乐升平之福,本道实有厚望焉。因乐为之记,并各书姓氏,勒石永垂以为之劝云。计开司事各姓氏:张显承、杨海珊、张世澄、张松筠、张显霞。咸丰卷年岁在癸丑拾月朔日勒石。

平山禅寺香火虽不鼎盛,但也有善男信女不远长途,跋涉而来。在佛前顿首叩拜,暗暗祈祷,遂意而去。平山禅寺管事的是位古稀的老人。那日,与笔者讲佛理,无外乎空色轮回之说,拈花微笑之类的典故,见仁见智。又观其神色,无悲苦、嗔怪之色,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让我们不得不叹服信仰的力量。

寺院对面青山一片,左右交通便利,沿山岭而上,俯看江水滔滔,足以开扩襟怀,令人心旷神怡。后面是横亘绵延的大罗山,几公里长,被绿色植被覆盖,满山滴翠。山不高,大约也就几百米,左转可沿一条青石铺就的石阶上山,石阶两边是杨梅树,枝干相接,郁郁葱葱,偶尔从参差的叶缝里漏下几缕斑驳的阳光,洒在石阶上,斑斑点点。

那天,我的心情不畅,驱车来到茅竹岭岭脚,独自一人上茅竹岭,在寺前台阶上坐下,看暮霭岚气,蔚然成风。西方斜阳缀着金边,又古刹钟声在耳畔悠扬,竟达到了 “归路斜阳里,钟声染暮烟”的意境。世间的多少烦心事,一扫而去,不由感怀现实之安稳,岁月独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