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龙湾 > 乡土龙湾
石胜观与道教音乐
发布日期:2024-01-16 15:50:01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方 舟 字体:[ ]

石胜观,俗称“双岙寮”,又称“道士寮”,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双呑村双乱山西麓,双呑水库坝脚东侧。石胜观为石结构,依山而筑,前为玉皇殿,后为斗姥阁,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据已故龙湾乡贤王璞先生考证,石胜观始建于唐代。据《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志》载,石胜观建于唐乾封三年即总章元年(668 )。明、清以后,朝廷崇佛贬道,石胜观也因之日渐衰落。

民国初年,永中新路人道士胡理岳,先是在废墟上搭起一座小茅庐,供奉玉皇大帝,给自己作为面壁诵经修炼身心的场所。民国十年,得到永中桥北王晋庚父子、永兴下埒街王新洪等人的赞助,兴建大罗宝殿(今称玉皇殿),续建左右两疣各三间,又数年在殿后修建三间斗姥阁,规模粗犷。

当时盛传一首民谣“一弓一剑,鼻头眼前”。胡理岳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恍然有悟,莫非我早晚顶礼膜拜,两手着地,磕下头,很象一弓一剑,鼻尖碰在地面,正是眼前,于是挖掘蒲团之前的方尺之地,竟得了一瓦罐亮晶晶的白银。他心想,这或许是当时助资者隐姓埋名,故意造谣迷惑转移大众的视线。胡理岳就用挖掘到白银,兴建石胜观。

山门匾额“石胜道观”四字为王荣年所题。王荣年(1889—1951 ),著名书法家,有“江南一枝笔”之誉。字世瑛,号紫珍,又号梅庵,别署三瓯斋主,永嘉县永强三甲(今龙湾区天河街道西前村)人。书法造诣极深,“熔篆隶碑帖于一炉。真书、行、草兼工,临褚深得神髓,章草尤独绝一时。”被誉为温州当代书法界的“一代宗师”。

经几代道士苦心经营,石胜观有正殿三楹及厢房若干。近年,又扩改建了斗姥阁和山门,雄伟庄严,加之溪水潺潺,松涛阵阵,遂成为双呑风景区的中心。因有倒滋坑、平坑两条山垄,“二坑”溪流汇合出此呑,故名双呑。明万历《温州府志》、清乾隆《永嘉县志》中均作双岙。

双岙山场广阔、水源流长。此处是大罗山中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比较集中和丰富的一个景区,主要景点有滴玉泉、峰门摩崖石刻、坦头尖、仙人尿、安仁寺、石胜观、蒙泉、摩崖石像群等景点。

石胜观周围峰峦如障如屏,对面有双凤瀑。远眺山岩似一对凤凰,瀑从两凤之间倾泻而出,故得名。该瀑落差30余米,宽五六米,上窄下宽,犹如白练从半空中垂下,气势磅礴。观的东面有双呑水库溢洪道,本地人称为一虹瀑。因水流只有在雨季或山洪暴发时发生。实属间断瀑。瀑阔20米,下垂15米,水流顺着石壁倾泻而下,声如雷鸣,传闻数里。双呑水库大坝脚之北有潜龙洞。为古潭旧址,直径2米,深80余米,下有小泉涓流,四季不断,距洞口20米深处,尚有洞外光照反射透人。酷暑至此烦热顿消。寒冬则温暖如春。

斗姥阁之东十余步有“蒙泉” 一口。“蒙泉”两字,原出处于易经六十四卦离卦第八卦山水蒙里,蒙卦是艮上、坎下。象传解释说:艮象征着山,坎象征着水,简单的一句话,蒙泉是从岸下面流出来的泉水。此处的泉水从一块巨岩下面的隙缝中流淌出来,注入一个长约1米、宽约60厘米、深约20厘米的石盘里。其味清洌甘美,爽人可口。凡是入山做工,来往宾客,都喜欢在这里喝几口蒙泉的水。因为储水量不多,只可用双手掬而饮之,不能也不可以水桶汲之。虽水量有限,但涝天不满,旱天不竭,冬春长时无雨,也不会干涸。据老人说,如果三天不见蒙泉中泉水流出,天将必雨,这古老的说法给蒙泉披上神秘的色彩,还带给百姓增添琢磨其神秘的韵味。

道教音乐,是运用多种民间乐器为法师做道场念唱伴奏的音乐,基本形式是吹打乐。演奏乐曲有三大类:一是喜调,二是丧调,三是迎神调。道教音乐是百姓对神佑的祈求,.对平安幸福的期盼。2009年6月9日,龙湾石胜观道教音乐作为传统音乐被列入温州市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温州道教音乐。

据石胜观负责人周高定介绍,石胜观道教音乐于清末由林成镜炼师从黄岩委羽山大有宫传至石胜观,一直流传至今。道教音乐在宫观中大都是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一方面由于它在信徒心目中有神圣性,另一方面由于教徒一般都文化程度不高,故保守性较强,演变过程延缓。正因为如此,它保存古典音乐的成分较大,成为研究古代音乐的宝贵资料。

道教音乐伴随着各类法事而存在,同时也是法事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石胜观道教的法事活动,大致可分为修道法事、纪念法事和斋醮法事三类。修道法事,是道众自我持修的活动,也是道观最基本的日常功课。道众们通过活动寻求“悟道”与“功德”。修道法事包括咏讽经书和课诵等内容,其中尤以朝暮课诵(即早晚坛或早晚课)中音乐运用得最为集中。

纪念法事,主要是纪念玉皇大帝,斗母元君的圣旦,飞升之日和庆祝上元等节日所举行的法事。这些法事往往要增添一些特定的经文和演唱曲目。如正月初九玉皇圣旦要持诵《玉皇本行妙经》,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为九皇圣旦节须礼拜《大梵礼斗科仪》和《九皇朝》,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均诵《三官妙经》等等。

斋醮法事,主要是为死者举行的法事,用以超度孤鬼亡魂,使之免受地狱之苦,有时也可为善终老人祈福积德。边去石胜观道教常举办的斋醮法事,主要是放“账济”放“施食”(即放“焰口”)上“祖师表”等,其音乐进行方式与修道、法事一样都是念唱打间作,但进行的程序和内容各有所不同。

课诵,又称“早晚坛”、“二时功课”,全称“玄门口诵毕晚课”。这是道教最基本的法事活动之一。每日早晚按时进行,早晚内容有别,程序基本相同。

石胜观举行早晚坛课诵的法器(伴奏乐器),现在只有堂鼓、钟、吊锣(韵锣)、饶、钱、大木鱼等击乐器。据道人回忆,过去还有笙、箫、管、笛等乐器参与伴奏。吟唱以鼎钟、大鱼伴奏,气氛清逸玄寄,富有殿堂气息。吟唱常作为念唱与咏唱之间过渡环节。击乐全奏一般用于咏唱韵腔时,一时间悠缓典雅的歌声与抑扬顿挫的击乐声交织一片,颇有庄隆整肃的古风遗韵。此外,在前奏、尾奏、间奏时也常采用全奏。

“念咒腔”是一种类似念白的唱法,念时速度极快,有一些音高起伏,但音级不稳定,还未形成明确的腔型,念唱仅以木鱼伴奏。

“诵诰腔”是一种类似吟诗腔的唱法,音高起伏已趋固定化,音级比较稳定准确,初步形成一些短长不一的腔型。石胜观道教音乐大多数情况是“歌乐一体”的形式,而在某些法事科仪如“步罡、踏斗”时,其步行转折,需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步态宛如舞姿,这时又可谓“歌、舞、乐” 一体的艺术形式,使人不由得联想到远古巫风的情形。

按照传统习惯,道教音乐分为“韵腔”和“曲牌”(即声乐器乐)两大类,再根据演唱(奏)场合与对象的不同,又将韵腔分为“阳调”与“阴调”,曲牌分为“正曲”与“耍曲”两小类。阳调多运用于殿内祀典,配合课诵、演法,其对象是"神",是在宗教内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阴调是在宗教外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正曲主要用于为神灵做法事。耍曲主要用于为俗民做道场,也作娱乐性演奏。

步虚是石胜观晚坛中的第一支歌曲,其渊源甚古。在南北朝时已有之,且为道士所创作,至唐时此曲已流行甚广。唐代张籍有“却到瑶坛上头宿,应闻空里步虚声”等诗句。天宝十年(751 ),唐玄宗还于内庭道场中亲自教诸道士步虚声韵。在唐代步虚声韵成为道乐与宫廷音乐的一道重要曲目,此曲据称因其宛如众仙飘缈步行虚空歌诵声而得名。“步虚声”在石胜观道教音乐中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腔在其他很多韵腔中都得到应用。

道教韵由于对内对外的对象、目的、场合不同,常使用两类性质不相同的音乐,这些音乐起着对宗教内部、宗教外部的双重作用。一般来讲,对内音乐宗教性较浓,多追求庄重、静穆的情调,流传面较小,保存了更多较为纯正的古代音乐和宫廷、宫观音乐风格。

对外的音乐,则更为接近民间流行的音乐,吸收了较多接近民间流行音乐的唱腔和曲调,故对音乐民间的影响面较宽。

石胜观道教音乐是个独特的文化体,不仅根深叶茂,而且源远流长,其风格韵味十分古雅奇妙,独具一格,犹如初见一朵奇葩。百姓不禁为石胜观道教音乐那独特风姿而赞叹不已。


石胜观与道教音乐

发布日期:2024-01-16 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字体:[ ]

石胜观,俗称“双岙寮”,又称“道士寮”,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双呑村双乱山西麓,双呑水库坝脚东侧。石胜观为石结构,依山而筑,前为玉皇殿,后为斗姥阁,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据已故龙湾乡贤王璞先生考证,石胜观始建于唐代。据《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志》载,石胜观建于唐乾封三年即总章元年(668 )。明、清以后,朝廷崇佛贬道,石胜观也因之日渐衰落。

民国初年,永中新路人道士胡理岳,先是在废墟上搭起一座小茅庐,供奉玉皇大帝,给自己作为面壁诵经修炼身心的场所。民国十年,得到永中桥北王晋庚父子、永兴下埒街王新洪等人的赞助,兴建大罗宝殿(今称玉皇殿),续建左右两疣各三间,又数年在殿后修建三间斗姥阁,规模粗犷。

当时盛传一首民谣“一弓一剑,鼻头眼前”。胡理岳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恍然有悟,莫非我早晚顶礼膜拜,两手着地,磕下头,很象一弓一剑,鼻尖碰在地面,正是眼前,于是挖掘蒲团之前的方尺之地,竟得了一瓦罐亮晶晶的白银。他心想,这或许是当时助资者隐姓埋名,故意造谣迷惑转移大众的视线。胡理岳就用挖掘到白银,兴建石胜观。

山门匾额“石胜道观”四字为王荣年所题。王荣年(1889—1951 ),著名书法家,有“江南一枝笔”之誉。字世瑛,号紫珍,又号梅庵,别署三瓯斋主,永嘉县永强三甲(今龙湾区天河街道西前村)人。书法造诣极深,“熔篆隶碑帖于一炉。真书、行、草兼工,临褚深得神髓,章草尤独绝一时。”被誉为温州当代书法界的“一代宗师”。

经几代道士苦心经营,石胜观有正殿三楹及厢房若干。近年,又扩改建了斗姥阁和山门,雄伟庄严,加之溪水潺潺,松涛阵阵,遂成为双呑风景区的中心。因有倒滋坑、平坑两条山垄,“二坑”溪流汇合出此呑,故名双呑。明万历《温州府志》、清乾隆《永嘉县志》中均作双岙。

双岙山场广阔、水源流长。此处是大罗山中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比较集中和丰富的一个景区,主要景点有滴玉泉、峰门摩崖石刻、坦头尖、仙人尿、安仁寺、石胜观、蒙泉、摩崖石像群等景点。

石胜观周围峰峦如障如屏,对面有双凤瀑。远眺山岩似一对凤凰,瀑从两凤之间倾泻而出,故得名。该瀑落差30余米,宽五六米,上窄下宽,犹如白练从半空中垂下,气势磅礴。观的东面有双呑水库溢洪道,本地人称为一虹瀑。因水流只有在雨季或山洪暴发时发生。实属间断瀑。瀑阔20米,下垂15米,水流顺着石壁倾泻而下,声如雷鸣,传闻数里。双呑水库大坝脚之北有潜龙洞。为古潭旧址,直径2米,深80余米,下有小泉涓流,四季不断,距洞口20米深处,尚有洞外光照反射透人。酷暑至此烦热顿消。寒冬则温暖如春。

斗姥阁之东十余步有“蒙泉” 一口。“蒙泉”两字,原出处于易经六十四卦离卦第八卦山水蒙里,蒙卦是艮上、坎下。象传解释说:艮象征着山,坎象征着水,简单的一句话,蒙泉是从岸下面流出来的泉水。此处的泉水从一块巨岩下面的隙缝中流淌出来,注入一个长约1米、宽约60厘米、深约20厘米的石盘里。其味清洌甘美,爽人可口。凡是入山做工,来往宾客,都喜欢在这里喝几口蒙泉的水。因为储水量不多,只可用双手掬而饮之,不能也不可以水桶汲之。虽水量有限,但涝天不满,旱天不竭,冬春长时无雨,也不会干涸。据老人说,如果三天不见蒙泉中泉水流出,天将必雨,这古老的说法给蒙泉披上神秘的色彩,还带给百姓增添琢磨其神秘的韵味。

道教音乐,是运用多种民间乐器为法师做道场念唱伴奏的音乐,基本形式是吹打乐。演奏乐曲有三大类:一是喜调,二是丧调,三是迎神调。道教音乐是百姓对神佑的祈求,.对平安幸福的期盼。2009年6月9日,龙湾石胜观道教音乐作为传统音乐被列入温州市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温州道教音乐。

据石胜观负责人周高定介绍,石胜观道教音乐于清末由林成镜炼师从黄岩委羽山大有宫传至石胜观,一直流传至今。道教音乐在宫观中大都是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一方面由于它在信徒心目中有神圣性,另一方面由于教徒一般都文化程度不高,故保守性较强,演变过程延缓。正因为如此,它保存古典音乐的成分较大,成为研究古代音乐的宝贵资料。

道教音乐伴随着各类法事而存在,同时也是法事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石胜观道教的法事活动,大致可分为修道法事、纪念法事和斋醮法事三类。修道法事,是道众自我持修的活动,也是道观最基本的日常功课。道众们通过活动寻求“悟道”与“功德”。修道法事包括咏讽经书和课诵等内容,其中尤以朝暮课诵(即早晚坛或早晚课)中音乐运用得最为集中。

纪念法事,主要是纪念玉皇大帝,斗母元君的圣旦,飞升之日和庆祝上元等节日所举行的法事。这些法事往往要增添一些特定的经文和演唱曲目。如正月初九玉皇圣旦要持诵《玉皇本行妙经》,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为九皇圣旦节须礼拜《大梵礼斗科仪》和《九皇朝》,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均诵《三官妙经》等等。

斋醮法事,主要是为死者举行的法事,用以超度孤鬼亡魂,使之免受地狱之苦,有时也可为善终老人祈福积德。边去石胜观道教常举办的斋醮法事,主要是放“账济”放“施食”(即放“焰口”)上“祖师表”等,其音乐进行方式与修道、法事一样都是念唱打间作,但进行的程序和内容各有所不同。

课诵,又称“早晚坛”、“二时功课”,全称“玄门口诵毕晚课”。这是道教最基本的法事活动之一。每日早晚按时进行,早晚内容有别,程序基本相同。

石胜观举行早晚坛课诵的法器(伴奏乐器),现在只有堂鼓、钟、吊锣(韵锣)、饶、钱、大木鱼等击乐器。据道人回忆,过去还有笙、箫、管、笛等乐器参与伴奏。吟唱以鼎钟、大鱼伴奏,气氛清逸玄寄,富有殿堂气息。吟唱常作为念唱与咏唱之间过渡环节。击乐全奏一般用于咏唱韵腔时,一时间悠缓典雅的歌声与抑扬顿挫的击乐声交织一片,颇有庄隆整肃的古风遗韵。此外,在前奏、尾奏、间奏时也常采用全奏。

“念咒腔”是一种类似念白的唱法,念时速度极快,有一些音高起伏,但音级不稳定,还未形成明确的腔型,念唱仅以木鱼伴奏。

“诵诰腔”是一种类似吟诗腔的唱法,音高起伏已趋固定化,音级比较稳定准确,初步形成一些短长不一的腔型。石胜观道教音乐大多数情况是“歌乐一体”的形式,而在某些法事科仪如“步罡、踏斗”时,其步行转折,需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步态宛如舞姿,这时又可谓“歌、舞、乐” 一体的艺术形式,使人不由得联想到远古巫风的情形。

按照传统习惯,道教音乐分为“韵腔”和“曲牌”(即声乐器乐)两大类,再根据演唱(奏)场合与对象的不同,又将韵腔分为“阳调”与“阴调”,曲牌分为“正曲”与“耍曲”两小类。阳调多运用于殿内祀典,配合课诵、演法,其对象是"神",是在宗教内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阴调是在宗教外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正曲主要用于为神灵做法事。耍曲主要用于为俗民做道场,也作娱乐性演奏。

步虚是石胜观晚坛中的第一支歌曲,其渊源甚古。在南北朝时已有之,且为道士所创作,至唐时此曲已流行甚广。唐代张籍有“却到瑶坛上头宿,应闻空里步虚声”等诗句。天宝十年(751 ),唐玄宗还于内庭道场中亲自教诸道士步虚声韵。在唐代步虚声韵成为道乐与宫廷音乐的一道重要曲目,此曲据称因其宛如众仙飘缈步行虚空歌诵声而得名。“步虚声”在石胜观道教音乐中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腔在其他很多韵腔中都得到应用。

道教韵由于对内对外的对象、目的、场合不同,常使用两类性质不相同的音乐,这些音乐起着对宗教内部、宗教外部的双重作用。一般来讲,对内音乐宗教性较浓,多追求庄重、静穆的情调,流传面较小,保存了更多较为纯正的古代音乐和宫廷、宫观音乐风格。

对外的音乐,则更为接近民间流行的音乐,吸收了较多接近民间流行音乐的唱腔和曲调,故对音乐民间的影响面较宽。

石胜观道教音乐是个独特的文化体,不仅根深叶茂,而且源远流长,其风格韵味十分古雅奇妙,独具一格,犹如初见一朵奇葩。百姓不禁为石胜观道教音乐那独特风姿而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