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龙湾 > 乡土龙湾
永强中学勤工俭学的鼎盛期
发布日期:2024-01-16 15:35:51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郑福云 字体:[ ]

永强中学的前身永嘉第三初级中学创办于1956年,勤工俭学活动是永强中学的光荣传统。早在1958年,永强区委就划出横泱地方的14亩水田作为学校的农场,永强中学就开始了勤工俭学的探索活动。作为无产阶级政治、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勤工俭学活动于永强中学也有一个探索 发展 鼎盛 退出过程。


曲折的探索之路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永强中学于1959年划出永中普门村中央汇的24亩水田扩大学校农场。当年4月,学校在农场里创办砖瓦厂,学生们课余在砖瓦师傅的指导下,从事挖泥、打坯、垒晒、烧窑生产。虽然这些成品砖质量不是很好,但是砌猪圈、厕所等低矮房屋还是可以的,1961年修建的9个教室,就有校办砖瓦厂的贡献。当时,为加快基建速度、赶上新学年开学步伐,学校还发动捐献旧砖旧料。暑期里,师生们自愿在工地上搬砖搬瓦,搬水搬泥等建筑辅助工作,既锻炼了意志,又学到一些建筑方面的基本技能。

1970年,学校和永中镇有关单位联合创办永中微生物厂,生产“九二O”产品。“九二O”是激素类的微生物药剂,当时人们对其作用机理认识不足,未经充分试验、观察、样本比对就投入了规模性应用,甚至听信了片面扩大的宣传一哄而上。其实结果是:稻苗一股劲地疯长,稻田先是绿油油一片,很快是一片白茫茫,稻苗随风倒状,造成了一定损失。“九二O”再也没人提起,微生物厂也就寿终正寝。

六十年代末,正值“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阶段,学校处于停课闹革命时期,教师们闲不住、闷得慌。于是在郑金寿老师提议下,先后约有30名教工参加、分日夜两班生产“浓缩氯化钠”产品。化学老师谷景云作技术指导,郑金寿、张少波老师作销售员。大家合作干了三个月,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那全国物资匮乏、教工待遇较差的岁月,自己动手、生产自救,改善了生活也留下了一段温馨的记忆。

1972年,学校千方百计筹资6000余元,购置了两台C -17型车床,准备开办较正规的校办工厂(永强中学教学仪器厂)。但很难找到适销对路的产品,加上全国金属原材料紧缺,计划控制很严,工厂迟迟不能开工生产。为了应付教育局检查,维持学校勤工俭学活动尚处正常运转的声誉,从社会上聘请了一个车工师傅,到学校开车床以造声势。车工师傅自己带来阀门订单产品,自己解决原材料,自己联系外厂锻打毛坯,自己负责工资、水电费用,学校也不要他的车床折旧费。这样,校办工厂就停停打打地、不温不火地维持着。


从勃兴走向鼎盛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到村子里破四旧,破坏了一些祠堂和庙宇,冲入社员家庭查抄他们认为的四旧物品,搬走甚至焚烧他们认为含有迷信糟粕内容的家具用品,给社员们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社员中的个别不良分子乘“文革”混乱之际,冲入学校要揪刘少奇在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代言人,还乘机毁坏校园绿色植被。更令人痛心的是300多棵已成荫成材的桜树一夜之间被他们砍倒劫走。原来和谐的校群关系变得剑拔弩张,近乎势不两立。1976年,全国开始拨乱反正,各行各业实行整顿,人心思治。永强区委为了修复校群关系,派普门村党支部书记张体明入驻学校,担任学校中共党支部委员。一方面参加学校管理工作,一方面发挥他在社会中的威望,可以劝退、震慑一些不良分子再度冲击校园。他还深入调查摸底,把一些破四旧中缴获的物品退还给社员。校群关系恢复正常,重新融洽起来。学校党支部了解到张体明有种试验田、培育水稻良种的经验,有懂农机修造、办过工厂的特长,就请他主抓校办工厂。这时,校办工厂里只剩下一台机床,还有一台已不知去向。姜方正师傅因很难接到新的阀门加工业务不再来。张少波被调整安排为体育老师,脱离了工厂。学校又刚刚恢复教学秩序,百废待举,无暇顾及校办工厂,更无启动工厂的资金。张体明与化学老师谷景云探讨交流办厂事宜,谷老师提出试制“土壤速测箱”设想,张体明详细了解速测箱的功能用途、制造流程及采用的原材料后觉得是一个方向,会是一个有前途有效益的产品。张体明鼓励谷景云设计出产品图片,然后再向全国县市农业局发出产品征购业务函。真是打瞌睡了有人递枕头啊! 10天之内收到三四封函购信,其中最令人振奋的是四川省金牛县农业局随即汇来5000元。有了这5000元贷款,叫人气闲神定,都说万事开头难,这第一难破的关破得如此顺利,谁也想不到啊!。但是,这还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要是到期限拿不出产品交货,不光要罚款还要吃官司。为了用好这第一笔钱,必须找一个忠实可靠、廉洁无私的人来管财务,张、谷二人商量经学校同意后选定校内原总务处会计员张振庚,兼财务保管。

学校决定派谷景云去上海采购化学试剂、药品及产品要用的管、甑、瓶等玻璃器皿。去一次上海不容易,采购清单必须齐全足额,这5000元全部带走还不够。学校一筹莫展、爱莫能助。张体明考虑再三,从自家取出全部积蓄300元,向堂侄借来200元,堂侄说:“是叔叔你,我才敢给这200元。”第二天凌晨张起床赶十几里路,6点钟不到就敲谷家的门,交给他500百元,要他买质量可靠的物品,数量要充足。弄得谷老师一阵哽咽,紧握张的手,啜泣道:“有你张书记这样的支持信赖,我怎么样也要把此事办好办成功。”

老张反复看过谷老师为产品设计的包装箱,感到很是新颖雅致,富含专业性,不光吸引人,且还能唤起人们对其内容性能的信赖感。他找最好的手工师傅林永兴商量,林师傅也有同感。但林说:“加工这种专业箱体要有好木材,最好选用细纹真杉,材质轻、硬软适中,经久不会变形且纹理精美。”还说:“木材耗量不大,不必要大料只要宽度厚度合适,即便用边料也行,就是耗工多一点。”还提醒道:“这种木材本地不会有,只有丽水较多。”老张听罢决心直奔丽水寻找,但是资金又成了问题。这一次,张书记发动普门队社员集资,商定利息是银行的两倍(再多政策不允许,社员也理解也满足了),两天时间集资到一千多元。在丽水贮木加工坊老张遇到了在贮木场任调度员的瑞安人。老张向他一五一十地诉说衷肠,获得了他的信任和同情。由他上下沟通,答应老张在仓库中挑选最宽最厚的边角板皮,按普通板皮价格卖给老张。因为调度员的照应,大木老司还有意将板皮留得宽一些,让老张做包装箱的关键部件。1000元买了足足一胖猛船的料,算起来有三四立方米的料。

产品中有一些较精密的金属零件,要用精密车床加工,原有的一台车床报本达不到精度要求。老张遍访永强各地工厂终于找到了一台,答应租用,折旧费虽说贵一点但也值得。上世纪70年代,由于永中镇、永强中学周边,水泥硬化公路还不普遍,只好用船载车床运到埠头,但是上岸到学校工厂还有一段很窄的石板路。又将张堪、宗祠的石砌外围墙侧门预先拓宽,发动村里十几个强壮青年人,用粗麻绳、长竹杠一步步移动,终于把车床运到指定地点。

设备有了,材料齐了,化学原料购到了。大大小小的玻璃瓶从上海运回来了,正式开始加工生产。齐老师带领十几个学校员工的家属子弟按流程配制药水,老张招来村里年轻的社员家属负责洗瓶子。洗瓶子是一个关键活,要经过三番清洗,还要用药水淘涤,经齐老师亲手检验合格后才能入库待用。工厂支付适当的现金给社员家属做报酬,她们特别高兴,干活也格外卖力认真。重新找回车工师傅姜云方日夜加工金属零件,零件经反复检验合格后,再经电镀处理才告完成。木工老司林永兴对材料使用特别讲究合理搭配,对关键部位用料最精,又做到精打细算,不浪费一点好料。他制作美观精良,在关键部位还用刚刚时兴的装饰板予以敷饰,使包装箱看起来像艺术品一样,人人看了都叫好。

经过20多个日日夜夜的紧张有序奋战,几百件成品终于装配完成。特地将一间屋子打扫干净、铺上棉毯,整整装了一屋子。产品是金灿灿、亮晶晶的,看一眼就感到一个月的疲劳感顿时消退全无。

货怎么托运到四川金牛县呢?这又是一个难题。温州没有铁路,长途汽车运输还没有兴起,想来想去只有水路这一条路。当年的温州市港务局,像是企业又像是机关,不是你有货物他就给你运的,要有政府认可的资格才可办托运的。老张思来想去,突然想到在培育稻种时期结识的一个朋友,他的哥哥在港务局工作。老张找到了他,他一口答应帮忙,还亲自带老张找到他哥哥,他哥哥听完情况叙述后,迟疑了许久,默默思量了一番,说:“行吧!你的货物在开船前三小时送到,不要早也不要晚更不要声张,到时候由我来安排。”天刚朦朦亮,老张等四五个人就把货物装了一船。200多只产品箱,满登登的装了一只船。船先到龙湾码头(此龙湾不是今龙湾,此是今瑶溪街道的龙湾村)通过绞坝入瓯江,趁潮涨溯江而上抵温州航务局码头。老张等船开动后,立即动身从旱路提前赶到港务局找到朋友的哥哥,说货物快到了。他哥说你去码头等候,货一到就来找我,我会到码头去安排,货物不用进仓库了,我会叫搬运工直接将货物搬进大轮船,你再来缴托运费。老张在码头翘首守望,祈祷一切顺利、船平安抵达。只剩下三小时了,老张看见码头上人头涌动,旅客在等候上船,心情特别紧张。唉!终于到了,老张看见押船的张振庚了。老张叫小船停靠在离大轮船约几十米远的地方又飞快地跑去找“他哥哥”。“他哥哥”叫小船靠近大轮船,五六个搬运工七手八脚、不到半个钟头就把产品搬入船舱并码得整整齐齐,还贴好了托运标签。老张缴完运费取回托运委托单,立即到银行办理了 “货物货款托收凭证”手续。大约过了 10余天,四川省金牛县农业局汇的8000多元就到账了。校长接到银行电话时,还问老张四川为什么又给你们汇来8000元。这事轰动了全校,是建校以来破天荒的第一遭。这事让永强中学在全区出了名一一校工厂能让外省一笔汇来8000元。

有了这8000元,老张就有了底气。还清了借来的钱,付清了工人的工资,付清了村子里的集资款的连本带利,就可以扩大再生产了。接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产品介绍业务信越发范围越大,来电来信购函接踵而来,产品质量稳定提高,还与丽水贮木场、温州港务局建立了稳定的、密切的协作关系。到了1977年初,从全国汇来的货款资金共有三四十万元,当年最高潮时,在银行的积余资金达六七十万元,成为全永强区汇入货款资金最多的一个企业。校办工厂吸纳的校内职工子弟进入第一批就有八人,后来又增招四五人,工厂职工月收入有六七十元,远远超过学校教师的收入。工厂还能出钱为学校筹办其他的福利事业。工厂的新产品开发也有了资金后盾,先后开发了微形变压器、三相电动机、地球仪等。

时值“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政治上还是运动不断,“批林批孔”余波未退。当时学校的一个革委会副主任几次向校办工厂借款家用遭拒引起心情不爽,与老张、张振庚等校办工厂负责人结下芥蒂。等到处理“双突”分子运动时(双突——突击入党、突击提干),那个革委会副主任私下对他的亲信说,必须要把张体明撵走,否则到时候整个学校都要被他占据。于是,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被鼓动,在张体明头上安上一顶“双突分子”帽子,还开过几次批判会,把张体明赶回了村里。说起来有点可笑,老张早在土改时就入的党,五十年代就是村党支部书记,回到村里照样是支部书记。可是,撵走了老张校办工厂可就不一样了。老张离开工厂时,还留下六七十万元资金,由一位姓张的老师接手。后来搞了交电变包计等教学仪器,但因没有销路而不了了之。

六七十万元的资金在一年内,就零敲碎打很快无影无踪了。从此,校办工厂走向衰落,直至1985年正式停办退出历史舞台。

让勤工俭学活动退出学校不知道是出于何种考虑。其实,让中学有一块用于种植庄稼、蔬菜的园地,让中学生在稼穡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在校办工厂里获得制造产品成功的喜悦,都是培养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可惜被忽视了。


永强中学勤工俭学的鼎盛期

发布日期:2024-01-16 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字体:[ ]

永强中学的前身永嘉第三初级中学创办于1956年,勤工俭学活动是永强中学的光荣传统。早在1958年,永强区委就划出横泱地方的14亩水田作为学校的农场,永强中学就开始了勤工俭学的探索活动。作为无产阶级政治、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勤工俭学活动于永强中学也有一个探索 发展 鼎盛 退出过程。


曲折的探索之路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永强中学于1959年划出永中普门村中央汇的24亩水田扩大学校农场。当年4月,学校在农场里创办砖瓦厂,学生们课余在砖瓦师傅的指导下,从事挖泥、打坯、垒晒、烧窑生产。虽然这些成品砖质量不是很好,但是砌猪圈、厕所等低矮房屋还是可以的,1961年修建的9个教室,就有校办砖瓦厂的贡献。当时,为加快基建速度、赶上新学年开学步伐,学校还发动捐献旧砖旧料。暑期里,师生们自愿在工地上搬砖搬瓦,搬水搬泥等建筑辅助工作,既锻炼了意志,又学到一些建筑方面的基本技能。

1970年,学校和永中镇有关单位联合创办永中微生物厂,生产“九二O”产品。“九二O”是激素类的微生物药剂,当时人们对其作用机理认识不足,未经充分试验、观察、样本比对就投入了规模性应用,甚至听信了片面扩大的宣传一哄而上。其实结果是:稻苗一股劲地疯长,稻田先是绿油油一片,很快是一片白茫茫,稻苗随风倒状,造成了一定损失。“九二O”再也没人提起,微生物厂也就寿终正寝。

六十年代末,正值“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阶段,学校处于停课闹革命时期,教师们闲不住、闷得慌。于是在郑金寿老师提议下,先后约有30名教工参加、分日夜两班生产“浓缩氯化钠”产品。化学老师谷景云作技术指导,郑金寿、张少波老师作销售员。大家合作干了三个月,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那全国物资匮乏、教工待遇较差的岁月,自己动手、生产自救,改善了生活也留下了一段温馨的记忆。

1972年,学校千方百计筹资6000余元,购置了两台C -17型车床,准备开办较正规的校办工厂(永强中学教学仪器厂)。但很难找到适销对路的产品,加上全国金属原材料紧缺,计划控制很严,工厂迟迟不能开工生产。为了应付教育局检查,维持学校勤工俭学活动尚处正常运转的声誉,从社会上聘请了一个车工师傅,到学校开车床以造声势。车工师傅自己带来阀门订单产品,自己解决原材料,自己联系外厂锻打毛坯,自己负责工资、水电费用,学校也不要他的车床折旧费。这样,校办工厂就停停打打地、不温不火地维持着。


从勃兴走向鼎盛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到村子里破四旧,破坏了一些祠堂和庙宇,冲入社员家庭查抄他们认为的四旧物品,搬走甚至焚烧他们认为含有迷信糟粕内容的家具用品,给社员们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社员中的个别不良分子乘“文革”混乱之际,冲入学校要揪刘少奇在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代言人,还乘机毁坏校园绿色植被。更令人痛心的是300多棵已成荫成材的桜树一夜之间被他们砍倒劫走。原来和谐的校群关系变得剑拔弩张,近乎势不两立。1976年,全国开始拨乱反正,各行各业实行整顿,人心思治。永强区委为了修复校群关系,派普门村党支部书记张体明入驻学校,担任学校中共党支部委员。一方面参加学校管理工作,一方面发挥他在社会中的威望,可以劝退、震慑一些不良分子再度冲击校园。他还深入调查摸底,把一些破四旧中缴获的物品退还给社员。校群关系恢复正常,重新融洽起来。学校党支部了解到张体明有种试验田、培育水稻良种的经验,有懂农机修造、办过工厂的特长,就请他主抓校办工厂。这时,校办工厂里只剩下一台机床,还有一台已不知去向。姜方正师傅因很难接到新的阀门加工业务不再来。张少波被调整安排为体育老师,脱离了工厂。学校又刚刚恢复教学秩序,百废待举,无暇顾及校办工厂,更无启动工厂的资金。张体明与化学老师谷景云探讨交流办厂事宜,谷老师提出试制“土壤速测箱”设想,张体明详细了解速测箱的功能用途、制造流程及采用的原材料后觉得是一个方向,会是一个有前途有效益的产品。张体明鼓励谷景云设计出产品图片,然后再向全国县市农业局发出产品征购业务函。真是打瞌睡了有人递枕头啊! 10天之内收到三四封函购信,其中最令人振奋的是四川省金牛县农业局随即汇来5000元。有了这5000元贷款,叫人气闲神定,都说万事开头难,这第一难破的关破得如此顺利,谁也想不到啊!。但是,这还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要是到期限拿不出产品交货,不光要罚款还要吃官司。为了用好这第一笔钱,必须找一个忠实可靠、廉洁无私的人来管财务,张、谷二人商量经学校同意后选定校内原总务处会计员张振庚,兼财务保管。

学校决定派谷景云去上海采购化学试剂、药品及产品要用的管、甑、瓶等玻璃器皿。去一次上海不容易,采购清单必须齐全足额,这5000元全部带走还不够。学校一筹莫展、爱莫能助。张体明考虑再三,从自家取出全部积蓄300元,向堂侄借来200元,堂侄说:“是叔叔你,我才敢给这200元。”第二天凌晨张起床赶十几里路,6点钟不到就敲谷家的门,交给他500百元,要他买质量可靠的物品,数量要充足。弄得谷老师一阵哽咽,紧握张的手,啜泣道:“有你张书记这样的支持信赖,我怎么样也要把此事办好办成功。”

老张反复看过谷老师为产品设计的包装箱,感到很是新颖雅致,富含专业性,不光吸引人,且还能唤起人们对其内容性能的信赖感。他找最好的手工师傅林永兴商量,林师傅也有同感。但林说:“加工这种专业箱体要有好木材,最好选用细纹真杉,材质轻、硬软适中,经久不会变形且纹理精美。”还说:“木材耗量不大,不必要大料只要宽度厚度合适,即便用边料也行,就是耗工多一点。”还提醒道:“这种木材本地不会有,只有丽水较多。”老张听罢决心直奔丽水寻找,但是资金又成了问题。这一次,张书记发动普门队社员集资,商定利息是银行的两倍(再多政策不允许,社员也理解也满足了),两天时间集资到一千多元。在丽水贮木加工坊老张遇到了在贮木场任调度员的瑞安人。老张向他一五一十地诉说衷肠,获得了他的信任和同情。由他上下沟通,答应老张在仓库中挑选最宽最厚的边角板皮,按普通板皮价格卖给老张。因为调度员的照应,大木老司还有意将板皮留得宽一些,让老张做包装箱的关键部件。1000元买了足足一胖猛船的料,算起来有三四立方米的料。

产品中有一些较精密的金属零件,要用精密车床加工,原有的一台车床报本达不到精度要求。老张遍访永强各地工厂终于找到了一台,答应租用,折旧费虽说贵一点但也值得。上世纪70年代,由于永中镇、永强中学周边,水泥硬化公路还不普遍,只好用船载车床运到埠头,但是上岸到学校工厂还有一段很窄的石板路。又将张堪、宗祠的石砌外围墙侧门预先拓宽,发动村里十几个强壮青年人,用粗麻绳、长竹杠一步步移动,终于把车床运到指定地点。

设备有了,材料齐了,化学原料购到了。大大小小的玻璃瓶从上海运回来了,正式开始加工生产。齐老师带领十几个学校员工的家属子弟按流程配制药水,老张招来村里年轻的社员家属负责洗瓶子。洗瓶子是一个关键活,要经过三番清洗,还要用药水淘涤,经齐老师亲手检验合格后才能入库待用。工厂支付适当的现金给社员家属做报酬,她们特别高兴,干活也格外卖力认真。重新找回车工师傅姜云方日夜加工金属零件,零件经反复检验合格后,再经电镀处理才告完成。木工老司林永兴对材料使用特别讲究合理搭配,对关键部位用料最精,又做到精打细算,不浪费一点好料。他制作美观精良,在关键部位还用刚刚时兴的装饰板予以敷饰,使包装箱看起来像艺术品一样,人人看了都叫好。

经过20多个日日夜夜的紧张有序奋战,几百件成品终于装配完成。特地将一间屋子打扫干净、铺上棉毯,整整装了一屋子。产品是金灿灿、亮晶晶的,看一眼就感到一个月的疲劳感顿时消退全无。

货怎么托运到四川金牛县呢?这又是一个难题。温州没有铁路,长途汽车运输还没有兴起,想来想去只有水路这一条路。当年的温州市港务局,像是企业又像是机关,不是你有货物他就给你运的,要有政府认可的资格才可办托运的。老张思来想去,突然想到在培育稻种时期结识的一个朋友,他的哥哥在港务局工作。老张找到了他,他一口答应帮忙,还亲自带老张找到他哥哥,他哥哥听完情况叙述后,迟疑了许久,默默思量了一番,说:“行吧!你的货物在开船前三小时送到,不要早也不要晚更不要声张,到时候由我来安排。”天刚朦朦亮,老张等四五个人就把货物装了一船。200多只产品箱,满登登的装了一只船。船先到龙湾码头(此龙湾不是今龙湾,此是今瑶溪街道的龙湾村)通过绞坝入瓯江,趁潮涨溯江而上抵温州航务局码头。老张等船开动后,立即动身从旱路提前赶到港务局找到朋友的哥哥,说货物快到了。他哥说你去码头等候,货一到就来找我,我会到码头去安排,货物不用进仓库了,我会叫搬运工直接将货物搬进大轮船,你再来缴托运费。老张在码头翘首守望,祈祷一切顺利、船平安抵达。只剩下三小时了,老张看见码头上人头涌动,旅客在等候上船,心情特别紧张。唉!终于到了,老张看见押船的张振庚了。老张叫小船停靠在离大轮船约几十米远的地方又飞快地跑去找“他哥哥”。“他哥哥”叫小船靠近大轮船,五六个搬运工七手八脚、不到半个钟头就把产品搬入船舱并码得整整齐齐,还贴好了托运标签。老张缴完运费取回托运委托单,立即到银行办理了 “货物货款托收凭证”手续。大约过了 10余天,四川省金牛县农业局汇的8000多元就到账了。校长接到银行电话时,还问老张四川为什么又给你们汇来8000元。这事轰动了全校,是建校以来破天荒的第一遭。这事让永强中学在全区出了名一一校工厂能让外省一笔汇来8000元。

有了这8000元,老张就有了底气。还清了借来的钱,付清了工人的工资,付清了村子里的集资款的连本带利,就可以扩大再生产了。接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产品介绍业务信越发范围越大,来电来信购函接踵而来,产品质量稳定提高,还与丽水贮木场、温州港务局建立了稳定的、密切的协作关系。到了1977年初,从全国汇来的货款资金共有三四十万元,当年最高潮时,在银行的积余资金达六七十万元,成为全永强区汇入货款资金最多的一个企业。校办工厂吸纳的校内职工子弟进入第一批就有八人,后来又增招四五人,工厂职工月收入有六七十元,远远超过学校教师的收入。工厂还能出钱为学校筹办其他的福利事业。工厂的新产品开发也有了资金后盾,先后开发了微形变压器、三相电动机、地球仪等。

时值“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政治上还是运动不断,“批林批孔”余波未退。当时学校的一个革委会副主任几次向校办工厂借款家用遭拒引起心情不爽,与老张、张振庚等校办工厂负责人结下芥蒂。等到处理“双突”分子运动时(双突——突击入党、突击提干),那个革委会副主任私下对他的亲信说,必须要把张体明撵走,否则到时候整个学校都要被他占据。于是,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被鼓动,在张体明头上安上一顶“双突分子”帽子,还开过几次批判会,把张体明赶回了村里。说起来有点可笑,老张早在土改时就入的党,五十年代就是村党支部书记,回到村里照样是支部书记。可是,撵走了老张校办工厂可就不一样了。老张离开工厂时,还留下六七十万元资金,由一位姓张的老师接手。后来搞了交电变包计等教学仪器,但因没有销路而不了了之。

六七十万元的资金在一年内,就零敲碎打很快无影无踪了。从此,校办工厂走向衰落,直至1985年正式停办退出历史舞台。

让勤工俭学活动退出学校不知道是出于何种考虑。其实,让中学有一块用于种植庄稼、蔬菜的园地,让中学生在稼穡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在校办工厂里获得制造产品成功的喜悦,都是培养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可惜被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