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坦砖瓦专业村 | |||||
|
|||||
昔日流传:丁岙杨梅、茶山柑桔、南西垟黄菱、石坦砖瓦。石坦烧出的砖瓦色青质优而闻名。 石坦村共500多户,分南岸、北岸、岩岙3个自然村。坐落水乡塘河地带,山水田资源充足,河道纵横、农田连片,森林植被浓郁。村民素以农耕为业,依靠种水稻、红薯为生。村级曾兴办制茶、榨油、畜牧场、孵坊、彩蛋加工等,经营历史较长的就算烧砖瓦,所以称之砖瓦专业村。 石坦村为何长期办砖瓦厂,砖瓦坯是泱泥加工的,因为田垛宽广,泱泥充足。一是农田水利改造,开凿新河道挖掘大量泱泥,只能提供加工砖瓦;二是河道水沟深浚改造挖掘了泱泥;三是农田平整并圻,高田并矮田挖掘泱泥,有利灌溉供水和连片耕作。 砖瓦烧窑燃料,主要是松毛、草柴,都是外地采购,派出专人到永嘉西楠溪、仁溪、乌牛,青田温溪等地采购,直接船运砖瓦厂埠头。 朱文田与石坦砖瓦厂 20世纪50年代初(建国初期),永强烧砖瓦的老师傅朱文田,为寻找生活出路,带着年幼的儿子落户石坦,率先在石坦北岸三港殿边开办一只土砖窑。 这只土砖窑成为石坦砖瓦厂的前身,朱老师傅带出石坦许多制砖烧窑的农民工,并且学会了烧窑的技能。 1958年,高举“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三面红旗,梧田人民公社诞生,公社接收并兴办石坦砖瓦厂。在三港殿对岸(今菜市场地块)占用14亩土地,建起3只大窑,每窑烧砖瓦8万块(一般6万块砖加2万片瓦),七天出一窑、每月出4窑,每窑耗柴2万多斤。砖的品种有:砖栈、中伦、大伦、坟砖等,最薄的砖栈用于瓦下的倒吸板,较大的脊瓦(长达35厘米,用于屋脊)。当时砖售价分别为每千块砖6元、8元、18元、20元,后来卖至30多元。从业人员多达100余人,工资报酬按劳定级,每月一级10元、二级8.7元、三级7元,最低为5元。 20世纪70年代,按工种记工分计工资,向生产队交钱记工分参加分配口粮。大公社体制下放后,石坦砖瓦厂作为村办(大队)集体企业,财务由村会计、出纳兼任。据石坦南岸村民董阿良回忆,他28岁开始参加做砖,第一年(1977年)全年工资300元,第二年工资780元(交生产队记工分每一分为一角),后来年工资1800元作为最高值。 因为做砖瓦,烧窑担砖担泥劳动强度大,一般一个劳力超过生产队两个劳力的报酬。入窑最吃力,一只窑6个人担砖坯,3个妇女搬砖坯,连烧窑老司10人,从上午开始忙到下午四五点钟,速度算最快,有的窑速度跟不上。 人工做砖瓦的工序:担泥、踏泥、做砖坯(瓦坯)、搬砖(瓦)、担砖等,一般一个人每天做砖坯(标准规格)1200—1500块,快的 1700—2000块,慢的1000左右,甚至几百块。至上世纪80年代初,才使用制砖机压砖坯,每台制砖机的工序为投泥上斗、切砖坯、端砖坯、担砖坯,一台机能抵上手工七八个人,效率大为提高。 石坦砖瓦厂历任负责人有:朱金杰(上庄)、进友(三郎桥)、李阿和(上京)、尤成康、蔡福成、冯学芬等。蔡寿松一直担任管理工作,称内当家,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如买柴等收付,砖瓦出售开票等。 温州半腰桥设制砖场 温州半腰桥至西门粗糠桥河道深浚改造,这条河道大约800多米长,深挖出来的泱泥堆积河岸象“围城墙”,只有制砖瓦加工得以消纳。于是,石坦砖瓦厂于1977年开始在半腰桥设立制砖场,盖搭工棚,建了两只大砖窑,派出30多名制砖工人住在工棚,每10天出一窑,每窑“大伦”砖3万块(每块“大伦”重量3斤),当时销售市场价每千为50元。制砖人员根据各人意愿和家庭情况一年轮换,各人自带口粮(大米)住工棚办食堂蒸饭。第一年为人工制砖,后几年用制砖机(一台),工资报酬按产计酬。据董阿良回忆,他制砖劳力不错,全年工资领到1800元。工场负责人冯学芬,推销员蔡碎弟。当时砖品市场热销,很受建筑单位青睐,直至1982年把河岸堆积的泱泥“吃光”,才结束制砖工场。 农民家庭砖坯场 上世纪60年代,砖瓦市场旺畅,农民利用农忙空隙时间挖泱泥、踏泥、做砖坯,作为一项家庭副业收入。当时石坦村(称状一大队)共12个生产队300多农户,约半数农户中的200多名男女及半劳力,从事砖坯加工。挨家挨户道坦头、屋角头,搭起制砖小工棚。设施很简单,上空挂一片帘子或草席(遮日头),一堆泱泥、一张砖凳、一个砖匣,除了雨天之外,天天上工场。上世纪80年代土地联产承包后,劳力有自主权,制砖的泱泥可从自留地、承包田进行掘泱挖泥。一些田头田角都挖下一个个田井、深坑,有的掘下一米多深。后来人工进行平整填平恢复水稻耕种,有的农户向别的农户掘田买泥制砖坯。家庭加工的砖坯卖给砖瓦厂每千砖坯4〜5元,一人每天加工砖坯1300〜1500块,出手慢的一天只能加工一千块左右。当时农村一个劳力每月160〜200元,是不错的收入。许多家庭依靠砖坯收入建新房、办家当、娶媳妇,还供家庭日常生活开销。家庭砖坯加工,直到周边砖瓦厂都停办了才结束。 十五年“哑巴"砖瓦厂里开口哑巴林颜华(化名王长青),浙江平阳钱库人,有文化且懂事理。建国初期“镇反”运动开始时,他装作“哑巴”出走他乡混迹农村作劳工。 在石坦附近一个地方砖瓦窑做劳工时,烧砖师傅看他勤劳,烧砖瓦很内行,行事又聪明,老师傅就将他带到石坦砖瓦厂做工。这个老师傅就是朱文田,后来一直在石坦砖瓦厂做烧窑老司,并同“哑巴”常在一起。 “哑巴”在石坦砖瓦厂十几年一直老老实实,勤奋做工,砖瓦厂里有人怀疑他到底是真哑巴还是假哑巴。有时看他不像哑巴的样子,有人便问老师傅朱文田:“你看他是真哑巴还是伪装? ”因他在哑巴身边时间长以为最了解,朱说不会是假的吧,会是真的,假的这么长久年不可能的。有时候有人责骂他也不回口。 “哑巴”多年来落户石坦(状一大队),规规矩矩,勤劳熟练地做砖瓦、不露破绽。石坦砖瓦厂是村干部、民兵开会活动的场所,民兵室隔壁是哑巴住的居室,正当“隔墙有耳”。1964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推广“枫桥经验”,发出《关于依靠群众力量,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把大多数四类分子改造成新人的指示》;1965年1月16H ,中共中央又一次推广“枫桥经验”,状一大队(石坦村)组织民兵在大队民兵室学习宣读中央文件。传达对“四类”分子,“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精神时,住在民兵室隔壁的哑巴(林颜华)听到受了感悟,并以为找到了 “救命药”。于是开始开口说话,向砖瓦厂老师傅坦白交代自己历史问题,状一大队党支部将此情况上报,中共温州市委根据省委指示,将林颜华作为“党的政策伟大,感召15年哑巴开口说话”的典型案例处理。 原来,“哑巴”名叫林颜华,改名为“王长青”。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过保长、为国民党反动派卖过力、迫害过群众,解放初期自知罪债难逃,本想逃往台湾,逃至金华因没有《通行证》过不了关而从金华返回。因此装“哑巴”以作劳工混日子,其表现勤劳听话,得到烧砖瓦老司的赏识,在石坦砖瓦厂当了 15年的“哑巴”。当党的政策感召他开口后,当地与他的老家取得联系,由其家人妻子、儿子接他回家,文化大革命期间返回原籍。如今“哑巴”在石坦砖瓦厂开口,留下一大传闻。 |
|||||
昔日流传:丁岙杨梅、茶山柑桔、南西垟黄菱、石坦砖瓦。石坦烧出的砖瓦色青质优而闻名。 石坦村共500多户,分南岸、北岸、岩岙3个自然村。坐落水乡塘河地带,山水田资源充足,河道纵横、农田连片,森林植被浓郁。村民素以农耕为业,依靠种水稻、红薯为生。村级曾兴办制茶、榨油、畜牧场、孵坊、彩蛋加工等,经营历史较长的就算烧砖瓦,所以称之砖瓦专业村。 石坦村为何长期办砖瓦厂,砖瓦坯是泱泥加工的,因为田垛宽广,泱泥充足。一是农田水利改造,开凿新河道挖掘大量泱泥,只能提供加工砖瓦;二是河道水沟深浚改造挖掘了泱泥;三是农田平整并圻,高田并矮田挖掘泱泥,有利灌溉供水和连片耕作。 砖瓦烧窑燃料,主要是松毛、草柴,都是外地采购,派出专人到永嘉西楠溪、仁溪、乌牛,青田温溪等地采购,直接船运砖瓦厂埠头。 朱文田与石坦砖瓦厂 20世纪50年代初(建国初期),永强烧砖瓦的老师傅朱文田,为寻找生活出路,带着年幼的儿子落户石坦,率先在石坦北岸三港殿边开办一只土砖窑。 这只土砖窑成为石坦砖瓦厂的前身,朱老师傅带出石坦许多制砖烧窑的农民工,并且学会了烧窑的技能。 1958年,高举“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三面红旗,梧田人民公社诞生,公社接收并兴办石坦砖瓦厂。在三港殿对岸(今菜市场地块)占用14亩土地,建起3只大窑,每窑烧砖瓦8万块(一般6万块砖加2万片瓦),七天出一窑、每月出4窑,每窑耗柴2万多斤。砖的品种有:砖栈、中伦、大伦、坟砖等,最薄的砖栈用于瓦下的倒吸板,较大的脊瓦(长达35厘米,用于屋脊)。当时砖售价分别为每千块砖6元、8元、18元、20元,后来卖至30多元。从业人员多达100余人,工资报酬按劳定级,每月一级10元、二级8.7元、三级7元,最低为5元。 20世纪70年代,按工种记工分计工资,向生产队交钱记工分参加分配口粮。大公社体制下放后,石坦砖瓦厂作为村办(大队)集体企业,财务由村会计、出纳兼任。据石坦南岸村民董阿良回忆,他28岁开始参加做砖,第一年(1977年)全年工资300元,第二年工资780元(交生产队记工分每一分为一角),后来年工资1800元作为最高值。 因为做砖瓦,烧窑担砖担泥劳动强度大,一般一个劳力超过生产队两个劳力的报酬。入窑最吃力,一只窑6个人担砖坯,3个妇女搬砖坯,连烧窑老司10人,从上午开始忙到下午四五点钟,速度算最快,有的窑速度跟不上。 人工做砖瓦的工序:担泥、踏泥、做砖坯(瓦坯)、搬砖(瓦)、担砖等,一般一个人每天做砖坯(标准规格)1200—1500块,快的 1700—2000块,慢的1000左右,甚至几百块。至上世纪80年代初,才使用制砖机压砖坯,每台制砖机的工序为投泥上斗、切砖坯、端砖坯、担砖坯,一台机能抵上手工七八个人,效率大为提高。 石坦砖瓦厂历任负责人有:朱金杰(上庄)、进友(三郎桥)、李阿和(上京)、尤成康、蔡福成、冯学芬等。蔡寿松一直担任管理工作,称内当家,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如买柴等收付,砖瓦出售开票等。 温州半腰桥设制砖场 温州半腰桥至西门粗糠桥河道深浚改造,这条河道大约800多米长,深挖出来的泱泥堆积河岸象“围城墙”,只有制砖瓦加工得以消纳。于是,石坦砖瓦厂于1977年开始在半腰桥设立制砖场,盖搭工棚,建了两只大砖窑,派出30多名制砖工人住在工棚,每10天出一窑,每窑“大伦”砖3万块(每块“大伦”重量3斤),当时销售市场价每千为50元。制砖人员根据各人意愿和家庭情况一年轮换,各人自带口粮(大米)住工棚办食堂蒸饭。第一年为人工制砖,后几年用制砖机(一台),工资报酬按产计酬。据董阿良回忆,他制砖劳力不错,全年工资领到1800元。工场负责人冯学芬,推销员蔡碎弟。当时砖品市场热销,很受建筑单位青睐,直至1982年把河岸堆积的泱泥“吃光”,才结束制砖工场。 农民家庭砖坯场 上世纪60年代,砖瓦市场旺畅,农民利用农忙空隙时间挖泱泥、踏泥、做砖坯,作为一项家庭副业收入。当时石坦村(称状一大队)共12个生产队300多农户,约半数农户中的200多名男女及半劳力,从事砖坯加工。挨家挨户道坦头、屋角头,搭起制砖小工棚。设施很简单,上空挂一片帘子或草席(遮日头),一堆泱泥、一张砖凳、一个砖匣,除了雨天之外,天天上工场。上世纪80年代土地联产承包后,劳力有自主权,制砖的泱泥可从自留地、承包田进行掘泱挖泥。一些田头田角都挖下一个个田井、深坑,有的掘下一米多深。后来人工进行平整填平恢复水稻耕种,有的农户向别的农户掘田买泥制砖坯。家庭加工的砖坯卖给砖瓦厂每千砖坯4〜5元,一人每天加工砖坯1300〜1500块,出手慢的一天只能加工一千块左右。当时农村一个劳力每月160〜200元,是不错的收入。许多家庭依靠砖坯收入建新房、办家当、娶媳妇,还供家庭日常生活开销。家庭砖坯加工,直到周边砖瓦厂都停办了才结束。 十五年“哑巴"砖瓦厂里开口哑巴林颜华(化名王长青),浙江平阳钱库人,有文化且懂事理。建国初期“镇反”运动开始时,他装作“哑巴”出走他乡混迹农村作劳工。 在石坦附近一个地方砖瓦窑做劳工时,烧砖师傅看他勤劳,烧砖瓦很内行,行事又聪明,老师傅就将他带到石坦砖瓦厂做工。这个老师傅就是朱文田,后来一直在石坦砖瓦厂做烧窑老司,并同“哑巴”常在一起。 “哑巴”在石坦砖瓦厂十几年一直老老实实,勤奋做工,砖瓦厂里有人怀疑他到底是真哑巴还是假哑巴。有时看他不像哑巴的样子,有人便问老师傅朱文田:“你看他是真哑巴还是伪装? ”因他在哑巴身边时间长以为最了解,朱说不会是假的吧,会是真的,假的这么长久年不可能的。有时候有人责骂他也不回口。 “哑巴”多年来落户石坦(状一大队),规规矩矩,勤劳熟练地做砖瓦、不露破绽。石坦砖瓦厂是村干部、民兵开会活动的场所,民兵室隔壁是哑巴住的居室,正当“隔墙有耳”。1964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推广“枫桥经验”,发出《关于依靠群众力量,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把大多数四类分子改造成新人的指示》;1965年1月16H ,中共中央又一次推广“枫桥经验”,状一大队(石坦村)组织民兵在大队民兵室学习宣读中央文件。传达对“四类”分子,“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精神时,住在民兵室隔壁的哑巴(林颜华)听到受了感悟,并以为找到了 “救命药”。于是开始开口说话,向砖瓦厂老师傅坦白交代自己历史问题,状一大队党支部将此情况上报,中共温州市委根据省委指示,将林颜华作为“党的政策伟大,感召15年哑巴开口说话”的典型案例处理。 原来,“哑巴”名叫林颜华,改名为“王长青”。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过保长、为国民党反动派卖过力、迫害过群众,解放初期自知罪债难逃,本想逃往台湾,逃至金华因没有《通行证》过不了关而从金华返回。因此装“哑巴”以作劳工混日子,其表现勤劳听话,得到烧砖瓦老司的赏识,在石坦砖瓦厂当了 15年的“哑巴”。当党的政策感召他开口后,当地与他的老家取得联系,由其家人妻子、儿子接他回家,文化大革命期间返回原籍。如今“哑巴”在石坦砖瓦厂开口,留下一大传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