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龙湾 > 乡土龙湾
难忘的回忆
发布日期:2024-01-16 11:15:35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王国华 字体:[ ]

永强供电公司成立55周年时,要在电业大厦建立文化展示厅,并请我们老同志座谈交流,畅谈过去的经历。50多年过去了,那一幕幕难忘的画面依然停留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永久的记忆。

1955年,我刚满16岁,就替父参加天河、丰台水库的筑大坝义务劳动,共3个工期(每个工期10天),主要是挑泥、捡草根、填泥打夯。还参加库区移民房屋拆迁、废木料搬运等工作。那时挑泥的按每担一张票计算,我看到有个力气大的人,一次就挑6畚箕,他得6张票,捡草根、打夯、填泥以每天记工,运旧木料由指挥部人员批好工数,由民工运到移民点后记工。

工地工棚是用茅竹稻草建成,以村为单位,一个大工棚以供民工歇宿。每人须备足10天伙食,带去的粮食大多数是番薯干,只有少量大米,煮成饭不像饭、粥不像粥,每日三餐仅此而已,再带点虾皮、咸菜、小带鱼等当菜配。1957年我在建新大队,1958年调入永强公社任通讯员。当时,温州市委桑晓庭副书记经常到白水指导水库建设。

白水电站落成典礼时,温州市委桑晓庭、永强区委周福恒、汪德夫、缪国光、郑日铭等人负责组织指挥,卢祝华、王达生和我负责接待,安排中餐酒席。印象比较深的是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将军曾来电站视察。参加典礼时,傅部长年纪较大,满头白发、胡须又长又白,手执拐杖。参观白水电站时曾拍拍当时发电人员王秀英肩膀,问她多大年纪,在这里好吗等等。王秀英对傅部长的亲切关心表示敬意,并一一作了回答。参观完了后,我和几个人护送傅部长到永中东站,等候专车接送。无意中来了一个小女孩,傅部长用拐杖指指,问小女孩几岁、念书了吗?小女孩笑着简短说了几句就跑开了。参加发电典礼的还有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甫、省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副书记桑晓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则成等,一起陪同的永强区委有周福恒、汪德夫、缪国光、郑日铭等领导。

典礼结束后,永强区委、公社各办中餐酒食十多桌,有四大盘、全鸡全鸭十大热菜,大部分热菜冷盘未动过筷就退还给永强菜馆店。小餐是糯米、绿豆粥加白糖,假座沧头上坐西朝东的农村食堂。当时永强区委秘书卢祝华先生写了一首赞永强电气化建设的打油诗:美人瀑布换新装,大罗山下放光芒,点灯不用油,唱歌不用喉,耕田不用牛。

1959年,我年纪虽小,对永强电气化建设很感兴趣,两次打报告要求调动工作,开始区委调我担任区文书,三个月后再要求,才同意我调入永强电站工作(当时白水电站)。

那年电站领导派王国荣和我到市标准计量所电气计量学习班培训三个月。结束后,省水利厅要各市、县水利局指派人员,保送到浙江电专(四年制)读书。经考核我作为调干生身份保送浙江电专电气专业班(601班)学习,也是电站第一个调干生。学校原设在杭州,后到新安江发电厂工地,大部分时间在工棚(教室、宿舍)度过。两年后,因学校停办,我也回到原单位白水电站工作。

回来后,开始在白水发电车间工作。该电站装机480KW,当时农村照明、工业用量很少,总共只有250KW左右。永强制糖厂建成后,电动机容量大,每次糖厂开工生产,给480KW发电机冲击很大,我们发电车间配电人员紧张工作,调节好水量,才能稳定供电,满足糖厂用电需求。

当时永强供区没有修理电器设备的地方,变压器烧坏都要运到温州去修。为了适应电力发展需要,电站建立了修配车间,起初由王国荣等人负责,以后王孝华过来,我也调入,并聘请邹寿年老师担任技术指导,负责配变修理。再后来,孙昌年、郑仁允、季明光等人相继调入。

那时永强没有电机修理工,农村抽水、米厂、工业电动机烧坏,都到修配车间修理,配电变压器不论20KVA或500KVA,全部由修配车间修理解决。有一次480kW、250kW发电机被雷击烧坏要大修,上海电机厂出480kW发电机组线圈图纸一副,由我们自行制作线圈并担任全过程修理工作。以前有一次480kW发电机被雷击坏,是邀请上海电机厂二位女师傅来帮助指导修理。对于三相单相电度表核验,当初没有校验设备,用土办法以安倍表、电压表、手表(计时间)三者合一校验电表。

1962—1965年间,永强白水电站进行技术考核,评技术等级,考试主考官由温州供电公司刘永发工程师担任,考试范围:内外线、上杆、仪表校验、铝线对接、安全理论等。评为甲级有郑仁允,乙级有我和王国荣、季明光、卢祝康、孔儒全、姜方清、孙昌年等8人,还有10多人评为丙级。

1972年,天河电站开工建设,装机容量500千瓦,天河电站总体设计由温州水电设计院缪平工程师担任,还邀请缪平工程师担任安装现场技术指导,水轮机、配电柜等全部由我们自行安装。担任安装的技术人员有郭洪文、王国华、叶品文、朱才喜、黄美庆、郑绵煜、孙昌年等人。

我在电站数十年,有几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变压器、发电机组、配电柜、水轮机运送过程相当艰难。发电机组、变压器、配电柜、水轮机等都是广大职工自己运送的,永中到白水郑宅,天河司前当时还没有车路,只好从一条大木船为运送工具。永强粮管所码头到郑宅大家要用力拉动下船至上岸。上岸后,将铁板铺好垫好几根铁管子,大家一起用力拉动前进,一部分人从后面推,反复辗转,一节节向前拉动。过桥时,桥下先打下木桩,铺好跳板过桥,大家干得很辛苦。一次运送设备需两三天才完成。白水、天河电站发电机、水轮机、配电柜,我都参加运送。

白水电站压力筒管从山顶下去,有一段原来用木制成的筒管,用铁箍加固,木制压力筒管有时被水势击出。水势冲出几十米高,配电人员必须利用中午(11〜13时)休息时间,突击抢修。我好几次跟邵三娒老师,上山(300〜400米处)抢修。带去铁榔头、铁扁凿、石棉、牛油等工具,在击出点像造船厂老师修船一样,把木筒击出缝处,用石棉、牛油填好。当时我胆小,上山力不从心,战战兢兢地扶着压力管道一步一步上山。我和邵三媳老师为赶在一点钟发电前修好拼命干,抢修实在很艰苦。

我们还帮助山区水电事业发展。1965年间,泽雅区上村大队发展小型水电事业,当时瓯海县水电局要永强电站指派二位技工到泽雅区上村帮助安装一台40kW水轮发电机组。电站指派本人和孙昌年老师,邀请温州通用机械厂周巨榜老师,泽雅电站一位老师,(由时间长久姓名记不清)共四位老师。我和孙昌年负责配电柜、变压器、发电机接线安装及安全送供电。周巨榜负责水轮机、发电机组安装、泽雅电站老师负责低压线路,共安装20天才完成安装任务。上村大队对我们招待很好,早、中、晚餐安排在泽雅区公所食堂(原永强区委书记、后调泽雅任区委任书记的周福恒多次对我们慰问及共同就餐)。住泽雅旅馆、每晚8时左右招待夜餐,有泽雅农家自酿老酒、牛肉、鲜白豆、冬笋、溪鱼等食用品。完工后,泽雅区领导及上村大队领导与村民对我们安装时间责任心强给予高度好评,还送来奖旗和礼品。

1972年,瓯海区水电局在三溪区坑口塘电站、举办泽雅、藤桥、三溪西部山区小型水电站电工培训班,参加学习人员约50人。水电局要永强电站指派两位老师,当时电站领导派我和张启华、坑口塘电站邹老师、三溪电站一位老师共人参加,负责人由水电局副局长李春辉担任。张启华老师负责发电一次理论、低压线路安全送供电教学,我负责电工基础理论、发电机、变压器、电动机基础知识、配电柜二次动作知识教学。结业后,水电局李副局长对我站予以高度评价,还多次要求我们对西部山区小型水电合作指导。

永强电站已走过了 55年风雨历程,但那种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团结创新的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公司最好的精神财富,成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难忘的回忆

发布日期:2024-01-16 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字体:[ ]

永强供电公司成立55周年时,要在电业大厦建立文化展示厅,并请我们老同志座谈交流,畅谈过去的经历。50多年过去了,那一幕幕难忘的画面依然停留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永久的记忆。

1955年,我刚满16岁,就替父参加天河、丰台水库的筑大坝义务劳动,共3个工期(每个工期10天),主要是挑泥、捡草根、填泥打夯。还参加库区移民房屋拆迁、废木料搬运等工作。那时挑泥的按每担一张票计算,我看到有个力气大的人,一次就挑6畚箕,他得6张票,捡草根、打夯、填泥以每天记工,运旧木料由指挥部人员批好工数,由民工运到移民点后记工。

工地工棚是用茅竹稻草建成,以村为单位,一个大工棚以供民工歇宿。每人须备足10天伙食,带去的粮食大多数是番薯干,只有少量大米,煮成饭不像饭、粥不像粥,每日三餐仅此而已,再带点虾皮、咸菜、小带鱼等当菜配。1957年我在建新大队,1958年调入永强公社任通讯员。当时,温州市委桑晓庭副书记经常到白水指导水库建设。

白水电站落成典礼时,温州市委桑晓庭、永强区委周福恒、汪德夫、缪国光、郑日铭等人负责组织指挥,卢祝华、王达生和我负责接待,安排中餐酒席。印象比较深的是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将军曾来电站视察。参加典礼时,傅部长年纪较大,满头白发、胡须又长又白,手执拐杖。参观白水电站时曾拍拍当时发电人员王秀英肩膀,问她多大年纪,在这里好吗等等。王秀英对傅部长的亲切关心表示敬意,并一一作了回答。参观完了后,我和几个人护送傅部长到永中东站,等候专车接送。无意中来了一个小女孩,傅部长用拐杖指指,问小女孩几岁、念书了吗?小女孩笑着简短说了几句就跑开了。参加发电典礼的还有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甫、省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副书记桑晓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则成等,一起陪同的永强区委有周福恒、汪德夫、缪国光、郑日铭等领导。

典礼结束后,永强区委、公社各办中餐酒食十多桌,有四大盘、全鸡全鸭十大热菜,大部分热菜冷盘未动过筷就退还给永强菜馆店。小餐是糯米、绿豆粥加白糖,假座沧头上坐西朝东的农村食堂。当时永强区委秘书卢祝华先生写了一首赞永强电气化建设的打油诗:美人瀑布换新装,大罗山下放光芒,点灯不用油,唱歌不用喉,耕田不用牛。

1959年,我年纪虽小,对永强电气化建设很感兴趣,两次打报告要求调动工作,开始区委调我担任区文书,三个月后再要求,才同意我调入永强电站工作(当时白水电站)。

那年电站领导派王国荣和我到市标准计量所电气计量学习班培训三个月。结束后,省水利厅要各市、县水利局指派人员,保送到浙江电专(四年制)读书。经考核我作为调干生身份保送浙江电专电气专业班(601班)学习,也是电站第一个调干生。学校原设在杭州,后到新安江发电厂工地,大部分时间在工棚(教室、宿舍)度过。两年后,因学校停办,我也回到原单位白水电站工作。

回来后,开始在白水发电车间工作。该电站装机480KW,当时农村照明、工业用量很少,总共只有250KW左右。永强制糖厂建成后,电动机容量大,每次糖厂开工生产,给480KW发电机冲击很大,我们发电车间配电人员紧张工作,调节好水量,才能稳定供电,满足糖厂用电需求。

当时永强供区没有修理电器设备的地方,变压器烧坏都要运到温州去修。为了适应电力发展需要,电站建立了修配车间,起初由王国荣等人负责,以后王孝华过来,我也调入,并聘请邹寿年老师担任技术指导,负责配变修理。再后来,孙昌年、郑仁允、季明光等人相继调入。

那时永强没有电机修理工,农村抽水、米厂、工业电动机烧坏,都到修配车间修理,配电变压器不论20KVA或500KVA,全部由修配车间修理解决。有一次480kW、250kW发电机被雷击烧坏要大修,上海电机厂出480kW发电机组线圈图纸一副,由我们自行制作线圈并担任全过程修理工作。以前有一次480kW发电机被雷击坏,是邀请上海电机厂二位女师傅来帮助指导修理。对于三相单相电度表核验,当初没有校验设备,用土办法以安倍表、电压表、手表(计时间)三者合一校验电表。

1962—1965年间,永强白水电站进行技术考核,评技术等级,考试主考官由温州供电公司刘永发工程师担任,考试范围:内外线、上杆、仪表校验、铝线对接、安全理论等。评为甲级有郑仁允,乙级有我和王国荣、季明光、卢祝康、孔儒全、姜方清、孙昌年等8人,还有10多人评为丙级。

1972年,天河电站开工建设,装机容量500千瓦,天河电站总体设计由温州水电设计院缪平工程师担任,还邀请缪平工程师担任安装现场技术指导,水轮机、配电柜等全部由我们自行安装。担任安装的技术人员有郭洪文、王国华、叶品文、朱才喜、黄美庆、郑绵煜、孙昌年等人。

我在电站数十年,有几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变压器、发电机组、配电柜、水轮机运送过程相当艰难。发电机组、变压器、配电柜、水轮机等都是广大职工自己运送的,永中到白水郑宅,天河司前当时还没有车路,只好从一条大木船为运送工具。永强粮管所码头到郑宅大家要用力拉动下船至上岸。上岸后,将铁板铺好垫好几根铁管子,大家一起用力拉动前进,一部分人从后面推,反复辗转,一节节向前拉动。过桥时,桥下先打下木桩,铺好跳板过桥,大家干得很辛苦。一次运送设备需两三天才完成。白水、天河电站发电机、水轮机、配电柜,我都参加运送。

白水电站压力筒管从山顶下去,有一段原来用木制成的筒管,用铁箍加固,木制压力筒管有时被水势击出。水势冲出几十米高,配电人员必须利用中午(11〜13时)休息时间,突击抢修。我好几次跟邵三娒老师,上山(300〜400米处)抢修。带去铁榔头、铁扁凿、石棉、牛油等工具,在击出点像造船厂老师修船一样,把木筒击出缝处,用石棉、牛油填好。当时我胆小,上山力不从心,战战兢兢地扶着压力管道一步一步上山。我和邵三媳老师为赶在一点钟发电前修好拼命干,抢修实在很艰苦。

我们还帮助山区水电事业发展。1965年间,泽雅区上村大队发展小型水电事业,当时瓯海县水电局要永强电站指派二位技工到泽雅区上村帮助安装一台40kW水轮发电机组。电站指派本人和孙昌年老师,邀请温州通用机械厂周巨榜老师,泽雅电站一位老师,(由时间长久姓名记不清)共四位老师。我和孙昌年负责配电柜、变压器、发电机接线安装及安全送供电。周巨榜负责水轮机、发电机组安装、泽雅电站老师负责低压线路,共安装20天才完成安装任务。上村大队对我们招待很好,早、中、晚餐安排在泽雅区公所食堂(原永强区委书记、后调泽雅任区委任书记的周福恒多次对我们慰问及共同就餐)。住泽雅旅馆、每晚8时左右招待夜餐,有泽雅农家自酿老酒、牛肉、鲜白豆、冬笋、溪鱼等食用品。完工后,泽雅区领导及上村大队领导与村民对我们安装时间责任心强给予高度好评,还送来奖旗和礼品。

1972年,瓯海区水电局在三溪区坑口塘电站、举办泽雅、藤桥、三溪西部山区小型水电站电工培训班,参加学习人员约50人。水电局要永强电站指派两位老师,当时电站领导派我和张启华、坑口塘电站邹老师、三溪电站一位老师共人参加,负责人由水电局副局长李春辉担任。张启华老师负责发电一次理论、低压线路安全送供电教学,我负责电工基础理论、发电机、变压器、电动机基础知识、配电柜二次动作知识教学。结业后,水电局李副局长对我站予以高度评价,还多次要求我们对西部山区小型水电合作指导。

永强电站已走过了 55年风雨历程,但那种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团结创新的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公司最好的精神财富,成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