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龙湾 > 乡土龙湾
《龙湾副业》的人文价值
发布日期:2024-01-16 10:09:00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王 锷 字体:[ ]

副业,是农耕社会的产物,是农家在完成农业生产之外附带经营的产业。龙湾地处瓯江口畔,东临大海,西枕罗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生活在这片“神奇” 土地的先民,凭胆识,靠智慧,有创意地演绎出多彩多姿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副业,构成以农唱主角,兼谋副业的多元经济格局。龙湾民众在践行副业所折射出来的坚毅精神与聪明才智,是一笔十分丰厚的文化遗产,值得传承与弘扬。笔者在采编龙湾副业的过程中,被民众拼搏精神与创造伟力所感动,心中升腾无限的敬畏感,促使我对龙湾副业的人文精神作初步探索。

一、冒险敢闯,彰显拼搏之伟力

纵观龙湾捕捞副业,深与大海结缘。面对大海风浪,要是没有强悍敢闯精神,那就别去碰触波涛。区境永兴水潭“捉岩头”的从业者,就是敢于冒险的弄潮人、生活的强者。为了采捕贝类海鲜,驾小舟登上岛岩海礁,攀悬于陡崖峭壁之上,稍有不慎落水,就被浪涛卷走。据记载,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村民因“捉岩头”而丧生计十余人。尽管险象如此,但水潭渔民并未因噎废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凭这敢斗敢闯风浪的胆识,世世代代延续“捉岩头”副业,鼎盛期全村有上百人操此作业,乐此不疲。永兴的“板鱼”捞作,偏要选择6~8月间,利用过境台风前后7~ 10级大风,海涂潮水混浊,操作者潜入齐肩潮水,借风浪拍打致鱼儿昏晕之机,推捕鱼儿,其凶险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可永兴的“板鱼”者,就具敢闯品质,勇与凶险的海浪“叫板”,充分

显示“板鱼”者敢于拼搏之伟力。类似这般“凶险”副业,还有“下埒街推虾”、“七甲置网”、“宁村虾沪”等。

二、抱团协作,展现重义轻利风尚

大凡“抱团协作”的作业,就是一个小集体大力协同的副业。舍此,这一捞作的副业,就无法有序操作,更遑论收获。永兴小塘村的“合鱼”,就是抱团协作的典型实例。“合鱼”作业集体,须有60—70人参与,相聚约定地段涂面,领头人(一般年轻强壮者)在前头,年长者居后,中间可自由选定,组成一个严密纵队。领头人涉水齐胸时方向弯转,后者跟随转弯,最后几个站于浅水处不走动。待潮水满至众人半腰时,领头者高呼“放网”,大家将推祭(捕鱼工具)潜插水底,并向上合围,直抵浅水处,众人同时举寮竿,鱼虾被落入簝内。于此反复操作,直至满载而归。当日,按参捕人员实数“分红”,不论体能强弱,抑或年纪长幼,一视同仁,机会均等,凸显“重义轻利”之要义。沙城大郎桥“抬鱼”,亦讲究集体协同。该作业一般须14 — 20人组合为一个“抬鱼”班组,推选一名有经验者当指挥,选择长沥或小河道,人员布列两岸,分前头、中间、后头一字排开,向相推进。前后两头先推举,将鱼儿趋至中间;中间推举稍慢,然后大家同时抬举起网,鱼儿大多落入中间“稠网”内。为求均衡,抬鱼者前、中、后位置经常调换,让参捕者“收获”不差上下。类似这种“抱团”作业,还有“七甲挈捕踏”等等,折射出操作者具有“重义轻利”的风尚与品质。

三、引进境外作业,凸显虚心好学精神

瑶溪镇四十亩村落捉蜡脾,为民国期间村民陈敬庆外出福建受“巧捕”蜡蚱启发,率先于四十亩编织“蔑篓”诱捕蜡脾获得成功,后又于涂面巧构“假洞”捕捉蠅i脾又告功成。随后,村民起而效仿,以致后陈至黄石浦沿江滩涂,“假洞”遍地,一户多者可构筑100-200个假洞,日捕量约10公斤(两个潮水),使不少从业者成为殷富人家。区境的拢壳业,也是从境外学得的。上世纪50年后期,海滨宁村西门砺灰厂,在浦口(蓝田)设有经营处,目睹乐清拢壳业火旺,就虚心向乐清拢壳业主讨教,效仿“拢壳”活计,生意也十分红火。沙南村亦善捕“商机”,紧跟效仿,发展至十多艘木机动船,形成一定规模“拢壳”大军,源源不断为永强片上百座砺灰提供壳料,为当地民房建筑的兴起,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依习性定策略,折射聪明才智品格

永中城北下六宅的“钓白龙”,相传明代该地一位王氏先祖患烂脚痼疾,常至河埠头洗脚,荡动水波却引来众多“白龙”,于是就萌生“钓白龙”初衷。这是基于“白龙”常在浅水层觅食之习性而制定“钓”的策略,以致成为名闻远近的“副业”品牌。海城中星村的“窗鳗沥”捕法,也是抓住鳍鳗喜蛰息沥槽沟底习性,投其所好,巧构沟沥,智捕錨鳗,被乡间传为佳话。龙湾民众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善于洞察渔类不同习性,有针对性制定形式多样的捕捞方法与策略。黄石三十亩的“百袋网”捕捞,网页状如“板嶂”,下置众多小网袋,顺潮拖捕,就是抓住鱼类“逆游”习性,即使随流而走的鱼儿,一碰触网页,又反向蹿人网袋中,“百袋”捕法,岂不是十分机敏之举吗?

海滨沙村的掘斓鮒,也是充分掌握斓鮒的习性——常栖息于14℃— 30℃水温涂滩的洞穴。其孔道一般有2个以上孔口,一个是正孔口,为出入要道;另一个是后孔口,为畅通水流及空气。洞穴孔道不太规则,一般呈“Y”型或“U”型。根据斓鮒的习性及其时令季节,乡民们创造性地衍生出“掘斓鮒”“扎斓鮒”“赶捕斓鮒”“灯照捕斓鮒”“踏捕斓鮒”等多种捕法,充分折射从业者的聪明才智品格。

农耕时代的龙湾副业,洋洋大观,其捕捉方法或生产方式,五花八门,难尽其详。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推进、海洋资源的萎缩及环境污染等因素,龙湾众多副业被逼至消亡的境地,仅存人们的记忆。但是,龙湾副业所折射出来的人文品格与精神价值,已深深融入龙湾民众的血液中,不管在当今社会的行业中还是在久远的未来,必将散发出璀璨的光辉。


《龙湾副业》的人文价值

发布日期:2024-01-16 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字体:[ ]

副业,是农耕社会的产物,是农家在完成农业生产之外附带经营的产业。龙湾地处瓯江口畔,东临大海,西枕罗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生活在这片“神奇” 土地的先民,凭胆识,靠智慧,有创意地演绎出多彩多姿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副业,构成以农唱主角,兼谋副业的多元经济格局。龙湾民众在践行副业所折射出来的坚毅精神与聪明才智,是一笔十分丰厚的文化遗产,值得传承与弘扬。笔者在采编龙湾副业的过程中,被民众拼搏精神与创造伟力所感动,心中升腾无限的敬畏感,促使我对龙湾副业的人文精神作初步探索。

一、冒险敢闯,彰显拼搏之伟力

纵观龙湾捕捞副业,深与大海结缘。面对大海风浪,要是没有强悍敢闯精神,那就别去碰触波涛。区境永兴水潭“捉岩头”的从业者,就是敢于冒险的弄潮人、生活的强者。为了采捕贝类海鲜,驾小舟登上岛岩海礁,攀悬于陡崖峭壁之上,稍有不慎落水,就被浪涛卷走。据记载,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村民因“捉岩头”而丧生计十余人。尽管险象如此,但水潭渔民并未因噎废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凭这敢斗敢闯风浪的胆识,世世代代延续“捉岩头”副业,鼎盛期全村有上百人操此作业,乐此不疲。永兴的“板鱼”捞作,偏要选择6~8月间,利用过境台风前后7~ 10级大风,海涂潮水混浊,操作者潜入齐肩潮水,借风浪拍打致鱼儿昏晕之机,推捕鱼儿,其凶险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可永兴的“板鱼”者,就具敢闯品质,勇与凶险的海浪“叫板”,充分

显示“板鱼”者敢于拼搏之伟力。类似这般“凶险”副业,还有“下埒街推虾”、“七甲置网”、“宁村虾沪”等。

二、抱团协作,展现重义轻利风尚

大凡“抱团协作”的作业,就是一个小集体大力协同的副业。舍此,这一捞作的副业,就无法有序操作,更遑论收获。永兴小塘村的“合鱼”,就是抱团协作的典型实例。“合鱼”作业集体,须有60—70人参与,相聚约定地段涂面,领头人(一般年轻强壮者)在前头,年长者居后,中间可自由选定,组成一个严密纵队。领头人涉水齐胸时方向弯转,后者跟随转弯,最后几个站于浅水处不走动。待潮水满至众人半腰时,领头者高呼“放网”,大家将推祭(捕鱼工具)潜插水底,并向上合围,直抵浅水处,众人同时举寮竿,鱼虾被落入簝内。于此反复操作,直至满载而归。当日,按参捕人员实数“分红”,不论体能强弱,抑或年纪长幼,一视同仁,机会均等,凸显“重义轻利”之要义。沙城大郎桥“抬鱼”,亦讲究集体协同。该作业一般须14 — 20人组合为一个“抬鱼”班组,推选一名有经验者当指挥,选择长沥或小河道,人员布列两岸,分前头、中间、后头一字排开,向相推进。前后两头先推举,将鱼儿趋至中间;中间推举稍慢,然后大家同时抬举起网,鱼儿大多落入中间“稠网”内。为求均衡,抬鱼者前、中、后位置经常调换,让参捕者“收获”不差上下。类似这种“抱团”作业,还有“七甲挈捕踏”等等,折射出操作者具有“重义轻利”的风尚与品质。

三、引进境外作业,凸显虚心好学精神

瑶溪镇四十亩村落捉蜡脾,为民国期间村民陈敬庆外出福建受“巧捕”蜡蚱启发,率先于四十亩编织“蔑篓”诱捕蜡脾获得成功,后又于涂面巧构“假洞”捕捉蠅i脾又告功成。随后,村民起而效仿,以致后陈至黄石浦沿江滩涂,“假洞”遍地,一户多者可构筑100-200个假洞,日捕量约10公斤(两个潮水),使不少从业者成为殷富人家。区境的拢壳业,也是从境外学得的。上世纪50年后期,海滨宁村西门砺灰厂,在浦口(蓝田)设有经营处,目睹乐清拢壳业火旺,就虚心向乐清拢壳业主讨教,效仿“拢壳”活计,生意也十分红火。沙南村亦善捕“商机”,紧跟效仿,发展至十多艘木机动船,形成一定规模“拢壳”大军,源源不断为永强片上百座砺灰提供壳料,为当地民房建筑的兴起,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依习性定策略,折射聪明才智品格

永中城北下六宅的“钓白龙”,相传明代该地一位王氏先祖患烂脚痼疾,常至河埠头洗脚,荡动水波却引来众多“白龙”,于是就萌生“钓白龙”初衷。这是基于“白龙”常在浅水层觅食之习性而制定“钓”的策略,以致成为名闻远近的“副业”品牌。海城中星村的“窗鳗沥”捕法,也是抓住鳍鳗喜蛰息沥槽沟底习性,投其所好,巧构沟沥,智捕錨鳗,被乡间传为佳话。龙湾民众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善于洞察渔类不同习性,有针对性制定形式多样的捕捞方法与策略。黄石三十亩的“百袋网”捕捞,网页状如“板嶂”,下置众多小网袋,顺潮拖捕,就是抓住鱼类“逆游”习性,即使随流而走的鱼儿,一碰触网页,又反向蹿人网袋中,“百袋”捕法,岂不是十分机敏之举吗?

海滨沙村的掘斓鮒,也是充分掌握斓鮒的习性——常栖息于14℃— 30℃水温涂滩的洞穴。其孔道一般有2个以上孔口,一个是正孔口,为出入要道;另一个是后孔口,为畅通水流及空气。洞穴孔道不太规则,一般呈“Y”型或“U”型。根据斓鮒的习性及其时令季节,乡民们创造性地衍生出“掘斓鮒”“扎斓鮒”“赶捕斓鮒”“灯照捕斓鮒”“踏捕斓鮒”等多种捕法,充分折射从业者的聪明才智品格。

农耕时代的龙湾副业,洋洋大观,其捕捉方法或生产方式,五花八门,难尽其详。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推进、海洋资源的萎缩及环境污染等因素,龙湾众多副业被逼至消亡的境地,仅存人们的记忆。但是,龙湾副业所折射出来的人文品格与精神价值,已深深融入龙湾民众的血液中,不管在当今社会的行业中还是在久远的未来,必将散发出璀璨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