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宝国安寺千佛塔 | |||||
|
|||||
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经国务院核定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龙湾区的国安寺塔榜上有名。这是龙湾区继永昌堡后第二个“国宝”。据悉,此次,温州共有14项目跻身“国宝”。今天,我们就来探寻这一 “国宝”。 国安寺塔位于大罗山东麓龙湾区瑶溪街道皇呑村,建于北宋年间,因塔壁雕刻有1062尊佛像而得名。最早用千佛形式表达教理的是石窟寺,俗称“千佛洞”。千佛应用塔上,一般在砖石塔出现以后,俗称“千佛塔”,亦称“庄严劫千佛宝塔”、“贤劫千佛宝塔”。国安寺塔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座。 1987年,国安寺塔落架修缮时,出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刻套印画《蚕母》《蚕母》版画的发现,把我国套色版画的历史提早了近2个世纪。千百年来,千佛塔挺拔矫健,像稳重的巨人掩映在绿意盎然的山色里,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诉说着人文历史。 (一) 佛塔,亦称宝塔,是佛教的象征。在古印度最早建塔是为放置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供人们纪念崇拜。塔后来作为高僧的安葬之处成为一种定制,为僧人修塔也成为对他修行的一种褒赏,也由于塔的形象长久矗立,使这些高僧的事迹流传,宣扬了佛教的理念。 佛教很重视形象的崇拜,所造佛像是佛教传播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部分,以此来传播教义,供人们来寄托信俗。塔作为藏有佛真身舍利的物件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为佛的一种象征,被佛教徒们作为“佛”来崇拜,可以说塔与佛的概念在佛教中是不可分割的。佛像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出现在塔的内部和外饰中,更加强了塔的神圣地位。 塔是佛教传法、弘法的象征,是具有特定形式和风格的东方建筑。它起源于印度,梵文stupa,间译作“窣堵坡",梵文Buddha stupa,译作"浮屠"或“浮图”。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岀了 “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佛塔最初用于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舍利,仅是一个半圆冢。佛教传入我国后,它与传统建筑和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孤高挺拔建筑,为佛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佛塔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极大、形式最为多样的一种建筑类型。在历史文化遗迹中,塔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们不仅在文化传承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佛塔本身还体现着高超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特色。遍布我国的上万座佛塔,是古代高层建筑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类型之丰富,远远超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笔端。隋唐以来,建塔蔚然成风,舍利供不应求,于是就“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众宝造作舍利”。或以佛像、佛经、佛画代替。随着金银器皿、瓷器、料器以及砖雕木刻等瘗藏器物的融入,造塔成为宝藏的标志。 早期在寺院的布局中塔占着中心的位置,是整个建筑组群的核心,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后世的大雄宝殿,宋朝以前经常就是这种布局,连大殿都不建,塔是主要的崇拜物。后来,塔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迅速的与中国本土的楼阁相结合,楼阁式塔于明清时代尤为盛行,衍生出了观景塔、风水塔、文峰塔等不同作用和目的的塔。塔开始大规模地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成为镇物、标志或祈福象征。 我国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两汉南北朝时以木塔为主,唐宋时砖石塔得到了发展。按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 塔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形状。塔有实心、空心,单塔、双塔,登塔眺望是我国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等。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 塔一般由塔刹、塔身和地宫三部分组成。塔刹作为表相,保留的是原来的“窣堵坡”。塔身作为主体建筑,体现佛教的至高无上,主要用来供奉佛像。地宫为墓穴形式,用以瘗藏佛祖舍利,供养法器、经卷及信徒施舍的珍宝。塔的造型由早期的半圆冢式、圆冢式,演变为楼阁式、亭台式、密檐式、宝箧印经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建筑平面早期的方形演变为八边形、六边形及圆形。建筑材料由传统夯土,演变为木构、砖石构以至发展应用到陶瓷、琉璃、金属制造。 佛书记载,早在东晋永和年间,“诺诅那与其徒八百众居震见国,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雁荡”。温州吸引许多印度高僧前来结草开山,东瓯文化呈现“先佛后儒”的文化趋向。塔作为佛教产物,自然与寺院有关。早期塔、寺以塔为中心,四周廊院,塔后建殿。接着是寺、塔并列,塔殿左右相对。后来建在寺前、寺后、寺旁,或另建塔院。 温州建塔始于晋代,唐代温州佛塔有建于大中十四年(860)仙岩寺前湖石塔,“八面刻陀罗尼经,历今一千四百年,苔薛不生,宛然如新,真异迹也。”(《东瓯金石志》)清嘉庆《瑞安县志》之仙岩图上标有湖石塔,清康熙《仙岩寺志》也载有此塔。可惜此塔现已不存。 塔是不可多得的景观,往往成为附近标志性的建筑物。自唐以来,温州的商业与造船业非常发达,外销和航运完全依靠温州港。在长期的实践中,船员们发现:船舶白天航行,以江心屿东、西双塔前后并一线为航道,可不致绕道,直达码头。 从塔存的文物来看,塔又具备了贮藏和保护文物作用,对考证历史起了一定的作用。如出土的宋代经文、漆器,对研究温州佛教、造纸、印刷、制漆、雕塑、陶瓷制造、书法艺术和历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它承载着历史、宗教、艺术、哲学、科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媒介。 大罗山佛塔建筑独具魁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凝集书法、绘画、雕刻、塑像诸艺术之精华,是大罗山宗教文化的瑰宝。又塔存文物、经书墨宝,是大罗山宗教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大罗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国安寺千佛塔,亦称国安寺塔或国安寺石塔。它位于龙湾区瑶溪街道皇岙村五峰山东麓国安寺前,系楼阁式青石仿木构建筑。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庚午,1090),八年(癸酉,1093)夏竣工。据1987年落架大修时,发现塔内北宋元祐庚午(1090 )、癸酉(1093 )纪年造碑记,可佐证,该塔建于1090至1093年。千佛塔史籍未有记载,明弘治《温州府志》载:"国安院,在华盖乡,唐乾符四年建。”清光绪《永嘉县志》仅记载:“国安寺,在膺符乡,唐乾符间建。”均未述及此塔。 千佛塔平面呈六边形,九层实心,不能登临,外形瘦长,高18.6米。塔由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台基上置须弥座,须弥座上下袅刻仰覆莲,6面束腰壶门内,剔地起突法雕出形态各异的狮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底层特高,由三部分组成,上、中部分均用素面青石块垒砌,底部置素面平座;下部又分两节,每节塔壁各面均用一块青石板组成。从第二层开始,层层置腰檐,腰檐屋势平缓,出檐雕有筒瓦及瓦脊。翼角有老角梁及子角梁,起翘较少。檐下施斗拱,补间一朵,转角出角拱,均出一跳。都为卷头造,拱头三瓣。各层平座不施斗棋,直接搁于腰檐博脊上。底层倚柱为瓜楞柱,其余各层都是六角形柱。塔的须弥座下置九山八海纹,第三层至第九层平座上也均置九山八海纹。塔顶早毁。1987年落架时,塔残高16.7米,底层面宽1.3米,各层收分不明显,因而塔的立面显得挺拔。 塔壁佛像共有1062尊。浅浮雕,压地起突法。刻工手法娴熟、细腻,线条流畅。塔身各层面青石板上浮雕佛像多尊,除手印各异外,均作肉髻相。分排趺坐于壶门内莲花座或须弥座上,并雕有身光和垂幔。其分布状况如下,底层下部分上节每面12个壶门,横6行,竖2行,内刻一尊佛像;下节西面壶门三,中壶门内刻二佛并坐于莲台上,佛像头部身光,其上饰出纹,联珠纹帐幔。 左、右壶门内刻佛像5尊,均3行,上一尊,中、下各二尊。余各面均横6行,竖3行,雕出18个壶门,内刻一尊佛像。底层佛像共174尊,第二层东、西两面各18个壶门,横6行,竖3行,余4面各24个壶门,横6行,竖4行,壶门内均刻佛像一尊,其132尊。第三层至第九层每层各面18个壶门,横6行,竖3行,壶门内刻一尊佛像,各层均为108尊,总计1062尊。与塔身地宫内碑文“贤劫如来像一千躯,复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分身佛等,盖表法华踊现之缘也”的记载相吻合,故有“千佛塔”之称。 千佛塔庄严挺秀,雕刻优美,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艺术价值。1981年6月11日 ,温州市公布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国安寺石塔名列其中。1989年12月120,国安寺石塔被省政府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22日,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厅、省城乡建设厅划定的龙湾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安寺塔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意见。由于塔身东南角自下而上裂痕明显,部分构件残缺等情况,经浙江省文物局批准落架大修,浙江省和温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拨款修缮,于1987年9月12日始,至9月30日拆至须弥座。1987年复原塔刹,1989年复建副阶周匝。落架修筑时发现碑记均放还塔内原处。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经国务院核定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国安寺塔榜上有名。 (三) 1987年落架时,发现塔心木方形,边长32厘米,置于第五层顶部至塔顶,残高9.6米。自第一层至第五层,塔心中央每层均用砖砌两个大小不一的盒洞。上洞置钱币,壁嵌青石碑。下洞堆放佛像残件等宗教物体。余塔心材料,第六层至第九层用第一层下部分用砖层层错落平砌,砖长28,宽9.5,厚6厘米。第一层上、中部分为青石块垒砌,其余各层塔心材料均用不规则块石、断砖、黄泥填塞。塔壁、出檐、平座等构件间,均于隐蔽处用蚂蟥铁钩钉固定。还发现塔内有青石碑记八方和砖铭三块,分别是第一层下部分盒洞东侧嵌一朝西青石碑,宽53.7、高36、厚10.5厘米,正文19行,楷书阴直刻。诸葛瑁撰,宋元祐五年( 1090)刻。 第二层上盒洞东侧嵌一朝西青石碑,宽38.2、高29.5、厚&7厘米,正文17行,除首2各12字,其平均10字,楷书阴直刻。何授撰。上洞底中央置一方形石块,边长5.8、厚1.6厘米,正面阴刻行书竖4行,每行5字:“愿此塔功德,普及于一功。我等舆众生,皆共成佛道。” 第三层上盒洞东壁嵌一朝西青石碑,宽48.5、高35.2、厚8.3厘米,正文14行,每行25字,楷书阴直刻。姚日华撰,宋元祐六年(1091 )八月刻。下洞口盖砖,砖长34.2、宽30、厚1.6厘米,砖侧印制三行楷书:“郑歌晟妻屠二十娘,博二十片。” 第四层上盒洞东壁嵌一朝西青石碑,碑宽36.7、高24.6、厚9.7厘米,阴刻直行书,14行。吴感生撰。 第五层塔心木孔洞东侧隔一层平砖处嵌一朝西青石碑,碑宽38.5、高29.5、厚9厘米,阴刻楷书,竖15行,除首二行及末一行每行13字外,余每行14字。徐纬撰,宋元祐八年(1093 )六月刻。下洞口盖砖2块,砖长36、宽17.8、厚6.4厘米,其中一块底部印制直四行楷书:“右厢南郭西界五马坊弟子蒋直祐并妻张三十二娘,长男珂、次男瑛与阖家等,舍塔砖二千片奉答四恩三有者。” 第六层塔心木孔洞东、西两侧各隔一层平砖处,均嵌青石碑一块,碑文相向,阴刻楷书。东侧碑宽37、高29.8、厚10厘米,竖14行,行15字。徐士英撰,宋元祐八年(1093 )六月刻。西侧碑宽39.5、高26.5、厚11.5厘米,竖4行,除首、未两行各11字,次行10字,第三行2字外,余每行14字。姚坦撰,宋元祐八年(1093 )六月刻。 第七层塔心木孔洞东侧隔一层平砖处,嵌有朝西青石碑一块,碑宽33.5.高32.2、厚9厘米,阴刻楷书,十三竖行,除首二行每行18字,余每行13字。余潜撰,宋元祐八年(1093 )六月刻。塔内的青石碑,除第六层嵌有一朝西、一朝东两碑外,余下的均嵌在东侧,朝西。塔的底层西面,又有“二佛并坐”。可见,千佛塔的方向为坐东朝西。 北宋元祐六年(1091 )国安寺僧释处平题《国安寺建塔碑》载:“塔高有五尺,九层六面,……得白金镂成浮图十所,殿一区,安二尊像,多人刺手指血,合书《妙法华经》若干部,又散拾古杂经品帙不全者得数百纸,皆藉以函复闕诸地宫。” 1987年落架大修时,曾在地宫见到金属镂铸大殿一座,宽约50厘米,高35厘米,大殿3开间,仿木结构,作歇山顶。院落前设有宝塔一座,制作精巧。从形制来看,很有可能为当时国安寺、塔的建筑模型。 (四) 在国安寺石塔第三层塔心方形室内发现一幅北宋《蚕母》套色木刻版画。其残宽约19、高21厘米,阳文刻版,以浓墨、淡墨、朱红及浅绿四色印在质地柔软的纸上。同室石碑年代为北宋元祐六年辛未(1091 ),版画的年代应为北宋元祐或稍早,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刻套印画,现藏于温州市博物馆。《蚕母》版画的发现,把我国套色版画的历史提早了近2个世纪。 画面左上方的长方形字框内刊有直书“蚕母”二字。左侧为蚕母立像,头梳高髻,髻上插花;面颊丰满圆润,白皙而带红晕;柳眉清秀,双目深沉,晶莹内涵,容光照人。身着宽袖对襟鞠衣,肩搭浅绿色帛巾,双手平举,姿态落落大方。帛巾随风飘动,曲卷上升,间衬飘浮状蚕茧两颗,以示衣着来自蚕丝。 画面右侧有蚕茧满筐,筐外和筐壁饰圆珠纹、重瓣莲花、束花等,形象逼真。筐外沿设圆珠带点纹一周,筐壁围有重瓣莲花纹,筐外有一束花在朱色衬地上盛开。画面下设横向吉祥开框图案四组,一为荷叶,另三为宝相花。框内套色,从左至右,单数为淡绿色,双数为朱红色。 该版画用刀稳定、准确,衣纹、帛巾线条刚劲,多以长线直笔,随势落刀,爽快利落;蚕筐和吉祥图案则用短线和粗犷的刀法,既有轻重之分,又有顿挫之别。在色彩运用上,以黑、朱、绿三色为主调,头发用浸润浓墨,效果轻柔松软,光泽细腻;衣纹用细匀淡墨,转折处若断若续,富有节奏感;帛巾、对襟的淡绿色调,则与吉祥开框图案。 画中蚕母高髻、鞠衣,造型丰满,神态悠然,衣纹飘逸,妆饰与唐、五代妇女相近,线条流畅,显现出娴熟的刻版刀法技巧。其造型的风格特征,与唐、五代刻印的木刻佛像极为相似。画面以蚕母、蚕茧和吉祥等图案为主,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北宋时期蚕神的形象和蚕茧丰收的情景。 蚕母即是江浙一带蚕农奉把的蚕神。温州历来是蚕桑业发达地区。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载“永嘉有八辈蚕”,即温州养蚕一年八熟。北宋温州蚕桑业已成为重要手工业部门。版画中出现蚕母的形象,既表明北宋温州有“祭蚕神”、“谢蚕神”的民俗活动,又反映出蚕桑业发达的社会现实。 (五) 话说当初修千佛塔,是因为古时候,西海龙王把一条吃人的蛟龙给锁在海眼里了。并告诉他等到铁树开花的时候才能出去。打那以后,蛟龙天天盼铁树开花。 一眨眼过去了几千年。这个海眼慢慢变成了一口深井,井水既透又甜,十里八村的百姓都喝这井里的水。据说,能强身健体,比药还灵呢。这事越传越远,后来,连百十里外的人家都开车到这拉水喝。有的姑娘,为了能老喝这神水,干脆嫁到这儿来了。 单说有一天,有个从外地嫁来的小媳妇到这井边挑水来了,觉着耳朵旁的一朵绒花要掉,遂伸手把花摘了下来,搁到井沿上。真怪,花刚放到井沿上,就看见井里水翻开花了!眨眼的工夫,井里刮上来一股旋风,井水咕嘟咕嘟直往外冒,一会儿就冒过了井沿,向四外漫开了。 小媳妇吓傻了,撒腿就往村里跑。井水流出井外,眨眼就没到脚面。全村人也吓得一齐向村外跑。这事惊动了村里的一个老秀才,他跑出屋一瞅,有点明白了。他趟着没腰的水,朝井边走去。到井边一看,呀,井里伸出一个长满绿毛的大爪子,爪子上还捏着一朵绒花,井里还有铁链子晃动的哗哗响声。这工夫,他就听见井里一个声音象打雷一样响,说:“西海龙王在哪? ”老秀才更明白了,他赶忙说:“西海龙王在这!西海龙王在这!”怪了!老秀才刚喊了两嗓子,井里好象静多了,呆了一会儿,井里又喊开了: “铁树开花了.我要出去!”老秀才赶忙抢过来那朵绒花,朝井里喊:“那是姑娘的绒花,不是铁树开花,你要再不回去,今天就把你杀了!”蛟龙听了这话,没法子,大爪子就缩回去了,井水也不冒了。老秀才这才擦了一把冷汗,对村里的人说:“打这往后,谁也不许把花搁在井沿上。” 后来,老秀才听说石塔能镇住海眼,就联名写了个万民书,请县官在这井上修了一个六边形石塔。说也奇怪,自打修了这塔,还真没闹过事。 也有传,千佛塔所在地龙湾皇岙原来在海边,经常发洪水。风水先生说这龙湾地形像只乌龟,皇岙是乌龟的头,乌龟一翻身,龙湾就发大水,为了镇住乌龟不翻身,就在它的头上建一座塔,这塔就是现在的千佛石塔。这些美丽的传说增添了千佛塔的魅力,使它既神秘又瑰丽。 瑶溪以秀丽的风光和清澈的溪流见长,千佛塔以优美的造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为珍,它是龙湾厚重而悠远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积淀,它的深沉将迎来更多研究者和观光者。 |
|||||
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经国务院核定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龙湾区的国安寺塔榜上有名。这是龙湾区继永昌堡后第二个“国宝”。据悉,此次,温州共有14项目跻身“国宝”。今天,我们就来探寻这一 “国宝”。 国安寺塔位于大罗山东麓龙湾区瑶溪街道皇呑村,建于北宋年间,因塔壁雕刻有1062尊佛像而得名。最早用千佛形式表达教理的是石窟寺,俗称“千佛洞”。千佛应用塔上,一般在砖石塔出现以后,俗称“千佛塔”,亦称“庄严劫千佛宝塔”、“贤劫千佛宝塔”。国安寺塔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座。 1987年,国安寺塔落架修缮时,出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刻套印画《蚕母》《蚕母》版画的发现,把我国套色版画的历史提早了近2个世纪。千百年来,千佛塔挺拔矫健,像稳重的巨人掩映在绿意盎然的山色里,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诉说着人文历史。 (一) 佛塔,亦称宝塔,是佛教的象征。在古印度最早建塔是为放置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供人们纪念崇拜。塔后来作为高僧的安葬之处成为一种定制,为僧人修塔也成为对他修行的一种褒赏,也由于塔的形象长久矗立,使这些高僧的事迹流传,宣扬了佛教的理念。 佛教很重视形象的崇拜,所造佛像是佛教传播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部分,以此来传播教义,供人们来寄托信俗。塔作为藏有佛真身舍利的物件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为佛的一种象征,被佛教徒们作为“佛”来崇拜,可以说塔与佛的概念在佛教中是不可分割的。佛像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出现在塔的内部和外饰中,更加强了塔的神圣地位。 塔是佛教传法、弘法的象征,是具有特定形式和风格的东方建筑。它起源于印度,梵文stupa,间译作“窣堵坡",梵文Buddha stupa,译作"浮屠"或“浮图”。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岀了 “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佛塔最初用于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舍利,仅是一个半圆冢。佛教传入我国后,它与传统建筑和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孤高挺拔建筑,为佛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佛塔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极大、形式最为多样的一种建筑类型。在历史文化遗迹中,塔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们不仅在文化传承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佛塔本身还体现着高超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特色。遍布我国的上万座佛塔,是古代高层建筑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类型之丰富,远远超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笔端。隋唐以来,建塔蔚然成风,舍利供不应求,于是就“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众宝造作舍利”。或以佛像、佛经、佛画代替。随着金银器皿、瓷器、料器以及砖雕木刻等瘗藏器物的融入,造塔成为宝藏的标志。 早期在寺院的布局中塔占着中心的位置,是整个建筑组群的核心,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后世的大雄宝殿,宋朝以前经常就是这种布局,连大殿都不建,塔是主要的崇拜物。后来,塔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迅速的与中国本土的楼阁相结合,楼阁式塔于明清时代尤为盛行,衍生出了观景塔、风水塔、文峰塔等不同作用和目的的塔。塔开始大规模地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成为镇物、标志或祈福象征。 我国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两汉南北朝时以木塔为主,唐宋时砖石塔得到了发展。按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 塔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形状。塔有实心、空心,单塔、双塔,登塔眺望是我国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等。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 塔一般由塔刹、塔身和地宫三部分组成。塔刹作为表相,保留的是原来的“窣堵坡”。塔身作为主体建筑,体现佛教的至高无上,主要用来供奉佛像。地宫为墓穴形式,用以瘗藏佛祖舍利,供养法器、经卷及信徒施舍的珍宝。塔的造型由早期的半圆冢式、圆冢式,演变为楼阁式、亭台式、密檐式、宝箧印经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建筑平面早期的方形演变为八边形、六边形及圆形。建筑材料由传统夯土,演变为木构、砖石构以至发展应用到陶瓷、琉璃、金属制造。 佛书记载,早在东晋永和年间,“诺诅那与其徒八百众居震见国,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雁荡”。温州吸引许多印度高僧前来结草开山,东瓯文化呈现“先佛后儒”的文化趋向。塔作为佛教产物,自然与寺院有关。早期塔、寺以塔为中心,四周廊院,塔后建殿。接着是寺、塔并列,塔殿左右相对。后来建在寺前、寺后、寺旁,或另建塔院。 温州建塔始于晋代,唐代温州佛塔有建于大中十四年(860)仙岩寺前湖石塔,“八面刻陀罗尼经,历今一千四百年,苔薛不生,宛然如新,真异迹也。”(《东瓯金石志》)清嘉庆《瑞安县志》之仙岩图上标有湖石塔,清康熙《仙岩寺志》也载有此塔。可惜此塔现已不存。 塔是不可多得的景观,往往成为附近标志性的建筑物。自唐以来,温州的商业与造船业非常发达,外销和航运完全依靠温州港。在长期的实践中,船员们发现:船舶白天航行,以江心屿东、西双塔前后并一线为航道,可不致绕道,直达码头。 从塔存的文物来看,塔又具备了贮藏和保护文物作用,对考证历史起了一定的作用。如出土的宋代经文、漆器,对研究温州佛教、造纸、印刷、制漆、雕塑、陶瓷制造、书法艺术和历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它承载着历史、宗教、艺术、哲学、科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媒介。 大罗山佛塔建筑独具魁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凝集书法、绘画、雕刻、塑像诸艺术之精华,是大罗山宗教文化的瑰宝。又塔存文物、经书墨宝,是大罗山宗教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大罗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国安寺千佛塔,亦称国安寺塔或国安寺石塔。它位于龙湾区瑶溪街道皇岙村五峰山东麓国安寺前,系楼阁式青石仿木构建筑。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庚午,1090),八年(癸酉,1093)夏竣工。据1987年落架大修时,发现塔内北宋元祐庚午(1090 )、癸酉(1093 )纪年造碑记,可佐证,该塔建于1090至1093年。千佛塔史籍未有记载,明弘治《温州府志》载:"国安院,在华盖乡,唐乾符四年建。”清光绪《永嘉县志》仅记载:“国安寺,在膺符乡,唐乾符间建。”均未述及此塔。 千佛塔平面呈六边形,九层实心,不能登临,外形瘦长,高18.6米。塔由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台基上置须弥座,须弥座上下袅刻仰覆莲,6面束腰壶门内,剔地起突法雕出形态各异的狮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底层特高,由三部分组成,上、中部分均用素面青石块垒砌,底部置素面平座;下部又分两节,每节塔壁各面均用一块青石板组成。从第二层开始,层层置腰檐,腰檐屋势平缓,出檐雕有筒瓦及瓦脊。翼角有老角梁及子角梁,起翘较少。檐下施斗拱,补间一朵,转角出角拱,均出一跳。都为卷头造,拱头三瓣。各层平座不施斗棋,直接搁于腰檐博脊上。底层倚柱为瓜楞柱,其余各层都是六角形柱。塔的须弥座下置九山八海纹,第三层至第九层平座上也均置九山八海纹。塔顶早毁。1987年落架时,塔残高16.7米,底层面宽1.3米,各层收分不明显,因而塔的立面显得挺拔。 塔壁佛像共有1062尊。浅浮雕,压地起突法。刻工手法娴熟、细腻,线条流畅。塔身各层面青石板上浮雕佛像多尊,除手印各异外,均作肉髻相。分排趺坐于壶门内莲花座或须弥座上,并雕有身光和垂幔。其分布状况如下,底层下部分上节每面12个壶门,横6行,竖2行,内刻一尊佛像;下节西面壶门三,中壶门内刻二佛并坐于莲台上,佛像头部身光,其上饰出纹,联珠纹帐幔。 左、右壶门内刻佛像5尊,均3行,上一尊,中、下各二尊。余各面均横6行,竖3行,雕出18个壶门,内刻一尊佛像。底层佛像共174尊,第二层东、西两面各18个壶门,横6行,竖3行,余4面各24个壶门,横6行,竖4行,壶门内均刻佛像一尊,其132尊。第三层至第九层每层各面18个壶门,横6行,竖3行,壶门内刻一尊佛像,各层均为108尊,总计1062尊。与塔身地宫内碑文“贤劫如来像一千躯,复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分身佛等,盖表法华踊现之缘也”的记载相吻合,故有“千佛塔”之称。 千佛塔庄严挺秀,雕刻优美,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艺术价值。1981年6月11日 ,温州市公布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国安寺石塔名列其中。1989年12月120,国安寺石塔被省政府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22日,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厅、省城乡建设厅划定的龙湾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安寺塔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意见。由于塔身东南角自下而上裂痕明显,部分构件残缺等情况,经浙江省文物局批准落架大修,浙江省和温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拨款修缮,于1987年9月12日始,至9月30日拆至须弥座。1987年复原塔刹,1989年复建副阶周匝。落架修筑时发现碑记均放还塔内原处。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经国务院核定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国安寺塔榜上有名。 (三) 1987年落架时,发现塔心木方形,边长32厘米,置于第五层顶部至塔顶,残高9.6米。自第一层至第五层,塔心中央每层均用砖砌两个大小不一的盒洞。上洞置钱币,壁嵌青石碑。下洞堆放佛像残件等宗教物体。余塔心材料,第六层至第九层用第一层下部分用砖层层错落平砌,砖长28,宽9.5,厚6厘米。第一层上、中部分为青石块垒砌,其余各层塔心材料均用不规则块石、断砖、黄泥填塞。塔壁、出檐、平座等构件间,均于隐蔽处用蚂蟥铁钩钉固定。还发现塔内有青石碑记八方和砖铭三块,分别是第一层下部分盒洞东侧嵌一朝西青石碑,宽53.7、高36、厚10.5厘米,正文19行,楷书阴直刻。诸葛瑁撰,宋元祐五年( 1090)刻。 第二层上盒洞东侧嵌一朝西青石碑,宽38.2、高29.5、厚&7厘米,正文17行,除首2各12字,其平均10字,楷书阴直刻。何授撰。上洞底中央置一方形石块,边长5.8、厚1.6厘米,正面阴刻行书竖4行,每行5字:“愿此塔功德,普及于一功。我等舆众生,皆共成佛道。” 第三层上盒洞东壁嵌一朝西青石碑,宽48.5、高35.2、厚8.3厘米,正文14行,每行25字,楷书阴直刻。姚日华撰,宋元祐六年(1091 )八月刻。下洞口盖砖,砖长34.2、宽30、厚1.6厘米,砖侧印制三行楷书:“郑歌晟妻屠二十娘,博二十片。” 第四层上盒洞东壁嵌一朝西青石碑,碑宽36.7、高24.6、厚9.7厘米,阴刻直行书,14行。吴感生撰。 第五层塔心木孔洞东侧隔一层平砖处嵌一朝西青石碑,碑宽38.5、高29.5、厚9厘米,阴刻楷书,竖15行,除首二行及末一行每行13字外,余每行14字。徐纬撰,宋元祐八年(1093 )六月刻。下洞口盖砖2块,砖长36、宽17.8、厚6.4厘米,其中一块底部印制直四行楷书:“右厢南郭西界五马坊弟子蒋直祐并妻张三十二娘,长男珂、次男瑛与阖家等,舍塔砖二千片奉答四恩三有者。” 第六层塔心木孔洞东、西两侧各隔一层平砖处,均嵌青石碑一块,碑文相向,阴刻楷书。东侧碑宽37、高29.8、厚10厘米,竖14行,行15字。徐士英撰,宋元祐八年(1093 )六月刻。西侧碑宽39.5、高26.5、厚11.5厘米,竖4行,除首、未两行各11字,次行10字,第三行2字外,余每行14字。姚坦撰,宋元祐八年(1093 )六月刻。 第七层塔心木孔洞东侧隔一层平砖处,嵌有朝西青石碑一块,碑宽33.5.高32.2、厚9厘米,阴刻楷书,十三竖行,除首二行每行18字,余每行13字。余潜撰,宋元祐八年(1093 )六月刻。塔内的青石碑,除第六层嵌有一朝西、一朝东两碑外,余下的均嵌在东侧,朝西。塔的底层西面,又有“二佛并坐”。可见,千佛塔的方向为坐东朝西。 北宋元祐六年(1091 )国安寺僧释处平题《国安寺建塔碑》载:“塔高有五尺,九层六面,……得白金镂成浮图十所,殿一区,安二尊像,多人刺手指血,合书《妙法华经》若干部,又散拾古杂经品帙不全者得数百纸,皆藉以函复闕诸地宫。” 1987年落架大修时,曾在地宫见到金属镂铸大殿一座,宽约50厘米,高35厘米,大殿3开间,仿木结构,作歇山顶。院落前设有宝塔一座,制作精巧。从形制来看,很有可能为当时国安寺、塔的建筑模型。 (四) 在国安寺石塔第三层塔心方形室内发现一幅北宋《蚕母》套色木刻版画。其残宽约19、高21厘米,阳文刻版,以浓墨、淡墨、朱红及浅绿四色印在质地柔软的纸上。同室石碑年代为北宋元祐六年辛未(1091 ),版画的年代应为北宋元祐或稍早,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刻套印画,现藏于温州市博物馆。《蚕母》版画的发现,把我国套色版画的历史提早了近2个世纪。 画面左上方的长方形字框内刊有直书“蚕母”二字。左侧为蚕母立像,头梳高髻,髻上插花;面颊丰满圆润,白皙而带红晕;柳眉清秀,双目深沉,晶莹内涵,容光照人。身着宽袖对襟鞠衣,肩搭浅绿色帛巾,双手平举,姿态落落大方。帛巾随风飘动,曲卷上升,间衬飘浮状蚕茧两颗,以示衣着来自蚕丝。 画面右侧有蚕茧满筐,筐外和筐壁饰圆珠纹、重瓣莲花、束花等,形象逼真。筐外沿设圆珠带点纹一周,筐壁围有重瓣莲花纹,筐外有一束花在朱色衬地上盛开。画面下设横向吉祥开框图案四组,一为荷叶,另三为宝相花。框内套色,从左至右,单数为淡绿色,双数为朱红色。 该版画用刀稳定、准确,衣纹、帛巾线条刚劲,多以长线直笔,随势落刀,爽快利落;蚕筐和吉祥图案则用短线和粗犷的刀法,既有轻重之分,又有顿挫之别。在色彩运用上,以黑、朱、绿三色为主调,头发用浸润浓墨,效果轻柔松软,光泽细腻;衣纹用细匀淡墨,转折处若断若续,富有节奏感;帛巾、对襟的淡绿色调,则与吉祥开框图案。 画中蚕母高髻、鞠衣,造型丰满,神态悠然,衣纹飘逸,妆饰与唐、五代妇女相近,线条流畅,显现出娴熟的刻版刀法技巧。其造型的风格特征,与唐、五代刻印的木刻佛像极为相似。画面以蚕母、蚕茧和吉祥等图案为主,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北宋时期蚕神的形象和蚕茧丰收的情景。 蚕母即是江浙一带蚕农奉把的蚕神。温州历来是蚕桑业发达地区。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载“永嘉有八辈蚕”,即温州养蚕一年八熟。北宋温州蚕桑业已成为重要手工业部门。版画中出现蚕母的形象,既表明北宋温州有“祭蚕神”、“谢蚕神”的民俗活动,又反映出蚕桑业发达的社会现实。 (五) 话说当初修千佛塔,是因为古时候,西海龙王把一条吃人的蛟龙给锁在海眼里了。并告诉他等到铁树开花的时候才能出去。打那以后,蛟龙天天盼铁树开花。 一眨眼过去了几千年。这个海眼慢慢变成了一口深井,井水既透又甜,十里八村的百姓都喝这井里的水。据说,能强身健体,比药还灵呢。这事越传越远,后来,连百十里外的人家都开车到这拉水喝。有的姑娘,为了能老喝这神水,干脆嫁到这儿来了。 单说有一天,有个从外地嫁来的小媳妇到这井边挑水来了,觉着耳朵旁的一朵绒花要掉,遂伸手把花摘了下来,搁到井沿上。真怪,花刚放到井沿上,就看见井里水翻开花了!眨眼的工夫,井里刮上来一股旋风,井水咕嘟咕嘟直往外冒,一会儿就冒过了井沿,向四外漫开了。 小媳妇吓傻了,撒腿就往村里跑。井水流出井外,眨眼就没到脚面。全村人也吓得一齐向村外跑。这事惊动了村里的一个老秀才,他跑出屋一瞅,有点明白了。他趟着没腰的水,朝井边走去。到井边一看,呀,井里伸出一个长满绿毛的大爪子,爪子上还捏着一朵绒花,井里还有铁链子晃动的哗哗响声。这工夫,他就听见井里一个声音象打雷一样响,说:“西海龙王在哪? ”老秀才更明白了,他赶忙说:“西海龙王在这!西海龙王在这!”怪了!老秀才刚喊了两嗓子,井里好象静多了,呆了一会儿,井里又喊开了: “铁树开花了.我要出去!”老秀才赶忙抢过来那朵绒花,朝井里喊:“那是姑娘的绒花,不是铁树开花,你要再不回去,今天就把你杀了!”蛟龙听了这话,没法子,大爪子就缩回去了,井水也不冒了。老秀才这才擦了一把冷汗,对村里的人说:“打这往后,谁也不许把花搁在井沿上。” 后来,老秀才听说石塔能镇住海眼,就联名写了个万民书,请县官在这井上修了一个六边形石塔。说也奇怪,自打修了这塔,还真没闹过事。 也有传,千佛塔所在地龙湾皇岙原来在海边,经常发洪水。风水先生说这龙湾地形像只乌龟,皇岙是乌龟的头,乌龟一翻身,龙湾就发大水,为了镇住乌龟不翻身,就在它的头上建一座塔,这塔就是现在的千佛石塔。这些美丽的传说增添了千佛塔的魅力,使它既神秘又瑰丽。 瑶溪以秀丽的风光和清澈的溪流见长,千佛塔以优美的造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为珍,它是龙湾厚重而悠远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积淀,它的深沉将迎来更多研究者和观光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