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龙湾 > 乡土龙湾
记忆中的副业
发布日期:2024-01-16 09:46:27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林炳松 字体:[ ]

弹棉

状元地处瓯江南岸,东至茅竹岭,西至横街,南至内地,北至轮渡七都,港口码头、农村农民、渔业渔民、沿江店铺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人声鼎沸的环境中,让人记忆深刻的是状元下市路的那间弹棉店。它是已故叶庆标老师夫妇开设的。叶家弹棉在状元是有一定的历史的。最意味深长的还是那阵阵“弹棉花哟”的吆喝声。

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为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历史悠久,我国至迟在元代即有此业,元代王桢《农书、农器、扩絮门》载:“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竹制,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悬弓来弹皮棉。”弹棉实际上指的是弹棉胎,也有弹棉褥(垫被)。棉花去籽以后,再用弦来弹。如过去女儿出嫁的棉絮都是新棉所弹。一般人家也有用旧棉重弹加工的。

聆听叶夫人说往事。他说,弹一床棉被的做法是先准备好网线,接着根据被子的大小调节好木框的尺寸,木框四周插满竹筷子,把网线穿在一个筷子上,并在插满筷子的木框上来回地把线穿来穿去,最后织成一个网,把棉花弹蓬松后,接下来就是在弹铺好棉絮上布网线了。用木锅盖一样的东西来压平棉絮。叶夫人说,棉被做得好不好,功夫全在棉絮铺得好不好。要铺得均匀,还要边角笔直,手工制做轻柔暖和耐用。

不过,现在弹棉花的很多工序都简化了,不仅省时还省力,她告诉我,传统的工序已不能适应现代的需要了,而且,人们更愿意选择轻便的踏花被、鸭毛被、鸭绒被、羽绒被、蚕丝被等,真不知弹棉花这个行当还能流传多久。

弹棉工具有大木弓,用牛筋为弦,还有木棰、铲头、磨盘等。弹时用木棰频频击弦,即弹起棉来“噔噔嘭、噔噔嘭”的声音很动听,使板上棉花渐趋疏松,以后由两人将棉絮的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纱布好后,用木制园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所用的纱一般都是白色,但是用作嫁妆的棉絮必须以红绿两色纱,以示吉利。如旧棉重弹,须先除掉表面的旧纱,然后卷成捆,用双手捧住在满布钉头的铲头上撕松,再用弓弹。

弹棉是温州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弹棉生产工艺简单,一张长弹弓,一块磨平木,一个人背着就可以走遍天下谋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数以万计的温州人为了创业远离故乡,外出闯荡,整年奔波在全国城乡,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和世界各国,为“温州模式”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现今手工弹棉逐渐为机械所代替,有所减少,但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农村面广人多,故手工弹棉仍在各地流行。


打铁

打铁有固定的、流动的,固定的称店或铺,流动的称担。固定的就状元街有二家。一家开在上市,号“冯学光(恩光)打铁店”,主要打农用、造船用铁钉、(硬脑、钉船墙脚)缝钉(无脑、扁的)榔头、铁锤、渔业用的探钩、铁链、锚等。一家开在下市,号“王银媳打铁店”。旧时农村打铁,主要打一些家具、农具,如家用菜刀,火钳等,农用锄头(铁板)镰刀、柴刀、草刀、犁头等类。用的料都是铁砂在土高炉炼出的熟铁,像豆腐块式长方形青黑色的,后来改用“洋铁”。打铁要有两人配合,分后锤、前锤,王银媳是夫妻搭档的,王当老司头撑后锤,妻当徒弟撑前锤。王银媳打铁认真,细致,打的刀,嵌好钢,非常锋利。

打铁基本程序,如开火打铁,先把木炭(松炭)放入黄泥池水中捞过,再用竹制大笊篱捞入铁炉里,铁块则埋在木炭中(后用煤炭),点火拉风箱冶铁,铁冶到红火时,老司头“啶啶崩崩”,快拉几下风箱,徒弟听此信号,就是大铁锤站在铁徹前面,老司头则用打铁钳从炭中钳出火红的铁块钳住放铁礅上,老司先打一下,徒弟则接上一锤“叮礅、叮礅”连续对打,老司一手捏钳还要转动铁块,一手抡锤与徒弟对打,一直打到铁块红火暗下去,再入炉冶火。不管什么样家用,农用的就要反复数十火炼打,才能打成锄头、爬错、柴刀、斧头、大剪、菜刀等。老司姆说,由于社会的进步,设备技术的创新,打铁在没有帮手情况下一人也可以打,同样拿起铁钳夹出烧的通红的铁块,快速放到炉子边的铁墩上。“嘣嘣嘣”,左手用铁钳翻动铁料,右手握钳锻打。原本用两厘米的铁块,被锤得干瘪,又夹起铁放入水槽内,“吱啦” 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再放回炉子,过了几分钟,又夹出铁块,按现代的说法,放到一台空气锤上,接通电源25公斤的大锤自动起落,双手用铁钳翻动铁块,打琢着烧红的铁器,几经回炉、锤打,原本四四方方的铁块变成了弯月形。“钢片就是刀刃,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是这个意思。他说,铁和钢能融合得好,就会是把好刀。按我们老百姓的话说,打出来的刀锋利、好使,即是刀刃不锋利后还可以再磨。

现在铁匠店(铺)已所剩无几,银娒老司因身体欠佳,打铁店停业,去世后铁店的打铁设备、工具成了废品。2010年因江滨路建设,店铺被拆更没有踪影。


打小铁

打小铁和打铁有所不同,打铁是打一些家庭日常器具,小型农具和零配件。打小铁,俗呼“打小铁儿”,是挑担上门与城乡老百姓家庭修理日常生活用品,如炊具类,是一门技术活。

打小铁者常挑着一担小铁担走街串巷。前后两只木制箱笼,其中一只安有拉风箱,箱笼抽屉里备有锂刀、刮刀、大小钳、小铁锤和小铁墩等修理工具,还带有风炉、铜盏或用紫堀捏成铜盏型的手腕,它们主要用于熔化铜、铅、铝、锡等金属,制造铜勺、调羹、镬戳类家具。打小铁老司也称“百路通”,就是说他们多才多艺,还会修理门锁、柜锁等小铁器类的技术。

打小铁老司一到街头巷尾、弄堂屋里、村头村落、道坦门头,随即将自己用七片铜片做的“响动七声板”荡响,这个七声板的铜片长10来厘米、宽4厘米,用铁丝或芒线串结成像楼梯步式。用时用一只手操作,一摇荡就响起“七里哆、七里哆”,很有节奏,人家一听就晓得打小铁的老司来了,于是将自己要修理的东西拿出来交给老司。然后,打小铁老司将小铁担歇在一个比较热闹的宕地招揽生意,四周人家都将破镬、破缸、坏钥匙、甚至缺了角、没了边的镬戳等厨房用具拿出来修修补补,有些人家还将自己那古老的铜板铜钱等古币拿出来给老司,老司用铜盏或紫坭碗把铜钱扒碎,用上风箱炉的猛火熔化铜水,再进行补镀,补镬时用草木灰垫底,把纸蓬贴在镀的反面裂洞上,捞出铜水在镀的正面注入破洞或裂缝内,再用一粒铁皮在镬内纸蓬上压住,然后使铜水冻结。等冷却后拿掉纸蓬,用白石坭磨擦使之平滑。在这过程中,有的人家问价钱、讲质量,当然还会讨价还价。

过去的打小铁,按现在的话说,是上门服务、便民服务,我采访的打小铁老司是永中街道东林村林宝东,1910年11月出生,解放前在温州雨伞厂工作,解放后回乡从事打小铁儿。据宝东长子永法记忆,父亲打小铁儿只修补各类大小戳、铜勺、锁、手电筒等。除刮风下雨外,70多岁还挑担做这手艺,1993年去世,享年84岁。可惜他的手艺如今没传承下去,一担箱笼工具也早已丢弃。

记忆中的副业

发布日期:2024-01-16 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字体:[ ]

弹棉

状元地处瓯江南岸,东至茅竹岭,西至横街,南至内地,北至轮渡七都,港口码头、农村农民、渔业渔民、沿江店铺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人声鼎沸的环境中,让人记忆深刻的是状元下市路的那间弹棉店。它是已故叶庆标老师夫妇开设的。叶家弹棉在状元是有一定的历史的。最意味深长的还是那阵阵“弹棉花哟”的吆喝声。

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为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历史悠久,我国至迟在元代即有此业,元代王桢《农书、农器、扩絮门》载:“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竹制,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悬弓来弹皮棉。”弹棉实际上指的是弹棉胎,也有弹棉褥(垫被)。棉花去籽以后,再用弦来弹。如过去女儿出嫁的棉絮都是新棉所弹。一般人家也有用旧棉重弹加工的。

聆听叶夫人说往事。他说,弹一床棉被的做法是先准备好网线,接着根据被子的大小调节好木框的尺寸,木框四周插满竹筷子,把网线穿在一个筷子上,并在插满筷子的木框上来回地把线穿来穿去,最后织成一个网,把棉花弹蓬松后,接下来就是在弹铺好棉絮上布网线了。用木锅盖一样的东西来压平棉絮。叶夫人说,棉被做得好不好,功夫全在棉絮铺得好不好。要铺得均匀,还要边角笔直,手工制做轻柔暖和耐用。

不过,现在弹棉花的很多工序都简化了,不仅省时还省力,她告诉我,传统的工序已不能适应现代的需要了,而且,人们更愿意选择轻便的踏花被、鸭毛被、鸭绒被、羽绒被、蚕丝被等,真不知弹棉花这个行当还能流传多久。

弹棉工具有大木弓,用牛筋为弦,还有木棰、铲头、磨盘等。弹时用木棰频频击弦,即弹起棉来“噔噔嘭、噔噔嘭”的声音很动听,使板上棉花渐趋疏松,以后由两人将棉絮的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纱布好后,用木制园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所用的纱一般都是白色,但是用作嫁妆的棉絮必须以红绿两色纱,以示吉利。如旧棉重弹,须先除掉表面的旧纱,然后卷成捆,用双手捧住在满布钉头的铲头上撕松,再用弓弹。

弹棉是温州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弹棉生产工艺简单,一张长弹弓,一块磨平木,一个人背着就可以走遍天下谋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数以万计的温州人为了创业远离故乡,外出闯荡,整年奔波在全国城乡,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和世界各国,为“温州模式”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现今手工弹棉逐渐为机械所代替,有所减少,但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农村面广人多,故手工弹棉仍在各地流行。


打铁

打铁有固定的、流动的,固定的称店或铺,流动的称担。固定的就状元街有二家。一家开在上市,号“冯学光(恩光)打铁店”,主要打农用、造船用铁钉、(硬脑、钉船墙脚)缝钉(无脑、扁的)榔头、铁锤、渔业用的探钩、铁链、锚等。一家开在下市,号“王银媳打铁店”。旧时农村打铁,主要打一些家具、农具,如家用菜刀,火钳等,农用锄头(铁板)镰刀、柴刀、草刀、犁头等类。用的料都是铁砂在土高炉炼出的熟铁,像豆腐块式长方形青黑色的,后来改用“洋铁”。打铁要有两人配合,分后锤、前锤,王银媳是夫妻搭档的,王当老司头撑后锤,妻当徒弟撑前锤。王银媳打铁认真,细致,打的刀,嵌好钢,非常锋利。

打铁基本程序,如开火打铁,先把木炭(松炭)放入黄泥池水中捞过,再用竹制大笊篱捞入铁炉里,铁块则埋在木炭中(后用煤炭),点火拉风箱冶铁,铁冶到红火时,老司头“啶啶崩崩”,快拉几下风箱,徒弟听此信号,就是大铁锤站在铁徹前面,老司头则用打铁钳从炭中钳出火红的铁块钳住放铁礅上,老司先打一下,徒弟则接上一锤“叮礅、叮礅”连续对打,老司一手捏钳还要转动铁块,一手抡锤与徒弟对打,一直打到铁块红火暗下去,再入炉冶火。不管什么样家用,农用的就要反复数十火炼打,才能打成锄头、爬错、柴刀、斧头、大剪、菜刀等。老司姆说,由于社会的进步,设备技术的创新,打铁在没有帮手情况下一人也可以打,同样拿起铁钳夹出烧的通红的铁块,快速放到炉子边的铁墩上。“嘣嘣嘣”,左手用铁钳翻动铁料,右手握钳锻打。原本用两厘米的铁块,被锤得干瘪,又夹起铁放入水槽内,“吱啦” 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再放回炉子,过了几分钟,又夹出铁块,按现代的说法,放到一台空气锤上,接通电源25公斤的大锤自动起落,双手用铁钳翻动铁块,打琢着烧红的铁器,几经回炉、锤打,原本四四方方的铁块变成了弯月形。“钢片就是刀刃,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是这个意思。他说,铁和钢能融合得好,就会是把好刀。按我们老百姓的话说,打出来的刀锋利、好使,即是刀刃不锋利后还可以再磨。

现在铁匠店(铺)已所剩无几,银娒老司因身体欠佳,打铁店停业,去世后铁店的打铁设备、工具成了废品。2010年因江滨路建设,店铺被拆更没有踪影。


打小铁

打小铁和打铁有所不同,打铁是打一些家庭日常器具,小型农具和零配件。打小铁,俗呼“打小铁儿”,是挑担上门与城乡老百姓家庭修理日常生活用品,如炊具类,是一门技术活。

打小铁者常挑着一担小铁担走街串巷。前后两只木制箱笼,其中一只安有拉风箱,箱笼抽屉里备有锂刀、刮刀、大小钳、小铁锤和小铁墩等修理工具,还带有风炉、铜盏或用紫堀捏成铜盏型的手腕,它们主要用于熔化铜、铅、铝、锡等金属,制造铜勺、调羹、镬戳类家具。打小铁老司也称“百路通”,就是说他们多才多艺,还会修理门锁、柜锁等小铁器类的技术。

打小铁老司一到街头巷尾、弄堂屋里、村头村落、道坦门头,随即将自己用七片铜片做的“响动七声板”荡响,这个七声板的铜片长10来厘米、宽4厘米,用铁丝或芒线串结成像楼梯步式。用时用一只手操作,一摇荡就响起“七里哆、七里哆”,很有节奏,人家一听就晓得打小铁的老司来了,于是将自己要修理的东西拿出来交给老司。然后,打小铁老司将小铁担歇在一个比较热闹的宕地招揽生意,四周人家都将破镬、破缸、坏钥匙、甚至缺了角、没了边的镬戳等厨房用具拿出来修修补补,有些人家还将自己那古老的铜板铜钱等古币拿出来给老司,老司用铜盏或紫坭碗把铜钱扒碎,用上风箱炉的猛火熔化铜水,再进行补镀,补镬时用草木灰垫底,把纸蓬贴在镀的反面裂洞上,捞出铜水在镀的正面注入破洞或裂缝内,再用一粒铁皮在镬内纸蓬上压住,然后使铜水冻结。等冷却后拿掉纸蓬,用白石坭磨擦使之平滑。在这过程中,有的人家问价钱、讲质量,当然还会讨价还价。

过去的打小铁,按现在的话说,是上门服务、便民服务,我采访的打小铁老司是永中街道东林村林宝东,1910年11月出生,解放前在温州雨伞厂工作,解放后回乡从事打小铁儿。据宝东长子永法记忆,父亲打小铁儿只修补各类大小戳、铜勺、锁、手电筒等。除刮风下雨外,70多岁还挑担做这手艺,1993年去世,享年84岁。可惜他的手艺如今没传承下去,一担箱笼工具也早已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