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龙湾 > 乡土龙湾
灵昆岛灵昆涂永强滩涂​蓝田荡概况
发布日期:2024-01-16 09:21:20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字体:[ ]

蓝田荡概况

编者按:1985年3月,瓯海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纂了《瓯海县沿海岛礁普查资料》,今将其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灵昆岛概况

灵昆岛,位于瓯江口。中心点西距瓯海县驻地温州市鹿城区23公里,即北纬27。57,48",东经120° 53,24〃。东有灵昆浅滩连接仰舌沙嘴延伸入洞头县海域,西邻永嘉县的七都,南与永中镇、宁城乡相望,北隔瓯江北口遥对乐清县的三山、慎江和黄华等乡。全岛形似葫芦,西尖东宽。东西长7.8公里,西部尖端宽仅75米,东部南北最大宽度为3.8公里。总面积15.680平方公里。

该岛属永强区灵昆乡。明清时期属玉环厅,后改隶永嘉县、温州市,今属瓯海县。现有沙塘段、海思等39个自然村,置灵昆乡,下设9个行政村,居家3730户,16732人,均汉族,讲温州话。沙塘街是该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驻有乡政府、文化站、供销社等单位,现正向小集镇方向发展。

灵昆岛原分南北两小洲,中隔一条涂浦(曾名官河江)。两洲西端各有小山。在南洲的今称双昆,海拔31.2米;在北洲的今称单昆,海拔42.5米。清光绪《永嘉县志叙水》注称:“(瓯江口)在府城之东九十里,有二洲曰:大灵昆、小灵昆”,又“瓯海”条云:“有双昆山为海门,遂入于海。海山之际常有蜃气凝结,忽为楼台城橹,忽为旗帜甲马锦幔,光彩动人”,地人以为灵气所钟,遂以“灵”字名山,因有大灵昆、小灵昆之称。后因瓯江上游泥沙顺流而下,至此日渐沉积,面积日益扩大,两洲相连,成为岛屿,岛遂以“灵昆”为名。〈航海保证部,1982年版1:5万海图,标为“灵昆岛”(温州岛)〉。灵昆岛海岸线共约19.25公里,平直少曲折。除西首双昆,单昆山麓为岩岸外,余皆为粘土堤岸。岛四周滩涂环绕,其中南、北和西面围堤滩涂宽度不大,一般在100米至750米之间。东部滩涂面积广阔,东倾延伸海底(有关情况另见“灵昆浅滩”文字资料)。

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一般年景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宜于农作物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水利条件差,土壤含盐碱量高,遇风、虫、旱、涝等灾害,便束手无策,往往连年歉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群众,积极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在岛的中部开凿十字河一条,东西长7公里,南北长3公里,另辟河渠39条,与十字河沟通,灌溉网遍布全境。建大小陡门7座,排涝防潮两便,筑水塘、水库14个,总蓄水量约计250万立方米,既可蓄水防旱,又获养殖之利。在岛四周18公里的堤塘上,栽种木麻黄、马尾松、绿竹等防护林100多万株,今已林木参天,绿树成荫,形成了一座环绕全岛的“绿色长城”。不仅对防风、固堤、保持水土起了极大作用,而且对促进生态平衡,改变海岛气候也有一定效果。

灵昆岛形成后,近自乐清、永强,远至福建、平阳,无地耕种的贫苦农民相继迁居该岛生活。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知府林应翔募民垦田数千亩,力行耕作,迄今400余年。代有围垦,生齿日繁,形成人烟稠密之区。现有耕地15225亩,其中水田8428亩,主种水稻、番薯、柑桔、黄豆、麦类、油菜等农作物。特产枳壳(中药),年产10余万斤,占全省总产量的80%,饲养猪、牛、鸡、鸭、兔等畜禽,灵昆鸡为省内蛋用优良鸡种,兼营捕捞、养殖水产、种蘑菇等副业。乡镇企业共99个,工艺十字花边刺绣远销国外。

岛南岸海思码头,与对岸宁城乡的蓝田码头有渡轮往返,北岸建有北段、单昆两码头。其中北段码头与温州市鹿城区每日有班轮往返;与乐清县里隆每日有班轮往返6次。三个码头均可供100吨以下船只停泊作业。其中以北段码头的吞吐量为最大,海思码头次之,单昆码头又次之。三个码头皆以所在地命名。

灵昆浅滩概况

灵昆浅滩位于县驻地温州市鹿城区以东偏南约26公里处,北纬27° 54' 18"27° 58' 42",东经120° 50,36"120° 58,54"。西起灵昆岛,向东倾斜越过县界与洞头县仰舌沙嘴连接。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5公里,近似矩形,面积32.650平方公里(依1 : 5万陆图县界计算)。

该滩毗连灵昆岛,故命名灵昆浅滩。当地群众俗称“灵昆涂”。(航海保证部,1982年版。1:5万海图标为“温州浅滩”)

该泥滩由淤泥、粉沙组成。近岸1040米为草滩。低洼处自然生栖着蝤蠓、弹涂、沙蟹等可食海生动物。当地群众常以捕捉赠螺、弹涂为副业。蝤蠓、弹涂为海味珍品,素负盛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灵昆乡水产养殖场,养殖有花蚶( 300多亩)、蛏子等供应市场。

为了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更好地发展水产养殖事业,县政府有关部门于1984年9月将该泥滩分别划归灵昆乡和灵昆乡水产养殖场,并颁发了使用权证。其中属灵昆乡5.7万亩,属灵昆乡水产养殖场0.2万多亩。


永强泥滩概况

永强泥滩位于县驻地温州市鹿城区以东偏南22.5公里处,北纬27° 47' 00" 27° 56, 54",东经120° 50' 48" 120° 54' 54"。北起瓯江南口,南接瑞安县大泥滩,东部延伸入温州湾海域纵长约17.5公里,横宽6.25公里左右,面积84.165平方公里。泥滩为永强区管辖,故命名为永强泥滩。

泥滩由淤泥、粉沙组成,且含有较多的磁铁矿、赤铁矿等成分。地势东倾,具有沟垄、坑洼带和浮泥平滩等地貌特征。绕堤岸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带6763米,34900余株,折合面积70.8亩。近岸70余米宽长有野生咸草,并有相当大的面积生长蜡螺、弹涂、沙蟹等可食海生动物。永兴乡水产养殖场有花蚶、蛏子人工养殖,面积1000亩。东部干出高度0.2 — 0.5米,低潮位带为捕捞作业区。南部近堤岸处辟有盐田,面积近1平方公里,分属永兴、七甲、四甲等乡。

1984年9月,县政府有关部门将该泥滩大部分定权到乡、到村,定权到乡的有2.1万亩,其中沙蟾乡2万亩,永兴乡水产养殖场0.1万亩;定权到村的有8.5万亩,其中宁城乡(四个村)0.26万亩,永兴乡(12个村)5.54万亩,七甲乡(6个村)1.1万亩,四甲乡(7个村)1.6万亩,并颁发了使用权证。


瓯江南口概况

瓯江南口位于灵昆岛南面,为瓯江入海的南口,故名,别名瓯江南江。北纬27。55' 00" 27° 58' 24",东经120° 49' 18" —120° 55' 30"。水道为西北至东南向,长约10公里,宽2.25公里左右,西接瓯江主流,东泄温州湾,南岸为永中、宁城等乡镇陆地。因上游泥沙随流而下,水道日趋淤塞,经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考察研究,认为适宜于围垦造地。为此,温州市成立了专门机构,于1977年12月动工建筑潜坝,至1979年4月工程暂停,历时一年四个月。坝基起自灵昆岛双昆山麓,即北纬27。58' 24",东经120。50,42"处,依244。角向西南引直线至南岸。坝基宽1525米,坝高平均0.71.2米。试堵后淤积效果明显,水道中靠近灵昆岛处原有南江沙背和树排沙两处,现已逐渐增高扩大,连成一片,总称树排沙。最低潮位干出高度1-4米,但温州海域为强潮区,潮差达45米,一个月有二次高潮位。涨潮时,可供100吨以下货船通行,是温州市鹿城区通往瑞安、平阳等地的海运捷径,小型船只过往频繁。因原导航设施随堵淤工程开始而予拆除,搁浅事故屡有发生。

该水道为正规半日潮,涨潮时江水流向西北。退潮时江水流向东南,流速1.7节,年平均风速为2.0米/秒。秋冬多西北风,春夏多东-东南风。年平均雾0 29.7天。1—5月为雾季,雾日3.4—5.9天;7—12月为少雾季,雾日0.2—1.1天;6月份雾日2.3天。水道介于岛、陆之间,风浪较小。两岸滩涂平缓,且无砾石。小型船只乘潮傍岸抛锚,可避9一10级大风。


蓝田浦(河口)概况

蓝田浦位于瓯海县驻地温州市鹿城区东面偏南195公里处,瓯江南口水道南侧。北纬27。56' 24"27° 56' 48",东经 120。50, 36"120° 50,54"。以所在地宁城乡蓝田村而于1985年2月命名为蓝田浦,曾称蓝田荡。

该浦全长0.8公里,宽50-100米,呈南北走向。系永强区的永中、宁城、沙蟾、永兴、七甲、三甲、庄泉等乡镇内河主要入海口,通瓯江南口水道。据清光绪《永嘉县志•水利》转引明《嘉靖志》载:“咸田即蓝田,陡门在三都,嘉靖十一年(1533 )筑。”据此可见,此闸历史已有四、五百年,其间曾几经翻修;1952年易地扩大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启闭闸门改人力操作为机械控制。平时闭闸,以防咸水灌入内河,汛期开闸排洪防涝,以利农业生产。100吨左右船舶侯潮可进入浦中停泊,永强区沿海各乡的渔船,运输船大都聚集于此,避风与装卸鱼货,补给出海生活资料。沿岸设有加油站及服务点,是船只后勤补给基地。


灵昆岛灵昆涂永强滩涂​蓝田荡概况

发布日期:2024-01-16 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字体:[ ]

蓝田荡概况

编者按:1985年3月,瓯海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纂了《瓯海县沿海岛礁普查资料》,今将其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灵昆岛概况

灵昆岛,位于瓯江口。中心点西距瓯海县驻地温州市鹿城区23公里,即北纬27。57,48",东经120° 53,24〃。东有灵昆浅滩连接仰舌沙嘴延伸入洞头县海域,西邻永嘉县的七都,南与永中镇、宁城乡相望,北隔瓯江北口遥对乐清县的三山、慎江和黄华等乡。全岛形似葫芦,西尖东宽。东西长7.8公里,西部尖端宽仅75米,东部南北最大宽度为3.8公里。总面积15.680平方公里。

该岛属永强区灵昆乡。明清时期属玉环厅,后改隶永嘉县、温州市,今属瓯海县。现有沙塘段、海思等39个自然村,置灵昆乡,下设9个行政村,居家3730户,16732人,均汉族,讲温州话。沙塘街是该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驻有乡政府、文化站、供销社等单位,现正向小集镇方向发展。

灵昆岛原分南北两小洲,中隔一条涂浦(曾名官河江)。两洲西端各有小山。在南洲的今称双昆,海拔31.2米;在北洲的今称单昆,海拔42.5米。清光绪《永嘉县志叙水》注称:“(瓯江口)在府城之东九十里,有二洲曰:大灵昆、小灵昆”,又“瓯海”条云:“有双昆山为海门,遂入于海。海山之际常有蜃气凝结,忽为楼台城橹,忽为旗帜甲马锦幔,光彩动人”,地人以为灵气所钟,遂以“灵”字名山,因有大灵昆、小灵昆之称。后因瓯江上游泥沙顺流而下,至此日渐沉积,面积日益扩大,两洲相连,成为岛屿,岛遂以“灵昆”为名。〈航海保证部,1982年版1:5万海图,标为“灵昆岛”(温州岛)〉。灵昆岛海岸线共约19.25公里,平直少曲折。除西首双昆,单昆山麓为岩岸外,余皆为粘土堤岸。岛四周滩涂环绕,其中南、北和西面围堤滩涂宽度不大,一般在100米至750米之间。东部滩涂面积广阔,东倾延伸海底(有关情况另见“灵昆浅滩”文字资料)。

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一般年景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宜于农作物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水利条件差,土壤含盐碱量高,遇风、虫、旱、涝等灾害,便束手无策,往往连年歉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群众,积极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在岛的中部开凿十字河一条,东西长7公里,南北长3公里,另辟河渠39条,与十字河沟通,灌溉网遍布全境。建大小陡门7座,排涝防潮两便,筑水塘、水库14个,总蓄水量约计250万立方米,既可蓄水防旱,又获养殖之利。在岛四周18公里的堤塘上,栽种木麻黄、马尾松、绿竹等防护林100多万株,今已林木参天,绿树成荫,形成了一座环绕全岛的“绿色长城”。不仅对防风、固堤、保持水土起了极大作用,而且对促进生态平衡,改变海岛气候也有一定效果。

灵昆岛形成后,近自乐清、永强,远至福建、平阳,无地耕种的贫苦农民相继迁居该岛生活。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知府林应翔募民垦田数千亩,力行耕作,迄今400余年。代有围垦,生齿日繁,形成人烟稠密之区。现有耕地15225亩,其中水田8428亩,主种水稻、番薯、柑桔、黄豆、麦类、油菜等农作物。特产枳壳(中药),年产10余万斤,占全省总产量的80%,饲养猪、牛、鸡、鸭、兔等畜禽,灵昆鸡为省内蛋用优良鸡种,兼营捕捞、养殖水产、种蘑菇等副业。乡镇企业共99个,工艺十字花边刺绣远销国外。

岛南岸海思码头,与对岸宁城乡的蓝田码头有渡轮往返,北岸建有北段、单昆两码头。其中北段码头与温州市鹿城区每日有班轮往返;与乐清县里隆每日有班轮往返6次。三个码头均可供100吨以下船只停泊作业。其中以北段码头的吞吐量为最大,海思码头次之,单昆码头又次之。三个码头皆以所在地命名。

灵昆浅滩概况

灵昆浅滩位于县驻地温州市鹿城区以东偏南约26公里处,北纬27° 54' 18"27° 58' 42",东经120° 50,36"120° 58,54"。西起灵昆岛,向东倾斜越过县界与洞头县仰舌沙嘴连接。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5公里,近似矩形,面积32.650平方公里(依1 : 5万陆图县界计算)。

该滩毗连灵昆岛,故命名灵昆浅滩。当地群众俗称“灵昆涂”。(航海保证部,1982年版。1:5万海图标为“温州浅滩”)

该泥滩由淤泥、粉沙组成。近岸1040米为草滩。低洼处自然生栖着蝤蠓、弹涂、沙蟹等可食海生动物。当地群众常以捕捉赠螺、弹涂为副业。蝤蠓、弹涂为海味珍品,素负盛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灵昆乡水产养殖场,养殖有花蚶( 300多亩)、蛏子等供应市场。

为了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更好地发展水产养殖事业,县政府有关部门于1984年9月将该泥滩分别划归灵昆乡和灵昆乡水产养殖场,并颁发了使用权证。其中属灵昆乡5.7万亩,属灵昆乡水产养殖场0.2万多亩。


永强泥滩概况

永强泥滩位于县驻地温州市鹿城区以东偏南22.5公里处,北纬27° 47' 00" 27° 56, 54",东经120° 50' 48" 120° 54' 54"。北起瓯江南口,南接瑞安县大泥滩,东部延伸入温州湾海域纵长约17.5公里,横宽6.25公里左右,面积84.165平方公里。泥滩为永强区管辖,故命名为永强泥滩。

泥滩由淤泥、粉沙组成,且含有较多的磁铁矿、赤铁矿等成分。地势东倾,具有沟垄、坑洼带和浮泥平滩等地貌特征。绕堤岸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带6763米,34900余株,折合面积70.8亩。近岸70余米宽长有野生咸草,并有相当大的面积生长蜡螺、弹涂、沙蟹等可食海生动物。永兴乡水产养殖场有花蚶、蛏子人工养殖,面积1000亩。东部干出高度0.2 — 0.5米,低潮位带为捕捞作业区。南部近堤岸处辟有盐田,面积近1平方公里,分属永兴、七甲、四甲等乡。

1984年9月,县政府有关部门将该泥滩大部分定权到乡、到村,定权到乡的有2.1万亩,其中沙蟾乡2万亩,永兴乡水产养殖场0.1万亩;定权到村的有8.5万亩,其中宁城乡(四个村)0.26万亩,永兴乡(12个村)5.54万亩,七甲乡(6个村)1.1万亩,四甲乡(7个村)1.6万亩,并颁发了使用权证。


瓯江南口概况

瓯江南口位于灵昆岛南面,为瓯江入海的南口,故名,别名瓯江南江。北纬27。55' 00" 27° 58' 24",东经120° 49' 18" —120° 55' 30"。水道为西北至东南向,长约10公里,宽2.25公里左右,西接瓯江主流,东泄温州湾,南岸为永中、宁城等乡镇陆地。因上游泥沙随流而下,水道日趋淤塞,经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考察研究,认为适宜于围垦造地。为此,温州市成立了专门机构,于1977年12月动工建筑潜坝,至1979年4月工程暂停,历时一年四个月。坝基起自灵昆岛双昆山麓,即北纬27。58' 24",东经120。50,42"处,依244。角向西南引直线至南岸。坝基宽1525米,坝高平均0.71.2米。试堵后淤积效果明显,水道中靠近灵昆岛处原有南江沙背和树排沙两处,现已逐渐增高扩大,连成一片,总称树排沙。最低潮位干出高度1-4米,但温州海域为强潮区,潮差达45米,一个月有二次高潮位。涨潮时,可供100吨以下货船通行,是温州市鹿城区通往瑞安、平阳等地的海运捷径,小型船只过往频繁。因原导航设施随堵淤工程开始而予拆除,搁浅事故屡有发生。

该水道为正规半日潮,涨潮时江水流向西北。退潮时江水流向东南,流速1.7节,年平均风速为2.0米/秒。秋冬多西北风,春夏多东-东南风。年平均雾0 29.7天。1—5月为雾季,雾日3.4—5.9天;7—12月为少雾季,雾日0.2—1.1天;6月份雾日2.3天。水道介于岛、陆之间,风浪较小。两岸滩涂平缓,且无砾石。小型船只乘潮傍岸抛锚,可避9一10级大风。


蓝田浦(河口)概况

蓝田浦位于瓯海县驻地温州市鹿城区东面偏南195公里处,瓯江南口水道南侧。北纬27。56' 24"27° 56' 48",东经 120。50, 36"120° 50,54"。以所在地宁城乡蓝田村而于1985年2月命名为蓝田浦,曾称蓝田荡。

该浦全长0.8公里,宽50-100米,呈南北走向。系永强区的永中、宁城、沙蟾、永兴、七甲、三甲、庄泉等乡镇内河主要入海口,通瓯江南口水道。据清光绪《永嘉县志•水利》转引明《嘉靖志》载:“咸田即蓝田,陡门在三都,嘉靖十一年(1533 )筑。”据此可见,此闸历史已有四、五百年,其间曾几经翻修;1952年易地扩大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启闭闸门改人力操作为机械控制。平时闭闸,以防咸水灌入内河,汛期开闸排洪防涝,以利农业生产。100吨左右船舶侯潮可进入浦中停泊,永强区沿海各乡的渔船,运输船大都聚集于此,避风与装卸鱼货,补给出海生活资料。沿岸设有加油站及服务点,是船只后勤补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