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龙湾 > 乡土龙湾
龙湾副业 (选刊三)
发布日期:2024-01-16 09:07:50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王 锷 字体:[ ]

小塘村合鱼

永兴小塘海涂浅水合鱼,始于明朝成化年间,至20世纪90年代,因海涂污染,鱼类逐日减少,合鱼作业也随之消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小塘村农家100余户,从事合鱼副业约150人,家家户户均有人从事此副业。有俚语云:“園儿嫁给后半方(即小塘别称),鲫鱼条儿当天光(早餐)。”足见合鱼作业在小塘农户生活中非凡分量。

合鱼工具为一门渔网、一个鱼篓、一只网兜、一领下袒。网由两根约3.6米的圆竹祭竿、1米多长的撑杆(固定竹竿宽度)和网页组成。此网由芒线织成,网口约3米,网袋1米许。上部网眼如铜钱大小,底部则密若箸头,整张网形状如畚斗,用榜汁染就,绑于一对祭竿上。下袒两层长约1米多,宽约50厘米的棕编成,穿辅于腹部,以抵顶网竿头。网兜由松树枝極和小网组成,用来捞取入网的鱼儿。鱼篓为竹编的背篓,较大,可装30多公斤鱼。合鱼的方式有三:半包围、全包围、两面夹攻。合鱼人数过百的要分为两队;少至60人多至70人,为一个小集体。参与合鱼者在约定地段集中,领头人在前头,年长者排在后头,中间可自由选定,组成一个严密纵队。领头人涉水齐胸时,方可转弯,后者跟着转弯,最后几个人站于浅水处不走动。当潮水半腰部时,领头人高呼:“大家放网!”随后,大家齐向滩涂围上来,直达无水处止。此时,每人举起祭竿,网里的鱼虾就无法脱逃了,然后用网兜将鱼儿捞放在鱼篓里。一趟合鱼处理完毕,再易地合鱼,直至满载而归。每日按参捕人员实数“分红”,不论能力强弱,年长年幼,一视同仁。

合鱼时间为夏秋两季最佳。全村一般有160 - 170人参与;春季不多冬季尚有8—10人坚持作业。合鱼的范围基本上是南至梅头海涂,北到蓝田陡门海涂。合鱼是异常辛苦的副业,为争时间,往往起早摸黑。特别是台风过后,滩涂留下浪曲,易陷入,有危险;钩钓、榜儿残留的竹竿,也有不安全的隐患。合鱼捕获的海鲜有鲫鱼、鲫儿、虾儿、朱梅、江蟹、王鱼等等。合鱼收获,比单一种田好,尽管劳作强度大,村昆还是乐此不疲。

小塘合鱼历史久,从业人数多,而下路其他村庄也有不少从事合鱼副业,作业纠纷难以避免。民国23年(1934 ),小塘合鱼与毗邻村民发生合鱼纠纷,后经永嘉县警察局调解,发文立碑“勒石永禁”后,合鱼作业更有秩序了。



撒手网

撒手网,是淡水捕鱼的重要捕捞手段之一。

手网,用芒线织成,总长度在8米以上,顶端80网眼,一孔“生”,下部(即下门圆圈)约19米,计1200网眼。顶端网眼约2x2公分,往下部依次缩小网眼至1x1公分许。下门圆圈每13网眼向内折成“网袋”,并系上铁制或锡制网坠2枚。手网顶端系一根较粗芒绳,长短以操作方便而定(一般在5—7米)。

撒网操作:如一人操作站于河岸,将1/5网页分挂于左臂上,左手指夹住2/5网页;右手握住3/5网页,手指钩住几枚网坠,用力向前方撒开,成最大圆型网往河面沉下,再慢慢收网。如果是船上撒网,得2人操作,一个划船(小河鳗溜),一人撒网,撒法同上。

据水潭撒手网高手王茂盛叙说,古历5—6月天热捕鱼,常选择树荫处或石头堆处,因鱼虾也喜在阴凉处生活以避天热,故向河内撒网后,操作者往往潜入水底,慢慢将网页(坠)往中心点移拢,至完全合拢时,再收网,被网住的鲫鱼、鲤鱼、鲂鱼、“八须”、河虾等,日捕量常常在20〜25公斤。冬天撒手网,腰部须围上防湿布,只能将撒开的手网,顺势慢慢拉拢自然收合了。



棕编

境区的棕编,与农耕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为了不延误时,天寒地冻,刮风下雨,也得坚守田野劳作。为避雨淋伤身,先民就编织蓑衣,穿披于身,一则可抵御风雨,二则农事耕作不致延误了。串蓑衣,该为棕编的起源了。

蓑衣的原料取自棕树的棕叶。摘取棕叶,晒干,剔去棕叶的硬茎,就成柔软的棕片,作为成“衣”的主料。另外,取去硬茎的棕叶,过棕耙(细铁齿一排,形同栏耙),慢慢采理,梳成棕丝,再凭手工,绕接成4—5股的细绳(线),作为串联棕片及成“衣”的连接线。再备长针(铁制,约1市尺许)、短针(铁制,约4—5寸)数枚及硬木制成的手指套(套于手指,顶住针孔头,以利串穿,避免伤手指)。

串蓑衣时,先将棕片按衣服的形状铺排于大桌子或门板上.,蓑针孔穿过棕线,依每棕线相间2公分左右的距离,不断返往串连,一般须化1—2天时间,可制成上领蓑衣。下袒(下领)即“裤子'”,一般呈一领圆的“围裙”,同样按“样式”铺排棕片,然后用棕线串连定型。最后,给上领下领“衣裤”按上纽接的带扣,至此,“串蓑衣”的“大功告成”。棕编的另一个主要“项目”是编棕床。棕床行世,也有一百多年历史。旧社会,境内睡得起棕床者,多为殷富人家。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百姓生活水平逐日提高,棕床也进入“平民百姓家”。由于“席梦思”床的崛起,不少民众视为改睡“席梦思”床垫是“理想追求”,故曾一度冷落了“棕床”。后因“富贵病”迷漫,什么颈椎病、腰椎病触目可见,恍然醒悟,睡“席梦思”床并非最佳选择。

而“棕床”,具有环保、通气、耐用、保健等功效,故“棕床”又再次理性回归。特别是富裕起的民众,更对“棕床”情有独钟。据开设于永中寺前街南头湾编“棕床”店的师傅林青俗叙说,近几年向该店订制棕床者日益增多,因店中人手不足,棕床供不应求。

棕床制作的主要原料棕丝。棕叶去除硬茎后,经棕耙梳理为一条条长棕丝,每2丝搓成细棕线,再由20股细棕线用“纺纱”原理,拧成细综绳。床架用红木或槐木制成,一般称1.5米宽床,内边沿须凸出,每隔2市寸钻1圆孔,形成长钻30孔,阔20孔的“格局”。

编织:可1人操作或2人操作。将细棕绳穿过长边沿1孔,再投放穿过对面边沿1孔,并拉紧,用木楔塞入孔内,暂作固定。如此作法,将所有边沿圆孔交叉(如经与纬)用铁条(1.5〜1.8米长)透引,依照2条棕绳上、2条棕绳下的要求与标准,穿串排布定当,后用短木棒套上孔口的细棕绳头,运用“杠杆”原理再次催绷紧固,每条细棕绳(即经或纬)均要绷紧,如经纬交叉不整齐,用螺丝刀等工具调整之,最后将“木楔子”夯塞坚实,以防日后回压变型或滑脱。制作一张棕床,1.5米宽者须用棕丝12斤,现市场价为每市斤18元;硬木9勺,现价300元,加上工夫钱每日200元,合计一张棕床售价为1千余元。



养蘑菇

追溯境区养蘑菇史,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永兴康三黄光明、夏树进、王会法三人同在一小队务农。一日,黄光明从《浙江日报》获悉杭州菌种场介绍养种蘑菇的报道,三人合计,写信向杭州萧山菌种场免费获得十几瓶菌种及种植蘑菇简易说明书,率先在夏树进家后院的猪圈内试养10个平方米蘑菇,喜获成功,当年采摘25公斤蘑菇,其后,又较大面积养种两年,因种种原因与限制,尽管于温州首创蘑菇养殖,但终难促成大气候,未能在境区形成烂漫之势。

改革开放之初,区境的永强片下路一带各生产队,除水稻、蕃薯产岀确保温饱外,种植糖蔗、榨菜、甜瓜、西瓜、花生等一些“经济作物”,以补生活开用,但一般农户年终收入仍处于一二百元左右,生活也难以富裕起来。改革开放的春雷鸣响后,农户求变求富的观念正随日增强。上世纪80年代初,下横路一些乡村的农户在原永强供销社和温州市罐头厂等部门指导下,永兴康三村社员黄光星、黄光国、黄成法及下兴村张积荣等,又首先进行蘑菇养殖尝试。

1983年秋,黄光星与社员在小队农具间试养了4200平方米蘑菇,获得成功,小队全年增收8000元。每小队20多个劳动力,集体合养了4个年头,其后,分散个体合股再养蘑菇,又经历了4年才歇业。这期间,下横路乡间养蘑菇,蓬勃发展,蘑菇房随处可见。永兴康二王建旺、王茂洪、阿头等,康一章毓由、王成良、王成标、王国树等,还有康四、祠南、乐一等村和五甲、三甲、海滨教新等地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养蘑菇队伍,在谋求致富的探索中,迈出难能可贵的一步。

据业内黄光星等介绍,养蘑菇的工艺流程大致有:

—、蘑菇房设计:房屋宜双层,间长12米,宽3.5米。房屋两边搭毛竹排架,约相距1.8米处,靠墙边插一排,屋中间对称也布一排,两排排架中间相隔约80公分,让养殖人员走动及操作方便。两边毛竹插布之后,每隔70公分,再内外对称横架毛竹,形成多层状,其作用:一使竹架坚固,二使屉层立体化,三使管理人员上下操作方便。当毛竹立体排架搭就后,再用“地拖柄”粗细的木棍密布,并铺上竹丝,最后铺盖3〜4公分厚稻秆。一间蘑菇房约1400多平方米容量。另外,房屋墙壁,开几个可控(可关闭)小窗。这样蘑菇房也就设计好了。

二、 堆栏:时间一般古历8月份前,择机而为。原料:猪粪占70%,稻秆麦秆粉碎混合物占30%,再配上(按石膏500斤/ 1000立方,尿素200斤/1000立方,磷肥200斤/1000立方标准)辅料,搅拌均匀,摊布于屉层上,温度掌握在70壬上下,历时一周,翻堆(即上述混合堆栏翻动)4至5次。

三、 播种:制育好的每瓶菌种,可散播3个平方米面积。播种一个月后,见菌丝将触底,就可进入“复土”,即加复5公分大小土块和1公分大小土块。

四、 喷水与采摘:用喷壶喷水,使所复土块保持一定湿度。日喷约8次,维持5至6天。室内温度保持在20弋左右(由温度计助控)。喷水时,宜开小窗通风。其后,当菌丝往土面冒出,再覆盖一层细土,并紧跟喷水2次,通风1天,然后虚闭其窗,约过一周,见细土上菌菇如米粒状,再喷“结果水” 3次,并将窗子关实,约过一星期,即可采摘蘑菇了。

每年古历9月开摘至11月份,整整可采摘5次,每次间隔约半个月。每次采摘后,要喷“结果水” 3次以上。每平方米可收获蘑菇,当时值2元人民币。

辖区的蘑菇养殖户,后从福建学习新式培育法,即用河泥拌蓉糠(布排3至4公分厚)代替一般泥土培育,可获高产,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打金

打金行当,区境自古就有,只是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青年婚嫁以金饰为聘礼的需求增大,常见老人戴戒指的,男人脖子套上绳索粗的金项链,古老的打金行业再度兴盛。

打金工艺,往往世代传承,如永兴康三打金匠朱永光、康二打金匠郑永定、河头龙张小英等,均从父辈手艺传承下来。当然,也有少数是学艺入行者。进入21世纪末,区境的打金店仍现街坊村舍,遍布城乡。打金的工具主要有:一个铁砧子、几把小锤子、几把小银子、一只酒精灯、一个吹火枪(管)。

打金营作的“项目”有:女子的戒指、耳环、项链、手镯,男子的手链、戒指,小孩的手链、脚镣、奶吮、马铃等。

打金的技艺主要有:吹、锤、剪、旋、镂、锂、焊、压、敲等,历经这综合工艺制作,可打制出各种光彩夺目的金银饰品,令佩戴者绽放出幸福的笑曆。

金银饰品制作工艺,首推熔金。此活是凭嘴吹喷枪,早前用煤油灯火吹熔。现引120#汽油烈火使金银熔化。吹时务求运气均匀、连续,否则,导致前功尽弃。微型鼓风机或氧气桶面世后,可替人工口吹,大大提高了功效。

模具压制:石膏模具通常分上下两月,将熔化后的金液(或银水)灌入模具,使劲从上部从下挤压,冷却后便成成型首饰。今用现成石膏模具,注入金液可制作项链、脚链、手链、戒指、金牌等饰品。

项链制作采用拉丝工艺,一圈圈焊接,环环相扣,依照客户规格而定链条长短。

敲锻:制作戒指,将金子仔细敲成条状,放在一根凹槽式铁模,依客户手指大小,再用锤子整合,便成心仪的戒指了。

浸泡:为了去除金银饰品表面污垢,将制成品放于盐酸(或硝酸、硫酸)中浸泡几秒,即迅速捞出再行抛光,一枚锃亮的饰品便制就了。

清末民初,镀金、手镯、戒指等以银质为主体,更加包金,可达“以假乱真”的“金饰”,反映当时人们生活水平及追求时尚的心态。

跨入本世纪以来,金饰品常镶上钻石等,更显佩戴者高雅贵气,有些青年男女定情需打制“双戒”,各刻名字,乃至英文字母等现代元素,金银首饰五花八门,更呈多样化现代化趋势。


龙湾副业 (选刊三)

发布日期:2024-01-16 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字体:[ ]

小塘村合鱼

永兴小塘海涂浅水合鱼,始于明朝成化年间,至20世纪90年代,因海涂污染,鱼类逐日减少,合鱼作业也随之消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小塘村农家100余户,从事合鱼副业约150人,家家户户均有人从事此副业。有俚语云:“園儿嫁给后半方(即小塘别称),鲫鱼条儿当天光(早餐)。”足见合鱼作业在小塘农户生活中非凡分量。

合鱼工具为一门渔网、一个鱼篓、一只网兜、一领下袒。网由两根约3.6米的圆竹祭竿、1米多长的撑杆(固定竹竿宽度)和网页组成。此网由芒线织成,网口约3米,网袋1米许。上部网眼如铜钱大小,底部则密若箸头,整张网形状如畚斗,用榜汁染就,绑于一对祭竿上。下袒两层长约1米多,宽约50厘米的棕编成,穿辅于腹部,以抵顶网竿头。网兜由松树枝極和小网组成,用来捞取入网的鱼儿。鱼篓为竹编的背篓,较大,可装30多公斤鱼。合鱼的方式有三:半包围、全包围、两面夹攻。合鱼人数过百的要分为两队;少至60人多至70人,为一个小集体。参与合鱼者在约定地段集中,领头人在前头,年长者排在后头,中间可自由选定,组成一个严密纵队。领头人涉水齐胸时,方可转弯,后者跟着转弯,最后几个人站于浅水处不走动。当潮水半腰部时,领头人高呼:“大家放网!”随后,大家齐向滩涂围上来,直达无水处止。此时,每人举起祭竿,网里的鱼虾就无法脱逃了,然后用网兜将鱼儿捞放在鱼篓里。一趟合鱼处理完毕,再易地合鱼,直至满载而归。每日按参捕人员实数“分红”,不论能力强弱,年长年幼,一视同仁。

合鱼时间为夏秋两季最佳。全村一般有160 - 170人参与;春季不多冬季尚有8—10人坚持作业。合鱼的范围基本上是南至梅头海涂,北到蓝田陡门海涂。合鱼是异常辛苦的副业,为争时间,往往起早摸黑。特别是台风过后,滩涂留下浪曲,易陷入,有危险;钩钓、榜儿残留的竹竿,也有不安全的隐患。合鱼捕获的海鲜有鲫鱼、鲫儿、虾儿、朱梅、江蟹、王鱼等等。合鱼收获,比单一种田好,尽管劳作强度大,村昆还是乐此不疲。

小塘合鱼历史久,从业人数多,而下路其他村庄也有不少从事合鱼副业,作业纠纷难以避免。民国23年(1934 ),小塘合鱼与毗邻村民发生合鱼纠纷,后经永嘉县警察局调解,发文立碑“勒石永禁”后,合鱼作业更有秩序了。



撒手网

撒手网,是淡水捕鱼的重要捕捞手段之一。

手网,用芒线织成,总长度在8米以上,顶端80网眼,一孔“生”,下部(即下门圆圈)约19米,计1200网眼。顶端网眼约2x2公分,往下部依次缩小网眼至1x1公分许。下门圆圈每13网眼向内折成“网袋”,并系上铁制或锡制网坠2枚。手网顶端系一根较粗芒绳,长短以操作方便而定(一般在5—7米)。

撒网操作:如一人操作站于河岸,将1/5网页分挂于左臂上,左手指夹住2/5网页;右手握住3/5网页,手指钩住几枚网坠,用力向前方撒开,成最大圆型网往河面沉下,再慢慢收网。如果是船上撒网,得2人操作,一个划船(小河鳗溜),一人撒网,撒法同上。

据水潭撒手网高手王茂盛叙说,古历5—6月天热捕鱼,常选择树荫处或石头堆处,因鱼虾也喜在阴凉处生活以避天热,故向河内撒网后,操作者往往潜入水底,慢慢将网页(坠)往中心点移拢,至完全合拢时,再收网,被网住的鲫鱼、鲤鱼、鲂鱼、“八须”、河虾等,日捕量常常在20〜25公斤。冬天撒手网,腰部须围上防湿布,只能将撒开的手网,顺势慢慢拉拢自然收合了。



棕编

境区的棕编,与农耕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为了不延误时,天寒地冻,刮风下雨,也得坚守田野劳作。为避雨淋伤身,先民就编织蓑衣,穿披于身,一则可抵御风雨,二则农事耕作不致延误了。串蓑衣,该为棕编的起源了。

蓑衣的原料取自棕树的棕叶。摘取棕叶,晒干,剔去棕叶的硬茎,就成柔软的棕片,作为成“衣”的主料。另外,取去硬茎的棕叶,过棕耙(细铁齿一排,形同栏耙),慢慢采理,梳成棕丝,再凭手工,绕接成4—5股的细绳(线),作为串联棕片及成“衣”的连接线。再备长针(铁制,约1市尺许)、短针(铁制,约4—5寸)数枚及硬木制成的手指套(套于手指,顶住针孔头,以利串穿,避免伤手指)。

串蓑衣时,先将棕片按衣服的形状铺排于大桌子或门板上.,蓑针孔穿过棕线,依每棕线相间2公分左右的距离,不断返往串连,一般须化1—2天时间,可制成上领蓑衣。下袒(下领)即“裤子'”,一般呈一领圆的“围裙”,同样按“样式”铺排棕片,然后用棕线串连定型。最后,给上领下领“衣裤”按上纽接的带扣,至此,“串蓑衣”的“大功告成”。棕编的另一个主要“项目”是编棕床。棕床行世,也有一百多年历史。旧社会,境内睡得起棕床者,多为殷富人家。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百姓生活水平逐日提高,棕床也进入“平民百姓家”。由于“席梦思”床的崛起,不少民众视为改睡“席梦思”床垫是“理想追求”,故曾一度冷落了“棕床”。后因“富贵病”迷漫,什么颈椎病、腰椎病触目可见,恍然醒悟,睡“席梦思”床并非最佳选择。

而“棕床”,具有环保、通气、耐用、保健等功效,故“棕床”又再次理性回归。特别是富裕起的民众,更对“棕床”情有独钟。据开设于永中寺前街南头湾编“棕床”店的师傅林青俗叙说,近几年向该店订制棕床者日益增多,因店中人手不足,棕床供不应求。

棕床制作的主要原料棕丝。棕叶去除硬茎后,经棕耙梳理为一条条长棕丝,每2丝搓成细棕线,再由20股细棕线用“纺纱”原理,拧成细综绳。床架用红木或槐木制成,一般称1.5米宽床,内边沿须凸出,每隔2市寸钻1圆孔,形成长钻30孔,阔20孔的“格局”。

编织:可1人操作或2人操作。将细棕绳穿过长边沿1孔,再投放穿过对面边沿1孔,并拉紧,用木楔塞入孔内,暂作固定。如此作法,将所有边沿圆孔交叉(如经与纬)用铁条(1.5〜1.8米长)透引,依照2条棕绳上、2条棕绳下的要求与标准,穿串排布定当,后用短木棒套上孔口的细棕绳头,运用“杠杆”原理再次催绷紧固,每条细棕绳(即经或纬)均要绷紧,如经纬交叉不整齐,用螺丝刀等工具调整之,最后将“木楔子”夯塞坚实,以防日后回压变型或滑脱。制作一张棕床,1.5米宽者须用棕丝12斤,现市场价为每市斤18元;硬木9勺,现价300元,加上工夫钱每日200元,合计一张棕床售价为1千余元。



养蘑菇

追溯境区养蘑菇史,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永兴康三黄光明、夏树进、王会法三人同在一小队务农。一日,黄光明从《浙江日报》获悉杭州菌种场介绍养种蘑菇的报道,三人合计,写信向杭州萧山菌种场免费获得十几瓶菌种及种植蘑菇简易说明书,率先在夏树进家后院的猪圈内试养10个平方米蘑菇,喜获成功,当年采摘25公斤蘑菇,其后,又较大面积养种两年,因种种原因与限制,尽管于温州首创蘑菇养殖,但终难促成大气候,未能在境区形成烂漫之势。

改革开放之初,区境的永强片下路一带各生产队,除水稻、蕃薯产岀确保温饱外,种植糖蔗、榨菜、甜瓜、西瓜、花生等一些“经济作物”,以补生活开用,但一般农户年终收入仍处于一二百元左右,生活也难以富裕起来。改革开放的春雷鸣响后,农户求变求富的观念正随日增强。上世纪80年代初,下横路一些乡村的农户在原永强供销社和温州市罐头厂等部门指导下,永兴康三村社员黄光星、黄光国、黄成法及下兴村张积荣等,又首先进行蘑菇养殖尝试。

1983年秋,黄光星与社员在小队农具间试养了4200平方米蘑菇,获得成功,小队全年增收8000元。每小队20多个劳动力,集体合养了4个年头,其后,分散个体合股再养蘑菇,又经历了4年才歇业。这期间,下横路乡间养蘑菇,蓬勃发展,蘑菇房随处可见。永兴康二王建旺、王茂洪、阿头等,康一章毓由、王成良、王成标、王国树等,还有康四、祠南、乐一等村和五甲、三甲、海滨教新等地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养蘑菇队伍,在谋求致富的探索中,迈出难能可贵的一步。

据业内黄光星等介绍,养蘑菇的工艺流程大致有:

—、蘑菇房设计:房屋宜双层,间长12米,宽3.5米。房屋两边搭毛竹排架,约相距1.8米处,靠墙边插一排,屋中间对称也布一排,两排排架中间相隔约80公分,让养殖人员走动及操作方便。两边毛竹插布之后,每隔70公分,再内外对称横架毛竹,形成多层状,其作用:一使竹架坚固,二使屉层立体化,三使管理人员上下操作方便。当毛竹立体排架搭就后,再用“地拖柄”粗细的木棍密布,并铺上竹丝,最后铺盖3〜4公分厚稻秆。一间蘑菇房约1400多平方米容量。另外,房屋墙壁,开几个可控(可关闭)小窗。这样蘑菇房也就设计好了。

二、 堆栏:时间一般古历8月份前,择机而为。原料:猪粪占70%,稻秆麦秆粉碎混合物占30%,再配上(按石膏500斤/ 1000立方,尿素200斤/1000立方,磷肥200斤/1000立方标准)辅料,搅拌均匀,摊布于屉层上,温度掌握在70壬上下,历时一周,翻堆(即上述混合堆栏翻动)4至5次。

三、 播种:制育好的每瓶菌种,可散播3个平方米面积。播种一个月后,见菌丝将触底,就可进入“复土”,即加复5公分大小土块和1公分大小土块。

四、 喷水与采摘:用喷壶喷水,使所复土块保持一定湿度。日喷约8次,维持5至6天。室内温度保持在20弋左右(由温度计助控)。喷水时,宜开小窗通风。其后,当菌丝往土面冒出,再覆盖一层细土,并紧跟喷水2次,通风1天,然后虚闭其窗,约过一周,见细土上菌菇如米粒状,再喷“结果水” 3次,并将窗子关实,约过一星期,即可采摘蘑菇了。

每年古历9月开摘至11月份,整整可采摘5次,每次间隔约半个月。每次采摘后,要喷“结果水” 3次以上。每平方米可收获蘑菇,当时值2元人民币。

辖区的蘑菇养殖户,后从福建学习新式培育法,即用河泥拌蓉糠(布排3至4公分厚)代替一般泥土培育,可获高产,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打金

打金行当,区境自古就有,只是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青年婚嫁以金饰为聘礼的需求增大,常见老人戴戒指的,男人脖子套上绳索粗的金项链,古老的打金行业再度兴盛。

打金工艺,往往世代传承,如永兴康三打金匠朱永光、康二打金匠郑永定、河头龙张小英等,均从父辈手艺传承下来。当然,也有少数是学艺入行者。进入21世纪末,区境的打金店仍现街坊村舍,遍布城乡。打金的工具主要有:一个铁砧子、几把小锤子、几把小银子、一只酒精灯、一个吹火枪(管)。

打金营作的“项目”有:女子的戒指、耳环、项链、手镯,男子的手链、戒指,小孩的手链、脚镣、奶吮、马铃等。

打金的技艺主要有:吹、锤、剪、旋、镂、锂、焊、压、敲等,历经这综合工艺制作,可打制出各种光彩夺目的金银饰品,令佩戴者绽放出幸福的笑曆。

金银饰品制作工艺,首推熔金。此活是凭嘴吹喷枪,早前用煤油灯火吹熔。现引120#汽油烈火使金银熔化。吹时务求运气均匀、连续,否则,导致前功尽弃。微型鼓风机或氧气桶面世后,可替人工口吹,大大提高了功效。

模具压制:石膏模具通常分上下两月,将熔化后的金液(或银水)灌入模具,使劲从上部从下挤压,冷却后便成成型首饰。今用现成石膏模具,注入金液可制作项链、脚链、手链、戒指、金牌等饰品。

项链制作采用拉丝工艺,一圈圈焊接,环环相扣,依照客户规格而定链条长短。

敲锻:制作戒指,将金子仔细敲成条状,放在一根凹槽式铁模,依客户手指大小,再用锤子整合,便成心仪的戒指了。

浸泡:为了去除金银饰品表面污垢,将制成品放于盐酸(或硝酸、硫酸)中浸泡几秒,即迅速捞出再行抛光,一枚锃亮的饰品便制就了。

清末民初,镀金、手镯、戒指等以银质为主体,更加包金,可达“以假乱真”的“金饰”,反映当时人们生活水平及追求时尚的心态。

跨入本世纪以来,金饰品常镶上钻石等,更显佩戴者高雅贵气,有些青年男女定情需打制“双戒”,各刻名字,乃至英文字母等现代元素,金银首饰五花八门,更呈多样化现代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