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郑老爷信俗的文化内涵 | |||||
|
|||||
郑老爷,是永嘉场地域性的尊称,本名郑生,又名郑原生,字公全,今海滨街道沙村人,出生于宋乾道元年(1165 )正月十五日午时。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好侠使气,为护国佑民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地百姓一直非常感激他的恩德。他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在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被敕封为“忠烈将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 ),又敕封为“忠烈郑使侯王”。 政治是一时的,文化才是永久的。郑老爷是永嘉场土生土长的地方神,祭拜郑老爷自宋末元初已成为一种固有的社会信俗文化,一直流传至今。2013年春节,龙湾区海滨街道沙村(沙南、沙中、建新、沙北)合地,将隆重举办纪念郑老爷诞辰848周年的庆典活动,届时88.88米之长的“滨海沙龙”横空出世,巡游永嘉场,并由1500多人组成3公里之长的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加入乐队、舞狮、舞龙、花灯、抬阁、小品、戏曲、杂技等节目,这无疑是一场龙湾区史无前例的最声势浩大的民俗文化活动。天赐弘福,神光普照,郑老爷必将给龙湾区带来永永远远的祥和瑞气与安康幸福。但举办什么样的活动形式并不重要,而重要的却是我们借此机会传播郑老爷信俗丰富的文化内涵,旨在引领广大民众对郑老爷信俗的理性认识。 一、故事传奇,凤凰涅槃 关于郑老爷信俗,我们首先从其故事谈起。郑老爷的故事,传奇经典,动人心弦,映照其崇高的道德精神。据嘉靖《永嘉县志》记载,有一次,郑老爷与客人一起饮酒时,突然喷洒起酒雨来,客人很感震惊,他对客人说:“某方失火,正以酒雨灭火。”第二天,果然有人传言,某方火势正猛烈,有幸及时下起骤雨才止息,且雨中带有酒气。他家居海滨,有一次装作醉睡的样子,家人怪之,问其故,便说:“我正在拯救覆舟啊。”不久,他到了一个叫樟木浦的地方,看见一艘官方的战船初成,刚刚举行下水典礼,让几百人拖着船体却始终不能下水,于是,他一挥手,船就马上主动地下了水,大家为之惊异,并赢得了现场一片赞叹声。 宋宁宗年间,浙江东南沿海,海盗抢劫商船的事件频繁。有一次,郑老爷突然对亲人说:“我应当以杀身成仁见人世。”说罢,他就乘坐商船,加入打击海盗的行列,他为保护商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奋力杀敌,与海盗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但终因孤军作战,未能突破海盗的重围,不幸以身殉职。令人奇怪的是,他像凤凰涅槃,虽死犹生,其妻在家织布时,忽见侯王骑马而归,妻就立即去迎接,又忽然不见了。以后又屡聚灵异,或见其红袍玉带,凭倚高台;或见其火光中,阴兵旗帜,冲锋陷阵,奋勇杀敌。 元大德年间(1297-1307 ),海盗蜂起,岁无宁日,他忽作狂风,贼全被淹没。于是郡守王恩贞奏闻,加封“忠烈将军”。至明朝,倭寇入境,民遭其害,于是,他又大显神通,不久,沙涌为城,于是贼舟全覆。嘉靖廿二年(1543 ),京城乡试开考,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俩赴京应试,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离考期又近,恐怕难以赶上,只得昼夜兼程。庙中郑老爷神通广大,掐指一算,知道这事如此重大,便决定施法帮助兄弟二人赴京赶考。于是,他用自己的神船护送叔果叔杲二人进京,才赶上考期。凡地方上一旦有什么灾害,或路遇艰难,则有求必应。总之,他御灾捍患,保境救民之功,不堪述尽矣。 二、崇高品格,世人敬仰 祭拜神明,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都存在的现象。千百年以来,郑老爷在永嘉场的老百姓的心目中已经凝聚成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郑老爷信俗,为什么千年久拜不衰呢?其实,众所周知,英雄是干出来的,并不是一时树起来的。他的“酒雨灭火”、“勇斗海盗”、“风沙没倭”、“神船送考”等传奇故事,及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自古迄今一直印记在人们心中,激励人们前进,并发扬光大。 人生的最高价值则是对社会的贡献。郑老爷并不是神,他本来就是现实世界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有姓名,有出生地,也有生卒时间,后来人们为什么把他视为“神”,这是因为他活着一贯损己利人,为社会做贡献,活着为百姓,做鬼也为百姓,用朱熹的话评价,那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用毛主席的话来评价,那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他为世间提供了一种完整的人生价值哲学,即在他身上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忠义信智仁勇”的思想,渗透着中华民族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和大气浩然的民族魂,他的损己利人精神确实感动了老百姓,也感动了帝王,所以被敕封为“忠烈将军”和“侯王”。 千百年以来,永嘉场人为什么会如此痴迷郑老爷崇拜呢?应该来说,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原因,永嘉场地处浙江东南沿海,自古以来天灾人祸较多,加上当时文化和生产力不发达,当人们在遇见自身无力支配的命运时,往往去借助精神力量,当时百姓已经意识化并认同他是“忠义信智仁勇”的楷模,信奉他是财神和保护神,能给广大百姓带来财运和平安吉祥。由此可知,一个人的高尚精神一旦在老百姓中根深蒂固并得到升华,便会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神”,就会成为人们学习楷模和精神支撑,因而英雄的历史是由英雄和老百姓共同写成的,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的心中分量就有多重”的深刻内涵何其相似乃尔呢。因此,郑老爷信俗绝不是单纯的个人迷信偏好,而是由历史发展演变成一种社会群体的信仰。 郑老爷信俗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致的认同。嘉靖三十八年(1559 ),二都英桥王铮、王叔杲叔侄,在京任职题奏,敕封“忠烈郑使侯王”。为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石浦村亦于1559年建成“忠烈庙”。以后南桥、萼芳、榕树下三村父老分得香火,相继建成“忠烈庙”,并在南桥村塑像祭祀。到了清朝,为纪念郑老爷的伟大业绩,立庙奉祀,尤为隆重。二都永昌堡正月初十日立像出巡,堡内香案迎接,自七甲至蟾钟的塘路,各立像以祭祀。平时,每逢初一、十五,妇女们提篮携袋,奔走于各个庙宇之间,虔诚膜拜。尤其在沙村地方,由几个村落拥有所有权,形成祭祀圈,并由跨村香客形成信仰圈。这种香火庙的意义,非常有利于组织地域社会群体的信仰和认同。 在历史上,永嘉场人就是利用郑老爷等神灵实现社会群体的认同。据海滨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娄秀云先生说,郑老爷是沙村本地神,沙村人对郑老爷信俗向来五体投地、顶礼膜拜,并具有社会群体的认同,尤其在2012年正月以来,沙村四却地方的一些乡绅耆老提议:决定在2013年春节,隆重举办纪念郑老爷诞辰848周年的庆祝活动,并建立郑老爷纪念馆,于是,赢得了当地广大群众的热烈支持和踊跃响应,并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就集资了达1500万元的活动经费。可见,老百姓一旦唤醒了自己的道德良知,一旦掌握了一种信仰和认同,则会转化成无穷无尽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并付诸实际行动。 郑老爷是海滨沙村人,他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十五,这已成为永嘉场人约定俗成的精神意志。在永嘉场,海滨街道沙中村、永中街道石浦村,以及永兴街道南桥、萼芳和榕树下各村都建有郑老爷的“忠烈庙”,人们常常利用郑老爷的诞生日(农历正月十五)举办民间团体的祭拜、庙会、戏文演艺等庆典活动。但神灵并不是土塑木雕的无生命偶像,而是历时性的储藏着地域环境、社会关系、历史事件和生活经验的综合体。他又是忠义的化身,道德的偶像,他仗义救危,侠胆仁勇,正是苦难深重的民众所盼望的救苦救难的保护神,其言行符合百姓修己冶心之道。自宋元明清以来,永嘉场百姓备受颠沛流离之苦和内忧外患之辱,更祈求于忠勇信义的郑老爷保护,因而他已成为百姓抵抗外来侵略的强大的精神武器,因此,永嘉场百姓在惨遭倭寇的屠杀时,曾抬出郑老爷的神像聚集民众以抗外辱。人们凡遇天灾人祸、疾病瘟疫时,大家都会到庙里烧香拜佛求签,则向郑老爷求雨、求药,求他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驱灾阵魔、除暴安良、保国安民。 龙是民间信仰中最神圣的神异瑞兽。因此,在永嘉场老百姓的心目中,龙灯龙船是神的工具、神的化身,也是自强不息的象征。在永嘉场,家庭小作坊和中小企业众多,他们肯出大款希望通过龙灯龙船民俗活动,祈求因果报应,神灵保佑,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民间把请示龙灯龙船的神灵出巡出航的仪式称为“参龙”,在参龙的赞颂声中,郑老爷的龙灯龙船从大地上长河中奔腾而来,犹如巡洋舰一样执行着保境安民的任务。所以,信仰传说是神明存在的灵魂。比如,斗杀蜃妖、平息倭寇、神速航运,等等,总是郑老爷信俗传说中的重头戏,这与国泰民安、大吉大利相关,成为祥瑞,这也体现了广大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因此,郑老爷千百年来得到了世人的拥戴和敬仰,同时,他的崇高品格也永远成为广大民众精神生活中的一种信念,永远成为我们百姓文化生活中的精髓,永泽世人,永垂不朽。 三、理性认识,内涵升华 民间信仰不仅具有宗教属性、文化属性,还具有社会生活属性。我们要从现实社会生活的角度认识民间信仰,全面认识民间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为百姓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郑老爷信俗,我们要考虑信俗本真性的保护、信俗利用、信俗引领,使郑老爷信俗更好地促进社会久治长安,更好地为龙湾文化强区服务,能够唤醒人们的良知,洗去心中的贪、嗔、痴、慢、疑,及其一切罪恶的意识,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只有这样,良心才会发现,清净心才能显现,神灵也才会保佑。 文化需要充分的阐释,才会有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利用。我们只有将郑老爷信俗文化的宗教性、文化性、社会生活性等特质作深入的研究,才能将其转化为我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特别要申明的是,我们研究郑老爷信俗并不是搞什么唯心主义,而“唯心”和“唯物”是西洋的哲学,而中国的哲学是“和合”哲学。熊十力先生认为,精神和物质其实是一体两面,是本体的一身兼二任,在宇宙诞生的那一瞬间,宇宙精神和宇宙物质就已经不可分,宇宙精神和宇宙物质是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而且在这个矛盾里面,宇宙精神是起主导作用的。《周易•系辞上》说得好:“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组合而成的,所以中国哲学是“和合”哲学。这也可从《周易•说卦传》所说的来佐证:“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民间素来相信万物有灵,神界如同人世,人神互通,这就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我们的先人很智慧,往往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有机地融合起来,那就是把社会道德和社会理想人格化、神格化,把看不见、摸不着、不好懂、不好记的教义变成顶礼膜拜的有形的神灵。因此,我们研究郑老爷不能想当然、贴标签、凭空捏造,而要从郑老爷的一系列光辉事迹中研究和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内涵着手,以此来更好地推动我们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强国建设。 因此,从郑老爷的一系列光辉事迹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挖掘、升华,其不仅仅具有“忠义信智仁勇”的精神,更具有神圣的爱国爱民的民族精村落文化神。“酒雨灭火”和“神船送考”是爱民的具体表现;“勇斗海盗”和“风沙没倭”是爱国的具体表现,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像凤凰涅槃,虽死犹生,派兵遣将,风沙没贼,奋勇抗倭寇,他爱憎分明,忧国忧民,有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在危难之时能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挺身而出、视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百姓谋幸福甘愿牺牲,以死为荣,实为可歌可泣。我们信仰郑老爷的现实意义,就是学习和发扬郑老爷的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来激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民间信俗是民间文化的核心,地方俗神崇拜是民间信俗的核心。郑老爷信俗是永嘉场地域历史最为悠久、信众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俗神崇拜之一,也是地方俗神崇拜的核心。郑老爷信俗文化应该作为永嘉场的一项标志性文化,作为永嘉场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质的文化,必将受到永嘉场民众的特别关注和理解。因此,今天我们深入研究郑老爷信俗,对于永嘉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具有实质性意义。我们无论在传统节日上,还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开发都追求本真性和内涵性,而本真性的内涵是神圣性。如果郑老爷信俗在传统节日的节庆活动中抽取信仰的神圣性,那么这些节庆活动就将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将郑老爷信俗的本真性与神圣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来激发自己努力工作,爱党爱国爱民,为社会多做贡献。 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应当坚持不懈地宣传无神论。然而,人总是要有一种精神寄托,尤其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环境里,人们亟待需要找到自己的道德良知,弘扬郑老爷的精神,无疑是受到一种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支持。虽然世界没有什么神,但崇拜一下“神”至少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心安,希望工作顺境,阖家保太平。所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也就是此道理。华东师大中文系田兆元教授说得好,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批评得比较厉害,对于本民族文化仿佛失去了信心与兴趣。但没有民族文化的自主与自信,经济和技术上的创新也无从谈起。可见,信仰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尚能推动经济和技术上的创新。 精神即理念,精神即旗帜。同一个信仰,同一个梦想。我们要致力于文化修心,让心理舒爽;致力于信仰育人,让精神舒畅,享受人生正能,努力构架天道真教育和直指心灵教育的德育模式。郑老爷信俗是我们永嘉场民间信俗的理念和旗帜,是永嘉场历史文化的压缩文档,珍藏着永嘉场人的历史文化记忆,无论是永嘉场历史文化的建设,抑或永嘉场学的研究,郑老爷信俗始终是我们永嘉场文化的解码器。鲁迅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要把郑老爷那种“忠义信智仁勇”的精神,爱国爱民的精神,精心打造为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让我们的精神家园烙上文化印,烙上文明印,烙上民族印,烙上世界印。 |
|||||
郑老爷,是永嘉场地域性的尊称,本名郑生,又名郑原生,字公全,今海滨街道沙村人,出生于宋乾道元年(1165 )正月十五日午时。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好侠使气,为护国佑民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地百姓一直非常感激他的恩德。他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在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被敕封为“忠烈将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 ),又敕封为“忠烈郑使侯王”。 政治是一时的,文化才是永久的。郑老爷是永嘉场土生土长的地方神,祭拜郑老爷自宋末元初已成为一种固有的社会信俗文化,一直流传至今。2013年春节,龙湾区海滨街道沙村(沙南、沙中、建新、沙北)合地,将隆重举办纪念郑老爷诞辰848周年的庆典活动,届时88.88米之长的“滨海沙龙”横空出世,巡游永嘉场,并由1500多人组成3公里之长的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加入乐队、舞狮、舞龙、花灯、抬阁、小品、戏曲、杂技等节目,这无疑是一场龙湾区史无前例的最声势浩大的民俗文化活动。天赐弘福,神光普照,郑老爷必将给龙湾区带来永永远远的祥和瑞气与安康幸福。但举办什么样的活动形式并不重要,而重要的却是我们借此机会传播郑老爷信俗丰富的文化内涵,旨在引领广大民众对郑老爷信俗的理性认识。 一、故事传奇,凤凰涅槃 关于郑老爷信俗,我们首先从其故事谈起。郑老爷的故事,传奇经典,动人心弦,映照其崇高的道德精神。据嘉靖《永嘉县志》记载,有一次,郑老爷与客人一起饮酒时,突然喷洒起酒雨来,客人很感震惊,他对客人说:“某方失火,正以酒雨灭火。”第二天,果然有人传言,某方火势正猛烈,有幸及时下起骤雨才止息,且雨中带有酒气。他家居海滨,有一次装作醉睡的样子,家人怪之,问其故,便说:“我正在拯救覆舟啊。”不久,他到了一个叫樟木浦的地方,看见一艘官方的战船初成,刚刚举行下水典礼,让几百人拖着船体却始终不能下水,于是,他一挥手,船就马上主动地下了水,大家为之惊异,并赢得了现场一片赞叹声。 宋宁宗年间,浙江东南沿海,海盗抢劫商船的事件频繁。有一次,郑老爷突然对亲人说:“我应当以杀身成仁见人世。”说罢,他就乘坐商船,加入打击海盗的行列,他为保护商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奋力杀敌,与海盗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但终因孤军作战,未能突破海盗的重围,不幸以身殉职。令人奇怪的是,他像凤凰涅槃,虽死犹生,其妻在家织布时,忽见侯王骑马而归,妻就立即去迎接,又忽然不见了。以后又屡聚灵异,或见其红袍玉带,凭倚高台;或见其火光中,阴兵旗帜,冲锋陷阵,奋勇杀敌。 元大德年间(1297-1307 ),海盗蜂起,岁无宁日,他忽作狂风,贼全被淹没。于是郡守王恩贞奏闻,加封“忠烈将军”。至明朝,倭寇入境,民遭其害,于是,他又大显神通,不久,沙涌为城,于是贼舟全覆。嘉靖廿二年(1543 ),京城乡试开考,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俩赴京应试,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离考期又近,恐怕难以赶上,只得昼夜兼程。庙中郑老爷神通广大,掐指一算,知道这事如此重大,便决定施法帮助兄弟二人赴京赶考。于是,他用自己的神船护送叔果叔杲二人进京,才赶上考期。凡地方上一旦有什么灾害,或路遇艰难,则有求必应。总之,他御灾捍患,保境救民之功,不堪述尽矣。 二、崇高品格,世人敬仰 祭拜神明,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都存在的现象。千百年以来,郑老爷在永嘉场的老百姓的心目中已经凝聚成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郑老爷信俗,为什么千年久拜不衰呢?其实,众所周知,英雄是干出来的,并不是一时树起来的。他的“酒雨灭火”、“勇斗海盗”、“风沙没倭”、“神船送考”等传奇故事,及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自古迄今一直印记在人们心中,激励人们前进,并发扬光大。 人生的最高价值则是对社会的贡献。郑老爷并不是神,他本来就是现实世界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有姓名,有出生地,也有生卒时间,后来人们为什么把他视为“神”,这是因为他活着一贯损己利人,为社会做贡献,活着为百姓,做鬼也为百姓,用朱熹的话评价,那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用毛主席的话来评价,那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他为世间提供了一种完整的人生价值哲学,即在他身上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忠义信智仁勇”的思想,渗透着中华民族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和大气浩然的民族魂,他的损己利人精神确实感动了老百姓,也感动了帝王,所以被敕封为“忠烈将军”和“侯王”。 千百年以来,永嘉场人为什么会如此痴迷郑老爷崇拜呢?应该来说,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原因,永嘉场地处浙江东南沿海,自古以来天灾人祸较多,加上当时文化和生产力不发达,当人们在遇见自身无力支配的命运时,往往去借助精神力量,当时百姓已经意识化并认同他是“忠义信智仁勇”的楷模,信奉他是财神和保护神,能给广大百姓带来财运和平安吉祥。由此可知,一个人的高尚精神一旦在老百姓中根深蒂固并得到升华,便会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神”,就会成为人们学习楷模和精神支撑,因而英雄的历史是由英雄和老百姓共同写成的,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的心中分量就有多重”的深刻内涵何其相似乃尔呢。因此,郑老爷信俗绝不是单纯的个人迷信偏好,而是由历史发展演变成一种社会群体的信仰。 郑老爷信俗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致的认同。嘉靖三十八年(1559 ),二都英桥王铮、王叔杲叔侄,在京任职题奏,敕封“忠烈郑使侯王”。为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石浦村亦于1559年建成“忠烈庙”。以后南桥、萼芳、榕树下三村父老分得香火,相继建成“忠烈庙”,并在南桥村塑像祭祀。到了清朝,为纪念郑老爷的伟大业绩,立庙奉祀,尤为隆重。二都永昌堡正月初十日立像出巡,堡内香案迎接,自七甲至蟾钟的塘路,各立像以祭祀。平时,每逢初一、十五,妇女们提篮携袋,奔走于各个庙宇之间,虔诚膜拜。尤其在沙村地方,由几个村落拥有所有权,形成祭祀圈,并由跨村香客形成信仰圈。这种香火庙的意义,非常有利于组织地域社会群体的信仰和认同。 在历史上,永嘉场人就是利用郑老爷等神灵实现社会群体的认同。据海滨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娄秀云先生说,郑老爷是沙村本地神,沙村人对郑老爷信俗向来五体投地、顶礼膜拜,并具有社会群体的认同,尤其在2012年正月以来,沙村四却地方的一些乡绅耆老提议:决定在2013年春节,隆重举办纪念郑老爷诞辰848周年的庆祝活动,并建立郑老爷纪念馆,于是,赢得了当地广大群众的热烈支持和踊跃响应,并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就集资了达1500万元的活动经费。可见,老百姓一旦唤醒了自己的道德良知,一旦掌握了一种信仰和认同,则会转化成无穷无尽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并付诸实际行动。 郑老爷是海滨沙村人,他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十五,这已成为永嘉场人约定俗成的精神意志。在永嘉场,海滨街道沙中村、永中街道石浦村,以及永兴街道南桥、萼芳和榕树下各村都建有郑老爷的“忠烈庙”,人们常常利用郑老爷的诞生日(农历正月十五)举办民间团体的祭拜、庙会、戏文演艺等庆典活动。但神灵并不是土塑木雕的无生命偶像,而是历时性的储藏着地域环境、社会关系、历史事件和生活经验的综合体。他又是忠义的化身,道德的偶像,他仗义救危,侠胆仁勇,正是苦难深重的民众所盼望的救苦救难的保护神,其言行符合百姓修己冶心之道。自宋元明清以来,永嘉场百姓备受颠沛流离之苦和内忧外患之辱,更祈求于忠勇信义的郑老爷保护,因而他已成为百姓抵抗外来侵略的强大的精神武器,因此,永嘉场百姓在惨遭倭寇的屠杀时,曾抬出郑老爷的神像聚集民众以抗外辱。人们凡遇天灾人祸、疾病瘟疫时,大家都会到庙里烧香拜佛求签,则向郑老爷求雨、求药,求他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驱灾阵魔、除暴安良、保国安民。 龙是民间信仰中最神圣的神异瑞兽。因此,在永嘉场老百姓的心目中,龙灯龙船是神的工具、神的化身,也是自强不息的象征。在永嘉场,家庭小作坊和中小企业众多,他们肯出大款希望通过龙灯龙船民俗活动,祈求因果报应,神灵保佑,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民间把请示龙灯龙船的神灵出巡出航的仪式称为“参龙”,在参龙的赞颂声中,郑老爷的龙灯龙船从大地上长河中奔腾而来,犹如巡洋舰一样执行着保境安民的任务。所以,信仰传说是神明存在的灵魂。比如,斗杀蜃妖、平息倭寇、神速航运,等等,总是郑老爷信俗传说中的重头戏,这与国泰民安、大吉大利相关,成为祥瑞,这也体现了广大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因此,郑老爷千百年来得到了世人的拥戴和敬仰,同时,他的崇高品格也永远成为广大民众精神生活中的一种信念,永远成为我们百姓文化生活中的精髓,永泽世人,永垂不朽。 三、理性认识,内涵升华 民间信仰不仅具有宗教属性、文化属性,还具有社会生活属性。我们要从现实社会生活的角度认识民间信仰,全面认识民间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为百姓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郑老爷信俗,我们要考虑信俗本真性的保护、信俗利用、信俗引领,使郑老爷信俗更好地促进社会久治长安,更好地为龙湾文化强区服务,能够唤醒人们的良知,洗去心中的贪、嗔、痴、慢、疑,及其一切罪恶的意识,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只有这样,良心才会发现,清净心才能显现,神灵也才会保佑。 文化需要充分的阐释,才会有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利用。我们只有将郑老爷信俗文化的宗教性、文化性、社会生活性等特质作深入的研究,才能将其转化为我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特别要申明的是,我们研究郑老爷信俗并不是搞什么唯心主义,而“唯心”和“唯物”是西洋的哲学,而中国的哲学是“和合”哲学。熊十力先生认为,精神和物质其实是一体两面,是本体的一身兼二任,在宇宙诞生的那一瞬间,宇宙精神和宇宙物质就已经不可分,宇宙精神和宇宙物质是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而且在这个矛盾里面,宇宙精神是起主导作用的。《周易•系辞上》说得好:“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组合而成的,所以中国哲学是“和合”哲学。这也可从《周易•说卦传》所说的来佐证:“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民间素来相信万物有灵,神界如同人世,人神互通,这就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我们的先人很智慧,往往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有机地融合起来,那就是把社会道德和社会理想人格化、神格化,把看不见、摸不着、不好懂、不好记的教义变成顶礼膜拜的有形的神灵。因此,我们研究郑老爷不能想当然、贴标签、凭空捏造,而要从郑老爷的一系列光辉事迹中研究和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内涵着手,以此来更好地推动我们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强国建设。 因此,从郑老爷的一系列光辉事迹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挖掘、升华,其不仅仅具有“忠义信智仁勇”的精神,更具有神圣的爱国爱民的民族精村落文化神。“酒雨灭火”和“神船送考”是爱民的具体表现;“勇斗海盗”和“风沙没倭”是爱国的具体表现,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像凤凰涅槃,虽死犹生,派兵遣将,风沙没贼,奋勇抗倭寇,他爱憎分明,忧国忧民,有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在危难之时能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挺身而出、视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百姓谋幸福甘愿牺牲,以死为荣,实为可歌可泣。我们信仰郑老爷的现实意义,就是学习和发扬郑老爷的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来激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民间信俗是民间文化的核心,地方俗神崇拜是民间信俗的核心。郑老爷信俗是永嘉场地域历史最为悠久、信众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俗神崇拜之一,也是地方俗神崇拜的核心。郑老爷信俗文化应该作为永嘉场的一项标志性文化,作为永嘉场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质的文化,必将受到永嘉场民众的特别关注和理解。因此,今天我们深入研究郑老爷信俗,对于永嘉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具有实质性意义。我们无论在传统节日上,还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开发都追求本真性和内涵性,而本真性的内涵是神圣性。如果郑老爷信俗在传统节日的节庆活动中抽取信仰的神圣性,那么这些节庆活动就将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将郑老爷信俗的本真性与神圣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来激发自己努力工作,爱党爱国爱民,为社会多做贡献。 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应当坚持不懈地宣传无神论。然而,人总是要有一种精神寄托,尤其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环境里,人们亟待需要找到自己的道德良知,弘扬郑老爷的精神,无疑是受到一种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支持。虽然世界没有什么神,但崇拜一下“神”至少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心安,希望工作顺境,阖家保太平。所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也就是此道理。华东师大中文系田兆元教授说得好,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批评得比较厉害,对于本民族文化仿佛失去了信心与兴趣。但没有民族文化的自主与自信,经济和技术上的创新也无从谈起。可见,信仰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尚能推动经济和技术上的创新。 精神即理念,精神即旗帜。同一个信仰,同一个梦想。我们要致力于文化修心,让心理舒爽;致力于信仰育人,让精神舒畅,享受人生正能,努力构架天道真教育和直指心灵教育的德育模式。郑老爷信俗是我们永嘉场民间信俗的理念和旗帜,是永嘉场历史文化的压缩文档,珍藏着永嘉场人的历史文化记忆,无论是永嘉场历史文化的建设,抑或永嘉场学的研究,郑老爷信俗始终是我们永嘉场文化的解码器。鲁迅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要把郑老爷那种“忠义信智仁勇”的精神,爱国爱民的精神,精心打造为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让我们的精神家园烙上文化印,烙上文明印,烙上民族印,烙上世界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