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爷信俗 | |||||
|
|||||
明年春节期间,龙湾区海滨街道沙村(包括沙北、沙中、建新、沙南四个行政村)要举办“龙文化节”。现在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进行着,百姓自愿捐赠已达1500多万元。我们说,民俗文化活动的背后总是有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在支撑着、在推动着、在鼓舞着,永嘉场民间地方信仰非常普遍且丰富。此次沙村龙文化节中祭祀、出巡的正是沙村本地神郑使侯王。 郑使侯王,在永嘉场俗称郑老爷,姓郑名生,沙村里人,生于南宋乾道元年乙酉正月十五日午时,好侠使气,后附海舟遇盗斗死,葬于沙村沙岗。郑老爷是永嘉场土生土长的神灵,典型的地方神。在沙村,民间形成郑老爷郑使侯王居上殿、地主爷东瓯王住下殿的风俗。郑老爷之灵异或见诸记载,或相传于父老之口。在永嘉场,百姓为祭祀郑老爷建有多座忠烈庙,从而形成了郑老爷信俗。 (—) 郑老爷(H65-?),光绪《永嘉县志》卷四《建置•坛庙•丛祠附》载:“神郑氏,讳生字公全,沙村里人。”清康熙朝进士英桥王锡頊所撰《郑使侯王传》载:“侯王姓郑,名生,字公全。沙村里人也。” 一说,姓郑名原生。据嘉靖《永嘉县志》卷四《祠祀志》载:“神郑氏原生,字公全,三都沙村里人。”项有仁编著《龙湾民俗》持此观点。又一说,姓郑名铮。王璋、王一平编《古堡深处——永昌堡诗文选编》P238《正月初十迎神》一文中有“郑老爷,姓郑名铮”的记载,这只是今人记载。 光绪《永嘉县志》卷四《建置•坛庙•丛祠附忠烈将军庙》载:“神郑氏,……好侠使气,能出神示幻,常语人曰:’吾当由兵解,血食人世。’后附海舟遇盗斗死,其家忽睹神骑从归,倏复不见。嗣后娄显灵异。宝祐五年永嘉守立庙于其乡。”清康熙朝进士英桥王锡瑁所撰传记对地方志有补充说明。 郑生之所以成为地方神,其一是“夙负灵异”、“能出神示幻”,这符合温州地区“好巫尚鬼”的传统,也表明永嘉场百姓对异能人士的倚重;其二是“好侠使气”,有神力异能,能举樟木浦官舰,并最终“遇盗斗死”,显然郑生是武勇之士,而永嘉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武勇的地方,所以郑生之成为地方神,体现了永嘉场百姓对勇毅之士的欣赏;其三是神灵与海洋的关系。郑生在未成神灵之前,即有“拯覆舟”之行。“家濒海,时作醉瞋状,家人问之,则曰:’拯覆舟也。’”并因“后附海贾舟,中流遇盗斗死”,一生与海洋脱不了干系,具有滨海百姓的神灵特征。成神之后,“其御灾捍患,保境救民之功”应有不少是属于保佑渔民、商贾出人平安的神迹。 由于郑老爷数显灵异,百姓应有为之立小庙,然作为淫祠尚未获得合法性。至宋宝祐五年( 1257 ),郑老爷托梦于郡守,以示诗云:“昨夜云游返故乡,故乡风景最凄凉。区区墓上一扌不土,犹纳朝廷岁岁粮。”郡守以忠良纳税相感,奏闻朝廷,诏封为“太尉”,并“建像崇庙于其乡”,这是获得官方承认之始。即沙村于宋宝祐五年(1257 )建成“忠烈庙”,以示纪念。 弘治《温州府志》卷十六《祠庙》载:“忠烈将军庙,在华盖乡沙村,神郑氏。”沙村即现在的龙湾区海滨街道沙北、沙中、建新、沙南四村。现在沙中村上殿西路96号有座忠烈观,原址位于沙前街,1952年原庙宇被改建为供销社,1996年春在新址重建,即现在的规模。2013年春节期间,为纪念宋太尉郑侯诞辰848周年,沙村百姓拟复苏68年前的“大龙”本土文化活动——沙村龙文化节。现在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进行着,民众自愿捐赠高达1500多万元。在娄秀荣老人的指引下,笔者来到忠烈观,此处香火非常茂盛,善男信女较多,为龙文化节而制作的大龙、彩灯等很有特色,值得先睹为快。 (二) 至元、明时,郑老爷更有所敕封,遂入祀典之列。元大德年间(1297-1307 ),海寇蜂起,岁无宁日,郑老爷忽作狂风,贼俱淹没。郡守王恩贞奏闻,敕封“忠烈将军”。 至明代,郑老爷的“御灾捍患,保境救民”的神格职能,还增加了抗倭显神迹。明嘉靖年间,东南倭寇为患,百姓祈祷武勇的郑老爷显灵护佑。时倭寇入境,民咸遭其害。时神濯厥灵,俄而沙涌为城,贼舟尽覆。其中“忠烈庙”有对联:“尽忠报国,震慑倭夷,经武扬名垂万古;怀德爱民,驱除盗贼,丰功伟绩显千秋。” “碧血抗倭,忠诚耿耿凌霄志;丹心护国,德泽巍巍撼人寰。”可知,郑老爷的抗倭神迹,代代相传。 嘉靖三十八年(1559 ),王铮、王叔杲叔侄,在京任职题奏,诏封“忠烈将军郑使侯王”,立像出巡。迨清定鼎沙村,庙祀尤隆。下埒街南桥、萼芳、榕树下三村父老分得香火,在南桥村塑像祭祀,正月下埒街“抬佛”的六尊佛,郑老爷就是其中一尊。新城正月初十日立像出巡,堡内香案迎接。鄢堤自七甲至蟾钟,各立像以祭,上京、前街仪同,王有功于斯,王也灵矣,以起神功于不朽云。 据永昌堡民俗文化研究会王金麟介绍,堡内百姓信奉抗倭的郑老爷,名列正月迎请的系列神灵之中。郑老爷神像寄驻堡内百姓家中,每年正月初十巡游,后变换驻所。据介绍,正月初九白天由头牌执事在翥锣开路下,巡视翌日抬佛路线一周,称“扫街”。新驻户主人在地方父老陪同下,持香烛前往老驻户神像前点上香烛。晚上再去神前举行祈祷“接香”仪式。初十神像出巡,先由一顶8人抬的大轿,前往老驻户接郑老爷到南门巡检司内,至辰时巡游开始。在礼炮鼓乐声中,以身穿五色彩衣的头牌执事,廉锣长号组成的仪仗队为前导,继之为香炉、吹打班。最后是坐在轿内的郑老爷神像,由8位盛装老人手执黄旗,口呼“威一武”簇拥着。从南门到北门来回巡游三次,观众夹道欢呼。至午时在西头“松梅竹”各房小宗前接受“路祭”参拜。午后,郑老爷南巡出城至李浦桥上,调头返回堡内,接入新驻所。 (三) 在永嘉场民间有传说,郑老爷的船送二都英桥里王叔果、王叔杲兄弟进京赶考的故事。 话说,明嘉靖廿二年,朝廷科举开考,王叔果、叔杲得信后急忙准备赴京考试,但当时的交通不便,路途险恶,离考期又近,恐怕这样行走难以赶上,无奈只得加速步伐昼夜兼程赴京。庙中郑老爷突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知道该事重大,决定施法帮助兄弟二人赴京赶考。 一日,天色渐晚,叔果叔杲兄弟二人还在匆匆赶路,将到渡口心想要搭船过渡,待明晨再走,不知渡口有船否?一到渡口,在晚霞中隐约看见一艘大船泊停在港中,只见一位船老大坐在船头上,兄弟二人高兴极了,叔果连忙喊话:“喂,船老大,能否将我兄弟二人渡过去?” “你们去哪里啊?”船老大问他们。“我们是二都英桥里人,想去京城考试的,船老大,谢谢你帮帮忙吧!” “啊,我的船也正想开往京城,待会等潮水上涨后马上拔锚起航,来吧,正好同路。”叔果兄弟二人求之不得,高兴极了,“谢谢船老大。”连忙踏上跳板,进入船舱。天渐渐地暗下去了,雾气慢慢地笼罩了海面,片刻,潮水涨,起锚开航,船老大嘱咐说:“二位请坐好,因外面风大,不要向外看望。” “好,谢谢了。”见船老大紧闭双目,坐在后面驾驶舱中,只听见船底板擦着水波拍拍作响,呼啸的西北风擦耳而过,兄弟二人心感好奇,又不敢多问。没片刻,只见船突然速度放慢,原来又到了另一渡口,不一会儿,听船老大嘱咐说:“小伙子,到了,上岸吧,这里离京城只有十几里路,你们慢慢地走过去,准能赶上考期。”兄弟二人听其一说,慌忙收拾行装上岸,上岸后,叔果发现在忙乱中少了一只鞋,急回头想返船取回。不料,该船早已离开渡口,隐没在晨曦的薄雾中了。 原来,二都英桥里人对郑老爷相当崇拜,每逢朔望之日都备办香烛、礼品去祭拜,王叔果一家更不例外,信士们虔诚的心感动了郑老爷,他将用自己的神船护送叔果、叔杲兄弟二人进京,才赶上考期。考试后,兄弟二人都中了举人,返乡后即到郑老爷庙中谢恩。不料,慌忙中失落的一只鞋还放在大殿前郑老爷的神船中呢。此后兄弟二人又都中了进士,被后人称为“东嘉双璧”。 (四) 龙湾区永中街道石浦村(又名陡门)陡门北侧有建成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 ) “忠烈庙”,俗称“陡门殿”,现称忠烈道观,祀奉郑使侯王郑老爷。 据石浦村村张仁明老人说,因郑老爷生于南宋乾道乙酉年(1165 )正月十五日,“乙酉”为“鸡年”,故每逢该年的正月十五,石浦村都要迎大龙、放花灯3天,以示祝贺。十二生肖轮回,故每隔十二年举行一次,相传已400百余年。 大龙出巡要在“陡门殿”中先举行隆重仪式,后整队出动。先是由勅令、头牌灯、仪仗、香炉、灵牌组成的“头站”,继以鱼灯为主的各式花灯,大龙断后。大龙不能舞,只抬着巡示,每逢户外香案,参鼓先生唱贺词,双方父老祭拜,大龙则头尾居中,龙身绕三圈围住头、尾,众鱼灯跳跃作舞。逢院子里的香案,则大龙停在大门外,头站和鱼灯进内,举行祭拜和舞蹈。当年的巡视对象一是同姓宗亲、上代姻亲;二是本村外嫁女儿家;范围东至宁村、沙村;西至底岭下、龙湾;北至兰田;南至三都。石浦的大龙巡游解放后停止,改革开放后恢复。1986年、1993年和2005年已举办3次。2005年,石浦村民间集资152万元,实际花费118万余元,男女老少齐动员,正月初一始,初五结束,巡游参与人数达1500余人。2005年,石浦大龙是特大特长的龙灯。龙头硕大,高3米、长4米、宽2米,重达250公斤,需10人抬。龙尾长4米、径1米,重约150公斤,抬需8人。龙身为18档,每档长约1.2米,径0.6米,1人1档。头、尾、身均以木竹为架,龙头、龙尾蒙以真丝布,张须扬鳍,威灵显赫;龙身布裹,彩鳞斑斓。全长130多米,共需100多人抬着逶迤前进。运用电子元件自动化控制技术,定时变换出“红、黄、绿”三种颜色。近看光彩夺目,鳞鳍璀璨;远看金碧辉煌一条蜿蜒游动的蛟龙。 张仁明老人说,石浦的花灯种类繁多,五彩缤纷。有大型彩龙灯、彩凤灯、彩龙船灯、金鸡灯、抬阁灯、十二生肖灯、走马灯、八仙过海灯、仙女下凡灯。各类鱼灯64盏、人物灯80盏,所有灯彩均改蜡烛为电灯,30辆汽车拉着30部发电机随队发电。一路电光闪烁、火树银花,照亮半月天空,倍添花灯光彩与魅力。巡游队伍长达2公里,一路载歌载舞,两旁人山人海,爆竹焰火连天,鼓乐欢声动地。正月初一巡游在永中;第二夜经永昌堡、度山后转七甲至康一;第三夜沿机场大道至龙湾、底岭下、瑶溪、青山;第四夜由衙前经水潭至下垟街到宁村、蓝田;第五夜在本村。 |
|||||
明年春节期间,龙湾区海滨街道沙村(包括沙北、沙中、建新、沙南四个行政村)要举办“龙文化节”。现在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进行着,百姓自愿捐赠已达1500多万元。我们说,民俗文化活动的背后总是有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在支撑着、在推动着、在鼓舞着,永嘉场民间地方信仰非常普遍且丰富。此次沙村龙文化节中祭祀、出巡的正是沙村本地神郑使侯王。 郑使侯王,在永嘉场俗称郑老爷,姓郑名生,沙村里人,生于南宋乾道元年乙酉正月十五日午时,好侠使气,后附海舟遇盗斗死,葬于沙村沙岗。郑老爷是永嘉场土生土长的神灵,典型的地方神。在沙村,民间形成郑老爷郑使侯王居上殿、地主爷东瓯王住下殿的风俗。郑老爷之灵异或见诸记载,或相传于父老之口。在永嘉场,百姓为祭祀郑老爷建有多座忠烈庙,从而形成了郑老爷信俗。 (—) 郑老爷(H65-?),光绪《永嘉县志》卷四《建置•坛庙•丛祠附》载:“神郑氏,讳生字公全,沙村里人。”清康熙朝进士英桥王锡頊所撰《郑使侯王传》载:“侯王姓郑,名生,字公全。沙村里人也。” 一说,姓郑名原生。据嘉靖《永嘉县志》卷四《祠祀志》载:“神郑氏原生,字公全,三都沙村里人。”项有仁编著《龙湾民俗》持此观点。又一说,姓郑名铮。王璋、王一平编《古堡深处——永昌堡诗文选编》P238《正月初十迎神》一文中有“郑老爷,姓郑名铮”的记载,这只是今人记载。 光绪《永嘉县志》卷四《建置•坛庙•丛祠附忠烈将军庙》载:“神郑氏,……好侠使气,能出神示幻,常语人曰:’吾当由兵解,血食人世。’后附海舟遇盗斗死,其家忽睹神骑从归,倏复不见。嗣后娄显灵异。宝祐五年永嘉守立庙于其乡。”清康熙朝进士英桥王锡瑁所撰传记对地方志有补充说明。 郑生之所以成为地方神,其一是“夙负灵异”、“能出神示幻”,这符合温州地区“好巫尚鬼”的传统,也表明永嘉场百姓对异能人士的倚重;其二是“好侠使气”,有神力异能,能举樟木浦官舰,并最终“遇盗斗死”,显然郑生是武勇之士,而永嘉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武勇的地方,所以郑生之成为地方神,体现了永嘉场百姓对勇毅之士的欣赏;其三是神灵与海洋的关系。郑生在未成神灵之前,即有“拯覆舟”之行。“家濒海,时作醉瞋状,家人问之,则曰:’拯覆舟也。’”并因“后附海贾舟,中流遇盗斗死”,一生与海洋脱不了干系,具有滨海百姓的神灵特征。成神之后,“其御灾捍患,保境救民之功”应有不少是属于保佑渔民、商贾出人平安的神迹。 由于郑老爷数显灵异,百姓应有为之立小庙,然作为淫祠尚未获得合法性。至宋宝祐五年( 1257 ),郑老爷托梦于郡守,以示诗云:“昨夜云游返故乡,故乡风景最凄凉。区区墓上一扌不土,犹纳朝廷岁岁粮。”郡守以忠良纳税相感,奏闻朝廷,诏封为“太尉”,并“建像崇庙于其乡”,这是获得官方承认之始。即沙村于宋宝祐五年(1257 )建成“忠烈庙”,以示纪念。 弘治《温州府志》卷十六《祠庙》载:“忠烈将军庙,在华盖乡沙村,神郑氏。”沙村即现在的龙湾区海滨街道沙北、沙中、建新、沙南四村。现在沙中村上殿西路96号有座忠烈观,原址位于沙前街,1952年原庙宇被改建为供销社,1996年春在新址重建,即现在的规模。2013年春节期间,为纪念宋太尉郑侯诞辰848周年,沙村百姓拟复苏68年前的“大龙”本土文化活动——沙村龙文化节。现在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进行着,民众自愿捐赠高达1500多万元。在娄秀荣老人的指引下,笔者来到忠烈观,此处香火非常茂盛,善男信女较多,为龙文化节而制作的大龙、彩灯等很有特色,值得先睹为快。 (二) 至元、明时,郑老爷更有所敕封,遂入祀典之列。元大德年间(1297-1307 ),海寇蜂起,岁无宁日,郑老爷忽作狂风,贼俱淹没。郡守王恩贞奏闻,敕封“忠烈将军”。 至明代,郑老爷的“御灾捍患,保境救民”的神格职能,还增加了抗倭显神迹。明嘉靖年间,东南倭寇为患,百姓祈祷武勇的郑老爷显灵护佑。时倭寇入境,民咸遭其害。时神濯厥灵,俄而沙涌为城,贼舟尽覆。其中“忠烈庙”有对联:“尽忠报国,震慑倭夷,经武扬名垂万古;怀德爱民,驱除盗贼,丰功伟绩显千秋。” “碧血抗倭,忠诚耿耿凌霄志;丹心护国,德泽巍巍撼人寰。”可知,郑老爷的抗倭神迹,代代相传。 嘉靖三十八年(1559 ),王铮、王叔杲叔侄,在京任职题奏,诏封“忠烈将军郑使侯王”,立像出巡。迨清定鼎沙村,庙祀尤隆。下埒街南桥、萼芳、榕树下三村父老分得香火,在南桥村塑像祭祀,正月下埒街“抬佛”的六尊佛,郑老爷就是其中一尊。新城正月初十日立像出巡,堡内香案迎接。鄢堤自七甲至蟾钟,各立像以祭,上京、前街仪同,王有功于斯,王也灵矣,以起神功于不朽云。 据永昌堡民俗文化研究会王金麟介绍,堡内百姓信奉抗倭的郑老爷,名列正月迎请的系列神灵之中。郑老爷神像寄驻堡内百姓家中,每年正月初十巡游,后变换驻所。据介绍,正月初九白天由头牌执事在翥锣开路下,巡视翌日抬佛路线一周,称“扫街”。新驻户主人在地方父老陪同下,持香烛前往老驻户神像前点上香烛。晚上再去神前举行祈祷“接香”仪式。初十神像出巡,先由一顶8人抬的大轿,前往老驻户接郑老爷到南门巡检司内,至辰时巡游开始。在礼炮鼓乐声中,以身穿五色彩衣的头牌执事,廉锣长号组成的仪仗队为前导,继之为香炉、吹打班。最后是坐在轿内的郑老爷神像,由8位盛装老人手执黄旗,口呼“威一武”簇拥着。从南门到北门来回巡游三次,观众夹道欢呼。至午时在西头“松梅竹”各房小宗前接受“路祭”参拜。午后,郑老爷南巡出城至李浦桥上,调头返回堡内,接入新驻所。 (三) 在永嘉场民间有传说,郑老爷的船送二都英桥里王叔果、王叔杲兄弟进京赶考的故事。 话说,明嘉靖廿二年,朝廷科举开考,王叔果、叔杲得信后急忙准备赴京考试,但当时的交通不便,路途险恶,离考期又近,恐怕这样行走难以赶上,无奈只得加速步伐昼夜兼程赴京。庙中郑老爷突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知道该事重大,决定施法帮助兄弟二人赴京赶考。 一日,天色渐晚,叔果叔杲兄弟二人还在匆匆赶路,将到渡口心想要搭船过渡,待明晨再走,不知渡口有船否?一到渡口,在晚霞中隐约看见一艘大船泊停在港中,只见一位船老大坐在船头上,兄弟二人高兴极了,叔果连忙喊话:“喂,船老大,能否将我兄弟二人渡过去?” “你们去哪里啊?”船老大问他们。“我们是二都英桥里人,想去京城考试的,船老大,谢谢你帮帮忙吧!” “啊,我的船也正想开往京城,待会等潮水上涨后马上拔锚起航,来吧,正好同路。”叔果兄弟二人求之不得,高兴极了,“谢谢船老大。”连忙踏上跳板,进入船舱。天渐渐地暗下去了,雾气慢慢地笼罩了海面,片刻,潮水涨,起锚开航,船老大嘱咐说:“二位请坐好,因外面风大,不要向外看望。” “好,谢谢了。”见船老大紧闭双目,坐在后面驾驶舱中,只听见船底板擦着水波拍拍作响,呼啸的西北风擦耳而过,兄弟二人心感好奇,又不敢多问。没片刻,只见船突然速度放慢,原来又到了另一渡口,不一会儿,听船老大嘱咐说:“小伙子,到了,上岸吧,这里离京城只有十几里路,你们慢慢地走过去,准能赶上考期。”兄弟二人听其一说,慌忙收拾行装上岸,上岸后,叔果发现在忙乱中少了一只鞋,急回头想返船取回。不料,该船早已离开渡口,隐没在晨曦的薄雾中了。 原来,二都英桥里人对郑老爷相当崇拜,每逢朔望之日都备办香烛、礼品去祭拜,王叔果一家更不例外,信士们虔诚的心感动了郑老爷,他将用自己的神船护送叔果、叔杲兄弟二人进京,才赶上考期。考试后,兄弟二人都中了举人,返乡后即到郑老爷庙中谢恩。不料,慌忙中失落的一只鞋还放在大殿前郑老爷的神船中呢。此后兄弟二人又都中了进士,被后人称为“东嘉双璧”。 (四) 龙湾区永中街道石浦村(又名陡门)陡门北侧有建成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 ) “忠烈庙”,俗称“陡门殿”,现称忠烈道观,祀奉郑使侯王郑老爷。 据石浦村村张仁明老人说,因郑老爷生于南宋乾道乙酉年(1165 )正月十五日,“乙酉”为“鸡年”,故每逢该年的正月十五,石浦村都要迎大龙、放花灯3天,以示祝贺。十二生肖轮回,故每隔十二年举行一次,相传已400百余年。 大龙出巡要在“陡门殿”中先举行隆重仪式,后整队出动。先是由勅令、头牌灯、仪仗、香炉、灵牌组成的“头站”,继以鱼灯为主的各式花灯,大龙断后。大龙不能舞,只抬着巡示,每逢户外香案,参鼓先生唱贺词,双方父老祭拜,大龙则头尾居中,龙身绕三圈围住头、尾,众鱼灯跳跃作舞。逢院子里的香案,则大龙停在大门外,头站和鱼灯进内,举行祭拜和舞蹈。当年的巡视对象一是同姓宗亲、上代姻亲;二是本村外嫁女儿家;范围东至宁村、沙村;西至底岭下、龙湾;北至兰田;南至三都。石浦的大龙巡游解放后停止,改革开放后恢复。1986年、1993年和2005年已举办3次。2005年,石浦村民间集资152万元,实际花费118万余元,男女老少齐动员,正月初一始,初五结束,巡游参与人数达1500余人。2005年,石浦大龙是特大特长的龙灯。龙头硕大,高3米、长4米、宽2米,重达250公斤,需10人抬。龙尾长4米、径1米,重约150公斤,抬需8人。龙身为18档,每档长约1.2米,径0.6米,1人1档。头、尾、身均以木竹为架,龙头、龙尾蒙以真丝布,张须扬鳍,威灵显赫;龙身布裹,彩鳞斑斓。全长130多米,共需100多人抬着逶迤前进。运用电子元件自动化控制技术,定时变换出“红、黄、绿”三种颜色。近看光彩夺目,鳞鳍璀璨;远看金碧辉煌一条蜿蜒游动的蛟龙。 张仁明老人说,石浦的花灯种类繁多,五彩缤纷。有大型彩龙灯、彩凤灯、彩龙船灯、金鸡灯、抬阁灯、十二生肖灯、走马灯、八仙过海灯、仙女下凡灯。各类鱼灯64盏、人物灯80盏,所有灯彩均改蜡烛为电灯,30辆汽车拉着30部发电机随队发电。一路电光闪烁、火树银花,照亮半月天空,倍添花灯光彩与魅力。巡游队伍长达2公里,一路载歌载舞,两旁人山人海,爆竹焰火连天,鼓乐欢声动地。正月初一巡游在永中;第二夜经永昌堡、度山后转七甲至康一;第三夜沿机场大道至龙湾、底岭下、瑶溪、青山;第四夜由衙前经水潭至下垟街到宁村、蓝田;第五夜在本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