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龙湾 > 乡土龙湾
状元天主堂史话
发布日期:2024-01-15 16:24:41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林炳松 字体:[ ]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 ) 10月,浙江海关在温州设立海关分口,温州分口下设状元桥、宁村、黄华、蒲歧四个旁口。清光绪二年(1876 )签订《中英烟台条约》,把温州列为通商口岸。根据条约内容,温州北门外大衙道,1877年4月间正式开放。首有英国商船第一次运洋货进口,运土货出口。1877年10月英国驻温州领事建立,同时在状元桥设立领事和海关分支机构,其办事场所当地老百姓俗称“番人馆”,自温州辟为商埠,海关随之建立,状元作为旁口。此时“洋人”纷纷踏进国土而来。

清光绪六年(1880 )温州成立天主堂区、董增德任堂区神父,大肆宣扬天主教会如何有爱心,天主教是真教,吸收了不少人进教,正是这个时候,即光绪六年十月二十九日( 1880),永嘉县五都五图茅竹庄地方,黄茂林东界张姓民田、西界石坦路坎、南界官路、北界江边沙滩的地块,将永远租与X x总税务司为业,以备建造瓯海关分卡之用,三面言明地价银洋壹佰捌拾贰圆整。杨曜庚,东界杨周两姓基地墙脚;西界墙外荒地;南界杨姓农田;北界墙外杨周两姓田。凭中人说合将永远租与x x总、税务司为业,以便建造瓯海关分卡之用。三面言明地价并地上面石块等共计银洋贰佰贰拾圆。光绪十年正月,周炳富,东界周姓田;西界黄姓田;南界海关现租杨姓基;北界大路,将永远租与XX总税务司为业,以便建造瓯海关分卡之用。三面言明地价银洋卷拾伍元整。以上三姓均一式三纸,一纸存永嘉县衙门备案,两纸付瓯海关税务司存执。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1884年6月厦门和浙江沿海一带,激起了全国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行动。1884年10月4日中秋节,温州人民在柴岩荣等人策动下,连夜焚毁了花园巷耶稣堂,城西礼拜堂和书院,也烧毁了周宅祠巷天主堂的一部分,同样也烧了英国税务司瓯海之关的档案室。这就是温州的甲申教案。在这场焚烧中董神父险遭杀身之祸,为避免闹事群众追寻,次日由县署护送江心屿税务司暂避,而后逃往西郊及东郊(状元)。一星期后赴宁波休养,第二年又返回温州,四处巡视各地,了解教情、民情、地情。1888年又开始筹集资金重建,1891年教堂落成,就在这几年时常往来状元瓯海关分卡,即俗称“番人馆”里传杨福音,开设祈祷,在他调离温州时已策划好在状元大墙围“番人馆”里建造天主教堂。

根据永邑N09 ( A ),文件“状元桥堂基,坐六都状元桥江边,立退据于浙江瓯海关包税务司,奉总税务司安谕将永嘉县五都五图由民人黄茂林手永远租来田地六亩五分;又由民人杨曜庚手永远租来田地一亩七分六厘四毫;又由民人周炳富手永远租来田地八分四厘一毫,均坐落茅竹桥安着。建有洋房四间,小屋三间,以作瓯海关分卡之用。

今该洋房并余地二片共田地计玖亩壹分零伍毫整,毫无用处一并将原契退与天主堂以作教堂之用,当日得受契价鹰洋壹仟贰佰圆整,其洋随讫无存,自退之后其洋房并余地悉听堂边永远管业,与瓯海关分卡毫无干涉,除照会永嘉县前存备案,黄茂林、杨曜庚、周炳富原契三纸拨归天主堂管业外,并将三姓三户粮号拨入天主堂户完粮,今将三姓存于瓯海关原契三纸检交天主堂永远存执,恐口说无凭,立退据永远为照。宣统三年六月吉日,立退据包税务司,押、瓯海关印章。”可知状元天主堂基是瓯海关包税务司转让过来的。

由于温州继宁波之后,也被开放为外贸商埠,浙江瓯海关包税务司在状元建立瓯海关分卡,就在那年12月宁波宗座代牧苏凤文主教来温州视察教务,拜访了当地官员,结识了不少对教会有好感的官员,并向温州道台提出要求,在城区中心地带购置房产建造天主教堂。

1877年苏委派董增德神父(意籍)来温常住,就那以后利用状元瓯海关分卡为桥头堡,宣杨天主教是“公教”要信奉圣母玛利亚和尊耶稣为“救世主”,把“圣经”作为基本经典,宣扬他的“十戒” “四规” “七件圣事”和“弥撤”,要过天主教的四大节日,即圣诞节、复活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等。状元天主堂创立于1911年下半年,堂口名称叫状元桥公所,地点就设在大墙围“番人馆”(这是当地的民众俗称),前身就是浙江瓯海关包税务司瓯海关分卡。据史料载,当时还没有负责人,是由温州河屿桥一位司事兼。1912年8—9月先后两次强台风袭击,瓯江两岸许多地方发生数百年来罕见的特大洪水,被毁民房、被淹良田、受灾人口、经济损失惨重,天主堂首当其中,众教友们发起自救自建,使教堂保下,时至1920年又因连续几次强台风的袭击而被完全摧毁,教堂被迫迁建六都横街至今。


状元天主堂史话

发布日期:2024-01-15 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字体:[ ]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 ) 10月,浙江海关在温州设立海关分口,温州分口下设状元桥、宁村、黄华、蒲歧四个旁口。清光绪二年(1876 )签订《中英烟台条约》,把温州列为通商口岸。根据条约内容,温州北门外大衙道,1877年4月间正式开放。首有英国商船第一次运洋货进口,运土货出口。1877年10月英国驻温州领事建立,同时在状元桥设立领事和海关分支机构,其办事场所当地老百姓俗称“番人馆”,自温州辟为商埠,海关随之建立,状元作为旁口。此时“洋人”纷纷踏进国土而来。

清光绪六年(1880 )温州成立天主堂区、董增德任堂区神父,大肆宣扬天主教会如何有爱心,天主教是真教,吸收了不少人进教,正是这个时候,即光绪六年十月二十九日( 1880),永嘉县五都五图茅竹庄地方,黄茂林东界张姓民田、西界石坦路坎、南界官路、北界江边沙滩的地块,将永远租与X x总税务司为业,以备建造瓯海关分卡之用,三面言明地价银洋壹佰捌拾贰圆整。杨曜庚,东界杨周两姓基地墙脚;西界墙外荒地;南界杨姓农田;北界墙外杨周两姓田。凭中人说合将永远租与x x总、税务司为业,以便建造瓯海关分卡之用。三面言明地价并地上面石块等共计银洋贰佰贰拾圆。光绪十年正月,周炳富,东界周姓田;西界黄姓田;南界海关现租杨姓基;北界大路,将永远租与XX总税务司为业,以便建造瓯海关分卡之用。三面言明地价银洋卷拾伍元整。以上三姓均一式三纸,一纸存永嘉县衙门备案,两纸付瓯海关税务司存执。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1884年6月厦门和浙江沿海一带,激起了全国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行动。1884年10月4日中秋节,温州人民在柴岩荣等人策动下,连夜焚毁了花园巷耶稣堂,城西礼拜堂和书院,也烧毁了周宅祠巷天主堂的一部分,同样也烧了英国税务司瓯海之关的档案室。这就是温州的甲申教案。在这场焚烧中董神父险遭杀身之祸,为避免闹事群众追寻,次日由县署护送江心屿税务司暂避,而后逃往西郊及东郊(状元)。一星期后赴宁波休养,第二年又返回温州,四处巡视各地,了解教情、民情、地情。1888年又开始筹集资金重建,1891年教堂落成,就在这几年时常往来状元瓯海关分卡,即俗称“番人馆”里传杨福音,开设祈祷,在他调离温州时已策划好在状元大墙围“番人馆”里建造天主教堂。

根据永邑N09 ( A ),文件“状元桥堂基,坐六都状元桥江边,立退据于浙江瓯海关包税务司,奉总税务司安谕将永嘉县五都五图由民人黄茂林手永远租来田地六亩五分;又由民人杨曜庚手永远租来田地一亩七分六厘四毫;又由民人周炳富手永远租来田地八分四厘一毫,均坐落茅竹桥安着。建有洋房四间,小屋三间,以作瓯海关分卡之用。

今该洋房并余地二片共田地计玖亩壹分零伍毫整,毫无用处一并将原契退与天主堂以作教堂之用,当日得受契价鹰洋壹仟贰佰圆整,其洋随讫无存,自退之后其洋房并余地悉听堂边永远管业,与瓯海关分卡毫无干涉,除照会永嘉县前存备案,黄茂林、杨曜庚、周炳富原契三纸拨归天主堂管业外,并将三姓三户粮号拨入天主堂户完粮,今将三姓存于瓯海关原契三纸检交天主堂永远存执,恐口说无凭,立退据永远为照。宣统三年六月吉日,立退据包税务司,押、瓯海关印章。”可知状元天主堂基是瓯海关包税务司转让过来的。

由于温州继宁波之后,也被开放为外贸商埠,浙江瓯海关包税务司在状元建立瓯海关分卡,就在那年12月宁波宗座代牧苏凤文主教来温州视察教务,拜访了当地官员,结识了不少对教会有好感的官员,并向温州道台提出要求,在城区中心地带购置房产建造天主教堂。

1877年苏委派董增德神父(意籍)来温常住,就那以后利用状元瓯海关分卡为桥头堡,宣杨天主教是“公教”要信奉圣母玛利亚和尊耶稣为“救世主”,把“圣经”作为基本经典,宣扬他的“十戒” “四规” “七件圣事”和“弥撤”,要过天主教的四大节日,即圣诞节、复活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等。状元天主堂创立于1911年下半年,堂口名称叫状元桥公所,地点就设在大墙围“番人馆”(这是当地的民众俗称),前身就是浙江瓯海关包税务司瓯海关分卡。据史料载,当时还没有负责人,是由温州河屿桥一位司事兼。1912年8—9月先后两次强台风袭击,瓯江两岸许多地方发生数百年来罕见的特大洪水,被毁民房、被淹良田、受灾人口、经济损失惨重,天主堂首当其中,众教友们发起自救自建,使教堂保下,时至1920年又因连续几次强台风的袭击而被完全摧毁,教堂被迫迁建六都横街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