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浦村记 | |||||
|
|||||
石浦村系龙湾区永中街道40个村居之一,位于永中中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东与东海之滨的江一、蓝田两村接壤,南毗邻镇南村地界,西依桥北村,北靠黄石山,方圆1平方公里面积,是龙湾区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是一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行政村。石浦历史悠久,古名“陡门”。在北宋乾道二年,即公元1166年,因受特大水灾,温州七门被大水淹没,古有“水漫温州城门齿”之说。故至元朝年间,即公元1210年为使百姓免受自然灾害之苦,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当时就首建陡门水闸,早期只有一口闸门,至明太祖朱元璋年间重新修复,再添一口成双闸陡门,清乾隆年间称之为“交叉陡门”。由于该双闸陡门对当时辖区广宽疆土的抗洪排涝作用特大,名声昭著,故而,久而久之“陡门”就此得名。所以古时的“陡门”就是如今的石浦,“陡门”的叫法还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陡门”境内北靠黄石山峦,“陡门”闸外一条蜿蜒浦水穿过田间流向瓯江注入东海。所以,古有石山浦水之称的“陡门”,就这样在民国年间才引申出“石浦”二字的乡村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5年设立石浦初级社,1958年进入高级社,1959年称石浦大队,同年3月成立石浦党支部,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石浦革命领导小组,1978年恢复称石浦大队,1984年建立村民委员会至今。“陡门”人的祖先自古以撑舲艦船运输为业,从清朝雍正晚期(约1725年)就开始了此项营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也一直不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动输业的发展,才从水路船运转变为道路汽车货运,至二十一世纪元年曾有“运输专业村”之称誉,现在石浦人的汽车运输业仍还是一种主体行业,也是龙头业。 古代的“陡门”是以张氏宗族为主体,最早的祖先叫张钧裕,是明朝洪武年间由福建莆田赤岸迁居至此,即公元1382年,属河北清河郡。该祖先有三兄弟,他是排行老三,老大张钧讳移居温州东门张桥头,老二张钧礼迁居乐清黄华陡门头。时值明朝崇祯元年,即公元1628年五派七世张氏太祖张盖仓,戊辰科拔贡。于崇祯三年提升长山西太原府府台官,庚午科中试“举人”,庚辰13年任四川夔州府司礼,至癸未16年升任山西辽州府府台。太祖张盖仓庚午科中试“举人”后,重返故里建造房屋,名日“举人房”,这就是现在的石浦自然村“举人房”。“陡门”的张氏宗祠就是当时兴建的,距现在已有366年历史。 据记载,古代“陡门”还涌现出一位民族英雄——郑使侯王。约在元末明初时期,浙南一带频遭倭患,是时,郑使侯王为了保家安民,倡议筑堡,作积极防御,并与倭寇发起了多次战斗,有效的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位忠烈姓郑名生,字公全,乃本都永嘉强人氏,南宋乾道乙酉正月十五日诞生,他幼时酷读诗经,夜习武艺,成年后行侠仗义,曾任太尉之职,护国佑民,终因奋力抗倭平寇而壮烈牺牲,葬于沙村沙岗。於元大德年间誉封为忠烈将军。 明嘉靖已末,经郡守题奏诏封忠烈郑使侯王。先辈们在石浦陡门郊上建庙一座,将其金装神像以香火敬仰,留芳至今。“河泥荡”是石浦村境内唯一最古老的游览景区,位于石浦村的东南方向,永中街道沧头下东边的横塘河边北弯之处。这里是大罗山麓水系中心的总汇,地势平坦,长年从大罗山上游冲泄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积,形成一片天然湿地。由于这里水草丛生,又成了鸟类栖息的“天堂”。鸟类的粪便、又有水草的更新枯腐,使荡里的水底河床沉淀聚积着一层厚厚的河泥,这些河泥就成了附近农家取之不尽的上等肥料。故而,从那时候起“河泥荡”的美称就如此的闻名遐迩。“河泥荡”古代有很多传说,其中有《河泥荡之中秋夜泊》与《河泥荡之东瓯王坟》等等。《河泥荡之中秋夜泊》中说的是:每逢中秋月圆时,“荡”中水面上会出现“皇帝金椅”的水影。因此,不但当地居民会有“河泥荡”中秋夜泊观赏月河之习俗,还吸引许多文人墨客来赏月与吟诗赋词。清代诗人胡志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河泥荡中秋夜泊》之诗句:黄石山头暮竭蒙,轻舟三五入荷丛。横塘月印莲花白,荆竹凤摇萤火虫。荡风喧嚣人语沸,杯中飒爽豁声雄。惊飞宿鸟冲天急,历翅高翔避桂宫”。 《河泥荡之东瓯王坟》中说的是:东瓯王是散居在瓯越间的越王勾践第七世貉摇,秦朝末年他统率义军投入抗秦洪流。秦亡之后,骆摇帮助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立下了战功。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汉王朝在瓯地建立了“东瓯国”(地域相当于今温州市和丽水、台州地区的范围),封貉摇为东海王,世称东瓯王。“东瓯国”只维持55年。东瓯王在任期间善于管理,改变了瓯人落后面貌,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先贤,把他当作“神”,每年农历三月初八纪念他,为了纪念他开疆拓土的功业,特地在河泥荡设立东瓯王坟。 现在的石浦村委会设在永中街道永宁路78号,总共10间4层,坐北朝南。全村人口684户,2553人,耕田150亩,旱地30亩,山地480余亩。截止2007年底止村级集体资产1080万元,村集体年正常收入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9880元。目前止全村有党员58人,下设共青团,老协、妇联等机构。2002年被评为全市“十佳绿化生态村”。 如今的石浦是海、陆、空“三声”汇集之地,有龙湾万吨级码头海上货轮的长笛声,有东海之滨“银鹰”高翔的隆隆声,还有横空出世的巨龙一一瓯海大道日夜不息的汽车喇叭声。真乃是交通四通八达,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繁荣的现代化新社区。 |
|||||
石浦村系龙湾区永中街道40个村居之一,位于永中中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东与东海之滨的江一、蓝田两村接壤,南毗邻镇南村地界,西依桥北村,北靠黄石山,方圆1平方公里面积,是龙湾区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是一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行政村。石浦历史悠久,古名“陡门”。在北宋乾道二年,即公元1166年,因受特大水灾,温州七门被大水淹没,古有“水漫温州城门齿”之说。故至元朝年间,即公元1210年为使百姓免受自然灾害之苦,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当时就首建陡门水闸,早期只有一口闸门,至明太祖朱元璋年间重新修复,再添一口成双闸陡门,清乾隆年间称之为“交叉陡门”。由于该双闸陡门对当时辖区广宽疆土的抗洪排涝作用特大,名声昭著,故而,久而久之“陡门”就此得名。所以古时的“陡门”就是如今的石浦,“陡门”的叫法还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陡门”境内北靠黄石山峦,“陡门”闸外一条蜿蜒浦水穿过田间流向瓯江注入东海。所以,古有石山浦水之称的“陡门”,就这样在民国年间才引申出“石浦”二字的乡村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5年设立石浦初级社,1958年进入高级社,1959年称石浦大队,同年3月成立石浦党支部,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石浦革命领导小组,1978年恢复称石浦大队,1984年建立村民委员会至今。“陡门”人的祖先自古以撑舲艦船运输为业,从清朝雍正晚期(约1725年)就开始了此项营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也一直不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动输业的发展,才从水路船运转变为道路汽车货运,至二十一世纪元年曾有“运输专业村”之称誉,现在石浦人的汽车运输业仍还是一种主体行业,也是龙头业。 古代的“陡门”是以张氏宗族为主体,最早的祖先叫张钧裕,是明朝洪武年间由福建莆田赤岸迁居至此,即公元1382年,属河北清河郡。该祖先有三兄弟,他是排行老三,老大张钧讳移居温州东门张桥头,老二张钧礼迁居乐清黄华陡门头。时值明朝崇祯元年,即公元1628年五派七世张氏太祖张盖仓,戊辰科拔贡。于崇祯三年提升长山西太原府府台官,庚午科中试“举人”,庚辰13年任四川夔州府司礼,至癸未16年升任山西辽州府府台。太祖张盖仓庚午科中试“举人”后,重返故里建造房屋,名日“举人房”,这就是现在的石浦自然村“举人房”。“陡门”的张氏宗祠就是当时兴建的,距现在已有366年历史。 据记载,古代“陡门”还涌现出一位民族英雄——郑使侯王。约在元末明初时期,浙南一带频遭倭患,是时,郑使侯王为了保家安民,倡议筑堡,作积极防御,并与倭寇发起了多次战斗,有效的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位忠烈姓郑名生,字公全,乃本都永嘉强人氏,南宋乾道乙酉正月十五日诞生,他幼时酷读诗经,夜习武艺,成年后行侠仗义,曾任太尉之职,护国佑民,终因奋力抗倭平寇而壮烈牺牲,葬于沙村沙岗。於元大德年间誉封为忠烈将军。 明嘉靖已末,经郡守题奏诏封忠烈郑使侯王。先辈们在石浦陡门郊上建庙一座,将其金装神像以香火敬仰,留芳至今。“河泥荡”是石浦村境内唯一最古老的游览景区,位于石浦村的东南方向,永中街道沧头下东边的横塘河边北弯之处。这里是大罗山麓水系中心的总汇,地势平坦,长年从大罗山上游冲泄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积,形成一片天然湿地。由于这里水草丛生,又成了鸟类栖息的“天堂”。鸟类的粪便、又有水草的更新枯腐,使荡里的水底河床沉淀聚积着一层厚厚的河泥,这些河泥就成了附近农家取之不尽的上等肥料。故而,从那时候起“河泥荡”的美称就如此的闻名遐迩。“河泥荡”古代有很多传说,其中有《河泥荡之中秋夜泊》与《河泥荡之东瓯王坟》等等。《河泥荡之中秋夜泊》中说的是:每逢中秋月圆时,“荡”中水面上会出现“皇帝金椅”的水影。因此,不但当地居民会有“河泥荡”中秋夜泊观赏月河之习俗,还吸引许多文人墨客来赏月与吟诗赋词。清代诗人胡志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河泥荡中秋夜泊》之诗句:黄石山头暮竭蒙,轻舟三五入荷丛。横塘月印莲花白,荆竹凤摇萤火虫。荡风喧嚣人语沸,杯中飒爽豁声雄。惊飞宿鸟冲天急,历翅高翔避桂宫”。 《河泥荡之东瓯王坟》中说的是:东瓯王是散居在瓯越间的越王勾践第七世貉摇,秦朝末年他统率义军投入抗秦洪流。秦亡之后,骆摇帮助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立下了战功。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汉王朝在瓯地建立了“东瓯国”(地域相当于今温州市和丽水、台州地区的范围),封貉摇为东海王,世称东瓯王。“东瓯国”只维持55年。东瓯王在任期间善于管理,改变了瓯人落后面貌,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先贤,把他当作“神”,每年农历三月初八纪念他,为了纪念他开疆拓土的功业,特地在河泥荡设立东瓯王坟。 现在的石浦村委会设在永中街道永宁路78号,总共10间4层,坐北朝南。全村人口684户,2553人,耕田150亩,旱地30亩,山地480余亩。截止2007年底止村级集体资产1080万元,村集体年正常收入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9880元。目前止全村有党员58人,下设共青团,老协、妇联等机构。2002年被评为全市“十佳绿化生态村”。 如今的石浦是海、陆、空“三声”汇集之地,有龙湾万吨级码头海上货轮的长笛声,有东海之滨“银鹰”高翔的隆隆声,还有横空出世的巨龙一一瓯海大道日夜不息的汽车喇叭声。真乃是交通四通八达,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繁荣的现代化新社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