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虾虮 | |||||
|
|||||
温州内河(也称温瑞塘河),河道纵横,水深源长,资源丰富,流域四通八达。人称梧田、三溪地域为温州河乡,寓意塘河鱼米之乡。 河道悠悠,水源不息,不仅只供运输、灌溉,而且河轮隆隆,船只穿梭,代替了如今的客运、货运汽车,河道两岸还有架着水车,将河里的水用车板刮到田里,为农田耕种作物供水,同时还有捕虾捞鱼,种菱角。塘河为河乡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与生活用水,平时河上屡见船店吹着“呜呜呜”竹筒声,人称水上“超市”,船上的货物有油盐烟酒、鱼货、日用品和南北货等,船店逐埠停靠为沿河居民提供购物方便等等。除此之外,在塘河上还有令人难以忘记的打虾虮传统作业。 河虾虮(学名红虫),是孳生塘河的水族资源,逢冬春时节(即农历九月至次春三四月)为旺发期。河虾虮色紫细腻,烧熟粉红色或紫红色,味道鲜美,清香可口,亦算家庭餐桌上一味佳肴,杂咸菜或萝卜丝炒,杂鸡蛋炒味道更佳,逢年过节招待客人家庭餐桌上少不了虾虮。腊月过年作鱼饼都放虾虮加酱油佐料,使鱼饼色浓味重。虾虮烹制吃法多样,人人都喜欢吃。 打虾虮(即张虾肌),是用小河船(小木船)拉网作业,即一人一船一网。小木船(像河上载客的小篷船,人称“碎船儿”),长达6米,中舱宽度1.3米,深度50公分左右,船尾上翘(称后马轿),人站后马轿握桨划船,船桨由桨叶、桨柄木竹制作搭成约2.8米长,左侧船沿插桨桩(木桩)约五六十公分长,桨桩眼子上套桨箍,桨箍或称桨圆儿,像一个比碗口稍大的圈儿,一般用竹篾做的,也有的用牛皮做成(抹上油)。将虾虮网放在水下网竿拉绳吊在船头。网是用芒布、薄细布后来改用尼龙丝布缝制而成,形状口大身长尾小,长达7—8米,网口直径2米左右,尾部一尺左右,则有专业师傅缝制,尼龙丝网比布网牢度好,张划轻松,布网缝制后使用前都要经拷染,染成棕紫色,能耐水有牢度。 打虾虮的人首先熟识河道,根据天气冷暖,哪个时候哪条河道虾虮多发,昨天打哪里今天要换个河段,天天有变换。网放在水下,船儿拉着网,一桨一划慢慢前进,船划过快又不好,虾虮难以入网。出门作业都是吃过晚饭,晚上六七点钟出门至深夜或凌晨一二点钟收网归门,备点米饼、年糕等夜餐充饥,夜间有小解自己有便桶准备,不能大小便入河。作业过程夜深人静,人在船上手握桨,口唱戏文振作精神防打盹,有时几条船儿排在一起,有说有唱,在隐约的河面上听到动听的词文,唱的是民间熟识喜闻乐听的:《高机与吴三春》、《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送寒衣》等。有的还会讲三国典故、民间奇闻。这样划船不感吃力,几个小时很快过去,感觉虾虮入网多了,划的沉重了,便用竹竿捞起船尾水下的网袋,放出了虾虮,船里备有盛虾虮的筲箕竹篮,归门后睡一觉,白天田间劳作或出工生产队。春天农历二三月虾虮多发,白天也在打,也有的白天将船网让给亲房邻居打一阵,让他们不用花钱也有虾虮吃。通常一个夜间(即半夜),捞到虾虮少则五六斤,十几斤,多则二三十斤甚至六七十斤。一般家庭都由妇女把打来的虾虮挈到菜市场或街坊串门叫卖,早晨买到虾虮刚好作当天菜肴。在粮食困难年代,有的将虾虮挈上邻近山村换番薯干,一斤虾虮换2斤或3斤,来补充家庭口粮和养猪饲料。在过去物资匮缺的年代,人们都讲河虾虮是“鲜货”,老百姓都喜欢买也喜欢吃,价格也便宜,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斤虾虮分别一角六分、二角左右不等。 温州河乡打虾虮的历史悠久,很早就有打虾虮,什么时候开始难以考证,因为温州内河水系畅通,与瓯江相连,当雨水多河道涨水时河水直排瓯江,江中的虾蟹等也会进入内河产籽繁殖。内河淡水资源丰富,打虾虮历来是河乡一大传统副业,温州鹿城的城郊农村,瓯海的梧田、三坪,龙湾的状元、蒲州,尤其石坦、大岙、上庄、屿田和永强永中等地有很多打虾虮作业,到处虾虮船儿泊河泱,虾虮网晾道坦。据石坦村80多岁蔡姓老农民回忆,他从20多岁开始一直打了30多年,白天种田,夜里打虾虮。有时从石坦河划到村尾一里多长,入网虾虮有二三斤,多时五六斤。最多一夜打六七十斤,据他估算经济收入起码相当二个劳动力的农业收入,许多家庭买菜、买盐,添衣着,孩子读书等都靠打虾虮来应付。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工业发展,河道遭到排污水的污染,有的塘河河段出现“墨水”,才停止了打虾虮作业。如今许多上年纪的人都还记得吃河虾虮的味道,不知何时叫河水恢复,虾虮再上餐桌,让年轻人尝到虾虮的味道。近年来附近菜市场上也有河虾虮卖,问卖虾虮的说不是当地的虾虮,是很远地方送过来的,说那里河水没有被污染。但愿温州内河河水早恢复再有打虾虮的日子好了。 |
|||||
温州内河(也称温瑞塘河),河道纵横,水深源长,资源丰富,流域四通八达。人称梧田、三溪地域为温州河乡,寓意塘河鱼米之乡。 河道悠悠,水源不息,不仅只供运输、灌溉,而且河轮隆隆,船只穿梭,代替了如今的客运、货运汽车,河道两岸还有架着水车,将河里的水用车板刮到田里,为农田耕种作物供水,同时还有捕虾捞鱼,种菱角。塘河为河乡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与生活用水,平时河上屡见船店吹着“呜呜呜”竹筒声,人称水上“超市”,船上的货物有油盐烟酒、鱼货、日用品和南北货等,船店逐埠停靠为沿河居民提供购物方便等等。除此之外,在塘河上还有令人难以忘记的打虾虮传统作业。 河虾虮(学名红虫),是孳生塘河的水族资源,逢冬春时节(即农历九月至次春三四月)为旺发期。河虾虮色紫细腻,烧熟粉红色或紫红色,味道鲜美,清香可口,亦算家庭餐桌上一味佳肴,杂咸菜或萝卜丝炒,杂鸡蛋炒味道更佳,逢年过节招待客人家庭餐桌上少不了虾虮。腊月过年作鱼饼都放虾虮加酱油佐料,使鱼饼色浓味重。虾虮烹制吃法多样,人人都喜欢吃。 打虾虮(即张虾肌),是用小河船(小木船)拉网作业,即一人一船一网。小木船(像河上载客的小篷船,人称“碎船儿”),长达6米,中舱宽度1.3米,深度50公分左右,船尾上翘(称后马轿),人站后马轿握桨划船,船桨由桨叶、桨柄木竹制作搭成约2.8米长,左侧船沿插桨桩(木桩)约五六十公分长,桨桩眼子上套桨箍,桨箍或称桨圆儿,像一个比碗口稍大的圈儿,一般用竹篾做的,也有的用牛皮做成(抹上油)。将虾虮网放在水下网竿拉绳吊在船头。网是用芒布、薄细布后来改用尼龙丝布缝制而成,形状口大身长尾小,长达7—8米,网口直径2米左右,尾部一尺左右,则有专业师傅缝制,尼龙丝网比布网牢度好,张划轻松,布网缝制后使用前都要经拷染,染成棕紫色,能耐水有牢度。 打虾虮的人首先熟识河道,根据天气冷暖,哪个时候哪条河道虾虮多发,昨天打哪里今天要换个河段,天天有变换。网放在水下,船儿拉着网,一桨一划慢慢前进,船划过快又不好,虾虮难以入网。出门作业都是吃过晚饭,晚上六七点钟出门至深夜或凌晨一二点钟收网归门,备点米饼、年糕等夜餐充饥,夜间有小解自己有便桶准备,不能大小便入河。作业过程夜深人静,人在船上手握桨,口唱戏文振作精神防打盹,有时几条船儿排在一起,有说有唱,在隐约的河面上听到动听的词文,唱的是民间熟识喜闻乐听的:《高机与吴三春》、《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送寒衣》等。有的还会讲三国典故、民间奇闻。这样划船不感吃力,几个小时很快过去,感觉虾虮入网多了,划的沉重了,便用竹竿捞起船尾水下的网袋,放出了虾虮,船里备有盛虾虮的筲箕竹篮,归门后睡一觉,白天田间劳作或出工生产队。春天农历二三月虾虮多发,白天也在打,也有的白天将船网让给亲房邻居打一阵,让他们不用花钱也有虾虮吃。通常一个夜间(即半夜),捞到虾虮少则五六斤,十几斤,多则二三十斤甚至六七十斤。一般家庭都由妇女把打来的虾虮挈到菜市场或街坊串门叫卖,早晨买到虾虮刚好作当天菜肴。在粮食困难年代,有的将虾虮挈上邻近山村换番薯干,一斤虾虮换2斤或3斤,来补充家庭口粮和养猪饲料。在过去物资匮缺的年代,人们都讲河虾虮是“鲜货”,老百姓都喜欢买也喜欢吃,价格也便宜,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斤虾虮分别一角六分、二角左右不等。 温州河乡打虾虮的历史悠久,很早就有打虾虮,什么时候开始难以考证,因为温州内河水系畅通,与瓯江相连,当雨水多河道涨水时河水直排瓯江,江中的虾蟹等也会进入内河产籽繁殖。内河淡水资源丰富,打虾虮历来是河乡一大传统副业,温州鹿城的城郊农村,瓯海的梧田、三坪,龙湾的状元、蒲州,尤其石坦、大岙、上庄、屿田和永强永中等地有很多打虾虮作业,到处虾虮船儿泊河泱,虾虮网晾道坦。据石坦村80多岁蔡姓老农民回忆,他从20多岁开始一直打了30多年,白天种田,夜里打虾虮。有时从石坦河划到村尾一里多长,入网虾虮有二三斤,多时五六斤。最多一夜打六七十斤,据他估算经济收入起码相当二个劳动力的农业收入,许多家庭买菜、买盐,添衣着,孩子读书等都靠打虾虮来应付。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工业发展,河道遭到排污水的污染,有的塘河河段出现“墨水”,才停止了打虾虮作业。如今许多上年纪的人都还记得吃河虾虮的味道,不知何时叫河水恢复,虾虮再上餐桌,让年轻人尝到虾虮的味道。近年来附近菜市场上也有河虾虮卖,问卖虾虮的说不是当地的虾虮,是很远地方送过来的,说那里河水没有被污染。但愿温州内河河水早恢复再有打虾虮的日子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