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龙湾 > 乡土龙湾
藩翰坊,一座永恒的丰碑
发布日期:2024-01-15 14:30:35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金上进 字体:[ ]

我们从《清代道光蓝田境图》上看出,在明代,永嘉场华盖乡三都蓝田,可谓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文化城邑,辖蓝田、蓝田荡、计衙、隔桥和姚家汇5个自然村,面积远大于下堆街12个村落的总面积,有桥梁12座,祠堂8所,庙宇4处,牌坊3座,寺院2个,有解元第、古塔、古树、凉亭、烟墩,还有钞关(海关)、汛所等国家行政机构。今天,在这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蓝田鹭鹭河畔,在这张氏大派宗祠之前,矗立着一座高大的藩翰坊,其肇建于明万历间,后废于倭寇,重建于清康熙间,又毁废于文革,重建于2003年。藩翰,即布政使。藩翰坊,这是为弘扬布政使张德明的懿德高风和缅怀其丰功伟绩而树立的牌坊。

张德明(1547—1621 ),字子经,号毅宇,为太师张堪、的从曾孙。明永乐(1403 - 1424 )年间,四世祖张先(1378—1446 ),字本初,号乐庵,从永嘉场华盖乡三都普门迁入蓝田李家,为进士李阶(1456 - 1533 )的姑祖。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六世祖张象(1460—1545 ),字时矩,号素庵,从蓝田迁往乐清县乐成西门。

张德明(九世祖)出生于明嘉靖廿六年(1547 ) 丁未闰九月廿六日,卒于天启元年(1621 )辛酉十一月一日,享寿75岁,葬乐清一都湖上呑湖郡。元配乐清柳氏,继配花园赵氏,育五子一女,子枣卿、厚卿、直卿、信卿、耿卿,女适嫁乐清东门。在这里,从子女的“茎”、“厚”、“直”、“信”、“耿”这些字的取名上,张德明的性格志向自然可见一斑。德明从小就忠厚耿直、笃学好问、孜孜不倦,举万历四年丙子(1576)乡试68名,会试318名,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 )殿试为二甲57名进士,初授刑部广西清吏司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扬州知府、宁国知府、广东按察副使和广东布政使左参政等职务。张德明的成人成才,是与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的耳濡目染分不开的。其父张崇翰(字承环,号月溪)自幼聪慧过人,每过乡塾闻书声,辄驻足不去,他工诗善书,尤善画墨竹,以寓竹之怀,卓有摩诘之风范。为培养子女读书,其父罄资解囊,延师训教,将他送到距离县城30里的地方读书,父怕他蹉舵荒业,有时在半夜时分潜入读书地方密察儿子“勤灯火何如”。其父至诚至孝,挚爱甚笃,宛如孺子。服侍母疾,朝夕侍侧,躬调汤药,药必亲尝,夜不设榻,衣不解带阅月,少倦则微坐、一倚,有时连昏达曙。母亲弥留之际,他哀毁骨立,痛不欲生,日夕悲泣,几至失明。自往墓次祭,绕墓而泣,闻者悲焉。其父谨厚挚爱,从不自私,每年在外经商,积头嬴馀,悉倾囊以养父母。他承担持家之责,家庭人口众多,单是异母弟就有六人,但家庭很和睦,兄弟子女,一视同仁,共焚而食,共织而衣,他还悉力抚字诸弟,直至他们诸成家室、自树门户。

张德明从小便深受正统的家庭文化熏陶和儒家思想教育,对先祖先贤王瓒、李阶、张珈颇有敬畏与爱戴之心,是他心目中的榜样,他心中拥有一颗挑大梁、成大事的社会责任心,决心创造美好未来。他在担任刑部主事期间,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平时,他认真钻研业务,对各种条规法令,了如指掌,运用自如,凡经他办的狱讼案件,无一件冤情枉法。他一贯严格执行审判程序,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量刑适度,无论是大案、要案,还是一般刑事案件,他都深入调查,反复核实,重证据,不轻信口供,坚持原则,实事求是,避免了多起错案,曾多次立功受奖。一次,他受理了一宗广西“东林党人”李邦华“对现实不满”的政治案件,他从审查案卷中发现,认定的主要事实证据不足,需要进一步核实。经半年多的深入调查,认真复核,获取大量的证据印证。他最终认定这是一起冤假错案,就予以“李邦华以非罪系狱漱而脱之”,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于是,刑部尚书非常赏识其才能。万历皇帝认为张德明判案公正,颇有能干,便出任员外郎,后任郎中。

万历十七年(1589 ),礼部主持全国会试(礼闱),张德明负责分房阅卷工作。在阅卷期间,他想起《明史》记载乡贤王瓒与朱希周一起参加殿试,王瓒答题水平并不亚于朱希周,但孝宗皇帝因与朱希周为同姓,却不公平地擢朱为状元,而王瓒却为榜眼。他认为阅卷工作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命运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因此,在分房阅卷中,他决心不辱使命”公平公正、铁面无私地对待每位考生的答卷,在阅卷的过程中,遇上“张”姓者更是屡见不鲜,但他从不感情用事,他发现董其昌的答卷不但答得正确,而且富有创见,于是他实事求是地加批语推荐给主考官,后来董其昌成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故有《明史》谓其作品“为本朝第一” “名闻外国”。明朝政治风云人物魏广微,亦是张德明在分房阅卷中发现的又一优秀人才。

万历二十年(1592 ),张德明升扬州知府,不久,又调任宁国(今安徽宣城)知府。他执政为民,颇有忧世拯民之心。在万历中叶,大批宦官充当“矿使” “税监”,前往各地与地痞无赖相勾结,全国的矿厂几乎都由宦官控制,他们在地方上欺压官民,掠夺富户,为非作歹,横征暴敛,搞得民怨沸腾,并把掠夺的巨额税额私自截留,中饱私囊,当地百姓怨声载道。张德明面对一件件触目惊心的大小案件,面对贪官污吏祸国殃民,面对奸佞横行、民不聊生,他想起顾宪成的话:“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方官不志在民生,隐求乡里不讲正义,不配称为君子。”于是,张德明又想,反对“矿使”、“税监”,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事业,必须不畏强权,坚持深入民间,调查研究,为民请命,抚恤百姓,抑制豪强,并提出严惩矿使税监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经济、惠商恤民等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迫使他们俯首收敛,不敢横噬一郡,不但捍卫了政府的根本利益,而且使百姓亦有了安居乐业的环境,深受地方拥戴,足见张德明是一位体察民情、无私无畏的好官员。

张德明不但是一位执法不阿的法官,更是一位扶弱抑强的卫士。有一次,秀才施子舜,与谢氏女子订婚(未娶),宣党首领汤宾尹,一看到谢女貌美则两眼放电,好像《天龙八部》里的段誉见到王语嫣一样惊艳,于是仗其权势,欲夺与其弟任尹,恐怕不成,又恶人先告状,捏造事实,讼之官府,德明受理此案,一经调查才知道,原来是一桩强占民女案件。为弘扬正气,在公堂上,当众依法判谢于施,谢施俩感激涕零,低头不止,连呼青天张老爷。汤不甘心又讼之,谢女畏其蛮横,遂投河溺死。张德明不畏权贵,怒对宾尹说:“抵任尹于法,以平民愤!”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同时,张德明还亲临其丧,抚慰死者家属,并在其地建造节烈祠,以祭奠谢女,当地百姓有口皆碑。因政绩突岀,张德明擢广东布政使左参政。

万历三十年(1602 ),迁广东按察副使,因与宾尹门下的御史沈一龙政见分歧,便辞免官职,皈投故里。然在宁国、广东两地任职期间,他执政为民,体察民情,洞悉民心,善解民忧,对官场腐败,嫉恶如仇,敢于碰硬,所以,张德明在两地享有崇高威望,皆以名宦崇祀之。他辞官还乡之后,寓居温州鹿城,关心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无私奉献。他不辞辛劳,热心筹资,慷慨好施,建池上楼、筑安澜亭,给公众留下美好印象,令人景仰缅怀,业绩昭著,功垂史册。他,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中国传统文人,儒释道皆通,著作颇丰,知识渊博,笔锋犀利,论理透彻,类似韩昌黎的散文笔法,“操笔辄有忧世拯民之器志”,著有《治平录》;他对儒学刻苦钻研,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宵阡沥胆,运用传统的训诂与考据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写出《礼经浅解》,诠释过去,指导现在,昭示未来,颇有哲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他,热爱家乡,善于欣赏家乡的山山水水,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终于写下很有文学价值的诗文集《两雁记游吟》,为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雍正《浙江通志》(循吏)有传,《雍正广东通志•职官二》,《光绪永嘉县志》卷直五、《光绪乐清县志》卷八并有传。晚年,他仍笔耕不辍,常为乡人撰写序跋、墓碑铭,褒善贬恶,文辞斐然.观点鲜明,弥足珍贵。今附上《白塔寺遗业碑记》,共享斯文,以悟佛法。


白塔寺遗业碑记

夫西教有四色莲池,七宝茂林洵极乐世界,愿安所需缁畲,以增俗障哉。乃挽近持钵抄食者行,非苦未几。而转念非尘迷难破也。则梵修之无藉耳。吾乐有白塔寺,古名刹也。肇基自唐天福赐額,于宋祥符其间兴废靡常,莫能禅述逮我。

皇明嘉靖间僧直庵、碧崖相继持沙门。然亦仅不消歇耳。至秋谷而聿,新梵宇并田一十二亩三分之直。徒顺谷益枚.旧业,统计四十亩。有奇而镌诸石偕文学赵生联芳,而前请为之记。余曰:夫僧四大空,五蕴空,三千大千空。则斯田亦归之一空。赵生曰:诸佛心即众生心。一念悟而为诸佛,一念迷而为众生。则梵修戒行安得不严?自有兹田,则入寺者不须持钵抄食,而晨昏皈依绰有馀。藉悟者乘之以超法界;迷者乘之以登彼岸。迷悟佥受,其益斯田也。宁不为净土、为福田、为恒河金沙哉!则即空即色之说也。余曰:其如后人何?赵生曰:此僧意也。愿借宰官者身,为三宝护持!余曰:然,其书诸贞祗三俟持之。凡者而并列其亩数为左。

赐进士出身亚中大夫广东布政使,司左恭政邑人毅宇张德明撰万历三十八年庚戊春正月八日,玄门居士赵联芳合掌拜书

《心经》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的,境界即是风物,风物即是境界。今天,在风光旖旎的蓝田村,鹭鹭河上的钟玉桥倒影显得愈加明亮透澈,河畔的百年大榕树愈加枝繁叶茂,并掩映着张氏大派宗祠,祠侧庞大的九龙壁,犹如正在瓯江东海腾飞的群龙,祠前的四柱式的高大藩翰坊,巍然天地间,它,已成为布政司张德明的那种忠厚耿直、大公无私的人格魅力的支撑主题,也成为龙湾历史文化上雕铸而成的一座永恒的丰碑,它,犹如一尊巨人的雕像,在天地间折射出永不磨灭的光芒!


藩翰坊,一座永恒的丰碑

发布日期:2024-01-15 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字体:[ ]

我们从《清代道光蓝田境图》上看出,在明代,永嘉场华盖乡三都蓝田,可谓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文化城邑,辖蓝田、蓝田荡、计衙、隔桥和姚家汇5个自然村,面积远大于下堆街12个村落的总面积,有桥梁12座,祠堂8所,庙宇4处,牌坊3座,寺院2个,有解元第、古塔、古树、凉亭、烟墩,还有钞关(海关)、汛所等国家行政机构。今天,在这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蓝田鹭鹭河畔,在这张氏大派宗祠之前,矗立着一座高大的藩翰坊,其肇建于明万历间,后废于倭寇,重建于清康熙间,又毁废于文革,重建于2003年。藩翰,即布政使。藩翰坊,这是为弘扬布政使张德明的懿德高风和缅怀其丰功伟绩而树立的牌坊。

张德明(1547—1621 ),字子经,号毅宇,为太师张堪、的从曾孙。明永乐(1403 - 1424 )年间,四世祖张先(1378—1446 ),字本初,号乐庵,从永嘉场华盖乡三都普门迁入蓝田李家,为进士李阶(1456 - 1533 )的姑祖。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六世祖张象(1460—1545 ),字时矩,号素庵,从蓝田迁往乐清县乐成西门。

张德明(九世祖)出生于明嘉靖廿六年(1547 ) 丁未闰九月廿六日,卒于天启元年(1621 )辛酉十一月一日,享寿75岁,葬乐清一都湖上呑湖郡。元配乐清柳氏,继配花园赵氏,育五子一女,子枣卿、厚卿、直卿、信卿、耿卿,女适嫁乐清东门。在这里,从子女的“茎”、“厚”、“直”、“信”、“耿”这些字的取名上,张德明的性格志向自然可见一斑。德明从小就忠厚耿直、笃学好问、孜孜不倦,举万历四年丙子(1576)乡试68名,会试318名,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 )殿试为二甲57名进士,初授刑部广西清吏司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扬州知府、宁国知府、广东按察副使和广东布政使左参政等职务。张德明的成人成才,是与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的耳濡目染分不开的。其父张崇翰(字承环,号月溪)自幼聪慧过人,每过乡塾闻书声,辄驻足不去,他工诗善书,尤善画墨竹,以寓竹之怀,卓有摩诘之风范。为培养子女读书,其父罄资解囊,延师训教,将他送到距离县城30里的地方读书,父怕他蹉舵荒业,有时在半夜时分潜入读书地方密察儿子“勤灯火何如”。其父至诚至孝,挚爱甚笃,宛如孺子。服侍母疾,朝夕侍侧,躬调汤药,药必亲尝,夜不设榻,衣不解带阅月,少倦则微坐、一倚,有时连昏达曙。母亲弥留之际,他哀毁骨立,痛不欲生,日夕悲泣,几至失明。自往墓次祭,绕墓而泣,闻者悲焉。其父谨厚挚爱,从不自私,每年在外经商,积头嬴馀,悉倾囊以养父母。他承担持家之责,家庭人口众多,单是异母弟就有六人,但家庭很和睦,兄弟子女,一视同仁,共焚而食,共织而衣,他还悉力抚字诸弟,直至他们诸成家室、自树门户。

张德明从小便深受正统的家庭文化熏陶和儒家思想教育,对先祖先贤王瓒、李阶、张珈颇有敬畏与爱戴之心,是他心目中的榜样,他心中拥有一颗挑大梁、成大事的社会责任心,决心创造美好未来。他在担任刑部主事期间,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平时,他认真钻研业务,对各种条规法令,了如指掌,运用自如,凡经他办的狱讼案件,无一件冤情枉法。他一贯严格执行审判程序,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量刑适度,无论是大案、要案,还是一般刑事案件,他都深入调查,反复核实,重证据,不轻信口供,坚持原则,实事求是,避免了多起错案,曾多次立功受奖。一次,他受理了一宗广西“东林党人”李邦华“对现实不满”的政治案件,他从审查案卷中发现,认定的主要事实证据不足,需要进一步核实。经半年多的深入调查,认真复核,获取大量的证据印证。他最终认定这是一起冤假错案,就予以“李邦华以非罪系狱漱而脱之”,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于是,刑部尚书非常赏识其才能。万历皇帝认为张德明判案公正,颇有能干,便出任员外郎,后任郎中。

万历十七年(1589 ),礼部主持全国会试(礼闱),张德明负责分房阅卷工作。在阅卷期间,他想起《明史》记载乡贤王瓒与朱希周一起参加殿试,王瓒答题水平并不亚于朱希周,但孝宗皇帝因与朱希周为同姓,却不公平地擢朱为状元,而王瓒却为榜眼。他认为阅卷工作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命运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因此,在分房阅卷中,他决心不辱使命”公平公正、铁面无私地对待每位考生的答卷,在阅卷的过程中,遇上“张”姓者更是屡见不鲜,但他从不感情用事,他发现董其昌的答卷不但答得正确,而且富有创见,于是他实事求是地加批语推荐给主考官,后来董其昌成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故有《明史》谓其作品“为本朝第一” “名闻外国”。明朝政治风云人物魏广微,亦是张德明在分房阅卷中发现的又一优秀人才。

万历二十年(1592 ),张德明升扬州知府,不久,又调任宁国(今安徽宣城)知府。他执政为民,颇有忧世拯民之心。在万历中叶,大批宦官充当“矿使” “税监”,前往各地与地痞无赖相勾结,全国的矿厂几乎都由宦官控制,他们在地方上欺压官民,掠夺富户,为非作歹,横征暴敛,搞得民怨沸腾,并把掠夺的巨额税额私自截留,中饱私囊,当地百姓怨声载道。张德明面对一件件触目惊心的大小案件,面对贪官污吏祸国殃民,面对奸佞横行、民不聊生,他想起顾宪成的话:“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方官不志在民生,隐求乡里不讲正义,不配称为君子。”于是,张德明又想,反对“矿使”、“税监”,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事业,必须不畏强权,坚持深入民间,调查研究,为民请命,抚恤百姓,抑制豪强,并提出严惩矿使税监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经济、惠商恤民等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迫使他们俯首收敛,不敢横噬一郡,不但捍卫了政府的根本利益,而且使百姓亦有了安居乐业的环境,深受地方拥戴,足见张德明是一位体察民情、无私无畏的好官员。

张德明不但是一位执法不阿的法官,更是一位扶弱抑强的卫士。有一次,秀才施子舜,与谢氏女子订婚(未娶),宣党首领汤宾尹,一看到谢女貌美则两眼放电,好像《天龙八部》里的段誉见到王语嫣一样惊艳,于是仗其权势,欲夺与其弟任尹,恐怕不成,又恶人先告状,捏造事实,讼之官府,德明受理此案,一经调查才知道,原来是一桩强占民女案件。为弘扬正气,在公堂上,当众依法判谢于施,谢施俩感激涕零,低头不止,连呼青天张老爷。汤不甘心又讼之,谢女畏其蛮横,遂投河溺死。张德明不畏权贵,怒对宾尹说:“抵任尹于法,以平民愤!”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同时,张德明还亲临其丧,抚慰死者家属,并在其地建造节烈祠,以祭奠谢女,当地百姓有口皆碑。因政绩突岀,张德明擢广东布政使左参政。

万历三十年(1602 ),迁广东按察副使,因与宾尹门下的御史沈一龙政见分歧,便辞免官职,皈投故里。然在宁国、广东两地任职期间,他执政为民,体察民情,洞悉民心,善解民忧,对官场腐败,嫉恶如仇,敢于碰硬,所以,张德明在两地享有崇高威望,皆以名宦崇祀之。他辞官还乡之后,寓居温州鹿城,关心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无私奉献。他不辞辛劳,热心筹资,慷慨好施,建池上楼、筑安澜亭,给公众留下美好印象,令人景仰缅怀,业绩昭著,功垂史册。他,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中国传统文人,儒释道皆通,著作颇丰,知识渊博,笔锋犀利,论理透彻,类似韩昌黎的散文笔法,“操笔辄有忧世拯民之器志”,著有《治平录》;他对儒学刻苦钻研,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宵阡沥胆,运用传统的训诂与考据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写出《礼经浅解》,诠释过去,指导现在,昭示未来,颇有哲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他,热爱家乡,善于欣赏家乡的山山水水,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终于写下很有文学价值的诗文集《两雁记游吟》,为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雍正《浙江通志》(循吏)有传,《雍正广东通志•职官二》,《光绪永嘉县志》卷直五、《光绪乐清县志》卷八并有传。晚年,他仍笔耕不辍,常为乡人撰写序跋、墓碑铭,褒善贬恶,文辞斐然.观点鲜明,弥足珍贵。今附上《白塔寺遗业碑记》,共享斯文,以悟佛法。


白塔寺遗业碑记

夫西教有四色莲池,七宝茂林洵极乐世界,愿安所需缁畲,以增俗障哉。乃挽近持钵抄食者行,非苦未几。而转念非尘迷难破也。则梵修之无藉耳。吾乐有白塔寺,古名刹也。肇基自唐天福赐額,于宋祥符其间兴废靡常,莫能禅述逮我。

皇明嘉靖间僧直庵、碧崖相继持沙门。然亦仅不消歇耳。至秋谷而聿,新梵宇并田一十二亩三分之直。徒顺谷益枚.旧业,统计四十亩。有奇而镌诸石偕文学赵生联芳,而前请为之记。余曰:夫僧四大空,五蕴空,三千大千空。则斯田亦归之一空。赵生曰:诸佛心即众生心。一念悟而为诸佛,一念迷而为众生。则梵修戒行安得不严?自有兹田,则入寺者不须持钵抄食,而晨昏皈依绰有馀。藉悟者乘之以超法界;迷者乘之以登彼岸。迷悟佥受,其益斯田也。宁不为净土、为福田、为恒河金沙哉!则即空即色之说也。余曰:其如后人何?赵生曰:此僧意也。愿借宰官者身,为三宝护持!余曰:然,其书诸贞祗三俟持之。凡者而并列其亩数为左。

赐进士出身亚中大夫广东布政使,司左恭政邑人毅宇张德明撰万历三十八年庚戊春正月八日,玄门居士赵联芳合掌拜书

《心经》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的,境界即是风物,风物即是境界。今天,在风光旖旎的蓝田村,鹭鹭河上的钟玉桥倒影显得愈加明亮透澈,河畔的百年大榕树愈加枝繁叶茂,并掩映着张氏大派宗祠,祠侧庞大的九龙壁,犹如正在瓯江东海腾飞的群龙,祠前的四柱式的高大藩翰坊,巍然天地间,它,已成为布政司张德明的那种忠厚耿直、大公无私的人格魅力的支撑主题,也成为龙湾历史文化上雕铸而成的一座永恒的丰碑,它,犹如一尊巨人的雕像,在天地间折射出永不磨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