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坦村名人与旧事 | |||||
|
|||||
石坦(本以“壇”得名,后演变壇为坦),此坦乃一片岩石,从蔡宅底陆地通向河底,其面积无法考证,有人传说石坦坦上通到蒲州排上。村落傍山沿河,东连西台,南靠大罗山(响动岩),西临大呑(三郎桥),北邻温州经济开发区,南北两岸沿温瑞塘河,堪称江南水乡,水陆交通便利。 历史沿革 清光绪年间石坦北岸、岩呑为永嘉县膺符乡六都,石坦南岸为永嘉县德政乡十一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石坦属永嘉县梧田区状元乡第4保。1949年5月,温州解放,属称永嘉县梧田区状元乡第六村。1955年石坦成立全乡第一个为状一高级农业社。1956年10月,析出永嘉县梧田区,划归温州市郊区管辖。1958年10月,建立农村人民公社,归属梧田人民公社状元管理区状一生产大队,后为温州市状元公社状一大队。1981年12月,划为温州市近郊区状元镇状一大队。1984年12月,划为温州市龙湾区状元镇石坦村。 石坦古桥 全村有南岸、北岸、岩呑自然村落组成,坐落温瑞塘河两岸水网地带,开门见河,出行过桥。古桥有石坦桥、太平桥两大弓形石板桥,始建于清代,长为三孔架河,宽为五粒石板(约二米五左右),两侧有石栏杆。石坦桥重建于清代宣统二年,南端桥位在“王长利”(王奶媳)小商店门前,店门口设走廊并有靠凳。当时温州小南门至茅竹岭河轮在此停靠,走廊供客人候船和过路行人小憩。后来因河道煤船运输原因,于1978年8月拆掉石板桥改建混凝土平桥。太平桥位于岩呑村头,南端接近“猫狸桥",于1979年4月拆掉改建混凝土平桥。 石坦河道系温瑞塘河河段,河水清澈,碧波粼粼,河轮隆隆,船只穿梭。石坦河长度1700米,最宽93.3米,最窄17.3米,平均宽度53.96米,河流面积为91732平方。上世纪80年代河水清澈如镜,既能运输灌溉,又供生活饮用。还有河上作业,如张虾子、捕虾捞鱼、种菱角和水上“超市”(船店)。 张河虾子 每年农历9月至次年3月,河面上划着小木船打虾子,石坦南北岸、岩岙张虾子船数十只。因夜间寂静,为防打盹调节精神,一边握浆划船,一边口唱词文如《孟姜女送寒衣》《高机与吴三春》《梁山伯与祝英台》。每天夜晚能张虾子十几斤,多则四五十斤,送市场或街坊叫卖。河虾子青紫色,烧熟粉红色,味道鲜美,是餐桌上一味佳肴。直到改革开放河水污染了,才停止作业。船店为水上流动“超市”,每当靠埠响起了 “呜、呜、呜”的吹笛声,家庭妇女们都来到河埠头向船店购买酱油、盐、酒、煤油、肥皂、南北货、日用品之类。船店售货还可赊账,给塘河两岸购物带来方便。 石坦山场系大罗山支脉,连接九山、三堂、响动岩和罗山,总称石坦山(包括底山、外山、龙山、老林山等),山场面积上千亩,混凝土山道及小径长度达5公里,山坡平坦,山道四处开通,车辆直通九山,且可通茶山五味园景区。山场杨梅果树披满山坡,每天登山游人不绝,成为游玩、健身锻炼活动的好去处。 流米岩 坐落石坦蔡宅底,早年从岩石缝中流出白米煮饭吃。传说汉代年间,石坦蔡宅底岩半腰一人多高处有一道岩缝,从岩缝中流出白米供给这里寺院的和尚。奇怪流出白米只供寺院和尚够吃没有多余,人数多流米多,人数少流米少,一人有吃,多人也够吃。当时寺院人数不多,只有七八个人。一天当家的和尚外出了,一个和尚儿起贪心,想多流点来给自己存,便拿来一枚铁凿子把岩缝凿开大一点好多流米。不料,这样一凿流米就停止了。和尚儿后悔不迭,从此和尚都只好去化缘了。流米岩不流米了,却流清泉供应百姓。这口清泉远近有名,夏天冰,冬天暖,喝起来甘甜可口,胜过当今的矿泉水,后来在岩石下面筑起了水池,附近老百姓都到这儿挑水,尤其逢酿酒远处人家也来挑,直到1996年甬台温高速公路建设打断了水脉,如今水源很小了。 古榕树 古榕为石坦村里的风水树。三颗大榕树分布在石坦上头、壇上、西坪角。年代久远,树冠伞形,干大荫茂。夏天是老百姓乘凉解暑的好地方,农民田间劳作又热又累都到榕树下小憩一下。过去农村没有电风扇,更不见空调,夏天的中午晚上都聚在大树荫下乘凉一阵,享受凉风,谈笑风生,拉家常,讲农事。石坦上头这棵年代最久,树干最大的古榕,在上世纪“大跃进”年代被砍掉。壇上蔡宅祠堂边侧河岸上的榕树,据说是上头大榕树截枝移植的,生长很快,形似大伞,为壇上塘河增添了绿色。那个年代许多地方风水树遭到砍杀,而这颗榕树却没人敢动手,原因这榕树边河里曾有人跳河自杀,后来有人传说榕树下有“河死鬼”上岸,人们都不敢毁坏榕树,所以有人讲“河死鬼”保榕树。如今已列入名木古树保护。 西垟角大榕树 树干生长独特,三根大枝长在前二枝长在后,主干中间平卧,成一大背脊,看上去像一只躺着“癞蛤蟆”,树荫下可供人躲雨乘凉,夏天许多人坐在树荫下,有的坐或躺在树背上午休睡觉,成了闲人聚集场所。榕树籽成熟落地,遍地散落,有小孩子捡榕树籽吃,其味酸甜,权当水果。早年河上打鱼捕虾的小河船很多,常有捕螺娜的客人栖栈榕树下作息、烧饭甚至宿夜。这颗大榕有其特色,传说早年张阁老,一天从温州到永嘉场骑马经过此地,停下看看大榕树的形状长相,大加赞赏,连声称好,他欣然题书写下“金蟾树”三个字。据当地老人估计,这颗大榕树树龄超过500年。前些年遭到截枝。现在政府已把它列入名木古树挂牌保护,再也不敢毁坏了。 名人故里 石坦北岸西垟角有一幢坐北朝南九间二层三进古式大屋(人称“夏宅屋”),并有东西两侧轩房,门台外有旗杆夹,头门设会客厅,宅园占地约4亩。此豪宅内住着夏氏三户家族,即夏步瀛三个兄弟(夏为老大即夏承巻之父)。 夏宅屋里居住人口多,存积实物也多,约于民国之前(具体时间无考),发生一场大火,烧毁整座房屋,只留下一个轩楼。房屋失火后,夏氏家族都搬迁到温州杨柳巷居住。火灾留下的轩楼(人称“楼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时曾一阵用于乡政府暂时公用之处,楼间里有乡政府办公的一张旧公事桌。 夏宅屋里出名人,即清朝举人夏伯枢和“一代词宗"夏承悉。 夏承( 1900- 1986 ),字瞿禅,晚号瞿髯,故籍永嘉六都石坦。他天资聪慧,读书勤奋,14岁考入温州师范, 1916年出师范,一度任教小学。1918年进入西安学院学习。先后任教了瓯海瞿溪小学,梧田小学(校长)和西安一中、瓯海公学(今温州四中)、永嘉县立中学、温州中学、严州中学。1925年,在陕西西北大学任讲师。1930年先后任之江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兼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太炎文学院教授。1949年后历任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中文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研究》杂志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词学》杂志主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文献》杂志顾问,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他曾出席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民盟)、浙江省政协常委。 他年青时代爱好钻研词学,功底超强,笔耕不倦,成为优秀词学家,被中央领导胡乔木同志誉为“一代词宗”。其作品分别在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共出版文集8册。他热爱祖国,毕生追求进步。19岁时,“五四”运动爆发,发动学生进行爱国宣传。“九•一八”后,在西安参加“抗日会”,抗战时期,选编《宋词系》等爱国词章,以激发民族气节,提高民众抗日爱国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创作大量诗词歌颂新社会。 夏承意,退休于浙江杭州大学教授,1986年卒于北京,享年86岁,骨灰安葬于浙西名胜千岛湖羡山。同时骨灰分葬,于乐清雁荡灵岩旁同先妻游淑胎配葬,并立碑志。 他生前性情刚正,风格优良。20多岁结婚,娶温州城内游淑昭为妻(游为中学生,出身商业家庭,年龄相仿),游父开店,兄弟为文壇人士。她没有工作,也没有生育。1972年(年约70岁)因病离世。1973年,时年56岁的吴闻(曾是夏之江大学学生),故籍乐清人,因丈夫病故,改嫁与夏再婚。当时吴为上海文汇报文艺版驻京记者,前婚育有儿子。“文革”期间,夏被扣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受到批判。年老时,有个10多岁堂侄到他身边伴随他,只是批判时由堂侄领去接受批判,由于各种原因,只在他身边半年时间,堂侄就离他回温州自己家里了。如今为温州某中学教师。 夏承養出身书香门第,家庭殷实,他的曾祖是富户,拥有土地30余亩,土地出租用于培养子女读书和上坟祭祖,到了父亲时代,父亲三兄弟轮流收租。祖父为私塾教员,父亲步瀛(三兄弟他为老大),供职于商业职员,为温州布业公会理事,主管慈善福利事业,施行救苦济困,在温州妙果寺旁地块设有安厝,解决城市穷人死后临时安葬,为老百姓做善事;老二情况不详;老三供职温州协润布店职员,后为五马街布业公司(曾称国货公司),抗日期间极力推销国货,抵制日货。 夏承寿有四个兄弟和一姐、一妹。在兄弟中他为老二,老大在温州当律师;老三在温州国货公司当襄理(相当为副经理);老四在温州富华布厂当会计。 夏先生故籍龙湾状元石坦,故居因早年失火烧毁,从此搬迁温州城里,曾居住过温州杨柳巷、谢池巷和登选坊,谢池巷早已拆迁,如今政府将他的故居落在温州登选坊。 官坟与牌坊 石坦村蔡宅底山麓有一座造型气派、建筑考究的古坟墓(人称“官坟”),也是古村一大名胜景观。此“官坟”是明朝官至兵部郎中王叔果之墓。 王叔果(1516〜1588 )字育德,号西华,永嘉场二都永昌堡(今龙湾永中新城)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王澈由举人官至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叔果国学考试第一名,中了举人。嘉靖29年(1550)考取进士,任兵部清吏司主事,嘉靖38年升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次年5月升任兵部郎中。 明朝倭寇常扰东南沿海温州一带,永嘉场为害尤甚,为抵御倭寇侵扰,免受百姓遭殃。王叔果同其弟王叔杲(明嘉靖癸卯年中举人,壬戌年中进士,历官常熟县令、兵部武选协司署郎中、四郡兵备副使),奏本朝廷,王氏私家捐钱发动百姓,兴建永昌城堡,以保一方太平。至今永昌堡存留四百余载,已被列为重点文保单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氏功绩不可磨灭。 官坟 东边还有一座称为“世奶儿”(婢女)之墓。两坟相距约200米,都是大块青石板砌墙铺地,建造考究,从坟头到山下塘河埠头300米长的道路,都用1.5米长、0.5米宽的花岗岩石板铺成,两旁还加“路肩”。官坟下的山路口还立有石马、石狮、石将军等石雕,山腰有一座“吹打亭”,供祭坟扫墓时奏乐之用。传说,造坟时为了兜揽风水,让整座坟墓被周围山体包围着,在坟前缺口进行填土,其泥土是从山下园地里挖来的,全部是黑泥。在石坦塘河埠头建有一座高大很有气派的石牌坊,约有七八米之高、三扇门、四根石柱各有三人合抱之粗,石柱上部雕刻花纹,顶端有动物雕塑,牌坊的石碑上刻有许多文字,大部分被青苔掩着看不清,仅“广东副按察使”几个字隐约可见。牌坊南面约四五米处,立有两根像“华表”样的石柱,上面雕刻花纹。牌坊西首建有五间平房一座(俗称“供屋”),原来是供守坟者居住和每年拜坟扫墓设宴用餐之用。而该屋居住的都是王姓人,与永强“二都王”同宗。 官坟与牌坊坐落石坦,这同石坦风土环境不无关系。但因“文革”之风遭到了厄运,温州市中学生“红卫兵”来串连,与当地“造反派” 一致认为石坦村的“四旧”是两座古坟,首先向官坟开刀,组织人力工具掀开西边官坟的青石板,砸开坟洞,里面一点东西都不见,仅见一些黑木炭,连尸骨都腐朽得不留痕迹,一些居心不良想得到贵重殉葬品的人大失所望,接着把目光转向东边“婢女”的坟墓,当掀开坟背的泥土和青石板后,下面是两个坚硬长方形比普通棺木还要大的石质棺材(即石椁),每口石椁都是用花岗质四块大石板和两个小石板合成,石板之间粘得天衣无缝,用大铁锤、铁凿才把石板打开,只是里面是油光闪亮紫红色的棺木,且还闻到一点油漆气味,可见当时下葬的密封程度。当掀开棺木后,只见里面是一层颜色鲜艳的五彩绸布,一接触硬物就粉碎塌下去,鲜艳的颜色逐渐退去了,棺木底层仅见一些长长的头发和一枚木簪子(绍头发用的)。另一口棺木中除了几根头发外,还有半棺材的清水,有人讲古代棺木中的清水可当药凉心且可治疗精神病患者,许多人拿来空瓶舀去藏着(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山脚下一户农家的猪舍里尚留有几瓶)。不到一天时间两座坟墓都被拆毁,现场落得乱石一片。那些青石板、石椁板和棺木板,都被当地群众抬的抬,搬的搬,抢个精光。 矗立在石坦壇上河埠头的石牌坊,是“文革”破“四旧”的第二个目标,红卫兵造反派雇来石匠和吊车,很快把牌坊拆倒,小的石料村民挑去,大的石料由各生产队分去建造农田水利。从牌坊口到坟头300米长的石板路,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由附近生产队或村民挖去,用于建造猪牛栏舍、灰厂和房子等建筑材料。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天忽然来了几十人(永强二都人),探望两座坟墓,却已痕迹无存,坟墓原址早已被新的坟墓占领了。到九十年代初,甬台温高速公路正穿过两边官坟旧址,成了交通路段,原有的石马、石狮等石雕早已毁坏,并用于填路基了。到九十年代后期建造状元环山公路时,把仅留着一匹全好的石马竟填埋在路基下面了。至于墓碑和牌坊的文字雕刻物均无法找到,只有被当地农户搬去的三块石椁板还安置在一处屋前的水沟上作为过路行人的踏脚板,四百多年前的历史名人王叔果的坟墓就这样被破坏得了无痕迹。 踏碓捣米 石坦村有南岸、北岸、岩呑三个自然村,傍依温瑞塘河水网地带。历史以来单一农业耕作水稻。解放以前水稻都是间作,在早稻插秧后过10多天,早稻株行中插上晚稻。产量较低,一般年景早稻亩产150斤左右,最高为200斤;晚稻300斤左右,最高400斤。农民种田却多吃杂粮、番薯干,很少吃白米饭。石坦农民在石坦山上种番薯并且山园套种茶叶,番薯成为主食。农民家庭除了稻熟时节和过年过节吃大米饭以外,其余都吃番薯干饭、番薯干粥,只能在番薯干中掺入少量大米,一般农家锅中的米饭像一道半月形,还是照顾小孩子吃的。所以农民都吃杂粮为主,吃白米饭很少。 大米,农民耕种收成的稻谷(除了交租交债以外),留给自己的口粮利用踏碓人工捣米加工。石坦全村有桥头、蔡宅底、三间儿三家踏碓和北岸一家“研盘”(牛拉石银碾米)。南岸三间儿踏碓时间长加工多。 踏碓捣米设施有谷碧、捣臼、风车、米筛,捣臼平地面,几口并排摆设,可供多人同时脚踏。谷著用泥,竹耳混制,先将谷子过著经风车后,将糙米放石捣臼碾擦。每口石捣臼上方有一根脚踏木料,下端装着石捣杵,人站石捣臼上方双手握住左右两边竹杠,让一只脚用力踩下,一踩一放,捣杵头碾下,把石臼中的糙米碾成白米,扇出米糠余下就是成品大米。如果要吃白的米就要多碾擦。如要家酿做酒的米谷子著出来扇净就可以,可使出酒率高。一个劳力捣100斤谷子一般为一个小时左右,出米率为七折四五(100斤谷出米74-75斤),碧糠另有用途,米糠喂猪。客户捣米加工100斤谷交米一竹筒(约一斤多)为代工费,中等农户每次捣米100斤谷分两只谷算挑去,可供三四口之家上个把月番薯干掺杂的用粮,甚至吃上个多月。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石坦“三间儿”踏碓厂房里办起动力碾米厂,办了一阵子就搬走了。此前周边状元桥、大呑宅西都有动力机械碾米厂(火炭老牛车机器)。石坦农户都用农船载谷运大呑米厂加工,那时,大呑米厂很忙,周边农村包括南西洋都在此加工,每逢过年加工年糕米、酒米,一户少则一二百斤谷,多则四五百甚至七八百上千斤,米厂的河埠头大大小小的农船排列水泄不同,无法停泊,甚至把空船吊在另外船的后头。许多农户都伴同夫妻、父子、兄弟一起排队帮忙,加工忙的时候,排队等候时间很长,从上午排队到下午甚至晚上很迟才轮到,加工户多人调换轮流吃饭。当时大呑米厂算是不错,一台老牛车一天到晚加工稻谷一万多斤。而农户碾米弄得忙碌不堪,并且从头到脚全身染上糠粉。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石坦村在岩呑创办电动机碾米厂,周边三郎桥、上庄等地先后都办起碾米加工。农户碾米有所方便,一个生产队只有一二只大农船,每当碾米全队农户凑成一起,一船满载。有时断电都要运载状元或上庄加工。若干年后,农村道路改善有了机耕路,农户利用手推车、拖拉机、小货车运谷碾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增产,碾米加工也很忙。到了改革开放若干年后,农田先后大片征用,水稻种植也没有了,石坦和周边农村碾米厂都停办了,从此农户也都吃“商品粮” 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了,吃米都直接由市场供应。粮食按人定量计划供应的制度全然取销,直接由市场粮贩、商店、超市销售,从此告别了农村的碾米加工。 |
|||||
石坦(本以“壇”得名,后演变壇为坦),此坦乃一片岩石,从蔡宅底陆地通向河底,其面积无法考证,有人传说石坦坦上通到蒲州排上。村落傍山沿河,东连西台,南靠大罗山(响动岩),西临大呑(三郎桥),北邻温州经济开发区,南北两岸沿温瑞塘河,堪称江南水乡,水陆交通便利。 历史沿革 清光绪年间石坦北岸、岩呑为永嘉县膺符乡六都,石坦南岸为永嘉县德政乡十一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石坦属永嘉县梧田区状元乡第4保。1949年5月,温州解放,属称永嘉县梧田区状元乡第六村。1955年石坦成立全乡第一个为状一高级农业社。1956年10月,析出永嘉县梧田区,划归温州市郊区管辖。1958年10月,建立农村人民公社,归属梧田人民公社状元管理区状一生产大队,后为温州市状元公社状一大队。1981年12月,划为温州市近郊区状元镇状一大队。1984年12月,划为温州市龙湾区状元镇石坦村。 石坦古桥 全村有南岸、北岸、岩呑自然村落组成,坐落温瑞塘河两岸水网地带,开门见河,出行过桥。古桥有石坦桥、太平桥两大弓形石板桥,始建于清代,长为三孔架河,宽为五粒石板(约二米五左右),两侧有石栏杆。石坦桥重建于清代宣统二年,南端桥位在“王长利”(王奶媳)小商店门前,店门口设走廊并有靠凳。当时温州小南门至茅竹岭河轮在此停靠,走廊供客人候船和过路行人小憩。后来因河道煤船运输原因,于1978年8月拆掉石板桥改建混凝土平桥。太平桥位于岩呑村头,南端接近“猫狸桥",于1979年4月拆掉改建混凝土平桥。 石坦河道系温瑞塘河河段,河水清澈,碧波粼粼,河轮隆隆,船只穿梭。石坦河长度1700米,最宽93.3米,最窄17.3米,平均宽度53.96米,河流面积为91732平方。上世纪80年代河水清澈如镜,既能运输灌溉,又供生活饮用。还有河上作业,如张虾子、捕虾捞鱼、种菱角和水上“超市”(船店)。 张河虾子 每年农历9月至次年3月,河面上划着小木船打虾子,石坦南北岸、岩岙张虾子船数十只。因夜间寂静,为防打盹调节精神,一边握浆划船,一边口唱词文如《孟姜女送寒衣》《高机与吴三春》《梁山伯与祝英台》。每天夜晚能张虾子十几斤,多则四五十斤,送市场或街坊叫卖。河虾子青紫色,烧熟粉红色,味道鲜美,是餐桌上一味佳肴。直到改革开放河水污染了,才停止作业。船店为水上流动“超市”,每当靠埠响起了 “呜、呜、呜”的吹笛声,家庭妇女们都来到河埠头向船店购买酱油、盐、酒、煤油、肥皂、南北货、日用品之类。船店售货还可赊账,给塘河两岸购物带来方便。 石坦山场系大罗山支脉,连接九山、三堂、响动岩和罗山,总称石坦山(包括底山、外山、龙山、老林山等),山场面积上千亩,混凝土山道及小径长度达5公里,山坡平坦,山道四处开通,车辆直通九山,且可通茶山五味园景区。山场杨梅果树披满山坡,每天登山游人不绝,成为游玩、健身锻炼活动的好去处。 流米岩 坐落石坦蔡宅底,早年从岩石缝中流出白米煮饭吃。传说汉代年间,石坦蔡宅底岩半腰一人多高处有一道岩缝,从岩缝中流出白米供给这里寺院的和尚。奇怪流出白米只供寺院和尚够吃没有多余,人数多流米多,人数少流米少,一人有吃,多人也够吃。当时寺院人数不多,只有七八个人。一天当家的和尚外出了,一个和尚儿起贪心,想多流点来给自己存,便拿来一枚铁凿子把岩缝凿开大一点好多流米。不料,这样一凿流米就停止了。和尚儿后悔不迭,从此和尚都只好去化缘了。流米岩不流米了,却流清泉供应百姓。这口清泉远近有名,夏天冰,冬天暖,喝起来甘甜可口,胜过当今的矿泉水,后来在岩石下面筑起了水池,附近老百姓都到这儿挑水,尤其逢酿酒远处人家也来挑,直到1996年甬台温高速公路建设打断了水脉,如今水源很小了。 古榕树 古榕为石坦村里的风水树。三颗大榕树分布在石坦上头、壇上、西坪角。年代久远,树冠伞形,干大荫茂。夏天是老百姓乘凉解暑的好地方,农民田间劳作又热又累都到榕树下小憩一下。过去农村没有电风扇,更不见空调,夏天的中午晚上都聚在大树荫下乘凉一阵,享受凉风,谈笑风生,拉家常,讲农事。石坦上头这棵年代最久,树干最大的古榕,在上世纪“大跃进”年代被砍掉。壇上蔡宅祠堂边侧河岸上的榕树,据说是上头大榕树截枝移植的,生长很快,形似大伞,为壇上塘河增添了绿色。那个年代许多地方风水树遭到砍杀,而这颗榕树却没人敢动手,原因这榕树边河里曾有人跳河自杀,后来有人传说榕树下有“河死鬼”上岸,人们都不敢毁坏榕树,所以有人讲“河死鬼”保榕树。如今已列入名木古树保护。 西垟角大榕树 树干生长独特,三根大枝长在前二枝长在后,主干中间平卧,成一大背脊,看上去像一只躺着“癞蛤蟆”,树荫下可供人躲雨乘凉,夏天许多人坐在树荫下,有的坐或躺在树背上午休睡觉,成了闲人聚集场所。榕树籽成熟落地,遍地散落,有小孩子捡榕树籽吃,其味酸甜,权当水果。早年河上打鱼捕虾的小河船很多,常有捕螺娜的客人栖栈榕树下作息、烧饭甚至宿夜。这颗大榕有其特色,传说早年张阁老,一天从温州到永嘉场骑马经过此地,停下看看大榕树的形状长相,大加赞赏,连声称好,他欣然题书写下“金蟾树”三个字。据当地老人估计,这颗大榕树树龄超过500年。前些年遭到截枝。现在政府已把它列入名木古树挂牌保护,再也不敢毁坏了。 名人故里 石坦北岸西垟角有一幢坐北朝南九间二层三进古式大屋(人称“夏宅屋”),并有东西两侧轩房,门台外有旗杆夹,头门设会客厅,宅园占地约4亩。此豪宅内住着夏氏三户家族,即夏步瀛三个兄弟(夏为老大即夏承巻之父)。 夏宅屋里居住人口多,存积实物也多,约于民国之前(具体时间无考),发生一场大火,烧毁整座房屋,只留下一个轩楼。房屋失火后,夏氏家族都搬迁到温州杨柳巷居住。火灾留下的轩楼(人称“楼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时曾一阵用于乡政府暂时公用之处,楼间里有乡政府办公的一张旧公事桌。 夏宅屋里出名人,即清朝举人夏伯枢和“一代词宗"夏承悉。 夏承( 1900- 1986 ),字瞿禅,晚号瞿髯,故籍永嘉六都石坦。他天资聪慧,读书勤奋,14岁考入温州师范, 1916年出师范,一度任教小学。1918年进入西安学院学习。先后任教了瓯海瞿溪小学,梧田小学(校长)和西安一中、瓯海公学(今温州四中)、永嘉县立中学、温州中学、严州中学。1925年,在陕西西北大学任讲师。1930年先后任之江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兼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太炎文学院教授。1949年后历任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中文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研究》杂志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词学》杂志主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文献》杂志顾问,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他曾出席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民盟)、浙江省政协常委。 他年青时代爱好钻研词学,功底超强,笔耕不倦,成为优秀词学家,被中央领导胡乔木同志誉为“一代词宗”。其作品分别在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共出版文集8册。他热爱祖国,毕生追求进步。19岁时,“五四”运动爆发,发动学生进行爱国宣传。“九•一八”后,在西安参加“抗日会”,抗战时期,选编《宋词系》等爱国词章,以激发民族气节,提高民众抗日爱国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创作大量诗词歌颂新社会。 夏承意,退休于浙江杭州大学教授,1986年卒于北京,享年86岁,骨灰安葬于浙西名胜千岛湖羡山。同时骨灰分葬,于乐清雁荡灵岩旁同先妻游淑胎配葬,并立碑志。 他生前性情刚正,风格优良。20多岁结婚,娶温州城内游淑昭为妻(游为中学生,出身商业家庭,年龄相仿),游父开店,兄弟为文壇人士。她没有工作,也没有生育。1972年(年约70岁)因病离世。1973年,时年56岁的吴闻(曾是夏之江大学学生),故籍乐清人,因丈夫病故,改嫁与夏再婚。当时吴为上海文汇报文艺版驻京记者,前婚育有儿子。“文革”期间,夏被扣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受到批判。年老时,有个10多岁堂侄到他身边伴随他,只是批判时由堂侄领去接受批判,由于各种原因,只在他身边半年时间,堂侄就离他回温州自己家里了。如今为温州某中学教师。 夏承養出身书香门第,家庭殷实,他的曾祖是富户,拥有土地30余亩,土地出租用于培养子女读书和上坟祭祖,到了父亲时代,父亲三兄弟轮流收租。祖父为私塾教员,父亲步瀛(三兄弟他为老大),供职于商业职员,为温州布业公会理事,主管慈善福利事业,施行救苦济困,在温州妙果寺旁地块设有安厝,解决城市穷人死后临时安葬,为老百姓做善事;老二情况不详;老三供职温州协润布店职员,后为五马街布业公司(曾称国货公司),抗日期间极力推销国货,抵制日货。 夏承寿有四个兄弟和一姐、一妹。在兄弟中他为老二,老大在温州当律师;老三在温州国货公司当襄理(相当为副经理);老四在温州富华布厂当会计。 夏先生故籍龙湾状元石坦,故居因早年失火烧毁,从此搬迁温州城里,曾居住过温州杨柳巷、谢池巷和登选坊,谢池巷早已拆迁,如今政府将他的故居落在温州登选坊。 官坟与牌坊 石坦村蔡宅底山麓有一座造型气派、建筑考究的古坟墓(人称“官坟”),也是古村一大名胜景观。此“官坟”是明朝官至兵部郎中王叔果之墓。 王叔果(1516〜1588 )字育德,号西华,永嘉场二都永昌堡(今龙湾永中新城)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王澈由举人官至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叔果国学考试第一名,中了举人。嘉靖29年(1550)考取进士,任兵部清吏司主事,嘉靖38年升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次年5月升任兵部郎中。 明朝倭寇常扰东南沿海温州一带,永嘉场为害尤甚,为抵御倭寇侵扰,免受百姓遭殃。王叔果同其弟王叔杲(明嘉靖癸卯年中举人,壬戌年中进士,历官常熟县令、兵部武选协司署郎中、四郡兵备副使),奏本朝廷,王氏私家捐钱发动百姓,兴建永昌城堡,以保一方太平。至今永昌堡存留四百余载,已被列为重点文保单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氏功绩不可磨灭。 官坟 东边还有一座称为“世奶儿”(婢女)之墓。两坟相距约200米,都是大块青石板砌墙铺地,建造考究,从坟头到山下塘河埠头300米长的道路,都用1.5米长、0.5米宽的花岗岩石板铺成,两旁还加“路肩”。官坟下的山路口还立有石马、石狮、石将军等石雕,山腰有一座“吹打亭”,供祭坟扫墓时奏乐之用。传说,造坟时为了兜揽风水,让整座坟墓被周围山体包围着,在坟前缺口进行填土,其泥土是从山下园地里挖来的,全部是黑泥。在石坦塘河埠头建有一座高大很有气派的石牌坊,约有七八米之高、三扇门、四根石柱各有三人合抱之粗,石柱上部雕刻花纹,顶端有动物雕塑,牌坊的石碑上刻有许多文字,大部分被青苔掩着看不清,仅“广东副按察使”几个字隐约可见。牌坊南面约四五米处,立有两根像“华表”样的石柱,上面雕刻花纹。牌坊西首建有五间平房一座(俗称“供屋”),原来是供守坟者居住和每年拜坟扫墓设宴用餐之用。而该屋居住的都是王姓人,与永强“二都王”同宗。 官坟与牌坊坐落石坦,这同石坦风土环境不无关系。但因“文革”之风遭到了厄运,温州市中学生“红卫兵”来串连,与当地“造反派” 一致认为石坦村的“四旧”是两座古坟,首先向官坟开刀,组织人力工具掀开西边官坟的青石板,砸开坟洞,里面一点东西都不见,仅见一些黑木炭,连尸骨都腐朽得不留痕迹,一些居心不良想得到贵重殉葬品的人大失所望,接着把目光转向东边“婢女”的坟墓,当掀开坟背的泥土和青石板后,下面是两个坚硬长方形比普通棺木还要大的石质棺材(即石椁),每口石椁都是用花岗质四块大石板和两个小石板合成,石板之间粘得天衣无缝,用大铁锤、铁凿才把石板打开,只是里面是油光闪亮紫红色的棺木,且还闻到一点油漆气味,可见当时下葬的密封程度。当掀开棺木后,只见里面是一层颜色鲜艳的五彩绸布,一接触硬物就粉碎塌下去,鲜艳的颜色逐渐退去了,棺木底层仅见一些长长的头发和一枚木簪子(绍头发用的)。另一口棺木中除了几根头发外,还有半棺材的清水,有人讲古代棺木中的清水可当药凉心且可治疗精神病患者,许多人拿来空瓶舀去藏着(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山脚下一户农家的猪舍里尚留有几瓶)。不到一天时间两座坟墓都被拆毁,现场落得乱石一片。那些青石板、石椁板和棺木板,都被当地群众抬的抬,搬的搬,抢个精光。 矗立在石坦壇上河埠头的石牌坊,是“文革”破“四旧”的第二个目标,红卫兵造反派雇来石匠和吊车,很快把牌坊拆倒,小的石料村民挑去,大的石料由各生产队分去建造农田水利。从牌坊口到坟头300米长的石板路,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由附近生产队或村民挖去,用于建造猪牛栏舍、灰厂和房子等建筑材料。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天忽然来了几十人(永强二都人),探望两座坟墓,却已痕迹无存,坟墓原址早已被新的坟墓占领了。到九十年代初,甬台温高速公路正穿过两边官坟旧址,成了交通路段,原有的石马、石狮等石雕早已毁坏,并用于填路基了。到九十年代后期建造状元环山公路时,把仅留着一匹全好的石马竟填埋在路基下面了。至于墓碑和牌坊的文字雕刻物均无法找到,只有被当地农户搬去的三块石椁板还安置在一处屋前的水沟上作为过路行人的踏脚板,四百多年前的历史名人王叔果的坟墓就这样被破坏得了无痕迹。 踏碓捣米 石坦村有南岸、北岸、岩呑三个自然村,傍依温瑞塘河水网地带。历史以来单一农业耕作水稻。解放以前水稻都是间作,在早稻插秧后过10多天,早稻株行中插上晚稻。产量较低,一般年景早稻亩产150斤左右,最高为200斤;晚稻300斤左右,最高400斤。农民种田却多吃杂粮、番薯干,很少吃白米饭。石坦农民在石坦山上种番薯并且山园套种茶叶,番薯成为主食。农民家庭除了稻熟时节和过年过节吃大米饭以外,其余都吃番薯干饭、番薯干粥,只能在番薯干中掺入少量大米,一般农家锅中的米饭像一道半月形,还是照顾小孩子吃的。所以农民都吃杂粮为主,吃白米饭很少。 大米,农民耕种收成的稻谷(除了交租交债以外),留给自己的口粮利用踏碓人工捣米加工。石坦全村有桥头、蔡宅底、三间儿三家踏碓和北岸一家“研盘”(牛拉石银碾米)。南岸三间儿踏碓时间长加工多。 踏碓捣米设施有谷碧、捣臼、风车、米筛,捣臼平地面,几口并排摆设,可供多人同时脚踏。谷著用泥,竹耳混制,先将谷子过著经风车后,将糙米放石捣臼碾擦。每口石捣臼上方有一根脚踏木料,下端装着石捣杵,人站石捣臼上方双手握住左右两边竹杠,让一只脚用力踩下,一踩一放,捣杵头碾下,把石臼中的糙米碾成白米,扇出米糠余下就是成品大米。如果要吃白的米就要多碾擦。如要家酿做酒的米谷子著出来扇净就可以,可使出酒率高。一个劳力捣100斤谷子一般为一个小时左右,出米率为七折四五(100斤谷出米74-75斤),碧糠另有用途,米糠喂猪。客户捣米加工100斤谷交米一竹筒(约一斤多)为代工费,中等农户每次捣米100斤谷分两只谷算挑去,可供三四口之家上个把月番薯干掺杂的用粮,甚至吃上个多月。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石坦“三间儿”踏碓厂房里办起动力碾米厂,办了一阵子就搬走了。此前周边状元桥、大呑宅西都有动力机械碾米厂(火炭老牛车机器)。石坦农户都用农船载谷运大呑米厂加工,那时,大呑米厂很忙,周边农村包括南西洋都在此加工,每逢过年加工年糕米、酒米,一户少则一二百斤谷,多则四五百甚至七八百上千斤,米厂的河埠头大大小小的农船排列水泄不同,无法停泊,甚至把空船吊在另外船的后头。许多农户都伴同夫妻、父子、兄弟一起排队帮忙,加工忙的时候,排队等候时间很长,从上午排队到下午甚至晚上很迟才轮到,加工户多人调换轮流吃饭。当时大呑米厂算是不错,一台老牛车一天到晚加工稻谷一万多斤。而农户碾米弄得忙碌不堪,并且从头到脚全身染上糠粉。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石坦村在岩呑创办电动机碾米厂,周边三郎桥、上庄等地先后都办起碾米加工。农户碾米有所方便,一个生产队只有一二只大农船,每当碾米全队农户凑成一起,一船满载。有时断电都要运载状元或上庄加工。若干年后,农村道路改善有了机耕路,农户利用手推车、拖拉机、小货车运谷碾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增产,碾米加工也很忙。到了改革开放若干年后,农田先后大片征用,水稻种植也没有了,石坦和周边农村碾米厂都停办了,从此农户也都吃“商品粮” 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了,吃米都直接由市场供应。粮食按人定量计划供应的制度全然取销,直接由市场粮贩、商店、超市销售,从此告别了农村的碾米加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