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趣盎然的瑶溪村名 | |||||
|
|||||
散落在龙湾大地上的美丽乡村,其中有些村名,如果释其义理,考其出典、来历,颇觉风雅有趣,还可了解到它的人文历史轨迹。现今龙湾有147个大大小小的村落,大多可挖掘其所蕴含的故事。请看龙湾区瑶溪镇几个乡村取名的来历。 黄金山岙——金岙村 金岙村地处黄石山张家尖西面山岙,北临瓯江不远,四周土壤肥沃,种番薯种蔬菜不用那么多坑粪,长势喜人,五谷丰登,乡人喻为黄金之地,黄金之岙,简称“金番”,村名就此传扬开来。 也有传说,此地的山岙有黄金而取名金岙。北宋钦宗年间,水心有个王员外,家庭富裕,财大气粗,蛮不讲理,还在百姓面前炫耀自己。经常挖苦女儿,你以后的人生之路也要依赖他,否则会活活饿死。可他那位水灵灵的女儿却很倔强,不服气,为此父女俩经常顶嘴。王员外很生气,便把她嫁给金岙一个单身汉子,名叫林德,他是个穷光蛋,家产就是两间茅棚,里面空空如也,以到河埠头钓些小鱼来过日子。女儿也不嫌弃,欣然默许了。婚礼很简单,没有彩礼,没有鞭炮,没有亲邻贺喜。婚后第二日,吃了早餐,新郎就犯愁了,米缸里空了,中餐的米何处寻?新娘说,相公啊勿用愁,我头上有一枚金钗,拔下来交给你,换些银子购买大米。新郎林德一看扑哧一笑,此物有何用呢?我们茅屋后面类似的东西多得很。啊呀,新娘一瞧,果真都是金灿灿的黄金!对夫君说,真傻,怎么不识货?于是夫妻俩不让外人知道,把黄金装进袋子里,悄悄地叫了辆马车,往南走一直到平阳水头,购房定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不久,林德成为当地一个员外,他热心公益事业,吩咐仆人在屋门前摆设薄粥,免费给穷人吃,渐渐地每日有许多人在排队。再说林德的岳父王员外自女儿出嫁后,家里财产金银屡次被窃,后来遭受一场大火,豪宅没了,财空了气灭了,王员外无奈外出乞讨,碍于面子,夫妻只得到远方讨饭,竟也到了平阳。看到可以领薄粥也去排队了,可是领到他这里薄粥没了,仆人叫他明日早点来。第二天他夫妻排队又没有,第三天也一样……曾经的王员外无奈空腹,终于载不住,晕倒在地,惊动了林德夫妻,出来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母,连忙领到家里……后来,王员外回到永强,自此“金岙有黄金”的消息就传开了。 金岙村由金岙、小横浃两个自然村组成。最早来此筑房而居的是林姓始祖林城一,宋末元初他们由福建赤岸莆田徙居永嘉场。地域的优势,也渐渐吸引了从各处迁徙而来的村民,曹氏、邵氏、郑氏、高氏、项氏、张氏、徐氏先后定居于金岙村。《金岙林氏家谱》记载,最早村民林城一娶妻李氏,先祖赠送给他们五个字“百善孝为先”,作为后代子孙的教养之语,以德立人,文则以德,武则以威。林氏家庭重视孩童好学读书,苦练武功,由此林氏南拳也闻名瓯越。 金岙状元浃路原先就是条“状元浃” 。说是古时候金岙有户人家,生了婴孩,可是婴孩后背有“状元”字样,亲戚邻居们都很兴奋,认为这孩子长大必定是个状元,可是后来这“状元”字样渐渐褪去了。孩子长大了,“泯然众也”,后来也没有考取状元。但因此称此人家旁的河浃为“金岙状元浃”,如今,河浃已被填塞成状元浃路。金岙埠头有个福圣寺,明代龙湾乡贤王叔果赋诗《过金岙福圣寺有感》:“古寺肖然傍水湄,宋皇曾此驻龙旗。荒地解道蛙声寂,僻壤何当骏足驰。” 据说福圣寺曾是宋高宗驻蹲的地方。南宋末年,宋高宗为了躲避追兵,逃到金岙福圣寺小住一段时间。他夜里却失眠了,原来寂静的夜里听到的是此起彼伏的蛤蟆叫声,更使他沮丧烦躁的心生愠怒。福圣寺长老得知此事,便派出全寺和尚去抓捕蛤蟆,和尚迫于清规又不忍杀生,就在蛤蟆的脖子上系了一条稻草绳,蛤蟆终于不叫了,从此蛤蟆的脖子上留下了一道疤痕。奇怪的是,后来人们发现福圣寺附近的蛤蟆都是白脖子的。 金岙也曾是个英雄杀敌的战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四月温州沿海倭寇侵犯猖獗,抗倭英雄王沛王德叔侄率领“王氏义军”前往梅头截击,因寡不敌众,七十多岁的王沛壮烈牺牲。十余天后,数千倭寇包围温州郡城,守备袁祖庚派人告急,王德与宁村守将张鉄相约次日出击,清早,王德率少部精兵先行,准备翻越茅竹岭,不料在金呑遭遇倭寇伏兵,兵刃相接,王德射杀数人,骂贼而死,年仅42岁。百姓代代口传抗倭将士在金呑留下的感天动地的故事。如今,当年的战斗之地已建成一个工业园区,快活岭山坳建有石油库。金呑村农业已退居次要地位,村民大多从事制革、拉管、轧钢、五金加工、冶炼、冷作、石油运输等。 马鞍岭下——底岭下 大罗山山脉往北延伸有马鞍岭、茅竹岭,马鞍岭因山岭与前岩山两峰对峙而且形如马鞍而得名。神奇的山岭也有一个神奇的故事,据说在古代,大罗山东向平原,河流未疏浚,一遇暴雨,山洪即倾泻而下,肆虐成灾。底岭下村就坐落于马鞍岭山麓东侧,因为在马鞍岭下的最底端,乡民们就称呼“底岭下”,村庄由底岭下、大墙围、前坪、前牌等四个自然村组成。 马鞍岭景致幽美。明永嘉英桥二都(今龙湾永中新城村)王毓(1426—1493 )有诗《马鞍岭》:“如鞍山势本天然,芳草葱葱簇锦轄。问路欲迷层嶂口,盘云半绕大江前。松声夜月轻摇辔,竹影斜阳远着鞭。却笑塞翁多得失,青林白石自年年。”徜徉在葱绿山野竟不知迷路了。民国外交家王鸿年游览了马鞍岭,惊叹于她的美,口占一绝《过马鞍岭口占》:“羽客应跨鹤,今朝上马鞍。只因探胜景,姑作士人看。” 1957年春天,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元帅曾来温州视察,据说他是站在军舰上沿着瓯江一路察看,才选定了位于茅竹岭山坳边的海军基地,并考察了当时作为东南沿海一个军事要塞的马鞍岭。 底岭下溪流潺潺,野草葱绿,环境优雅,自然吸引了第一批村民定居,最早来此聚族而居的是张成志(1261 —1332),为该村张氏始祖,宋末元初,由永嘉楠溪吴涨转迁住此。村民们非常爱惜这片乐土,早年有一条溪水从马鞍岭倾泻而下,曲流一分为二并环抱村里的民居群。南侧弯角处有一方水池,如今唯有村南方的底岭下河,而东西北三向的河道早已被填塞。底岭下河又称朝西泱。说起泱,据说永嘉场只有两条半泱,底岭下就占一条,二都上沧一条,金呑半条。村内还留有不完整的古民居群,房子皆坐北朝南。约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一所古民居,主体由四座大院组成,村民俗称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之宅,间有曲径、花苑、亭台、经堂、书院。古民居群建筑风格多样,七个门台与院墙,造型绝无雷同,艺术价值颇高。 具有文化古韵的底岭下村,渐渐聚拢了瓯越一些文化艺术人士, “马鞍岭艺术创作基地”就落户于此村。底岭下村原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如今大多从事制革、制阀门、五金加工、冶炼、冷作、矿产开采、运输等业。马鞍岭山麓东侧建成一幢幢温州市粮油仓库中转站。在旧村改造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规模的东片粮油交易市场已竣工,底岭下村优美的环境正日渐凸现,村民生活将向小康迈进。 黄石家园——黄石村 温州东大门的第一山便是黄石山,黄石山东北山麓散落着山北、沙呑儿、三十亩、四十亩等4个自然村,这就是黄石村,以山得名。村庄东邻海滨街道蓝田村,南倚黄石山,西与黄山村接壤,北濒瓯江与乐清市隔江相望。 黄石山之东部有一高耸的山峰,俗名“沙帽尖”,海拔294.4米,今有气象雷达站置其山巅,永强人又习惯称之“雷达山”。山北麓有自然村名曰山北,坐山面江,海水带环,内河四绕,昆山遥列,环境清幽风景殊胜。黄石村山北历史悠久,人文毓秀。《万历温州府志》卷十二记载,宋嘉泰间(1201—1204),永中前街先祖陈熊在黄石山头垒筑“陈大土隶”,围起一隅生存家园。之后,有林姓迁入居住,林氏家族渐渐兴盛至显赫,林鑽孙登武举进士第,官武经大夫,知柳州军州事。鑽孙儿子林璃(1239—1296),字寿玉,登宋景定壬戌( 1262 )进士,终官礼兵部架阁文字。其后七百多年来,村庄静谧安详,村民淳朴敦厚,世代延续亦耕亦渔的生活。 为何自然村称“三十亩、四十亩”?古时有永嘉后渠陈氏迁入居住,经过几年的辛苦劳作,垦荒三十亩,种植蔬菜水稻,故名地方为“三十亩”。古时有位平阳人迁住,披星戴月,把住房四周的荒地变成良田,垦荒四十亩,百姓就称呼此地为“四十亩”。沙岙儿,地质是由瓯江冲积沙滩而成,后渐渐发展成自然村。机场大道穿村而过,温州工业园区坐落境内。早年,村落贫困,十年有九年荒,古传“山北吃晚餐,新河、西周才吃接力”。 风光青翠秀丽的黄石山,滚滚逶迤东去的瓯江,共同见证了倭寇的暴行。黄石村也曾遭受倭寇的烧杀抢掠。《山北林氏五派谱序》有记载“明嘉靖间惟予宗谱浙灭于兵燹。”坐落于黄石村山北的“古董塔”,塔顶已毁,塔基已严重破损。经文史专家孙建胜考证,确认该塔是是为纪念明代抗倭烈士而建的“忠烈塔”,用以埋葬抗倭战争中阵亡的忠烈亡灵,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忠烈塔”无疑是龙湾人民反抗侵略、英勇无畏的生动见证,它为龙湾抗倭文化增添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湾形如龙——龙湾村 位于黄石山西北部的龙湾村,民间也有称呼“罗湾”,“湾”意为水流弯曲的地方或海岸凹人陆地、便于停船的地方,“龙湾”是由“罗湾”谐音而来也,也有说湾形如龙。观察龙湾村地理位置就是明证。西临龙湾万吨码头,北滨瓯江与乐清磐石电厂隔岸相望,村之北有一座小山即炮台曲,古称龙湾山,又名云亭山,突兀于瓯江边,地势险要。后来在此建有龙湾寨,渐渐地民间就称呼居住此地的村庄为“龙湾”,后来的“龙湾公社”、“龙湾乡” “龙湾镇” “龙湾区”之演变并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响亮的行政区域名称,似乎皆与“龙湾村”有缘。 相传1200年前,唐宗室李集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眷南下,来到偏僻安宁的永嘉郡。为图东山再起,在大罗山一带招兵买马,并在龙湾山建了烟墩,烟墩又称烽火台或烽燧。敌兵一入瓯江口,守在龙湾山的士兵就在烟墩燃放狼烟,驻在大罗山的士兵就要准备战斗。而李集是否曾在龙湾山建过烟墩,没有任何资料和遗证,已不可考,但在龙湾山附近的一个山坡上,确见900年前所建的“校场”,“校场”上还留有“招军牌”。 说到“龙湾寨”,那自然要把时间往前推至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为抵御倭寇,明代朝廷便在永嘉场龙湾山一带安营扎寨,建成军事要塞,和宁村所、永昌堡等军事要塞一起,组成鼎足之势,遥相呼应,在瓯江口形成一组防御体系。于是有《永嘉县志•武备志》“龙湾寨,在府东三十里,东接宁村,西捍府治,登临深水,颇为险要”的记载。清朝光绪年间(1883 ),为防备法军的入侵,温州府在龙湾山上修建了“龙湾炮台”,共设有1门大炮,6门小炮,摆成扇形朝向瓯江,与瓯江北岸的“镇瓯炮台”遥遥相对,形成猗角,像两把铁钳,扼住瓯江口要塞。炮台不高,海拔不过20米,但已是永强沿海一带的制高点了。正是由于瓯江两岸增设炮台加强了海防,使法国侵略者不敢窥视温州,只好北上定海,从而保护了浙南一方的安全。 然而,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日寇飞机多次狂轰滥炸,龙湾村的民房及炮台山被炸得满目疮痍。龙湾炮台顶部全毁,炮台里的武器设备也基本被毁。到“大跃进”大练钢铁时代,村民冶炮为铁。因为有龙湾炮台这一历史古迹,自南而北贯穿龙湾村的主干道就取名为炮台路,它南通机场路,北至炮台山。这一带最早有王、陈两大姓氏家族聚居,后来不断外迁进来,村内有周、曹、叶、邵等十几个姓氏。 贞节白楼——白楼下村 白楼下村位于茅竹岭山麓东面,以平山寺与状元镇为界,北濒瓯江与乐清磐石相望。地形复杂,但交通方便,千年来是永嘉场通往温州必经之道。来自各个乡村的远行人,要是到鹿城到京都,无论是步行还是坐船,必定穿越白楼下村,再登茅竹岭古道,翻山越岭往状元、蒲州方向走。昔日公路还没出现,白楼下茅竹岭上山下山人多,热热闹闹的,你从低处往上望,或者从高处往下看,茅竹岭古道就变成两条人流,犹如两条人龙,煞是好看! 称呼这一地方为“白楼下”的成因之版本较多。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清代,温州卫右营游击所有茅竹寨、汛、建有牌楼。”因村位其下,故名牌楼下,后因谐音之故,改称今名。又相传,明弘治年间,榜眼王赞为未婚亡妻立牌坊于此,故名牌楼下。 历史悠久的白楼下,根据民间口口相传,其村名的来历还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流传了500多年的故事,明正德年间,社会治安差,加上那些经过白楼下茅竹岭的各类行人,三六九等皆有,地方上一些年轻人美德看不到,骂娘打架的却学来了,斗殴事件接连不断发生。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些黄毛孩子也很顽皮,对长辈很不孝顺,渐渐地,一些妇女也不守妇道。当时五都地方的族长们发愁了,个个忧心忡忡,于是他们聚集在一家祠堂里商量对策,最后一致同意,对妇女进行礼教培训。地点呢?在祠堂是不妥的,有人提议另建筑一栋房子,当做一个贞节楼,各户人家自愿捐资,很快,在族长们紧张筹备监督下,在山岭下一座挺洋气的二层楼房竣工,外墙白色,在翠绿的茅竹岭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族长们聘请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礼教先生当老师,接着挨家挨户通知,叫村里妇女劳动之余去学习,每隔两日。礼教先生很认真地给妇女们讲解三贞九烈、三从四德,怎样治家怎样教育孩子等内容,妇女们很乐意听,启发很大。没过几年,孩童们懂事了,年轻人和善了,敬老爱幼,门前路口打群架的看不到了,夜里不用闩门就能安心睡觉,绝不担心小偷。社会风气改变了,村民财气也多了,农民种田五谷丰登,渔民捕捞鱼虾满仓,经营商店赚满铜钱,大家都说是那座白楼发挥的作用,自然的这爿地方就叫“白楼下”。 另一个是出自村民杨文法老人的说法,早年来自永嘉场的人从河埠头上来走十几步,便有个两层的白墙楼房,据说是张文斌的祖辈建造的,其楼下有个过道,人们就穿行而过,于是称此地方为“白楼下”。 白楼下村在清代期间称膺符乡滨江村(保),民国时期称金呑乡滨江村或保,建国初期归属滨江乡东平村,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级社阶段隶永新乡滨一村高级社。白楼下村由白楼下、上河头、杨吾房、下坦等4个自然村组成。上河头,因地处轮船河西北河头,习称“西”为“上”,故名。下坦,因位于瓯江南岸东涂坦,习称“东”为“下”,故名下坦。杨吾房自然村,始居杨姓,其始祖在家族中排行第五、故名杨吾房,后因谐音之故,改用今名。 居住在白楼下村比较早的是张姓人家,你知道白楼下张氏祠堂每年吃祠堂酒要留一桌给皇岙人呢?村里老人说,张氏祠堂地基风水是一等一的,屋后靠着茅竹岭,北朝海边有青龙日夜喊叫,前方远山像笔架一样映衬。可是风水太好了,张氏祠堂没有这样的好福气,祠堂建成后没过几天,祠堂的梁就断了,修复了,又塌了,一连几次,弄得张氏家族睡不安吃不香,大家团团转。后来张宅族长找大家商量,言谈间有人听一位地理先生说,祠堂梁断不歇,要到隔壁邻村找一个福气大的老太香炉搬到祠堂内,将祠堂的风水镇住,使祠堂长期不会倒塌。族公们想想没有良策,就在皇岙地方请来了一户人家上代的老太香炉放置在祠堂里,结果白楼下张氏祠堂就从此没有发生梁断现象。你说世界也真奇妙。为了表示感恩,张氏祠堂曾经每年吃祠堂酒时候总是邀请将皇岙地方一桌的人过来庆贺,遗憾的是其惯例止于90年代,因为一次划龙舟之招待闹了不愉快。 形似凤凰——皇岙村 皇岙村,坐落于李王尖东山坳,三面环山麓,其山形似张翼凤凰,故名凰岙,后因谐音之演变为今名皇岙。皇岙村取名也有一个传说,汉朝刘秀逃难到永嘉场瑶溪山呑而得名的。刘秀父亲汉孝平皇帝被女婿王莽太师毒死,其母被打入冷宫,13岁太子无奈往南逃难,以图东山再起。据说刘秀逃到永强皇岙,肚子饿了,见田地里有位农夫在吃中饭,就再三恳求给点饭吃,可是农夫仅给他一点点,刘秀觉得此人没有怜惜之情,给他一些惩罚,就将碗中一粒米饭放在田里,此米饭变成了一只虫子,去叮农夫,这一叮可厉害了,农夫既疼又痒,喊叫着:“皇天救命啊!”真王有圣旨口,有神人保佑的。刘秀见其脸上豆大的汗珠滚落,就将稻桩拔过来擦伤口,不一会就好了。也许因为刘秀皇帝驻足过的山岙,借此美丽传说便称之为皇岙。 皇岙村是个千年古村,村民们有了生活物质的保障,便渴求精神的寄托,渐渐地佛教就成了他们的宗教信仰。皇呑山南麓有个千年古刹国安寺,原名国安院,建于唐朝乾符( 874—879 )年间,距今有1100多年。国安寺门拱钵孟山,寺乘连花心,西依美人尖,寺周围林木森森,环境清幽宜人,别有一番佛门圣地景象,该寺原规模浩大,共分九进数百间,依山而筑,全木石结构,现存一进亦清中期改建。说起寺院取名也有典故,南宋建炎四年(1129),高宗为躲避金兵而南渡,道经温州,驻蹿江心时敕名“国安禅寺”,以示国泰民安,沿用至今。国安寺东首的千佛塔,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1093 ),至今保留全貌。台基雕有“九山八海”纹;须弥座上、下镌刻仰莲、覆莲,束腰各面有狮兽浮雕,塔身各层每面均用青石板共浮雕18尊小佛象。该塔庄严秀丽,雕刻优美,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国安寺以及千佛塔自然也成了皇岙村景的点缀。 皇岙村张姓居住为主,始祖张黄冈,字九美。南宋理宗时(1225—1264 ),由闽之赤岩迁此居住。村内张氏古宅也是龙湾豪门大宅的经典作品。建于清雍正初年(172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历史。古宅由两个相连的院子组成,前院门台内正屋七间,后院门台内正屋九间,各有东西轩房三间,柱梁粗壮,屋宇高大,气魄宏伟。上间宽达6.08米,深6.31米,两个院子的东西轩均为楼房,上间正柱高达5.02米,方柱直径25公分,檐头斗拱两档。前后两进的屋脊头,都高耸着“鸡儿头”。各门头宕的顿门、横梁、门对匣,斗拱上都精雕细刻,彰显主人追求华丽的建筑风格和表明主人有“功名”的身份。三面环山麓的皇番,产业以农林业为主,村民除了种植水稻,还种蕃薯、马铃薯、茶叶、杨梅等。 乡村地名经历岁月沧桑,记录历史沉浮,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而民间仍沿袭旧名称呼。 一个地名的背后必有一段故事,一个地名的后面多半另有一串地名,有雅称、简称、别称。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乃至文化的传承。 |
|||||
散落在龙湾大地上的美丽乡村,其中有些村名,如果释其义理,考其出典、来历,颇觉风雅有趣,还可了解到它的人文历史轨迹。现今龙湾有147个大大小小的村落,大多可挖掘其所蕴含的故事。请看龙湾区瑶溪镇几个乡村取名的来历。 黄金山岙——金岙村 金岙村地处黄石山张家尖西面山岙,北临瓯江不远,四周土壤肥沃,种番薯种蔬菜不用那么多坑粪,长势喜人,五谷丰登,乡人喻为黄金之地,黄金之岙,简称“金番”,村名就此传扬开来。 也有传说,此地的山岙有黄金而取名金岙。北宋钦宗年间,水心有个王员外,家庭富裕,财大气粗,蛮不讲理,还在百姓面前炫耀自己。经常挖苦女儿,你以后的人生之路也要依赖他,否则会活活饿死。可他那位水灵灵的女儿却很倔强,不服气,为此父女俩经常顶嘴。王员外很生气,便把她嫁给金岙一个单身汉子,名叫林德,他是个穷光蛋,家产就是两间茅棚,里面空空如也,以到河埠头钓些小鱼来过日子。女儿也不嫌弃,欣然默许了。婚礼很简单,没有彩礼,没有鞭炮,没有亲邻贺喜。婚后第二日,吃了早餐,新郎就犯愁了,米缸里空了,中餐的米何处寻?新娘说,相公啊勿用愁,我头上有一枚金钗,拔下来交给你,换些银子购买大米。新郎林德一看扑哧一笑,此物有何用呢?我们茅屋后面类似的东西多得很。啊呀,新娘一瞧,果真都是金灿灿的黄金!对夫君说,真傻,怎么不识货?于是夫妻俩不让外人知道,把黄金装进袋子里,悄悄地叫了辆马车,往南走一直到平阳水头,购房定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不久,林德成为当地一个员外,他热心公益事业,吩咐仆人在屋门前摆设薄粥,免费给穷人吃,渐渐地每日有许多人在排队。再说林德的岳父王员外自女儿出嫁后,家里财产金银屡次被窃,后来遭受一场大火,豪宅没了,财空了气灭了,王员外无奈外出乞讨,碍于面子,夫妻只得到远方讨饭,竟也到了平阳。看到可以领薄粥也去排队了,可是领到他这里薄粥没了,仆人叫他明日早点来。第二天他夫妻排队又没有,第三天也一样……曾经的王员外无奈空腹,终于载不住,晕倒在地,惊动了林德夫妻,出来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母,连忙领到家里……后来,王员外回到永强,自此“金岙有黄金”的消息就传开了。 金岙村由金岙、小横浃两个自然村组成。最早来此筑房而居的是林姓始祖林城一,宋末元初他们由福建赤岸莆田徙居永嘉场。地域的优势,也渐渐吸引了从各处迁徙而来的村民,曹氏、邵氏、郑氏、高氏、项氏、张氏、徐氏先后定居于金岙村。《金岙林氏家谱》记载,最早村民林城一娶妻李氏,先祖赠送给他们五个字“百善孝为先”,作为后代子孙的教养之语,以德立人,文则以德,武则以威。林氏家庭重视孩童好学读书,苦练武功,由此林氏南拳也闻名瓯越。 金岙状元浃路原先就是条“状元浃” 。说是古时候金岙有户人家,生了婴孩,可是婴孩后背有“状元”字样,亲戚邻居们都很兴奋,认为这孩子长大必定是个状元,可是后来这“状元”字样渐渐褪去了。孩子长大了,“泯然众也”,后来也没有考取状元。但因此称此人家旁的河浃为“金岙状元浃”,如今,河浃已被填塞成状元浃路。金岙埠头有个福圣寺,明代龙湾乡贤王叔果赋诗《过金岙福圣寺有感》:“古寺肖然傍水湄,宋皇曾此驻龙旗。荒地解道蛙声寂,僻壤何当骏足驰。” 据说福圣寺曾是宋高宗驻蹲的地方。南宋末年,宋高宗为了躲避追兵,逃到金岙福圣寺小住一段时间。他夜里却失眠了,原来寂静的夜里听到的是此起彼伏的蛤蟆叫声,更使他沮丧烦躁的心生愠怒。福圣寺长老得知此事,便派出全寺和尚去抓捕蛤蟆,和尚迫于清规又不忍杀生,就在蛤蟆的脖子上系了一条稻草绳,蛤蟆终于不叫了,从此蛤蟆的脖子上留下了一道疤痕。奇怪的是,后来人们发现福圣寺附近的蛤蟆都是白脖子的。 金岙也曾是个英雄杀敌的战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四月温州沿海倭寇侵犯猖獗,抗倭英雄王沛王德叔侄率领“王氏义军”前往梅头截击,因寡不敌众,七十多岁的王沛壮烈牺牲。十余天后,数千倭寇包围温州郡城,守备袁祖庚派人告急,王德与宁村守将张鉄相约次日出击,清早,王德率少部精兵先行,准备翻越茅竹岭,不料在金呑遭遇倭寇伏兵,兵刃相接,王德射杀数人,骂贼而死,年仅42岁。百姓代代口传抗倭将士在金呑留下的感天动地的故事。如今,当年的战斗之地已建成一个工业园区,快活岭山坳建有石油库。金呑村农业已退居次要地位,村民大多从事制革、拉管、轧钢、五金加工、冶炼、冷作、石油运输等。 马鞍岭下——底岭下 大罗山山脉往北延伸有马鞍岭、茅竹岭,马鞍岭因山岭与前岩山两峰对峙而且形如马鞍而得名。神奇的山岭也有一个神奇的故事,据说在古代,大罗山东向平原,河流未疏浚,一遇暴雨,山洪即倾泻而下,肆虐成灾。底岭下村就坐落于马鞍岭山麓东侧,因为在马鞍岭下的最底端,乡民们就称呼“底岭下”,村庄由底岭下、大墙围、前坪、前牌等四个自然村组成。 马鞍岭景致幽美。明永嘉英桥二都(今龙湾永中新城村)王毓(1426—1493 )有诗《马鞍岭》:“如鞍山势本天然,芳草葱葱簇锦轄。问路欲迷层嶂口,盘云半绕大江前。松声夜月轻摇辔,竹影斜阳远着鞭。却笑塞翁多得失,青林白石自年年。”徜徉在葱绿山野竟不知迷路了。民国外交家王鸿年游览了马鞍岭,惊叹于她的美,口占一绝《过马鞍岭口占》:“羽客应跨鹤,今朝上马鞍。只因探胜景,姑作士人看。” 1957年春天,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元帅曾来温州视察,据说他是站在军舰上沿着瓯江一路察看,才选定了位于茅竹岭山坳边的海军基地,并考察了当时作为东南沿海一个军事要塞的马鞍岭。 底岭下溪流潺潺,野草葱绿,环境优雅,自然吸引了第一批村民定居,最早来此聚族而居的是张成志(1261 —1332),为该村张氏始祖,宋末元初,由永嘉楠溪吴涨转迁住此。村民们非常爱惜这片乐土,早年有一条溪水从马鞍岭倾泻而下,曲流一分为二并环抱村里的民居群。南侧弯角处有一方水池,如今唯有村南方的底岭下河,而东西北三向的河道早已被填塞。底岭下河又称朝西泱。说起泱,据说永嘉场只有两条半泱,底岭下就占一条,二都上沧一条,金呑半条。村内还留有不完整的古民居群,房子皆坐北朝南。约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一所古民居,主体由四座大院组成,村民俗称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之宅,间有曲径、花苑、亭台、经堂、书院。古民居群建筑风格多样,七个门台与院墙,造型绝无雷同,艺术价值颇高。 具有文化古韵的底岭下村,渐渐聚拢了瓯越一些文化艺术人士, “马鞍岭艺术创作基地”就落户于此村。底岭下村原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如今大多从事制革、制阀门、五金加工、冶炼、冷作、矿产开采、运输等业。马鞍岭山麓东侧建成一幢幢温州市粮油仓库中转站。在旧村改造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规模的东片粮油交易市场已竣工,底岭下村优美的环境正日渐凸现,村民生活将向小康迈进。 黄石家园——黄石村 温州东大门的第一山便是黄石山,黄石山东北山麓散落着山北、沙呑儿、三十亩、四十亩等4个自然村,这就是黄石村,以山得名。村庄东邻海滨街道蓝田村,南倚黄石山,西与黄山村接壤,北濒瓯江与乐清市隔江相望。 黄石山之东部有一高耸的山峰,俗名“沙帽尖”,海拔294.4米,今有气象雷达站置其山巅,永强人又习惯称之“雷达山”。山北麓有自然村名曰山北,坐山面江,海水带环,内河四绕,昆山遥列,环境清幽风景殊胜。黄石村山北历史悠久,人文毓秀。《万历温州府志》卷十二记载,宋嘉泰间(1201—1204),永中前街先祖陈熊在黄石山头垒筑“陈大土隶”,围起一隅生存家园。之后,有林姓迁入居住,林氏家族渐渐兴盛至显赫,林鑽孙登武举进士第,官武经大夫,知柳州军州事。鑽孙儿子林璃(1239—1296),字寿玉,登宋景定壬戌( 1262 )进士,终官礼兵部架阁文字。其后七百多年来,村庄静谧安详,村民淳朴敦厚,世代延续亦耕亦渔的生活。 为何自然村称“三十亩、四十亩”?古时有永嘉后渠陈氏迁入居住,经过几年的辛苦劳作,垦荒三十亩,种植蔬菜水稻,故名地方为“三十亩”。古时有位平阳人迁住,披星戴月,把住房四周的荒地变成良田,垦荒四十亩,百姓就称呼此地为“四十亩”。沙岙儿,地质是由瓯江冲积沙滩而成,后渐渐发展成自然村。机场大道穿村而过,温州工业园区坐落境内。早年,村落贫困,十年有九年荒,古传“山北吃晚餐,新河、西周才吃接力”。 风光青翠秀丽的黄石山,滚滚逶迤东去的瓯江,共同见证了倭寇的暴行。黄石村也曾遭受倭寇的烧杀抢掠。《山北林氏五派谱序》有记载“明嘉靖间惟予宗谱浙灭于兵燹。”坐落于黄石村山北的“古董塔”,塔顶已毁,塔基已严重破损。经文史专家孙建胜考证,确认该塔是是为纪念明代抗倭烈士而建的“忠烈塔”,用以埋葬抗倭战争中阵亡的忠烈亡灵,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忠烈塔”无疑是龙湾人民反抗侵略、英勇无畏的生动见证,它为龙湾抗倭文化增添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湾形如龙——龙湾村 位于黄石山西北部的龙湾村,民间也有称呼“罗湾”,“湾”意为水流弯曲的地方或海岸凹人陆地、便于停船的地方,“龙湾”是由“罗湾”谐音而来也,也有说湾形如龙。观察龙湾村地理位置就是明证。西临龙湾万吨码头,北滨瓯江与乐清磐石电厂隔岸相望,村之北有一座小山即炮台曲,古称龙湾山,又名云亭山,突兀于瓯江边,地势险要。后来在此建有龙湾寨,渐渐地民间就称呼居住此地的村庄为“龙湾”,后来的“龙湾公社”、“龙湾乡” “龙湾镇” “龙湾区”之演变并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响亮的行政区域名称,似乎皆与“龙湾村”有缘。 相传1200年前,唐宗室李集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眷南下,来到偏僻安宁的永嘉郡。为图东山再起,在大罗山一带招兵买马,并在龙湾山建了烟墩,烟墩又称烽火台或烽燧。敌兵一入瓯江口,守在龙湾山的士兵就在烟墩燃放狼烟,驻在大罗山的士兵就要准备战斗。而李集是否曾在龙湾山建过烟墩,没有任何资料和遗证,已不可考,但在龙湾山附近的一个山坡上,确见900年前所建的“校场”,“校场”上还留有“招军牌”。 说到“龙湾寨”,那自然要把时间往前推至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为抵御倭寇,明代朝廷便在永嘉场龙湾山一带安营扎寨,建成军事要塞,和宁村所、永昌堡等军事要塞一起,组成鼎足之势,遥相呼应,在瓯江口形成一组防御体系。于是有《永嘉县志•武备志》“龙湾寨,在府东三十里,东接宁村,西捍府治,登临深水,颇为险要”的记载。清朝光绪年间(1883 ),为防备法军的入侵,温州府在龙湾山上修建了“龙湾炮台”,共设有1门大炮,6门小炮,摆成扇形朝向瓯江,与瓯江北岸的“镇瓯炮台”遥遥相对,形成猗角,像两把铁钳,扼住瓯江口要塞。炮台不高,海拔不过20米,但已是永强沿海一带的制高点了。正是由于瓯江两岸增设炮台加强了海防,使法国侵略者不敢窥视温州,只好北上定海,从而保护了浙南一方的安全。 然而,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日寇飞机多次狂轰滥炸,龙湾村的民房及炮台山被炸得满目疮痍。龙湾炮台顶部全毁,炮台里的武器设备也基本被毁。到“大跃进”大练钢铁时代,村民冶炮为铁。因为有龙湾炮台这一历史古迹,自南而北贯穿龙湾村的主干道就取名为炮台路,它南通机场路,北至炮台山。这一带最早有王、陈两大姓氏家族聚居,后来不断外迁进来,村内有周、曹、叶、邵等十几个姓氏。 贞节白楼——白楼下村 白楼下村位于茅竹岭山麓东面,以平山寺与状元镇为界,北濒瓯江与乐清磐石相望。地形复杂,但交通方便,千年来是永嘉场通往温州必经之道。来自各个乡村的远行人,要是到鹿城到京都,无论是步行还是坐船,必定穿越白楼下村,再登茅竹岭古道,翻山越岭往状元、蒲州方向走。昔日公路还没出现,白楼下茅竹岭上山下山人多,热热闹闹的,你从低处往上望,或者从高处往下看,茅竹岭古道就变成两条人流,犹如两条人龙,煞是好看! 称呼这一地方为“白楼下”的成因之版本较多。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清代,温州卫右营游击所有茅竹寨、汛、建有牌楼。”因村位其下,故名牌楼下,后因谐音之故,改称今名。又相传,明弘治年间,榜眼王赞为未婚亡妻立牌坊于此,故名牌楼下。 历史悠久的白楼下,根据民间口口相传,其村名的来历还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流传了500多年的故事,明正德年间,社会治安差,加上那些经过白楼下茅竹岭的各类行人,三六九等皆有,地方上一些年轻人美德看不到,骂娘打架的却学来了,斗殴事件接连不断发生。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些黄毛孩子也很顽皮,对长辈很不孝顺,渐渐地,一些妇女也不守妇道。当时五都地方的族长们发愁了,个个忧心忡忡,于是他们聚集在一家祠堂里商量对策,最后一致同意,对妇女进行礼教培训。地点呢?在祠堂是不妥的,有人提议另建筑一栋房子,当做一个贞节楼,各户人家自愿捐资,很快,在族长们紧张筹备监督下,在山岭下一座挺洋气的二层楼房竣工,外墙白色,在翠绿的茅竹岭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族长们聘请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礼教先生当老师,接着挨家挨户通知,叫村里妇女劳动之余去学习,每隔两日。礼教先生很认真地给妇女们讲解三贞九烈、三从四德,怎样治家怎样教育孩子等内容,妇女们很乐意听,启发很大。没过几年,孩童们懂事了,年轻人和善了,敬老爱幼,门前路口打群架的看不到了,夜里不用闩门就能安心睡觉,绝不担心小偷。社会风气改变了,村民财气也多了,农民种田五谷丰登,渔民捕捞鱼虾满仓,经营商店赚满铜钱,大家都说是那座白楼发挥的作用,自然的这爿地方就叫“白楼下”。 另一个是出自村民杨文法老人的说法,早年来自永嘉场的人从河埠头上来走十几步,便有个两层的白墙楼房,据说是张文斌的祖辈建造的,其楼下有个过道,人们就穿行而过,于是称此地方为“白楼下”。 白楼下村在清代期间称膺符乡滨江村(保),民国时期称金呑乡滨江村或保,建国初期归属滨江乡东平村,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级社阶段隶永新乡滨一村高级社。白楼下村由白楼下、上河头、杨吾房、下坦等4个自然村组成。上河头,因地处轮船河西北河头,习称“西”为“上”,故名。下坦,因位于瓯江南岸东涂坦,习称“东”为“下”,故名下坦。杨吾房自然村,始居杨姓,其始祖在家族中排行第五、故名杨吾房,后因谐音之故,改用今名。 居住在白楼下村比较早的是张姓人家,你知道白楼下张氏祠堂每年吃祠堂酒要留一桌给皇岙人呢?村里老人说,张氏祠堂地基风水是一等一的,屋后靠着茅竹岭,北朝海边有青龙日夜喊叫,前方远山像笔架一样映衬。可是风水太好了,张氏祠堂没有这样的好福气,祠堂建成后没过几天,祠堂的梁就断了,修复了,又塌了,一连几次,弄得张氏家族睡不安吃不香,大家团团转。后来张宅族长找大家商量,言谈间有人听一位地理先生说,祠堂梁断不歇,要到隔壁邻村找一个福气大的老太香炉搬到祠堂内,将祠堂的风水镇住,使祠堂长期不会倒塌。族公们想想没有良策,就在皇岙地方请来了一户人家上代的老太香炉放置在祠堂里,结果白楼下张氏祠堂就从此没有发生梁断现象。你说世界也真奇妙。为了表示感恩,张氏祠堂曾经每年吃祠堂酒时候总是邀请将皇岙地方一桌的人过来庆贺,遗憾的是其惯例止于90年代,因为一次划龙舟之招待闹了不愉快。 形似凤凰——皇岙村 皇岙村,坐落于李王尖东山坳,三面环山麓,其山形似张翼凤凰,故名凰岙,后因谐音之演变为今名皇岙。皇岙村取名也有一个传说,汉朝刘秀逃难到永嘉场瑶溪山呑而得名的。刘秀父亲汉孝平皇帝被女婿王莽太师毒死,其母被打入冷宫,13岁太子无奈往南逃难,以图东山再起。据说刘秀逃到永强皇岙,肚子饿了,见田地里有位农夫在吃中饭,就再三恳求给点饭吃,可是农夫仅给他一点点,刘秀觉得此人没有怜惜之情,给他一些惩罚,就将碗中一粒米饭放在田里,此米饭变成了一只虫子,去叮农夫,这一叮可厉害了,农夫既疼又痒,喊叫着:“皇天救命啊!”真王有圣旨口,有神人保佑的。刘秀见其脸上豆大的汗珠滚落,就将稻桩拔过来擦伤口,不一会就好了。也许因为刘秀皇帝驻足过的山岙,借此美丽传说便称之为皇岙。 皇岙村是个千年古村,村民们有了生活物质的保障,便渴求精神的寄托,渐渐地佛教就成了他们的宗教信仰。皇呑山南麓有个千年古刹国安寺,原名国安院,建于唐朝乾符( 874—879 )年间,距今有1100多年。国安寺门拱钵孟山,寺乘连花心,西依美人尖,寺周围林木森森,环境清幽宜人,别有一番佛门圣地景象,该寺原规模浩大,共分九进数百间,依山而筑,全木石结构,现存一进亦清中期改建。说起寺院取名也有典故,南宋建炎四年(1129),高宗为躲避金兵而南渡,道经温州,驻蹿江心时敕名“国安禅寺”,以示国泰民安,沿用至今。国安寺东首的千佛塔,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1093 ),至今保留全貌。台基雕有“九山八海”纹;须弥座上、下镌刻仰莲、覆莲,束腰各面有狮兽浮雕,塔身各层每面均用青石板共浮雕18尊小佛象。该塔庄严秀丽,雕刻优美,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国安寺以及千佛塔自然也成了皇岙村景的点缀。 皇岙村张姓居住为主,始祖张黄冈,字九美。南宋理宗时(1225—1264 ),由闽之赤岩迁此居住。村内张氏古宅也是龙湾豪门大宅的经典作品。建于清雍正初年(172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历史。古宅由两个相连的院子组成,前院门台内正屋七间,后院门台内正屋九间,各有东西轩房三间,柱梁粗壮,屋宇高大,气魄宏伟。上间宽达6.08米,深6.31米,两个院子的东西轩均为楼房,上间正柱高达5.02米,方柱直径25公分,檐头斗拱两档。前后两进的屋脊头,都高耸着“鸡儿头”。各门头宕的顿门、横梁、门对匣,斗拱上都精雕细刻,彰显主人追求华丽的建筑风格和表明主人有“功名”的身份。三面环山麓的皇番,产业以农林业为主,村民除了种植水稻,还种蕃薯、马铃薯、茶叶、杨梅等。 乡村地名经历岁月沧桑,记录历史沉浮,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而民间仍沿袭旧名称呼。 一个地名的背后必有一段故事,一个地名的后面多半另有一串地名,有雅称、简称、别称。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乃至文化的传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