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山水名胜拾趣 | |||||
|
|||||
龙湾,山水风光优美,大罗山贯穿南北,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山山水水有其渊源、名胜传奇故事代代相传。许多山谷、道路、河流等具有文化传奇色彩,并且联系历史名人,如今广泛传说。 响动岩与李王尖 状元街道的响动岩村,位于大罗山腹地,与茶山的罗山村相邻。挨近两个山村有座高山叫“李王尖”,它是大罗山的高山峰。 响动岩和李王尖的名称由来。据传说,很早年代,永强大罗山南边有个地方出了个奇童,他靠母亲种田斫柴抚养长大,一次母亲给儿子算命,算命先生照孩子的命一算,连忙跪拜说这个孩子将来有帝王之份,母亲听了说不出的快活,这样一经传开,远近乡村的人都称这个李姓孩子为“李王”。 李王聪明过人,在家里都是塑泥兵,说打天下有兵有将。当时,朝廷有个精通天文的白袍将军,夜观天象时,见东南方有颗奇异的星,可能天下要出真命天子,只是气候未成。一天,白马将军奉旨率领精兵骑上骏马直奔而来,到了永强大罗山,草木茂盛,山形弯曲,上山下岭,跑了三个小时细细察访,上前一看,只见一中年妇人在田间一边插秧,一边唱山歌,他暗忖妇人倒不错,就对妇人唱了起来:“插秧娘呀插秧娘,一日插了几株秧? ”她被问得舌头打结。原来这个妇人就是“李王”的母亲,她回家告诉儿子,第二天李王教母亲答唱:“骑马将军高又高,马头马尾几根毛? ”将军听了一惊,这农妇真灵,就说:“你对得真好,是谁教你的? ”她直言回答是儿子教的,将军便问起了她的儿子。她说儿子正在塑泥兵,将军问她儿子塑了多少泥兵?回答三担乌豆嵌眼睛才少个尖。母亲回家把此事告诉儿子,“李王” 一听连连跺脚,这时突然地动山摇,大罗山裂开几条深涧。李王知道白马将军是皇帝派来的,一定去搬兵了,急忙快塑泥兵嵌上眼睛,好让泥兵去打仗。 不久,白马将军果然率领三千兵马向大罗山扑来,这时泥兵还有一半未嵌眼睛,利用长茅草当兵器,每个泥兵一把剑,李王站在高山岩石上,命令盲眼在前面打头阵,光眼泥兵在后面打,盲眼泥兵拼命只管冲杀,十分勇猛,只进不退,官兵被砍掉了一大半,其余争先恐后逃命。第一仗胜利,远近百姓都来庆贺,有的还带来酒肉慰劳。 接着,李王还在修补打仗中受伤残疾的泥兵、泥马,那些盲眼的泥兵,因泥硬了不能再嵌眼睛了。隔些天,白马将军又率领2万精兵来攻打,李王仍旧让盲眼泥兵在前,光眼泥兵在后,盲眼泥兵直冲过去,刀伤头眼不泛,箭射身心不惊,打了大半天,官兵又打败仗了,一连几天打败仗,官兵死伤无数。 一天,李王母亲对儿子说,光眼兵总比盲眼兵好,要李王安排光眼兵在前,盲眼兵在后,李王只得依母亲的主张去做,岂料,光眼兵看到官兵横冲直撞,刀枪厉害,有点害怕,却不如盲眼兵勇敢,最伤脑筋的是后面的盲眼兵向前直冲,分不清敌我,只管乱砍乱杀,竟把自己的人砍倒了一大片,李王见此慌了,想改变战法已经来不及了。白马将军看到泥兵互相残杀,趁机指挥官兵冲杀,泥兵又被杀了大批。这时,李王见手下泥兵越来越少,看大势已去,就仰天长叹一声,抱起母亲跑上大罗山的最高山峰板障岩,跪在母亲前说:“兵败是天数,不必悲伤,只是今后母子不再相见,请母亲自己保重,母若想儿就在山中喊一声,儿会答应的。”说罢就纵身跳下万丈深涧。 母亲见儿跳崖,不禁放声大哭:“儿啊儿啊!”周围山谷响着回音叫作“应山脉”。为纪念李王就把此山峰叫“李王尖”。 也有传说,李王战败,退至瑞安,把18把金交椅藏在岩石下,他脚一踩岩坦下开了门,岩石响起了声音,从此凡有人在山下叫一声,远远响着回音,所以称此为“响动岩”这个称李王尖的山峰就是李王的兵站。 圣门村与阁老路 梧田三堆有个叫“圣门村”(今瓯海三堆街道吕家岸的圣门自然村)。这里却有圣门村与阁老路的故事传说。明代阁老张堪、告老还乡,住在温州松台山脚阁老府(后来称“张府基”),他不忘永嘉场老家,那时经常从温州到永强走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行路不方便,他经常乘船到永强。水路中途沿岸有个地方住着一位项御史,他正告假在家养病,张阁老每当经过这里总是上岸看望项御史。项官职比阁老小,觉得阁老大人多次登门拜访,自己怠慢对不起阁老,后来他想出个办法,奏请皇上答应在自己府前河边埠头造一座圣旨门,天天便可瞻仰。有了圣旨门,阁老来时必定要先拜圣旨,他就有充分时间准备迎接了。项御史住的地方就是梧田吕家岸的“圣门村”。 其实,张阁老到永强乘船经过圣门村,都要上岸朝拜圣旨,中途上下船麻烦,他打算以后不走水路改走陆路,而又觉得小路不好走,他就把家乡交通不方便的事奏本朝廷,要求筑一条大路方便百姓。嘉靖皇帝想起张珈功劳大,马上降下一道筑路的圣旨并限期完工,要筑成一条四五十里长又宽又直的大路,若经丈量自然要耽误好长时间,张阁老机灵一动,吩咐家人牵来一匹骏马,在马背装上两大袋蛎灰,袋子下面开个小洞,让人骑着马从蒲鞋市往永强方向照直跑去,蛎灰从袋子小洞口一路撒下去,留下长长的一道白线作为路基标线,按这条蛎灰标线筑起一条又直又平的大马路。张阁老为老百姓做了好事,人们为纪念他就把这条路称为“阁老路”。所以南门蒲鞋市外的百姓一直称之“大马官路”,或简称马路,后来由于城乡建设马路起了变化,但马路的形象一直存留在百姓心目之中。 汉刘秀与快怀岭 龙湾区的龙湾与龙东之间,有条名为“快活岭”,人们一宜记忆着。 传说汉刘秀兵败逃难,一天逃到龙湾地方,在龙湾和龙东之间的山谷里,抬头一看东有大海,西有高山松林,好像已到天的尽头,心中甚是慌张,他连忙登上山路石级,站在高处向下观看,只见眼前十里黄花,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村庄,风景秀丽,不觉高兴大笑,这条山岭后来便称为“快怀岭”。 刘秀逃难过程,逃到永强水心地方,已筋疲力尽,双脚疼痛,他叫一个划小船的人渡他过河到对岸,船夫说,竹篾桨箍坏了,不能划了,刘秀说,蔑桨箍坏了,就用稻草绳做桨箍吧。船夫笑着说,稻草绳不牢会断呀,刘秀大声说,稻草绳牢,你只管用好了。那船夫做个稻草绳桨箍试试看,划起来真的好用,直到如今,水心人划船都是用稻草绳做桨箍的,并且还讲稻草绳桨箍和竹篾桨箍一样牢呀! 刘秀逃到永强七甲盐坦,忽然天下大雨,他没有带雨伞,就拿盐场的桶盖戴头上遮雨,盐民说,卤桶没盖,大雨会把桶里的盐卤冲淡了,刘秀说,不会冲淡的,你放心好了。盐民同情过路人被雨淋,就让桶盖给他遮雨了。 刘秀逃到梅头盐坦时,雨过天晴,不用桶盖遮头了,就把七甲带来的桶盖盖在梅头盐坦的卤桶上,梅头盐民说,我的卤桶上已经有一个盖了,刘秀笑着说,一个盖不严密,两个盖才不漏雨呢!后来七甲盐坦的卤桶不用桶盖不要紧,梅头盐坦的卤桶盖一个盖还会漏水,一定要盖上两个盖。 另据传说,刘秀赶路辛苦又饥又渴,突然间望见高处山岭上炊烟升腾,原来是有几个乞丐烹煮乞讨来的食物,刘秀顾不上斯文扫地,无奈饥肠辘辘向他们求食,于是狼吞虎咽猛吃一阵,浑身顿有力气,沿着龙湾金呑直到岭背,举目远眺只见永嘉场平原广阔,田野广大,鸡鸣犬吠,一望无际,心中大喜。后来金呑百姓想起往事,就把当年刘秀逃难路过那条山岭称为“快怀岭”,一直沿叫至今。 武状元与沙城沙城,位于永嘉场二都,且是有名气的沙城镇,如今经济发达、社会繁荣,并且历史悠久。 明嘉靖年间,永嘉场二都出了个武状元,名叫王琪。朝廷招考武状元,他上京应考,在校场上大比武,十八般武艺件件试高低。当比试飞马射箭时,最后剩下王琪和湖南的胡二比输赢。张阁老陪着嘉靖皇帝坐在擂台上观看比武,先是胡二飞马跑了三圈,进百步,退百步,拉弓射箭,三箭连中红心,加上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博得人人喝彩。正当他得意的时候,忽然听得一声大喊:“我来了!”众人定睛一看,只见王琪身披甲胄,腰佩箭袋,骑上骏马飞奔而出,一口气跑近擂台,突然紧拉马缰,一下子从马背翻下身来。这骏马真灵,好像懂人意,它见人翻下来,立刻叉开四蹄慢跑,王琪眼快手疾,趁此机会来个猿猴翻身,跃跳上了马背,双腿一夹马肚,高扬马鞭,飞似的跑着。 张阁老晓得王琪是永嘉场人,有心抬举他,就回禀嘉靖皇帝:“万岁,他马上功夫顶好,马跑得恁快,他只轻轻一攀就上去了,真是力大无穷呀,别的本领必定都很高强。”嘉靖皇帝只懂文不懂武,连连点头说:“那好,射箭免试了,我就点他做武状元吧!” 王琪中了武状元,那胡二死不佩服,一气之下在洞盘山上立寨,招兵买马,与王琪作对头,常常带领喽啰攻打永嘉场,张阁老看看不好就向嘉靖皇帝奏本,造城防御。嘉靖问道:“听说永嘉场在海边,造城的石头到哪里弄? ” 张阁老回答:“永嘉场东面海边有座凤凰山,只要开采一只翅膀的岩石,造城就够了。”嘉靖说:“那限你三年造好。” 圣旨一下,张阁老就叫娄一、娄二兄弟俩当督工,在永兴境内动工造城。张阁老把“三年”造城错听为“三月”造成,逼得娄家兄弟愁苦奔忙,他们兄弟二人想出了个办法,来个三抽一、四抽二,抽调人丁造城,又用木头连成木排放在海面上,把凤凰山开采出来的石头搬上木排,利用潮水运来石头,前后不到三个月就造好这条城,因为永兴这一带多为沙田,城墙造在沙田上,所以起名为“沙城” 。 永强太师河 永强从海滨蓝田到天河有一条30多里长的河道,不仅便利水路运输,且提供农田排涝与灌溉,给3万多亩农田受益,保护农业丰收。 明嘉靖年间,永嘉场一带海边有三万多亩涂田,年年遭受水灾,海浪翻腾冲垮海堤,大片稻田受淹,有种无收。那时,官府不管百姓死活,闭眼不报灾情,只是催粮纳税,搜刮民财,甚至弄得鸡飞狗叫,害得百姓断粮挨饿,许多农民只得逃荒讨饭。 那时正当张阁老有病告假在家,地方父老乡亲三三五五前来向张阁老叹苦,求阁老帮忙。阁老得知此情就发出纸贴,请温州知府、永嘉知县等地方官员到永嘉场做客,他们接到请帖高兴不已,平时也只怕巴结不上,有此机会求之不得。一天,知府带领府县一班官吏,坐轿的坐轿,步行的步行,前呼后拥朝永嘉场走来,这班官员到了永强三都太师家门,太师热情接待,说:“诸位今日到此,实在难得。我想请各位先到外面走一走。”问大家怎么样?齐说:“太师吩咐,卑职从命。” 说罢,由村人带路,太师领着一班官员向田间走去,走了一段又一段,弄得这班官员莫名其妙,走了五六里路光景,到了蓝田村,太师说声“停”,大家听候太师有话吩咐。太师指着这片田堆问永嘉知县说:“我久在京都,不知这里年景怎样? ”知县没料到太师一下问到年成,头脑里一点没有准备,他平时在上司面前奉承惯了,此刻也只好点头哈腰说:“好,好,好。”太师立即问道:“好什么? ”知县自知刚才失言,马上改口说:“不好,不好。”太师追问:“怎么不好? ”知县碰了钉,十分难为情,只得吞吞吐吐把这一带地方遭到大水灾的情形回禀了。太师一皱眉头说:“我京都怎么没见禀奏灾情的奏本? ”说罢,瞪起眼睛盯着在场站着的地方官吏,他们见太师如此严肃态度,手掌心都捏了一把冷汗,知县赶紧磕头说:“下官迟迟没有奏报灾情,有失检点,万望太师多多包涵。” 这时,太师冲着知县大声说:“你身为父母官,不关心百姓疾苦,隐瞒灾情,该当何罪?”知县当场双脚发抖额上冒汗珠,低着头说;“下官知罪,求太师宽恕。” 太师见知县低头认错,就说:“也罢,知过不究,你们既然晓得灾情严重,应该怎么处置呢? ” 这时,县官府官见太师口气松了一点,好像心头掉了一块,立刻交头接耳商量一阵,由知县出面说:“下官立即如实具报实情,恳求上级减免皇粮,救济灾民,拨款兴建水利,疏通河道,排水防涝,还请太师多多帮助。”太师看看知县又看看知府,笑着说:"这个主意还不错,不晓得府台大人意见如何? ”知府一听连连点头说:“理该这样,理该这样。” 永嘉知县将永嘉场灾情奏章一级级上报,报到朝廷太师已回到京城,嘉靖皇帝同太师商议这事,太师禀奏:“永嘉灾情,臣这次回乡亲眼所见,确实严重,恳请万岁开恩赈灾。”嘉靖听了,立即降旨免去灾区的皇粮,并由浙江布政司拨款修堤开河。 圣旨一下,当地立即行动进行勘测地形,招技工派民工,不到半年工夫,从海滨蓝田到天河这段30多里长的河道开凿好了,海堤加宽加固了,从此咸田变成良田,既防涝又灌溉,获得农业丰收,粮食增产。百姓齐声叫好。因此把横河称为“太师河”。 |
|||||
龙湾,山水风光优美,大罗山贯穿南北,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山山水水有其渊源、名胜传奇故事代代相传。许多山谷、道路、河流等具有文化传奇色彩,并且联系历史名人,如今广泛传说。 响动岩与李王尖 状元街道的响动岩村,位于大罗山腹地,与茶山的罗山村相邻。挨近两个山村有座高山叫“李王尖”,它是大罗山的高山峰。 响动岩和李王尖的名称由来。据传说,很早年代,永强大罗山南边有个地方出了个奇童,他靠母亲种田斫柴抚养长大,一次母亲给儿子算命,算命先生照孩子的命一算,连忙跪拜说这个孩子将来有帝王之份,母亲听了说不出的快活,这样一经传开,远近乡村的人都称这个李姓孩子为“李王”。 李王聪明过人,在家里都是塑泥兵,说打天下有兵有将。当时,朝廷有个精通天文的白袍将军,夜观天象时,见东南方有颗奇异的星,可能天下要出真命天子,只是气候未成。一天,白马将军奉旨率领精兵骑上骏马直奔而来,到了永强大罗山,草木茂盛,山形弯曲,上山下岭,跑了三个小时细细察访,上前一看,只见一中年妇人在田间一边插秧,一边唱山歌,他暗忖妇人倒不错,就对妇人唱了起来:“插秧娘呀插秧娘,一日插了几株秧? ”她被问得舌头打结。原来这个妇人就是“李王”的母亲,她回家告诉儿子,第二天李王教母亲答唱:“骑马将军高又高,马头马尾几根毛? ”将军听了一惊,这农妇真灵,就说:“你对得真好,是谁教你的? ”她直言回答是儿子教的,将军便问起了她的儿子。她说儿子正在塑泥兵,将军问她儿子塑了多少泥兵?回答三担乌豆嵌眼睛才少个尖。母亲回家把此事告诉儿子,“李王” 一听连连跺脚,这时突然地动山摇,大罗山裂开几条深涧。李王知道白马将军是皇帝派来的,一定去搬兵了,急忙快塑泥兵嵌上眼睛,好让泥兵去打仗。 不久,白马将军果然率领三千兵马向大罗山扑来,这时泥兵还有一半未嵌眼睛,利用长茅草当兵器,每个泥兵一把剑,李王站在高山岩石上,命令盲眼在前面打头阵,光眼泥兵在后面打,盲眼泥兵拼命只管冲杀,十分勇猛,只进不退,官兵被砍掉了一大半,其余争先恐后逃命。第一仗胜利,远近百姓都来庆贺,有的还带来酒肉慰劳。 接着,李王还在修补打仗中受伤残疾的泥兵、泥马,那些盲眼的泥兵,因泥硬了不能再嵌眼睛了。隔些天,白马将军又率领2万精兵来攻打,李王仍旧让盲眼泥兵在前,光眼泥兵在后,盲眼泥兵直冲过去,刀伤头眼不泛,箭射身心不惊,打了大半天,官兵又打败仗了,一连几天打败仗,官兵死伤无数。 一天,李王母亲对儿子说,光眼兵总比盲眼兵好,要李王安排光眼兵在前,盲眼兵在后,李王只得依母亲的主张去做,岂料,光眼兵看到官兵横冲直撞,刀枪厉害,有点害怕,却不如盲眼兵勇敢,最伤脑筋的是后面的盲眼兵向前直冲,分不清敌我,只管乱砍乱杀,竟把自己的人砍倒了一大片,李王见此慌了,想改变战法已经来不及了。白马将军看到泥兵互相残杀,趁机指挥官兵冲杀,泥兵又被杀了大批。这时,李王见手下泥兵越来越少,看大势已去,就仰天长叹一声,抱起母亲跑上大罗山的最高山峰板障岩,跪在母亲前说:“兵败是天数,不必悲伤,只是今后母子不再相见,请母亲自己保重,母若想儿就在山中喊一声,儿会答应的。”说罢就纵身跳下万丈深涧。 母亲见儿跳崖,不禁放声大哭:“儿啊儿啊!”周围山谷响着回音叫作“应山脉”。为纪念李王就把此山峰叫“李王尖”。 也有传说,李王战败,退至瑞安,把18把金交椅藏在岩石下,他脚一踩岩坦下开了门,岩石响起了声音,从此凡有人在山下叫一声,远远响着回音,所以称此为“响动岩”这个称李王尖的山峰就是李王的兵站。 圣门村与阁老路 梧田三堆有个叫“圣门村”(今瓯海三堆街道吕家岸的圣门自然村)。这里却有圣门村与阁老路的故事传说。明代阁老张堪、告老还乡,住在温州松台山脚阁老府(后来称“张府基”),他不忘永嘉场老家,那时经常从温州到永强走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行路不方便,他经常乘船到永强。水路中途沿岸有个地方住着一位项御史,他正告假在家养病,张阁老每当经过这里总是上岸看望项御史。项官职比阁老小,觉得阁老大人多次登门拜访,自己怠慢对不起阁老,后来他想出个办法,奏请皇上答应在自己府前河边埠头造一座圣旨门,天天便可瞻仰。有了圣旨门,阁老来时必定要先拜圣旨,他就有充分时间准备迎接了。项御史住的地方就是梧田吕家岸的“圣门村”。 其实,张阁老到永强乘船经过圣门村,都要上岸朝拜圣旨,中途上下船麻烦,他打算以后不走水路改走陆路,而又觉得小路不好走,他就把家乡交通不方便的事奏本朝廷,要求筑一条大路方便百姓。嘉靖皇帝想起张珈功劳大,马上降下一道筑路的圣旨并限期完工,要筑成一条四五十里长又宽又直的大路,若经丈量自然要耽误好长时间,张阁老机灵一动,吩咐家人牵来一匹骏马,在马背装上两大袋蛎灰,袋子下面开个小洞,让人骑着马从蒲鞋市往永强方向照直跑去,蛎灰从袋子小洞口一路撒下去,留下长长的一道白线作为路基标线,按这条蛎灰标线筑起一条又直又平的大马路。张阁老为老百姓做了好事,人们为纪念他就把这条路称为“阁老路”。所以南门蒲鞋市外的百姓一直称之“大马官路”,或简称马路,后来由于城乡建设马路起了变化,但马路的形象一直存留在百姓心目之中。 汉刘秀与快怀岭 龙湾区的龙湾与龙东之间,有条名为“快活岭”,人们一宜记忆着。 传说汉刘秀兵败逃难,一天逃到龙湾地方,在龙湾和龙东之间的山谷里,抬头一看东有大海,西有高山松林,好像已到天的尽头,心中甚是慌张,他连忙登上山路石级,站在高处向下观看,只见眼前十里黄花,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村庄,风景秀丽,不觉高兴大笑,这条山岭后来便称为“快怀岭”。 刘秀逃难过程,逃到永强水心地方,已筋疲力尽,双脚疼痛,他叫一个划小船的人渡他过河到对岸,船夫说,竹篾桨箍坏了,不能划了,刘秀说,蔑桨箍坏了,就用稻草绳做桨箍吧。船夫笑着说,稻草绳不牢会断呀,刘秀大声说,稻草绳牢,你只管用好了。那船夫做个稻草绳桨箍试试看,划起来真的好用,直到如今,水心人划船都是用稻草绳做桨箍的,并且还讲稻草绳桨箍和竹篾桨箍一样牢呀! 刘秀逃到永强七甲盐坦,忽然天下大雨,他没有带雨伞,就拿盐场的桶盖戴头上遮雨,盐民说,卤桶没盖,大雨会把桶里的盐卤冲淡了,刘秀说,不会冲淡的,你放心好了。盐民同情过路人被雨淋,就让桶盖给他遮雨了。 刘秀逃到梅头盐坦时,雨过天晴,不用桶盖遮头了,就把七甲带来的桶盖盖在梅头盐坦的卤桶上,梅头盐民说,我的卤桶上已经有一个盖了,刘秀笑着说,一个盖不严密,两个盖才不漏雨呢!后来七甲盐坦的卤桶不用桶盖不要紧,梅头盐坦的卤桶盖一个盖还会漏水,一定要盖上两个盖。 另据传说,刘秀赶路辛苦又饥又渴,突然间望见高处山岭上炊烟升腾,原来是有几个乞丐烹煮乞讨来的食物,刘秀顾不上斯文扫地,无奈饥肠辘辘向他们求食,于是狼吞虎咽猛吃一阵,浑身顿有力气,沿着龙湾金呑直到岭背,举目远眺只见永嘉场平原广阔,田野广大,鸡鸣犬吠,一望无际,心中大喜。后来金呑百姓想起往事,就把当年刘秀逃难路过那条山岭称为“快怀岭”,一直沿叫至今。 武状元与沙城沙城,位于永嘉场二都,且是有名气的沙城镇,如今经济发达、社会繁荣,并且历史悠久。 明嘉靖年间,永嘉场二都出了个武状元,名叫王琪。朝廷招考武状元,他上京应考,在校场上大比武,十八般武艺件件试高低。当比试飞马射箭时,最后剩下王琪和湖南的胡二比输赢。张阁老陪着嘉靖皇帝坐在擂台上观看比武,先是胡二飞马跑了三圈,进百步,退百步,拉弓射箭,三箭连中红心,加上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博得人人喝彩。正当他得意的时候,忽然听得一声大喊:“我来了!”众人定睛一看,只见王琪身披甲胄,腰佩箭袋,骑上骏马飞奔而出,一口气跑近擂台,突然紧拉马缰,一下子从马背翻下身来。这骏马真灵,好像懂人意,它见人翻下来,立刻叉开四蹄慢跑,王琪眼快手疾,趁此机会来个猿猴翻身,跃跳上了马背,双腿一夹马肚,高扬马鞭,飞似的跑着。 张阁老晓得王琪是永嘉场人,有心抬举他,就回禀嘉靖皇帝:“万岁,他马上功夫顶好,马跑得恁快,他只轻轻一攀就上去了,真是力大无穷呀,别的本领必定都很高强。”嘉靖皇帝只懂文不懂武,连连点头说:“那好,射箭免试了,我就点他做武状元吧!” 王琪中了武状元,那胡二死不佩服,一气之下在洞盘山上立寨,招兵买马,与王琪作对头,常常带领喽啰攻打永嘉场,张阁老看看不好就向嘉靖皇帝奏本,造城防御。嘉靖问道:“听说永嘉场在海边,造城的石头到哪里弄? ” 张阁老回答:“永嘉场东面海边有座凤凰山,只要开采一只翅膀的岩石,造城就够了。”嘉靖说:“那限你三年造好。” 圣旨一下,张阁老就叫娄一、娄二兄弟俩当督工,在永兴境内动工造城。张阁老把“三年”造城错听为“三月”造成,逼得娄家兄弟愁苦奔忙,他们兄弟二人想出了个办法,来个三抽一、四抽二,抽调人丁造城,又用木头连成木排放在海面上,把凤凰山开采出来的石头搬上木排,利用潮水运来石头,前后不到三个月就造好这条城,因为永兴这一带多为沙田,城墙造在沙田上,所以起名为“沙城” 。 永强太师河 永强从海滨蓝田到天河有一条30多里长的河道,不仅便利水路运输,且提供农田排涝与灌溉,给3万多亩农田受益,保护农业丰收。 明嘉靖年间,永嘉场一带海边有三万多亩涂田,年年遭受水灾,海浪翻腾冲垮海堤,大片稻田受淹,有种无收。那时,官府不管百姓死活,闭眼不报灾情,只是催粮纳税,搜刮民财,甚至弄得鸡飞狗叫,害得百姓断粮挨饿,许多农民只得逃荒讨饭。 那时正当张阁老有病告假在家,地方父老乡亲三三五五前来向张阁老叹苦,求阁老帮忙。阁老得知此情就发出纸贴,请温州知府、永嘉知县等地方官员到永嘉场做客,他们接到请帖高兴不已,平时也只怕巴结不上,有此机会求之不得。一天,知府带领府县一班官吏,坐轿的坐轿,步行的步行,前呼后拥朝永嘉场走来,这班官员到了永强三都太师家门,太师热情接待,说:“诸位今日到此,实在难得。我想请各位先到外面走一走。”问大家怎么样?齐说:“太师吩咐,卑职从命。” 说罢,由村人带路,太师领着一班官员向田间走去,走了一段又一段,弄得这班官员莫名其妙,走了五六里路光景,到了蓝田村,太师说声“停”,大家听候太师有话吩咐。太师指着这片田堆问永嘉知县说:“我久在京都,不知这里年景怎样? ”知县没料到太师一下问到年成,头脑里一点没有准备,他平时在上司面前奉承惯了,此刻也只好点头哈腰说:“好,好,好。”太师立即问道:“好什么? ”知县自知刚才失言,马上改口说:“不好,不好。”太师追问:“怎么不好? ”知县碰了钉,十分难为情,只得吞吞吐吐把这一带地方遭到大水灾的情形回禀了。太师一皱眉头说:“我京都怎么没见禀奏灾情的奏本? ”说罢,瞪起眼睛盯着在场站着的地方官吏,他们见太师如此严肃态度,手掌心都捏了一把冷汗,知县赶紧磕头说:“下官迟迟没有奏报灾情,有失检点,万望太师多多包涵。” 这时,太师冲着知县大声说:“你身为父母官,不关心百姓疾苦,隐瞒灾情,该当何罪?”知县当场双脚发抖额上冒汗珠,低着头说;“下官知罪,求太师宽恕。” 太师见知县低头认错,就说:“也罢,知过不究,你们既然晓得灾情严重,应该怎么处置呢? ” 这时,县官府官见太师口气松了一点,好像心头掉了一块,立刻交头接耳商量一阵,由知县出面说:“下官立即如实具报实情,恳求上级减免皇粮,救济灾民,拨款兴建水利,疏通河道,排水防涝,还请太师多多帮助。”太师看看知县又看看知府,笑着说:"这个主意还不错,不晓得府台大人意见如何? ”知府一听连连点头说:“理该这样,理该这样。” 永嘉知县将永嘉场灾情奏章一级级上报,报到朝廷太师已回到京城,嘉靖皇帝同太师商议这事,太师禀奏:“永嘉灾情,臣这次回乡亲眼所见,确实严重,恳请万岁开恩赈灾。”嘉靖听了,立即降旨免去灾区的皇粮,并由浙江布政司拨款修堤开河。 圣旨一下,当地立即行动进行勘测地形,招技工派民工,不到半年工夫,从海滨蓝田到天河这段30多里长的河道开凿好了,海堤加宽加固了,从此咸田变成良田,既防涝又灌溉,获得农业丰收,粮食增产。百姓齐声叫好。因此把横河称为“太师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