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端午” | |||||
|
|||||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国设端午节为法定节假日的直接用意乃是恢复传统文化习俗。何谓“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端,初也。”古代人把每月的初一,称为“端一”。以此类推,初五就是“端五” 了。但端五为什么又称“端午”呢?因唐玄宗李隆基诞生于八月初五,为避讳,将“五”改为“午”。亦称“端阳”、“重五”、“重午”。按照传统习俗,端午节既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也有迎接炎夏、预防疾病的寓意。《荆楚记》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就是今日门上悬挂艾叶、菖蒲之俗的来源。清代瘦梅的《温州月令竹枝词•五月》为证:“南塘端午赛龙舟,台阁笙箫喜漫游。蒲剑雄黄除五毒,饱尝角黍乐悠悠。” 龙舟竞渡万民乐 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在我国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在楚怀王昏庸无道、远亲近奸的情况下,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在楚都被秦国攻陷后便投汨罗江而死,那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传说当地人民为寻找屈原下落,撑船溯流百里,但始终不见其身影。老百姓便以竹筒撒米江中喂鱼虾,希望它们不咬屈原。日久天长,便形成了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赛龙舟、包粽子的风俗习惯。“水上众桥飞架,塘畔绿树成荫,岸头人来人往,市井笑语熙攘”的温瑞塘河,一到端午节,就锣鼓喧天,喊声震地,穿红着绿的男女老少忙着争看“斗龙”,百里塘河,龙舟竞渡,玩转缤纷水世界,构成璀璨文化长廊。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间以祈赛。”宋时会昌湖龙舟竞渡有夺锦标之举,并由太守主持仪式。明朝时的端午节龙舟竞渡盛行。《岐海琐谈》载:“自城市都鄙里社丛祠,各置龙舟,每邻端午,好事者先捐私囊,或并或修,竞渡之日,偏掠祭户之姻亲,而补己所费。”至清时,端午那日,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两船竞渡,水逐浪飞,争夺锦标。过去看龙舟的人都是站在桥边或划着小船、大船去靠在河边看。现在都开着各种款式大小不同的汽车去看“斗龙”。看斗龙时,大家都喜爱自村里龙舟划得快,斗胜利,人人都会高喊:“加油!加油!”有的人会手舞足蹈,有的人在蹦呀跳呀,有的人在手里拿着雨伞,嘴里喊着:“划快!划快!”手里将雨伞蹬呀蹬,结果把雨伞蹬亡剩条柄。更有趣的是,有个妇女在煮粥时,看到南塘河面正在斗龙,她一边口里喊着:“划快!划快!” 一边手握铜勺在粥里一勺一勺挑到擾外,把一镀粥挑“光生”,才叫“皇天”。清代郭钟岳《瓯江竹枝词》曰:“龙舟竞渡闹端阳,五色旌旗水上扬。争看千秋天外落,梢婆笑学女儿妆。”这正是:“万舟竞渡江河喧,千古流传祭屈原。兴邦徒洒山川泪,留得《离骚》洗沉冤。” 由此可见,端午节划龙舟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一项传统习俗活动,但由于各种原因,龙舟竞渡曾被一度禁止。2004年4月13H ,由市长刘奇签署第75号的《温州市民间划龙舟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如何使划龙舟活动能够安全、文明、健康有序地开展,成了政府和老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全市各镇(街道)、乡村大力开展造龙舟、精装饰,在河中游龙,让观众欣赏。“恢复龙舟竞渡,百姓拍手叫好”,《温州日报》“党报热线”推出解禁划龙舟系列报道。龙湾上庄企业带头自愿捐资,蒲州街道上庄村两岸800多米长的护栏在端午节前完工,使该村村民在观赏赛龙舟时有了一道安全的防护线。 2004年的百里塘河热闹非凡,从农历三月十五开始进河,直划到五月初六收香结束,成为自古以来时间划得最长、最热闹的一年,这是划龙舟活动划时代的兴盛。 传统习俗寓意深 过端午节,自然少不了美味可口的粽子。包粽子的叶子很多:有菰叶、冬叶、苇叶、箬叶、粽叶等。菰叶,即莢白叶,是古时最先用于包粽子的。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桐叶心之形。”《岁时杂记》载“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裹粘米,名曰角裹,相遗,俗作粽。”宋代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说的也是菰叶包的粽子。 苇叶,即芦苇的叶子,江南一些地方爱用它包粽子。冬叶只生长在岭南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少数省区,叶大如“芭蕉叶”,宽二三十厘米,长四五十厘米,因海南、广东等地包的粽子是大肉粽,重三四两一个。冬叶包粽子,从古时就流行。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说:“广州竹枝词云:’五月街头人卖叶,卷成片片似芭蕉。'谓冬叶也。”箸叶即薯竹叶子,生长在丘陵地区,是包粽子用得最多的叶子。粽叶是一种绿色材料,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粽叶(箬叶)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清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等攻效。现代科学研究,薯叶还有抗癌作用。 端午节粽作为全国性风俗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鹫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必备食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粽子的品种越来越多,口味也越来越丰富。 粽子,古称角黍,因其以尖角和黍米为原料而得名。唐、宋时,粽的名目渐多,有角粽、锥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等。千百年来,各地的粽子由地域、用料、人们饮食习惯不同,形成南、北两大风味特色。北方以江米红枣粽子最为普遍,鲜甜味美,咸宜爽口。 大黄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粘韧清香、别有风味,北京粽子以红枣、豆沙、果脯为辅助馅。南方粽子以苏式和广式较出名。苏式粽子有白米粽、赤豆粽、鲜肉粽、豆沙粽、火腿粽等品种,裹包式样有尖角的“小脚粽”、长形的“枕头粽”。苏州的猪油夹沙粽,选用上等红小豆,煮熟后去皮,滤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适量的油脂熬制成馅,裹扎时,馅里还要夹一块肥肉,煮热后冰晶般明亮的脂肪,口味甜美。还有扬州的“洪府粽子”、嘉兴的“五芳斋粽子”、宁波的“碱水粽子”、台湾的“八宝粽子”都很出名。广式粽子有烧鸭粽、猪油豆沙粽、叉烧蛋黄粽、鲜肉蛋黄粽、椰茸粽、莲茸粽等。裹包式样有四角粽、五角粽。我们温州人所食的粽子形状大多为四角的、也有三角、长脚粽,用箸叶包淘净的糯米,内馅红豆或赤豆、豆沙、鲜肉、槐豆、火腿等,再将包好的粽子泡在灰汤里煮熟。“灰汤”要上年的早稻秆烧成灰,用水浸泡后过滤,流出的水就是“灰汤”。端午节前一天山区、平原一带居民到山上采集黄金杉之类的新鲜嫩木嫩草,叫“草头卷”,而在我灵昆都用“金银花藤、金钱草、菖蒲”等,扎成一卷晚上放在墙头接“露水”。端午节早晨将“草头卷”与粽子、鸡、鸭蛋一起放在擾里煮熟,把鸡、鸭蛋与粽子捞起吃,“草头卷”的汤洗脸,能清凉解毒,脸上不会生疤。同时留几个蛋给孩子装在五彩蛋袋中,挂在胸前,与小朋友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撞蛋比赛,过一个难忘的传统假日佳节。 驱病辟邪草药香 端午节是我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当时原始先民不了解瘟疫病发生的原因,认为是厉鬼邪神造成的,所以产生远古的“祭龙日”,希望以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从此以后端午节就以祛除疾病、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形式传承。许多人还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防疫祛病活动。赛龙舟、采草药、挂艾蒿、佩香包,用箬叶包粽子、用菖蒲水洗头和涂饮雄黄酒,内容十分丰富,这就是古人防疫措施。明代学者谢肇制在他的著作《五杂俎》中这样说的:“古人岁时之事,行为今者,独端午最多。”他一口气写了 10多种:“竞渡也,作粽也,系五色丝也,饮菖蒲水也,悬艾也,作艾虎也,佩符也,浴兰汤也,斗草也,采药也,书仪方也(指端午节倒贴于柱子上以避蛇虫的字样),而又以雄黄入酒喷之,并喷屋壁、床帐,婴儿涂其耳鼻,云以避蛇、虫诸毒。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沸而浴之。”花样确实繁多。其目的除了祭祀和纪念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时至仲夏,蚊蝇孽生,毒虫繁盛,易生疫病,故五月又被称为“毒月”或“恶月”,人们认为岁时至此,五毒俱生,群魔毕至,为防患于未然,先民们借此节日,统一行动,铲除不祥,去瘟避疫,保持身心健康。 因此把艾蒿、香包、雄黄酒称为“端午三友”。“端午三友”防病避瘟成为人们共识。在我们龙湾,人们习惯采集菖蒲,制作“菖蒲剑”,贴在门窗上,云驱邪避瘟。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子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脾清泄、杀虫灭菌的药物。艾蒿是菊科植物,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虫、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之功效。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青蒿、全株有香气,主要成分是按油精、古旋樟脑等,全草可以提取青蒿素,能清热解毒,还能抑制病菌生长,五月份是很好的防病治病草药。柚子叶,是芸香料植物柚子的叶子,所含的挥发油有橘子皮的味道,可以防治风头痛。还有一些家庭用棉织品或丝线绣制成三角形、猪心形的香包,内装雄黄、苍术、茴香等中草药,挂在孩子胸前,可驱毒虫、散浊气。 由此可见,端午节的精神内涵远不止是吃。一直以来是民间的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节日,更是精神层面上的节日,寄寓了人们平安、和顺、幸福的美好心愿。 |
|||||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国设端午节为法定节假日的直接用意乃是恢复传统文化习俗。何谓“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端,初也。”古代人把每月的初一,称为“端一”。以此类推,初五就是“端五” 了。但端五为什么又称“端午”呢?因唐玄宗李隆基诞生于八月初五,为避讳,将“五”改为“午”。亦称“端阳”、“重五”、“重午”。按照传统习俗,端午节既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也有迎接炎夏、预防疾病的寓意。《荆楚记》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就是今日门上悬挂艾叶、菖蒲之俗的来源。清代瘦梅的《温州月令竹枝词•五月》为证:“南塘端午赛龙舟,台阁笙箫喜漫游。蒲剑雄黄除五毒,饱尝角黍乐悠悠。” 龙舟竞渡万民乐 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在我国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在楚怀王昏庸无道、远亲近奸的情况下,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在楚都被秦国攻陷后便投汨罗江而死,那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传说当地人民为寻找屈原下落,撑船溯流百里,但始终不见其身影。老百姓便以竹筒撒米江中喂鱼虾,希望它们不咬屈原。日久天长,便形成了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赛龙舟、包粽子的风俗习惯。“水上众桥飞架,塘畔绿树成荫,岸头人来人往,市井笑语熙攘”的温瑞塘河,一到端午节,就锣鼓喧天,喊声震地,穿红着绿的男女老少忙着争看“斗龙”,百里塘河,龙舟竞渡,玩转缤纷水世界,构成璀璨文化长廊。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间以祈赛。”宋时会昌湖龙舟竞渡有夺锦标之举,并由太守主持仪式。明朝时的端午节龙舟竞渡盛行。《岐海琐谈》载:“自城市都鄙里社丛祠,各置龙舟,每邻端午,好事者先捐私囊,或并或修,竞渡之日,偏掠祭户之姻亲,而补己所费。”至清时,端午那日,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两船竞渡,水逐浪飞,争夺锦标。过去看龙舟的人都是站在桥边或划着小船、大船去靠在河边看。现在都开着各种款式大小不同的汽车去看“斗龙”。看斗龙时,大家都喜爱自村里龙舟划得快,斗胜利,人人都会高喊:“加油!加油!”有的人会手舞足蹈,有的人在蹦呀跳呀,有的人在手里拿着雨伞,嘴里喊着:“划快!划快!”手里将雨伞蹬呀蹬,结果把雨伞蹬亡剩条柄。更有趣的是,有个妇女在煮粥时,看到南塘河面正在斗龙,她一边口里喊着:“划快!划快!” 一边手握铜勺在粥里一勺一勺挑到擾外,把一镀粥挑“光生”,才叫“皇天”。清代郭钟岳《瓯江竹枝词》曰:“龙舟竞渡闹端阳,五色旌旗水上扬。争看千秋天外落,梢婆笑学女儿妆。”这正是:“万舟竞渡江河喧,千古流传祭屈原。兴邦徒洒山川泪,留得《离骚》洗沉冤。” 由此可见,端午节划龙舟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一项传统习俗活动,但由于各种原因,龙舟竞渡曾被一度禁止。2004年4月13H ,由市长刘奇签署第75号的《温州市民间划龙舟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如何使划龙舟活动能够安全、文明、健康有序地开展,成了政府和老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全市各镇(街道)、乡村大力开展造龙舟、精装饰,在河中游龙,让观众欣赏。“恢复龙舟竞渡,百姓拍手叫好”,《温州日报》“党报热线”推出解禁划龙舟系列报道。龙湾上庄企业带头自愿捐资,蒲州街道上庄村两岸800多米长的护栏在端午节前完工,使该村村民在观赏赛龙舟时有了一道安全的防护线。 2004年的百里塘河热闹非凡,从农历三月十五开始进河,直划到五月初六收香结束,成为自古以来时间划得最长、最热闹的一年,这是划龙舟活动划时代的兴盛。 传统习俗寓意深 过端午节,自然少不了美味可口的粽子。包粽子的叶子很多:有菰叶、冬叶、苇叶、箬叶、粽叶等。菰叶,即莢白叶,是古时最先用于包粽子的。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桐叶心之形。”《岁时杂记》载“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裹粘米,名曰角裹,相遗,俗作粽。”宋代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说的也是菰叶包的粽子。 苇叶,即芦苇的叶子,江南一些地方爱用它包粽子。冬叶只生长在岭南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少数省区,叶大如“芭蕉叶”,宽二三十厘米,长四五十厘米,因海南、广东等地包的粽子是大肉粽,重三四两一个。冬叶包粽子,从古时就流行。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说:“广州竹枝词云:’五月街头人卖叶,卷成片片似芭蕉。'谓冬叶也。”箸叶即薯竹叶子,生长在丘陵地区,是包粽子用得最多的叶子。粽叶是一种绿色材料,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粽叶(箬叶)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清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等攻效。现代科学研究,薯叶还有抗癌作用。 端午节粽作为全国性风俗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鹫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必备食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粽子的品种越来越多,口味也越来越丰富。 粽子,古称角黍,因其以尖角和黍米为原料而得名。唐、宋时,粽的名目渐多,有角粽、锥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等。千百年来,各地的粽子由地域、用料、人们饮食习惯不同,形成南、北两大风味特色。北方以江米红枣粽子最为普遍,鲜甜味美,咸宜爽口。 大黄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粘韧清香、别有风味,北京粽子以红枣、豆沙、果脯为辅助馅。南方粽子以苏式和广式较出名。苏式粽子有白米粽、赤豆粽、鲜肉粽、豆沙粽、火腿粽等品种,裹包式样有尖角的“小脚粽”、长形的“枕头粽”。苏州的猪油夹沙粽,选用上等红小豆,煮熟后去皮,滤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适量的油脂熬制成馅,裹扎时,馅里还要夹一块肥肉,煮热后冰晶般明亮的脂肪,口味甜美。还有扬州的“洪府粽子”、嘉兴的“五芳斋粽子”、宁波的“碱水粽子”、台湾的“八宝粽子”都很出名。广式粽子有烧鸭粽、猪油豆沙粽、叉烧蛋黄粽、鲜肉蛋黄粽、椰茸粽、莲茸粽等。裹包式样有四角粽、五角粽。我们温州人所食的粽子形状大多为四角的、也有三角、长脚粽,用箸叶包淘净的糯米,内馅红豆或赤豆、豆沙、鲜肉、槐豆、火腿等,再将包好的粽子泡在灰汤里煮熟。“灰汤”要上年的早稻秆烧成灰,用水浸泡后过滤,流出的水就是“灰汤”。端午节前一天山区、平原一带居民到山上采集黄金杉之类的新鲜嫩木嫩草,叫“草头卷”,而在我灵昆都用“金银花藤、金钱草、菖蒲”等,扎成一卷晚上放在墙头接“露水”。端午节早晨将“草头卷”与粽子、鸡、鸭蛋一起放在擾里煮熟,把鸡、鸭蛋与粽子捞起吃,“草头卷”的汤洗脸,能清凉解毒,脸上不会生疤。同时留几个蛋给孩子装在五彩蛋袋中,挂在胸前,与小朋友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撞蛋比赛,过一个难忘的传统假日佳节。 驱病辟邪草药香 端午节是我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当时原始先民不了解瘟疫病发生的原因,认为是厉鬼邪神造成的,所以产生远古的“祭龙日”,希望以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从此以后端午节就以祛除疾病、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形式传承。许多人还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防疫祛病活动。赛龙舟、采草药、挂艾蒿、佩香包,用箬叶包粽子、用菖蒲水洗头和涂饮雄黄酒,内容十分丰富,这就是古人防疫措施。明代学者谢肇制在他的著作《五杂俎》中这样说的:“古人岁时之事,行为今者,独端午最多。”他一口气写了 10多种:“竞渡也,作粽也,系五色丝也,饮菖蒲水也,悬艾也,作艾虎也,佩符也,浴兰汤也,斗草也,采药也,书仪方也(指端午节倒贴于柱子上以避蛇虫的字样),而又以雄黄入酒喷之,并喷屋壁、床帐,婴儿涂其耳鼻,云以避蛇、虫诸毒。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沸而浴之。”花样确实繁多。其目的除了祭祀和纪念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时至仲夏,蚊蝇孽生,毒虫繁盛,易生疫病,故五月又被称为“毒月”或“恶月”,人们认为岁时至此,五毒俱生,群魔毕至,为防患于未然,先民们借此节日,统一行动,铲除不祥,去瘟避疫,保持身心健康。 因此把艾蒿、香包、雄黄酒称为“端午三友”。“端午三友”防病避瘟成为人们共识。在我们龙湾,人们习惯采集菖蒲,制作“菖蒲剑”,贴在门窗上,云驱邪避瘟。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子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脾清泄、杀虫灭菌的药物。艾蒿是菊科植物,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虫、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之功效。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青蒿、全株有香气,主要成分是按油精、古旋樟脑等,全草可以提取青蒿素,能清热解毒,还能抑制病菌生长,五月份是很好的防病治病草药。柚子叶,是芸香料植物柚子的叶子,所含的挥发油有橘子皮的味道,可以防治风头痛。还有一些家庭用棉织品或丝线绣制成三角形、猪心形的香包,内装雄黄、苍术、茴香等中草药,挂在孩子胸前,可驱毒虫、散浊气。 由此可见,端午节的精神内涵远不止是吃。一直以来是民间的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节日,更是精神层面上的节日,寄寓了人们平安、和顺、幸福的美好心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