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事重要的是“百姓觉得” | ||||
|
||||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开展民生实事项目征集活动,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和讨论。数据显示,2023年度浙江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征集,380多万人参与,收到3万多条意见建议,最终确定了2.8万多个项目。 这份关注的背后,说明民生实事承载的期望值很高,大家希望自己的诉求和心声被看见、被听到、被实现。或许很多人对GDP的增长感受不直接,但对民生实事办得实不实、好不好,心里会有一杆秤。 一 民生实事是连接党心民心的重要桥梁,如何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是检验党员干部能力和作风的一把标尺,是必须回答好的一道考题。 习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语》发表过一篇题为《心无百姓莫为“官”》的文章,文中谈到,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近些年,党委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坚持把民生实事项目摆在突出位置,下大气力推进改革、解决难题,努力把好事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里去,让广大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红利。 比如,浙江省高度重视老百姓出行问题,近5年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超1.6万亿元,居全国第一,实现了“高速公路陆域县县通、高铁陆域市市通”,而且通过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快速路,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改善了广大市民的出行体验。 再如,以前办证拍照,办一次拍一次是常态,重复拍照多、等候时间长,群众常抱怨不方便、没必要。在这个背景下,“一窗通拍、全域应用”从65个备选事项中脱颖而出,入选今年浙江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通过数据的集成协同,群众只需拍一次照片,就能办理身份证、驾驶证、市民卡等多个证件。 这些让群众有切切实实获得感的政策举措,就是在践行“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的承诺。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所需所盼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这些最基本的民生,人民群众也需要便捷的办事流程、祥和的社会环境、丰富的精神生活,特别是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老百姓关注度很高,亟待全社会共同努力破题。 二 当前正在进行的主题教育中,“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是重要内容,“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也是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之一。各地党员干部从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入手,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但现实中,也有一些民生实事虽然办了,但老百姓感受不明显,甚至不买账。 有的供需错位,事情做了不少,但不是群众心里最想要的。有的在办实事过程中只考虑到了“我觉得”,却没有想到“百姓觉得”,甚至简单地将常规工作列入民生实事项目,或者绕开矛盾走,回避难题,导致民生实事成色不足、针对性不强。 离开了“民声”,就不能称作是“民生”。如果忽略了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干部忙了一身汗,群众还是不点赞”,不仅会做无用功,而且违背了民生实事项目的初衷,损害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有的脱离实际,虽然设想很好,但是很难真正落地。一些地方和党员干部出发点是好的,为民办实事的热情很高,但是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也超出了当地资源禀赋,导致政策空转、没有下文。有的甚至搞形式主义,把为民办实事理解为搞几项大工程,实施起来像“花架子”,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民生实事,要点就是“实”,征集的项目、提出的目标、实施的抓手以及党员干部的作风,都必须实实在在,掺不得半点水分。只有这样,民生实事才不会停留在纸面上,才能落地见效,结出累累硕果。 有的高开低走,启动时轰轰烈烈,但没有长期坚持下去。这主要还是“一阵风”的问题,在项目征集、工作部署时声势比较大,但是责任没有压紧压实,没有以强有力的手段一抓到底,专班推进和督办机制仍需健全。尤其在碰到一些难题后,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为民办实事是一项神圣工作、长期工程,对于一些定下来的项目,如果不能持续发力用劲,不仅浪费人力财力,而且还容易成为“半拉子”工程,被老百姓诟病。 三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现在,为民办实事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每年铁打不动的一项工作,大家也都在积极探索创新。比如有的地方实施民生实事“票决制”“好差评”等做法,这些都是倒逼民生实事落实落地的有效手段。想要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并不容易,但这应该成为不懈追求的目标。 民生实事项目征集是送上门来的宝贵意见,要珍视老百姓内心深处的诉求和声音,不要辜负了这份信任和期待。每一条意见建议都极为宝贵,是相关部门原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走访、调研才能得到的第一手信息。现在老百姓已经把一些现成的“金点子”送上门来,这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绝佳契机。 民生实事项目的确定和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一开始就要树立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既要从数以万计的意见建议中抽丝剥茧,梳理出核心关切,又要统筹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坚持点上突破和面上推进相结合,短期提升和长远布局相结合。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当然,更不能只顾面子、不顾里子。 民生实事项目一旦确定下来,就是一份“军令状”,就是对人民群众的庄重承诺,决不能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特别是那些牵涉面广、利益纠纷复杂、容易产生矛盾得罪人的“硬骨头”,要克服畏难情绪,想尽千方百计,硬着头皮也要把它干好。 很多民生实事项目不是单个部门的事,需要多部门协同起来去做,如果“楚河汉界”分得太清楚,在群众眼里就是推诿扯皮。所以要健全机制、完善闭环,可以采取专班运作、牵头抓总的方式压茬推进,一锤一锤地敲下去,一个月一个月地提醒督办下去。 民生实事项目落实得怎么样,老百姓心里一清二楚,也最有发言权。应当把民意调查、问卷反馈作为倒逼手段,不断查漏补缺,拉高工作标准,这样办的民生实事才不会走偏变形、背离初心。 来源:浙江宣传 潮新闻 |
||||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开展民生实事项目征集活动,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和讨论。数据显示,2023年度浙江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征集,380多万人参与,收到3万多条意见建议,最终确定了2.8万多个项目。 这份关注的背后,说明民生实事承载的期望值很高,大家希望自己的诉求和心声被看见、被听到、被实现。或许很多人对GDP的增长感受不直接,但对民生实事办得实不实、好不好,心里会有一杆秤。 一 民生实事是连接党心民心的重要桥梁,如何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是检验党员干部能力和作风的一把标尺,是必须回答好的一道考题。 习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语》发表过一篇题为《心无百姓莫为“官”》的文章,文中谈到,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近些年,党委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坚持把民生实事项目摆在突出位置,下大气力推进改革、解决难题,努力把好事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里去,让广大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红利。 比如,浙江省高度重视老百姓出行问题,近5年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超1.6万亿元,居全国第一,实现了“高速公路陆域县县通、高铁陆域市市通”,而且通过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快速路,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改善了广大市民的出行体验。 再如,以前办证拍照,办一次拍一次是常态,重复拍照多、等候时间长,群众常抱怨不方便、没必要。在这个背景下,“一窗通拍、全域应用”从65个备选事项中脱颖而出,入选今年浙江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通过数据的集成协同,群众只需拍一次照片,就能办理身份证、驾驶证、市民卡等多个证件。 这些让群众有切切实实获得感的政策举措,就是在践行“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的承诺。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所需所盼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这些最基本的民生,人民群众也需要便捷的办事流程、祥和的社会环境、丰富的精神生活,特别是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老百姓关注度很高,亟待全社会共同努力破题。 二 当前正在进行的主题教育中,“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是重要内容,“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也是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之一。各地党员干部从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入手,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但现实中,也有一些民生实事虽然办了,但老百姓感受不明显,甚至不买账。 有的供需错位,事情做了不少,但不是群众心里最想要的。有的在办实事过程中只考虑到了“我觉得”,却没有想到“百姓觉得”,甚至简单地将常规工作列入民生实事项目,或者绕开矛盾走,回避难题,导致民生实事成色不足、针对性不强。 离开了“民声”,就不能称作是“民生”。如果忽略了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干部忙了一身汗,群众还是不点赞”,不仅会做无用功,而且违背了民生实事项目的初衷,损害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有的脱离实际,虽然设想很好,但是很难真正落地。一些地方和党员干部出发点是好的,为民办实事的热情很高,但是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也超出了当地资源禀赋,导致政策空转、没有下文。有的甚至搞形式主义,把为民办实事理解为搞几项大工程,实施起来像“花架子”,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民生实事,要点就是“实”,征集的项目、提出的目标、实施的抓手以及党员干部的作风,都必须实实在在,掺不得半点水分。只有这样,民生实事才不会停留在纸面上,才能落地见效,结出累累硕果。 有的高开低走,启动时轰轰烈烈,但没有长期坚持下去。这主要还是“一阵风”的问题,在项目征集、工作部署时声势比较大,但是责任没有压紧压实,没有以强有力的手段一抓到底,专班推进和督办机制仍需健全。尤其在碰到一些难题后,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为民办实事是一项神圣工作、长期工程,对于一些定下来的项目,如果不能持续发力用劲,不仅浪费人力财力,而且还容易成为“半拉子”工程,被老百姓诟病。 三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现在,为民办实事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每年铁打不动的一项工作,大家也都在积极探索创新。比如有的地方实施民生实事“票决制”“好差评”等做法,这些都是倒逼民生实事落实落地的有效手段。想要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并不容易,但这应该成为不懈追求的目标。 民生实事项目征集是送上门来的宝贵意见,要珍视老百姓内心深处的诉求和声音,不要辜负了这份信任和期待。每一条意见建议都极为宝贵,是相关部门原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走访、调研才能得到的第一手信息。现在老百姓已经把一些现成的“金点子”送上门来,这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绝佳契机。 民生实事项目的确定和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一开始就要树立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既要从数以万计的意见建议中抽丝剥茧,梳理出核心关切,又要统筹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坚持点上突破和面上推进相结合,短期提升和长远布局相结合。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当然,更不能只顾面子、不顾里子。 民生实事项目一旦确定下来,就是一份“军令状”,就是对人民群众的庄重承诺,决不能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特别是那些牵涉面广、利益纠纷复杂、容易产生矛盾得罪人的“硬骨头”,要克服畏难情绪,想尽千方百计,硬着头皮也要把它干好。 很多民生实事项目不是单个部门的事,需要多部门协同起来去做,如果“楚河汉界”分得太清楚,在群众眼里就是推诿扯皮。所以要健全机制、完善闭环,可以采取专班运作、牵头抓总的方式压茬推进,一锤一锤地敲下去,一个月一个月地提醒督办下去。 民生实事项目落实得怎么样,老百姓心里一清二楚,也最有发言权。应当把民意调查、问卷反馈作为倒逼手段,不断查漏补缺,拉高工作标准,这样办的民生实事才不会走偏变形、背离初心。 来源:浙江宣传 潮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