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库栏目 > 基本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02099/2022-43584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商务局
生成日期 2022-04-2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十三五”和2020年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和2021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2-04-21 10:08:56浏览次数: 来源:区商务局 字体:[ ]

区商务局

(2020年11月)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商务局围绕创新发展的主题,克服区域性金融风波和国际经济不景气的不利影响,深入实施“扶工兴贸”、“电商换市”战略,紧盯商务工作考绩重点,商务经济各项指标稳步发展。

一、“十三五”以来的工作总结

(一)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十二五”末,2015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8.23亿美元,2019年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4.80亿美元,年均增长12.23%。其中2015年实现出口18.71亿美元,2019年实现出口27.22亿元,年均增长9.82%;2019年实现进口9.52亿美元,2019年实现进口17.58亿美元,年均增长16.58%。一是持续促进开拓国际市场。2015年以来每年分别组织50家以上企业参加春、秋广交会,每年涉及摊位数200个以上。每年组织超过100家次企业参加印度自办展、俄罗斯自办展、南非自办展和德国自办展,以及阀门、制笔、鞋类、皮革、眼镜、服装等重点出口行业专业展,通过这些国际国内重点展会的展销,有力促进了外贸企业国际市场开拓步伐,保持了外贸出口存量的稳步增长。二是持续培育引进贸易主体。2015年以来,我局把扩大出口企业队伍作为工作重点。一方面鼓励区内工业企业和小微贸易企业申请对外经营者备案登记,共新增自营备案企超1000家。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备案企业自营出口,共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近228家,截至目前,全区自营出口实绩企业达742家。三是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引导。2015年以来,积极制订鼓励开放型经济发展各项扶持措施,及时兑现落实政策资金,根据最新发展动态,多次修改完善开放型经济政策措施。年度拨付惠企资金从2015年不足1000万元,增长到2019年2200余万元,2020年预计将兑现拨付资金超过4000万元,惠及企业近1000家次.这些资金的兑现拨付,使龙湾区成为外贸惠企政策的高地,有力的助推了龙湾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龙湾区2015年—2019年外贸进出口情况汇总表          (单位:亿美元)

年度

出口

增长率(%)

进口

增长率(%)

进出口总额

增长率(%)

2015

187145

-2.04

95173

33.00

282318

8.72

2016

186045

-1.20

71500

-24.60

257545

-9.10

2017

199385

8.28

94765

31.51

294150

14.82

2018

228183

13.73

151505

59.59

379688

28.46

2019

272181

19.37

175774

16.16

447955

18.09

(二)“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一是吸收外资规模实现平稳增长。搭建平台完善项目库建设,建立健全招商项目信息库,稳资外资政策持续发力,2016-2020年1O月期间龙湾区招商引资方面持续向好发展,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不断增长,累计完成实际利用外资3.71亿美元,年均引进外资0.74亿美元,从投资国别(地区)分析主要为香港、台湾、欧洲和美国等。引进了一批优质的制造业如:温州福盈光电有限公司、浙江希伯伦自控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等。二是全区对外投资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新批境外投资企业 15家,累计中方投资额 20.24亿美元,占全市比重高达75.50%,项目平均投资规模约1.35亿美元,超出全市平均规模8倍左右,永青科技投资的印尼纬达贝工业园区2020年被省商务厅评为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龙湾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实现零突破。境外承包工程市场开拓范围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凸显,以青山集团和泰昌建设为代表的境外承包工程企业投资主要有乌干达变电站安装、苏丹东部基金110/220kV输电线路、印尼纬达贝工业园等项目,合同金额占全市85%以上。三是外资外经政策不断加码。2016-2020年期间,全区外经外资类奖补3883.25万元,涉及企业77家次。紧紧围绕国家开放发展布局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机遇,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

(三)商贸产业升级稳步推进。一是商贸产业不断做大。2015-2019年,龙湾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9.0%。2019年,区本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14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76.18亿元,同比增长9.5%。零售、餐饮等行业表现出现,限额以上零售业零售额169.98亿元,同比增长10.2%;限额以上餐饮业零售额3.88亿元,同比增长11.0%。2019年,龙湾区实现网络零售额277.52亿元,同比增长15.6%,位居浙江省各县(市、区)网络零售排行第22位。二是平台载体规模凸显。目前,龙湾区以特色小镇、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特色街区为内涵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重大商贸项目不断落地,现代商贸流通行业的平台载体建设加速推进。如文昌创客小镇、瑶溪旅游风情小镇、永昌古镇文旅特色小镇、富春未来社区等一批特色小镇社区有序推进;在现有龙湾万达广场的基础上,蒲州吾悦广场即将开业,宝龙城市广场正加快建设之中,商业综合体集聚效应逐步凸显,辐射能级不断提升;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联网+”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速,制笔产业成功获批第二批产业集群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试点,3家专业市场完成网上交易市场改造升级;文昌文化创意街区成功入选省级文化创意街区,慢绿文化创意街区、国际名品直销街区等一批特色街区项目建设也加快推进。三是特色优势产业初步显现。基于龙湾及周边区域轻工产业特色,结合立体交通枢纽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以数字商贸、物流为代表的现代商贸优势产业开始显现。如数字商贸方面,目前全区有蓝江软件园、红连文创园、高新电商大厦、海纳跨境电商等多个代表性产业园,获批6家省电子商务产业基地,拥有电商企业200多家,建档涉足电子商务的企业达3000多家。典型示范企业不断涌现,由青山特钢牵头搭建的温州不锈钢电子交易中心,集合区内1000多家不锈钢生产和加工中小企业,极大推动了网络贸易发展。绿森信息科技集团获评浙江省5A级电商企业,通过为银行、航空公司、大型国企提供场景式信用消费平台。物流方面,龙湾现有占地近500亩的粮食物流中心,占地面积近300亩的空港新区现代物流园渐成规模,成功招引了申通快递物流产业园、圆通速递(浙南)区域速递总部、浙南邮政等大型物流项目落地,浙南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夯实推进。

(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步伐。“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温州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核心工作,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加大服务业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推进服务业经济新业态培育、新平台搭建,全区服务业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019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27.94亿元,同比增长9.8%。提前实现“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260亿元的目标。相比之下,龙湾区2019的GDP增长率分别为8.2%。龙湾区现代服务业处于快速增长状态,超过GDP的增速。但龙湾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高,低于全市水平,2015-2019年龙湾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5.91%,38.28%,43.62%,41.71%,52.7%。 实现“十三五”规划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1%的目标。

(五)网络经济和电商产业崭露头角。网络零售额从2016年的144亿增长到2019年的277亿,累计增长超过92%。扶持网络经济企业发展,十三五期间预计兑现惠企资金约1500万元,惠及企业约400余家。龙湾区取得浙江省电子商务示范区,取得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集群试点,国技互联获得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浙江省新零售示范企业,温州农业电商园取得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红连文创园、激创智慧电商创业园等8家企业入选省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名录,先后8个行政村获批省电商专业村,累计培训电商人才超3000人次。

二、2020年亮点工作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区商务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国际化战略,紧盯市对区商务工作考绩重点,以“拓市场、强网络、扩开放、优服务”为工作主线,全面推进商务工作发展。

(一)化危为机,推动对外贸易促稳提质。2020年1-9月,龙湾区实现外贸出口152.67亿元,规模居全市第4,同比增长8.8%。我区克服疫情的影响,推出超常规政策举措,出口增速从二季度末的-5.4%提升到了三季度末的8.8%,增速从全市末位提升到第9位。2016-2019 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 13 家,累计中方投资额 20.17亿美元,占全市比重高达75.46%,项目平均投资规模约15515万美元,超出全市平均规模8倍多。利用外资发展快速,全区实际利用外资3.70亿美元。境外经贸合作区实现零突破,永青科技投资的印尼纬达贝工业园区2020年被省商务厅评为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二)多点发力,推动消费市场扩容升级。一是扎实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按照“两战都要赢、两手都要硬”的要求,有序推进龙湾限上商贸企业复工复产,复工率达到100%,并在疫情之间保障生活必需品平稳供应,其中我区温州龙湾云泽商贸有限公司(大润发超市龙湾店)等7家企业获省防控新冠疫情市场保供贡献突出单位表彰。二是出台《2020年重点流通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重点培育我区流通企业10家以上,进一步推进我区流通业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力量,增强我区商业竞争力。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充分利用供应链资源整合和高效协同优势,推进供应链试点企业建设,拟推荐浙江温州国技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报省级供应链试点企业。启动龙湾“云购展”,龙湾本地30多家企业近百场线上活动以新零售、新贸易、直播带货等新型贸易形式,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国内销售渠道,促进内贸企业升级销售渠道,协助工业企业转型发展。三是以“龙湾消费促进月、龙湾金秋购物节、首届宁村八盘八美食节、“嗨啤”网红夜市嘉年华、第二届“状元王鱼杨梅节”等活动为载体,通过“云购展”、“汽车节”、“龙湾人游龙湾”“向社会发放580万元的购车和餐饮消费券”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商业创新活力,激发市民消费热情。举办温州市龙湾区首届“出口转内销”夜市专场,并联合温州一百、1688平台、政采云等知名企业搭建出口转内销平台,在线上设置“外贸精品”专区,助力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

(三)谋深做实,推动对外开放稳步发展。一是认真做好基础服务工作。完善更新招商项目库,完成重点招商项目手册编印工作。贯彻落实《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办法》,督促指导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报,广泛宣传外商投资法,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推进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二是强化盯引重点项目跟踪。积极抓项目落地,主要有蒲州开发区D-03商住地块、S1线永中站旁商业综合体项目等重点外资项目。协调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召开项目专题对接会,做好项目跟踪,完成SI线永中站项目与宝龙集团上海进博会投资意向签约,组织中介商对接绿地集团,为招引外资尽可能提供服务与帮助,目前两项目正准备招拍挂阶段。三是拓宽利用外资的新途径。加大排查外资企业到资情况,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现汇增资、利润再投资、土地保证金等方式增资扩股,探索实施境外上市、实物出资、股权变更交易对价等方式,吸收外资参与企业转型升级,加速外资的集聚。力争在利用外资方面实现新突破。四是做好扶持政策落实工作。根据温州市《关于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做好扶持政策宣传,统一在产业政策兑现系统“直通车”申报,2020年外经外资类资金奖补累计已拨付595.65万元。五是组织企业参加重点活动。积极搭建平台,组织20多家次外资外经企业参加上海进博会、第三届浙江国际工程联盟拓市对接会、温州投资环境说明会等招商推介及投资促进活动,联合区台办组织青山集团、尼鑫贸易、尼通新材料等外经企业前往厦门参加第二十二届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实施“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企业发展步伐。

(四)加强保障,提升服务业经济发展质量。一是出台《2019年度龙湾区实施传统商贸业提升与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龙湾区2019年服务业企业上规专项行动方案》、《2019年龙湾区培育税收亿元楼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逐步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提高服务业经济发展速度。二是做好服务业企业数据上线工作。围绕全市服务业企业大数据平台系统数据库建立工作,开展18家亿元(千万元)税收楼培育单位,对2363家企业数据更新。建成3幢税收亿元楼建设目标,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跟踪服务业企业发展动态。三是首次邀请民营企业家参与服务业政策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温龙委发〔2019〕39号),实现服务业政策申报、审批、兑现等流程全面上网、上线,严格执行审批时限制度,资格定补类项目审批不超15天,数据核校类项目审批不超50天,最大限度简化申报、审批流程,大大提高资金兑现速度。

(五)数字赋能,推动跨境电商逆势突围。网络经济和跨境电商稳步发展。在疫情影响下,龙湾区网络零售额仍然取得6.7%的增长,兑现资金达到134万元。一是积极打造温州(龙湾)数字贸易港。改造超10万平方米场地,举办全球新型数字贸易港云发布·云招商新媒体直播活动,拟出台数字贸易政策,将数字贸易港打造成温州数字贸易型企业的集聚地、数字贸易型人才的洼地、业态模式创新的高地和电商平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地。二是积极推动直播电商发展。引进全球温商新零售服务中心,举办“复学助产—破疫时局”外贸企业复学助产直播日活动和“1688全球产地嗨播节”—龙湾电商直播节等一系列活动,阿里巴巴授予温州新型数字贸易港 1688商+直播龙湾中心牌子,同时开展2场直播培训,累计培训人员超百人。三是积极推动跨境电商综试区发展。完成跨境电商企业备案达到10家,完成9710出口达到40万元,跨境电商培育机构麒麟阁已入驻运营并开展运营服务,举办温州综试区业务培训暨亚马逊平台应用培训会、跨境电商麒麟荟等跨境电商培训工作,培训人次超千人。

三、存在问题及短板

(一)外贸出口形势严峻。我区本土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订单仍未企稳,1-9月我区生产型出口企业实现出口32.99亿元,同比下降仍达16.71%,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区出口结构以鞋类、服装、制笔等消费品为主,受疫情影响相对更大。另一方面,我区境外投资龙头企业出口物资的需求严重萎缩,出口下降幅度较大。

(二)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一是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蒲州街道,营业收入占全区总量的2/3,个别街道目前还没有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入统。同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的转规标准年营业收入由原来的10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服务业转规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服务业增加值大幅提升压力大。主要是限上销售额总量过大。总量约占全市1/4,受总量过大拖累,指标增速排名比较靠后,对增加值核算支撑不够。

(三)电商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一是产业发展还有待加强。龙湾区目前的重要产业不锈钢、笔业等产业发展电子商务较难,眼镜、女鞋等产业电子商务发展有龙头企业,但未形成产业规模。二是电商人才较为缺乏。目前温州电商人才氛围还不够浓厚,优秀的电商人才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深圳等电商发达地区,温州本土引进跨境电商优秀人才较为困难。

(四)商贸主体规模不大,缺乏集聚效应。目前全区投入运营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规模综合体仅龙湾万达广场1家,即使加上吾悦广场与宝龙城市广场两个在建项目,综合体与购物中心数量与规模相较龙湾区域市级商业中心定位,尚有差距。专业市场方面,全区现有11个专业市场中,营业面积2万平方以上的仅有4家,市场商位总数超千家的仅温州广纳五金装饰市场1家,经营户数100户以上的只有5家;规模酒店方面,尤其是高品质酒店数量与鹿城、瓯海差距还较为明显。同时龙湾的商业集聚度还明显存在短板,商业中心分布不均,万达广场尽管规模体量较大,但周边临近区域缺乏同类或互补性业态的支撑,状蒲区块、空港新城商业综合体尚在建设之中,亟需加快形成商业辐射服务能力,浙南科技城商业设施目前还没有明确布局规划。二是专业市场布局零散,11个专业市场零星布局明显,未形成明显的集群效应,且多个市场内部虚杂化特点突出。三是现有物流仍属点状布局、尚未成体系,港口物流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空港物流园区保税物流等发展优势与规模效应还有待进一步做强。

(五)商贸业态相对传统。从零售业态上看,创新业态依然不足,典型商业综合体与杭州、宁波等同类城市相比,品牌档次、业态丰富度还有一定差距;天猫、苏宁小店等智慧小店,全家、罗森、7-11等外部品质连锁便利店尚未有效布局;依托时尚消费、文化创意、科研孵化等消费理念打造的主题特色商业街建设尚不突出。从专业市场上看,温州文化用品市场、温州广纳五金装饰市场、温州紧固件市场等多个市场基本还停留在三、四代市场的水平,市场内设施老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部分专业市场还存在业态混乱的现象。从物流配套上看,尽管空港新区现代物流园建设还在大力推进,但物流园区的集聚效应仍未实现,大量小散物流企业散落在专业市场周边,冷链物流、医药物流以及城市配送物流等现代物流功能还较为缺乏。从电子商务上看,龙湾尽管发展很快,但现有力乾二手车交易中心、淘宝特色中国•温州馆、绿森数码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更是偏重销售,产业带动功能不足。

四、“十四五”期间发展计划

(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后疫情时代,传统出口贸易遇到各方面的挑战,我们需要转型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开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贯彻国内国外双循环发展方式,培育“内外兼修”的外贸外经企业。

(二)建设都市商贸中心。紧紧围绕全市国际时尚智城与龙湾全域未来城区建设,全面推进龙湾中心区、科技城片区、状蒲片区、空港新区四大区块城市商业的片区化、层次化发展,依托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强化辐射能级,以未来化、数字化、时尚化为驱动发展复合业态,创新发展夜间经济,谋划布局龙湾特色街区,大力推进现代化城市商圈建设,全面发展一批融合当下、面向未来的商贸业态。效发挥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优势,以综合物流、跨境物流为重点,强化物流与产业双循环,全面做强未来流通服务业。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全域未来城区建设契机,结合鞋服、制笔等产业基础优势,依托文昌创客小镇等载体,提升集聚与服务功能,全面做强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等产业。依托温州国际机电城等载体,围绕汽车、不锈钢、阀门等品类,大力发展集展示、交易、营销、金融为一体的产贸双循环服务平台,将龙湾打造成为温州都市未来商贸中心。

(三)完善服务业发展体系。围绕龙湾建设成为立足温州、服务浙南、面向东部沿海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积极构建与市域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到2025年,龙湾服务业增加值435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以上,超过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20亿元,年均增长9%。限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90亿元,年均增长10%。服务业市场更加开放,在服务业领域试点取得新亮点。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推进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更加健全。

五、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龙湾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加引智并举,厚植发展优势,努力提高龙湾对外开放水平。

(一)做大新增长极,稳定外贸基本盘。疫情和中美经贸摩擦双重影响下,我区传统外贸出口产业颓势短时间难以改变。我们将积极开展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继续破解市场采购贸易梗阻问题,将新型数字贸易港作为外贸新业态和稳外贸的主阵地,大力推进重点企业外贸回归和引进工作,通过及时兑现稳外贸政策举措,调动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积极组织线上展博会活动,加大本土企业市场采购贸易和跨境电商培育力度,通过“标本兼治”走转型发展之路,努力稳定外贸基本盘。

(二)推动跨境电商、数字生活新服务发展。在温州获评跨境电商综试区,出台跨境电商有力政策的背景下,要推动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工作,培育企业海外品牌,形成本土外贸企业品牌竞争力,摆脱贴牌生产,低附加值等传统外贸劣势。以新零售为切入口,不断发展网上平台、网上超市、网上家政等电商新服务、新业态,不断扩大电商应用面,提升产业链价值,达到惠民、便民的社会效应。

(三)扶优育强,着力加快商贸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做好培育限上贸易企业工作,特别是零售、住餐行业限下企业的培育,要紧抓月度入统工作,全年培育限下转限上企业40家以上。结合“精建精美”工作,继续整合优化老旧厂房,新建落地商业楼宇、园区,创新商贸业态,为商贸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引导企业贸易回归,鼓励企业将在外贸易回归龙湾,做强龙湾总部经济。深入贯彻“两个健康”工作部署,借助“万民干部驻万企”活动持续开展“三服务”工作,优化营商服务环境。

(四)质效引领,着力更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一是搭建平台完善项目库建设,拓宽招商渠道。借力全区全员招商考核与激励的契机,营造招商氛围,充分发挥全区干部参与招商的积极性,以“领导带队,全员动员、强化协作、突出个人”为导向的招商专班赴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都等地实现驻地招商,加强与各地专业招商团队合作,发挥招商中介桥梁作用,力促客商信息共享,职能工作共赢,共创招商引资工作成效。二是优化和提升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宣传推介,组织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投资促进活动为企业提供更多境外投资活动及相关信息,大力推动龙湾本土企业跨国公司培育,鼓励青山集团、泰昌建设等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提升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能力,壮大主体队伍。借助印尼纬达贝工业园区获评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契机,进一步优化服务助推园区多产业发展,提升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跨国产业链合作,推动印尼纬达贝工业园等建设成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五)着力促进服务业协调互动发展。重点抓“温州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重点工作(项目)任务落实,强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突出项目的督查通报力度,加快推进“温州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深入贯彻落实《温州城市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方案(2019—2021年)》,抓服务业经济新业态培育,打造龙湾城市经济发展新动力。

“十三五”和2020年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和2021年工作思路.docx





索引号 001008003002099/2022-43584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商务局
生成日期 2022-04-2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十三五”和2020年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和2021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2-04-21 浏览次数: 来源:区商务局 字体:[ ]

区商务局

(2020年11月)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商务局围绕创新发展的主题,克服区域性金融风波和国际经济不景气的不利影响,深入实施“扶工兴贸”、“电商换市”战略,紧盯商务工作考绩重点,商务经济各项指标稳步发展。

一、“十三五”以来的工作总结

(一)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十二五”末,2015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8.23亿美元,2019年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4.80亿美元,年均增长12.23%。其中2015年实现出口18.71亿美元,2019年实现出口27.22亿元,年均增长9.82%;2019年实现进口9.52亿美元,2019年实现进口17.58亿美元,年均增长16.58%。一是持续促进开拓国际市场。2015年以来每年分别组织50家以上企业参加春、秋广交会,每年涉及摊位数200个以上。每年组织超过100家次企业参加印度自办展、俄罗斯自办展、南非自办展和德国自办展,以及阀门、制笔、鞋类、皮革、眼镜、服装等重点出口行业专业展,通过这些国际国内重点展会的展销,有力促进了外贸企业国际市场开拓步伐,保持了外贸出口存量的稳步增长。二是持续培育引进贸易主体。2015年以来,我局把扩大出口企业队伍作为工作重点。一方面鼓励区内工业企业和小微贸易企业申请对外经营者备案登记,共新增自营备案企超1000家。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备案企业自营出口,共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近228家,截至目前,全区自营出口实绩企业达742家。三是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引导。2015年以来,积极制订鼓励开放型经济发展各项扶持措施,及时兑现落实政策资金,根据最新发展动态,多次修改完善开放型经济政策措施。年度拨付惠企资金从2015年不足1000万元,增长到2019年2200余万元,2020年预计将兑现拨付资金超过4000万元,惠及企业近1000家次.这些资金的兑现拨付,使龙湾区成为外贸惠企政策的高地,有力的助推了龙湾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龙湾区2015年—2019年外贸进出口情况汇总表          (单位:亿美元)

年度

出口

增长率(%)

进口

增长率(%)

进出口总额

增长率(%)

2015

187145

-2.04

95173

33.00

282318

8.72

2016

186045

-1.20

71500

-24.60

257545

-9.10

2017

199385

8.28

94765

31.51

294150

14.82

2018

228183

13.73

151505

59.59

379688

28.46

2019

272181

19.37

175774

16.16

447955

18.09

(二)“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一是吸收外资规模实现平稳增长。搭建平台完善项目库建设,建立健全招商项目信息库,稳资外资政策持续发力,2016-2020年1O月期间龙湾区招商引资方面持续向好发展,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不断增长,累计完成实际利用外资3.71亿美元,年均引进外资0.74亿美元,从投资国别(地区)分析主要为香港、台湾、欧洲和美国等。引进了一批优质的制造业如:温州福盈光电有限公司、浙江希伯伦自控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等。二是全区对外投资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新批境外投资企业 15家,累计中方投资额 20.24亿美元,占全市比重高达75.50%,项目平均投资规模约1.35亿美元,超出全市平均规模8倍左右,永青科技投资的印尼纬达贝工业园区2020年被省商务厅评为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龙湾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实现零突破。境外承包工程市场开拓范围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凸显,以青山集团和泰昌建设为代表的境外承包工程企业投资主要有乌干达变电站安装、苏丹东部基金110/220kV输电线路、印尼纬达贝工业园等项目,合同金额占全市85%以上。三是外资外经政策不断加码。2016-2020年期间,全区外经外资类奖补3883.25万元,涉及企业77家次。紧紧围绕国家开放发展布局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机遇,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

(三)商贸产业升级稳步推进。一是商贸产业不断做大。2015-2019年,龙湾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9.0%。2019年,区本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14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76.18亿元,同比增长9.5%。零售、餐饮等行业表现出现,限额以上零售业零售额169.98亿元,同比增长10.2%;限额以上餐饮业零售额3.88亿元,同比增长11.0%。2019年,龙湾区实现网络零售额277.52亿元,同比增长15.6%,位居浙江省各县(市、区)网络零售排行第22位。二是平台载体规模凸显。目前,龙湾区以特色小镇、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特色街区为内涵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重大商贸项目不断落地,现代商贸流通行业的平台载体建设加速推进。如文昌创客小镇、瑶溪旅游风情小镇、永昌古镇文旅特色小镇、富春未来社区等一批特色小镇社区有序推进;在现有龙湾万达广场的基础上,蒲州吾悦广场即将开业,宝龙城市广场正加快建设之中,商业综合体集聚效应逐步凸显,辐射能级不断提升;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联网+”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速,制笔产业成功获批第二批产业集群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试点,3家专业市场完成网上交易市场改造升级;文昌文化创意街区成功入选省级文化创意街区,慢绿文化创意街区、国际名品直销街区等一批特色街区项目建设也加快推进。三是特色优势产业初步显现。基于龙湾及周边区域轻工产业特色,结合立体交通枢纽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以数字商贸、物流为代表的现代商贸优势产业开始显现。如数字商贸方面,目前全区有蓝江软件园、红连文创园、高新电商大厦、海纳跨境电商等多个代表性产业园,获批6家省电子商务产业基地,拥有电商企业200多家,建档涉足电子商务的企业达3000多家。典型示范企业不断涌现,由青山特钢牵头搭建的温州不锈钢电子交易中心,集合区内1000多家不锈钢生产和加工中小企业,极大推动了网络贸易发展。绿森信息科技集团获评浙江省5A级电商企业,通过为银行、航空公司、大型国企提供场景式信用消费平台。物流方面,龙湾现有占地近500亩的粮食物流中心,占地面积近300亩的空港新区现代物流园渐成规模,成功招引了申通快递物流产业园、圆通速递(浙南)区域速递总部、浙南邮政等大型物流项目落地,浙南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夯实推进。

(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步伐。“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温州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核心工作,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加大服务业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推进服务业经济新业态培育、新平台搭建,全区服务业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019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27.94亿元,同比增长9.8%。提前实现“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260亿元的目标。相比之下,龙湾区2019的GDP增长率分别为8.2%。龙湾区现代服务业处于快速增长状态,超过GDP的增速。但龙湾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高,低于全市水平,2015-2019年龙湾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5.91%,38.28%,43.62%,41.71%,52.7%。 实现“十三五”规划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1%的目标。

(五)网络经济和电商产业崭露头角。网络零售额从2016年的144亿增长到2019年的277亿,累计增长超过92%。扶持网络经济企业发展,十三五期间预计兑现惠企资金约1500万元,惠及企业约400余家。龙湾区取得浙江省电子商务示范区,取得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集群试点,国技互联获得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浙江省新零售示范企业,温州农业电商园取得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红连文创园、激创智慧电商创业园等8家企业入选省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名录,先后8个行政村获批省电商专业村,累计培训电商人才超3000人次。

二、2020年亮点工作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区商务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国际化战略,紧盯市对区商务工作考绩重点,以“拓市场、强网络、扩开放、优服务”为工作主线,全面推进商务工作发展。

(一)化危为机,推动对外贸易促稳提质。2020年1-9月,龙湾区实现外贸出口152.67亿元,规模居全市第4,同比增长8.8%。我区克服疫情的影响,推出超常规政策举措,出口增速从二季度末的-5.4%提升到了三季度末的8.8%,增速从全市末位提升到第9位。2016-2019 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 13 家,累计中方投资额 20.17亿美元,占全市比重高达75.46%,项目平均投资规模约15515万美元,超出全市平均规模8倍多。利用外资发展快速,全区实际利用外资3.70亿美元。境外经贸合作区实现零突破,永青科技投资的印尼纬达贝工业园区2020年被省商务厅评为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二)多点发力,推动消费市场扩容升级。一是扎实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按照“两战都要赢、两手都要硬”的要求,有序推进龙湾限上商贸企业复工复产,复工率达到100%,并在疫情之间保障生活必需品平稳供应,其中我区温州龙湾云泽商贸有限公司(大润发超市龙湾店)等7家企业获省防控新冠疫情市场保供贡献突出单位表彰。二是出台《2020年重点流通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重点培育我区流通企业10家以上,进一步推进我区流通业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力量,增强我区商业竞争力。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充分利用供应链资源整合和高效协同优势,推进供应链试点企业建设,拟推荐浙江温州国技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报省级供应链试点企业。启动龙湾“云购展”,龙湾本地30多家企业近百场线上活动以新零售、新贸易、直播带货等新型贸易形式,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国内销售渠道,促进内贸企业升级销售渠道,协助工业企业转型发展。三是以“龙湾消费促进月、龙湾金秋购物节、首届宁村八盘八美食节、“嗨啤”网红夜市嘉年华、第二届“状元王鱼杨梅节”等活动为载体,通过“云购展”、“汽车节”、“龙湾人游龙湾”“向社会发放580万元的购车和餐饮消费券”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商业创新活力,激发市民消费热情。举办温州市龙湾区首届“出口转内销”夜市专场,并联合温州一百、1688平台、政采云等知名企业搭建出口转内销平台,在线上设置“外贸精品”专区,助力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

(三)谋深做实,推动对外开放稳步发展。一是认真做好基础服务工作。完善更新招商项目库,完成重点招商项目手册编印工作。贯彻落实《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办法》,督促指导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报,广泛宣传外商投资法,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推进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二是强化盯引重点项目跟踪。积极抓项目落地,主要有蒲州开发区D-03商住地块、S1线永中站旁商业综合体项目等重点外资项目。协调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召开项目专题对接会,做好项目跟踪,完成SI线永中站项目与宝龙集团上海进博会投资意向签约,组织中介商对接绿地集团,为招引外资尽可能提供服务与帮助,目前两项目正准备招拍挂阶段。三是拓宽利用外资的新途径。加大排查外资企业到资情况,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现汇增资、利润再投资、土地保证金等方式增资扩股,探索实施境外上市、实物出资、股权变更交易对价等方式,吸收外资参与企业转型升级,加速外资的集聚。力争在利用外资方面实现新突破。四是做好扶持政策落实工作。根据温州市《关于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做好扶持政策宣传,统一在产业政策兑现系统“直通车”申报,2020年外经外资类资金奖补累计已拨付595.65万元。五是组织企业参加重点活动。积极搭建平台,组织20多家次外资外经企业参加上海进博会、第三届浙江国际工程联盟拓市对接会、温州投资环境说明会等招商推介及投资促进活动,联合区台办组织青山集团、尼鑫贸易、尼通新材料等外经企业前往厦门参加第二十二届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实施“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企业发展步伐。

(四)加强保障,提升服务业经济发展质量。一是出台《2019年度龙湾区实施传统商贸业提升与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龙湾区2019年服务业企业上规专项行动方案》、《2019年龙湾区培育税收亿元楼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逐步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提高服务业经济发展速度。二是做好服务业企业数据上线工作。围绕全市服务业企业大数据平台系统数据库建立工作,开展18家亿元(千万元)税收楼培育单位,对2363家企业数据更新。建成3幢税收亿元楼建设目标,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跟踪服务业企业发展动态。三是首次邀请民营企业家参与服务业政策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温龙委发〔2019〕39号),实现服务业政策申报、审批、兑现等流程全面上网、上线,严格执行审批时限制度,资格定补类项目审批不超15天,数据核校类项目审批不超50天,最大限度简化申报、审批流程,大大提高资金兑现速度。

(五)数字赋能,推动跨境电商逆势突围。网络经济和跨境电商稳步发展。在疫情影响下,龙湾区网络零售额仍然取得6.7%的增长,兑现资金达到134万元。一是积极打造温州(龙湾)数字贸易港。改造超10万平方米场地,举办全球新型数字贸易港云发布·云招商新媒体直播活动,拟出台数字贸易政策,将数字贸易港打造成温州数字贸易型企业的集聚地、数字贸易型人才的洼地、业态模式创新的高地和电商平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地。二是积极推动直播电商发展。引进全球温商新零售服务中心,举办“复学助产—破疫时局”外贸企业复学助产直播日活动和“1688全球产地嗨播节”—龙湾电商直播节等一系列活动,阿里巴巴授予温州新型数字贸易港 1688商+直播龙湾中心牌子,同时开展2场直播培训,累计培训人员超百人。三是积极推动跨境电商综试区发展。完成跨境电商企业备案达到10家,完成9710出口达到40万元,跨境电商培育机构麒麟阁已入驻运营并开展运营服务,举办温州综试区业务培训暨亚马逊平台应用培训会、跨境电商麒麟荟等跨境电商培训工作,培训人次超千人。

三、存在问题及短板

(一)外贸出口形势严峻。我区本土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订单仍未企稳,1-9月我区生产型出口企业实现出口32.99亿元,同比下降仍达16.71%,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区出口结构以鞋类、服装、制笔等消费品为主,受疫情影响相对更大。另一方面,我区境外投资龙头企业出口物资的需求严重萎缩,出口下降幅度较大。

(二)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一是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蒲州街道,营业收入占全区总量的2/3,个别街道目前还没有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入统。同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的转规标准年营业收入由原来的10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服务业转规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服务业增加值大幅提升压力大。主要是限上销售额总量过大。总量约占全市1/4,受总量过大拖累,指标增速排名比较靠后,对增加值核算支撑不够。

(三)电商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一是产业发展还有待加强。龙湾区目前的重要产业不锈钢、笔业等产业发展电子商务较难,眼镜、女鞋等产业电子商务发展有龙头企业,但未形成产业规模。二是电商人才较为缺乏。目前温州电商人才氛围还不够浓厚,优秀的电商人才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深圳等电商发达地区,温州本土引进跨境电商优秀人才较为困难。

(四)商贸主体规模不大,缺乏集聚效应。目前全区投入运营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规模综合体仅龙湾万达广场1家,即使加上吾悦广场与宝龙城市广场两个在建项目,综合体与购物中心数量与规模相较龙湾区域市级商业中心定位,尚有差距。专业市场方面,全区现有11个专业市场中,营业面积2万平方以上的仅有4家,市场商位总数超千家的仅温州广纳五金装饰市场1家,经营户数100户以上的只有5家;规模酒店方面,尤其是高品质酒店数量与鹿城、瓯海差距还较为明显。同时龙湾的商业集聚度还明显存在短板,商业中心分布不均,万达广场尽管规模体量较大,但周边临近区域缺乏同类或互补性业态的支撑,状蒲区块、空港新城商业综合体尚在建设之中,亟需加快形成商业辐射服务能力,浙南科技城商业设施目前还没有明确布局规划。二是专业市场布局零散,11个专业市场零星布局明显,未形成明显的集群效应,且多个市场内部虚杂化特点突出。三是现有物流仍属点状布局、尚未成体系,港口物流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空港物流园区保税物流等发展优势与规模效应还有待进一步做强。

(五)商贸业态相对传统。从零售业态上看,创新业态依然不足,典型商业综合体与杭州、宁波等同类城市相比,品牌档次、业态丰富度还有一定差距;天猫、苏宁小店等智慧小店,全家、罗森、7-11等外部品质连锁便利店尚未有效布局;依托时尚消费、文化创意、科研孵化等消费理念打造的主题特色商业街建设尚不突出。从专业市场上看,温州文化用品市场、温州广纳五金装饰市场、温州紧固件市场等多个市场基本还停留在三、四代市场的水平,市场内设施老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部分专业市场还存在业态混乱的现象。从物流配套上看,尽管空港新区现代物流园建设还在大力推进,但物流园区的集聚效应仍未实现,大量小散物流企业散落在专业市场周边,冷链物流、医药物流以及城市配送物流等现代物流功能还较为缺乏。从电子商务上看,龙湾尽管发展很快,但现有力乾二手车交易中心、淘宝特色中国•温州馆、绿森数码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更是偏重销售,产业带动功能不足。

四、“十四五”期间发展计划

(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后疫情时代,传统出口贸易遇到各方面的挑战,我们需要转型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开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贯彻国内国外双循环发展方式,培育“内外兼修”的外贸外经企业。

(二)建设都市商贸中心。紧紧围绕全市国际时尚智城与龙湾全域未来城区建设,全面推进龙湾中心区、科技城片区、状蒲片区、空港新区四大区块城市商业的片区化、层次化发展,依托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强化辐射能级,以未来化、数字化、时尚化为驱动发展复合业态,创新发展夜间经济,谋划布局龙湾特色街区,大力推进现代化城市商圈建设,全面发展一批融合当下、面向未来的商贸业态。效发挥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优势,以综合物流、跨境物流为重点,强化物流与产业双循环,全面做强未来流通服务业。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全域未来城区建设契机,结合鞋服、制笔等产业基础优势,依托文昌创客小镇等载体,提升集聚与服务功能,全面做强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等产业。依托温州国际机电城等载体,围绕汽车、不锈钢、阀门等品类,大力发展集展示、交易、营销、金融为一体的产贸双循环服务平台,将龙湾打造成为温州都市未来商贸中心。

(三)完善服务业发展体系。围绕龙湾建设成为立足温州、服务浙南、面向东部沿海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积极构建与市域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到2025年,龙湾服务业增加值435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以上,超过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20亿元,年均增长9%。限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90亿元,年均增长10%。服务业市场更加开放,在服务业领域试点取得新亮点。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推进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更加健全。

五、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龙湾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加引智并举,厚植发展优势,努力提高龙湾对外开放水平。

(一)做大新增长极,稳定外贸基本盘。疫情和中美经贸摩擦双重影响下,我区传统外贸出口产业颓势短时间难以改变。我们将积极开展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继续破解市场采购贸易梗阻问题,将新型数字贸易港作为外贸新业态和稳外贸的主阵地,大力推进重点企业外贸回归和引进工作,通过及时兑现稳外贸政策举措,调动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积极组织线上展博会活动,加大本土企业市场采购贸易和跨境电商培育力度,通过“标本兼治”走转型发展之路,努力稳定外贸基本盘。

(二)推动跨境电商、数字生活新服务发展。在温州获评跨境电商综试区,出台跨境电商有力政策的背景下,要推动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工作,培育企业海外品牌,形成本土外贸企业品牌竞争力,摆脱贴牌生产,低附加值等传统外贸劣势。以新零售为切入口,不断发展网上平台、网上超市、网上家政等电商新服务、新业态,不断扩大电商应用面,提升产业链价值,达到惠民、便民的社会效应。

(三)扶优育强,着力加快商贸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做好培育限上贸易企业工作,特别是零售、住餐行业限下企业的培育,要紧抓月度入统工作,全年培育限下转限上企业40家以上。结合“精建精美”工作,继续整合优化老旧厂房,新建落地商业楼宇、园区,创新商贸业态,为商贸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引导企业贸易回归,鼓励企业将在外贸易回归龙湾,做强龙湾总部经济。深入贯彻“两个健康”工作部署,借助“万民干部驻万企”活动持续开展“三服务”工作,优化营商服务环境。

(四)质效引领,着力更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一是搭建平台完善项目库建设,拓宽招商渠道。借力全区全员招商考核与激励的契机,营造招商氛围,充分发挥全区干部参与招商的积极性,以“领导带队,全员动员、强化协作、突出个人”为导向的招商专班赴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都等地实现驻地招商,加强与各地专业招商团队合作,发挥招商中介桥梁作用,力促客商信息共享,职能工作共赢,共创招商引资工作成效。二是优化和提升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宣传推介,组织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投资促进活动为企业提供更多境外投资活动及相关信息,大力推动龙湾本土企业跨国公司培育,鼓励青山集团、泰昌建设等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提升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能力,壮大主体队伍。借助印尼纬达贝工业园区获评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契机,进一步优化服务助推园区多产业发展,提升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跨国产业链合作,推动印尼纬达贝工业园等建设成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五)着力促进服务业协调互动发展。重点抓“温州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重点工作(项目)任务落实,强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突出项目的督查通报力度,加快推进“温州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深入贯彻落实《温州城市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方案(2019—2021年)》,抓服务业经济新业态培育,打造龙湾城市经济发展新动力。

“十三五”和2020年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和2021年工作思路.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