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库栏目 > 基本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02010/2022-42410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财政局
生成日期 2022-02-2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温州市龙湾区财政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2-02-23 15:44:13浏览次数: 来源:区财政局 字体:[ ]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一区五城”发展蓝图,竭力组织财政收入,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深化财政改革,全力防范债务风险,积极创新、担当有为,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龙湾样板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以精打细算之责握准“收支秤”。一是财政收入高开稳走。建立财税收入专班联席制度,强化多部门联动协作,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和疫情态势,加强财税分析预测。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6.46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33亿元,同比增长16.1%。二是向上争取成果丰硕。全年向上争取资金87.09亿元,其中直达资金6274万元,转移支付资金9.70亿元,做地基金6亿元,债券资金70.76亿元,获批新增债券资金位于全市前三,创建区以来最高纪录。三是过“紧日子”积极有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通过“优存量、控一般、调结构”多点发力,强化预算和支出管理,全年一般行政支出在2020年压减的基础上再压减10.8%,节约资金6776万元。积极盘活财政沉淀资金3.76亿元,及时调整用于疫情防控、基本民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龙湾厉行节约做法在全省财政系统作经验典型交流发言。

(二)以提标扩面之举编织“民生网”。全年我区民生支出34.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62%。一是支持科教文卫投入。全年教育支出10.58亿元,投用12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区,引进国科大等2所学校,完成8所公办学校338间教室空调及新风系统安装,逐步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年卫生健康支出4.21亿元,其中落实防疫资金8525万元,全区共完成疫苗接种100.86余万剂次。二是支持重点工程建设。狠抓资金筹措落实,保障重点项目支出,全年投入47.92亿元,有效保障360个基本建设项目。投入城中村改造资金19.5亿元,涉及6个区块(村),工业企业收储22.3亿元,完成做地669亩。三是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抢抓省市政策红利期,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全年谋划立项13个,项目总投资达2272万元,同比增长650%。健全粮食生产政策扶持体系,落实粮食生产发展资金596万元,较上年提高67%,进一步稳定我区粮食产能,调动种粮大户积极性。

(三)以纾困解难之策彰显“政企情”。一是高质量兑现惠企惠民政策。加大对企业的补助力度,全年兑现财政奖补资金8.79亿元,惠及中小企业1800多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拨付专项资金1.27亿元,有力支持中国眼谷等平台高水平建设,助推我区产业转型升级。二是高站位提升金融扶持能力。龙湾首家国有独资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正式挂牌运营,为我区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三农”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全年在保企业101家,在保金额2.21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185%,助推我区民营实体经济焕发新活力。三是高标准推动产业基金发展。温州泰越健康科技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温州眼谷壹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两支子基金相继签约落地龙湾,总规模分别为2亿元和5亿元,撬动其他资本5.62亿元,实现了龙湾政府产业子基金零的突破。

(四)以推陈出新之为下好“先手棋”。一是聚焦制度优化,打造有为财政。率全市之先出台龙湾区工业区块有机更新办法,有机更新项目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城市有机更新+”的实施案例。出台《龙湾区财政资金重点指标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并首次将其纳入区级考核,对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修订公款竞争性存放管理办法,以公开、公平、公正方式开展财政专户资金竞标工作,平均中标利率2.09%,年利息收入比活期存款增收500多万元,实现财政资金保值增值。迭代升级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将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年度计划列入2021年度预算,涉及资金129.61亿元。二是聚焦技术优化,打造数智财政。率全省之先全面上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覆盖全区135个区直部门和6个街道,标志我区财政预算信息管理进入新阶段。统建“一卡通”便民服务平台及“一键达”数字平台,梳理整合83项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事项,发放补贴5198万元,受益群众超5.6万人次。深化非税收入统一公共支付平台扩面工作,首次实现统一办案系统与公共支付平台深度融合推进。全年通过统一公共支付平台支付笔数12.5万笔,涉及资金18.2亿元,实现统一支付平台收缴率100%。三是聚焦流程优化,打造服务财政。打通政府采购审批系统与政采云系统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自动交换,提升政府采购信息化水平及服务水平。全年审批政府采购建议书1738件,涉及金额5.41亿元,审批国企采购计划156件,涉及金额2.88亿元。加快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落实便民利民服务,首次实现全区2家医院全面实施电子票据,支付平台开通占比率全省排名并列第一。

(五)以防微杜渐之本筑牢“风险墙”。一是多举措防范债务风险。制定“一债一策”个性化化债方案,精准开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专项行动,全年我区已超额完成序时进度任务149%,债务化解通过率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债务风险等级稳步消除“红色”。获国务院批复被列为全国试点,获得再融资债券资金48亿元,债券规模占省内试点总额度近三分之一居全省首位,预计节约利息7.55亿元,该项工作喜获2021年龙湾区(高新区)第一次及时奖励。二是多渠道筹措融资资金。成功获批中期票据注册12亿元发行资格,减轻我区债务到期还款压力,缓释流动性风险。全市首单共同富裕-乡村振兴项目贷款资金落地龙湾,涉及资金3.5亿元,将改善我区农村整体面貌,提升环大罗山人居环境。成功落地南洋未来社区市场化融资项目,授信13.5亿元,有效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多方位推进动态监控。依托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建立常态化监督和预警机制,对涉嫌违规支付业务拒付、退回,确保资金按预算规定用途使用,全年共办理集中支付资金163.56亿元,发现并纠正违规资金3184万元。

(六)以雷厉风行之要拧紧“监管栓”。一是开展国有资产拉网式清查。深入开展国有房产和土地问题等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催缴收回欠款457万元,追回损失120万元,解决国有资产被侵占等历史遗留问题6个,清理银行账户33个,盘活行政事业单位资产17处,增加企业筹融资能力约2.4亿元。二是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开展“微权力”监督试点,编制《小微权力手册》,绘制“微权力”流程图,解决二级单位权力边界不清、运行不规范等问题。排摸全区国有企业廉政风险点 272个,梳理审计巡查问题 80 个,推动出台或完善各项内控制度 133项。三是推进清廉国企示范化建设。深化区属国企党风廉政建设,推动清廉思想、清廉制度、清廉规则、清廉纪律、清廉文化融入国企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评出清廉国企A级2家,B级25家,C级4家,与企业业绩考核挂钩。

二、2022年工作思路

为全面完成2022年各项工作任务,我们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保持定力,科学谋划财政连环招。一是强化收入征管。结合龙湾地方特色和优质税源培育方式方法,建立培育税源工作考核机制,科学确定考核目标与计分方式,确保税源培育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成立“拆迁信息共享机制”领导小组并出台相关制度,落实各单位拆迁节点责任,实现信息共享,防止拆迁税款流失和不必要的企业外迁。二是强化涉企资金提质增效。综合运用各类财政政策工具,在重新修订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加强与省市对接、提前谋划、及早应对,积极争取并落实惠企政策,特别是在留温留龙政策保障上加大扶持力量。2022年将安排产业政策奖补资金10亿元,支持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继续强化政策性融资担保建设,计划为全区50家以上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年末在保余额1.5亿元以上,持续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探索涉企补助资金绩效管理,在预算编制、项目申报、项目验收等环节,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管。三是培育壮大发展后劲。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扶持力度,全力保障中国眼谷、北大科技园等高能级平台建设,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深入谋划政府投资基金,2022年将计划组建基金2支(含)以上,基金总规模5亿元(含)以上,撬动其他资本3亿元以上,争取产业项目返投落地龙湾。

(二)精准发力,坚决稳定民生基本盘。一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以“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基础,财政资金着力从源头上“严审”,从执行上“严控”,从盘活上“严收”,从绩效上“严管”,将过“紧日子”中央方针落到实处。二是兜牢兜实民生底线。全年安排民生支出34.3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6%,着重保障农业、教育、环保、社保、医疗等重点领域支出。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谋划义务教育基础设施迭代更新,安排教育基建支出1.84亿元,保障富春未来社区小学建设工程、瑶南新二中等项目投资需求。以重点项目建设驱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创建,安排预算支出20.87亿元,强化全域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康养智城二期、寺前街改造、沿江快速路一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三是织牢共同富裕保障网。积极向上争取一事一议、小型公益、“未来乡村”共建共享平台试点、农村综合改革等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助力我区乡村振兴发展。探索改变支农支持方式,引导村集体承接农业产业类项目,吸引镇域范围内其他村集体、农户和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共享收益成果,有效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

(三)解放思想,积极创新财政新理念。一是探索国企片区开发机制。按照国企主要承担片区内经营性项目建设,政府主要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原则,鼓励国企积极参与土地一级开发,支持参与土地二级开发,盘活开发产生的存量资产增加国企收益。二是加强内控管理。建立、健全内控基本制度、专项办法、操作规程等(“1+9+X”),开展审计、巡视巡查、“9+2”风险等问题的内控审核,扎实推进内控与业务有效融合,稳步推动内控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强化国资管理。深化数字化技术赋能资产监管,探索资产租赁权网络竞拍新模式,降低人为资产租赁干扰风险。开发使用资产“身份证”系统,通过二维码识别“身份证”快速查询资产信息,降低资产失管风险。利用原有房屋及地下车位资源,积极盘活区安置房富余房源及地下停车位,开拓提质增效渠道,唤醒沉睡资产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升值。

(四)攻坚克难,切实筑牢财政风险墙。一是在新局中谋求发展新动能。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争资保项,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引导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协同效应,有效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二是在变局中稳妥化解政府债务。细化“一债一策”方案,完善时间清单、责任清单、目标清单,实施挂图作战,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妥善处置到期债务的展期和重组工作,缓释短期债务风险,确保债务风险稳步下降。壮大财力破解难题的同时,增强区国有企业的造血功能和市场化能力,支持公司依法化解存量债务,在发展中不断夯实财政抗风险能力。三是在危机中牢牢坚守初心底线。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兜牢“三保”底线, 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确保不发生财政运行风险,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索引号 001008003002010/2022-42410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财政局
生成日期 2022-02-2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温州市龙湾区财政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2-02-23 浏览次数: 来源:区财政局 字体:[ ]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一区五城”发展蓝图,竭力组织财政收入,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深化财政改革,全力防范债务风险,积极创新、担当有为,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龙湾样板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以精打细算之责握准“收支秤”。一是财政收入高开稳走。建立财税收入专班联席制度,强化多部门联动协作,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和疫情态势,加强财税分析预测。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6.46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33亿元,同比增长16.1%。二是向上争取成果丰硕。全年向上争取资金87.09亿元,其中直达资金6274万元,转移支付资金9.70亿元,做地基金6亿元,债券资金70.76亿元,获批新增债券资金位于全市前三,创建区以来最高纪录。三是过“紧日子”积极有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通过“优存量、控一般、调结构”多点发力,强化预算和支出管理,全年一般行政支出在2020年压减的基础上再压减10.8%,节约资金6776万元。积极盘活财政沉淀资金3.76亿元,及时调整用于疫情防控、基本民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龙湾厉行节约做法在全省财政系统作经验典型交流发言。

(二)以提标扩面之举编织“民生网”。全年我区民生支出34.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62%。一是支持科教文卫投入。全年教育支出10.58亿元,投用12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区,引进国科大等2所学校,完成8所公办学校338间教室空调及新风系统安装,逐步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年卫生健康支出4.21亿元,其中落实防疫资金8525万元,全区共完成疫苗接种100.86余万剂次。二是支持重点工程建设。狠抓资金筹措落实,保障重点项目支出,全年投入47.92亿元,有效保障360个基本建设项目。投入城中村改造资金19.5亿元,涉及6个区块(村),工业企业收储22.3亿元,完成做地669亩。三是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抢抓省市政策红利期,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全年谋划立项13个,项目总投资达2272万元,同比增长650%。健全粮食生产政策扶持体系,落实粮食生产发展资金596万元,较上年提高67%,进一步稳定我区粮食产能,调动种粮大户积极性。

(三)以纾困解难之策彰显“政企情”。一是高质量兑现惠企惠民政策。加大对企业的补助力度,全年兑现财政奖补资金8.79亿元,惠及中小企业1800多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拨付专项资金1.27亿元,有力支持中国眼谷等平台高水平建设,助推我区产业转型升级。二是高站位提升金融扶持能力。龙湾首家国有独资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正式挂牌运营,为我区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三农”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全年在保企业101家,在保金额2.21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185%,助推我区民营实体经济焕发新活力。三是高标准推动产业基金发展。温州泰越健康科技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温州眼谷壹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两支子基金相继签约落地龙湾,总规模分别为2亿元和5亿元,撬动其他资本5.62亿元,实现了龙湾政府产业子基金零的突破。

(四)以推陈出新之为下好“先手棋”。一是聚焦制度优化,打造有为财政。率全市之先出台龙湾区工业区块有机更新办法,有机更新项目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城市有机更新+”的实施案例。出台《龙湾区财政资金重点指标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并首次将其纳入区级考核,对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修订公款竞争性存放管理办法,以公开、公平、公正方式开展财政专户资金竞标工作,平均中标利率2.09%,年利息收入比活期存款增收500多万元,实现财政资金保值增值。迭代升级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将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年度计划列入2021年度预算,涉及资金129.61亿元。二是聚焦技术优化,打造数智财政。率全省之先全面上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覆盖全区135个区直部门和6个街道,标志我区财政预算信息管理进入新阶段。统建“一卡通”便民服务平台及“一键达”数字平台,梳理整合83项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事项,发放补贴5198万元,受益群众超5.6万人次。深化非税收入统一公共支付平台扩面工作,首次实现统一办案系统与公共支付平台深度融合推进。全年通过统一公共支付平台支付笔数12.5万笔,涉及资金18.2亿元,实现统一支付平台收缴率100%。三是聚焦流程优化,打造服务财政。打通政府采购审批系统与政采云系统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自动交换,提升政府采购信息化水平及服务水平。全年审批政府采购建议书1738件,涉及金额5.41亿元,审批国企采购计划156件,涉及金额2.88亿元。加快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落实便民利民服务,首次实现全区2家医院全面实施电子票据,支付平台开通占比率全省排名并列第一。

(五)以防微杜渐之本筑牢“风险墙”。一是多举措防范债务风险。制定“一债一策”个性化化债方案,精准开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专项行动,全年我区已超额完成序时进度任务149%,债务化解通过率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债务风险等级稳步消除“红色”。获国务院批复被列为全国试点,获得再融资债券资金48亿元,债券规模占省内试点总额度近三分之一居全省首位,预计节约利息7.55亿元,该项工作喜获2021年龙湾区(高新区)第一次及时奖励。二是多渠道筹措融资资金。成功获批中期票据注册12亿元发行资格,减轻我区债务到期还款压力,缓释流动性风险。全市首单共同富裕-乡村振兴项目贷款资金落地龙湾,涉及资金3.5亿元,将改善我区农村整体面貌,提升环大罗山人居环境。成功落地南洋未来社区市场化融资项目,授信13.5亿元,有效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多方位推进动态监控。依托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建立常态化监督和预警机制,对涉嫌违规支付业务拒付、退回,确保资金按预算规定用途使用,全年共办理集中支付资金163.56亿元,发现并纠正违规资金3184万元。

(六)以雷厉风行之要拧紧“监管栓”。一是开展国有资产拉网式清查。深入开展国有房产和土地问题等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催缴收回欠款457万元,追回损失120万元,解决国有资产被侵占等历史遗留问题6个,清理银行账户33个,盘活行政事业单位资产17处,增加企业筹融资能力约2.4亿元。二是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开展“微权力”监督试点,编制《小微权力手册》,绘制“微权力”流程图,解决二级单位权力边界不清、运行不规范等问题。排摸全区国有企业廉政风险点 272个,梳理审计巡查问题 80 个,推动出台或完善各项内控制度 133项。三是推进清廉国企示范化建设。深化区属国企党风廉政建设,推动清廉思想、清廉制度、清廉规则、清廉纪律、清廉文化融入国企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评出清廉国企A级2家,B级25家,C级4家,与企业业绩考核挂钩。

二、2022年工作思路

为全面完成2022年各项工作任务,我们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保持定力,科学谋划财政连环招。一是强化收入征管。结合龙湾地方特色和优质税源培育方式方法,建立培育税源工作考核机制,科学确定考核目标与计分方式,确保税源培育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成立“拆迁信息共享机制”领导小组并出台相关制度,落实各单位拆迁节点责任,实现信息共享,防止拆迁税款流失和不必要的企业外迁。二是强化涉企资金提质增效。综合运用各类财政政策工具,在重新修订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加强与省市对接、提前谋划、及早应对,积极争取并落实惠企政策,特别是在留温留龙政策保障上加大扶持力量。2022年将安排产业政策奖补资金10亿元,支持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继续强化政策性融资担保建设,计划为全区50家以上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年末在保余额1.5亿元以上,持续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探索涉企补助资金绩效管理,在预算编制、项目申报、项目验收等环节,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管。三是培育壮大发展后劲。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扶持力度,全力保障中国眼谷、北大科技园等高能级平台建设,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深入谋划政府投资基金,2022年将计划组建基金2支(含)以上,基金总规模5亿元(含)以上,撬动其他资本3亿元以上,争取产业项目返投落地龙湾。

(二)精准发力,坚决稳定民生基本盘。一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以“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基础,财政资金着力从源头上“严审”,从执行上“严控”,从盘活上“严收”,从绩效上“严管”,将过“紧日子”中央方针落到实处。二是兜牢兜实民生底线。全年安排民生支出34.3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6%,着重保障农业、教育、环保、社保、医疗等重点领域支出。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谋划义务教育基础设施迭代更新,安排教育基建支出1.84亿元,保障富春未来社区小学建设工程、瑶南新二中等项目投资需求。以重点项目建设驱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创建,安排预算支出20.87亿元,强化全域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康养智城二期、寺前街改造、沿江快速路一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三是织牢共同富裕保障网。积极向上争取一事一议、小型公益、“未来乡村”共建共享平台试点、农村综合改革等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助力我区乡村振兴发展。探索改变支农支持方式,引导村集体承接农业产业类项目,吸引镇域范围内其他村集体、农户和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共享收益成果,有效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

(三)解放思想,积极创新财政新理念。一是探索国企片区开发机制。按照国企主要承担片区内经营性项目建设,政府主要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原则,鼓励国企积极参与土地一级开发,支持参与土地二级开发,盘活开发产生的存量资产增加国企收益。二是加强内控管理。建立、健全内控基本制度、专项办法、操作规程等(“1+9+X”),开展审计、巡视巡查、“9+2”风险等问题的内控审核,扎实推进内控与业务有效融合,稳步推动内控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强化国资管理。深化数字化技术赋能资产监管,探索资产租赁权网络竞拍新模式,降低人为资产租赁干扰风险。开发使用资产“身份证”系统,通过二维码识别“身份证”快速查询资产信息,降低资产失管风险。利用原有房屋及地下车位资源,积极盘活区安置房富余房源及地下停车位,开拓提质增效渠道,唤醒沉睡资产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升值。

(四)攻坚克难,切实筑牢财政风险墙。一是在新局中谋求发展新动能。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争资保项,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引导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协同效应,有效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二是在变局中稳妥化解政府债务。细化“一债一策”方案,完善时间清单、责任清单、目标清单,实施挂图作战,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妥善处置到期债务的展期和重组工作,缓释短期债务风险,确保债务风险稳步下降。壮大财力破解难题的同时,增强区国有企业的造血功能和市场化能力,支持公司依法化解存量债务,在发展中不断夯实财政抗风险能力。三是在危机中牢牢坚守初心底线。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兜牢“三保”底线, 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确保不发生财政运行风险,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