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库栏目 > 政府门户网站 > 今日龙湾
永嘉场“邂逅”永嘉学派 龙湾区政协“永嘉学派知多少”论坛在永嘉书院举行
发布日期:2021-08-06 15:59:24浏览次数: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字体:[ ]

由龙湾区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和学习委与永嘉县委宣传部、永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永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永嘉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永嘉县沙头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永嘉书院、浙江两山诗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永嘉书院第14次论坛”,7月31日在永嘉书院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永嘉学派知多少”。龙湾区政协主席张纯芳,部分政协常委、主任,及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参加了论坛活动。

  举办此次论坛活动,旨在进一步了解永嘉学派对温州的深远影响和永嘉场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对龙湾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学术交流互相借鉴学习,促进永嘉学派研究和永嘉场文化共同发展;借助论坛的影响力,更高层次,更多渠道宣传推介永嘉场和龙湾地域文化,助推龙湾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为龙湾实现新时期的共同富裕作出贡献。

  与会龙湾代表紧紧围绕“永嘉学派和永嘉场文化”“永嘉学派和张璁文化”“永嘉学派和寺前街”等话题进行主题发言。

  区政协主席张纯芳: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只有不断交流,才能促进共生共长。“永嘉”是温州一个重要符号,永嘉学派是温州学的根基,明朝时永嘉学派文化高峰在永嘉场,永嘉学派和永嘉场关系十分密切。永嘉书院本着“大温州”理念,以复兴温州地域文化为宗旨,为促进温州地域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龙湾区政协要进一步加强同永嘉书院的沟通联系,在培养龙湾地域文化方面要注重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充分发挥永嘉学和龙湾地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作用,助推龙湾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为龙湾实现新时期的共同富裕做出应有的贡献。

  区政协文史特邀研究员潘伟光:

  永嘉是个好地方,苏东坡语:“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地理上的三个永嘉:1、郡县制下的永嘉郡。2、永乐瑞平泰时的永嘉。3、如今瓯北的永嘉。

  文化永嘉:1、永嘉学派(南宋浙东三大学派之一)义利并举、经世致用。2、对温州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的永嘉。3、具有温州人精神的永嘉(“四千四万”表述)。

  古有永嘉场,今有龙湾潭,永嘉与龙湾的历史溯源

  1、溯源地和先行区(文化重镇、经济特区)。2、张阁老的母亲是永嘉鹤阳(瓯江山水诗路村)谢氏。榜眼王瓒的老师是永嘉花坦的朱墨癯(布衣状元)。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到过龙湾的石室山(美人瀑南)。

  人是张阁老,物是永昌堡,集中展示在寺前街

  1、“盐篓王”永昌堡王钲(张阁老姐夫)。2、吴百亨与永昌堡人王逸驹、王季思的交集。3、寺前街张朴士家族。

  语言表述上的概括:“三民(明、名)主义”

  1、明代的永嘉场:以张璁为代表的名人、以汤和信俗为典型的民俗。2、物化是文化的最好表现方式:瑶溪钟秀园里的贞义书院、黄石山公园里的雕塑。3、宣传的技巧:无中生有,有中生好,生好就会被看好。

  区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丁欣华:

  明朝时,永嘉学派中心在永嘉场

  永嘉学派成熟于南宋,其“经世致用”,成就了繁荣的“南宋模式”。在明朝时,因当朝的压制,永嘉学派出现断裂,但未绝其缕,龙湾永嘉场项乔等一大批官员学者续接继承发扬了永嘉学派,成为了温州文化发展的标杆,成就了温州历史上第二次文化高峰。因此大胆得出结论:明朝时,永嘉学派中心在永嘉场(现在的龙湾)。

  充分挖掘永嘉场的永嘉学派,打造“龙湾明城,张璁故里”文化IP

  现在永嘉县延用了永嘉地名,永嘉场地名符号永不消失,因此我们永嘉场要不负“永嘉”两字。可以说,我们是永嘉学派的正统血脉,何况明朝时候永嘉学派,把断层补上,使永嘉场在明朝成为温州文化发展的标杆,成就了温州历史上第二次高峰。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挖掘。

  除了务虚工作,我特别注重物化的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非常注重文化的创新和传播力。现在是眼球经济,因此我提出了龙湾要打造龙湾“明城”文化IP,才能统领整个文化的内涵,不然挖掘文化,开发文化,就会出现东敲一锤,西敲一锤,成为一盘散沙,没有一个契领。打造文化IP产品,必须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要无中生有,要精准地位。有高度的辨识度,要有自带流量,要有变现穿透能力。但山海龙湾的文旅口号,存在没有自身特点,没有辨识度的不足。

  杭州有宋城,温州有明城。明城有两层含义,一是契合区委提出的“一区五城”。这里的区,就是未来城区;明城,明天的城,未来的城。另外,永嘉场在明朝成为温州文化发展的标杆,成就了温州历史上第二次高峰,是明朝温州文化的中心。不但出现了许多重量级历史人物,而且现在还保存了永昌堡这座抗倭名城。真正的城,还有宁城、永兴堡、沙城等等明朝的城堡遗址。这是明城的第二次含义。把寺前街打造成展示整个永嘉场(龙湾)文化重要窗口,不应局限于挖掘老的寺前街文化。

  “龙湾明城,张璁故里”文旅口号确定后,应设计Logo,在城市公共场所标注,要通过大强度地宣传,久久为功。客人一到龙湾,手机就跳出“欢迎您到龙湾明城 张璁故里”短信口号。同时,还要植入许多相关活动。

  特邀代表、福建浦城县政协委员 五子诗社社长王炳樑:

  诗和永嘉学派

  关于“永嘉”的诗,己知的有:陈傅良有诗515首;薛季宣504首;叶适394首;许景衡480首;周行己160首;刘安上66首;郑伯熊10首。以及明清等各大家至少诗词有10000首以上。

  如何利用诗词宣传永嘉学派

  1、以书法为载体,举办各级别的《永嘉学诗词书法大赛》。2、以吟诵为载体,结合永嘉山水和古琴及舞蹈《永嘉学诗韵》舞台表演或大赛或抖音推广。

  区政协文史特邀文史研究员孙建胜:

  永嘉学派在宋元之际断裂。至明中期,温州文化重心移至永嘉场。由先贤王瓒、张璁、王激、王叔果、项乔等整理继承宋代的永嘉之学,以宋儒尤其以朱子为宗,以阳明为补充,糅合各种学说,改良发了展永嘉之学,从而出现学术高峰,对后世产生影响。

  至晚清,先贤孙衣言、孙诒让、宋恕、陈虬、陈黻宸等,复兴永嘉之学,在教育、实业等领域引入西方文明,以经世致用思想,使永嘉学派在近代思想史的版图上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永嘉学派自南宋形成,至清末的重振与复兴,及至当代温州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一脉相承。自宋元之际断裂后,永嘉场学人承续了永嘉学统,补上明代传承的重要一环,对永嘉学派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区政协常委、经科委主任王进才:

  永嘉学派提出“事功”思想,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特别重视“实用”,与“温州模式”是一脉相承的。在当前我区建设的“未来城区”,包括在寺前街保护性改造中,我认为要做到“学以致用”:

  一、以小见大。即重视政府行政力量推动的同时,注重引导和凝聚“三民”力量参与,即“民间”社会资源、“民营”制度机制、“民力”(能人、贤达力量)。只有做到全域发动,全民参与,才能“接地气”,不仅走得快,而且能走得远!

  二、以外见内。即重视外在建设布局同时,更要重视内在文化建设。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为吾所用”,更好满足人们精神方面需求,讲好龙湾故事,使我们的城区建设有文化味、有精神内核,更富有地方特色。

  三、以古见今。总结和梳理龙湾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脉络,特别是挖掘龙湾深厚文化底蕴,以古鉴今,总结并把握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开拓美好未来。

  区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姜文华:

  永嘉学派思想在寺前街传播与教化

  永嘉学派思想研究属士大夫哲学理论范畴。它能深入人心,成为永嘉场寺前街一般商户和居民的精神支柱,融入寺前街的乡士文化,关键是永嘉学派的主要精神与主张,反映了中小地主、自由商人的利益和要求,又代表了城乡小生产者的利益与愿望。

  寺前街做为永嘉场商贸集散中心,地处漕运码头古镇永中。这里是张阁老故里,官宦、文人、富商聚集。“义利并举”的理论一直影响永嘉场乡土文化,“敢为人先、唯实务实、互帮互助”的精神蔚然成风。1806年,张泰青与其弟张衡青等人在永嘉场成立了“梯云会”,集资者以永嘉场士绅为主,将所捐款项存典生息,以作支付永嘉场学子赴考路费。永嘉场先有宗族“养贤田”,后有“梯云会”“协济社”,丰厚的重教乡土文化传承,使永嘉场在仕宦科第上,而“邑有大魁”也,同时体现“义利”之说精神的文化内涵。

  永嘉学派思想在寺前街的实践与延续

  清末民国时期,寺前街大部分富商以实业救国为己任,经济飞速发展,体现对事功的推崇和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永嘉学派思想在寺前街近代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永嘉学派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工业与商品经济,并指出雇佣关系和私有制的合理性。对寺前街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推动力,为创造繁华的永嘉场寺前街区域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涌现出许多领军人物:如老商号“吴瑞生”传人吴佐卿,于1914年创青山陶瓷厂,1929年办电厂。永嘉学派的传承者张振夔后人,1926年在寺前街创办了“怡和酱园”,深谙“和气生财”的经商之道,后由张肇麟继承。其女张淑仪为中科院院士,张家一门两院士。街中“张长发”号传人张士福先生“从善济人”的家风,培育出了张立文先生,使其成为闻名国际学界的哲学家。寺前街“公益”当铺老板张玉澄、张朴士父子修桥铺路,组织“协济社”“居士林”行善乡里,培养出国民政府税务大员。还有以医济人张渊其、中科院士金振民、语言大师郑张尚芳、戏剧名家何鸿烈(泰丰公子爷)等均为寺前街商户之后。这与永嘉学派思想激励是分不开的,更有力证明了永嘉学派对寺前街的社会、经济的影响极为深远。

  永嘉学派在宋元之际断裂。至明中期,温州文化重心移至永嘉场。由先贤王瓒、张璁、王激、王叔果、项乔等整理继承的宋代永嘉之学,以宋儒尤其以朱子为宗,以阳明为补充,糅合各种学说,改良发了展永嘉之学,从而出现学术高峰,对后世产生影响。

  至晚清,先贤孙衣言、孙诒让、宋恕、陈虬、陈黻宸等,复兴永嘉之学,在教育、实业等领域引入西方文明,以经世致用思想,使永嘉学派在近代思想史的版图上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永嘉学派自南宋形成,至清末的重振与复兴,及至当代温州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一脉相承。自宋元之际断裂后,永嘉场学人承续了永嘉学统,补上明代传承的重要一环,对永嘉学派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区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朱学林:

  永嘉学产生民间实际,永嘉学敢为人先探索研究经世之用学。它创于北宋,成熟于南宋。南宋科举改革在内容上融入“经世之用”。 以经学见长的张九成考中状元,又来温任知府;王十朋中状元……温州进士大丰收,更加促进永嘉学的兴旺,形成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

  属于海派文化的永嘉学,离不开永嘉场。

  区政协常委、文教卫体文史 和学习委主任张韩杰:

  为了更好地展现龙湾地域文化,打造IP地标,建议将钟秀园改名为“贞义书院”。理由如下:钟秀园取名来源于“钟灵毓秀”,虽然很有创意,但缺乏文化内涵,仅仅从休闲旅游角度来考虑,未为不可,但现在提倡文旅融合,需要更多地植入文化元素,“钟秀”两字就未免“力有不逮”;贞义书院作为古代温州唯一奉旨敕建的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更多的宣传内容,更容易打响品牌,得到重视,也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发建设,带动整个片区发展。

  钟秀园更名为“贞义书院”后,还可以以书院名义和永嘉书院进一步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微信图片_20210803092744.png

  论坛由永嘉书院秘书长傅剑文主持。

微信图片_202108030927441.png

  永嘉书院院长李作勤在会上介绍了永嘉学派的哲学思想。

微信图片_202108030927442.png

  论坛还邀请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傅杰作《国学经典入门:人格、知识与美感》国学讲座。


  五律 永嘉学派之叶适

  ■ 王炳樑

  榜眼入皇都,累然失壮图。

  水心云不定,天地道何孤。

  去住悲欣否,行藏用舍无。

  折中今古理,千载一真儒。

  叶适(1150—1223),宋温州永嘉人,字正则,世称水心先生。孝宗淳熙五年进士。历太学正、博士,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宁宗朝累官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开禧北伐,因力主抗金,为韩侂胄所重。曾数次派兵袭击江北金军,又于江淮措置屯田,修筑堡坞,以为战守之计。及侂胄败诛,被夺职。奉祠十三年,杜门著述,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后世推为永嘉学派之巨擘。卒谥忠定。有《水心文集》等。


  无题

  ■ 范蕴新

  辛丑荷月廿二,公历八一前日周末。永嘉书院第十期论坛致龙湾政协张主席纯芳邀请函,特委托张主任韩杰组团,是日偕潘伟光、孙建胜等永嘉场文史方志研究专员廿余人前行。参与《永嘉学派知多少》主题论坛,席间诸公累学术之成果,深探永嘉学派与永嘉场经济文脉渊源;广涉断层期,旁征博引永嘉场人文从中起赓续纽带之亮点;及未来永嘉精神拓展之热点,予受识多多矣。午后,聆听沪上傅杰教授作国粹专题诗教美学讲座,不意间日斜山牖,临别碟播名家吟唱。骤尔,风雨大作,人道:此天意留客哉!予曰:此风声雨声读书声是耶!兴归翌晨为记,附援七言一律耳。

  楠江佳境豁谽谺,不聿夤来咀露华。

  入谷云移峰走笔,步溪湍急碇生花。

  一行源溯知恒广,百讲坛开复永嘉。

  向夕歌吟宣翰府,乍闻山雨满檐牙。

  注:谽谺,山谷空旷貌。不聿,笔代称。


  我读懂了 永嘉书院的那一场雨

  ■ 丁欣华

  我曾经多少次

  叩问雨水的含义

  今天,我自豪地宣布

  我读懂了

  永嘉书院的那一场雨

  那天的早晨,我们这一群人

  顶着烈日

  从东海之滨,瓯江口

  跨过两条著名的江

  来到这里

  你会发现,我们的眼睛

  是多么地赤诚和热烈

  一说起永嘉

  一说起永嘉场

  像是一个伟大的灵魂附体

  使命召唤,使命在肩

  那一天,我叩开了

  永嘉书院的那一扇厚重的大门

  就叩开了谢灵运的永嘉山水

  就叩开了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的永嘉学派

  就叩开了王瓒,张璁,项乔,叔杲兄弟等

  永嘉场大佬们的历史风云

  我一步迈进永嘉书院

  突然打了一个激灵

  像是漂泊在外的游子

  回归故里

  一说起永嘉

  一说起永嘉场

  我就情不自禁

  我的话语

  像瓯江的水

  滔滔不绝

  像楠溪江的水

  思路清晰

  我曾经多少次

  叩问雨水的含义

  今天,我自豪地宣布

  我读懂了

  永嘉书院的

  那一场

  突然降临的雨

  那是一场喜雨

  我们的祖先

  蓄谋已久的

  一场喜雨


  (本文图片由项绍雄拍摄)


永嘉场“邂逅”永嘉学派 龙湾区政协“永嘉学派知多少”论坛在永嘉书院举行

发布日期:2021-08-06 浏览次数: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字体:[ ]

由龙湾区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和学习委与永嘉县委宣传部、永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永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永嘉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永嘉县沙头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永嘉书院、浙江两山诗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永嘉书院第14次论坛”,7月31日在永嘉书院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永嘉学派知多少”。龙湾区政协主席张纯芳,部分政协常委、主任,及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参加了论坛活动。

  举办此次论坛活动,旨在进一步了解永嘉学派对温州的深远影响和永嘉场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对龙湾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学术交流互相借鉴学习,促进永嘉学派研究和永嘉场文化共同发展;借助论坛的影响力,更高层次,更多渠道宣传推介永嘉场和龙湾地域文化,助推龙湾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为龙湾实现新时期的共同富裕作出贡献。

  与会龙湾代表紧紧围绕“永嘉学派和永嘉场文化”“永嘉学派和张璁文化”“永嘉学派和寺前街”等话题进行主题发言。

  区政协主席张纯芳: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只有不断交流,才能促进共生共长。“永嘉”是温州一个重要符号,永嘉学派是温州学的根基,明朝时永嘉学派文化高峰在永嘉场,永嘉学派和永嘉场关系十分密切。永嘉书院本着“大温州”理念,以复兴温州地域文化为宗旨,为促进温州地域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龙湾区政协要进一步加强同永嘉书院的沟通联系,在培养龙湾地域文化方面要注重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充分发挥永嘉学和龙湾地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作用,助推龙湾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为龙湾实现新时期的共同富裕做出应有的贡献。

  区政协文史特邀研究员潘伟光:

  永嘉是个好地方,苏东坡语:“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地理上的三个永嘉:1、郡县制下的永嘉郡。2、永乐瑞平泰时的永嘉。3、如今瓯北的永嘉。

  文化永嘉:1、永嘉学派(南宋浙东三大学派之一)义利并举、经世致用。2、对温州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的永嘉。3、具有温州人精神的永嘉(“四千四万”表述)。

  古有永嘉场,今有龙湾潭,永嘉与龙湾的历史溯源

  1、溯源地和先行区(文化重镇、经济特区)。2、张阁老的母亲是永嘉鹤阳(瓯江山水诗路村)谢氏。榜眼王瓒的老师是永嘉花坦的朱墨癯(布衣状元)。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到过龙湾的石室山(美人瀑南)。

  人是张阁老,物是永昌堡,集中展示在寺前街

  1、“盐篓王”永昌堡王钲(张阁老姐夫)。2、吴百亨与永昌堡人王逸驹、王季思的交集。3、寺前街张朴士家族。

  语言表述上的概括:“三民(明、名)主义”

  1、明代的永嘉场:以张璁为代表的名人、以汤和信俗为典型的民俗。2、物化是文化的最好表现方式:瑶溪钟秀园里的贞义书院、黄石山公园里的雕塑。3、宣传的技巧:无中生有,有中生好,生好就会被看好。

  区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丁欣华:

  明朝时,永嘉学派中心在永嘉场

  永嘉学派成熟于南宋,其“经世致用”,成就了繁荣的“南宋模式”。在明朝时,因当朝的压制,永嘉学派出现断裂,但未绝其缕,龙湾永嘉场项乔等一大批官员学者续接继承发扬了永嘉学派,成为了温州文化发展的标杆,成就了温州历史上第二次文化高峰。因此大胆得出结论:明朝时,永嘉学派中心在永嘉场(现在的龙湾)。

  充分挖掘永嘉场的永嘉学派,打造“龙湾明城,张璁故里”文化IP

  现在永嘉县延用了永嘉地名,永嘉场地名符号永不消失,因此我们永嘉场要不负“永嘉”两字。可以说,我们是永嘉学派的正统血脉,何况明朝时候永嘉学派,把断层补上,使永嘉场在明朝成为温州文化发展的标杆,成就了温州历史上第二次高峰。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挖掘。

  除了务虚工作,我特别注重物化的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非常注重文化的创新和传播力。现在是眼球经济,因此我提出了龙湾要打造龙湾“明城”文化IP,才能统领整个文化的内涵,不然挖掘文化,开发文化,就会出现东敲一锤,西敲一锤,成为一盘散沙,没有一个契领。打造文化IP产品,必须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要无中生有,要精准地位。有高度的辨识度,要有自带流量,要有变现穿透能力。但山海龙湾的文旅口号,存在没有自身特点,没有辨识度的不足。

  杭州有宋城,温州有明城。明城有两层含义,一是契合区委提出的“一区五城”。这里的区,就是未来城区;明城,明天的城,未来的城。另外,永嘉场在明朝成为温州文化发展的标杆,成就了温州历史上第二次高峰,是明朝温州文化的中心。不但出现了许多重量级历史人物,而且现在还保存了永昌堡这座抗倭名城。真正的城,还有宁城、永兴堡、沙城等等明朝的城堡遗址。这是明城的第二次含义。把寺前街打造成展示整个永嘉场(龙湾)文化重要窗口,不应局限于挖掘老的寺前街文化。

  “龙湾明城,张璁故里”文旅口号确定后,应设计Logo,在城市公共场所标注,要通过大强度地宣传,久久为功。客人一到龙湾,手机就跳出“欢迎您到龙湾明城 张璁故里”短信口号。同时,还要植入许多相关活动。

  特邀代表、福建浦城县政协委员 五子诗社社长王炳樑:

  诗和永嘉学派

  关于“永嘉”的诗,己知的有:陈傅良有诗515首;薛季宣504首;叶适394首;许景衡480首;周行己160首;刘安上66首;郑伯熊10首。以及明清等各大家至少诗词有10000首以上。

  如何利用诗词宣传永嘉学派

  1、以书法为载体,举办各级别的《永嘉学诗词书法大赛》。2、以吟诵为载体,结合永嘉山水和古琴及舞蹈《永嘉学诗韵》舞台表演或大赛或抖音推广。

  区政协文史特邀文史研究员孙建胜:

  永嘉学派在宋元之际断裂。至明中期,温州文化重心移至永嘉场。由先贤王瓒、张璁、王激、王叔果、项乔等整理继承宋代的永嘉之学,以宋儒尤其以朱子为宗,以阳明为补充,糅合各种学说,改良发了展永嘉之学,从而出现学术高峰,对后世产生影响。

  至晚清,先贤孙衣言、孙诒让、宋恕、陈虬、陈黻宸等,复兴永嘉之学,在教育、实业等领域引入西方文明,以经世致用思想,使永嘉学派在近代思想史的版图上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永嘉学派自南宋形成,至清末的重振与复兴,及至当代温州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一脉相承。自宋元之际断裂后,永嘉场学人承续了永嘉学统,补上明代传承的重要一环,对永嘉学派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区政协常委、经科委主任王进才:

  永嘉学派提出“事功”思想,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特别重视“实用”,与“温州模式”是一脉相承的。在当前我区建设的“未来城区”,包括在寺前街保护性改造中,我认为要做到“学以致用”:

  一、以小见大。即重视政府行政力量推动的同时,注重引导和凝聚“三民”力量参与,即“民间”社会资源、“民营”制度机制、“民力”(能人、贤达力量)。只有做到全域发动,全民参与,才能“接地气”,不仅走得快,而且能走得远!

  二、以外见内。即重视外在建设布局同时,更要重视内在文化建设。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为吾所用”,更好满足人们精神方面需求,讲好龙湾故事,使我们的城区建设有文化味、有精神内核,更富有地方特色。

  三、以古见今。总结和梳理龙湾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脉络,特别是挖掘龙湾深厚文化底蕴,以古鉴今,总结并把握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开拓美好未来。

  区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姜文华:

  永嘉学派思想在寺前街传播与教化

  永嘉学派思想研究属士大夫哲学理论范畴。它能深入人心,成为永嘉场寺前街一般商户和居民的精神支柱,融入寺前街的乡士文化,关键是永嘉学派的主要精神与主张,反映了中小地主、自由商人的利益和要求,又代表了城乡小生产者的利益与愿望。

  寺前街做为永嘉场商贸集散中心,地处漕运码头古镇永中。这里是张阁老故里,官宦、文人、富商聚集。“义利并举”的理论一直影响永嘉场乡土文化,“敢为人先、唯实务实、互帮互助”的精神蔚然成风。1806年,张泰青与其弟张衡青等人在永嘉场成立了“梯云会”,集资者以永嘉场士绅为主,将所捐款项存典生息,以作支付永嘉场学子赴考路费。永嘉场先有宗族“养贤田”,后有“梯云会”“协济社”,丰厚的重教乡土文化传承,使永嘉场在仕宦科第上,而“邑有大魁”也,同时体现“义利”之说精神的文化内涵。

  永嘉学派思想在寺前街的实践与延续

  清末民国时期,寺前街大部分富商以实业救国为己任,经济飞速发展,体现对事功的推崇和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永嘉学派思想在寺前街近代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永嘉学派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工业与商品经济,并指出雇佣关系和私有制的合理性。对寺前街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推动力,为创造繁华的永嘉场寺前街区域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涌现出许多领军人物:如老商号“吴瑞生”传人吴佐卿,于1914年创青山陶瓷厂,1929年办电厂。永嘉学派的传承者张振夔后人,1926年在寺前街创办了“怡和酱园”,深谙“和气生财”的经商之道,后由张肇麟继承。其女张淑仪为中科院院士,张家一门两院士。街中“张长发”号传人张士福先生“从善济人”的家风,培育出了张立文先生,使其成为闻名国际学界的哲学家。寺前街“公益”当铺老板张玉澄、张朴士父子修桥铺路,组织“协济社”“居士林”行善乡里,培养出国民政府税务大员。还有以医济人张渊其、中科院士金振民、语言大师郑张尚芳、戏剧名家何鸿烈(泰丰公子爷)等均为寺前街商户之后。这与永嘉学派思想激励是分不开的,更有力证明了永嘉学派对寺前街的社会、经济的影响极为深远。

  永嘉学派在宋元之际断裂。至明中期,温州文化重心移至永嘉场。由先贤王瓒、张璁、王激、王叔果、项乔等整理继承的宋代永嘉之学,以宋儒尤其以朱子为宗,以阳明为补充,糅合各种学说,改良发了展永嘉之学,从而出现学术高峰,对后世产生影响。

  至晚清,先贤孙衣言、孙诒让、宋恕、陈虬、陈黻宸等,复兴永嘉之学,在教育、实业等领域引入西方文明,以经世致用思想,使永嘉学派在近代思想史的版图上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永嘉学派自南宋形成,至清末的重振与复兴,及至当代温州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一脉相承。自宋元之际断裂后,永嘉场学人承续了永嘉学统,补上明代传承的重要一环,对永嘉学派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区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朱学林:

  永嘉学产生民间实际,永嘉学敢为人先探索研究经世之用学。它创于北宋,成熟于南宋。南宋科举改革在内容上融入“经世之用”。 以经学见长的张九成考中状元,又来温任知府;王十朋中状元……温州进士大丰收,更加促进永嘉学的兴旺,形成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

  属于海派文化的永嘉学,离不开永嘉场。

  区政协常委、文教卫体文史 和学习委主任张韩杰:

  为了更好地展现龙湾地域文化,打造IP地标,建议将钟秀园改名为“贞义书院”。理由如下:钟秀园取名来源于“钟灵毓秀”,虽然很有创意,但缺乏文化内涵,仅仅从休闲旅游角度来考虑,未为不可,但现在提倡文旅融合,需要更多地植入文化元素,“钟秀”两字就未免“力有不逮”;贞义书院作为古代温州唯一奉旨敕建的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更多的宣传内容,更容易打响品牌,得到重视,也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发建设,带动整个片区发展。

  钟秀园更名为“贞义书院”后,还可以以书院名义和永嘉书院进一步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微信图片_20210803092744.png

  论坛由永嘉书院秘书长傅剑文主持。

微信图片_202108030927441.png

  永嘉书院院长李作勤在会上介绍了永嘉学派的哲学思想。

微信图片_202108030927442.png

  论坛还邀请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傅杰作《国学经典入门:人格、知识与美感》国学讲座。


  五律 永嘉学派之叶适

  ■ 王炳樑

  榜眼入皇都,累然失壮图。

  水心云不定,天地道何孤。

  去住悲欣否,行藏用舍无。

  折中今古理,千载一真儒。

  叶适(1150—1223),宋温州永嘉人,字正则,世称水心先生。孝宗淳熙五年进士。历太学正、博士,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宁宗朝累官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开禧北伐,因力主抗金,为韩侂胄所重。曾数次派兵袭击江北金军,又于江淮措置屯田,修筑堡坞,以为战守之计。及侂胄败诛,被夺职。奉祠十三年,杜门著述,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后世推为永嘉学派之巨擘。卒谥忠定。有《水心文集》等。


  无题

  ■ 范蕴新

  辛丑荷月廿二,公历八一前日周末。永嘉书院第十期论坛致龙湾政协张主席纯芳邀请函,特委托张主任韩杰组团,是日偕潘伟光、孙建胜等永嘉场文史方志研究专员廿余人前行。参与《永嘉学派知多少》主题论坛,席间诸公累学术之成果,深探永嘉学派与永嘉场经济文脉渊源;广涉断层期,旁征博引永嘉场人文从中起赓续纽带之亮点;及未来永嘉精神拓展之热点,予受识多多矣。午后,聆听沪上傅杰教授作国粹专题诗教美学讲座,不意间日斜山牖,临别碟播名家吟唱。骤尔,风雨大作,人道:此天意留客哉!予曰:此风声雨声读书声是耶!兴归翌晨为记,附援七言一律耳。

  楠江佳境豁谽谺,不聿夤来咀露华。

  入谷云移峰走笔,步溪湍急碇生花。

  一行源溯知恒广,百讲坛开复永嘉。

  向夕歌吟宣翰府,乍闻山雨满檐牙。

  注:谽谺,山谷空旷貌。不聿,笔代称。


  我读懂了 永嘉书院的那一场雨

  ■ 丁欣华

  我曾经多少次

  叩问雨水的含义

  今天,我自豪地宣布

  我读懂了

  永嘉书院的那一场雨

  那天的早晨,我们这一群人

  顶着烈日

  从东海之滨,瓯江口

  跨过两条著名的江

  来到这里

  你会发现,我们的眼睛

  是多么地赤诚和热烈

  一说起永嘉

  一说起永嘉场

  像是一个伟大的灵魂附体

  使命召唤,使命在肩

  那一天,我叩开了

  永嘉书院的那一扇厚重的大门

  就叩开了谢灵运的永嘉山水

  就叩开了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的永嘉学派

  就叩开了王瓒,张璁,项乔,叔杲兄弟等

  永嘉场大佬们的历史风云

  我一步迈进永嘉书院

  突然打了一个激灵

  像是漂泊在外的游子

  回归故里

  一说起永嘉

  一说起永嘉场

  我就情不自禁

  我的话语

  像瓯江的水

  滔滔不绝

  像楠溪江的水

  思路清晰

  我曾经多少次

  叩问雨水的含义

  今天,我自豪地宣布

  我读懂了

  永嘉书院的

  那一场

  突然降临的雨

  那是一场喜雨

  我们的祖先

  蓄谋已久的

  一场喜雨


  (本文图片由项绍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