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库栏目 > 基本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02004/2019-19001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
生成日期 2019-04-2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于印发201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9-04-25 09:00:53浏览次数: 来源:区教育局 字体:[ ]

各直属单位、中小学、幼儿园:

现将《温州市龙湾区教育局2019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温州市龙湾区教育局

2019年1月21日

 

 

 

 

 

龙湾区教育局2019年工作要点

 

一、总体思路

2019年我区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聚焦一三五七、奋进二〇一九”为主线,按照“一个目标定位、三个中心任务、五个根本保障、七个率先突破”的总体思路,以继续深化“品质教育·学在龙湾”发展战略,奋力打造温州市区东部教育高地为目标定位,树立“品质教育看龙湾”标杆形象,推动全区教育事业迈出新步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主要工作

(一)紧扣三个“中心任务”,确保教育资源供给快人一步

1.注重顶层设计,全力激发教育增长后劲。积极谋划品质教育深化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龙湾教育未来发展路径,绘好教育发展蓝图。紧盯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目标,突出加快发展和提高质量两大主题,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实现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全域覆盖。巩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创建成果,着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

2.突出品牌引领,全力深化品质教育发展。围绕《龙湾区“品质教育·学在龙湾”品牌建设实施方案》,继续实施“三名”引领工程,深化“龙湾名校”建设,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促进全区学校由标准化建设转向内涵建设、由数量增长转向品质提升、由教育管理转向教育治理,树立名校品牌。深化“龙湾名校长”建设,继续开展“罗峰教育讲坛”等活动,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强校长任期考核,培养和造就一支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办学业绩优的卓越校(园)长队伍。深化“龙湾名师”培养,逐渐形成“领军人物—中坚教师—后备力量”的金字塔型教育精英人才梯队。

3.狠抓基础建设,全力拓宽教育总体框架编修《龙湾区义务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全年落实政府预投资计划(教育类)资金1.1亿元。开工建设温州上海世外学校、浙师大附属温十五中教育集团蒲州校区、浙师大附属温州育英学校教育集团蒲州校区、区二小教育集团青山校区等4所学校,续建空港中学、三郎桥新一中、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三郎桥校区等3所学校,启动温州市第二十五中学危旧房迁扩建二期工程等7所学校建设前期工作。改造提升浙师大附中、附小及区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学文校区、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状元校区等品牌学校的校容校貌。

(二)坚持五个“根本保障”,力促教育发展生态风清气正

4.不忘初心,着力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育系统上下全面落实“九个坚持”要求。进一步研究全区教育发展情况,认清教育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继续组织好对教育系统干部的培训,将德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坚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目标。

  5.严守底线,着力实施清廉教育建设工程深入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规范“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推行“主体责任痕迹管理”。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保持全面从严治党高压态势。切实加强学校纪检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在教育系统形成崇清尚廉的政治生态。

6.信念铸魂,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出“立德追梦”工程,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上。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五四运动100周年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进文明校园建设,开发校园育人功能,完善学校育人环境。建立实践学校国学馆。推进德育示范校评选工作,创建市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1-2所,区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2-4所。

7.红色领航,着力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计划,狠抓基层党建工作。打造“红色领航·厚德善教”党建品牌,推进“党建+1”模式,开展“一校一品”“一支部一特色”创建工作,强化党建品牌引领作用,评选“十大党建品牌”。实施智慧党建创新工程,建设互联网+党建智慧平台提升党建工作智能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实施党务干部培养“青蓝工程”,加强教育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

8.牢记使命,着力提升新时代教育服务水平。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深化学校个性指标评价,启动第三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评估。统筹安排学校的检查、评估和创建,压缩各类涉校检查、会议及文件。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完善教育审批规范化流程等,缩短行政审批时间。规范各类考试工作,全力推进依法治教。教育督导继续发挥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举,研究解决影响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谋求七个“率先突破”,统筹推进品质教育再攀高峰

一是在创新教育改革上实现率先突破。

9.深化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探索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转登记为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试点改革,鼓励和精准扶持优质、品牌民办教育资源办学,推进全区民办教育高位健康发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巩固完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长效机制,完成民办学校“星级”评估,高度重视中通国际学校、区外国语学校及崇文中学等优质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与问题,为优质民办学校的健康稳步发展保驾护航,健全民办学校退出机制,提升民办教育办学品质。推进区少艺校内涵发展、学前教育扩容提质、新居民子女学校整合提升,不断探索丰富公民办合作办学新模式,打造民办教育综合改革“龙湾版本”。

10.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引导十三大教育集团在经历初期“抱团取暖”整体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稳定、成熟,倡导各教育集团成员校之间既要“美美与共”,又要“和而不同”,提升集团品质,推动特色创建。扩大教育集团覆盖面和集团规模,进一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建立并完善区域内集团化办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11.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深化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改革,加大教师轮岗交流力度,试行新教师赴优质品牌学校跟岗交流制度。探索建立教师评价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健全分类评价、分类管理和学校自主评聘、政府宏观管理监督的中小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完善中小学岗位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实现教师队伍“能进能出”,提升办学效益。

二是在坚持教育公平上实现率先突破。

12.推进学前教育等级提升。继续实施《龙湾区发展学前教育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公益幼儿园建设,多渠道扶持与增加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数量。加快升等创优,幼儿园等级率达96%以上,优质资源(一级、二级)在园幼儿覆盖率达42%以上。提升保教质量,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打造具有龙湾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品牌。创建二级幼儿园2所,创办公办幼儿园1所。

13.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统筹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均衡发展由办学条件向办学内涵转变。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学籍管理,优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程序。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毕业升学率达100%,初中毕业升高中比例达99%以上,“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公办学校等级覆盖率达100%。

14.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着力抓好区职业技术学校教育集团班子及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提升办学条件,全力把区职业技术学校教育集团打造成温州特色、全省领先的中职学校。稳定全区中职招生规模,普职比更趋合理化。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着力加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深化现代学徒制培养。创建“智能+”项目,探索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单考单招上线率达80%。本科上线人数较去年增加10%,中高职一体化招生占比达45%。

15.推进终身教育品牌建设。组织开展龙湾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推广全区市民终身学习券试点工作。培育龙湾区终身学习体验基地,评选百姓学习之星。创建市示范社区学(分)校1所,市一级社区学(分)校2所,市二级社区学(分)校3所,市老年学习苑3所。社会培训学分银行成果录入占比超8%,文盲率下降至0.97%。培育“双证制”高中学历400名以上,中职学校社会培训量达职校在校生总数的1.2倍以上。

三是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实现率先突破。

16.深化“初中强校”工程。抓地位。突出初中教育的重要地位,从整体角度深刻思考初中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与目标愿景,积极探索实现目标愿景的行动路径和具体措施,继续巩固并保持初中质量的领先地位不动摇。抓引领。发挥品牌优质初中的引领、帮带、辐射作用,尝试优质民办学校带动公办学校发展,鼓励自主发展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初中学校,申报温州市级“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配备指导专家,建立动态发展档案。抓教学。坚定不移地以“一切围绕教学转”为精神指导,强基固本、扎实有效地抓好常规。抓队伍。着力加强初中阶段校长队伍与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小学与初中衔接与交流力度,拓宽校际交流渠道,继续加大名优教师引进力度。打造专业、高端、睿智的领军团队。抓保障。设立“初中强校”专项经费,探索在部分初中实行“寄宿制”,加大初中教育质量的奖罚力度,切实加强初中教育保障力度。

17.深化课程改革。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手册》为依据,分类分层建设拓展性课程。重点指导初中学校基础性课程走班教学工作。以创建小组合作、示范教研组为载体,进一步深化学本教学改革,打造一批市级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新常规示范校、样本校。创建区中小学市教学常规样板校10所、区示范教研组10个。小学学业质量监测排名继续保持前列,中考成绩向“十二连冠”挺进。修订区长教育质量奖励办法,重点向义务教育阶段倾斜。

18.深化合作办学。多渠道、多路径推进教育深度融合,巩固和深化区域间教育共同体建设,提升区域内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探索培育国际合作项目。有效提升浙师大附中、附小办学品牌与质量,积极拓展区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区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等品牌学校的合作办学路径。

四是在打造教育铁军上实现率先突破。

19.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开展“龙湾农商行教育基金”评选对象表彰活动,通过寻找“身边师德典型”、评选师德楷模等平台,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优秀教职员工,全面提升教师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培养新时代龙湾品质教师。继续强化师德红线,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和反面典型案例警示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有偿补课等问题。

20.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按照《龙湾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以“331”教育人才和教育名家、未来名师、未来骨干教师培育工程为载体,大力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按照“教学新苗—课改之星—学科骨干—‘三坛’—‘三名’—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人才的梯级培养思路,实施卓越校(园)长培养、领军教师培养、魅力班主任培养等行动,特别是在高端教师培养工作方面要提前、稳妥、积极谋划并付诸实施。建立科学高效的遴选和培养、管理、使用一体化的教育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一支有较大影响力的金字塔型教育人才队伍。

21.实施教师关爱工程。进一步提升我区广大教师的幸福指数,妥善解决广大教师思想、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创建条件力争启动青年教师人才公寓建设,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千方百计争取政策支持,健全教师工资待遇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

22.实施教师减负计划。创新职称评审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学校聘用制度,发挥导向作用,淡化论文、课题等比重,注重教师的课堂教学及教学效果。在全面梳理调研的基础上,清理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和“小手拉大手”活动,精简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和环节,减轻广大教师的非教学工作负担。

五是在办好民生实事上实现率先突破。

23.进一步规范小学校内托管服务。制定出台进一步规范小学课后校内托管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全区范围有托管服务刚性需求学生的小学都要开展校内托管服务工作。强化校内托管服务管理,完善校内托管服务工作措施,禁止学校把校内托管服务变成“培训班”“补课班”。

24.全面推进学生饮食放心工程。扩大教育阳光饮食信息化服务平台覆盖面,对象由公办中小学向幼儿园延伸,民办学校参照执行,大幅度降低学校食堂大宗食品采购成本。全面推进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加强校园商店食品安全监管和规范化建设,加强校园饮用水安全监管,加强学校周边食品摊点监管。

25.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本底数据普查和跟踪监测工作,在温州市被列入国家级儿童青少年近视改革试验区和试点县(市、区)建设的基础上,争取形成近视防控的“龙湾经验”。推进健康育人工程,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加快体育与健康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校园体育项目建设。

六是在提高保障能力上实现率先突破。

26.加强教育经费投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完善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机制。

27.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推进“平安校园雪亮工程”,确保视频监控一网化在线率和完好率达95%以上,安排180万元用于公民办学校监控提升及安保设施设备提升补助,推进特定区域异常报警系统建设。推进“等级平安校园工程”,强化校园安保示范校建设,抓好安保队伍建设,创成5A等级平安校园6所,4A等级平安校园扩面覆盖,常态开展明查暗访。推进“印象安保教育工程”,从应急演练、安全教育基地、业务培训、主题教育、多样化宣传等方面入手,确保校园安保指导教育全过程全方位。

28.推进教育信息化。综合利用教育大数据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数字融合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精准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寻求与钉钉(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部的有效合作,启动龙湾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区域应用体系建设。改进网络环境支撑,逐步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教育支撑体系。创建市功能室达标校5所,创新实验室和学科教室20个,市创客教育空间(基地)学校6所、市书香校园3所。推进6所智慧校园实验学校实践,实现公办学校录播教室100%普及。

七是在创新育人能力上实现率先突破。

29.加强综合能力教育。推进省级研学旅行试点区建设,打造3条区域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3年创建省级营地1个以上、市级营地1个以上,省级基地1个以上、市级基地3个以上、区级基地10个以上等。大力推进心理健康工作,全面落实《温州市学生身心健康促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升我区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新建省标准化心理辅导室3个,省示范点建设1个。狠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6%以上,创建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所。办好艺术节、体育节等各类赛事。落实学生艺术素养监测工作,不断提升位次。积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

30.强化评价改革。优化学业评价,进一步完善小学低段项目制多元评价方式,提高初中各学科过程性教学检测质量,凸显“全面合格、学力为本、习惯为重”的评价价值取向,创新学科评价方式。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研究,力求达成以评促改,以评促学,提升区域教育评价的核心力。





索引号 001008003002004/2019-19001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
生成日期 2019-04-2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于印发201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9-04-25 浏览次数: 来源:区教育局 字体:[ ]

各直属单位、中小学、幼儿园:

现将《温州市龙湾区教育局2019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温州市龙湾区教育局

2019年1月21日

 

 

 

 

 

龙湾区教育局2019年工作要点

 

一、总体思路

2019年我区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聚焦一三五七、奋进二〇一九”为主线,按照“一个目标定位、三个中心任务、五个根本保障、七个率先突破”的总体思路,以继续深化“品质教育·学在龙湾”发展战略,奋力打造温州市区东部教育高地为目标定位,树立“品质教育看龙湾”标杆形象,推动全区教育事业迈出新步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主要工作

(一)紧扣三个“中心任务”,确保教育资源供给快人一步

1.注重顶层设计,全力激发教育增长后劲。积极谋划品质教育深化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龙湾教育未来发展路径,绘好教育发展蓝图。紧盯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目标,突出加快发展和提高质量两大主题,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实现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全域覆盖。巩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创建成果,着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

2.突出品牌引领,全力深化品质教育发展。围绕《龙湾区“品质教育·学在龙湾”品牌建设实施方案》,继续实施“三名”引领工程,深化“龙湾名校”建设,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促进全区学校由标准化建设转向内涵建设、由数量增长转向品质提升、由教育管理转向教育治理,树立名校品牌。深化“龙湾名校长”建设,继续开展“罗峰教育讲坛”等活动,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强校长任期考核,培养和造就一支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办学业绩优的卓越校(园)长队伍。深化“龙湾名师”培养,逐渐形成“领军人物—中坚教师—后备力量”的金字塔型教育精英人才梯队。

3.狠抓基础建设,全力拓宽教育总体框架编修《龙湾区义务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全年落实政府预投资计划(教育类)资金1.1亿元。开工建设温州上海世外学校、浙师大附属温十五中教育集团蒲州校区、浙师大附属温州育英学校教育集团蒲州校区、区二小教育集团青山校区等4所学校,续建空港中学、三郎桥新一中、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三郎桥校区等3所学校,启动温州市第二十五中学危旧房迁扩建二期工程等7所学校建设前期工作。改造提升浙师大附中、附小及区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学文校区、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状元校区等品牌学校的校容校貌。

(二)坚持五个“根本保障”,力促教育发展生态风清气正

4.不忘初心,着力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育系统上下全面落实“九个坚持”要求。进一步研究全区教育发展情况,认清教育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继续组织好对教育系统干部的培训,将德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坚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目标。

  5.严守底线,着力实施清廉教育建设工程深入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规范“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推行“主体责任痕迹管理”。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保持全面从严治党高压态势。切实加强学校纪检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在教育系统形成崇清尚廉的政治生态。

6.信念铸魂,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出“立德追梦”工程,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上。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五四运动100周年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进文明校园建设,开发校园育人功能,完善学校育人环境。建立实践学校国学馆。推进德育示范校评选工作,创建市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1-2所,区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2-4所。

7.红色领航,着力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计划,狠抓基层党建工作。打造“红色领航·厚德善教”党建品牌,推进“党建+1”模式,开展“一校一品”“一支部一特色”创建工作,强化党建品牌引领作用,评选“十大党建品牌”。实施智慧党建创新工程,建设互联网+党建智慧平台提升党建工作智能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实施党务干部培养“青蓝工程”,加强教育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

8.牢记使命,着力提升新时代教育服务水平。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深化学校个性指标评价,启动第三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评估。统筹安排学校的检查、评估和创建,压缩各类涉校检查、会议及文件。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完善教育审批规范化流程等,缩短行政审批时间。规范各类考试工作,全力推进依法治教。教育督导继续发挥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举,研究解决影响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谋求七个“率先突破”,统筹推进品质教育再攀高峰

一是在创新教育改革上实现率先突破。

9.深化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探索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转登记为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试点改革,鼓励和精准扶持优质、品牌民办教育资源办学,推进全区民办教育高位健康发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巩固完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长效机制,完成民办学校“星级”评估,高度重视中通国际学校、区外国语学校及崇文中学等优质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与问题,为优质民办学校的健康稳步发展保驾护航,健全民办学校退出机制,提升民办教育办学品质。推进区少艺校内涵发展、学前教育扩容提质、新居民子女学校整合提升,不断探索丰富公民办合作办学新模式,打造民办教育综合改革“龙湾版本”。

10.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引导十三大教育集团在经历初期“抱团取暖”整体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稳定、成熟,倡导各教育集团成员校之间既要“美美与共”,又要“和而不同”,提升集团品质,推动特色创建。扩大教育集团覆盖面和集团规模,进一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建立并完善区域内集团化办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11.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深化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改革,加大教师轮岗交流力度,试行新教师赴优质品牌学校跟岗交流制度。探索建立教师评价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健全分类评价、分类管理和学校自主评聘、政府宏观管理监督的中小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完善中小学岗位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实现教师队伍“能进能出”,提升办学效益。

二是在坚持教育公平上实现率先突破。

12.推进学前教育等级提升。继续实施《龙湾区发展学前教育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公益幼儿园建设,多渠道扶持与增加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数量。加快升等创优,幼儿园等级率达96%以上,优质资源(一级、二级)在园幼儿覆盖率达42%以上。提升保教质量,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打造具有龙湾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品牌。创建二级幼儿园2所,创办公办幼儿园1所。

13.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统筹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均衡发展由办学条件向办学内涵转变。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学籍管理,优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程序。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毕业升学率达100%,初中毕业升高中比例达99%以上,“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公办学校等级覆盖率达100%。

14.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着力抓好区职业技术学校教育集团班子及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提升办学条件,全力把区职业技术学校教育集团打造成温州特色、全省领先的中职学校。稳定全区中职招生规模,普职比更趋合理化。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着力加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深化现代学徒制培养。创建“智能+”项目,探索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单考单招上线率达80%。本科上线人数较去年增加10%,中高职一体化招生占比达45%。

15.推进终身教育品牌建设。组织开展龙湾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推广全区市民终身学习券试点工作。培育龙湾区终身学习体验基地,评选百姓学习之星。创建市示范社区学(分)校1所,市一级社区学(分)校2所,市二级社区学(分)校3所,市老年学习苑3所。社会培训学分银行成果录入占比超8%,文盲率下降至0.97%。培育“双证制”高中学历400名以上,中职学校社会培训量达职校在校生总数的1.2倍以上。

三是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实现率先突破。

16.深化“初中强校”工程。抓地位。突出初中教育的重要地位,从整体角度深刻思考初中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与目标愿景,积极探索实现目标愿景的行动路径和具体措施,继续巩固并保持初中质量的领先地位不动摇。抓引领。发挥品牌优质初中的引领、帮带、辐射作用,尝试优质民办学校带动公办学校发展,鼓励自主发展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初中学校,申报温州市级“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配备指导专家,建立动态发展档案。抓教学。坚定不移地以“一切围绕教学转”为精神指导,强基固本、扎实有效地抓好常规。抓队伍。着力加强初中阶段校长队伍与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小学与初中衔接与交流力度,拓宽校际交流渠道,继续加大名优教师引进力度。打造专业、高端、睿智的领军团队。抓保障。设立“初中强校”专项经费,探索在部分初中实行“寄宿制”,加大初中教育质量的奖罚力度,切实加强初中教育保障力度。

17.深化课程改革。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手册》为依据,分类分层建设拓展性课程。重点指导初中学校基础性课程走班教学工作。以创建小组合作、示范教研组为载体,进一步深化学本教学改革,打造一批市级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新常规示范校、样本校。创建区中小学市教学常规样板校10所、区示范教研组10个。小学学业质量监测排名继续保持前列,中考成绩向“十二连冠”挺进。修订区长教育质量奖励办法,重点向义务教育阶段倾斜。

18.深化合作办学。多渠道、多路径推进教育深度融合,巩固和深化区域间教育共同体建设,提升区域内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探索培育国际合作项目。有效提升浙师大附中、附小办学品牌与质量,积极拓展区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区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等品牌学校的合作办学路径。

四是在打造教育铁军上实现率先突破。

19.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开展“龙湾农商行教育基金”评选对象表彰活动,通过寻找“身边师德典型”、评选师德楷模等平台,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优秀教职员工,全面提升教师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培养新时代龙湾品质教师。继续强化师德红线,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和反面典型案例警示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有偿补课等问题。

20.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按照《龙湾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以“331”教育人才和教育名家、未来名师、未来骨干教师培育工程为载体,大力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按照“教学新苗—课改之星—学科骨干—‘三坛’—‘三名’—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人才的梯级培养思路,实施卓越校(园)长培养、领军教师培养、魅力班主任培养等行动,特别是在高端教师培养工作方面要提前、稳妥、积极谋划并付诸实施。建立科学高效的遴选和培养、管理、使用一体化的教育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一支有较大影响力的金字塔型教育人才队伍。

21.实施教师关爱工程。进一步提升我区广大教师的幸福指数,妥善解决广大教师思想、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创建条件力争启动青年教师人才公寓建设,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千方百计争取政策支持,健全教师工资待遇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

22.实施教师减负计划。创新职称评审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学校聘用制度,发挥导向作用,淡化论文、课题等比重,注重教师的课堂教学及教学效果。在全面梳理调研的基础上,清理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和“小手拉大手”活动,精简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和环节,减轻广大教师的非教学工作负担。

五是在办好民生实事上实现率先突破。

23.进一步规范小学校内托管服务。制定出台进一步规范小学课后校内托管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全区范围有托管服务刚性需求学生的小学都要开展校内托管服务工作。强化校内托管服务管理,完善校内托管服务工作措施,禁止学校把校内托管服务变成“培训班”“补课班”。

24.全面推进学生饮食放心工程。扩大教育阳光饮食信息化服务平台覆盖面,对象由公办中小学向幼儿园延伸,民办学校参照执行,大幅度降低学校食堂大宗食品采购成本。全面推进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加强校园商店食品安全监管和规范化建设,加强校园饮用水安全监管,加强学校周边食品摊点监管。

25.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本底数据普查和跟踪监测工作,在温州市被列入国家级儿童青少年近视改革试验区和试点县(市、区)建设的基础上,争取形成近视防控的“龙湾经验”。推进健康育人工程,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加快体育与健康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校园体育项目建设。

六是在提高保障能力上实现率先突破。

26.加强教育经费投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完善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机制。

27.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推进“平安校园雪亮工程”,确保视频监控一网化在线率和完好率达95%以上,安排180万元用于公民办学校监控提升及安保设施设备提升补助,推进特定区域异常报警系统建设。推进“等级平安校园工程”,强化校园安保示范校建设,抓好安保队伍建设,创成5A等级平安校园6所,4A等级平安校园扩面覆盖,常态开展明查暗访。推进“印象安保教育工程”,从应急演练、安全教育基地、业务培训、主题教育、多样化宣传等方面入手,确保校园安保指导教育全过程全方位。

28.推进教育信息化。综合利用教育大数据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数字融合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精准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寻求与钉钉(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部的有效合作,启动龙湾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区域应用体系建设。改进网络环境支撑,逐步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教育支撑体系。创建市功能室达标校5所,创新实验室和学科教室20个,市创客教育空间(基地)学校6所、市书香校园3所。推进6所智慧校园实验学校实践,实现公办学校录播教室100%普及。

七是在创新育人能力上实现率先突破。

29.加强综合能力教育。推进省级研学旅行试点区建设,打造3条区域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3年创建省级营地1个以上、市级营地1个以上,省级基地1个以上、市级基地3个以上、区级基地10个以上等。大力推进心理健康工作,全面落实《温州市学生身心健康促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升我区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新建省标准化心理辅导室3个,省示范点建设1个。狠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6%以上,创建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所。办好艺术节、体育节等各类赛事。落实学生艺术素养监测工作,不断提升位次。积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

30.强化评价改革。优化学业评价,进一步完善小学低段项目制多元评价方式,提高初中各学科过程性教学检测质量,凸显“全面合格、学力为本、习惯为重”的评价价值取向,创新学科评价方式。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研究,力求达成以评促改,以评促学,提升区域教育评价的核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