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如澎湃大潮席卷而来。目前,龙湾区有老年人3.71万。其中百岁老人17人,年龄最大的105岁。不少都是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家庭和睦,幸福美满。不少老人不仅有健康的身体,还有良好的心境,更有代代传承的优良家风。重阳节之际,记者慕名采访了三位百岁老人,采撷一个世纪来社会巨大变迁背后那些坚毅感人的故事。我区百年作坊郑家园还向老人们馈赠了省级非遗产品-麦麦酒,祝愿老人们健康长寿。
邱阿招
——女,105岁,永兴街道民乐社区永民村,五世同堂,龙湾最长寿的老人。
邱阿招老人生于1910年,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而依然健康长寿。现在吃饭胃口依然很好。记者傍晚采访她,她正好吃完了十四个麻心汤圆。小媳妇李玉花告诉记者,前几年,老人都能吃上干饭。去年,中餐还能喝上二两白酒。现在饮食习惯有些调整,以粥、玉米、粉干和索面为主,但饭量还很大。眼力好,家人一进门就能直呼其名。前几年,穿针引线不在话下。
老人十分友善,也十分节俭。上世纪80年代,她去庙里拜佛,都舍不得坐三轮车,但对乞丐却十分慷慨,育有三子三女。他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教育子女要感恩爱国。长子方德尧曾是一名革命军人,也是村里的老党员,曾在永兴农械厂和排灌站工作了一辈子,前几年80岁去世。现在三个女儿年纪都大了,无法照顾她,她长期居住在小儿子方德钦家里,小儿子20多岁得了传染病眼睛几近失明。当年和患小儿麻痹症的李玉花结婚。1998年,儿媳又患了重病,花了十多万,一家人的生活相对比较拮据。但生活没有压垮老人,老人用自己的顽强精神让家人们克服困难,老人的善良和勤劳也引来亲朋协力帮忙。
孙子方建海说,奶奶在我印象中容貌好像都没有老去,从我懂事起就是一位有点驼背的小老太太。奶奶非常爱干净,最喜欢里面穿白色的衣服,当白衣服有破洞了,她的衣领袖口还是雪白的。奶奶也很热情,家里每次来客人了都必须烧点心,面条啊粉干啊这些,而且一定要加蛋,这或许在奶奶心里算是最好的待客之道吧!奶奶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看见谁从她对面走过来,对方还没有注意到她,她已经开口先打招呼了。记得我读小学时,又一次早上起床太迟,我没有吃早点就去读书了,奶奶偷偷地送了两个鸡蛋给我吃。当时我还嫌弃奶奶送这个过来,叫她赶紧回去,给同学看见笑死人了。现在想想,小时候真不懂事,肯定很伤奶奶的心吧!现在老奶奶106岁了,我们尽量抽时间多陪陪她。否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虽然父母都是残疾人,家中还有两个孩子抚养。为了照顾三位老人,尽这份孝心,方建海动员妻子厉晓燕辞掉工作,一个人扛起家庭的重担,让人动容。
朱道钦
——男,103岁,永中街道刘宅村人,五世同堂。
穿着中山装的朱道钦老人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谈起自己目前的幸福生活,他用“满意”两个字来概括。孙媳妇项和忠告诉记者,老人早上七点左右起床,穿衣服、洗脸、梳头,然后吃饭。吃完饭后,坐沙发上休息一会儿后就去床上躺着,想睡就睡,等到吃中饭时就起床。吃中饭和晚饭时必须喝一两多的白酒,你如果那天忘记给他倒酒了,他会在吃饭的时候用余光来找他的酒杯。每次吃饭前他都会问大家都回来了吗?如果大家都坐在一起吃饭了他就会一边笑嘻嘻的一边点点头。中饭过后他会睡3个小时左右的觉。一日三餐胃口很好,之前常吃饭,现在常喝粥。
据朱老回忆,解放初期,他自己曾是一位泥水匠,热爱革命,曾带领18位革命同志,缴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批枪支,还短暂担任过永强区公所的领导职务。当年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老人记忆犹新的是那时每餐的餐费是两毛五分,一天三餐仅仅七毛五分。一次到永嘉山区开展工作(当时永强隶属永嘉县),整整五天吃不上饭,连番薯干也很少。到村里开展工作,一般都自带水,不喝群众一杯茶。但不久,因为身体欠佳,转赴上海工作,曾从事古木家具的加工手艺。1958年回乡到生产队劳动。
朱老一家也是一个长寿家族。他作为老大102岁,其他两个兄弟也都活了95岁和80来岁。明年,他虚岁将104岁,另外健在的两个堂弟也分别是100岁和96岁。到时候,三兄弟的年龄加起来是300岁。他希望到时候好好地祝贺一下,搞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交流一下人生的心得。
朱老还是一位文化老人。老人说,虽然自己10岁时才上学堂,只读过三年级,但自己之前在家里饱览群书,把一些古籍背得滚瓜烂熟。在当时三个年级82人的一次期末考试中,他名列榜首。他还清晰记得考试的时间是腊月廿九。他说当时读的是“大吉礼潘”,临摹“上大人”之类。他临摹了一次,被作为样文展示。有一次,先生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鱼”字,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只好无语中。惟独他认识这个字,并幽默地问老师这个是生鱼还是熟鱼。还分别给生鱼和熟鱼分别写了“日夜游泳”和“五味调和”八个字,可见老人少年时期是天资聪颖悟性极高之人。怕记者不相信,朱老还一口气熟练背诵了一段孙中山的诗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临走时,他还用略带颤抖的手签下自己的大名:朱道钦。字迹苍劲有力,也从一个侧面印证自己当年也是一杆秀才之笔。
他的长子朱进友与共和国同龄。印象中记得父亲对自己的爱,那是父亲在上海工作过十来年,曾在上海尚文中学负责后勤工作,经常寄回工资给家里用。自己10岁左右时,父亲曾赠送给自己人生第一双皮鞋,棕色的,自己平时舍不得穿,仅仅在逢年过节才拿出来穿。父亲每年回家探亲一趟,还带回大白兔奶糖、饼干和尼龙丝袜和的确良布等礼物。这些东西,现在非常普遍,但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温州,却是非常珍贵的宝贝。
孙女婿刘加崇是永中街道的一名村干部。他说,老爷子给自己最深的印象是,几十年没看见过他生气,每天笑呵呵的,对任何事情都想得开看得开。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我,就会念叨我,挺让人感动的。我们在聊天的时候,他常说,感谢党与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老爷子十分支持村里的公益事业,造桥造路都会慷慨解囊,也时常教育我们青年人要助人为乐。
李启尧
——男,103岁,海滨蟾钟村人,四世同堂。
海滨街道蟾钟村有三位百岁老人,是龙湾百岁老人最多的村。采访李启尧老人时,已是傍晚。老人见有客人来,马上从床上利索爬起来,穿上米色的马褂,认真地把纽扣一粒粒扣好。
儿媳妇姜银花说,老人非常健康,老人目前每天自己买菜烧饭洗衣,丝毫看不出是一位百岁老人。他的饮食习惯有点独特,爱吃海鲜,还喜欢喝上几口,没有啥禁忌的。年轻的时候曾最多喝过三斤白酒。
老人早年体质较弱,有轻微的哮喘病。上世纪六十时代,他曾挑红糖到外地贩卖,最多的能挑一百五十多斤的重担,甚至还挑到宁波等外市销售。后来担任原海滨第二中学的食堂后勤人员和门卫。当时学校周边是一大片坟地,前几任因夜间萤火闪烁害怕辞职了,而胆大敢担当的他坚持下来了。
姜银花告诉记者,自己家是一个长寿家族,李启尧老人的父亲就活到80岁,这在清朝也是罕见的寿星。他的家族里,兄弟姐妹八九十岁的比比皆是,他的弟弟李启林也90岁了。老人爱下象棋,没事就经常到村里的老人亭跟六七十岁的下辈族亲下棋,稳操胜券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老人平时很开朗,也不太管闲事,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村里有人吵架的时候,他会主动劝阻,平息纷争。
记者手记:在三位百岁老人的采访过程中,记者不时能感受到他们“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大气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温馨及“子孙满堂 促膝言欢”的和谐氛围。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陈光华医师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百岁老人的一般特征:1、体形比较清瘦,但又不是特瘦;2、饮食偏于清淡,吃饭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3、较勤劳,爱活动;4、性格开朗,爱帮助人;5、家庭邻里和睦,父(母)慈子(女)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