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2001/2014-39608
组配分类 区政府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区府办
生成日期 2014-03-1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温龙政发〔2013〕77号 有效性 有效
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4-03-13 07:01:33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 字体:[ ]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市派驻龙湾各工作单位:

  文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宝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对于开展文化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今年以来,我区依据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根据不同门类、保存的完整度和分布均衡性,并经温州市文物局组织专家评估确定,从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束后公布的四批88处区级文保点中筛选出15处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等,确定为龙湾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请各街道、各有关单位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

  附件:1.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

        2.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26日

  附件1

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

  

序号

名称

年代

地  点

1

抗倭忠烈塔

明代

永中街道黄石村岙底山下

2

河头寮

清代

瑶溪街道苏川村河头龙西路4号

3

龙湾陡门(含光华庙)

明代

瑶溪街道龙湾村西北浦口

4

尖刀岩摩崖题刻

明代

瑶溪街道瑶溪村瑶溪风景区内

5

茅竹岭古道

南宋

瑶溪街道白楼下村到状元的茅竹岭上

6

王瓒墓(含王氏祖墓)

明代

瑶溪街道皇岙村李家尖钵浮山

7

王訚墓神道门

明代

永中街道坦头山

8

上岸桥(姜家桥)

宋代

永中街道郑宅村天柱路北侧

9

镇东桥

清代

瑶溪街道雄心村瑶溪河支流上

10

榜眼桥

明代

永中街道殿前村殿前中路殿前中河上

11

周氏宗祠

明代

海滨街道沙北村周宅49号

12

沧河天主堂

近现代

永中街道沧河村沧头下

13

黄石粮仓

现代

瑶溪街道黄石村黄石山山脚

14

永中镇人民政府旧址

近现代

永中街道桥北村前街43号

15

玄真观民国厢房

近现代

瑶溪街道瑶溪景区王朝大酒店停车场的西侧山坡上


  附件2

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一、古建筑

  1.抗倭忠烈塔。抗倭忠烈塔位于永中街道黄石村岙底山下,俗称“古董塔”,建于明嘉靖年间,占地1.22平方米。该塔分塔基和塔身两部分,塔基为底径4米、高2米的圆锥体;塔身高2.23米,共三层,六面体,砖结构,造型简朴。塔内存放抗倭烈士的骸骨,是保存至今罕见的温州沿海抗倭斗争的见证物之一。

   2.河头寮。河头寮位于瑶溪街道苏川村河头龙西路4号,坐北朝南,单层单体,面阔五开间,占地约277平方米。河头寮始建于清嘉庆甲子年(1804年),清后期重建,又于民国时添建东西厢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作为供销社仓库,是当地标志性历史建筑物之一。

  3.龙湾陡门(含华光庙)。龙湾陡门位于瑶溪街道龙湾村西北浦口,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又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龙湾陡门因建于一块生长着蚴虎的巨石上,故明代也称“蛎崎陡门”。陡门呈东西走向,长12.5米,宽4.5米,高3.2米,占地约56平方米,为石材构建的五礅梁式四闸桥,集水闸与交通双重功能于一体。清初,在距陡门东5米处新建华光庙。此庙现为砖木结构单檐悬山顶二进合院式庙宇,系晚清时重修。距陡门东北约5米处,立有石碑三通。《永嘉县志》卷二载:“龙湾陡门,大埭截江潮,舟楫皆通,御咸蓄淡,民生实利赖焉。”龙湾陡门是瓯江沿岸始建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代水利设施。

  4.尖刀岩摩崖题刻。尖刀岩摩崖题刻位于瑶溪风景区内,从瑶溪王朝大酒店沿瑶溪岭一路向西至瓯海区茶山街道洪岩交界处山路南侧的尖刀岩上。岩壁长5.3米,高5米,岩壁左侧有吴壬、李阶题刻两处。吴壬题刻共5行,满行10字,字径8厘米,落款“周壬吴壬”,均楷书阴刻。李阶题刻共3行,满行5字,并在其右侧书写有“五都瑶溪董界”六字楷书。题刻字迹清晰,是研究温州地区民间题记的参考资料,也是瑞安、永强地界变迁的历史见证。

  5.茅竹岭古道。茅竹岭古道位于瑶溪街道白楼下村到状元街道的茅竹岭上,始建于南宋末年,全长约493米,是77省道开通之前永强到温州的陆上主通道。古道每阶用雕刻花纹、绳纹、云纹防滑的条石三或四根铺就,两旁置边沿石。古道中段的平山寺西侧设一座三开间硬山顶路亭(现为砖混建筑),行人从路亭穿廊而过,俗称“穿心路廊”。寺前有二通石碑:一通奉宪勒碑,巴哈布撰,刻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十二月,意为禁止在本地购买仓谷的告示;另一通庆廉撰书,清咸丰三年(1853年)十月刻,记载咸丰三年水灾后重建茅竹岭土埭、土堡各工程及操办团练保甲以防海寇等事。该古道记录了过往名臣贤达、学子、商旅和百姓的千古足迹,是永嘉场至温州的必经之路,历经数百年保存尤好,为研究龙湾区的古代交通、地理和历史沿革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6.王瓒墓(含王氏祖墓)。王瓒墓位于瑶溪街道皇岙村李家尖钵浮山,坐西南朝东北,西距二都张氏祖墓10余米。该墓于明嘉靖年间依山而建,呈座椅式,前后三坛,占地约1158平方米。墓前设楼阁式花岗岩仿木牌坊;拜坛两侧立石像生、望柱、墓志铭;墓冢前原有龟座嘉靖三年圣旨碑一通,已毁,现碑为2001年修复时立;墓冢后立青石质仿木单层悬山顶碑亭。

  王瓒(1462-1524),系龙湾历史文化名人,字思献,号瓯滨,永中街道殿前村人。明代弘治九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纂修《会典》。卒后赠礼部尚书,赐谥文定。著有《政教篇》、《欧滨文集》、《弘治温州府志》、《东厢漫录》等。王瓒墓规模宏大,庄严古朴、雕刻精美,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

  7.王訚墓神道门。王訚墓神道门位于永中街道坦头山,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十二月,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重建并立神道坊。墓呈圈椅状,座南朝北,三坛式样,花岗岩砌筑,占地约170平方米。墓前神道门为两柱通天式牌坊结构,额坊正面阴刻楷书“宣义郎静庵王公神道”,背面阳刻楷书“嘉靖乙卯年立”。

  王訚(1403—1486),字怡礼,号静菴,永嘉二都李浦王氏十世祖,王瓒伯父。此墓旧制尚存,为研究明代墓葬文化提供实物依据。

  8.上岸桥。上岸桥位于永中街道郑宅村天柱路北侧,又名“姜家桥”,始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年),弘治《温州府志•桥梁》载有其名。此路段旧为出入天柱瀑泉寺必经之地,宋元祐四年八月,寺僧善辉与此地姜氏家族同建此桥。现存桥约为清乾隆间重修。桥为三孔梁柱式花岗岩石桥,桥墩每逢三根石柱,每间铺三根条石为桥面。全长12.1米,宽1.58米,矢高2.65米,南北跨白水前河。桥墩北端遗有原基石。1966年曾拆除东侧三间桥板各一,迁至白水浃囤建民兵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浃囤填没桥废,桥板复迁归。故今东首北间桥板保留有阳刻“民兵桥”三字及纪年。此桥为龙湾区域内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古石桥之一。

      9.镇东桥。镇东桥架于瑶溪街道雄心村瑶溪河支流上。该桥始建于南宋宝祐甲寅年(1254年)八月二十五日,清乾隆戊子年(1768年)春重修,为三孔梁柱式花岗岩桥,全长14.6米,宽1.6米,矢高2.9米。桥堍用块石垒砌,桥柱非联锁式结构,用三根石柱,上横条石,每跨用三条桥板。该桥造型古朴、结构科学、保存较好,东西两侧的名款、修建时间、题记等均字迹清晰,是佐证温州桥梁史和水纹地貌变迁的实物材料。

  10.榜眼桥。榜眼桥横跨于永中街道殿前村殿前中路殿前中河上,明弘治戊午年(1498年)推官何鼎哲、王道为纪念王瓒而建,清康熙甲申年(1704年)仲夏重建,1981年冬再次重修。桥呈西北东南走向,为三孔梁柱式花岗岩构造,总长15.09米,宽3.5米,矢高2.4米,占地约52平方米。2003年在桥面两侧增设石质栏杆,2007年殿前中路扩宽占据桥东南侧一孔。该桥曾是殿前村通往王瓒宅第的主要通道,现仍为殿前中河上重要的行人交通桥,是见证龙湾区桥梁建筑、交通发展重要的实物。

  11.沙北周氏宗祠。沙北周氏宗祠位于海滨街道沙北村周宅,坐西朝东,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占地约560平方米。宗祠原为门厅、左右两厢、正厅组成的合院式建筑,现仅存正厅、旗杆石等,其余或改建或损毁。沙北周氏宗祠是周氏供奉祖先,举行祭祖仪式,团结教育族人,进行冠礼、婚礼、奖励读书,增强宗族凝聚力和内助力,处理宗族重大事务的场所。该宗祠具有一定的艺术、历史和民俗研究价值,为研究地方移民、村庄形成、建筑发展提供实物依据。

  二、近现代重要史迹

  12.沧河天主堂。沧河天主堂位于永中街道沧河村沧头下,南临沧河,西靠永中中学,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932.3平方米,整体建筑呈西欧哥特式结构风格,宏伟而格局井然。该天主堂为龙湾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教堂。

  1925年,在永中沧河传教的马福良自筹家资筑圣堂和神父楼,占地18亩。圣堂通面阔14.95米,进深37.4米,建筑面积559.1平方米;神父楼通面阔20.5米,进深13.8米,建筑面积282.9平方米。后三层楼为波兰籍温州本堂神父顾公筹资筑成。该教堂曾作永强区中心小学、温州市第三中学、永中镇中心小学、永中镇中学等校舍之用,1985年恢复教堂使用功能。

  13.黄石粮仓。黄石粮仓位于龙湾区瑶溪街道黄石村黄石山山脚,现为温州佳意得阀门厂厂房。粮仓建于上世纪60年代,坐西朝东,共有8座粮仓组成,分南北两排,每排四座,每座间距2米,两排中间为晒谷场。每座粮仓均为圆形,直径8米,块石垒砌,水泥勾缝。黄石粮仓总占地约2260平方米,外置围墙,墙长53.8米,宽42米。黄石粮仓是龙湾区保存最完整的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粮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4.永中镇人民政府旧址。永中镇人民政府旧址位于永中街道桥北村前街43号,东临永强塘河,原北临朱宅浃,1994年间朱宅浃被填堵造路。该旧址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三合院建筑,占地约500平方米。门台由青砖叠涩而成,表面抹沥灰;北面为悬山顶仿木牌楼的传统门台风格。天井边沿均用花岗岩条石框边,天井内地面使用沥灰抹面。东西厢房为面阔三开间、硬山顶砖木混合结构,明间、北次间设前廊,南次间立面砖砌。正屋为面阔七开间、楼上楼下均系带内廊的硬山顶建筑。走廊的木廊柱均采用青砖有规则的清水砌砖包柱,柱头逐层叠涩成套“回”形承内屋檐。该建筑原为当地大地主住宅“张宅”,1951年收为国有并作为镇政府办公驻所沿用至今,其正面门楣灰塑红五角星。该建筑结构简练、大气,拱形门窗,是当时当地较有特色的民居,是龙湾区保存较完整的民国时期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15.玄真观民国厢房。玄真馆民国厢房位于瑶溪街道瑶溪景区板嶂潭西侧山坡。玄真观为三进合院式建筑,坐南面北,占地约1400平米,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其后多次修缮,大殿与后进两厢在1978年遭火毁,仅留大殿前两边的民国年间所建的东西厢房。1979年秋冬,当地信众及观内道人对大殿与后进两厢及前厅建筑进行重建。民国厢房系砖木结构,为两层三间硬山顶建筑,两厢的南侧山墙均用块石垒砌,北侧为砖砌山墙。通面阔为9.16米和9.24米,进深为4.78米和5.6米。台基用花岗岩块石垒砌,明间为三合土面,次间铺木板;明间设四扇镶玻璃板门,次间为槛窗。明间后部设单跑木楼梯,共13阶。梁架为抬梁穿斗式,二层高2.45米。二层前檐挑出悬柱,柱间为板壁木窗。明间室内中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后带单步梁。次间取消后金柱,用三步梁。屋面为硬山顶,铺小青瓦。该厢房保存较为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对研究龙湾区民国时期建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人武部,区法院,区检察院,各群众团体。

  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12月26日印发





索引号 001008003002001/2014-39608
组配分类 区政府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区府办
生成日期 2014-03-1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温龙政发〔2013〕77号 有效性 有效

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4-03-13 浏览次数: 来源:龙湾区 字体:[ ]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市派驻龙湾各工作单位:

  文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宝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对于开展文化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今年以来,我区依据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根据不同门类、保存的完整度和分布均衡性,并经温州市文物局组织专家评估确定,从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束后公布的四批88处区级文保点中筛选出15处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等,确定为龙湾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请各街道、各有关单位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

  附件:1.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

        2.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26日

  附件1

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

  

序号

名称

年代

地  点

1

抗倭忠烈塔

明代

永中街道黄石村岙底山下

2

河头寮

清代

瑶溪街道苏川村河头龙西路4号

3

龙湾陡门(含光华庙)

明代

瑶溪街道龙湾村西北浦口

4

尖刀岩摩崖题刻

明代

瑶溪街道瑶溪村瑶溪风景区内

5

茅竹岭古道

南宋

瑶溪街道白楼下村到状元的茅竹岭上

6

王瓒墓(含王氏祖墓)

明代

瑶溪街道皇岙村李家尖钵浮山

7

王訚墓神道门

明代

永中街道坦头山

8

上岸桥(姜家桥)

宋代

永中街道郑宅村天柱路北侧

9

镇东桥

清代

瑶溪街道雄心村瑶溪河支流上

10

榜眼桥

明代

永中街道殿前村殿前中路殿前中河上

11

周氏宗祠

明代

海滨街道沙北村周宅49号

12

沧河天主堂

近现代

永中街道沧河村沧头下

13

黄石粮仓

现代

瑶溪街道黄石村黄石山山脚

14

永中镇人民政府旧址

近现代

永中街道桥北村前街43号

15

玄真观民国厢房

近现代

瑶溪街道瑶溪景区王朝大酒店停车场的西侧山坡上


  附件2

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一、古建筑

  1.抗倭忠烈塔。抗倭忠烈塔位于永中街道黄石村岙底山下,俗称“古董塔”,建于明嘉靖年间,占地1.22平方米。该塔分塔基和塔身两部分,塔基为底径4米、高2米的圆锥体;塔身高2.23米,共三层,六面体,砖结构,造型简朴。塔内存放抗倭烈士的骸骨,是保存至今罕见的温州沿海抗倭斗争的见证物之一。

   2.河头寮。河头寮位于瑶溪街道苏川村河头龙西路4号,坐北朝南,单层单体,面阔五开间,占地约277平方米。河头寮始建于清嘉庆甲子年(1804年),清后期重建,又于民国时添建东西厢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作为供销社仓库,是当地标志性历史建筑物之一。

  3.龙湾陡门(含华光庙)。龙湾陡门位于瑶溪街道龙湾村西北浦口,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又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龙湾陡门因建于一块生长着蚴虎的巨石上,故明代也称“蛎崎陡门”。陡门呈东西走向,长12.5米,宽4.5米,高3.2米,占地约56平方米,为石材构建的五礅梁式四闸桥,集水闸与交通双重功能于一体。清初,在距陡门东5米处新建华光庙。此庙现为砖木结构单檐悬山顶二进合院式庙宇,系晚清时重修。距陡门东北约5米处,立有石碑三通。《永嘉县志》卷二载:“龙湾陡门,大埭截江潮,舟楫皆通,御咸蓄淡,民生实利赖焉。”龙湾陡门是瓯江沿岸始建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代水利设施。

  4.尖刀岩摩崖题刻。尖刀岩摩崖题刻位于瑶溪风景区内,从瑶溪王朝大酒店沿瑶溪岭一路向西至瓯海区茶山街道洪岩交界处山路南侧的尖刀岩上。岩壁长5.3米,高5米,岩壁左侧有吴壬、李阶题刻两处。吴壬题刻共5行,满行10字,字径8厘米,落款“周壬吴壬”,均楷书阴刻。李阶题刻共3行,满行5字,并在其右侧书写有“五都瑶溪董界”六字楷书。题刻字迹清晰,是研究温州地区民间题记的参考资料,也是瑞安、永强地界变迁的历史见证。

  5.茅竹岭古道。茅竹岭古道位于瑶溪街道白楼下村到状元街道的茅竹岭上,始建于南宋末年,全长约493米,是77省道开通之前永强到温州的陆上主通道。古道每阶用雕刻花纹、绳纹、云纹防滑的条石三或四根铺就,两旁置边沿石。古道中段的平山寺西侧设一座三开间硬山顶路亭(现为砖混建筑),行人从路亭穿廊而过,俗称“穿心路廊”。寺前有二通石碑:一通奉宪勒碑,巴哈布撰,刻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十二月,意为禁止在本地购买仓谷的告示;另一通庆廉撰书,清咸丰三年(1853年)十月刻,记载咸丰三年水灾后重建茅竹岭土埭、土堡各工程及操办团练保甲以防海寇等事。该古道记录了过往名臣贤达、学子、商旅和百姓的千古足迹,是永嘉场至温州的必经之路,历经数百年保存尤好,为研究龙湾区的古代交通、地理和历史沿革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6.王瓒墓(含王氏祖墓)。王瓒墓位于瑶溪街道皇岙村李家尖钵浮山,坐西南朝东北,西距二都张氏祖墓10余米。该墓于明嘉靖年间依山而建,呈座椅式,前后三坛,占地约1158平方米。墓前设楼阁式花岗岩仿木牌坊;拜坛两侧立石像生、望柱、墓志铭;墓冢前原有龟座嘉靖三年圣旨碑一通,已毁,现碑为2001年修复时立;墓冢后立青石质仿木单层悬山顶碑亭。

  王瓒(1462-1524),系龙湾历史文化名人,字思献,号瓯滨,永中街道殿前村人。明代弘治九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纂修《会典》。卒后赠礼部尚书,赐谥文定。著有《政教篇》、《欧滨文集》、《弘治温州府志》、《东厢漫录》等。王瓒墓规模宏大,庄严古朴、雕刻精美,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

  7.王訚墓神道门。王訚墓神道门位于永中街道坦头山,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十二月,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重建并立神道坊。墓呈圈椅状,座南朝北,三坛式样,花岗岩砌筑,占地约170平方米。墓前神道门为两柱通天式牌坊结构,额坊正面阴刻楷书“宣义郎静庵王公神道”,背面阳刻楷书“嘉靖乙卯年立”。

  王訚(1403—1486),字怡礼,号静菴,永嘉二都李浦王氏十世祖,王瓒伯父。此墓旧制尚存,为研究明代墓葬文化提供实物依据。

  8.上岸桥。上岸桥位于永中街道郑宅村天柱路北侧,又名“姜家桥”,始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年),弘治《温州府志•桥梁》载有其名。此路段旧为出入天柱瀑泉寺必经之地,宋元祐四年八月,寺僧善辉与此地姜氏家族同建此桥。现存桥约为清乾隆间重修。桥为三孔梁柱式花岗岩石桥,桥墩每逢三根石柱,每间铺三根条石为桥面。全长12.1米,宽1.58米,矢高2.65米,南北跨白水前河。桥墩北端遗有原基石。1966年曾拆除东侧三间桥板各一,迁至白水浃囤建民兵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浃囤填没桥废,桥板复迁归。故今东首北间桥板保留有阳刻“民兵桥”三字及纪年。此桥为龙湾区域内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古石桥之一。

      9.镇东桥。镇东桥架于瑶溪街道雄心村瑶溪河支流上。该桥始建于南宋宝祐甲寅年(1254年)八月二十五日,清乾隆戊子年(1768年)春重修,为三孔梁柱式花岗岩桥,全长14.6米,宽1.6米,矢高2.9米。桥堍用块石垒砌,桥柱非联锁式结构,用三根石柱,上横条石,每跨用三条桥板。该桥造型古朴、结构科学、保存较好,东西两侧的名款、修建时间、题记等均字迹清晰,是佐证温州桥梁史和水纹地貌变迁的实物材料。

  10.榜眼桥。榜眼桥横跨于永中街道殿前村殿前中路殿前中河上,明弘治戊午年(1498年)推官何鼎哲、王道为纪念王瓒而建,清康熙甲申年(1704年)仲夏重建,1981年冬再次重修。桥呈西北东南走向,为三孔梁柱式花岗岩构造,总长15.09米,宽3.5米,矢高2.4米,占地约52平方米。2003年在桥面两侧增设石质栏杆,2007年殿前中路扩宽占据桥东南侧一孔。该桥曾是殿前村通往王瓒宅第的主要通道,现仍为殿前中河上重要的行人交通桥,是见证龙湾区桥梁建筑、交通发展重要的实物。

  11.沙北周氏宗祠。沙北周氏宗祠位于海滨街道沙北村周宅,坐西朝东,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占地约560平方米。宗祠原为门厅、左右两厢、正厅组成的合院式建筑,现仅存正厅、旗杆石等,其余或改建或损毁。沙北周氏宗祠是周氏供奉祖先,举行祭祖仪式,团结教育族人,进行冠礼、婚礼、奖励读书,增强宗族凝聚力和内助力,处理宗族重大事务的场所。该宗祠具有一定的艺术、历史和民俗研究价值,为研究地方移民、村庄形成、建筑发展提供实物依据。

  二、近现代重要史迹

  12.沧河天主堂。沧河天主堂位于永中街道沧河村沧头下,南临沧河,西靠永中中学,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932.3平方米,整体建筑呈西欧哥特式结构风格,宏伟而格局井然。该天主堂为龙湾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教堂。

  1925年,在永中沧河传教的马福良自筹家资筑圣堂和神父楼,占地18亩。圣堂通面阔14.95米,进深37.4米,建筑面积559.1平方米;神父楼通面阔20.5米,进深13.8米,建筑面积282.9平方米。后三层楼为波兰籍温州本堂神父顾公筹资筑成。该教堂曾作永强区中心小学、温州市第三中学、永中镇中心小学、永中镇中学等校舍之用,1985年恢复教堂使用功能。

  13.黄石粮仓。黄石粮仓位于龙湾区瑶溪街道黄石村黄石山山脚,现为温州佳意得阀门厂厂房。粮仓建于上世纪60年代,坐西朝东,共有8座粮仓组成,分南北两排,每排四座,每座间距2米,两排中间为晒谷场。每座粮仓均为圆形,直径8米,块石垒砌,水泥勾缝。黄石粮仓总占地约2260平方米,外置围墙,墙长53.8米,宽42米。黄石粮仓是龙湾区保存最完整的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粮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4.永中镇人民政府旧址。永中镇人民政府旧址位于永中街道桥北村前街43号,东临永强塘河,原北临朱宅浃,1994年间朱宅浃被填堵造路。该旧址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三合院建筑,占地约500平方米。门台由青砖叠涩而成,表面抹沥灰;北面为悬山顶仿木牌楼的传统门台风格。天井边沿均用花岗岩条石框边,天井内地面使用沥灰抹面。东西厢房为面阔三开间、硬山顶砖木混合结构,明间、北次间设前廊,南次间立面砖砌。正屋为面阔七开间、楼上楼下均系带内廊的硬山顶建筑。走廊的木廊柱均采用青砖有规则的清水砌砖包柱,柱头逐层叠涩成套“回”形承内屋檐。该建筑原为当地大地主住宅“张宅”,1951年收为国有并作为镇政府办公驻所沿用至今,其正面门楣灰塑红五角星。该建筑结构简练、大气,拱形门窗,是当时当地较有特色的民居,是龙湾区保存较完整的民国时期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15.玄真观民国厢房。玄真馆民国厢房位于瑶溪街道瑶溪景区板嶂潭西侧山坡。玄真观为三进合院式建筑,坐南面北,占地约1400平米,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其后多次修缮,大殿与后进两厢在1978年遭火毁,仅留大殿前两边的民国年间所建的东西厢房。1979年秋冬,当地信众及观内道人对大殿与后进两厢及前厅建筑进行重建。民国厢房系砖木结构,为两层三间硬山顶建筑,两厢的南侧山墙均用块石垒砌,北侧为砖砌山墙。通面阔为9.16米和9.24米,进深为4.78米和5.6米。台基用花岗岩块石垒砌,明间为三合土面,次间铺木板;明间设四扇镶玻璃板门,次间为槛窗。明间后部设单跑木楼梯,共13阶。梁架为抬梁穿斗式,二层高2.45米。二层前檐挑出悬柱,柱间为板壁木窗。明间室内中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后带单步梁。次间取消后金柱,用三步梁。屋面为硬山顶,铺小青瓦。该厢房保存较为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对研究龙湾区民国时期建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人武部,区法院,区检察院,各群众团体。

  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12月2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