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2022/2012-24804
组配分类 统计公报 发布机构 温州市龙湾区统计局
生成日期 2012-10-1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11年龙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2-10-12 11:06:44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市龙湾区统计局 字体:[ ]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实施“投资驱动、产业转型、都市构建、生态优先、文化引领、民生和谐”六大战略,区划调整、镇改街道全面完成,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

  2011年,全区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据初步核算,全区(指龙湾区行政区划地域范围内的大龙湾,下同)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07.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0亿元, 下降3.8%;第二产业增加值280.81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37亿元,增长11.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9.030.1,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计算)为119823,比上年增长7.5%

  2011年区本级(不包括功能区区划调整前的原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同)实现生产总值266.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0亿元,下降3.8%;第二产业增加值176.80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85.62亿元,增长15.7%。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区本级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66.432.1,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计算)为79493元,比上年增长8.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影响我区经济运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转型压力增大;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明显,发展内在动力不强;城市功能与品位有待提升,人居环境离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公共服务体系不尽完善,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功能区管理体制处于磨合期,还需进一步理顺。

二、农

  2011年龙湾区农业经济运行基本稳定。全年实现总产值6197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2.5%。其中农业产值30815万元,同比增长了0.5%,林业产值160万元,同比减少15.2%,牧业产值为18659万元,同比增长1.0%,渔业产值12120万元,同比减少14.1%

  种植面积增减与农作物生产产量增减同步。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38万亩,比上年减少0.27万亩,同比下降2.3%。粮食播种面积3.67万亩,比上年减少0.72万亩,同比下降16.0%;蔬菜播种面积5.38万亩,同比增长8.5%;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为7740亩,同比增长3.3%。全年粮食总产量1.48万吨,同比下降14.0%;蔬菜产量9.30万吨,同比增长15.3%;油料产量1021.2吨,同比增长1.6%

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11

比上年增长%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3.67

-16.0

粮食产量

万吨

1.48

-14.0

蔬菜播种面积

万亩

5.38

8.5

蔬菜产量

万吨

9.30

15.3

油料播种面积

7740

3.3

油料产量

1021.2

1.6

  畜牧业生产势头不佳。全年肉类产量6509吨,比上年增长7.7%,其中猪肉产量5630吨,同比增长8.8%。年末牛存栏数、牛奶产量、牛肉产量受疫情影响分别同比下降33.9%19.5%19.0%

主要畜牧产品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11

比上年增长%

肉类产量

6509

7.7

猪肉产量

5630

8.8

牛肉产量

47

-19.0

禽肉产量

729

-9.1

禽蛋产量

2666

-37.9

牛奶产量

4197

-19.5

年末生猪存栏

41800

-5.6

年末牛存栏

1635

-33.9

年末家禽存栏

万羽

43.07

1.7

  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2011冬至2012年春,我区“创森”绿化造林总任务面积为3426亩,目前我区已落地造林面积4176.3亩,超额完成任务21.9%。至2011年末,建成市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3个,市级森林村庄8个。

  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快。2011年末,东片防洪工程组织实施了黄石山后河、堤塘河等规划行洪主河道的拓宽整治工程建设,开工新建和续建桥梁17座,完工10座,完成招标4座。灵昆北段标准堤塘一期工程一标段已完工、二标段已开始施工,二期工程一、二标段均已进场施工,三期工程现已完成初步设计,正在进行施工图的设计。山门坑、后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通过蓄水验收,双岙水库、青山水库大坝完成了技术认定。小型农田水利有序发展,建成三面光渠道3.3公里,机耕路2.8公里,新建了机埠3座,改造机耕桥1座,改建排洪暗渠1.95公里,清理排水渠2公里、改造防洪闸3座。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幅平稳。全年区本级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685.50亿元,同比增长10.1%。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48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02.60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轻工业产值94.24亿元,同比增长8.3%;重工业产值308.36亿元,同比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8.7%

工业经济规模化发展趋势有所显现。区本级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13家,完成工业产值248.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1.7%。其中产值超3亿元企业18家,超10亿元企业2家。分行业来看,合成革行业实现产值83.19亿元,同比增长2.0%;不锈钢行业实现产值34.28亿元,同比增长9.5%;阀门和旋塞制造业实现产值36.41亿元,同比增长6.8%;化工行业实现产值33.93亿元,同比增长10.7%,皮鞋制造行业实现产值28.60亿元,同比增长5.7%。以上五大行业产值合计216.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3.8%

  工业经济效益小幅回落。效益考核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8.11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利税总额27.26亿元,利润总额14.55亿元,分别下降1.7%4.6%。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得分(工业企业七项评价考核指标)为147.71分,比上年回落了1.79分。经济效益考核企业中,发生亏损企业17家,亏损企业亏损额1353万元,同比增长32.3%

  企业注重品牌建设。至年末,区本级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1枚(其中行政认定4枚),省著名商标33枚,市知名商标54枚,区名牌商标105枚;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5个,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个;国家级“守重”单位2家,AAA级“守重”单位18家,AA级“守重”单位41家,A级“守重”单位92家;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22个,市级名牌产品32个。

  建筑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以9家一级企业、11家二级企业为主,集房建总承包、市政企业、专业承包等50余家企业共同发展的分工协作体系,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7.16亿元,同比增长25.5%;全年施工面积99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5%;竣工房屋面积28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9%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率56.1%)居三区两市第一。2011年,龙湾区政府以超常力度抓投资,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龙湾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全力推进“双十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区本级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54亿元,同比增长94.3%,全社会工业性投资27.34亿元,同比下降0.1%。限额以上投资项目完成投资66.64亿元,同比增长40.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发展较快,全年完成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37.08亿元,同比增长43.1%。限额以下项目完成投资9.82亿元,同比增长38.8%

  区本级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9.19亿元,同比增长198.3%。施工房屋面积315.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1.1%;竣工面积51.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2.3%;商品房销售面积13.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6.0%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11年全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45亿元,同比增长18.5%;全年区本级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46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42.43亿元,同比增长13.9%。区本级实现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销售总额261.14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产品销售总额257.26亿元,同比增长29.2%;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3.88亿元,同比增长28.4%

  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4.94亿美元,同比增长28.2%;全年区本级实现进出口总额19.50亿美元,同比增长38.5%,其中出口总额14.08亿美元,同比增长32.1%;进口总额5.41亿美元,同比增长58.8%。其中外贸企业出口4.43亿美元,同比增长46.3%,自营生产企业出口8.07亿美元,同比增长31.7%,三资企业出口1.59亿美元,同比增长4.9%

  全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216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25万美元。

   

  六、交通和旅游业

  全年交通运输业实现总收入5057.05万元,同比下降16.5%,完成客运量2859.41万人,旅客周转量5.48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09.57万吨,货运周转量8.49亿吨公里。

  龙湾区风景旅游业积极实施山海龙湾 都市休闲品牌发展战略, 形成了以农家乐、旅游购物等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全区已拥有星级宾馆4家,旅行社5家,农家乐90余家,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接待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202.18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201.54万人次,同比增长16.1%,接待境外入境旅游者6434人次,同比增长29.0%;全年旅游总收入16.2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6.14亿元,同比增长16.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50.92万美元,同比增长29.0%

七、财政和金融

  全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3.58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04亿元,同比增长16.0%。全年区本级实现财政总收入30.10亿元,同比增长12.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37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地方税收收入12.02亿元,同比增长13.8%,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大主体税种收入增幅分别为8.4%13.9%18.0%1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61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78亿元,同比增长19.9%;教育支出3.99亿元,同比增长11.6%;科学技术支出0.27亿元,同比增长9.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15亿元,同比增长11.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0.56亿元,同比增长6.5%;医疗卫生支出1.48亿元,同比增长10.5%

  全年区本级年末存款余额494.63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3.75亿元,同比增长25.4%。年末贷款余额505.55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工业贷款261.48亿元,同比增长15.4%;商业贷款29.24亿元,同比增长27.2%;个人消费贷款62.89亿元,同比下降0.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近年来,龙湾区深入实施“科技强区”战略,积极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科技创新能力得以增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取得了显著成绩。2011年,我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1家(含农业1家),省级研发中心3家,新增国家级科技项目15项、省级科技项目8项,共获省级以上科技经费425万元。成功引进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共建先进金属材料研发中心。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9家,省级科技型企业77家,国家级研发中心1家,省级研发中心27家。国家专利试点企业1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8家,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3个。

  教育事业协调均衡发展。2011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 131 所,在园幼儿2.47万人;小学 36所,在校生3.79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 %;普通中学30所,在校生1.19万人,其中普通初中12所,在校生0.97万人,学龄人口入学率100%。教师队伍不断充实,2011年末全区拥有小学专任教师2073人,比上年增加244人;中学专任教师883人,比上年增加23人;幼儿园教职工2610人,比上年增加40人,其中专任教师1598  人,比上年增加30人。教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全区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3.99亿元,同比增长11.6%,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25.6%,比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年内新增校舍总面积70.9449 万平方米。年末学校藏书156.27万册,增加6.12 万册。中小学配备计算机8892台,比上年增加542台,增长6.4%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有文化站10个,文化馆1个,区级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广电惠民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农村广播“村村通”工程已全面完成;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已完成机房建设;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和低保工程全面推进。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

  2011年末,全区共有区级医院2家,卫生监督机构1家,疾控机构1家,妇幼保健机构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拥有编制床位982张,各类在编卫生技术人员651人,其中执业医师240人,执业助理医师55人;全年门诊127万人次(不包括诊所和个体卫生室)。另外还有民营专科医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8家,村卫生室203家,个体诊所53家,医务室2家,卫生所1家。加强免费婚前医学检查, 2011年全区累计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总人数4831人次,婚检率96.12%

  截至2011年底,全区共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960名,配备率达每万人29人,全区有6个街道荣获省体育强镇称号、11个省级农村体育俱乐部、60个省小康体育村、19个市农村体育俱乐部。坚持体育为民办实事工程,全区共有全民健身苑点360个,器材件数5280件,篮球场73个、乒乓球室41个、网球场12片,国家级登山步道1条,多位一体的体育健身公园和健身广场39个,晨晚练点200多个,切实有效地改善农村、社区健身环境。同时积极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办体育,建有大型经营性体育场所包括羽毛球馆2座、游泳池4座、赛车场1座、健身房1座。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深入开展攻坚行动,全力推进“双十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1101工程、科技创新大楼、中心区大型人防工程及主题公园等19个项目进场施工,掀起了城市中心区新的开发建设热潮。龙湾滨海工业园6个省市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永兴南园十大工业项目集体开工,永兴北园26宗工业用地完成出让,空港新区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市域铁路S1线、永强机场T2航站楼顺利开工,塘永公路永梅段道路整治基本完成并开展立面整治,飞云江三桥接线龙湾段、通海大道等工程加快建设,温州东片综合交通枢纽架构初步显现。

  加快蓝田、海城两大电镀基地建设,推进企业整合入园进度。推进重点行业整治,突出抓好合成革行业“三废”深化治理,进行了二甲胺废气深化治理试点,持续开展后环评评审和“三同时”验收工作。建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形成部门联合打击取缔非法窝点合力。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攻坚大行动,确保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总人口341939人,总户数85304户。其中,非农人口65564人。男女性别比为107.7100(女性为100),当年出生人口5602人,死亡人口1676人。人口出生率为16.49,人口死亡率为4.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56‰。

  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555元,同比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7215元,同比增长12.6%。据调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255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649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220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5536元。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为30.6%,农村为3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46.62平方米,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固定电话79部,移动电话247部,计算机100台,空调178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4平方米,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88,固定电话87部,移动电话243部,计算机77台。

  2011年末,全区养老保险参保单位5286家,参保总人数10.98万人,其中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单位5097,参保人数10.27医疗保险参保单位4125家,参保人数13.89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40万人;全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48万人,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非农人员参保3.0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单位4499家,参保人数5.6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单位4726家,参保总人数14.36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2011,全区共有老年福利机构4家,床位219张,年末在院人数113人。其中民政登记农村养老服务机构1家,床位128张,年末在院人数92人;未登记农村养老服务机构3家,床位41张,年末在院人数21人。现全区共有低保对象22334554人,城镇低保172292人;农村低保(含农村五保对象)20614262人。发放医疗救助款327万元,其中门诊救助1900人次,救助金额106.75万元,住院救助1379人次,救助金额220.25万元。全年全区共发放临时救济资金129.9万元,救济特困人员546人次。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全区、区本级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索引号 001008003002022/2012-24804
组配分类 统计公报 发布机构 温州市龙湾区统计局
生成日期 2012-10-1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11年龙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2-10-12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市龙湾区统计局 字体:[ ]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实施“投资驱动、产业转型、都市构建、生态优先、文化引领、民生和谐”六大战略,区划调整、镇改街道全面完成,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

  2011年,全区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据初步核算,全区(指龙湾区行政区划地域范围内的大龙湾,下同)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07.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0亿元, 下降3.8%;第二产业增加值280.81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37亿元,增长11.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9.030.1,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计算)为119823,比上年增长7.5%

  2011年区本级(不包括功能区区划调整前的原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同)实现生产总值266.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0亿元,下降3.8%;第二产业增加值176.80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85.62亿元,增长15.7%。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区本级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66.432.1,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计算)为79493元,比上年增长8.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影响我区经济运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转型压力增大;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明显,发展内在动力不强;城市功能与品位有待提升,人居环境离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公共服务体系不尽完善,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功能区管理体制处于磨合期,还需进一步理顺。

二、农

  2011年龙湾区农业经济运行基本稳定。全年实现总产值6197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2.5%。其中农业产值30815万元,同比增长了0.5%,林业产值160万元,同比减少15.2%,牧业产值为18659万元,同比增长1.0%,渔业产值12120万元,同比减少14.1%

  种植面积增减与农作物生产产量增减同步。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38万亩,比上年减少0.27万亩,同比下降2.3%。粮食播种面积3.67万亩,比上年减少0.72万亩,同比下降16.0%;蔬菜播种面积5.38万亩,同比增长8.5%;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为7740亩,同比增长3.3%。全年粮食总产量1.48万吨,同比下降14.0%;蔬菜产量9.30万吨,同比增长15.3%;油料产量1021.2吨,同比增长1.6%

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11

比上年增长%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3.67

-16.0

粮食产量

万吨

1.48

-14.0

蔬菜播种面积

万亩

5.38

8.5

蔬菜产量

万吨

9.30

15.3

油料播种面积

7740

3.3

油料产量

1021.2

1.6

  畜牧业生产势头不佳。全年肉类产量6509吨,比上年增长7.7%,其中猪肉产量5630吨,同比增长8.8%。年末牛存栏数、牛奶产量、牛肉产量受疫情影响分别同比下降33.9%19.5%19.0%

主要畜牧产品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11

比上年增长%

肉类产量

6509

7.7

猪肉产量

5630

8.8

牛肉产量

47

-19.0

禽肉产量

729

-9.1

禽蛋产量

2666

-37.9

牛奶产量

4197

-19.5

年末生猪存栏

41800

-5.6

年末牛存栏

1635

-33.9

年末家禽存栏

万羽

43.07

1.7

  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2011冬至2012年春,我区“创森”绿化造林总任务面积为3426亩,目前我区已落地造林面积4176.3亩,超额完成任务21.9%。至2011年末,建成市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3个,市级森林村庄8个。

  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快。2011年末,东片防洪工程组织实施了黄石山后河、堤塘河等规划行洪主河道的拓宽整治工程建设,开工新建和续建桥梁17座,完工10座,完成招标4座。灵昆北段标准堤塘一期工程一标段已完工、二标段已开始施工,二期工程一、二标段均已进场施工,三期工程现已完成初步设计,正在进行施工图的设计。山门坑、后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通过蓄水验收,双岙水库、青山水库大坝完成了技术认定。小型农田水利有序发展,建成三面光渠道3.3公里,机耕路2.8公里,新建了机埠3座,改造机耕桥1座,改建排洪暗渠1.95公里,清理排水渠2公里、改造防洪闸3座。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幅平稳。全年区本级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685.50亿元,同比增长10.1%。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48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02.60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轻工业产值94.24亿元,同比增长8.3%;重工业产值308.36亿元,同比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8.7%

工业经济规模化发展趋势有所显现。区本级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13家,完成工业产值248.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1.7%。其中产值超3亿元企业18家,超10亿元企业2家。分行业来看,合成革行业实现产值83.19亿元,同比增长2.0%;不锈钢行业实现产值34.28亿元,同比增长9.5%;阀门和旋塞制造业实现产值36.41亿元,同比增长6.8%;化工行业实现产值33.93亿元,同比增长10.7%,皮鞋制造行业实现产值28.60亿元,同比增长5.7%。以上五大行业产值合计216.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3.8%

  工业经济效益小幅回落。效益考核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8.11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利税总额27.26亿元,利润总额14.55亿元,分别下降1.7%4.6%。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得分(工业企业七项评价考核指标)为147.71分,比上年回落了1.79分。经济效益考核企业中,发生亏损企业17家,亏损企业亏损额1353万元,同比增长32.3%

  企业注重品牌建设。至年末,区本级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1枚(其中行政认定4枚),省著名商标33枚,市知名商标54枚,区名牌商标105枚;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5个,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个;国家级“守重”单位2家,AAA级“守重”单位18家,AA级“守重”单位41家,A级“守重”单位92家;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22个,市级名牌产品32个。

  建筑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以9家一级企业、11家二级企业为主,集房建总承包、市政企业、专业承包等50余家企业共同发展的分工协作体系,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7.16亿元,同比增长25.5%;全年施工面积99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5%;竣工房屋面积28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9%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率56.1%)居三区两市第一。2011年,龙湾区政府以超常力度抓投资,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龙湾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全力推进“双十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区本级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54亿元,同比增长94.3%,全社会工业性投资27.34亿元,同比下降0.1%。限额以上投资项目完成投资66.64亿元,同比增长40.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发展较快,全年完成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37.08亿元,同比增长43.1%。限额以下项目完成投资9.82亿元,同比增长38.8%

  区本级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9.19亿元,同比增长198.3%。施工房屋面积315.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1.1%;竣工面积51.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2.3%;商品房销售面积13.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6.0%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11年全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45亿元,同比增长18.5%;全年区本级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46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42.43亿元,同比增长13.9%。区本级实现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销售总额261.14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产品销售总额257.26亿元,同比增长29.2%;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3.88亿元,同比增长28.4%

  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4.94亿美元,同比增长28.2%;全年区本级实现进出口总额19.50亿美元,同比增长38.5%,其中出口总额14.08亿美元,同比增长32.1%;进口总额5.41亿美元,同比增长58.8%。其中外贸企业出口4.43亿美元,同比增长46.3%,自营生产企业出口8.07亿美元,同比增长31.7%,三资企业出口1.59亿美元,同比增长4.9%

  全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216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25万美元。

   

  六、交通和旅游业

  全年交通运输业实现总收入5057.05万元,同比下降16.5%,完成客运量2859.41万人,旅客周转量5.48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09.57万吨,货运周转量8.49亿吨公里。

  龙湾区风景旅游业积极实施山海龙湾 都市休闲品牌发展战略, 形成了以农家乐、旅游购物等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全区已拥有星级宾馆4家,旅行社5家,农家乐90余家,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接待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202.18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201.54万人次,同比增长16.1%,接待境外入境旅游者6434人次,同比增长29.0%;全年旅游总收入16.2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6.14亿元,同比增长16.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50.92万美元,同比增长29.0%

七、财政和金融

  全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3.58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04亿元,同比增长16.0%。全年区本级实现财政总收入30.10亿元,同比增长12.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37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地方税收收入12.02亿元,同比增长13.8%,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大主体税种收入增幅分别为8.4%13.9%18.0%1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61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78亿元,同比增长19.9%;教育支出3.99亿元,同比增长11.6%;科学技术支出0.27亿元,同比增长9.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15亿元,同比增长11.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0.56亿元,同比增长6.5%;医疗卫生支出1.48亿元,同比增长10.5%

  全年区本级年末存款余额494.63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3.75亿元,同比增长25.4%。年末贷款余额505.55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工业贷款261.48亿元,同比增长15.4%;商业贷款29.24亿元,同比增长27.2%;个人消费贷款62.89亿元,同比下降0.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近年来,龙湾区深入实施“科技强区”战略,积极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科技创新能力得以增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取得了显著成绩。2011年,我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1家(含农业1家),省级研发中心3家,新增国家级科技项目15项、省级科技项目8项,共获省级以上科技经费425万元。成功引进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共建先进金属材料研发中心。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9家,省级科技型企业77家,国家级研发中心1家,省级研发中心27家。国家专利试点企业1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8家,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3个。

  教育事业协调均衡发展。2011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 131 所,在园幼儿2.47万人;小学 36所,在校生3.79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 %;普通中学30所,在校生1.19万人,其中普通初中12所,在校生0.97万人,学龄人口入学率100%。教师队伍不断充实,2011年末全区拥有小学专任教师2073人,比上年增加244人;中学专任教师883人,比上年增加23人;幼儿园教职工2610人,比上年增加40人,其中专任教师1598  人,比上年增加30人。教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全区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3.99亿元,同比增长11.6%,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25.6%,比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年内新增校舍总面积70.9449 万平方米。年末学校藏书156.27万册,增加6.12 万册。中小学配备计算机8892台,比上年增加542台,增长6.4%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有文化站10个,文化馆1个,区级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广电惠民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农村广播“村村通”工程已全面完成;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已完成机房建设;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和低保工程全面推进。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

  2011年末,全区共有区级医院2家,卫生监督机构1家,疾控机构1家,妇幼保健机构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拥有编制床位982张,各类在编卫生技术人员651人,其中执业医师240人,执业助理医师55人;全年门诊127万人次(不包括诊所和个体卫生室)。另外还有民营专科医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8家,村卫生室203家,个体诊所53家,医务室2家,卫生所1家。加强免费婚前医学检查, 2011年全区累计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总人数4831人次,婚检率96.12%

  截至2011年底,全区共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960名,配备率达每万人29人,全区有6个街道荣获省体育强镇称号、11个省级农村体育俱乐部、60个省小康体育村、19个市农村体育俱乐部。坚持体育为民办实事工程,全区共有全民健身苑点360个,器材件数5280件,篮球场73个、乒乓球室41个、网球场12片,国家级登山步道1条,多位一体的体育健身公园和健身广场39个,晨晚练点200多个,切实有效地改善农村、社区健身环境。同时积极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办体育,建有大型经营性体育场所包括羽毛球馆2座、游泳池4座、赛车场1座、健身房1座。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深入开展攻坚行动,全力推进“双十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1101工程、科技创新大楼、中心区大型人防工程及主题公园等19个项目进场施工,掀起了城市中心区新的开发建设热潮。龙湾滨海工业园6个省市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永兴南园十大工业项目集体开工,永兴北园26宗工业用地完成出让,空港新区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市域铁路S1线、永强机场T2航站楼顺利开工,塘永公路永梅段道路整治基本完成并开展立面整治,飞云江三桥接线龙湾段、通海大道等工程加快建设,温州东片综合交通枢纽架构初步显现。

  加快蓝田、海城两大电镀基地建设,推进企业整合入园进度。推进重点行业整治,突出抓好合成革行业“三废”深化治理,进行了二甲胺废气深化治理试点,持续开展后环评评审和“三同时”验收工作。建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形成部门联合打击取缔非法窝点合力。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攻坚大行动,确保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总人口341939人,总户数85304户。其中,非农人口65564人。男女性别比为107.7100(女性为100),当年出生人口5602人,死亡人口1676人。人口出生率为16.49,人口死亡率为4.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56‰。

  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555元,同比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7215元,同比增长12.6%。据调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255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649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220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5536元。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为30.6%,农村为3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46.62平方米,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固定电话79部,移动电话247部,计算机100台,空调178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4平方米,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88,固定电话87部,移动电话243部,计算机77台。

  2011年末,全区养老保险参保单位5286家,参保总人数10.98万人,其中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单位5097,参保人数10.27医疗保险参保单位4125家,参保人数13.89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40万人;全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48万人,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非农人员参保3.0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单位4499家,参保人数5.6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单位4726家,参保总人数14.36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2011,全区共有老年福利机构4家,床位219张,年末在院人数113人。其中民政登记农村养老服务机构1家,床位128张,年末在院人数92人;未登记农村养老服务机构3家,床位41张,年末在院人数21人。现全区共有低保对象22334554人,城镇低保172292人;农村低保(含农村五保对象)20614262人。发放医疗救助款327万元,其中门诊救助1900人次,救助金额106.75万元,住院救助1379人次,救助金额220.25万元。全年全区共发放临时救济资金129.9万元,救济特困人员546人次。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全区、区本级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