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2022/2012-24803
组配分类 统计公报 发布机构 温州市龙湾区统计局
生成日期 2012-10-1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08年龙湾区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2-10-12 11:06:45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市龙湾区统计局 字体:[ ]

2008年龙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龙湾区统计局

2008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对龙湾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面对历史罕见的挑战与考验,龙湾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深化三大会战,合力开展四大攻坚,齐心协力,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一、 

2008年,全区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据初步核算,全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01.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8亿元, 下降1.2%;第二产业增加值228.66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70.11亿元,增长14.7%。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5.8:23.2,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计算)为92021元,比上年增长6.9%。

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生产总值203.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8亿元,下降1.2%;第二产业增加值157.52亿元,增长6%;第三产业增加值42.94亿元,增长15.3%。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区本级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77.4:21.1,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计算)为62992元,比上年增长6%。

    

2004-2008年龙湾区本级生产总值变化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的矛盾仍然突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城市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2008年龙湾区本级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完成情况

比上年增长(%

  生产总值

亿

203.43

7.7

  人均生产总值

62992

6.0

  工业总产值

亿

608.11

6.4

  农业总产值

亿

4.94

-5.2

  财政总收入

亿

27.59

13.5

  出口总额

亿美元

9.08

15.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

44.78

19.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

78.16

17.7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亿

267.33

27.9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亿

250.77

20.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273

8.4

  农民人均纯收入

12815

9.3

二、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降5.2%。其中农业产值2.53亿元,同比增长2.6%;林业产值262万元,同比增长53.2%;牧业产值1.27亿元,同比增长12.2%;渔业产值1.08亿元,同比下降30.7%。

农作物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62万亩,同比下降4.8%。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49万亩,同比下降5.5%。全年粮食总产量1.8万吨,同比增长5%;蔬菜产量8.69万吨,同比增长8%;水果产量2.99万吨,同比增长54.3%。

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08

比上年增长%

粮食产量

万吨

1.8

5.0

蔬菜产量

万吨

8.69

8.0

水果产量

万吨

2.99

54.3

油料产量

315

18.0

蔬菜播种面积

万亩

7.13

-4.6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4.49

-5.5

猪肉等肉类生产与供应得到高度重视,全年肉类产量4422吨,比上年增长25%,猪肉、牛肉供应有不同程度上升。牛奶产量有所下降,生猪、家禽存栏数较快增长。

主要畜牧产品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08

比上年增长%

肉类产量

4422

25.0

    猪肉产量

3909

29.2

    牛肉产量

32

14.3

    禽肉产量

470

-0.2

禽蛋产量

2859

18.8

牛奶产量

6530

-5.6

年末生猪存栏

32394

17.9

年末牛存栏

2662

0.1

年末家禽存栏

万羽

32.92

13.7

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全区共完成春季绿化造林面积1767亩。其中,山地造林820亩,沿海防护林工程造林

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东片防洪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了规划选址、初步设计和规划红线审批手续等前期工作,协调落实沿海防护林规划调整与部分拆迁安置方案的工作。已顺利上报第一批14个村(计223亩)征地,金山河、沙河小流域整治工程于上半年进场施工,工程进展比较顺利。中横河与蓝田水闸上游三条河道疏浚工程基本完工。该工程全年投资3350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04.6%。蓝田水闸改建工程进展顺利,主体工程已完成,并通过了通水前阶段验收,现已进入扫尾工作。该工程全年投资1584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13.14%。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年度计划任务顺利完成,全年新建、改建、修建三面光渠道,排水暗渠,机耕路,控制闸1座,简易桥梁2座,完成投资190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步入调整转型期,增长速度放缓。全年区本级全社会工业总产值608.11亿元,同比增长6.4%。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81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17.71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轻工业产值93.65亿元,增长9.4%;重工业产值324.06亿元,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8.7%。

工业企业规模化发展态势明显。区本级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12家,实现工业产值253.96亿元,增长5.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0.8%。其中产值超3亿元企业21家;超10亿元企业4家,新增2家。从行业划分看,合成革行业实现产值78.08亿元,同比下降1.1%;不锈钢行业实现产值57.66亿元,同比下降3.3%;阀门和旋塞制造业实现产值49.87亿元,同比增长8.1%;化工行业实现产值37.62亿元,同比增长3.3%;皮鞋制造行业实现产值22.17亿元,同比增长17.8%。以上五大行业产值合计24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8.7%。

列入经济效益考核的工业企业,全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3.5分,比上年提高0.58分。效益考核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05亿元,比上年增长1%;利税总额28.4亿元,增长1%,其中利润总额14.65亿元,下降5.2%。经济效益考核企业中,发生亏损企业30家,亏损企业亏损额2537万元,增长139.4%。年末企业应收账款净额50.03亿元,增长3.3%;产成品存货25.6亿元,增长2.5%。企业效益在需求下降与成本上升双重作用下大幅下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化成本费用上升压力,提高经济效益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至年末,区本级共拥有12枚中国驰名商标,29枚省著名商标,49枚市知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25个,市级名牌产品47个;国家免检产品11个。2008年,中国食品制药机械产业基地和省级阀门高新特色产业基地落户龙湾。

至年末,全区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40家,实现总产值39.33亿元,同比增长16.4%;全年施工面积656.8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1%;竣工房屋面积242.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4%。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28家,新增一级资质企业3家。全年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9.91亿元,同比增长26.8%;施工面积461.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2%;竣工面积165.,同比增长15.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41亿元,同比增长18.7%,全社会工业性投资48.89亿元,同比增长7.7%。限额以上投资完成投资额90.5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投资项目完成投资56.02亿元,同比增长8.9%。全区房地产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42.9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竣工面积72.,同比增长2.5%;商品房销售面积40.3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6%;商品房销售额43.16亿元,同比增长26.1%。

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78.16亿元,同比增长17.7%,全社会工业性投资29.16亿元,同比增长5.2%。限额以上投资66.04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投资项目完成投资31.56亿元,同比增长7.9%。区本级房地产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57.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7%;竣工面积18.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9.3%;商品房销售面积18.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0.4%;商品房销售额22亿元,同比增长200.6%。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全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67亿元,同比增长20%。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8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0.61亿元,同比增长1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17亿元,同比增长26.1%。

全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3.2亿美元,同比增长8.3%。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区本级进出口总额12.24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其中出口9.08亿美元,进口3.16亿美元,分别增长15.8%和10.5%。自营生产企业出口6.17亿元,增长19.5%,占出口总额的68%,成为拉动全区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3.4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7.6%,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新产品出口5072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6%,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

全年区本级合同利用外资8810万美元,同比下降21.5%;实际利用外资593万美元,同比下降90%;引进内资4.89亿元,同比下降13.4%。

六、交通和旅游业

全年交通运输业实现总收入8316.34万元,同比下降6.5%,完成客运量1775.42万人,旅客周转量3.41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81.71万吨,货物周转量4.33亿吨公里。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22.76万人次,同比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10.63亿元,同比增长15%。接待境外入境旅游者3997人次,同比增长3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3万美元,同比下降18%。全年旅游总收入10.66亿元,同比增长14%。

七、财政和金融

全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38亿元,增长1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区本级实现财政总收入2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5亿元,增长1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2亿元,增长13.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2亿元,同比增长7.1%;教育支出2.13亿元,增长14.2%;科学技术支出0.23亿元,增长19.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0.3亿元,同比增长17.4%;医疗卫生支出0.49亿元,同比增长20.3%;环境保护支出0.18亿元,同比增长11%;农林水事务支出0.43亿元,增长12.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 0.26亿元,增长13.6%。

全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5.3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6.22亿元,同比增长31.5%;年末贷款余额329.95亿元,同比增长23.3%。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年末存款余额267.33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1.21亿元,同比增长32.8%;年末贷款余额250.77亿元,同比增长20.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区本级财政科技预算投入2302万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1%。全年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项、国家火炬计划4项、国家重点新产品4项。全年列入省重大专项9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11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浙江省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1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8家。科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国家级科技研发中心1家、省级4家、市级8家。全社会重视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的气氛日益浓厚,全年新增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2家、温州市专利示范企业4家;专利申请745项、获专利授权499项。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在校学生68780人,占总人口20.8%。全年,3至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6.3%,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65%。小学招生6817人,在校小学生3955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招生5263人,在校初中生16333人,在校生巩固率、初中毕业率分别为99.95%和100%;普通高中招生3561人,在校学生9410人;职高招生975人,在校生2069人。当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达到97%。全区聋哑儿童、盲童、弱智儿童入学率达100%。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有文化站10个,文化馆1个,区级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全年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098场次,观众3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30千册(件),年总流通量一万人次。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2008年末,全区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1个,其中区级医院2家、卫生院9家,公共卫生事业单位4家;拥有编制床位579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65人,其中执业医师154人,执业助理医师57人;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7.5张、医生6.4人;全年门诊90.6万人次(不包括诊所和个体卫生室)。共有个体诊所60个,村卫生室215个;已建社区服务中心10个,社区服务站36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

2008年,成功举办了区第五届全民运动会,深入开展了全国群众体育调查、国民体质监测等活动。着力做好2008年浙江省小康体育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工作,全年建成13个室外普通篮球场,1个室外灯光篮球场,1个室内健身室和1条室外健身路径。全年新增全民健身苑(点)24个,目前全区累计已建设健身苑(点)共257个。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年完成省市和区本级重点工程投资额4.85亿元和15.28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54.1%和121.5%。龙腾南路建成通车,南洋大道基本建成,灵昆大道接线隧道贯通,江滨路龙湾段、曹龙大道、围垦路已进场施工,飞云江三桥接线龙湾段等道路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实施。500千伏温东变已建成投用,220千伏瑶溪变、110千伏状元变、110千伏南洋变施工进展顺利。

集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建立健全三级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机制和两级监管考评体系,强化市政监管与行政执法,135条约358万平方米的主要道路清扫保洁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城乡环境脏乱差局面得到有效改善。全年建成垃圾坞580余座,永兴、灵昆、沙城大郎桥垃圾中转站建成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瑶瑶垃圾中转站正在设备安装,农业示范区中转站正在建设中,沙城镇工业园区中转站完成地面基础工程,状元镇三郎桥中转站即将完成立项。配置垃圾果壳箱5680个,购置三轮保洁车80辆。

合成革行业“三废”治理达标率进入监测验收阶段,蓝田电镀基地主体厂房基本建成,东片污水处理厂日纳管污水量近3.5万吨,纳入截污管网3.2万户。全年取缔无证电镀89家,审核清洁生产企业22家,扎实推进4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改造。全区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实效,全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3.5%以上。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总人口330970人,总户数85927户。其中,农业人口270720人,非农人口60250人。男女性别比为107.4∶100(女性为100),当年出生人口5877人,死亡人口1433人。人口出生率为17.92‰,人口死亡率为4.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55‰。

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273元,同比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2815元,同比增长9.3%。据调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583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5513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535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773元。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为35.4%,农村为44.2%。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54.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9.2平方米。

2008年末,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31万人,占全区年末人口的19%,其中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69万人,同比增长16%。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37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7人,同比增长50.4%;全年新增农民工医疗保险723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2.38万人,同比20.7%。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4.08万人,同比增长19.2%。

2008年,全区共有老年福利机构13家,床位1685张,其中民办机构12家,床位1396张。现全区共有低保对象2074户4469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22户199人,农村低保对象1952户4270人。发放医疗救助款341.8万元,其中门诊救助4166人次,救助金额88.4万元,住院救助355人次,救助金额253.4万元。全年全区共发放临时救济资金80.2万元,救济特困人员户535户1873人。现全区共有农村五保对象113人,集中供养率达100%。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全区、区本级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额按房地产项目所在地统计,其它房地产指标仍按房地产公司主管局范围统计。

 





索引号 001008003002022/2012-24803
组配分类 统计公报 发布机构 温州市龙湾区统计局
生成日期 2012-10-1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08年龙湾区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2-10-12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市龙湾区统计局 字体:[ ]

2008年龙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龙湾区统计局

2008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对龙湾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面对历史罕见的挑战与考验,龙湾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深化三大会战,合力开展四大攻坚,齐心协力,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一、 

2008年,全区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据初步核算,全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01.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8亿元, 下降1.2%;第二产业增加值228.66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70.11亿元,增长14.7%。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5.8:23.2,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计算)为92021元,比上年增长6.9%。

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生产总值203.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8亿元,下降1.2%;第二产业增加值157.52亿元,增长6%;第三产业增加值42.94亿元,增长15.3%。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区本级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77.4:21.1,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计算)为62992元,比上年增长6%。

    

2004-2008年龙湾区本级生产总值变化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的矛盾仍然突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城市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2008年龙湾区本级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完成情况

比上年增长(%

  生产总值

亿

203.43

7.7

  人均生产总值

62992

6.0

  工业总产值

亿

608.11

6.4

  农业总产值

亿

4.94

-5.2

  财政总收入

亿

27.59

13.5

  出口总额

亿美元

9.08

15.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

44.78

19.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

78.16

17.7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亿

267.33

27.9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亿

250.77

20.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273

8.4

  农民人均纯收入

12815

9.3

二、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降5.2%。其中农业产值2.53亿元,同比增长2.6%;林业产值262万元,同比增长53.2%;牧业产值1.27亿元,同比增长12.2%;渔业产值1.08亿元,同比下降30.7%。

农作物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62万亩,同比下降4.8%。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49万亩,同比下降5.5%。全年粮食总产量1.8万吨,同比增长5%;蔬菜产量8.69万吨,同比增长8%;水果产量2.99万吨,同比增长54.3%。

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08

比上年增长%

粮食产量

万吨

1.8

5.0

蔬菜产量

万吨

8.69

8.0

水果产量

万吨

2.99

54.3

油料产量

315

18.0

蔬菜播种面积

万亩

7.13

-4.6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4.49

-5.5

猪肉等肉类生产与供应得到高度重视,全年肉类产量4422吨,比上年增长25%,猪肉、牛肉供应有不同程度上升。牛奶产量有所下降,生猪、家禽存栏数较快增长。

主要畜牧产品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08

比上年增长%

肉类产量

4422

25.0

    猪肉产量

3909

29.2

    牛肉产量

32

14.3

    禽肉产量

470

-0.2

禽蛋产量

2859

18.8

牛奶产量

6530

-5.6

年末生猪存栏

32394

17.9

年末牛存栏

2662

0.1

年末家禽存栏

万羽

32.92

13.7

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全区共完成春季绿化造林面积1767亩。其中,山地造林820亩,沿海防护林工程造林

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东片防洪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了规划选址、初步设计和规划红线审批手续等前期工作,协调落实沿海防护林规划调整与部分拆迁安置方案的工作。已顺利上报第一批14个村(计223亩)征地,金山河、沙河小流域整治工程于上半年进场施工,工程进展比较顺利。中横河与蓝田水闸上游三条河道疏浚工程基本完工。该工程全年投资3350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04.6%。蓝田水闸改建工程进展顺利,主体工程已完成,并通过了通水前阶段验收,现已进入扫尾工作。该工程全年投资1584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13.14%。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年度计划任务顺利完成,全年新建、改建、修建三面光渠道,排水暗渠,机耕路,控制闸1座,简易桥梁2座,完成投资190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步入调整转型期,增长速度放缓。全年区本级全社会工业总产值608.11亿元,同比增长6.4%。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81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17.71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轻工业产值93.65亿元,增长9.4%;重工业产值324.06亿元,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8.7%。

工业企业规模化发展态势明显。区本级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12家,实现工业产值253.96亿元,增长5.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0.8%。其中产值超3亿元企业21家;超10亿元企业4家,新增2家。从行业划分看,合成革行业实现产值78.08亿元,同比下降1.1%;不锈钢行业实现产值57.66亿元,同比下降3.3%;阀门和旋塞制造业实现产值49.87亿元,同比增长8.1%;化工行业实现产值37.62亿元,同比增长3.3%;皮鞋制造行业实现产值22.17亿元,同比增长17.8%。以上五大行业产值合计24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8.7%。

列入经济效益考核的工业企业,全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3.5分,比上年提高0.58分。效益考核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05亿元,比上年增长1%;利税总额28.4亿元,增长1%,其中利润总额14.65亿元,下降5.2%。经济效益考核企业中,发生亏损企业30家,亏损企业亏损额2537万元,增长139.4%。年末企业应收账款净额50.03亿元,增长3.3%;产成品存货25.6亿元,增长2.5%。企业效益在需求下降与成本上升双重作用下大幅下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化成本费用上升压力,提高经济效益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至年末,区本级共拥有12枚中国驰名商标,29枚省著名商标,49枚市知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25个,市级名牌产品47个;国家免检产品11个。2008年,中国食品制药机械产业基地和省级阀门高新特色产业基地落户龙湾。

至年末,全区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40家,实现总产值39.33亿元,同比增长16.4%;全年施工面积656.8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1%;竣工房屋面积242.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4%。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28家,新增一级资质企业3家。全年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9.91亿元,同比增长26.8%;施工面积461.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2%;竣工面积165.,同比增长15.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41亿元,同比增长18.7%,全社会工业性投资48.89亿元,同比增长7.7%。限额以上投资完成投资额90.5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投资项目完成投资56.02亿元,同比增长8.9%。全区房地产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42.9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竣工面积72.,同比增长2.5%;商品房销售面积40.3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6%;商品房销售额43.16亿元,同比增长26.1%。

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78.16亿元,同比增长17.7%,全社会工业性投资29.16亿元,同比增长5.2%。限额以上投资66.04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投资项目完成投资31.56亿元,同比增长7.9%。区本级房地产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57.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7%;竣工面积18.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9.3%;商品房销售面积18.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0.4%;商品房销售额22亿元,同比增长200.6%。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全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67亿元,同比增长20%。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8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0.61亿元,同比增长1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17亿元,同比增长26.1%。

全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3.2亿美元,同比增长8.3%。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区本级进出口总额12.24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其中出口9.08亿美元,进口3.16亿美元,分别增长15.8%和10.5%。自营生产企业出口6.17亿元,增长19.5%,占出口总额的68%,成为拉动全区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3.4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7.6%,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新产品出口5072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6%,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

全年区本级合同利用外资8810万美元,同比下降21.5%;实际利用外资593万美元,同比下降90%;引进内资4.89亿元,同比下降13.4%。

六、交通和旅游业

全年交通运输业实现总收入8316.34万元,同比下降6.5%,完成客运量1775.42万人,旅客周转量3.41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81.71万吨,货物周转量4.33亿吨公里。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22.76万人次,同比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10.63亿元,同比增长15%。接待境外入境旅游者3997人次,同比增长3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3万美元,同比下降18%。全年旅游总收入10.66亿元,同比增长14%。

七、财政和金融

全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38亿元,增长1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区本级实现财政总收入2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5亿元,增长1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2亿元,增长13.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2亿元,同比增长7.1%;教育支出2.13亿元,增长14.2%;科学技术支出0.23亿元,增长19.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0.3亿元,同比增长17.4%;医疗卫生支出0.49亿元,同比增长20.3%;环境保护支出0.18亿元,同比增长11%;农林水事务支出0.43亿元,增长12.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 0.26亿元,增长13.6%。

全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5.3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6.22亿元,同比增长31.5%;年末贷款余额329.95亿元,同比增长23.3%。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年末存款余额267.33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1.21亿元,同比增长32.8%;年末贷款余额250.77亿元,同比增长20.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区本级财政科技预算投入2302万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1%。全年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项、国家火炬计划4项、国家重点新产品4项。全年列入省重大专项9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11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浙江省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1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8家。科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国家级科技研发中心1家、省级4家、市级8家。全社会重视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的气氛日益浓厚,全年新增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2家、温州市专利示范企业4家;专利申请745项、获专利授权499项。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在校学生68780人,占总人口20.8%。全年,3至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6.3%,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65%。小学招生6817人,在校小学生3955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招生5263人,在校初中生16333人,在校生巩固率、初中毕业率分别为99.95%和100%;普通高中招生3561人,在校学生9410人;职高招生975人,在校生2069人。当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达到97%。全区聋哑儿童、盲童、弱智儿童入学率达100%。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有文化站10个,文化馆1个,区级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全年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098场次,观众3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30千册(件),年总流通量一万人次。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2008年末,全区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1个,其中区级医院2家、卫生院9家,公共卫生事业单位4家;拥有编制床位579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65人,其中执业医师154人,执业助理医师57人;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7.5张、医生6.4人;全年门诊90.6万人次(不包括诊所和个体卫生室)。共有个体诊所60个,村卫生室215个;已建社区服务中心10个,社区服务站36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

2008年,成功举办了区第五届全民运动会,深入开展了全国群众体育调查、国民体质监测等活动。着力做好2008年浙江省小康体育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工作,全年建成13个室外普通篮球场,1个室外灯光篮球场,1个室内健身室和1条室外健身路径。全年新增全民健身苑(点)24个,目前全区累计已建设健身苑(点)共257个。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年完成省市和区本级重点工程投资额4.85亿元和15.28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54.1%和121.5%。龙腾南路建成通车,南洋大道基本建成,灵昆大道接线隧道贯通,江滨路龙湾段、曹龙大道、围垦路已进场施工,飞云江三桥接线龙湾段等道路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实施。500千伏温东变已建成投用,220千伏瑶溪变、110千伏状元变、110千伏南洋变施工进展顺利。

集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建立健全三级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机制和两级监管考评体系,强化市政监管与行政执法,135条约358万平方米的主要道路清扫保洁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城乡环境脏乱差局面得到有效改善。全年建成垃圾坞580余座,永兴、灵昆、沙城大郎桥垃圾中转站建成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瑶瑶垃圾中转站正在设备安装,农业示范区中转站正在建设中,沙城镇工业园区中转站完成地面基础工程,状元镇三郎桥中转站即将完成立项。配置垃圾果壳箱5680个,购置三轮保洁车80辆。

合成革行业“三废”治理达标率进入监测验收阶段,蓝田电镀基地主体厂房基本建成,东片污水处理厂日纳管污水量近3.5万吨,纳入截污管网3.2万户。全年取缔无证电镀89家,审核清洁生产企业22家,扎实推进4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改造。全区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实效,全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3.5%以上。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总人口330970人,总户数85927户。其中,农业人口270720人,非农人口60250人。男女性别比为107.4∶100(女性为100),当年出生人口5877人,死亡人口1433人。人口出生率为17.92‰,人口死亡率为4.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55‰。

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273元,同比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2815元,同比增长9.3%。据调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583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5513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535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773元。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为35.4%,农村为44.2%。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54.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9.2平方米。

2008年末,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31万人,占全区年末人口的19%,其中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69万人,同比增长16%。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37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7人,同比增长50.4%;全年新增农民工医疗保险723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2.38万人,同比20.7%。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4.08万人,同比增长19.2%。

2008年,全区共有老年福利机构13家,床位1685张,其中民办机构12家,床位1396张。现全区共有低保对象2074户4469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22户199人,农村低保对象1952户4270人。发放医疗救助款341.8万元,其中门诊救助4166人次,救助金额88.4万元,住院救助355人次,救助金额253.4万元。全年全区共发放临时救济资金80.2万元,救济特困人员户535户1873人。现全区共有农村五保对象113人,集中供养率达100%。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全区、区本级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额按房地产项目所在地统计,其它房地产指标仍按房地产公司主管局范围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