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区统计局 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 ||||||||||||||||||||||||||||||||||||||||||||||||||||||||||||||||||||||||||||
|
||||||||||||||||||||||||||||||||||||||||||||||||||||||||||||||||||||||||||||
2010年是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异常复杂的一年,也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拓市场、保增长”30条意见、经济转型升级“3+X”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全面实施“四大战略”,深入开展“三大会战”,克难攻坚,扎实工作。全区经济回暖向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 合 2010年,全区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据初步核算,全区(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同)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60.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3亿元, 下降2.4%;第二产业增加值253.06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103.79亿元,增长9.5%。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70.2:28.8,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计算)为107275元,比上年增长8.5%。 2010年区本级(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同)实现生产总值233.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3亿元,下降2.4%;第二产业增加值159.71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70.19亿元,增长12.1%。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区本级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68.4:30.1,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计算)为70480元,比上年增长7.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不足,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明显,发展内在动力不强;产业低小散,三产比重偏低,转型升级速度不快;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农业产值2.84亿元,同比下降9.3%;林业产值171万元,同比下降60.3%;牧业产值1.54亿元,同比增长5.2%;渔业产值1.17亿元,同比增长24.6%。 种植面积与农作物生产同步减少。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65万亩,比上年减少0.43万亩,同比下降3.6%。粮食播种面积4.39万亩,同比下降4.1%;蔬菜播种面积4.96万亩,同比下降11.9%。全年粮食总产量1.72万吨,同比下降9.8%;蔬菜产量8.07万吨,同比下降11.9%;水果产量3.27万吨,同比下降3.8%。
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全年肉类产量6043吨,比上年增长5.9%,猪肉、牛肉供应分别同比增长10.3%和121.5%。生猪存栏数4.43万头 ,同比增长11.3%。
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区共完成沿海防护林造林1.3万亩,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任务1.4万亩,累计建成生物防火林带建设220多公里。五年累计创建省级绿化示范镇1个,省级绿化示范村5个,市级绿化示范村9个,区级绿化示范村17个。五年累计组织人员53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共植树65万株。 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快。至2010年末,东片防洪一期工程累积完成征地720多亩,完成金山河、三甲支河、黄石山后河永中1标等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区本级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658.70亿元,同比增长18.3%。区本级规模以上企业84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46.77亿元,同比增长21.9%。其中轻工业产值99.85亿元,同比增长23.8%;重工业产值346.92亿元,同比增长2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7.8%。 工业经济向规模化发展。区本级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12家,与上年持平,实现工业产值247.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5.4%。其中产值超3亿元企业15家,超10亿元企业2家。分行业来看,合成革行业实现产值87.05亿元,同比增长15.7%;不锈钢行业实现产值44.31亿元,同比增长26.7%;阀门和旋塞制造业实现产值40.67亿元,同比增长20.0%;化工行业实现产值37.24亿元,同比增长23.6%,皮鞋制造行业实现产值28.63亿元,同比增长20.0%。以上五大行业产值合计237.8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3.2%。 工业经济效益恢复增长。效益考核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7.60亿元,同比增长15.8%;实现利税总额31.23亿元,利润总额17.20亿元,分别增长15.8%和17.6%。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得分(工业企业七项评价考核指标)为161.68分,比上年提高了4.95分。经济效益考核企业中,发生亏损企业18家,亏损企业亏损额1566万元,同比下降56.7%。 至年末,区本级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9枚,省著名商标35枚,市知名商标54枚,区名牌商标119枚,省级商标品牌基地 5个,市级商标品牌基地1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27个,市级名牌产品40个。 建筑业稳步发展。至年末,区本级拥有建筑业企业56家,其中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3家,二级6家,三级3家;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企业3家, 三级3家。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 45.53亿元,同比增长18.2%;全年施工面积6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0%;竣工房屋面积22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2010年区本级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95亿元,同比增长16.8%,全社会工业性投资27.36亿元,同比增长5.4 %。限额以上投资项目完成投资40.14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发展较快,全年完成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18.51亿元,同比增长24.2%。限额以下项目完成投资7.07亿元,同比下降11.9%。 区本级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3.20亿元,同比增长40.7%。施工房屋面积134.9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6%;竣工面积18.9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4.9%;商品房销售面积5.5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2.7%;商品房销售额10.24亿元,同比下降49.1%。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10年全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28亿元,同比增长20%;全年区本级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79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59.26亿元,同比增长17.7%;住宿餐饮业4.52亿元,同比增长31.1%。 2010年随着工业经济恢复性增长,龙湾区外贸出口持续较快增长,但进口增长乏力。全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7.45亿美元,同比增长21.5%;全年区本级实现进出口总额14.38亿美元,同比增长16.0%,其中出口总额11.03亿美元,同比增长39.9%;进口总额3.35亿美元,同比下降25.7%。外贸企业出口3.30亿美元,同比增长79.2%,自营生产企业出口6.21亿美元,同比增长30.5%,三资企业出口1.51亿美元,同比增长18.3%。 全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2901万美元,同比增长30.9%。其中区本级实际利用外资323万美元,同比下降4.7%。 六、交通和旅游业 全年交通运输业实现总收入6059.5万元,同比下降18.5%,完成客运量2152.31万人,旅客周转量5.07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63.13万吨,货运周转量4.63亿吨公里。 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173.98万人次,同比增长20.2%。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73.65万人次,同比增长20.2%,接待境外入境旅游者4988人次,同比增长6.2%;全年旅游总收入13.92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3.89亿元,同比增长20.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94.52万美元,同比增长1.4%。 发展乡村旅游业,力促农家乐休闲旅游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轨。截至2010年年底,全区已发展农家乐经营户80余户,其中市级示范村1个、市级示范点6家和三星级经营户11家,其中楠溪堆农家乐被评为温州市十大魅力农家乐之一。 七、财政和金融 全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7.33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58亿元,同比增长12.6%;全年区本级实现财政总收入26.69亿元,同比增长6.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50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地方税收收入10.57亿元,同比增长7.0%,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大主体税种收入增幅分别为5.1%、2.1%、9.3%和7.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03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32亿元,同比增长9.8%;教育支出3.58亿元,同比下降0.7%;科学技术支出0.25亿元,同比下降1.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13亿元,同比下降7.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0.52亿元,同比增长26.2%;医疗卫生支出1.34亿元,同比增长27%;环境保护支出0.68亿元,同比增长43.7%;农林水事务支出0.76亿元,同比增长40.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19亿元,同比下降6.3%。 全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0.45亿元,同比增长17.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24.46亿元,同比增长15.7%;全年区本级年末存款余额419.39亿元,同比增长22.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6.80亿元,同比增长23.6%;年末贷款余额413.49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工业贷款225.96亿元,同比增长8.6%;商业贷款20.44亿元,同比增长9.0%;个人消费贷款63.04亿元,同比增长35.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2503万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全年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7项,新增国家火炬计划4项,新增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着力培育专利示范企业,2010年获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个,市级专利示范企业4个,市级专利产业化项目2个,市重大发明奖1家,区级专利示范企业10个。2008-2010年连续三年,龙湾区万人占有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在全市各县(市、区)排名首位。2010年龙湾区专利申请量1718件,同比增长20.4%,其中发明专利212 项,实用新型811项,外观设计 695项;专利授权量1581件,同比增长52.8%,其中发明专利 51项,实用新型 710项,外观设计820 项。 2010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在校学生89850人,占总人口26.6%。全年,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7%,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75.1%。小学招生7522人,在校小学生3939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招生4480人,在校初中生13095人,在校生巩固率、初中毕业率分别为99.98%和100%;普通高中招生2584人,在校学生9042人;职高招生1089人,在校生2774人。当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达到98.09%。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有文化站10个,文化馆1个,区级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全年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100场次。不断丰富农村居民精神生活,全年送文艺演出下乡61场,送书下乡3500册。构建起了龙湾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全区现有63个项目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并有省级传承人7名,市级传承人9名。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2010年末,全区共有区级医院2家,卫生监督机构1家,疾控机构1家,妇幼保健机构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其他公立卫生事业单位3家;拥有编制床位561张,各类在编卫生技术人员437人,其中执业医师167人,执业助理医师47人;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6.79张、医生6.7人;全年门诊150.27万人次(不包括诊所和个体卫生室)。另外还有民营专科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3家,村卫生室202家,个体诊所52家,医务室2家,卫生所1家。2010年全区共有270931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100%,达到了全覆盖。加强免费婚前医学检查,2010年全区累计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总人数4982人次,应检人数5036人,婚检率98.9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96%。 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体育竞技比赛,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获得3个第三,3个第四,2个第七的优异成绩。2010年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2期,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148人,累计906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率达到每万人26.97人。在瑶溪镇设立了国民体质监测点,组织400余名城镇居民参加监测。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更加完善。积极争取省市体育经费共121万元,全年新建浙江省小康体育村15个,全民健身苑点33个,市全民健身中心1个,篮球场“亮灯工程”8个,室内乒乓球室8个,投资214万元翻修网球中心的5片球场并新建3片风雨球场。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百日攻坚战和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转而未供土地清理、“学比赶超”等系列推进活动,启动“双十工程”建设。开工建设77省道延伸线龙湾段、瓯飞围涂起步区(龙湾二期围涂工程),飞云江三桥龙湾段接线、塘永公路永梅段道路整治等工程加快推进,曹龙大道、江滨路龙湾段、新区道路网围垦路等有序推进,110KV南洋变竣工投产。 2010年,新建垃圾中转站6座,公厕10座;主要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30%。为主要道路配备果壳箱2000个,购置三轮保洁车20辆。共计清理生活垃圾、垃圾死角808处,3万余吨。 加快推进蓝田和海城两大电镀基地建设,合成革固废处置中心二期工程已投入试运行,企业的精馏残渣得到妥善处置。全面推进燃煤锅炉脱硫改造工作,全区140台4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均已完成脱硫改造。积极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打非”行动,全年共组织“打非”行动30次,打击取缔非法窝点162家次,其中无证照化工原料桶清洗点14家次、无证电镀户73家次、水洗加工场9家次、小造纸3家次、牛皮转鼓3家次等。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总人口337549人,总户数85645户。其中,农业人口274229人,非农人口63320人。男女性别比为107.5∶100(女性为100),当年出生人口6271人,死亡人口1915人。人口出生率为18.67‰,人口死亡率为5.7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97‰。 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255元,同比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5294元,同比增长12.0%。据调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057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5677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199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4976元。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为33.3%,农村为32.7%。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50.3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0.36平方米。 2010年末,全区养老保险参保单位4842家,参保总人数9.69万人,其中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单位4495家,参保人数9万人。医疗保险参保单位3492家,参保人数12.72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44万人;全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28万人,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非农人员参保3.0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单位4065家,参保人数5.0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单位4252家,参保总人数13.54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2010年,全区共有老年福利机构13家,床位3040张,年末在院人数1414人。其中民政登记农村养老服务机构4家,床位1685张,年末在院人数55人;未登记农村养老服务机构9家,床位1355张,年末在院人数1359人。现全区共有低保对象2290户4840人,城镇低保179户302人;农村低保(含农村五保对象)2111户4538人。发放医疗救助款242.25万元,其中门诊救助986人次,救助金额49.14万元,住院救助481人次,救助金额193.11万元。全年全区共发放临时救济资金 76.83万元,救济特困人员368人次。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全区、区本级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额按房地产项目所在地统计,其它房地产指标仍按房地产公司主管局范围统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