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2002/2008-19209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08-04-0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温州市龙湾区体育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2008-04-01 10:29:38浏览次数: 来源: 字体:[ ]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基本内容。为进一步推动我区体育事业发展,增强市民身体素质,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提升体育综合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办法(修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自身发展需要,编制《温州市龙湾区体育发展规划(2006-2010年,展望2020年)》。

  一、发展现状及机遇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区划调整以来,我区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体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区体育人口达42%以上,全民健身活动场所达250多个,全民健身苑点达136个,体育活动场地人均占有面积达1.2平方米,体育场地开放率达90%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 80%以上。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健身舞协会、信鸽协会、武术协会南拳分会、棋类协会、羽毛球协会、登山协会、乒乓球协会、网球协会、篮球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目前体育协会共达11个,成员达40000来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3.3%。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70来名。2003年被市政府评为唯一的全市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参赛第12届省运会,夺得了4.5金、1.5银、总分53.5分的优异成绩,实现了龙湾体育在省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被市政府评为“突出贡献单位”,承办省运会网球比赛,获得最佳赛区称号和优秀组织奖。成功举办国际、国家、省、市级体育赛事。建立了市级两个网球基地和一支队伍,即温州市网球训练基地、温州网球苗子培养基地和温州市网球训练参赛队伍。在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常规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体教结合迈出了新的步伐,在全区中小学校布局19个业余训练基地,目前注册在训运动员达400多人,向上级体育运动学校输送一批优秀后备人才。

  场馆建设有较大突破。建成温州国际网球中心一期工程,占地面积50亩,投资额为3000多万元;兴建了136个全民健身苑点;建起了龙湾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争取温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选址落户在龙湾,拟规划面积2000来亩,总投资为20多亿元人民币。

  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全区有200余家体育经营场所,合格率达到80%以上,年接纳群众健身消费约8万人次。在2000年和2003年分别成功地组织发行了即开型体育彩票2700多万元,为当地财政增加公益金收入500多万元,为当地增加税收140多万元。

  总体上,我区体育综合实力有了较大提高,但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一些干部群众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思想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还未很好转变;二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体育场地建设设施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不能满足全民健身活动的要求;三是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专项体育经费和业余训练经费;四是体育专业训练场馆和专业体育学校处于空白,体育现有人才和后备人才严重紧缺;五是体育产业化、社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的娱乐需要与体育供给极不平衡,已成为突出问题;六是体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待开发和赋于政策。

  (二)发展机遇。

  我区体育发展正面临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浙江省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并提出建设体育强省的战略目标,温州市确立并加快实施建设富裕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我区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区的战略目标和积极推进创建体育强区的目标,温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面积2000来亩,投资20多个亿落户选址在我区,按承办全运会及国际单项比赛的要求,建有6万人主体育场、1万座主体育馆、4千座游泳跳水馆以及运动员公寓(村)、综合服务中心、动力物管中心、体育博物馆、温州体育运动学校、温州市少体校龙湾分校等配套设施。温州国际网球中心二期选址在龙湾区瑶溪风景区钟绣园内,再增加用地面积185亩,投资2个亿,按承办全运会网球比赛要求,建立网球专业比赛训练基地,承担城运会网球项目的比赛。同时广大群众文化体育需求日益增长。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扎实推进我区体育全面发展。

  二、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提升竞技运动水平为主要任务,以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为主要抓手,实施科教兴体战略,推进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统筹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我区建设成为体育强区。

  (二)规划原则。

  1、总体定位,分步实施。立足于体育强区的发展目标,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重点做好体育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

  3、衔接平衡,协调发展。将体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教育、旅游、交通等相关规划有效衔接,做好用地、资金等平衡,促进协调发展。

  4、政策引导,积极融资。制定实施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金进入体育发展领域。

  三、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国民体质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竞技体育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场馆设施达到省级先进水平,体育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体育教科研贡献率进一步增强,建立省级体育强区。

  2、具体目标。

  ——到2010年

  (1)争取达到省级体育强区标准。

  (2)群众体育。

  全民健身网络体系初具规模;

  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5%;

  国民体质合格率达85%以上;

  人均体育活动面积1.3m2以上;

  社会体育指导员20名/万、人。

  (3)竞技体育。

  项目在训人数达800人;专、兼职教练员50人;各类、各级裁判员1500人。

  向市级以上的训练部门(单位)年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达10名;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居全市中游水平;

  (4)场馆设施。

  争取以市场化、多元化方式开发建设温州国际网球中心二期工程;协助温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开发;继续建设好全民健身工程和其它场馆。  

  (5)体育产业。

  基本形成健身娱乐、体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科技咨询服务和体育彩票等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体育市场,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体育体系,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求找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初见效益拉动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6)体育教育与科研。

  充分发挥科研、教育的先导作用,加大科技对运动训练的指导和支撑作用,建立以体育科技服务和推广为主的体育科研体系。逐步建立一支与体育事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练员、裁判员、科研技术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到2020年

  (1)群众体育。

  形成完善的群众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

  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8%以上;

  国民体质合格率达87%以上;

  人均体育活动面积1.5m2以上;

  社会体育指导30名/万、人。

  (2)竞技体育。

  项目在训人数达1500人;专、兼职教练员达100人;各类、各级裁判员达2000人。

  向市级以上的训练部门(单位)年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数20人;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居全市中上游水平。

  (3)场馆设施。

     我区场馆设施纳入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到2015年前,我区体育场馆设施达到承办国际、国家大型比赛要求。

  (4)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形成规模,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体育体系,体育产业成为我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同时能充分利用温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辐射作用,很好促进我区第三产业发展,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体育教育与科研。

  不断完善体育教育与科研体系,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与科研贡献率,建立一支具有一流水平的教练员、裁判员、科研技术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二)主要任务。

  群众体育:

  1、健全和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构建组织服务体系。

  到2010年全区基本形成完善的健身组织网络。在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领导下的,形成由行业、系统、镇(街道)、村(居)组成的行政组织网络;工、青、妇、残联组成的社团组织网络;单项体育协会和各类体育俱乐部组成的民间社团组织网络。成立体育总会,加强对体育群众团体协会和全民健身的组织领导。

  2、强化培训和指导,构建健身指导服务体系。

  到2010年,区本级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70%以上的镇(街道)建立社会体育指导站,40%的行政村(居委会)建立社会体育辅导点。加大对农村、非公企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全区三级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20名/万、人。指导农村和非公企业开展健身服务活动。

  3、广泛深入开展健身活动,构建健身活动服务体系。

  创设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系列健身活动,通过全区性的“体育节”、“健身活动周”、“全民运动会”、“农民运动会”、“职工运动会”等传统活动,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单项体育协会的社会作用,积极开展送体育到农村、到企业活动,不定期地开展各类单项体育比赛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苑点便民工作工程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建立区国民体质监测站,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指导群众科学健身、科学锻炼。

  竞技体育:

  1、进一步贯彻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加强对现有项目和新项目的研究,合理调整项目结构,夯实基础项目,巩固和加强优势项目,拓展新兴项目。在保证我区在省、市运动会夺牌项目优先发展的同时,发展好重点发展项目。

  2、加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力度。力争在我区20所学校都建立业余训练基地,进一步改善业余训练条件,坚持走体教结合道路。做好市队区办两个网球基地和一支队伍建设,即温州市网球训练基地、温州市网球苗子培养基地和温州市网球训练参赛队伍。

  3、重视管理干部、教练员、裁判员、科研工作者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竞技体育队伍素质。2010年前,调整、充实我区体育局、业余训练基地的专职管理干部队伍,按要求配好各项目的专、兼职教练员,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国家级和一级裁判员,选调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充实科研工作者队伍。到2020年,竞技体育队伍整体素质达到全市的中上水平。

  4、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体育技术交流。

  5、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和承办一些高层次的竞赛和表演,不断提升我区承办国际单项和国内大型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的能力。

  体育设施:

  高起点建设体育场馆,形成具有先进水平的体育设施网络。温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温州国际网球中心(二期)等一批重点设施的建设达到承办全运会单项比赛或城运会单项比赛的要求,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使我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设施达到标准要求。

     体育产业:

  1、适应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

     2、积极促进企业与体育联姻,推动群众基础广泛、可开发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如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的职业化运作和竞技比赛的商业化。

  3、健全体育彩票管理运行机制,增加体育彩票的发售额度和购买额度。

  4、积极扶持各级各类体育俱乐部发展,盘活体育有形、无形资产,探索体育市场经营新路子。到2010年,全市建成一批相当规模的中老年、青少年、幼儿体育俱乐部;到2020年,各类体育俱乐部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生活需求。

   体育教育与科研:

  优化体育教学系统,加强体育科研工作。重视基础体育教育,加强业余训练基地建设。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不断扩大体育科学研究范围,增强体育科技服务功能,促进我区体育科学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我区传统优势项目的推广普及、人才培养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子。

  四、政策措施

  (一)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强群众体育工作。

  1、各级政府要把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将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将其列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大力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文明健康的群体活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2、加快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各地要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建成一批与区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

  3、建立由体育行政部门组织领导的,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的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加强体育总会、体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建设,大力培养社区和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不断挖掘和整理富有民间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

  (二)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4、调整项目结构和布局,实行项目分类管理。按省、市运会的项目设置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加大对优势项目的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发展网球、足球、排球等优势项目。

  5、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以增强我区竞技体育实力,加大对上级训练部门的人才支撑力度为出发点,切实落实青少年业余训练的布点经费投入,做好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年龄层次的合理衔接和运动技术水平的系统衔接。

  6、改革和完善训练体制,改进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和业余训练基地考核评估标准,健全专、兼职教练员的管理办法,形成动态竞争激励机制。

  7、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体育人才,全面提高竞技体育队伍素质。加强体育人才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体育人才培训与考核体系,优化队伍结构,改善体育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强化奖励机制与制约机制;制订体育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教学、训练、科研、运动等领域的高水平体育人才。

  (三)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场馆设施建设。

  8、切实保障场馆设施建设用地。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合理布局体育设施,确保体育设施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旧城改建中要保障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采用土地盘活政策,改建落后设施,提高旧城区体育设施利用率。

  9、集中财力保障重大场馆设施建设。加大对重大场馆设施的资金投入,确保政府投资的重大体育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对于可以实行社会化运作的场馆设施整体或组成部分,要加大项目招商力度,积极吸引民间资金的投入。

  10、依法加强对体育设施建设项目的管理。体育行政部门参与建设项目的会审,规划行政部门审批规划设计方案,应征求体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对未按规定指标设计的,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新建、改建的居民住宅区、经济开发区和学校必须配套建设的体育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

  (四)以社会化和产业化为方向,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11、各级政府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体育产业意识,明确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意义,加强对体育产业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体育产业的科学发展。

  12、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制定包括体育产业组织、财政税收、投融资等一系列政策,培育体育企业集团,增加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性专项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资体育产业。

  13、培育体育市场,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利用我市优势项目和普及项目,积极开发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等市场,大力发展体育劳动力市场、体育技术信息市场、体育资金市场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体系,促进体育产业化。

  14、坚持“依法行政,以法治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办法》,依法管理体育经营活动,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筹建体育市场稽查队伍,加强体育市场管理。

  (五)坚持科教兴体,促进体育教育、科研、训练一体化。

  15、实施科学的体育科技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自主研究开发与先进技术引进,成果推广的先进与适用,以及体育系统科技人员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

  16、加大对体育教育、体育科研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和私人参与投资的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资金投入机制,保障体育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17、加强科训结合和体教结合。在竞技体育训练与比赛中,强化科技意识,更多地运用体育科研成果;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强化体育科技服务意识,为运动员科学训练与比赛提供有力支持;要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密切体育与教育的合作。





索引号 001008003002002/2008-19209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08-04-0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温州市龙湾区体育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2008-04-01 浏览次数: 来源: 字体:[ ]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基本内容。为进一步推动我区体育事业发展,增强市民身体素质,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提升体育综合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办法(修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自身发展需要,编制《温州市龙湾区体育发展规划(2006-2010年,展望2020年)》。

  一、发展现状及机遇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区划调整以来,我区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体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区体育人口达42%以上,全民健身活动场所达250多个,全民健身苑点达136个,体育活动场地人均占有面积达1.2平方米,体育场地开放率达90%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 80%以上。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健身舞协会、信鸽协会、武术协会南拳分会、棋类协会、羽毛球协会、登山协会、乒乓球协会、网球协会、篮球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目前体育协会共达11个,成员达40000来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3.3%。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70来名。2003年被市政府评为唯一的全市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参赛第12届省运会,夺得了4.5金、1.5银、总分53.5分的优异成绩,实现了龙湾体育在省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被市政府评为“突出贡献单位”,承办省运会网球比赛,获得最佳赛区称号和优秀组织奖。成功举办国际、国家、省、市级体育赛事。建立了市级两个网球基地和一支队伍,即温州市网球训练基地、温州网球苗子培养基地和温州市网球训练参赛队伍。在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常规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体教结合迈出了新的步伐,在全区中小学校布局19个业余训练基地,目前注册在训运动员达400多人,向上级体育运动学校输送一批优秀后备人才。

  场馆建设有较大突破。建成温州国际网球中心一期工程,占地面积50亩,投资额为3000多万元;兴建了136个全民健身苑点;建起了龙湾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争取温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选址落户在龙湾,拟规划面积2000来亩,总投资为20多亿元人民币。

  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全区有200余家体育经营场所,合格率达到80%以上,年接纳群众健身消费约8万人次。在2000年和2003年分别成功地组织发行了即开型体育彩票2700多万元,为当地财政增加公益金收入500多万元,为当地增加税收140多万元。

  总体上,我区体育综合实力有了较大提高,但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一些干部群众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思想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还未很好转变;二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体育场地建设设施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不能满足全民健身活动的要求;三是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专项体育经费和业余训练经费;四是体育专业训练场馆和专业体育学校处于空白,体育现有人才和后备人才严重紧缺;五是体育产业化、社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的娱乐需要与体育供给极不平衡,已成为突出问题;六是体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待开发和赋于政策。

  (二)发展机遇。

  我区体育发展正面临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浙江省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并提出建设体育强省的战略目标,温州市确立并加快实施建设富裕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我区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区的战略目标和积极推进创建体育强区的目标,温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面积2000来亩,投资20多个亿落户选址在我区,按承办全运会及国际单项比赛的要求,建有6万人主体育场、1万座主体育馆、4千座游泳跳水馆以及运动员公寓(村)、综合服务中心、动力物管中心、体育博物馆、温州体育运动学校、温州市少体校龙湾分校等配套设施。温州国际网球中心二期选址在龙湾区瑶溪风景区钟绣园内,再增加用地面积185亩,投资2个亿,按承办全运会网球比赛要求,建立网球专业比赛训练基地,承担城运会网球项目的比赛。同时广大群众文化体育需求日益增长。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扎实推进我区体育全面发展。

  二、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提升竞技运动水平为主要任务,以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为主要抓手,实施科教兴体战略,推进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统筹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我区建设成为体育强区。

  (二)规划原则。

  1、总体定位,分步实施。立足于体育强区的发展目标,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重点做好体育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

  3、衔接平衡,协调发展。将体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教育、旅游、交通等相关规划有效衔接,做好用地、资金等平衡,促进协调发展。

  4、政策引导,积极融资。制定实施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金进入体育发展领域。

  三、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国民体质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竞技体育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场馆设施达到省级先进水平,体育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体育教科研贡献率进一步增强,建立省级体育强区。

  2、具体目标。

  ——到2010年

  (1)争取达到省级体育强区标准。

  (2)群众体育。

  全民健身网络体系初具规模;

  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5%;

  国民体质合格率达85%以上;

  人均体育活动面积1.3m2以上;

  社会体育指导员20名/万、人。

  (3)竞技体育。

  项目在训人数达800人;专、兼职教练员50人;各类、各级裁判员1500人。

  向市级以上的训练部门(单位)年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达10名;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居全市中游水平;

  (4)场馆设施。

  争取以市场化、多元化方式开发建设温州国际网球中心二期工程;协助温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开发;继续建设好全民健身工程和其它场馆。  

  (5)体育产业。

  基本形成健身娱乐、体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科技咨询服务和体育彩票等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体育市场,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体育体系,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求找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初见效益拉动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6)体育教育与科研。

  充分发挥科研、教育的先导作用,加大科技对运动训练的指导和支撑作用,建立以体育科技服务和推广为主的体育科研体系。逐步建立一支与体育事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练员、裁判员、科研技术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到2020年

  (1)群众体育。

  形成完善的群众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

  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8%以上;

  国民体质合格率达87%以上;

  人均体育活动面积1.5m2以上;

  社会体育指导30名/万、人。

  (2)竞技体育。

  项目在训人数达1500人;专、兼职教练员达100人;各类、各级裁判员达2000人。

  向市级以上的训练部门(单位)年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数20人;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居全市中上游水平。

  (3)场馆设施。

     我区场馆设施纳入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到2015年前,我区体育场馆设施达到承办国际、国家大型比赛要求。

  (4)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形成规模,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体育体系,体育产业成为我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同时能充分利用温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辐射作用,很好促进我区第三产业发展,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体育教育与科研。

  不断完善体育教育与科研体系,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与科研贡献率,建立一支具有一流水平的教练员、裁判员、科研技术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二)主要任务。

  群众体育:

  1、健全和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构建组织服务体系。

  到2010年全区基本形成完善的健身组织网络。在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领导下的,形成由行业、系统、镇(街道)、村(居)组成的行政组织网络;工、青、妇、残联组成的社团组织网络;单项体育协会和各类体育俱乐部组成的民间社团组织网络。成立体育总会,加强对体育群众团体协会和全民健身的组织领导。

  2、强化培训和指导,构建健身指导服务体系。

  到2010年,区本级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70%以上的镇(街道)建立社会体育指导站,40%的行政村(居委会)建立社会体育辅导点。加大对农村、非公企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全区三级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20名/万、人。指导农村和非公企业开展健身服务活动。

  3、广泛深入开展健身活动,构建健身活动服务体系。

  创设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系列健身活动,通过全区性的“体育节”、“健身活动周”、“全民运动会”、“农民运动会”、“职工运动会”等传统活动,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单项体育协会的社会作用,积极开展送体育到农村、到企业活动,不定期地开展各类单项体育比赛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苑点便民工作工程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建立区国民体质监测站,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指导群众科学健身、科学锻炼。

  竞技体育:

  1、进一步贯彻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加强对现有项目和新项目的研究,合理调整项目结构,夯实基础项目,巩固和加强优势项目,拓展新兴项目。在保证我区在省、市运动会夺牌项目优先发展的同时,发展好重点发展项目。

  2、加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力度。力争在我区20所学校都建立业余训练基地,进一步改善业余训练条件,坚持走体教结合道路。做好市队区办两个网球基地和一支队伍建设,即温州市网球训练基地、温州市网球苗子培养基地和温州市网球训练参赛队伍。

  3、重视管理干部、教练员、裁判员、科研工作者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竞技体育队伍素质。2010年前,调整、充实我区体育局、业余训练基地的专职管理干部队伍,按要求配好各项目的专、兼职教练员,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国家级和一级裁判员,选调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充实科研工作者队伍。到2020年,竞技体育队伍整体素质达到全市的中上水平。

  4、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体育技术交流。

  5、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和承办一些高层次的竞赛和表演,不断提升我区承办国际单项和国内大型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的能力。

  体育设施:

  高起点建设体育场馆,形成具有先进水平的体育设施网络。温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温州国际网球中心(二期)等一批重点设施的建设达到承办全运会单项比赛或城运会单项比赛的要求,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使我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设施达到标准要求。

     体育产业:

  1、适应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

     2、积极促进企业与体育联姻,推动群众基础广泛、可开发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如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的职业化运作和竞技比赛的商业化。

  3、健全体育彩票管理运行机制,增加体育彩票的发售额度和购买额度。

  4、积极扶持各级各类体育俱乐部发展,盘活体育有形、无形资产,探索体育市场经营新路子。到2010年,全市建成一批相当规模的中老年、青少年、幼儿体育俱乐部;到2020年,各类体育俱乐部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生活需求。

   体育教育与科研:

  优化体育教学系统,加强体育科研工作。重视基础体育教育,加强业余训练基地建设。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不断扩大体育科学研究范围,增强体育科技服务功能,促进我区体育科学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我区传统优势项目的推广普及、人才培养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子。

  四、政策措施

  (一)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强群众体育工作。

  1、各级政府要把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将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将其列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大力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文明健康的群体活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2、加快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各地要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建成一批与区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

  3、建立由体育行政部门组织领导的,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的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加强体育总会、体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建设,大力培养社区和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不断挖掘和整理富有民间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

  (二)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4、调整项目结构和布局,实行项目分类管理。按省、市运会的项目设置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加大对优势项目的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发展网球、足球、排球等优势项目。

  5、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以增强我区竞技体育实力,加大对上级训练部门的人才支撑力度为出发点,切实落实青少年业余训练的布点经费投入,做好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年龄层次的合理衔接和运动技术水平的系统衔接。

  6、改革和完善训练体制,改进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和业余训练基地考核评估标准,健全专、兼职教练员的管理办法,形成动态竞争激励机制。

  7、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体育人才,全面提高竞技体育队伍素质。加强体育人才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体育人才培训与考核体系,优化队伍结构,改善体育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强化奖励机制与制约机制;制订体育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教学、训练、科研、运动等领域的高水平体育人才。

  (三)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场馆设施建设。

  8、切实保障场馆设施建设用地。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合理布局体育设施,确保体育设施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旧城改建中要保障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采用土地盘活政策,改建落后设施,提高旧城区体育设施利用率。

  9、集中财力保障重大场馆设施建设。加大对重大场馆设施的资金投入,确保政府投资的重大体育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对于可以实行社会化运作的场馆设施整体或组成部分,要加大项目招商力度,积极吸引民间资金的投入。

  10、依法加强对体育设施建设项目的管理。体育行政部门参与建设项目的会审,规划行政部门审批规划设计方案,应征求体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对未按规定指标设计的,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新建、改建的居民住宅区、经济开发区和学校必须配套建设的体育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

  (四)以社会化和产业化为方向,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11、各级政府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体育产业意识,明确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意义,加强对体育产业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体育产业的科学发展。

  12、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制定包括体育产业组织、财政税收、投融资等一系列政策,培育体育企业集团,增加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性专项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资体育产业。

  13、培育体育市场,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利用我市优势项目和普及项目,积极开发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等市场,大力发展体育劳动力市场、体育技术信息市场、体育资金市场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体系,促进体育产业化。

  14、坚持“依法行政,以法治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办法》,依法管理体育经营活动,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筹建体育市场稽查队伍,加强体育市场管理。

  (五)坚持科教兴体,促进体育教育、科研、训练一体化。

  15、实施科学的体育科技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自主研究开发与先进技术引进,成果推广的先进与适用,以及体育系统科技人员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

  16、加大对体育教育、体育科研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和私人参与投资的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资金投入机制,保障体育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17、加强科训结合和体教结合。在竞技体育训练与比赛中,强化科技意识,更多地运用体育科研成果;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强化体育科技服务意识,为运动员科学训练与比赛提供有力支持;要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密切体育与教育的合作。